第111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子卬稟道:“啟稟父王,兒臣以為,公孫衍若要謀我,必圖陰晉。西河主將張猛與公孫衍私交甚厚,不宜在那兒鎮守。父王可調迴張猛,另派他人。”
魏惠王點頭道:“嗯,卬兒所言在理,可調張猛前往大梁,應對韓、趙,隻是這西河一線,誰人可守?”
“兒臣願往!”
魏惠王搖頭道:“你還是待在寡人身邊吧!惠愛卿,西河一線,你看何人鎮守比較合適?”
惠施不假思索:“龍將軍!”
“父王萬萬不可,”公子卬急道,“若論與公孫衍私交,龍賈遠勝張猛。”
魏惠王凝眉有頃:“西河防務一事,容寡人斟酌之後,再行定奪。”轉向惠施,“眼下三國謀我,愛卿可有應策?”
“微臣有一策,或可平息這場兵事。”
“愛卿快說!”
惠施侃侃說道:“雖是三國謀我,但真正起意的隻有秦國。陛下請看,”拿過筆墨和一張羊皮,在幾案上攤開,刷刷幾下畫出一幅形勢圖,邊畫邊說,“秦國囚居關中,西為戎狄,北為義渠,皆是秦國屬國。西南是巴、蜀兩國,皆有重山為障,東南是楚國,秦人已經搶得武關,奪得商於穀地,南顧無憂。秦公所憂者,唯有陛下。秦公若欲高枕無憂,或有大圖,必須東出有路。秦人東出之路無非兩條,一是經函穀關、崤關至洛陽,二是經臨晉關渡河水。就眼下而言,兩條出路無一不卡在陛下手中。因而,微臣以為,秦人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正是陛下!反觀趙、韓兩國,與魏非但沒有利害衝突,反倒是利益相關,唇亡齒寒。趙、韓之所以跟著秦國起哄,理由隻有一個,就是名分。三家分晉之時,魏、趙、韓同為諸侯,如今陛下貴為天子,而趙、韓兩家仍是諸侯,其心如何能平?趙、韓此前之所以懼我,是因為魏武卒強大。河西失利,趙、韓懼我之心全無,更認為應與陛下平起平坐了。”
惠施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講得頭頭是道,有條有理,眾人無不歎服。即使陳軫和公子卬,也不得不服。
“愛卿所言在理。”魏惠王點頭道,“以愛卿之見,寡人當以何策應對?”
“微臣認為,陛下可有三大方略,其一是,增撥重兵鎮守函穀關、陰晉、西河一線,防備秦人;其二是,發展生產,擴軍備戰,招募賢才,增強國力;其三是結盟齊、楚。有齊在側,趙不敢動。有楚在側,韓不敢動。兩家不動,秦人圖我之心必懈。”
魏惠王震幾叫道:“愛卿好方略!”
陳軫駁道:“惠相國所言,句句在理。三大應對方略,前兩個皆非難事,最後一個,卻是不通之路。”
“是啊,”魏惠王看向惠施,“陳愛卿所言甚是,楚國不說,單是田因齊,就是個難纏的角兒,寡人與他已經多年沒有來往了。”
惠施卻似沒有聽見:“其實,真要結盟的話,單有一個齊國也就夠了。”後來覺得不妥,補充一句,“至於齊公難纏,微臣倒有一計,可讓他主動與陛下結盟。”
“愛卿何計?”
“尊田公為王。”
魏惠王驚道:“你是說,讓寡人與田因齊平起平坐?”
“陛下,”惠施點頭道,“方今戰國,重在實力,不在名分。所謂稱王,不過是個名分。周室為王,可天下哪一家真正將其視為共主?既然列國所爭不過是個空名,陛下又何必獨占此名呢?如果齊公也來稱王,趙、韓就會出師無名,結果隻有兩個,要麽自己宣布稱王,要麽與魏、齊兩個大國為敵。如果天下大國皆來稱王,陛下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屆時,天下相爭,就會隻拚實力,不論道義了。”
魏惠王沉思許久,目光轉向毗人:“召太廟令!”
