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日看來,此人還不隻是能言善辯,而是一個大才喲!”
“什麽大才?”樗裏疾撲哧笑道,“他的《觀物十事》,微臣也聽說了,淨是胡扯。這是一個怪人,魏王用他治國,隻怕越治越亂了。”
惠文公眉頭微皺,白他一眼,緩緩說道:“看事不能隻看表麵。惠施為相,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此舉大不尋常!”
樗裏疾辯道:“魏王遷都,分明是害怕我們打過河去。”
惠文公走到地圖前,指著圖道:“你們看,魏國國土分為兩塊,一塊在中原,以大梁為核心,另一塊在河東,以安邑為核心,中間被韓國攔腰切斷。中原千裏沃野,人口密布,農商發達,而河東多為山地,並無迴旋餘地。魏都東遷,一可壯大國力,二可避我鋒芒,三可與山東列國角逐中原。古人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魏避實就虛,中原逐鹿,從長遠來看,不失為一步好棋。”
公孫衍不無歎服道:“君上看得深遠,微臣拜服。”
“不過,”惠文公話鋒一轉,“魏都如果東移,河東這邊自是鞭長莫及,在寡人則是機會。兩位愛卿,你們說說,寡人又當如何把握這一機遇?”
樗裏疾接道:“微臣認為,我可趁機收複陰晉。”
“收複陰晉?”惠文公點點頭,“嗯,陰晉是要收迴,隻是——怎麽收迴,你們二位可有高見?”
“微臣認為,”公孫衍應道,“陰晉並不緊要,緊要的是東出之路。”手指地圖,“君上請看,秦偏居關中,東出之路隻有兩條,一是出臨晉關,二是出函穀關。出臨晉關要強渡河水,雖可在此架橋,橋梁卻是易毀之物。再說,大軍渡大河,曆來為兵家所忌,一則容易半渡受擊,二則是過河之後,不得不背水而戰。函穀之路卻無需渡河,我若直接控製函穀關、崤關,就可直達洛陽,製約周室,同時卡斷韓國的武遂之道,進可直逼中原,退可保衛關中。”
“不瞞愛卿,”惠文公接道,“寡人所思也是函穀。若得函穀,南有武關,東有函穀關和河水兩道天險,秦即成為四塞之國,寡人可以高枕無憂矣。隻是——”略頓一下,“函穀關、陰晉均由魏將張猛鎮守。從河西之戰看出,此人是個將才,不好對付。陰晉、函穀均是險地,易守難攻不說,又能互相策應,若要取之,的確棘手。公孫愛卿可有良策?”
“微臣有一計,函穀、陰晉唾手可得。”
“愛卿請講。”
公孫衍侃侃說道:“繼續利用魏侯稱王之事。魏侯稱王,最不舒服的是韓、趙兩國。兩國原來害怕魏國,但河西一戰,大魏武卒威風不再,名分之爭漸次顯示。微臣以為,君上可派使臣曉諭周天子,以周天子名義詔令魏王放棄王號。魏王必定不肯,此時,君上就以討逆為名,結約趙、韓兩國,征伐魏國。若是三國同時起兵,魏王必是應接不暇,無力照顧函穀。至於這個張猛,微臣自有辦法應對。”
惠文公點頭道:“愛卿所言甚是。”思忖有頃,“不過,趙、韓兩國也不單是名分之爭。這件事兒可以定下,由公孫愛卿籌劃方案,樗裏愛卿安排朝見周室,出使趙、韓等一應事宜,共約伐魏。可對韓、趙承諾,伐魏之時,韓人所占土地,歸韓,趙人所占土地,歸趙!”
