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崔隱甫被授為捉錢令前往江淮之間,其第一站到了廬州。


    崔隱甫本為禦史中丞,此次又為朝廷欽差之人,廬州刺史等人當然小心巴結。崔隱甫拿出朝廷敕文,示之廬州刺史諸人:“諸位既然知道本官的來意,當知朝廷最重廬州。天下惡錢以淮南道最盛,淮南道之中又以廬州最為猖獗。”


    廬州刺史小心說道:“崔大人明察秋毫,那是不會錯的。廬州盛產銅鐵,自古以來就為官辦冶所所在。近年來一些不法之人就地收銅鐵,然後於深山之中盜鑄。本官多次派人搜剿,奈何盜鑄者眾,實在無法禁絕。”


    “刺史大人當然遵朝廷法度,然你的屬下是否有人與奸人勾結,以內外通氣,使盜鑄日甚呢?”


    “那是,那是。崔大人所說不錯,本府屬下良莠不齊,保不準有人與奸人勾結。”廬州刺史聽出了崔隱甫的話中之音,他雖說自己的屬下與奸人勾結,焉知是不是敲打自己在轄內放任不管,由此成為盜鑄的淵藪呢?


    “嗯,本官忝為捉錢令,且第一站就到了廬州,還望刺史大人全力襄助才是。”


    “那是,那是,下官定會不遺餘力。”


    “那好,就請刺史大人近期以此事為主吧,若果有成效,我自會向朝廷申明刺史大人的功勞。”


    “分內所當,分內所當。”


    “我之所以來廬州,非僅為這裏盛產銅鐵而來,實瞧準了這裏的舟車之便。這裏官道四通,水係縱橫,貨物聚集這裏後能夠很快運往天下各地。”


    “崔大人的意思是……”


    “就請刺史大人派人到各碼頭和驛站駐紮,日夜監視來往貨物。若是官運之銅鐵和錢幣自可放行,若有私運此物即就地扣押,不許流出。”


    廬州刺史聞言遲疑,歎道:“崔大人有所不知啊,此事看似簡單,其中也頗有曲折啊。”


    “刺史大人何出此言?”


    “廬州向為銅鐵產地,朝廷又在這裏設有兩處製錢之所。頃年以來,朝廷又允許私采銅鐵,遂使天下之人熙擁而來,其中固然有庶民百姓為討生計四處尋采,更多者則為達貴之人持資開掘,這些私采之礦皆向朝廷課稅,下官實難攔阻,此難處一也;至於所鑄之錢,其解押之時皆有朝廷封印,下官聽說其中大半皆為私鑄,有此能耐者非庶民所為,此二難也。”


    廬州刺史為官多年,深諳廬州的采礦鑄造詳細。其實許多人對此等事兒皆看得明白,話兒卻寧可爛在肚中也不說出來。今日廬州刺史若非崔隱甫相逼,斷不會輕易說出此話。


    崔隱甫離京之時,也知廬州的礦冶之事肯定會事關京中的達貴之人,然沒有想到會如此嚴重,他一時就在那裏犯了躊躇。


    廬州刺史小心翼翼說道:“崔大人,若想將此事辦得徹底,最好稟報朝廷嚴禁個人私采,如此就能徹底改觀了。”


    “聖上說過僅禁個人辦大型礦冶之所,那是為民考慮。若全麵禁斷私采,就是違了聖上的本意,且對庶民不利。”


    廬州刺史見崔隱甫拿出皇帝的大帽子來壓人,嚇得頓時不敢吭聲。


    崔隱甫思索了一會兒,然後斬釘截鐵地說道:“就這樣吧。就請刺史大人速派人力前去查核,先將那些違禁之物扣下來,再交由本官定奪!至於你說的那些私辦大型礦點,我帶些兵士前去查勘一番,若果如刺史大人所言那麽嚴重,本官也不會心慈手軟的!”