毗人走出去,不一會兒,太廟令進來叩道:“微臣叩見陛下。”
“大巫祝將吉日定下了嗎?”
“迴稟陛下,已經定下了,是九月九日。”
“嗯,好日子!”魏惠王點頭讚道,“九九重陽,寡人要的就是這股勁兒!”轉向眾臣,“諸位愛卿,重陽節遷都,分頭準備去吧。惠愛卿——”
“微臣在。”
“走,與寡人對弈去。”
君臣二人徑至後花園涼亭下麵,毗人擺開棋具,惠施端坐下來,正欲摸子,惠王卻道:“秋景不錯,惠愛卿,我們先沿池邊走走如何?”
惠施起身,跟在惠王後麵,二人沿池邊漫步。
魏惠王停住步子,望著池中的雲影道:“方才愛卿一席話,一掃寡人心頭陰霾啊!不瞞愛卿,當初寡人聽信公孫鞅詭言,不顧白圭反對,一意稱王,追悔莫及!可你知道,覆水難收,寡人一旦坐上這個王位,想下來也尋不出個台階,隻好將錯就錯了。愛卿此計,甚妙!甚妙啊!”
“陛下有此胸襟,實為魏國之福。”
“愛卿方才所提的第二條,寡人也聽進去了。今得惠子,出謀劃策的人算是有了,寡人所缺的,是治軍大才。常言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河西之戰,教訓慘痛啊!”
魏惠王透出這番心底之語,縱使一向沉穩的惠施也深受觸動:“陛下——”
魏惠王長歎一聲:“唉,不瞞愛卿,寡人眼下哪裏有心與你對弈?這約你來,為的就是商議此事。卬兒的確讀過一點兵書,可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既不容他人,又不能治軍,此為將兵大忌。身處戰國,朝中卻無治兵大才,實讓寡人夜不安寢、食不甘味啊!”
“陛下若是真心求賢、用賢,何愁得不到良將?”
“唉,”魏惠王又歎一聲,“說起來易,做起來卻是難啊!惠愛卿,到何處去覓良將,你可要替寡人多睜一隻眼呐!”
“陛下,魏國所缺的也不隻是一個將才。方今天下,弱者滅,強者存,強弱因勢而異,勢因人而異,人因才而異。因而,微臣以為,得人才者,得天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魏惠王重複幾句,連連點頭,“妙啊!愛卿說得實在妙啊!得人才者,得天下!”略頓一時,抬頭轉向惠施,“請問愛卿,寡人如何才能得到天下英才?”
“天下雖大,英才卻是屈指可數,不僅陛下想得,列國君主也都想得。齊公在臨淄設稷下學宮,秦公在鹹陽辟士子街,皆在爭奪人才。”
“惠愛卿,”魏惠王思忖一時,抬頭道,“學宮也好,士子街也罷,皆沒體現尊賢重才。這樣如何?寡人在大梁設個招賢館,列國士子凡有願意赴魏的,無論在此住多久,一切吃用全免。若是願意留下,寡人量才錄用。若是不願,寡人發給盤纏,禮送出境。”
“陛下,”惠施長揖至地,“誠能如此,天下士子必紛至遝來,陛下何愁將兵乏才?”
魏惠王誠聘將才的詔書迅速被製成榜文,張貼在魏國各個城邑。
這一日,鬼穀裏再次輪到龐涓與孫賓下山購糧。二人剛至宿胥口,就見多人圍在告示牆前觀看。龐涓知道不是通緝他的,加快步子趕過去,擠至牆前,細讀榜文,竟是怔在那兒。牆上並列排著兩張榜文,一個是九月初九魏國遷都大梁,另一個是新都大梁開設招賢館,誠聘天下賢才。
孫賓趕過來,見他一副癡癡的樣子,笑道:“賢弟,看到什麽了,這麽著迷?”
