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哈哈,”惠王大笑起來,“卬兒,你就直說‘兒臣隻喜歡舞槍弄棒,看不懂這些曲裏拐彎的東西!’也就得了。”
經惠王這一說,毗人和太子申均笑起來。
“是啊,是啊,”公子卬借坡下驢,嗬嗬憨笑,“兒臣的心思,盡讓父王猜透了。”
眾人又笑一陣,惠王轉向太子申:“申兒,寡人昨日得到一部好書,你得空了,一定要好好讀讀。”
太子申早已知情,口中卻道:“敢問父王是何好書?”
“叫《興魏十策》,寡人讀過五策,策策切中要害啊!”
“如此好書,是何人所著?”
“你不是向寡人舉薦那個叫公孫衍的嗎?就是他寫的。”
聽到“公孫衍”三字,公子卬大吃一驚,口中正在咬嚼一塊野雞肉,竟是忘了。
看到他的愣怔樣子,魏惠王撲哧笑道:“卬兒,你這發啥呆呀?”
公子卬迴過神來,轉身將口中雞肉吐到地上一隻痰盂裏,迴身說道:“迴父王的話,兒臣得知剛才讀的是本好書,竟是著迷了。”
惠王又是哈哈一笑:“又哄寡人開心!你啊,自幼是見槍就開心,見書就頭疼,何時能被竹簡迷住,太陽就得打西邊出來!”
眾人又是一番大笑。
“毗人,”惠王轉對毗人,“後晌你去公孫衍家裏,將另外五策悉數拿來。”
“陛下,後晌您已約了惠子,老奴——”
“哦,對對對,”惠王連拍腦門,“寡人老了,忘性大,後晌的確要與惠子談論學問呢。這是大事,待會兒你到書庫裏,將惠子與公孫龍辯爭的竹簡挑些出來,寡人再瀏覽一遍,免得見到惠子時沒有話說。”
毗人起身,拿絲絹在嘴唇上輕抿一把:“老奴吃好了,這先告退。”起身告退,沿小徑朝禦書房急步而去。
公子卬哪裏還有吃興,也說有些急事,辭過惠王,匆匆迴府去了。
公子卬前腳進門,陳軫後腳跟到。
一見陳軫,公子卬顧不上見禮,急急說道:“快快快,你來得剛好,本公子正要尋你呢。”
陳軫心裏撲騰著跟他走進書房,見公子卬麵色陰沉,忐忑問道:“公子氣色不好,發生何事了?”
“出大事了。”公子卬道,“太子申向無主見,此番卻向父王推薦公孫衍,父王也是信他,派毗人前往公孫衍家中,取來兩捆竹簡,是公孫衍所寫的《興魏十策》。父王讀後,愛不釋手,定要本公子與太子申也去閱讀,瞧這樣子,想是起用公孫衍為相呢!”
陳軫來此,為的也是此事,見公子卬已經知情,也就再無話說,長歎一聲:“唉,公孫衍如果做了相國,下官倒沒什麽,隻怕公子——”
“是呀,”公子卬急道,“本公子急的也是這個。河西之事,他全知道。如果父王召見他,必會問他河西之事,他對本公子懷恨在心,也必和盤托出,這——可如何是好?”
“隻怕用不到他來說破,陛下已經知道了。”
公子卬驚道:“上大夫,此言何解?”
“下官聽說,安邑城裏已有流言,說的正是河西之事。”
“你——”公子卬一把抓過陳軫衣袖,“快說,是何流言?”
“說是公子不聽龍將軍和公孫衍之言,硬要與秦軍決戰,結果中了公孫鞅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公孫衍夜襲敵營,建下奇功,公子卻為保自身,將此功貪為己有,又將河西之敗歸罪於龍老將軍……”
公子卬麵色慘白,說不出話來。
“唉,下官——”陳軫長歎一聲,欲言又止,沉重地搖了搖頭。
公子卬猛然抬起頭來:“這些流言是從哪兒來的?”
“下官探過了,是從眠香樓裏傳出來的。”
“眠香樓?”公子卬怔道,“她們如何知道?”
“她們講得有鼻子有眼,好像親臨其境一般。下官初時也很納悶,如果她們早知,為何現在才有流言?下官使人各方打探,其中曲折,直到方才才算理清。”
“是何曲折?”
“安國君有所不知,下官奉陛下之命暗中追蹤秦使樗裏疾,發現他此番來使,睦鄰是假,策反是真。”
“策反?”公子卬不解了,“策何人的反?”
“公孫衍!”
“啊?”
