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道:“兒子呀,天下能人英才甚多,就是那些無才無德者,其妒忌心也為一帖猛藥。人愈處高位,愈有高處不勝寒之感,因之要持中庸之道,不可太過招搖。再說了,你爹爹不過一個縣尉,再往你祖上找,沒有超過州官者。哼,你無野戰攻城之功勞,不過取得聖上信任,兼之出了一些陰謀之力,一下子就處此高位,能長久嗎?”
王琚有些不喜,說道:“母親言重了。野戰攻城算什麽功勞?哪兒有處帷幄之中定計天下的功勞大?母親勿慮,不用考慮這些虛妄的事兒,好好居家享福即可。您盡可放心,聖上如此信任兒子,又有誰能撼動兒子的地位呢?”
“你呀,執迷不悟!‘伴君如伴虎’,你莫非忘了這句話了嗎?我聽說外人稱你為‘內宰相’,好像此前的上官婉兒也有這個名號,你的手段和宮中根基,與上官婉兒相比如何?唉,你若如此行之,我非危言聳聽,恐怕你王家的祖墳今後就無人上香灑掃了。”
這句話說得挺重,令王琚聳然動容。恰在此時,外麵有人叫道:“老爺,中書令張大人來訪。”王琚聞言,似乎得到解脫,急忙起身道:“母親早點安歇吧,兒子告退。”
王母搖搖頭,歎道:“看來你還是聽不進逆耳之言啊。也罷,我的話已然說過了,聽與不聽,你自便吧。”
王琚沒有言聲,躬身行禮後退出。一個人誌得意滿之時,往往氣盛至極,聽不進外人的忠言。王母剛才的話說得很重,然王琚走出門外,早將所有的話忘得一幹二淨。
張說已經候在中堂內,看到王琚進來,急忙拱手道:“張說冒昧造訪,定然擾了趙國公的清靜,得罪,得罪。”
王琚還是尊敬張說的,因為張說不僅位高名揚,還曾經當過當今聖上的老師,他聞言急忙還禮道:“張令怎能如此說話?王琚年齡小職級低,理當應喚拜望。請坐,請坐。”
張說施施然就坐,然後說道:“我今日來沒有特別事兒,今日吳中來人,奉上一些鮮蟹,就想攜來幾隻讓令堂嚐嚐鮮。我聽說尊夫人為揚州人,其烹製鮮蟹應該很拿手,這樣味道更佳。”
張說隨人呈上一隻五彩盒子,王琚伸手打開,就見裏麵擺有十二隻蟹,每隻蟹足有五兩重,蟹殼上有金縷龍鳳花雲貼其上,顯得更為名貴。是時正是吳中蟹肥之時,其轉運至長安費用不少,為當時的珍品。王琚如今富貴之時,家中並不缺少此物,然這是張說的一片心意,他誠心謝道:“張令如此厚愛,王琚不勝感激。”
張說道:“金秋時節嚐蟹吟詩,則別有一番韻味。聽說趙國公昔日曾在揚州生活數年,那裏的瘦西湖風景更佳,你在那裏定體味不少呢。”
王琚道:“咳,那時候亡命狼狽,哪兒有心情賞景喲!又哪裏比得上張令為文宗領袖,可以一麵做官一麵遊賞弄詩。”
兩人在這裏說了一些閑話,彼此非常謙遜。王琚一麵說話一麵猜測張說的來意,他知道,張說登門拜訪,絕對不會是贈送幾隻螃蟹這麽簡單。
果然,張說很快進入了正題,說道:“聖上授姚崇為同州刺史,趙國公知聞此事嗎?”
王琚點頭道:“聖上曾向我說過此事,聽說吏部的授任書已發出去了,姚崇到任了嗎?”
“應該快了。”
“聖上數次說過,姚崇在則天皇後和太上皇時期兩度為相,實為一不世出的能臣,他與宋璟當時得罪了太平公主而被貶,實為莫大的浪費。”
“對呀,我們想到一起了。聖上此次改授姚崇為同州刺史,實在有點大材小用。”
“哦,張令的意思,莫非想讓姚崇迴京嗎?我觀聖上的心意,他確實想重用姚崇。好呀,你為中書令,宜薦良臣,你趕快向聖上進言啊。”
“對呀,我瞧中了一個位置,最適合姚崇,趙國公若認可,我當舉薦至聖上。”
“什麽位置?”
“河東總管。河東北拒幽燕,近逼京師,須有才有識者鎮之。此位已虛懸月餘,正該姚崇擔任。”
王琚聞言眼珠翻了幾翻,心中霎時就明白了張說的來意。他先是輕笑,繼而大笑,弄得張說一頭霧水,急問道:“趙國公何至如此?莫非張說說話有什麽不妥嗎?”
王琚止住了笑聲,說道:“妥當得很!張公不愧為中書令,事情想得挺遠的嘛!”
張說探詢王琚的目光,問道:“趙國公的意思是……”
王琚“嘿嘿”笑了兩聲,說道:“河東總管說它重要也重要,說它不重要也不重要。若按張令所言,姚崇才具超卓,讓他來任河東總管,畢竟還是有些屈才啊。我明白張令的心思,你大約怕姚崇來京任職,從此會威脅張令的地位吧!?”