龐涓略怔一下,扯開孫賓道:“走吧,不過是些無聊的事兒,跟我們沾不上邊。”
二人逛不多時,看到天色昏黑,也就尋好客棧安歇。龐涓一反往常,沒有再拉孫賓去吳起樹下吃酒,隻是胡亂吃些東西,倒頭就睡。孫賓也沒多想,點亮油燈,看會兒閑書,也自睡了。
翌日晨起,二人辦過貨物,龐涓也不似從前那樣自己扛挑,而是請來兩個腳力,將購到的粟米等物分作兩擔,讓他們分別挑了,他和孫賓則袖起兩手,不遠不近地跟在後麵。
龐涓本是多話之人,一路上竟是無話,低了頭默默走路。眼看就要走到鬼穀,連孫賓這樣沉穩的人也有點憋不住了,撲哧笑道:“賢弟,你好像有啥事兒?”
龐涓應道:“沒啥事兒。”
“打昨晚到現在,賢弟像是變了個人,怎能說是沒啥事兒?”
龐涓放慢腳步,對走在前麵的兩個腳夫道:“兩位兄弟,停下。”
兩個腳夫停下來,放下擔子,迴頭望著龐涓。
龐涓走上前去,從袖中摸出四個刀幣,打發二人迴去。見兩人走遠,龐涓這才坐到石頭上,望著孫賓道:“孫兄,你算算看,你我進山,滿三年了吧?”
“是滿三年了。”孫賓點頭道,“記得我們是中秋節前進山的,眼下已是九月。”
龐涓似乎並未用心去聽孫賓的答話,顧自說道:“你說,我們整日在這穀裏,一天到晚要麽讀書,要麽靜坐,難得見上先生一麵。縱使見麵,先生也似沒有話說。看來,要學兵法,在這穀裏——”打住話頭。
孫賓一怔,暗忖道,穀中三年,龐涓從未說過類似言語,莫非是——
想至此處,孫賓撲哧笑道:“賢弟何說此話?莫不是昨日在宿胥口看到傷感之事了?”
“與那個無關。”龐涓站起身子,“辰光不早了,走吧。”走到貨擔前,選了一副重的挑在肩上,徑自走去。孫賓也就挑起另一副,跟在後麵。
接後數日,龐涓都似心事重重,做什麽都打不起精神。
九月既望,月上東山。
鬼穀四子吃過晚飯,躺在草舍外的草坪上,正自欣賞圓月,張儀眼尖,小聲叫道:“快,先生來了!”
眾人趕忙起身,果見鬼穀子與玉蟬兒、童子一道,打小路徐徐走來。四人忙將坐姿改為跪姿,看到鬼穀子走近,齊道:“弟子叩見先生!”
鬼穀子走到他們跟前,盤腿坐下:“坐坐坐,蟬兒、童子,你們也都坐下。”
眾人圍定鬼穀子坐下,眼巴巴地望著他。
鬼穀子笑道:“你們都看著我幹什麽?今夜為季秋之望,月明星稀,雲淡氣清,大家理應共賞明月才是,卻這麽看著我一個老頭子,豈不掃興?”