第二日,惠文公連頒數詔,一是獎勵流民赴秦墾荒,二是安撫河西的原有貴族,歸還其原家產的一半。公孫衍特別捎書給吳青,向他指明出路。吳青看到活路,也就放下武器,接受招撫。為示誠意,吳青使屬下將自己綁了,親至鹹陽向惠文公請罪。
惠文公聞訊大喜,迎出殿外,親手為他解下繩索,攜其手上殿,當殿赦免他無罪,詔令將其部眾選出精幹的改編為秦卒,晉封他為官大夫兼千夫長,攝少梁守尉。
與此同時,三路使臣浩浩蕩蕩,分別奔向洛陽、邯鄲和新鄭。
就在秦國萬象更新,緊鑼密鼓地準備伐魏,謀取函穀關、陰晉之時,魏惠王卻在為一件大事發愁。
這件大事就是錢。近年來,魏國大事連連,先是孟津之會,後是大興土木擴建王宮,再後是伐衛,再後就是河西之戰,既動幹戈,又興土木,哪一樣都要花錢。尤其是河西大戰,不僅使老相白圭捐助的七千金打了水漂,更將魏惠王積蓄多年的家底耗了個八九成。這一次舉國遷都,魏惠王明顯感到了捉襟見肘。
魏惠王本來將建造新王宮的任務交給了司徒朱威。朱威既管刑獄,也管錢糧,因而知道還有多少家底。大梁原來就是魏侯的別宮,已建有宮室、宗廟等,隻是規格較小而已。經過權衡,朱威提出一個方案,就是將原來的別宮稍加修繕和擴建,改造成王宮。
然而,當朱威將方案呈交上去時,惠王卻大發雷霆,拍著幾案將他責備一通:“你這宮城連衛公的都不如,哪裏能叫王宮?你叫列國公侯如何看待寡人?你你你——你朱威安的什麽心?存心要寡人難堪嗎?”
朱威卻是不卑不亢地叩在地上,聽他責完了,方才說道:“陛下,不是微臣不往好處建,而是庫中沒有多少錢了。”
惠王眉頭微微一皺:“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少是多少?”
“迴稟陛下,庫中僅有兩千金,是微臣特意留作軍備的。”
庫中僅餘兩千金,在惠王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以前白圭在時,善於經商不說,日常開支也精打細算,庫中所積黃金不下數萬,銅子更是不可勝數。白圭走後僅隻兩年,國庫已空,惠王不由暗吃一驚,眨巴一下眼睛:“看來,宮殿你是修不好的,還是抓金子去吧。陳愛卿!”
陳軫跨前一步:“微臣在!”
“前番使秦,愛卿勞苦功高,晉升上卿。修築宮殿的事,就由上卿府督辦。”
陳軫跪下叩道:“謝陛下隆恩!”
陳軫未能如願當上相國,正自失落,卻意外得到上卿職爵,又接到這項肥差,也算是禿頭長了副絡腮胡,虧中有補了。十日之後,陳軫呈奏了新的修築方案,就是比照洛陽周宮的規製,在大梁新建一個大魏王宮,將現有離宮擴建為東宮,由太子居住。
惠王看過方案,甚是滿意,誇獎幾句後,抬頭問道:“陳愛卿,這個規製,約需多少花費?”
陳軫應道:“據微臣初步估算,若是全部完工,約需三萬金!”
“三萬金?”惠王目瞪口呆,“寡人哪有這麽多金子?”
“迴稟陛下,”陳軫微微一笑,“這個微臣早想過了。大周宮殿不是一朝一夕就建起來的,是數代天子積勞而成。微臣以為,陛下可先修築一個正殿、兩個偏殿及必要的後宮,在規模上不亞於安邑王宮,暫先安置下來。日後有了錢,再根據需要,慢慢構建。”
“嗯,這樣也好。”惠王思忖良久,點頭道,“依愛卿所說,先建這些又得多少金子?”
“五千金足矣。”
“五千金?聽朱司徒說,庫中隻有兩千金了。”
“不是還有些散錢布幣嗎?折合下來,也值千金!”
“還差兩千金呢!”
“微臣有個主意,或可籌足此數。”
“愛卿快說!”
“眼下魏國的賦稅是十抽一,這是先君文侯時定的稅製,早與列國現行稅製不合了。”
“哦?”惠王心中一動,“愛卿這就說說列國的現行稅製。”
“趙國是十抽一點八,韓國是十抽一點六,楚國是十抽一點五,齊國是十抽一點四,秦國是十抽一點三。”
“依愛卿之見,寡人當抽多少為宜?”