王琚之所以能得李隆基的寵信,緣於他心思如電、見識非凡,張說今日明著說要重用姚崇,其實想將姚崇繼續放為外任。王琚一下子就識出了張說的居心,他知道在中宗時代或者太平公主當權之時,姚崇與張說這幫能臣基於正義,所以心內互通。如今塵埃落定,權力格局大致固定,張說搶得先機,當然不願意有人來威脅自己的地位。
張說含笑搖搖頭,說道:“趙國公如此想有些道理,然不甚全麵。”
“此話怎講?”
“趙國公未曾與姚崇共過事兒,當然不了解他的為人。姚崇有才有能,那是不會差的,然此人專權跋扈,眼界奇高,能入其眼者甚為寥寥。魏知古如今官至侍中,知道姚崇怎麽看他嗎?”
王琚搖搖頭。
張說歎道:“姚崇此前多次說過,魏知古小吏出身,能有什麽作為?”唐太宗時健全了科舉製度,其選官之法甚為嚴格,能得官者大致有二途:一曰勳蔭子孫,二曰科舉取士。到了則天皇後當政時期,選法基本上有名無實,一些胥吏因緣也能走上官途,後來到了唐中宗時代“斜封官”出現,人隻要奉上錢就可當官。
王琚聞言心中一震,暗想魏知古雖小吏出身,畢竟還當過胥吏多年,在理政方麵積累許多經驗;再觀自己,一天胥吏都沒有當過,若不是當時巧遇李隆基,哪兒有今日的高位與風光?若按姚崇的眼光,自己的出身絕對比不上魏知古。
看到王琚在那裏默默無言,張說心中明白他正想些什麽,遂再加一把火:“姚崇向來將不合自己心意之人視若無物,他若大權在手,估計第一個倒黴的就是魏知古!趙國公知道,那時太平公主何等勢力,姚崇還敢打太平公主的主意,你瞧,就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王琚插了一句:“張令言重了,聖上能容他胡作非為嗎?”
張說看到火候差不多,遂起身告退。他知道王琚是一位十分聰穎的人物,隻要把話點到,再詳細說明反而不美。
王琚起身送客,起初他默默無語,到了門首前叮囑了一句:“張令,你在聖上麵前,還是不要提起讓姚崇任河東總管為好。”
張說何等聰明,馬上明白王琚要出手了。遂躬身答道:“我自聽趙國公的吩咐。”
王琚目送張說的車兒漸漸沒入暗影裏,心裏已經有了計較。
次日午後,李隆基小憩之後起身批閱奏章。他閱罷諸多奏章,從中揀出兩份,然後在那裏凝眉思索。
高力士輕步入內,躬身說道:“陛下,王侍郎到了。”李隆基抬頭一看,就見其身後跟著王琚,展眉說道:“嗯,你們坐下說話。”
王琚行禮後依言坐下,高力士不敢坐,就立在王琚身後。
李隆基說道:“王卿,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兩份奏章挺有意思,我們正好共同研修一下。”李隆基一直稱唿王琚為“王兄”,自從去歲當了皇帝,其應王琚強烈之請就改了稱唿。他揚起兩份奏章,說道:“你先看一看。”高力士疾步過來接過奏章,然後退至王琚身邊將奏章交付於他。
王琚展開奏章一看,發現一份由郭元振所奏,另一份由禦史大夫趙彥昭所寫。郭元振在奏章中建言增補王琚、鍾紹京和崔日用為宰相職人員;而趙彥昭在奏章中彈劾姚崇在申州刺史任上不事作為,整日裏飲酒賦詩怠於政事。
李隆基問道:“王卿,你以為如何?”
王琚道:“郭公所言增補宰相職人員,臣以為也有必要。如今百廢待舉,選擇良臣充實政事堂人員,隻要他們能夠忠心辦事,定能為陛下分擔許多憂勞。隻是微臣已處此高位,無能無才再晉宰相職。”
李隆基微笑道:“你為何不可?朕聽外麵傳言,唿你為‘內宰相’,則已有宰相之實,你不可太謙。”
王琚起立躬身道:“陛下,此前家母曾訓誡微臣一番。家母說微臣祖上不過州縣職而已,臣無野戰攻城之功,然皇恩浩蕩竟至如此高位,應有惶恐之感。微臣自思此前確實無從政之經驗,居現高位已顯吃力,晉為宰相職是萬萬不可的。”
李隆基聞言讚道:“令堂能有如此識見,必為一知書達理者,嗯,很難得。然她說你無野戰之功,就失於狹隘,你佐朕成就大業,要比野戰難得多了。你們母子二人不居功自傲,常懷謙卑之心,真是很難得。你坐下說吧。”
王琚謝後坐下。
李隆基道:“郭元振的奏章有些拘泥不化,宰臣為何一定要增至七人?其實人不在多,得人即可。譬如弄了一幫宰臣在一起,各人一條心,認同時少,爭議時多,豈不是消磨了許多精力與時光?朕以為,宰臣現有四人,已然多了!”