眾人齊笑起來,各自紛紛抬頭,觀賞明月。
賞有一會兒,鬼穀子轉對童子:“小子,去,拿老朽的琴來。”
童子起身徑奔草堂,不一會兒,抱著一把大琴走來。四子在穀中三年,從未見過鬼穀子彈琴,甚是驚奇,尤其是擅長彈琴的張儀和玉蟬兒,更將脖子伸得老長,兩眼眨也不眨地緊盯鬼穀子。
鬼穀子望著明月,徐徐調弦,口中說道:“今夜月光澄明,更勝昨日。老朽特別為這明月彈奏一曲。”話音剛落,琴弦早動,琴聲已起。
童子似是聽慣了先生的琴聲,當即閉起兩眼,豎起耳朵。玉蟬兒也將兩眼閉合,用心感受。
鬼穀子彈得很慢,隻是偶爾抬一下指頭,然後輕輕落下。在四子看來,鬼穀子似乎不是在彈琴,甚至他已將琴忘了。
漸漸地,他們也將琴忘了,將眼前的鬼穀子忘了,各自閉目,陷入琴聲帶來的冥想。
玉蟬兒在不知不覺中,眼前豁然一亮,但見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幾朵白雲朝明月徐徐飄來,又漸漸飄去。在白雲的襯托下,月亮走得很快。一群大雁飛到身邊,徐徐落下,近得她幾乎可以伸手觸摸。山風吹來,一陣又一陣。一棵桂樹正在開花,桂花的清香一陣陣傳來,沁人肺腑。溪水流過山澗,澗水邊,一隻山獾兩耳豎起,探頭探腦,猛地竄往一片樹叢。一片鬆林裏,鬆鼠竄上竄下,一刻不停地收拾鬆子,準備過冬。楓葉紅如鮮血,在風中沙沙作響,一片紅葉在一陣秋風中飄然落下,旋飛著飄到她的前麵。眼看就要旋到她的臉上了,她本能地伸手,欲將紅葉接到手中,卻什麽也沒有接到。
玉蟬兒乍然一驚,睜眼觀看,眼前根本沒有紅葉,隻有鬼穀子微閉兩眼,仍在緩緩彈琴。玉蟬兒正自驚異,忽聽龐涓嗖的一聲猛躥起來,口中大喝:“哪裏走?”
鬼穀子陡地將手一震,琴聲戛然而止。眾人皆吃一驚,各從恍惚中醒來,紛紛將目光盯向龐涓。龐涓這才明白過來,看到自己的怪樣,臉上一陣尷尬,苦笑一下,再次盤腿坐下。
鬼穀子將琴推到一邊,望著龐涓微微一笑:“龐涓,你看到什麽了?”
龐涓囁嚅道:“弟——弟子沒——沒看到什麽。”
鬼穀子緩緩說道:“你看到了。你看到一條大蟲。”
“先生,”龐涓大驚,“您——您怎麽知道?”
鬼穀子笑道:“老朽說得對否?”
龐涓不無歎服,連連拱手:“弟子果是看到一條大蟲,正欲將其縛住,大蟲卻轉身逃了。弟子一急,衝上前去就要擒它,不想卻——驚擾了先生。”
鬼穀子盯住他又問:“除去大蟲,你還看到什麽?”
龐涓料也瞞不過先生,隻好說道:“弟子看到了眾獸逐鹿。”
鬼穀子笑道:“所以你要擒獲這隻大蟲,騎上它逐鹿中原。”
龐涓起身叩道:“先生真乃神人,弟子所見所想,絲毫兒瞞不過先生。”
“起來吧。”鬼穀子擺手,“老朽不是君王,在這穀裏,不要動不動就行大禮。”轉向孫賓,“孫賓,你看到什麽了?”
孫賓應道:“弟子看到秋風瑟瑟,一個老太太站在村口,正在向遠處眺望。”
“她在眺望什麽?”
“眺望她的兩個兒子。他們去為君上戍邊去了。”
“望到了嗎?”
孫賓低下頭去,不無悲傷地搖頭:“他們已經戰死了。”
鬼穀子許久無話,有頃,轉頭望向張儀:“張儀,你呢?”
張儀應道:“弟子看到的隻是一輪明月。”
“明月上都有什麽?”
張儀臉色一紅,垂下頭去,囁嚅道:“月上有——有棵桂樹,樹下有一女——女子,她——她正在翩翩起舞。”
張儀的眼角瞄向玉蟬兒。
龐涓看得真切,不無譏諷道:“怪道張兄說話拖泥帶水,原來是從先生的琴聲裏聽出美女來了,在下佩服。”
張儀正欲發作,鬼穀子輕咳一聲,轉向蘇秦:“蘇秦,說說你都看到什麽了?”