“眼下是非常時期,微臣以為,可按十二稅製,即十抽二。陛下若是改行此製,一年即可增收賦稅三千金。”
惠王再次陷入沉思,有頃說道:“就依愛卿所言,擬旨去吧。”
魏惠王沒有廷議,直接頒詔將十一稅製改為十二稅製,立時在魏引起朝野大嘩。這且不說,為修宮室,陳軫又奉旨征調各種工匠近萬人,蒼頭逾二十萬眾,工程尚未動工,已是民怨沸騰。
朱威急了,當即趕往相府求見惠施。惠施聽完朱威提到稅製的事,緩緩說道:“就我所知,這十一稅製的確低了點兒。”
“相國有所不知,”朱威急道,“魏國行的雖是十一稅製,但另有兵革稅、茶稅、絲麻稅等近十個稅種,累加起來,早已超過十抽二這個極限。這還隻是君上征的明稅,也叫國稅,實際征收時,各地吏員均有附加,據下官所知,附加額至少也在十一上下,再加上向土地領主所繳的地租,種田的隸農原本已經所得無幾,今又明碼加稅,叫他們哪裏還有活路?再說,眼下秋收在即,陛下卻在此時征民,豈不是雪上加霜嗎?”
惠施聞聽此言,方知事態嚴重,長歎道:“唉,在下本想從長計議,這才提議遷都,不想——不想卻成了害民之舉!”
“相國大人,這樣下去,魏國真就完了,我們得趕快想個應策才是。”
惠施兩眼微閉,似乎陷入深思。
“相國大人,我們這就去見陛下吧。”朱威不由分說,拉上惠施就朝王宮走去。
兩人趕到禦書房叩見惠王,未及張口,惠王即將話口堵上:“兩位愛卿可是為賦稅一事來的?”
朱威看一眼惠施,拜道:“陛下——”
惠王擺手止住朱威:“朱愛卿,你要說什麽,寡人早已忖知了。不過,你們來得正好。”指著一旁的兩捆竹簡,“請二位看看這是什麽?”
毗人走過去,將兩捆竹簡拿到朱威前麵。朱威打眼一看,正是公孫衍《興魏十策》中的前麵五策。
“唉,”惠王輕歎一聲,“公孫衍雖說為人不齒,先是因色殺人,後又叛離寡人,但一事歸一事,所寫之書倒是可讀。不瞞愛卿,寡人昨夜又讀一遍,裏麵許多東西涉及農、商,實乃興國根本。你與惠愛卿拿迴去好好琢磨琢磨,將書中可用之處選挑出來,擬定一個條陳。宮室要修,興國根本也不能丟,惠愛卿,你說是嗎?”
惠施叩道:“陛下聖明。”
“惠愛卿,若是沒有別的事,與寡人對弈一局如何?”
惠施聽出惠王是在逐客,拱手道:“迴陛下的話,微臣這要迴去奉旨讀書,待有空閑時,再來向陛下討教。”
“好好好,”惠王順口笑道,“惠愛卿真是說做就做,雷厲風行之人哪!既如此說,寡人也就不留二位愛卿了。”
惠施、朱威拜辭惠王,各提一捆竹簡退出禦書房。
走出宮門,朱威怪道:“相國大人,方才您為何一句話不說?”
惠施歎道:“唉,木已成舟,能說什麽呢?這兩捆竹簡,你都拿迴去吧,就按陛下之意理出個條陳,我們一道上奏。眼下隻能是亡羊補牢,能補多少,就補多少吧!”
“下官遵命。”
在陳軫的督促下,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施工,王宮正殿、偏殿的土木工程基本完成,下一步是裝飾和環境美化、後花園、後宮工程等。魏惠王放心不下,於這年夏季親臨現場視察。看到基本落成的宮殿,魏惠王甚是滿意,要陳軫加快進度,力爭在秋後遷都。陳軫要求加撥五百金,魏惠王吩咐毗人從後宮費用裏將這筆錢撥出。
三個月之後,在中秋節這日,陳軫迴到安邑,奏報魏惠王宮殿落成。魏惠王大喜,當下帶著太子申、公子卬、惠施、朱威、陳軫等重臣前往太廟,一是祭告先祖,二是請巫祝占卜,擇選吉日搬遷新都。
祭拜完先祖,大巫祝啟動儀式,正欲占卜,留在宮中守值的執事禦史快馬趕到太廟,將一個傳檄呈送魏惠王道:“陛下,秦公傳檄!”
魏惠王多少有些驚異:“傳檄?他傳什麽檄?”