王琚稟道:“臣以為宰臣不宜太少,現有三人主持三省,郭公又長於軍事,若稍微增補,則可集思廣益,有利於國家。”
李隆基眼中精光閃了一閃,說道:“如此來看,王卿頗為讚同郭元振之言了,且認可現有這幾名宰臣?”
王琚頷首道:“臣確實如此想。”
李隆基轉移了話題,說道:“王卿對趙彥昭所言如何看?”
王琚道:“臣以為趙彥昭所言純粹捕風捉影。姚崇兩度為相,治理國家猶從容淡定,如今治理一個小州,當然不在話下;姚崇理政之餘,聚眾飲酒賦詩亦屬正常,不宜苛責。然趙彥昭身為禦史大夫,糾察百官之失為其職責,陛下也不宜譴責,將奏章擱置即可。”
李隆基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就這樣吧。不過有一件事兒很蹊蹺,如此長的時間無章彈劾姚崇,為何朕剛剛改授其為同州刺史,這彈章就來了呢?”
王琚未置可否,他稍微停頓片刻,委婉說道:“姚崇才具超卓,將他同級調任,似乎有些屈才。微臣以為,應該將姚崇擢拔高位,讓他能發揮作用最好。”
李隆基微笑道:“不錯,朕將姚崇調至同州,正為此意。王卿,你認為可將姚崇授為何職呀?”
王琚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臣聽說河東總管正缺任,姚崇任此職最合適。”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似乎一下子僵住了,瞬間現出冷漠的神情,一字一頓問道:“王卿,這果真是你的主意嗎?”
“臣聽說此職缺人,因有是思。”
“恐怕不是你的主意吧!我聽說張說昨晚入你府中訪問,你們說的就是這個話題嗎?”
王琚聞言大驚,急忙伏地叩首:“陛下,張說昨晚確實入臣府中贈蟹,隻是閑聊了數句,萬萬不敢語涉政事。”張說夜間入府,若非皇帝派專人窺測打探,此等事兒斷難很快入耳。
“哼,你們都是功臣,萬萬不可恃功結黨。授姚崇為河東總管,你久在朕身邊一直未說此話,為何張說入你府中一迴就出此言語?你們密謀聲同,就是欺君,按律當斬!”
王琚聞言驚得大汗淋漓,在那裏叩首不已,說道:“臣知罪了,臣知罪了,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起身踱了幾步,然後仰頭歎道:“你們有大功在身,朕若斬你,天下人定會說朕為德薄之君。罷了,朕念起你的功勞,就饒了這一迴。你起來吧。”
一旁的高力士見狀,上前說道:“王侍郎,聖上已然寬恕你了,趕快謝恩呀!”高力士待王琚謝恩畢,將他攙了起來。
李隆基也不想再多說,揮手說道:“罷了,王卿,你退下去吧。”
王琚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王卿”之語,心中方才有了一絲寬慰,遂再謝恩躬身退出。其行出殿門外,用衣袖揩去滿頭的汗滴,心中慨歎自己以寵臣身份入殿,既而一言不合險被殺頭,實乃冰火兩重天,方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琚辭出後,李隆基在那裏默默沉思了半天,看到高力士依舊侍立在殿側,遂感歎道:“將軍你瞧,朕與王琚一半為君臣一半為兄弟,朕向他托以心事,他卻向朕施以機心。唉,人之心為何如此難測呢?”
高力士躬身道:“臣前些日子曾向陛下建言注意這些功臣,現在來看,他們確實有恃功而驕的勢頭。至於王琚,臣聽到一些傳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哼,你不至於也向朕施以機心吧?”