“近幾日來,樗裏疾頻繁接觸公孫衍,還易裝潛至其家,與那廝閉門密謀多時。他的副使公子華去過眠香樓,訪過天香姑娘。”
“如此說來,”公子卬如夢初醒,“難道是秦人將河西之事告訴了天香姑娘?”
“正是!”
公子卬驚道:“若是此說,魏申必已知情了!”
“眼下尚且不知。”
“哦?”
“這幾日來,下官使人緊盯眠香樓,未見殿下去過。”
公子卬長出一氣:“沒有去過就好!此事若讓魏申知道,可就壞了。”
“公子,殿下今日不去,明日難保不去啊!”
“上大夫可有良策?”
“下官倒有一策,或可解決所有難題。”
“快講!”
陳軫附耳低語,公子卬聽畢,猶豫不決。
“公子,”陳軫急了,“公孫衍不除,國無寧日啊!”
“好吧,”公子卬一咬牙關,“就照你講的做去!”
向晚時分,魏宮後花園的涼亭裏,魏惠王、惠施兩人臨池而坐,相談甚篤。
魏惠王看看天色,轉過話鋒,斂神說道:“聽先生暢談名實之學,寡人如聞天書,當真受教了。寡人尚有一些瑣碎國事求教先生,望先生不吝賜教。”
“陛下請講。”
“周室衰微,天下分崩離析。魏自先祖文侯以來,一直行仁布義,替周室安撫天下。時間久了,寡人甚感疲累。為使名實相符,寡人隻好秉承天意,於去歲稱王。不想列國均萌二誌,與寡人為敵。秦人更是包藏禍心,混淆是非,施奸計奪我河西。如今魏室四鄰皆敵,寡人獨力難支,情勢尷尬。請問先生何以應之?”
“正如陛下方才提到的,陛下所問,亦為名實之事。陛下所為,無非是讓名副其實,原本無可厚非。至於列國為此起爭,卻是意不在此。”
魏惠王聽得心動,身子前傾,急切問道:“請問先生,列國意在何處?”
“草民以為,大國也好,小國也罷,名實之爭,不過是個借口。對於諸侯而言,真正緊要的隻有兩件大事。”
“是何大事?”
“第一是時,第二是勢。”
“請先生詳解。”
“時即天時,勢即國力。昔日文侯獨步天下,並不是文侯擁有三頭六臂,而是文侯善用天時,善借外勢。然而,文侯所用的是當時的天時,文侯所借的是當時的外勢。今日天下,早已時過境遷,陛下亦當順應今日時勢,改變應策,方能用時借勢,立於不敗之地。”
魏惠王長吸一口氣:“寡人愚昧,請先生詳解今日時勢。”
“正如陛下所知,今日之時是,周室更衰,列國更強,天下更亂。今日之勢是,列國雖眾,成大勢者七,魏僅居其一。就七強而言,數十年來變法圖強者四,一是楚國,有吳起變法;二是韓國,有申不害變法;三是齊國,有鄒忌變法;四是秦國,有公孫鞅變法。此四國在變法之後國勢皆增,今非昔比,任何一國都有與魏相抗之勢!”
魏惠王陷入沉思,有頃,又問:“照先生之說,寡人隻能聽任列強欺淩了。”
惠施搖頭道:“非也。”
“哦,先生可有何策應之?”
“順時張勢,借勢打勢。”
“請先生詳解!”
“順時就是承認現狀,承認他國之勢,不可恃力強圖;張勢即興本務實,充實國庫,強大國力;借勢即結交友邦,利用他國之勢,萬不可四鄰交惡;打勢即利用外勢,打擊敵勢!”
“先生所言甚是。”魏惠王聽得心熱,傾身急問,“依先生之見,寡人眼下可借何勢,可打何勢?”
“戰國七勢,魏居中。居中而四戰,國必危。依惠施觀之,齊勢之爭在泗下,楚勢之爭在越,因而齊、楚與魏並無大爭,其勢可借。韓、趙與魏同為三晉,本是一家,唇亡齒寒,實無利害,其爭皆在秦勢,二國之勢亦可借。陛下大爭,隻在秦勢。”
魏惠王拱手朝惠施深深一揖:“聽先生之言,如開茅塞。寡人再問,如何方能借力眾勢呢?”
惠施毫不遲疑:“遷都。”
“遷都?”魏惠王一怔,“遷往何處?”
“可遷大梁。”惠施侃侃而談,“趙之都城在邯鄲,韓之都城在新鄭,齊之都城在臨淄,楚之都城在郢都。此四都,均離安邑甚遠,不利溝通。隻有秦都鹹陽離安邑甚近,秦、魏一旦交惡,秦軍朝發而夕至,不利於陛下借助外勢。陛下若是遷都大梁,與四國睦鄰而居,秦國必不敢動。”
正在此時,毗人走進:“陛下,上大夫求見!”