    從廬州冶所向南行走近二百裏,就到了長江邊上,這裏方圓數百裏聞名天下,曆來以“銅都”為名,相傳商代的青銅器所用之材大多在這裏出產。


    後一日,崔隱甫驅馬離開廬州冶所向南進發,其時尚為隆冬天氣,這裏與長安相比雖稍為溫暖一些,然空氣中飽有水分,濕冷無比,其滋味比長安更為難受。崔隱甫跨馬前行,身後有人持有旗幡,上書“欽命捉錢令崔”之字樣,再其後更有五百名手執槍戟的甲士,使崔隱甫有了威風八麵的感覺。


    一行人被沿途的驛所迎來送往,數日後就到了江麵之北,驛所早在岸邊泊有一艘大船,他們登船後即駛過湍流甚急的江麵,由此進入江南地麵。


    雖為一江之隔,江北江南的風景大為不同。他們滿目所及,有水麵粼粼的湖塘,更多的則是綠黃相間的山陵雜樹,這裏官道狹窄,人跡甚少,行走時稍嫌艱難。然朝廷欽差,例有驛卒沿途照應,其飲食住宿還算方便。當此之時,朝廷每隔三十裏即置一驛,全國有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水陸相兼八十六所,共計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官員旅行時,可以免費食宿。


    崔隱甫倒是不辭勞苦,深入山中視察了朝廷的冶銅之所。這裏離九華山不遠,山坳裏為冶銅所在,幾隻碩大無朋的熔爐下炭火熊熊,其散出的煙霧籠罩著整個山穀。


    山穀的最裏麵有一小山般的礦石堆兒,許多衣衫襤褸的背礦人一筐筐將銅礦傾倒在堆兒上,然後折返身再迴山中。


    崔隱甫本想再入山中的采礦點觀瞻,被此冶所使攔下,勸阻道:“山中崎嶇難行,這些背礦人善行山路,身上衣衫猶被掛得支離破碎,請大人勿入。”


    崔隱甫問道:“行路尚且艱難,采礦也十分艱辛吧?”


    “稟大人,此山中的礦脈比較明顯,他們覷準礦脈所在然後鑿之,由此邊鑿邊取形成礦洞,其洞內漸深有數裏之長,且此洞僅容一人行走,確實艱難無比。”


    崔隱甫眼觀剛剛傾倒出的一爐通紅的銅水,歎道:“錢不敷用,在於銅冶甚難啊。”


    崔隱甫又在此處盤桓片刻,遂離開冶所欲返迴驛站。其走出山穀約三裏餘,忽然看到左邊的山穀裏也有一片煙霧,遂轉頭問道:“那裏莫非也為朝廷的冶所嗎?”


    欽差之人來本州島辦事,刺史府例派人跟隨,廬州刺史此次派長史隨同,長史聞言答道:“崔大人,那裏似為宣州地麵,是否為朝廷冶所,下官其實不知。”


    崔隱甫為欽差之人,不用管什麽宣州和廬州地麵,遂說道:“既有煙霧,肯定有人,我們這就過去瞧瞧。”崔隱甫來時路上,也曾瞧過數團煙霧,現在知道此煙多係冶銅時所生,遂大為關注。


    數百人於是折向左行,很快進入到煙霧升起的山穀之中。


    這裏果然為一處冶銅之所,兩台大熔爐正被炭火燒得通紅,也有一堆兒小山似的礦石,一溜兒背礦之人也在絡繹不絕地傾倒。


    崔隱甫帶人入穀來到近前,令人喚在此管事兒之人前來說話。


    一個滿麵虯髯之人來到崔隱甫麵前,其看到如此陣仗知道崔隱甫來頭不小,然臉上沒有任何慌亂之色,大大方方向崔隱甫行禮,口稱草民張某拜見官府大人。


    崔隱甫一聽“草民”二字頓時了然,遂問道:“朝廷不許個人私采大礦,你膽子不小呀,竟然敢如此大張旗鼓采礦冶煉!本官問你,此礦為誰所有?”


    那張某早有計較,不慌不忙答道:“稟大人,草民當然知道朝廷法令。草民所煉之銅,卻是從采礦之民手頭收來礦石,且皆向朝廷課稅,未違朝廷法令呀。”


    “胡說!本處區域例為朝廷采礦重地,不許個人妄自盜采。你如此巧言狡辯,到底是仗了何人之勢?”


    “大人如此說,草民就有些不明白了。草民今年不過三十歲,打記事起就知朝廷不禁庶民在此采礦,不知什麽時候開始,朝廷又不許在這裏采礦了?”


    崔隱甫心中大怒,迴視廬州長史道:“你們瞧瞧,此人自稱草民,像個草民嗎?其目無長官,若其背後無人撐腰,焉敢如此大膽?非奸即盜啊!來人,將此人收執後仔細問話,這個冶所留兵五十予以看守,若果然是他們私自采冶,可收歸朝廷。”


    廬州長史深知礦冶之事曲折甚多,遂悄聲說道:“崔大人,此處冶煉日久,事兒不會如此簡單,乞大人穩妥為之。”


    崔隱甫一瞪眼睛,斥道:“天下之大,皆為朝廷所宗,凡有違朝廷法度之事,例應取締。事兒複雜與簡單,又有什麽區別了?”