“臣不敢。外人看到陛下清除太平公主黨羽之後,陛下待王琚恩寵太厚,王琚日日待在陛下身邊,可以隨時出入宮門,且陛下每遇大事輒與王琚商量,因送王琚為‘內宰相’名號,明顯有了不忿之意。臣也以為,王琚並無治國平天下的能耐,其所長者不過陰謀之能。如此權譎縱橫之士,可以用之定禍亂,難以與之守承平。”
李隆基聽聞此語,臉含微笑向高力士走近了幾步,問道:“高將軍,朕若非知道你自幼知書達文,入宮後宣讀詔敕最為無虞,肯定會認為這番言語為人所教。”
高力士躬身道:“臣知無不言,不敢藏私。朝廷有製,內宮不可擅議朝政,違犯者皆為死罪。若非陛下數次赦了臣罪,臣萬萬不敢胡亂說話。”
李隆基點頭道:“你隻要誠心,就算說了錯話,朕也不會怪你。你說得對,為君者須正大光明,謀求權譎縱橫之術,非為明君的道理。高將軍,朕那日說過,今後朝政須依貞觀故事而行,朕也要依太宗皇帝那樣做一位明君。這樣吧,王琚今後有事可在殿上啟奏,就不用他頻繁入宮了。你知會有關宮門,今後不許外臣未聽宣就入宮。”
高力士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走至案前坐下,將郭元振的那篇奏書又細讀了一遍,然後凝神沉思。
高力士心中忽然晃過一絲陰影,心想李隆基要當一位明君,然他派人監視大臣私下交往,未必就是一件光明之舉。不過人心叵測,對諸事早做預防,並不算多餘。他忽然又想到王琚今日前來,本來要陪李隆基共進晚膳,不料今日風雲突變,王琚今後恐怕再無與皇帝單獨進膳的機會了,由此可見世事難料,心中不由得又歎息了一聲。
第二迴 驪山講武樹君威 渭川會獵拜新相
十月十二日午後,皇帝禦駕到達新豐,百官也隨駕而至。
郭元振已在新豐除地為場,場地周圍插滿了五色旗,內設步騎五軍營域處所。場地的周圍,二十萬兵馬依方色建旗駐紮,營寨綿延五十裏,就見微風過處,旌旗獵獵,顯得威風凜凜。
從這裏向東南觀看,驪山已近在咫尺,其山腳下設有離宮,宮內的溫湯馳名天下,眼下秋風送涼,正是沐浴的時候。抵近新豐的時候,高力士向李隆基請示道:“陛下,營中居所簡陋,且明日方才講武,就請陛下今晚入驪山離宮居住,正好沐浴洗去路塵。”
李隆基搖頭不許,說既來講武,就該與將士一起同吃同住,高力士依言將車駕引至轅門前,郭元振帶領一幫將帥迎了出來。李隆基定睛一看,識得其中一人,因問道:“郭公,你怎麽把郭都護也叫了過來?”
李隆基所說此人名郭虔權,是時任北庭都護府都護,兼右驍衛將軍。唐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負責管理從西突厥手中收複的土地。
郭元振躬身道:“郭都護迴京述職,適逢此大典,臣因命其隨行觀摩。且郭都護曉諳陣法,也能助臣一臂之力。”
李隆基覺得有些刺耳,說道:“大典?講武之禮,豈等同尋常之典?《禮記》有雲:‘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則威嚴不行。’朕令今次講武,須現士氣高漲,軍禮肅然,以示國威。郭公,講武固然有成禮,然演練之時須有氣勢,朕讓你主持預案,事先可曾演練過?”
“陛下,臣接旨後,已令兵部統帶京畿數萬府兵在京郊演練數迴,今日大軍畢集,各部皆知本身職責,應該無妨的。”
李隆基的眉頭略挑了挑,心想二十萬大軍不經過一次預練,若同時演練,肯定會顧此失彼,遂問道:“明日演練,由何人主持?”
郭元振答道:“門下省給事中唐紹,為此次演武總知禮儀事。”
李隆基不以為然,說道:“二十萬大軍何等雄壯,唐紹不過一個五品官員,又不懂軍事。郭公,讓他來對二十萬大軍吆五喝六,能行嗎?”
“請陛下放心,如今軍紀嚴明,隻要依令指揮,臣與唐紹是沒有分別的。”
李隆基笑道:“郭公如此自信?好呀,朕與群臣明日自當觀摩。郭公,讓大家都散去吧,你隨朕到營中巡視一迴。”
郭元振關切地說道:“陛下一路車駕辛苦,不如暫到驪山離宮歇息,明日再來觀摩即可。且陛下現在若入營中,將士定會擁擠麵聖,如此會引起躁動,恐對陛下安全不利。”
“有何不利?朕處營中若有不利,天下又有何處為安穩之處?走吧,你我微服乘馬,兩騎急速進出,肯定不會擾了營中秩序。”
郭元振依言拉來兩匹馬,兩人換上尋常服飾,不帶隨從,到各個營盤巡視一遍。是時為金秋時節,遠方的山麓間以及近旁的溝坎之上,早已遍布了紅色與黃色的樹叢,其林下的路徑上,也蒙上了一層黃紅相間的樹葉,馬兒奮蹄而過,讓人倍感愜意。李隆基行至此處,忽然憶起張說來此遊賞聯詩的提議,心中諸般滋味頓時湧起。他們用時一個多時辰,已走過了大半軍營,此時行至一個高坡上,就見一輪紅日斜掛在西方的天際上,將近旁的彩葉、溝渠映照得豔麗不可方物,其與軍營中五彩旗相映,成就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李隆基觀景停步,迴視郭元振道:“郭公,這些府兵平時亦農亦兵,如今猝然而集,朕觀之實在有些淩亂。”自唐開國至今,軍事製度沿用府兵製至今。府兵之製,起自西魏、後周,曆隋至唐,逐步發展,唐初時析關中為十二道置軍府,以驃騎、車騎兩將軍統領,此後又將軍府改為折衝府。府兵戰時出征,閑時為農,具有“寓兵於農”的特點。
府兵製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內重外輕”,是時共有六百三十四折衝府,而關內道(即京畿周圍)有二百六十一府,與國內任何地區相比,其兵力絕對處於優勢地位。這樣的兵力布置,形成了京城為首的特點,所以自太宗皇帝開始就識出其中的關鍵之處:掌握了玄武門,就掌握了宮中的關鍵門戶;由此控製了中樞,就可控製禁軍;再進而掌控雍州轄內的折衝府,則天下莫能與之抗。太宗皇帝發韌於玄武門,此後玄武門之變屢屢發生,李隆基之所以成為皇帝,也得益於玄武門之變,其個中緣由,恆由此起。
王琚有些不喜,說道:“母親言重了。野戰攻城算什麽功勞?哪兒有處帷幄之中定計天下的功勞大?母親勿慮,不用考慮這些虛妄的事兒,好好居家享福即可。您盡可放心,聖上如此信任兒子,又有誰能撼動兒子的地位呢?”