魏惠王眉頭微皺:“對他講,寡人有事,讓他明日再來。”
“我講了,可上大夫說,他有緊急事體,刻不容緩!”
“這個陳軫,真是的。”魏惠王咕噥一聲,擺下手,“好吧,好吧,宣他覲見!”
毗人應喏,轉身走出涼亭。
魏惠王朝惠施拱手道:“先生所言,與寡人甚合。隻是遷都一事,事關重大,尚容寡人詳加考慮,再行定奪。今朝天色已晚,寡人還有瑣事纏身,擇日再行請教先生。”
惠施起身離席,伏地叩道:“惠施告退。”
惠施退下,走至涼亭下麵,剛好遇到陳軫。惠施在東市設問之事鬧得沸沸揚揚,陳軫早已知情。因其所問盡皆荒誕不經,被安邑人傳為笑談,陳軫也就沒有放在心上。見惠施在此,陳軫一點也不驚奇,因他素知惠王喜歡論辯學術。
因有安邑城外的奪路之爭,二人也算老熟人了。惠施微微拱手,揖道:“惠施見過上大夫。”
“陳軫見過惠子。”陳軫心中有事,亦還一禮,“在下這要覲見陛下,改日定向惠子討教。”
話音落處,陳軫就要上亭。
然而,所謂冤家路窄。通往涼亭的是條小徑,惠施剛好站在小徑正中,就如安邑城外如出一轍,絲毫沒有相讓之意。陳軫亦不敢在此耍橫,隻得繞進旁邊花叢裏,急急上亭去了。
陳軫走上涼亭,在惠王前叩道:“微臣叩見陛下!”
“愛卿免禮!”魏惠王指著惠施的坐席,“坐吧!”
陳軫起身坐下。
“聽說愛卿有急事,這就講講!”
“迴稟陛下,微臣奉旨跟蹤秦使樗裏疾,果然發現此人別有圖謀。”
“哦?是何圖謀?”
“這幾日來,此人活動頻繁,去過龍賈府上,朱威府上,且又喬裝打扮,化名木雨虧,私入公孫衍宅,二人閉門密談多時,臨出門時,樗裏疾再三叮囑,‘好劍當有好用啊’。”
經惠王這一說,毗人和太子申均笑起來。
“是啊,是啊,”公子卬借坡下驢,嗬嗬憨笑,“兒臣的心思,盡讓父王猜透了。”
眾人又笑一陣,惠王轉向太子申:“申兒,寡人昨日得到一部好書,你得空了,一定要好好讀讀。”
太子申早已知情,口中卻道:“敢問父王是何好書?”
“叫《興魏十策》,寡人讀過五策,策策切中要害啊!”
“如此好書,是何人所著?”
“你不是向寡人舉薦那個叫公孫衍的嗎?就是他寫的。”
聽到“公孫衍”三字,公子卬大吃一驚,口中正在咬嚼一塊野雞肉,竟是忘了。
看到他的愣怔樣子,魏惠王撲哧笑道:“卬兒,你這發啥呆呀?”
公子卬迴過神來,轉身將口中雞肉吐到地上一隻痰盂裏,迴身說道:“迴父王的話,兒臣得知剛才讀的是本好書,竟是著迷了。”
惠王又是哈哈一笑:“又哄寡人開心!你啊,自幼是見槍就開心,見書就頭疼,何時能被竹簡迷住,太陽就得打西邊出來!”
眾人又是一番大笑。
“毗人,”惠王轉對毗人,“後晌你去公孫衍家裏,將另外五策悉數拿來。”
“陛下,後晌您已約了惠子,老奴——”
“哦,對對對,”惠王連拍腦門,“寡人老了,忘性大,後晌的確要與惠子談論學問呢。這是大事,待會兒你到書庫裏,將惠子與公孫龍辯爭的竹簡挑些出來,寡人再瀏覽一遍,免得見到惠子時沒有話說。”
毗人起身,拿絲絹在嘴唇上輕抿一把:“老奴吃好了,這先告退。”起身告退,沿小徑朝禦書房急步而去。
公子卬哪裏還有吃興,也說有些急事,辭過惠王,匆匆迴府去了。
公子卬前腳進門,陳軫後腳跟到。
一見陳軫,公子卬顧不上見禮,急急說道:“快快快,你來得剛好,本公子正要尋你呢。”
陳軫心裏撲騰著跟他走進書房,見公子卬麵色陰沉,忐忑問道:“公子氣色不好,發生何事了?”