毗人走過去,接過傳檄,呈予惠王,惠王仔細一看,臉色由驚轉怒,繼而漲成紫褐色,“啪”的一聲將木檄摔在幾案上。木檄在案上彈跳一下,正好落到惠施跟前。眾臣不知發生何事,皆是一驚,麵麵相覷。
魏惠王震幾怒道:“諸位愛卿,你們也都看看!”
惠施慢慢地撿起木檄,見上麵寫道:“嗟爾魏罃,身為周臣,欺天罔上,擅自稱王,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周臣嬴駟奉大周天子詔命,奉勸魏侯迷途知返,從速放棄王號,負荊至周室請罪。倘若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嬴駟隻有順承天命,率天下之民討逆平亂,以正天道!秦公嬴駟。”
惠施看過,傳給太子申,太子申傳給朱威,朱威傳給公子卬,公子卬傳給陳軫。看到諸臣逐一看過,魏惠王冷笑一聲:“哼,一個乳毛小子,屁股尚未坐穩,就敢這麽對寡人說話!”
公子卬忽一下起身,熱血沸騰,大聲叫道:“父王,兒臣請命征伐秦國,誓獲此賊,以報河西之仇!”
魏惠王黑沉了臉,白他一眼,轉過頭去。
公子卬拉不下臉,正不知如何是好,陳軫接道:“陛下,微臣有奏。”
魏惠王轉過頭來,看著陳軫道:“愛卿請講。”
“以微臣觀之,檄文不是秦公所擬。”
“愛卿可詳言之。”
“惠文公即位不足兩年,在秦地位尚未穩固,更沒有公孫鞅、車英、甘龍、嬴虔一幫老臣輔佐,斷不會公然向陛下挑戰。前時差信臣樗裏疾前來求和,可為佐證。至於這個檄文,聽那語氣,想是逆賊公孫衍所擬。”
“嗯,說下去。”
“微臣以為,公孫衍犯下滅門重罪之後,畏罪叛逃至秦,被秦公任命為大良造,接替公孫鞅之職。公孫衍無尺寸之功,卻任高位,自然不能威服秦國群臣。公孫衍心中明白,因而急於建功立業,一是報效秦公的知遇之恩,二是借此壓服眾臣。公孫衍跟從白圭多年,熟知我國,自然會獻此策。秦公年輕氣盛,雖無孝公之才,卻想建樹孝公之功,自然與那公孫衍一拍即合。”
“愛卿可有應對之策?”
“微臣以為,我西有河水天險,東有函穀雄關,以秦人眼下之力,奈何我不得。陛下盡可置若罔聞,聽憑秦人咆哮。待陛下東遷大梁,騰出手來,再與秦公理論。”
魏惠王沉思有頃,將頭轉向惠施:“適才陳愛卿所言,惠愛卿意下如何?”
惠施接道:“迴稟陛下,上卿所言有失偏頗。”
這是惠施首次在公開場合否決陳軫。陳軫立時拉長臉,瞪向惠施。
“何處有失偏頗?”
“此番秦公謀我,萬不可等閑視之。據微臣所知,秦公已經派出使臣,結好趙、韓兩國,共謀伐我。我雖有河水之險,崤、函之固,然而,假使秦、趙、韓三國同時興兵,以眼下我之國力,萬難應對。”
惠王大驚:“秦人結好趙、韓?”
惠施點頭道:“是的,趙、韓兩國已與秦人簽過盟約了。”
“惠愛卿,”惠王半是責怪道,“你既已知曉此事,早該稟報寡人才是。”
“微臣知罪。微臣也是剛剛得知,本欲在上朝時稟報陛下,不想卻被陛下召到此地來了。”
惠王巴咂幾下嘴唇,無法再說什麽,隻好環視眾臣道:“諸位愛卿,你們說說,秦人謀我,意欲何為?”
朱威拿起檄文,緩緩說道:“迴稟陛下,從檄文上看,秦公這是逼迫陛下放棄尊號,重新對周俯首稱臣。”
惠施亦道:“三國謀我,皆曰討逆。所謂討逆,其實就是對陛下稱王一事心懷不滿。”
魏惠王從鼻子裏哼出一聲:“哼,滿也好,不滿也罷,寡人既已稱王,就無迴頭之理。諸位愛卿,你們可有應對之策?”