“你呀,執迷不悟!‘伴君如伴虎’,你莫非忘了這句話了嗎?我聽說外人稱你為‘內宰相’,好像此前的上官婉兒也有這個名號,你的手段和宮中根基,與上官婉兒相比如何?唉,你若如此行之,我非危言聳聽,恐怕你王家的祖墳今後就無人上香灑掃了。”
這句話說得挺重,令王琚聳然動容。恰在此時,外麵有人叫道:“老爺,中書令張大人來訪。”王琚聞言,似乎得到解脫,急忙起身道:“母親早點安歇吧,兒子告退。”
王母搖搖頭,歎道:“看來你還是聽不進逆耳之言啊。也罷,我的話已然說過了,聽與不聽,你自便吧。”
王琚沒有言聲,躬身行禮後退出。一個人誌得意滿之時,往往氣盛至極,聽不進外人的忠言。王母剛才的話說得很重,然王琚走出門外,早將所有的話忘得一幹二淨。
張說已經候在中堂內,看到王琚進來,急忙拱手道:“張說冒昧造訪,定然擾了趙國公的清靜,得罪,得罪。”
王琚還是尊敬張說的,因為張說不僅位高名揚,還曾經當過當今聖上的老師,他聞言急忙還禮道:“張令怎能如此說話?王琚年齡小職級低,理當應喚拜望。請坐,請坐。”
張說施施然就坐,然後說道:“我今日來沒有特別事兒,今日吳中來人,奉上一些鮮蟹,就想攜來幾隻讓令堂嚐嚐鮮。我聽說尊夫人為揚州人,其烹製鮮蟹應該很拿手,這樣味道更佳。”
張說隨人呈上一隻五彩盒子,王琚伸手打開,就見裏麵擺有十二隻蟹,每隻蟹足有五兩重,蟹殼上有金縷龍鳳花雲貼其上,顯得更為名貴。是時正是吳中蟹肥之時,其轉運至長安費用不少,為當時的珍品。王琚如今富貴之時,家中並不缺少此物,然這是張說的一片心意,他誠心謝道:“張令如此厚愛,王琚不勝感激。”
張說道:“金秋時節嚐蟹吟詩,則別有一番韻味。聽說趙國公昔日曾在揚州生活數年,那裏的瘦西湖風景更佳,你在那裏定體味不少呢。”
王琚道:“咳,那時候亡命狼狽,哪兒有心情賞景喲!又哪裏比得上張令為文宗領袖,可以一麵做官一麵遊賞弄詩。”
兩人在這裏說了一些閑話,彼此非常謙遜。王琚一麵說話一麵猜測張說的來意,他知道,張說登門拜訪,絕對不會是贈送幾隻螃蟹這麽簡單。
果然,張說很快進入了正題,說道:“聖上授姚崇為同州刺史,趙國公知聞此事嗎?”
王琚點頭道:“聖上曾向我說過此事,聽說吏部的授任書已發出去了,姚崇到任了嗎?”
“應該快了。”
“聖上數次說過,姚崇在則天皇後和太上皇時期兩度為相,實為一不世出的能臣,他與宋璟當時得罪了太平公主而被貶,實為莫大的浪費。”
“對呀,我們想到一起了。聖上此次改授姚崇為同州刺史,實在有點大材小用。”
“哦,張令的意思,莫非想讓姚崇迴京嗎?我觀聖上的心意,他確實想重用姚崇。好呀,你為中書令,宜薦良臣,你趕快向聖上進言啊。”
“對呀,我瞧中了一個位置,最適合姚崇,趙國公若認可,我當舉薦至聖上。”
“什麽位置?”
“河東總管。河東北拒幽燕,近逼京師,須有才有識者鎮之。此位已虛懸月餘,正該姚崇擔任。”
王琚聞言眼珠翻了幾翻,心中霎時就明白了張說的來意。他先是輕笑,繼而大笑,弄得張說一頭霧水,急問道:“趙國公何至如此?莫非張說說話有什麽不妥嗎?”
王琚止住了笑聲,說道:“妥當得很!張公不愧為中書令,事情想得挺遠的嘛!”
張說探詢王琚的目光,問道:“趙國公的意思是……”
王琚“嘿嘿”笑了兩聲,說道:“河東總管說它重要也重要,說它不重要也不重要。若按張令所言,姚崇才具超卓,讓他來任河東總管,畢竟還是有些屈才啊。我明白張令的心思,你大約怕姚崇來京任職,從此會威脅張令的地位吧!?”