“出大事了。”公子卬道,“太子申向無主見,此番卻向父王推薦公孫衍,父王也是信他,派毗人前往公孫衍家中,取來兩捆竹簡,是公孫衍所寫的《興魏十策》。父王讀後,愛不釋手,定要本公子與太子申也去閱讀,瞧這樣子,想是起用公孫衍為相呢!”
陳軫來此,為的也是此事,見公子卬已經知情,也就再無話說,長歎一聲:“唉,公孫衍如果做了相國,下官倒沒什麽,隻怕公子——”
“是呀,”公子卬急道,“本公子急的也是這個。河西之事,他全知道。如果父王召見他,必會問他河西之事,他對本公子懷恨在心,也必和盤托出,這——可如何是好?”
“隻怕用不到他來說破,陛下已經知道了。”
公子卬驚道:“上大夫,此言何解?”
“下官聽說,安邑城裏已有流言,說的正是河西之事。”
“你——”公子卬一把抓過陳軫衣袖,“快說,是何流言?”
“說是公子不聽龍將軍和公孫衍之言,硬要與秦軍決戰,結果中了公孫鞅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公孫衍夜襲敵營,建下奇功,公子卻為保自身,將此功貪為己有,又將河西之敗歸罪於龍老將軍……”
公子卬麵色慘白,說不出話來。
“唉,下官——”陳軫長歎一聲,欲言又止,沉重地搖了搖頭。
公子卬猛然抬起頭來:“這些流言是從哪兒來的?”
“下官探過了,是從眠香樓裏傳出來的。”
“眠香樓?”公子卬怔道,“她們如何知道?”
“她們講得有鼻子有眼,好像親臨其境一般。下官初時也很納悶,如果她們早知,為何現在才有流言?下官使人各方打探,其中曲折,直到方才才算理清。”
“是何曲折?”
“安國君有所不知,下官奉陛下之命暗中追蹤秦使樗裏疾,發現他此番來使,睦鄰是假,策反是真。”
“策反?”公子卬不解了,“策何人的反?”
“公孫衍!”
“啊?”
“近幾日來,樗裏疾頻繁接觸公孫衍,還易裝潛至其家,與那廝閉門密謀多時。他的副使公子華去過眠香樓,訪過天香姑娘。”
“如此說來,”公子卬如夢初醒,“難道是秦人將河西之事告訴了天香姑娘?”
“正是!”
公子卬驚道:“若是此說,魏申必已知情了!”
“眼下尚且不知。”
“哦?”
“這幾日來,下官使人緊盯眠香樓,未見殿下去過。”
公子卬長出一氣:“沒有去過就好!此事若讓魏申知道,可就壞了。”
“公子,殿下今日不去,明日難保不去啊!”
“上大夫可有良策?”
“下官倒有一策,或可解決所有難題。”
“快講!”
陳軫附耳低語,公子卬聽畢,猶豫不決。
“公子,”陳軫急了,“公孫衍不除,國無寧日啊!”
“好吧,”公子卬一咬牙關,“就照你講的做去!”
向晚時分,魏宮後花園的涼亭裏,魏惠王、惠施兩人臨池而坐,相談甚篤。
魏惠王看看天色,轉過話鋒,斂神說道:“聽先生暢談名實之學,寡人如聞天書,當真受教了。寡人尚有一些瑣碎國事求教先生,望先生不吝賜教。”
“陛下請講。”
“周室衰微,天下分崩離析。魏自先祖文侯以來,一直行仁布義,替周室安撫天下。時間久了,寡人甚感疲累。為使名實相符,寡人隻好秉承天意,於去歲稱王。不想列國均萌二誌,與寡人為敵。秦人更是包藏禍心,混淆是非,施奸計奪我河西。如今魏室四鄰皆敵,寡人獨力難支,情勢尷尬。請問先生何以應之?”
“正如陛下方才提到的,陛下所問,亦為名實之事。陛下所為,無非是讓名副其實,原本無可厚非。至於列國為此起爭,卻是意不在此。”
魏惠王聽得心動,身子前傾,急切問道:“請問先生,列國意在何處?”
“草民以為,大國也好,小國也罷,名實之爭,不過是個借口。對於諸侯而言,真正緊要的隻有兩件大事。”
“是何大事?”