“什麽大才?”樗裏疾撲哧笑道,“他的《觀物十事》,微臣也聽說了,淨是胡扯。這是一個怪人,魏王用他治國,隻怕越治越亂了。”
惠文公眉頭微皺,白他一眼,緩緩說道:“看事不能隻看表麵。惠施為相,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此舉大不尋常!”
樗裏疾辯道:“魏王遷都,分明是害怕我們打過河去。”
惠文公走到地圖前,指著圖道:“你們看,魏國國土分為兩塊,一塊在中原,以大梁為核心,另一塊在河東,以安邑為核心,中間被韓國攔腰切斷。中原千裏沃野,人口密布,農商發達,而河東多為山地,並無迴旋餘地。魏都東遷,一可壯大國力,二可避我鋒芒,三可與山東列國角逐中原。古人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魏避實就虛,中原逐鹿,從長遠來看,不失為一步好棋。”
公孫衍不無歎服道:“君上看得深遠,微臣拜服。”
“不過,”惠文公話鋒一轉,“魏都如果東移,河東這邊自是鞭長莫及,在寡人則是機會。兩位愛卿,你們說說,寡人又當如何把握這一機遇?”
樗裏疾接道:“微臣認為,我可趁機收複陰晉。”
“收複陰晉?”惠文公點點頭,“嗯,陰晉是要收迴,隻是——怎麽收迴,你們二位可有高見?”
“微臣認為,”公孫衍應道,“陰晉並不緊要,緊要的是東出之路。”手指地圖,“君上請看,秦偏居關中,東出之路隻有兩條,一是出臨晉關,二是出函穀關。出臨晉關要強渡河水,雖可在此架橋,橋梁卻是易毀之物。再說,大軍渡大河,曆來為兵家所忌,一則容易半渡受擊,二則是過河之後,不得不背水而戰。函穀之路卻無需渡河,我若直接控製函穀關、崤關,就可直達洛陽,製約周室,同時卡斷韓國的武遂之道,進可直逼中原,退可保衛關中。”
“不瞞愛卿,”惠文公接道,“寡人所思也是函穀。若得函穀,南有武關,東有函穀關和河水兩道天險,秦即成為四塞之國,寡人可以高枕無憂矣。隻是——”略頓一下,“函穀關、陰晉均由魏將張猛鎮守。從河西之戰看出,此人是個將才,不好對付。陰晉、函穀均是險地,易守難攻不說,又能互相策應,若要取之,的確棘手。公孫愛卿可有良策?”
“微臣有一計,函穀、陰晉唾手可得。”
“愛卿請講。”
公孫衍侃侃說道:“繼續利用魏侯稱王之事。魏侯稱王,最不舒服的是韓、趙兩國。兩國原來害怕魏國,但河西一戰,大魏武卒威風不再,名分之爭漸次顯示。微臣以為,君上可派使臣曉諭周天子,以周天子名義詔令魏王放棄王號。魏王必定不肯,此時,君上就以討逆為名,結約趙、韓兩國,征伐魏國。若是三國同時起兵,魏王必是應接不暇,無力照顧函穀。至於這個張猛,微臣自有辦法應對。”
惠文公點頭道:“愛卿所言甚是。”思忖有頃,“不過,趙、韓兩國也不單是名分之爭。這件事兒可以定下,由公孫愛卿籌劃方案,樗裏愛卿安排朝見周室,出使趙、韓等一應事宜,共約伐魏。可對韓、趙承諾,伐魏之時,韓人所占土地,歸韓,趙人所占土地,歸趙!”