王琚之所以能得李隆基的寵信,緣於他心思如電、見識非凡,張說今日明著說要重用姚崇,其實想將姚崇繼續放為外任。王琚一下子就識出了張說的居心,他知道在中宗時代或者太平公主當權之時,姚崇與張說這幫能臣基於正義,所以心內互通。如今塵埃落定,權力格局大致固定,張說搶得先機,當然不願意有人來威脅自己的地位。
張說含笑搖搖頭,說道:“趙國公如此想有些道理,然不甚全麵。”
“此話怎講?”
“趙國公未曾與姚崇共過事兒,當然不了解他的為人。姚崇有才有能,那是不會差的,然此人專權跋扈,眼界奇高,能入其眼者甚為寥寥。魏知古如今官至侍中,知道姚崇怎麽看他嗎?”
王琚搖搖頭。
張說歎道:“姚崇此前多次說過,魏知古小吏出身,能有什麽作為?”唐太宗時健全了科舉製度,其選官之法甚為嚴格,能得官者大致有二途:一曰勳蔭子孫,二曰科舉取士。到了則天皇後當政時期,選法基本上有名無實,一些胥吏因緣也能走上官途,後來到了唐中宗時代“斜封官”出現,人隻要奉上錢就可當官。
王琚聞言心中一震,暗想魏知古雖小吏出身,畢竟還當過胥吏多年,在理政方麵積累許多經驗;再觀自己,一天胥吏都沒有當過,若不是當時巧遇李隆基,哪兒有今日的高位與風光?若按姚崇的眼光,自己的出身絕對比不上魏知古。
看到王琚在那裏默默無言,張說心中明白他正想些什麽,遂再加一把火:“姚崇向來將不合自己心意之人視若無物,他若大權在手,估計第一個倒黴的就是魏知古!趙國公知道,那時太平公主何等勢力,姚崇還敢打太平公主的主意,你瞧,就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王琚插了一句:“張令言重了,聖上能容他胡作非為嗎?”
張說看到火候差不多,遂起身告退。他知道王琚是一位十分聰穎的人物,隻要把話點到,再詳細說明反而不美。
王琚起身送客,起初他默默無語,到了門首前叮囑了一句:“張令,你在聖上麵前,還是不要提起讓姚崇任河東總管為好。”
張說何等聰明,馬上明白王琚要出手了。遂躬身答道:“我自聽趙國公的吩咐。”
王琚目送張說的車兒漸漸沒入暗影裏,心裏已經有了計較。
次日午後,李隆基小憩之後起身批閱奏章。他閱罷諸多奏章,從中揀出兩份,然後在那裏凝眉思索。
高力士輕步入內,躬身說道:“陛下,王侍郎到了。”李隆基抬頭一看,就見其身後跟著王琚,展眉說道:“嗯,你們坐下說話。”
王琚行禮後依言坐下,高力士不敢坐,就立在王琚身後。
李隆基說道:“王卿,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兩份奏章挺有意思,我們正好共同研修一下。”李隆基一直稱唿王琚為“王兄”,自從去歲當了皇帝,其應王琚強烈之請就改了稱唿。他揚起兩份奏章,說道:“你先看一看。”高力士疾步過來接過奏章,然後退至王琚身邊將奏章交付於他。
王琚展開奏章一看,發現一份由郭元振所奏,另一份由禦史大夫趙彥昭所寫。郭元振在奏章中建言增補王琚、鍾紹京和崔日用為宰相職人員;而趙彥昭在奏章中彈劾姚崇在申州刺史任上不事作為,整日裏飲酒賦詩怠於政事。
李隆基問道:“王卿,你以為如何?”
王琚道:“郭公所言增補宰相職人員,臣以為也有必要。如今百廢待舉,選擇良臣充實政事堂人員,隻要他們能夠忠心辦事,定能為陛下分擔許多憂勞。隻是微臣已處此高位,無能無才再晉宰相職。”
李隆基微笑道:“你為何不可?朕聽外麵傳言,唿你為‘內宰相’,則已有宰相之實,你不可太謙。”
王琚起立躬身道:“陛下,此前家母曾訓誡微臣一番。家母說微臣祖上不過州縣職而已,臣無野戰攻城之功,然皇恩浩蕩竟至如此高位,應有惶恐之感。微臣自思此前確實無從政之經驗,居現高位已顯吃力,晉為宰相職是萬萬不可的。”
李隆基聞言讚道:“令堂能有如此識見,必為一知書達理者,嗯,很難得。然她說你無野戰之功,就失於狹隘,你佐朕成就大業,要比野戰難得多了。你們母子二人不居功自傲,常懷謙卑之心,真是很難得。你坐下說吧。”
王琚謝後坐下。
李隆基道:“郭元振的奏章有些拘泥不化,宰臣為何一定要增至七人?其實人不在多,得人即可。譬如弄了一幫宰臣在一起,各人一條心,認同時少,爭議時多,豈不是消磨了許多精力與時光?朕以為,宰臣現有四人,已然多了!”
王琚稟道:“臣以為宰臣不宜太少,現有三人主持三省,郭公又長於軍事,若稍微增補,則可集思廣益,有利於國家。”
李隆基眼中精光閃了一閃,說道:“如此來看,王卿頗為讚同郭元振之言了,且認可現有這幾名宰臣?”