魏惠王點頭道:“嗯,卬兒所言在理,可調張猛前往大梁,應對韓、趙,隻是這西河一線,誰人可守?”
“兒臣願往!”
魏惠王搖頭道:“你還是待在寡人身邊吧!惠愛卿,西河一線,你看何人鎮守比較合適?”
惠施不假思索:“龍將軍!”
“父王萬萬不可,”公子卬急道,“若論與公孫衍私交,龍賈遠勝張猛。”
魏惠王凝眉有頃:“西河防務一事,容寡人斟酌之後,再行定奪。”轉向惠施,“眼下三國謀我,愛卿可有應策?”
“微臣有一策,或可平息這場兵事。”
“愛卿快說!”
惠施侃侃說道:“雖是三國謀我,但真正起意的隻有秦國。陛下請看,”拿過筆墨和一張羊皮,在幾案上攤開,刷刷幾下畫出一幅形勢圖,邊畫邊說,“秦國囚居關中,西為戎狄,北為義渠,皆是秦國屬國。西南是巴、蜀兩國,皆有重山為障,東南是楚國,秦人已經搶得武關,奪得商於穀地,南顧無憂。秦公所憂者,唯有陛下。秦公若欲高枕無憂,或有大圖,必須東出有路。秦人東出之路無非兩條,一是經函穀關、崤關至洛陽,二是經臨晉關渡河水。就眼下而言,兩條出路無一不卡在陛下手中。因而,微臣以為,秦人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正是陛下!反觀趙、韓兩國,與魏非但沒有利害衝突,反倒是利益相關,唇亡齒寒。趙、韓之所以跟著秦國起哄,理由隻有一個,就是名分。三家分晉之時,魏、趙、韓同為諸侯,如今陛下貴為天子,而趙、韓兩家仍是諸侯,其心如何能平?趙、韓此前之所以懼我,是因為魏武卒強大。河西失利,趙、韓懼我之心全無,更認為應與陛下平起平坐了。”
惠施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講得頭頭是道,有條有理,眾人無不歎服。即使陳軫和公子卬,也不得不服。
“愛卿所言在理。”魏惠王點頭道,“以愛卿之見,寡人當以何策應對?”
“微臣認為,陛下可有三大方略,其一是,增撥重兵鎮守函穀關、陰晉、西河一線,防備秦人;其二是,發展生產,擴軍備戰,招募賢才,增強國力;其三是結盟齊、楚。有齊在側,趙不敢動。有楚在側,韓不敢動。兩家不動,秦人圖我之心必懈。”
魏惠王震幾叫道:“愛卿好方略!”
陳軫駁道:“惠相國所言,句句在理。三大應對方略,前兩個皆非難事,最後一個,卻是不通之路。”
“是啊,”魏惠王看向惠施,“陳愛卿所言甚是,楚國不說,單是田因齊,就是個難纏的角兒,寡人與他已經多年沒有來往了。”
惠施卻似沒有聽見:“其實,真要結盟的話,單有一個齊國也就夠了。”後來覺得不妥,補充一句,“至於齊公難纏,微臣倒有一計,可讓他主動與陛下結盟。”
“愛卿何計?”
“尊田公為王。”
魏惠王驚道:“你是說,讓寡人與田因齊平起平坐?”
“陛下,”惠施點頭道,“方今戰國,重在實力,不在名分。所謂稱王,不過是個名分。周室為王,可天下哪一家真正將其視為共主?既然列國所爭不過是個空名,陛下又何必獨占此名呢?如果齊公也來稱王,趙、韓就會出師無名,結果隻有兩個,要麽自己宣布稱王,要麽與魏、齊兩個大國為敵。如果天下大國皆來稱王,陛下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屆時,天下相爭,就會隻拚實力,不論道義了。”
魏惠王沉思許久,目光轉向毗人:“召太廟令!”