第二日,惠文公連頒數詔,一是獎勵流民赴秦墾荒,二是安撫河西的原有貴族,歸還其原家產的一半。公孫衍特別捎書給吳青,向他指明出路。吳青看到活路,也就放下武器,接受招撫。為示誠意,吳青使屬下將自己綁了,親至鹹陽向惠文公請罪。
惠文公聞訊大喜,迎出殿外,親手為他解下繩索,攜其手上殿,當殿赦免他無罪,詔令將其部眾選出精幹的改編為秦卒,晉封他為官大夫兼千夫長,攝少梁守尉。
與此同時,三路使臣浩浩蕩蕩,分別奔向洛陽、邯鄲和新鄭。
就在秦國萬象更新,緊鑼密鼓地準備伐魏,謀取函穀關、陰晉之時,魏惠王卻在為一件大事發愁。
這件大事就是錢。近年來,魏國大事連連,先是孟津之會,後是大興土木擴建王宮,再後是伐衛,再後就是河西之戰,既動幹戈,又興土木,哪一樣都要花錢。尤其是河西大戰,不僅使老相白圭捐助的七千金打了水漂,更將魏惠王積蓄多年的家底耗了個八九成。這一次舉國遷都,魏惠王明顯感到了捉襟見肘。
魏惠王本來將建造新王宮的任務交給了司徒朱威。朱威既管刑獄,也管錢糧,因而知道還有多少家底。大梁原來就是魏侯的別宮,已建有宮室、宗廟等,隻是規格較小而已。經過權衡,朱威提出一個方案,就是將原來的別宮稍加修繕和擴建,改造成王宮。
然而,當朱威將方案呈交上去時,惠王卻大發雷霆,拍著幾案將他責備一通:“你這宮城連衛公的都不如,哪裏能叫王宮?你叫列國公侯如何看待寡人?你你你——你朱威安的什麽心?存心要寡人難堪嗎?”
朱威卻是不卑不亢地叩在地上,聽他責完了,方才說道:“陛下,不是微臣不往好處建,而是庫中沒有多少錢了。”
惠王眉頭微微一皺:“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少是多少?”
“迴稟陛下,庫中僅有兩千金,是微臣特意留作軍備的。”
庫中僅餘兩千金,在惠王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以前白圭在時,善於經商不說,日常開支也精打細算,庫中所積黃金不下數萬,銅子更是不可勝數。白圭走後僅隻兩年,國庫已空,惠王不由暗吃一驚,眨巴一下眼睛:“看來,宮殿你是修不好的,還是抓金子去吧。陳愛卿!”
陳軫跨前一步:“微臣在!”
“前番使秦,愛卿勞苦功高,晉升上卿。修築宮殿的事,就由上卿府督辦。”
陳軫跪下叩道:“謝陛下隆恩!”
陳軫未能如願當上相國,正自失落,卻意外得到上卿職爵,又接到這項肥差,也算是禿頭長了副絡腮胡,虧中有補了。十日之後,陳軫呈奏了新的修築方案,就是比照洛陽周宮的規製,在大梁新建一個大魏王宮,將現有離宮擴建為東宮,由太子居住。
惠王看過方案,甚是滿意,誇獎幾句後,抬頭問道:“陳愛卿,這個規製,約需多少花費?”
陳軫應道:“據微臣初步估算,若是全部完工,約需三萬金!”
“三萬金?”惠王目瞪口呆,“寡人哪有這麽多金子?”
“迴稟陛下,”陳軫微微一笑,“這個微臣早想過了。大周宮殿不是一朝一夕就建起來的,是數代天子積勞而成。微臣以為,陛下可先修築一個正殿、兩個偏殿及必要的後宮,在規模上不亞於安邑王宮,暫先安置下來。日後有了錢,再根據需要,慢慢構建。”
“嗯,這樣也好。”惠王思忖良久,點頭道,“依愛卿所說,先建這些又得多少金子?”
“五千金足矣。”
“五千金?聽朱司徒說,庫中隻有兩千金了。”
“不是還有些散錢布幣嗎?折合下來,也值千金!”
“還差兩千金呢!”
“微臣有個主意,或可籌足此數。”
“愛卿快說!”
“眼下魏國的賦稅是十抽一,這是先君文侯時定的稅製,早與列國現行稅製不合了。”
“哦?”惠王心中一動,“愛卿這就說說列國的現行稅製。”
“趙國是十抽一點八,韓國是十抽一點六,楚國是十抽一點五,齊國是十抽一點四,秦國是十抽一點三。”
“依愛卿之見,寡人當抽多少為宜?”