王琚頷首道:“臣確實如此想。”
李隆基轉移了話題,說道:“王卿對趙彥昭所言如何看?”
王琚道:“臣以為趙彥昭所言純粹捕風捉影。姚崇兩度為相,治理國家猶從容淡定,如今治理一個小州,當然不在話下;姚崇理政之餘,聚眾飲酒賦詩亦屬正常,不宜苛責。然趙彥昭身為禦史大夫,糾察百官之失為其職責,陛下也不宜譴責,將奏章擱置即可。”
李隆基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就這樣吧。不過有一件事兒很蹊蹺,如此長的時間無章彈劾姚崇,為何朕剛剛改授其為同州刺史,這彈章就來了呢?”
王琚未置可否,他稍微停頓片刻,委婉說道:“姚崇才具超卓,將他同級調任,似乎有些屈才。微臣以為,應該將姚崇擢拔高位,讓他能發揮作用最好。”
李隆基微笑道:“不錯,朕將姚崇調至同州,正為此意。王卿,你認為可將姚崇授為何職呀?”
王琚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臣聽說河東總管正缺任,姚崇任此職最合適。”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似乎一下子僵住了,瞬間現出冷漠的神情,一字一頓問道:“王卿,這果真是你的主意嗎?”
“臣聽說此職缺人,因有是思。”
“恐怕不是你的主意吧!我聽說張說昨晚入你府中訪問,你們說的就是這個話題嗎?”
王琚聞言大驚,急忙伏地叩首:“陛下,張說昨晚確實入臣府中贈蟹,隻是閑聊了數句,萬萬不敢語涉政事。”張說夜間入府,若非皇帝派專人窺測打探,此等事兒斷難很快入耳。
“哼,你們都是功臣,萬萬不可恃功結黨。授姚崇為河東總管,你久在朕身邊一直未說此話,為何張說入你府中一迴就出此言語?你們密謀聲同,就是欺君,按律當斬!”
王琚聞言驚得大汗淋漓,在那裏叩首不已,說道:“臣知罪了,臣知罪了,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起身踱了幾步,然後仰頭歎道:“你們有大功在身,朕若斬你,天下人定會說朕為德薄之君。罷了,朕念起你的功勞,就饒了這一迴。你起來吧。”
一旁的高力士見狀,上前說道:“王侍郎,聖上已然寬恕你了,趕快謝恩呀!”高力士待王琚謝恩畢,將他攙了起來。
李隆基也不想再多說,揮手說道:“罷了,王卿,你退下去吧。”
王琚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王卿”之語,心中方才有了一絲寬慰,遂再謝恩躬身退出。其行出殿門外,用衣袖揩去滿頭的汗滴,心中慨歎自己以寵臣身份入殿,既而一言不合險被殺頭,實乃冰火兩重天,方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琚辭出後,李隆基在那裏默默沉思了半天,看到高力士依舊侍立在殿側,遂感歎道:“將軍你瞧,朕與王琚一半為君臣一半為兄弟,朕向他托以心事,他卻向朕施以機心。唉,人之心為何如此難測呢?”
高力士躬身道:“臣前些日子曾向陛下建言注意這些功臣,現在來看,他們確實有恃功而驕的勢頭。至於王琚,臣聽到一些傳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哼,你不至於也向朕施以機心吧?”
“臣不敢。外人看到陛下清除太平公主黨羽之後,陛下待王琚恩寵太厚,王琚日日待在陛下身邊,可以隨時出入宮門,且陛下每遇大事輒與王琚商量,因送王琚為‘內宰相’名號,明顯有了不忿之意。臣也以為,王琚並無治國平天下的能耐,其所長者不過陰謀之能。如此權譎縱橫之士,可以用之定禍亂,難以與之守承平。”
李隆基聽聞此語,臉含微笑向高力士走近了幾步,問道:“高將軍,朕若非知道你自幼知書達文,入宮後宣讀詔敕最為無虞,肯定會認為這番言語為人所教。”
高力士躬身道:“臣知無不言,不敢藏私。朝廷有製,內宮不可擅議朝政,違犯者皆為死罪。若非陛下數次赦了臣罪,臣萬萬不敢胡亂說話。”
李隆基點頭道:“你隻要誠心,就算說了錯話,朕也不會怪你。你說得對,為君者須正大光明,謀求權譎縱橫之術,非為明君的道理。高將軍,朕那日說過,今後朝政須依貞觀故事而行,朕也要依太宗皇帝那樣做一位明君。這樣吧,王琚今後有事可在殿上啟奏,就不用他頻繁入宮了。你知會有關宮門,今後不許外臣未聽宣就入宮。”
高力士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走至案前坐下,將郭元振的那篇奏書又細讀了一遍,然後凝神沉思。
高力士心中忽然晃過一絲陰影,心想李隆基要當一位明君,然他派人監視大臣私下交往,未必就是一件光明之舉。不過人心叵測,對諸事早做預防,並不算多餘。他忽然又想到王琚今日前來,本來要陪李隆基共進晚膳,不料今日風雲突變,王琚今後恐怕再無與皇帝單獨進膳的機會了,由此可見世事難料,心中不由得又歎息了一聲。
第二迴 驪山講武樹君威 渭川會獵拜新相
十月十二日午後,皇帝禦駕到達新豐,百官也隨駕而至。
郭元振已在新豐除地為場,場地周圍插滿了五色旗,內設步騎五軍營域處所。場地的周圍,二十萬兵馬依方色建旗駐紮,營寨綿延五十裏,就見微風過處,旌旗獵獵,顯得威風凜凜。
從這裏向東南觀看,驪山已近在咫尺,其山腳下設有離宮,宮內的溫湯馳名天下,眼下秋風送涼,正是沐浴的時候。抵近新豐的時候,高力士向李隆基請示道:“陛下,營中居所簡陋,且明日方才講武,就請陛下今晚入驪山離宮居住,正好沐浴洗去路塵。”
李隆基搖頭不許,說既來講武,就該與將士一起同吃同住,高力士依言將車駕引至轅門前,郭元振帶領一幫將帥迎了出來。李隆基定睛一看,識得其中一人,因問道:“郭公,你怎麽把郭都護也叫了過來?”