毗人走出去,不一會兒,太廟令進來叩道:“微臣叩見陛下。”
“大巫祝將吉日定下了嗎?”
“迴稟陛下,已經定下了,是九月九日。”
“嗯,好日子!”魏惠王點頭讚道,“九九重陽,寡人要的就是這股勁兒!”轉向眾臣,“諸位愛卿,重陽節遷都,分頭準備去吧。惠愛卿——”
“微臣在。”
“走,與寡人對弈去。”
君臣二人徑至後花園涼亭下麵,毗人擺開棋具,惠施端坐下來,正欲摸子,惠王卻道:“秋景不錯,惠愛卿,我們先沿池邊走走如何?”
惠施起身,跟在惠王後麵,二人沿池邊漫步。
魏惠王停住步子,望著池中的雲影道:“方才愛卿一席話,一掃寡人心頭陰霾啊!不瞞愛卿,當初寡人聽信公孫鞅詭言,不顧白圭反對,一意稱王,追悔莫及!可你知道,覆水難收,寡人一旦坐上這個王位,想下來也尋不出個台階,隻好將錯就錯了。愛卿此計,甚妙!甚妙啊!”
“陛下有此胸襟,實為魏國之福。”
“愛卿方才所提的第二條,寡人也聽進去了。今得惠子,出謀劃策的人算是有了,寡人所缺的,是治軍大才。常言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河西之戰,教訓慘痛啊!”
魏惠王透出這番心底之語,縱使一向沉穩的惠施也深受觸動:“陛下——”
魏惠王長歎一聲:“唉,不瞞愛卿,寡人眼下哪裏有心與你對弈?這約你來,為的就是商議此事。卬兒的確讀過一點兵書,可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既不容他人,又不能治軍,此為將兵大忌。身處戰國,朝中卻無治兵大才,實讓寡人夜不安寢、食不甘味啊!”
“陛下若是真心求賢、用賢,何愁得不到良將?”
“唉,”魏惠王又歎一聲,“說起來易,做起來卻是難啊!惠愛卿,到何處去覓良將,你可要替寡人多睜一隻眼呐!”
“陛下,魏國所缺的也不隻是一個將才。方今天下,弱者滅,強者存,強弱因勢而異,勢因人而異,人因才而異。因而,微臣以為,得人才者,得天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魏惠王重複幾句,連連點頭,“妙啊!愛卿說得實在妙啊!得人才者,得天下!”略頓一時,抬頭轉向惠施,“請問愛卿,寡人如何才能得到天下英才?”
“天下雖大,英才卻是屈指可數,不僅陛下想得,列國君主也都想得。齊公在臨淄設稷下學宮,秦公在鹹陽辟士子街,皆在爭奪人才。”
“惠愛卿,”魏惠王思忖一時,抬頭道,“學宮也好,士子街也罷,皆沒體現尊賢重才。這樣如何?寡人在大梁設個招賢館,列國士子凡有願意赴魏的,無論在此住多久,一切吃用全免。若是願意留下,寡人量才錄用。若是不願,寡人發給盤纏,禮送出境。”
“陛下,”惠施長揖至地,“誠能如此,天下士子必紛至遝來,陛下何愁將兵乏才?”
魏惠王誠聘將才的詔書迅速被製成榜文,張貼在魏國各個城邑。
這一日,鬼穀裏再次輪到龐涓與孫賓下山購糧。二人剛至宿胥口,就見多人圍在告示牆前觀看。龐涓知道不是通緝他的,加快步子趕過去,擠至牆前,細讀榜文,竟是怔在那兒。牆上並列排著兩張榜文,一個是九月初九魏國遷都大梁,另一個是新都大梁開設招賢館,誠聘天下賢才。
孫賓趕過來,見他一副癡癡的樣子,笑道:“賢弟,看到什麽了,這麽著迷?”