    廬州長史聞言,嚇得不敢再說話。


    此後數日,崔隱甫帶領這數百兵士在山中轉悠,凡看見煙霧起處即前去查看究竟,結果收獲很大,又端了三處類似的私家冶所。


    待崔隱甫大獲全勝返迴廬州之時,廬州刺史奉令盤查碼頭、驛所,扣押了不少銅鐵以及惡錢,竟然堆成小山之狀。崔隱甫見之大喜,即令人將這些物什解押到官辦造幣之所,以為造錢之用。


    崔隱甫如此在廬州大肆禁錢,就如一塊石頭投入到本來平靜的水麵中,其散開的漣漪既而彌漫全國。


    李隆基的《禁惡錢敕》中規定,惡錢使用期限以三月為限,過期後不允惡錢流通。然而未及三月,天下已然大亂。


    宋璟的禁錢態度最為堅決,大凡正直之人,思慮之時往往堅持其大道之理,不認真去辨諸事源流而一概行之。《禁惡錢敕》下發之後,宋璟也下發了數道牒文,無非對禁惡錢之事申以具體細節。此時,崔隱甫已到廬州大事動作,天下官吏和庶民皆知朝廷這一次是動真格的。


    李隆基和宋璟他們疏忽了一個細節,且該細節是致命的。朝廷敕令中規定三月後不許惡錢流通,惡錢將按銅錫之材價格由朝廷收歸,另行鑄造官錢。


    敕令下發不及一月,市麵上的惡錢一下子失去了蹤影,再難見其蹤影。


    原來不管是達官貴人,或者庶民之家,若手頭持有惡錢皆不出手,悄悄地藏匿宅中,絕不示人。


    此前數次禁惡錢或者以惡錢換好錢,最後的結果隻有一個,就是惡錢難禁,過了一段時日,惡錢照用。


    事兒怨誰呢?當然怨朝廷,誰讓你不將官錢做足呢?


    現在朝廷收歸惡錢,僅按銅錫之材價格給付。若有了今後惡錢還能流通的預期,則現在藏匿惡錢實在便宜無比,於是惡錢頓時絕跡。


    一些老實之人懾於朝廷嚴令,倒是規規矩矩到朝廷設立的兌換點去以惡錢兌換好錢。誰知那些衙役們橫挑鼻子豎挑眼,口中將惡錢貶得一文不值,兌換時不免大打折扣,令兌換之人大唿上當。


    天下市麵局勢由此急轉之下。


    “陛下,今日宮內采買之人出宮後無物可買,原來東、西二市皆罷市了。”高力士向李隆基稟報說。


    “東、西二市罷市了?嗯,此前諸州奏報中,也說過有些州縣行罷市之舉,這事兒竟然鬧到京城來了。”


    “是呀,陛下。據人們傳言,之所以有罷市風潮,皆緣於禁惡錢而起。”


    “朕知道。你去將宋璟和張嘉貞傳喚入宮。”


    高力士奉旨前去傳喚。


    宋璟與張嘉貞聞後速速趕來,見麵忙行跪拜之禮,李隆基抬眼說道:“平身吧,賜座。”然後問道,“東、西二市罷市,想你們應該知聞了吧?”


    二人齊聲迴答已知聞。


    李隆基起身離案,邊踱步邊說道:“知道東、西二市為何罷市嗎?”


    宋璟奏道:“臣詢問過了,他們之所以罷市緣於禁錢!陛下,這些奸商猾賈實在可惡,他們得聞禁錢令即惡意囤積惡錢,結果無錢可用,使絹帛價格飛漲,竟然使米麵也每鬥漲了一文。”


    “嗯,果然是商賈之人惡意囤錢嗎?”


    “是呀,當然是他們,庶民百姓手中餘錢不多,也就無力多囤惡錢。”


    李隆基轉對張嘉貞道:“張卿,你如何看?”


    張嘉貞道:“微臣此前就以為,禁斷惡錢須萬端謹慎,如今之局麵,正是禁錢而生。陛下,朝廷無力多造官錢,又無他法替代,如此決除惡錢,天下當然動蕩。”


    “依卿之意,難道不禁惡錢嗎?”