“眼下是非常時期,微臣以為,可按十二稅製,即十抽二。陛下若是改行此製,一年即可增收賦稅三千金。”
惠王再次陷入沉思,有頃說道:“就依愛卿所言,擬旨去吧。”
魏惠王沒有廷議,直接頒詔將十一稅製改為十二稅製,立時在魏引起朝野大嘩。這且不說,為修宮室,陳軫又奉旨征調各種工匠近萬人,蒼頭逾二十萬眾,工程尚未動工,已是民怨沸騰。
朱威急了,當即趕往相府求見惠施。惠施聽完朱威提到稅製的事,緩緩說道:“就我所知,這十一稅製的確低了點兒。”
“相國有所不知,”朱威急道,“魏國行的雖是十一稅製,但另有兵革稅、茶稅、絲麻稅等近十個稅種,累加起來,早已超過十抽二這個極限。這還隻是君上征的明稅,也叫國稅,實際征收時,各地吏員均有附加,據下官所知,附加額至少也在十一上下,再加上向土地領主所繳的地租,種田的隸農原本已經所得無幾,今又明碼加稅,叫他們哪裏還有活路?再說,眼下秋收在即,陛下卻在此時征民,豈不是雪上加霜嗎?”
惠施聞聽此言,方知事態嚴重,長歎道:“唉,在下本想從長計議,這才提議遷都,不想——不想卻成了害民之舉!”
“相國大人,這樣下去,魏國真就完了,我們得趕快想個應策才是。”
惠施兩眼微閉,似乎陷入深思。
“相國大人,我們這就去見陛下吧。”朱威不由分說,拉上惠施就朝王宮走去。
兩人趕到禦書房叩見惠王,未及張口,惠王即將話口堵上:“兩位愛卿可是為賦稅一事來的?”
朱威看一眼惠施,拜道:“陛下——”
惠王擺手止住朱威:“朱愛卿,你要說什麽,寡人早已忖知了。不過,你們來得正好。”指著一旁的兩捆竹簡,“請二位看看這是什麽?”
毗人走過去,將兩捆竹簡拿到朱威前麵。朱威打眼一看,正是公孫衍《興魏十策》中的前麵五策。
“唉,”惠王輕歎一聲,“公孫衍雖說為人不齒,先是因色殺人,後又叛離寡人,但一事歸一事,所寫之書倒是可讀。不瞞愛卿,寡人昨夜又讀一遍,裏麵許多東西涉及農、商,實乃興國根本。你與惠愛卿拿迴去好好琢磨琢磨,將書中可用之處選挑出來,擬定一個條陳。宮室要修,興國根本也不能丟,惠愛卿,你說是嗎?”
惠施叩道:“陛下聖明。”
“惠愛卿,若是沒有別的事,與寡人對弈一局如何?”
惠施聽出惠王是在逐客,拱手道:“迴陛下的話,微臣這要迴去奉旨讀書,待有空閑時,再來向陛下討教。”
“好好好,”惠王順口笑道,“惠愛卿真是說做就做,雷厲風行之人哪!既如此說,寡人也就不留二位愛卿了。”
惠施、朱威拜辭惠王,各提一捆竹簡退出禦書房。
走出宮門,朱威怪道:“相國大人,方才您為何一句話不說?”
惠施歎道:“唉,木已成舟,能說什麽呢?這兩捆竹簡,你都拿迴去吧,就按陛下之意理出個條陳,我們一道上奏。眼下隻能是亡羊補牢,能補多少,就補多少吧!”
“下官遵命。”
在陳軫的督促下,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施工,王宮正殿、偏殿的土木工程基本完成,下一步是裝飾和環境美化、後花園、後宮工程等。魏惠王放心不下,於這年夏季親臨現場視察。看到基本落成的宮殿,魏惠王甚是滿意,要陳軫加快進度,力爭在秋後遷都。陳軫要求加撥五百金,魏惠王吩咐毗人從後宮費用裏將這筆錢撥出。
三個月之後,在中秋節這日,陳軫迴到安邑,奏報魏惠王宮殿落成。魏惠王大喜,當下帶著太子申、公子卬、惠施、朱威、陳軫等重臣前往太廟,一是祭告先祖,二是請巫祝占卜,擇選吉日搬遷新都。
祭拜完先祖,大巫祝啟動儀式,正欲占卜,留在宮中守值的執事禦史快馬趕到太廟,將一個傳檄呈送魏惠王道:“陛下,秦公傳檄!”
魏惠王多少有些驚異:“傳檄?他傳什麽檄?”