龐涓略怔一下,扯開孫賓道:“走吧,不過是些無聊的事兒,跟我們沾不上邊。”
二人逛不多時,看到天色昏黑,也就尋好客棧安歇。龐涓一反往常,沒有再拉孫賓去吳起樹下吃酒,隻是胡亂吃些東西,倒頭就睡。孫賓也沒多想,點亮油燈,看會兒閑書,也自睡了。
翌日晨起,二人辦過貨物,龐涓也不似從前那樣自己扛挑,而是請來兩個腳力,將購到的粟米等物分作兩擔,讓他們分別挑了,他和孫賓則袖起兩手,不遠不近地跟在後麵。
龐涓本是多話之人,一路上竟是無話,低了頭默默走路。眼看就要走到鬼穀,連孫賓這樣沉穩的人也有點憋不住了,撲哧笑道:“賢弟,你好像有啥事兒?”
龐涓應道:“沒啥事兒。”
“打昨晚到現在,賢弟像是變了個人,怎能說是沒啥事兒?”
龐涓放慢腳步,對走在前麵的兩個腳夫道:“兩位兄弟,停下。”
兩個腳夫停下來,放下擔子,迴頭望著龐涓。
龐涓走上前去,從袖中摸出四個刀幣,打發二人迴去。見兩人走遠,龐涓這才坐到石頭上,望著孫賓道:“孫兄,你算算看,你我進山,滿三年了吧?”
“是滿三年了。”孫賓點頭道,“記得我們是中秋節前進山的,眼下已是九月。”
龐涓似乎並未用心去聽孫賓的答話,顧自說道:“你說,我們整日在這穀裏,一天到晚要麽讀書,要麽靜坐,難得見上先生一麵。縱使見麵,先生也似沒有話說。看來,要學兵法,在這穀裏——”打住話頭。
孫賓一怔,暗忖道,穀中三年,龐涓從未說過類似言語,莫非是——
想至此處,孫賓撲哧笑道:“賢弟何說此話?莫不是昨日在宿胥口看到傷感之事了?”
“與那個無關。”龐涓站起身子,“辰光不早了,走吧。”走到貨擔前,選了一副重的挑在肩上,徑自走去。孫賓也就挑起另一副,跟在後麵。
接後數日,龐涓都似心事重重,做什麽都打不起精神。
九月既望,月上東山。
鬼穀四子吃過晚飯,躺在草舍外的草坪上,正自欣賞圓月,張儀眼尖,小聲叫道:“快,先生來了!”
眾人趕忙起身,果見鬼穀子與玉蟬兒、童子一道,打小路徐徐走來。四人忙將坐姿改為跪姿,看到鬼穀子走近,齊道:“弟子叩見先生!”
鬼穀子走到他們跟前,盤腿坐下:“坐坐坐,蟬兒、童子,你們也都坐下。”
眾人圍定鬼穀子坐下,眼巴巴地望著他。
鬼穀子笑道:“你們都看著我幹什麽?今夜為季秋之望,月明星稀,雲淡氣清,大家理應共賞明月才是,卻這麽看著我一個老頭子,豈不掃興?”