    “臣以為惡錢固然製作低劣,畢竟也由銅錫之物製成,官錢不敷用度之時,權將惡錢充一時之用,還是可以的。此前宋丞相力主除惡錢,陛下也讚成,微臣隻好隨波逐流了。”


    宋璟聽後覺得十分惱火,斥道:“張侍中此言,宋璟實不讚同。為人臣者,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必要吞吞吐吐做事後諸葛亮。”


    張嘉貞平時多依宋璟之言,今日卻大反常態,強項說道:“事後諸葛亮?宋丞相,陛下麵前不能如此說話。陛下,臣此前明白自身位置,之所以多依宋丞相之言,緣於視宋丞相為上官。”


    李隆基看到二位宰相今日當麵相責,不想為他們排解,凝眉說道:“罷了。你們就談談如何應付眼前之勢吧。”


    物價飛漲,諸市罷市,再加上崔隱甫在廬州弄得雞飛狗跳,李隆基明白眼前麵臨著一場極大的危機,若不設法製之,任其發展下去定會難以收拾。


    宋璟當然老調重彈,堅決說道:“陛下,欲行一事,定會改變原來格局,則前期定有波瀾。今禁斷惡錢之敕令剛剛下發不久,停惡錢之限尚未到期,眼前亂象實為正常。為今之計,唯有堅決行之,使那些妄想之人喪失希冀之心,則此事可成。”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錢呢?錢在何方呢?若無錢可用,終為禍患。”


    張嘉貞奏道:“陛下,為今之計,唯有即停禁錢令,允許惡錢暫時流通。朝廷即刻加大鑄錢力度,待好錢充盈,則惡錢自停。”


    李隆基聞言沒有接腔,心中其實讚同張嘉貞之言。然《禁惡錢敕》由自己所頒,現在若停禁惡錢令,如此一頒一停,朝三暮四,那麽自己的顏麵何在呢?


    李隆基犯了躊躇,他揮手令二人退出,自己又頹坐案前獨自苦思。


    宋璟迴到中書省,卻沒將此事太上心。他始終認為,眼前之勢隻要堅決行之,則會雲開霧散。他迴到衙內坐在案前專注處置公文,不覺已近午時。


    中書舍人齊瀚走到案前,將擬好的牒文請宋璟署名。這是一道有關括戶的牒文,宋璟一目十行瀏覽一遍,然後一揮而就。


    齊瀚轉身欲走,宋璟此時手中無事,將他喚轉過來,笑問道:“齊舍人,算來你做中書舍人已近八年了吧?你莫非還要長期做下去嗎?”


    齊瀚自嘲道:“下官以‘解事舍人’馳名朝中各衙,中書省目下尚無人可替代,下官隻有繼續做下去了。”


    齊瀚將曆代典章製度、人物春秋、韜略權謀等爛熟於心,與人談話時往往如數家珍,中書省同僚因之送上一個“解事舍人”的美稱。


    宋璟歎道:“若為聲名之累,竟然因之不能升遷,則為上官之失。嗯,我下次見了聖上,要說說你的事兒。”


    “宋令勿慮,此事不妨。下官本為恬淡之人,且為中書舍人,官至五品,俸祿足夠養家,何必妄生他想呢?宋令就不必找聖上說項了,下官在此位上做得熟悉,又很快活,就是以此職致仕,那也很好嘛。”


    宋璟大為感歎,說道:“人言我宋璟無欲無求,若與你相比,我還是多了一些紛競之心。也罷,事歸自然。隨遇而安吧。”


    齊瀚又要辭出,宋璟忽然想起一事,又將他喚了迴來,笑問道:“對了,齊舍人。昔姚公為相之時,聽說是你給予姚公‘救時之相’之譽?”


    “不錯,正是下官所言。下官口無遮攔,還望宋令寬恕則個。”


    “此譽恰如其分,又哪裏口無遮攔了?嗯,齊舍人,我為相已三年有餘,倒很想聽聽你對我的評語呢。”


    “下官說話直率,恐怕衝撞了宋令。”


    “哈哈,這有何妨?若說率直之言,我宋璟在天下還有一點小名聲,我們今日就彼此彼此,無須遮遮掩掩了。”


    齊瀚聞言,也是笑容上臉:“宋令如此說,我們就彼此敞開胸襟了。”


    “嗯,我問你。你如何評價我的丞相之任呢?我不敢與貞觀賢相房杜相比,若與前任姚公相比如何呢?”


    齊瀚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宋令不如姚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玄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揚並收藏唐玄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