“第一是時,第二是勢。”
“請先生詳解。”
“時即天時,勢即國力。昔日文侯獨步天下,並不是文侯擁有三頭六臂,而是文侯善用天時,善借外勢。然而,文侯所用的是當時的天時,文侯所借的是當時的外勢。今日天下,早已時過境遷,陛下亦當順應今日時勢,改變應策,方能用時借勢,立於不敗之地。”
魏惠王長吸一口氣:“寡人愚昧,請先生詳解今日時勢。”
“正如陛下所知,今日之時是,周室更衰,列國更強,天下更亂。今日之勢是,列國雖眾,成大勢者七,魏僅居其一。就七強而言,數十年來變法圖強者四,一是楚國,有吳起變法;二是韓國,有申不害變法;三是齊國,有鄒忌變法;四是秦國,有公孫鞅變法。此四國在變法之後國勢皆增,今非昔比,任何一國都有與魏相抗之勢!”
魏惠王陷入沉思,有頃,又問:“照先生之說,寡人隻能聽任列強欺淩了。”
惠施搖頭道:“非也。”
“哦,先生可有何策應之?”
“順時張勢,借勢打勢。”
“請先生詳解!”
“順時就是承認現狀,承認他國之勢,不可恃力強圖;張勢即興本務實,充實國庫,強大國力;借勢即結交友邦,利用他國之勢,萬不可四鄰交惡;打勢即利用外勢,打擊敵勢!”
“先生所言甚是。”魏惠王聽得心熱,傾身急問,“依先生之見,寡人眼下可借何勢,可打何勢?”
“戰國七勢,魏居中。居中而四戰,國必危。依惠施觀之,齊勢之爭在泗下,楚勢之爭在越,因而齊、楚與魏並無大爭,其勢可借。韓、趙與魏同為三晉,本是一家,唇亡齒寒,實無利害,其爭皆在秦勢,二國之勢亦可借。陛下大爭,隻在秦勢。”
魏惠王拱手朝惠施深深一揖:“聽先生之言,如開茅塞。寡人再問,如何方能借力眾勢呢?”
惠施毫不遲疑:“遷都。”
“遷都?”魏惠王一怔,“遷往何處?”
“可遷大梁。”惠施侃侃而談,“趙之都城在邯鄲,韓之都城在新鄭,齊之都城在臨淄,楚之都城在郢都。此四都,均離安邑甚遠,不利溝通。隻有秦都鹹陽離安邑甚近,秦、魏一旦交惡,秦軍朝發而夕至,不利於陛下借助外勢。陛下若是遷都大梁,與四國睦鄰而居,秦國必不敢動。”
正在此時,毗人走進:“陛下,上大夫求見!”
魏惠王眉頭微皺:“對他講,寡人有事,讓他明日再來。”
“我講了,可上大夫說,他有緊急事體,刻不容緩!”
“這個陳軫,真是的。”魏惠王咕噥一聲,擺下手,“好吧,好吧,宣他覲見!”
毗人應喏,轉身走出涼亭。
魏惠王朝惠施拱手道:“先生所言,與寡人甚合。隻是遷都一事,事關重大,尚容寡人詳加考慮,再行定奪。今朝天色已晚,寡人還有瑣事纏身,擇日再行請教先生。”
惠施起身離席,伏地叩道:“惠施告退。”
惠施退下,走至涼亭下麵,剛好遇到陳軫。惠施在東市設問之事鬧得沸沸揚揚,陳軫早已知情。因其所問盡皆荒誕不經,被安邑人傳為笑談,陳軫也就沒有放在心上。見惠施在此,陳軫一點也不驚奇,因他素知惠王喜歡論辯學術。
因有安邑城外的奪路之爭,二人也算老熟人了。惠施微微拱手,揖道:“惠施見過上大夫。”
“陳軫見過惠子。”陳軫心中有事,亦還一禮,“在下這要覲見陛下,改日定向惠子討教。”
話音落處,陳軫就要上亭。
然而,所謂冤家路窄。通往涼亭的是條小徑,惠施剛好站在小徑正中,就如安邑城外如出一轍,絲毫沒有相讓之意。陳軫亦不敢在此耍橫,隻得繞進旁邊花叢裏,急急上亭去了。
陳軫走上涼亭,在惠王前叩道:“微臣叩見陛下!”
“愛卿免禮!”魏惠王指著惠施的坐席,“坐吧!”
陳軫起身坐下。
“聽說愛卿有急事,這就講講!”
“迴稟陛下,微臣奉旨跟蹤秦使樗裏疾,果然發現此人別有圖謀。”
“哦?是何圖謀?”
“這幾日來,此人活動頻繁,去過龍賈府上,朱威府上,且又喬裝打扮,化名木雨虧,私入公孫衍宅,二人閉門密談多時,臨出門時,樗裏疾再三叮囑,‘好劍當有好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