眾人齊笑起來,各自紛紛抬頭,觀賞明月。
賞有一會兒,鬼穀子轉對童子:“小子,去,拿老朽的琴來。”
童子起身徑奔草堂,不一會兒,抱著一把大琴走來。四子在穀中三年,從未見過鬼穀子彈琴,甚是驚奇,尤其是擅長彈琴的張儀和玉蟬兒,更將脖子伸得老長,兩眼眨也不眨地緊盯鬼穀子。
鬼穀子望著明月,徐徐調弦,口中說道:“今夜月光澄明,更勝昨日。老朽特別為這明月彈奏一曲。”話音剛落,琴弦早動,琴聲已起。
童子似是聽慣了先生的琴聲,當即閉起兩眼,豎起耳朵。玉蟬兒也將兩眼閉合,用心感受。
鬼穀子彈得很慢,隻是偶爾抬一下指頭,然後輕輕落下。在四子看來,鬼穀子似乎不是在彈琴,甚至他已將琴忘了。
漸漸地,他們也將琴忘了,將眼前的鬼穀子忘了,各自閉目,陷入琴聲帶來的冥想。
玉蟬兒在不知不覺中,眼前豁然一亮,但見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幾朵白雲朝明月徐徐飄來,又漸漸飄去。在白雲的襯托下,月亮走得很快。一群大雁飛到身邊,徐徐落下,近得她幾乎可以伸手觸摸。山風吹來,一陣又一陣。一棵桂樹正在開花,桂花的清香一陣陣傳來,沁人肺腑。溪水流過山澗,澗水邊,一隻山獾兩耳豎起,探頭探腦,猛地竄往一片樹叢。一片鬆林裏,鬆鼠竄上竄下,一刻不停地收拾鬆子,準備過冬。楓葉紅如鮮血,在風中沙沙作響,一片紅葉在一陣秋風中飄然落下,旋飛著飄到她的前麵。眼看就要旋到她的臉上了,她本能地伸手,欲將紅葉接到手中,卻什麽也沒有接到。
玉蟬兒乍然一驚,睜眼觀看,眼前根本沒有紅葉,隻有鬼穀子微閉兩眼,仍在緩緩彈琴。玉蟬兒正自驚異,忽聽龐涓嗖的一聲猛躥起來,口中大喝:“哪裏走?”
鬼穀子陡地將手一震,琴聲戛然而止。眾人皆吃一驚,各從恍惚中醒來,紛紛將目光盯向龐涓。龐涓這才明白過來,看到自己的怪樣,臉上一陣尷尬,苦笑一下,再次盤腿坐下。
鬼穀子將琴推到一邊,望著龐涓微微一笑:“龐涓,你看到什麽了?”
龐涓囁嚅道:“弟——弟子沒——沒看到什麽。”
鬼穀子緩緩說道:“你看到了。你看到一條大蟲。”
“先生,”龐涓大驚,“您——您怎麽知道?”
鬼穀子笑道:“老朽說得對否?”
龐涓不無歎服,連連拱手:“弟子果是看到一條大蟲,正欲將其縛住,大蟲卻轉身逃了。弟子一急,衝上前去就要擒它,不想卻——驚擾了先生。”
鬼穀子盯住他又問:“除去大蟲,你還看到什麽?”
龐涓料也瞞不過先生,隻好說道:“弟子看到了眾獸逐鹿。”
鬼穀子笑道:“所以你要擒獲這隻大蟲,騎上它逐鹿中原。”
龐涓起身叩道:“先生真乃神人,弟子所見所想,絲毫兒瞞不過先生。”
“起來吧。”鬼穀子擺手,“老朽不是君王,在這穀裏,不要動不動就行大禮。”轉向孫賓,“孫賓,你看到什麽了?”
孫賓應道:“弟子看到秋風瑟瑟,一個老太太站在村口,正在向遠處眺望。”
“她在眺望什麽?”
“眺望她的兩個兒子。他們去為君上戍邊去了。”
“望到了嗎?”
孫賓低下頭去,不無悲傷地搖頭:“他們已經戰死了。”
鬼穀子許久無話,有頃,轉頭望向張儀:“張儀,你呢?”
張儀應道:“弟子看到的隻是一輪明月。”
“明月上都有什麽?”
張儀臉色一紅,垂下頭去,囁嚅道:“月上有——有棵桂樹,樹下有一女——女子,她——她正在翩翩起舞。”
張儀的眼角瞄向玉蟬兒。
龐涓看得真切,不無譏諷道:“怪道張兄說話拖泥帶水,原來是從先生的琴聲裏聽出美女來了,在下佩服。”
張儀正欲發作,鬼穀子輕咳一聲,轉向蘇秦:“蘇秦,說說你都看到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