李隆基所說此人名郭虔權,是時任北庭都護府都護,兼右驍衛將軍。唐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負責管理從西突厥手中收複的土地。
郭元振躬身道:“郭都護迴京述職,適逢此大典,臣因命其隨行觀摩。且郭都護曉諳陣法,也能助臣一臂之力。”
李隆基覺得有些刺耳,說道:“大典?講武之禮,豈等同尋常之典?《禮記》有雲:‘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則威嚴不行。’朕令今次講武,須現士氣高漲,軍禮肅然,以示國威。郭公,講武固然有成禮,然演練之時須有氣勢,朕讓你主持預案,事先可曾演練過?”
“陛下,臣接旨後,已令兵部統帶京畿數萬府兵在京郊演練數迴,今日大軍畢集,各部皆知本身職責,應該無妨的。”
李隆基的眉頭略挑了挑,心想二十萬大軍不經過一次預練,若同時演練,肯定會顧此失彼,遂問道:“明日演練,由何人主持?”
郭元振答道:“門下省給事中唐紹,為此次演武總知禮儀事。”
李隆基不以為然,說道:“二十萬大軍何等雄壯,唐紹不過一個五品官員,又不懂軍事。郭公,讓他來對二十萬大軍吆五喝六,能行嗎?”
“請陛下放心,如今軍紀嚴明,隻要依令指揮,臣與唐紹是沒有分別的。”
李隆基笑道:“郭公如此自信?好呀,朕與群臣明日自當觀摩。郭公,讓大家都散去吧,你隨朕到營中巡視一迴。”
郭元振關切地說道:“陛下一路車駕辛苦,不如暫到驪山離宮歇息,明日再來觀摩即可。且陛下現在若入營中,將士定會擁擠麵聖,如此會引起躁動,恐對陛下安全不利。”
“有何不利?朕處營中若有不利,天下又有何處為安穩之處?走吧,你我微服乘馬,兩騎急速進出,肯定不會擾了營中秩序。”
郭元振依言拉來兩匹馬,兩人換上尋常服飾,不帶隨從,到各個營盤巡視一遍。是時為金秋時節,遠方的山麓間以及近旁的溝坎之上,早已遍布了紅色與黃色的樹叢,其林下的路徑上,也蒙上了一層黃紅相間的樹葉,馬兒奮蹄而過,讓人倍感愜意。李隆基行至此處,忽然憶起張說來此遊賞聯詩的提議,心中諸般滋味頓時湧起。他們用時一個多時辰,已走過了大半軍營,此時行至一個高坡上,就見一輪紅日斜掛在西方的天際上,將近旁的彩葉、溝渠映照得豔麗不可方物,其與軍營中五彩旗相映,成就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李隆基觀景停步,迴視郭元振道:“郭公,這些府兵平時亦農亦兵,如今猝然而集,朕觀之實在有些淩亂。”自唐開國至今,軍事製度沿用府兵製至今。府兵之製,起自西魏、後周,曆隋至唐,逐步發展,唐初時析關中為十二道置軍府,以驃騎、車騎兩將軍統領,此後又將軍府改為折衝府。府兵戰時出征,閑時為農,具有“寓兵於農”的特點。
府兵製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內重外輕”,是時共有六百三十四折衝府,而關內道(即京畿周圍)有二百六十一府,與國內任何地區相比,其兵力絕對處於優勢地位。這樣的兵力布置,形成了京城為首的特點,所以自太宗皇帝開始就識出其中的關鍵之處:掌握了玄武門,就掌握了宮中的關鍵門戶;由此控製了中樞,就可控製禁軍;再進而掌控雍州轄內的折衝府,則天下莫能與之抗。太宗皇帝發韌於玄武門,此後玄武門之變屢屢發生,李隆基之所以成為皇帝,也得益於玄武門之變,其個中緣由,恆由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