毗人走過去,接過傳檄,呈予惠王,惠王仔細一看,臉色由驚轉怒,繼而漲成紫褐色,“啪”的一聲將木檄摔在幾案上。木檄在案上彈跳一下,正好落到惠施跟前。眾臣不知發生何事,皆是一驚,麵麵相覷。
魏惠王震幾怒道:“諸位愛卿,你們也都看看!”
惠施慢慢地撿起木檄,見上麵寫道:“嗟爾魏罃,身為周臣,欺天罔上,擅自稱王,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周臣嬴駟奉大周天子詔命,奉勸魏侯迷途知返,從速放棄王號,負荊至周室請罪。倘若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嬴駟隻有順承天命,率天下之民討逆平亂,以正天道!秦公嬴駟。”
惠施看過,傳給太子申,太子申傳給朱威,朱威傳給公子卬,公子卬傳給陳軫。看到諸臣逐一看過,魏惠王冷笑一聲:“哼,一個乳毛小子,屁股尚未坐穩,就敢這麽對寡人說話!”
公子卬忽一下起身,熱血沸騰,大聲叫道:“父王,兒臣請命征伐秦國,誓獲此賊,以報河西之仇!”
魏惠王黑沉了臉,白他一眼,轉過頭去。
公子卬拉不下臉,正不知如何是好,陳軫接道:“陛下,微臣有奏。”
魏惠王轉過頭來,看著陳軫道:“愛卿請講。”
“以微臣觀之,檄文不是秦公所擬。”
“愛卿可詳言之。”
“惠文公即位不足兩年,在秦地位尚未穩固,更沒有公孫鞅、車英、甘龍、嬴虔一幫老臣輔佐,斷不會公然向陛下挑戰。前時差信臣樗裏疾前來求和,可為佐證。至於這個檄文,聽那語氣,想是逆賊公孫衍所擬。”
“嗯,說下去。”
“微臣以為,公孫衍犯下滅門重罪之後,畏罪叛逃至秦,被秦公任命為大良造,接替公孫鞅之職。公孫衍無尺寸之功,卻任高位,自然不能威服秦國群臣。公孫衍心中明白,因而急於建功立業,一是報效秦公的知遇之恩,二是借此壓服眾臣。公孫衍跟從白圭多年,熟知我國,自然會獻此策。秦公年輕氣盛,雖無孝公之才,卻想建樹孝公之功,自然與那公孫衍一拍即合。”
“愛卿可有應對之策?”
“微臣以為,我西有河水天險,東有函穀雄關,以秦人眼下之力,奈何我不得。陛下盡可置若罔聞,聽憑秦人咆哮。待陛下東遷大梁,騰出手來,再與秦公理論。”
魏惠王沉思有頃,將頭轉向惠施:“適才陳愛卿所言,惠愛卿意下如何?”
惠施接道:“迴稟陛下,上卿所言有失偏頗。”
這是惠施首次在公開場合否決陳軫。陳軫立時拉長臉,瞪向惠施。
“何處有失偏頗?”
“此番秦公謀我,萬不可等閑視之。據微臣所知,秦公已經派出使臣,結好趙、韓兩國,共謀伐我。我雖有河水之險,崤、函之固,然而,假使秦、趙、韓三國同時興兵,以眼下我之國力,萬難應對。”
惠王大驚:“秦人結好趙、韓?”
惠施點頭道:“是的,趙、韓兩國已與秦人簽過盟約了。”
“惠愛卿,”惠王半是責怪道,“你既已知曉此事,早該稟報寡人才是。”
“微臣知罪。微臣也是剛剛得知,本欲在上朝時稟報陛下,不想卻被陛下召到此地來了。”
惠王巴咂幾下嘴唇,無法再說什麽,隻好環視眾臣道:“諸位愛卿,你們說說,秦人謀我,意欲何為?”
朱威拿起檄文,緩緩說道:“迴稟陛下,從檄文上看,秦公這是逼迫陛下放棄尊號,重新對周俯首稱臣。”
惠施亦道:“三國謀我,皆曰討逆。所謂討逆,其實就是對陛下稱王一事心懷不滿。”
魏惠王從鼻子裏哼出一聲:“哼,滿也好,不滿也罷,寡人既已稱王,就無迴頭之理。諸位愛卿,你們可有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