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雄才偉略,有意變法圖強,不知王爺有何看法?”榮祿小心翼翼的問道。
走在一邊的翁同龢也豎長了耳朵。
恭親王不置可否的歎了一口氣,輕聲說道:“何為維新變法,難道我辦了這麽多年的洋務不是維新變法?康有為一介空談書生,言詞多有乖張,且多次挑撥兩宮之間的關係,搞不清楚上下關係,他有何能有何威望主持變法圖強,皇上輕信這等小人必將耽誤大清國事,使得天下大亂。”
看來恭親王對這些空談書生很是看不起啊。
榮祿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笑著說道:“如果變法之事由王爺你來主持大局,肯定能行。”
恭親王揉了揉肩膀,無奈的說道:“人老了,隻是如今還有一件大事,也不知成與不成。”
榮祿心中暗自思忖恭親王所說的大事。
榮祿,政治上的冷血殺手,是一匹來自北方的孤狼,有野史稱榮祿與慈禧從小青梅竹馬,是傳說中的表兄妹,榮祿一生都愛慕慈禧,因此甘願做慈禧手中的一把屠刀,真與不真也隻有當事人知道了,不過榮祿一生為慈禧做牛做馬倒是不用有半點懷疑。
他現如今貴為兵部尚書,身負督練北洋新軍之職,而且正值身強力壯之際,離軍機首輔大臣隻有一步之遙,手中卻沒有任何拿的出來的政績,太平天國是曾國藩、李鴻章打的,外交實業是李鴻章搞的,危機感可想而知。
因此他也希望變法,做出一點業績來撈取政治資本,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較為熟悉的軍事方麵,所以他才有“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練兵第一要著”這麽一說。並且他主張的變法應該是徐徐漸進,不應該操之過急,以圖慢慢有所作為。
可惜晚清的變法維新事業就如同後世的網絡論壇,各說各有理,一人有一套,向上呈遞奏折又跟灌水似的,要想帖子不沉淪下去,就得像康有為一樣,要時常自己迴帖往上頂。
如果要想追求高的點擊率,則又需要多做驚人之語,多談理想、主義,少研究一些實際問題,帖子的內容要顯得既刺激又通俗,能讓光緒為之熱血沸騰,發了帖子之後還得四處打廣告,著書立傳宣傳自己的思想。
而像榮祿這樣不溫不火發帖又不會打廣告的注定是得不到世人的關注,隻會被淹沒在水軍之中。
所以他將一腔心思都放在了新軍之下,隻要新軍練得好,他榮祿也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同時,他又不得不仔細揣摩上意,這裏的上意指的可是慈禧,而不是光緒,榮祿幾起幾落,早就看清楚朝局,不像康有為等人,自以為捧上了光緒,就能夠自上而下的進行一場變革。
榮祿心中可明白這呢,朝廷,還是太後說了算,因此,他把錢不要命的花在李蓮英的身上,能夠隨時得知慈禧的意思。
但是慈禧對於維新近來似乎有些不清不楚,態度十分曖昧,榮祿一時間猜不透她的心意。
榮祿不知道,慈禧也陷入了矛盾之中,要說慈禧心甘情願的讓列強淩辱,這也有點太過了,慈禧一方麵不願意變法維新時把自己和滿族的權力給弄沒了,一方麵也想做一些改變,因此,她的態度就有些曖昧不清了。
不多時,光緒便宣幾位軍機大臣入勤政殿覲見。
光緒剛才也覺察到恭親王似乎有話尚未說完,因此,馬上便宣了恭親王等人。
行過君臣之禮後,不待光緒詢問,恭親王便從懷中摸出一份折子來,一臉鄭重的說道:“陛下,這是昨天深夜,魏季塵從遼東傳給軍機處的急奏,因裏麵所謀之事甚是膽大,一旦泄密出去,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因此奴才悄悄的收了起來,不使走漏半點風聲。”
“遼東。”光緒精神一振,魏季塵在遼東的表現可謂是有目共睹,短短時日內,便已經穩定了遼東局勢,並且使得倭人和俄人的勢力滲透不進。
榮祿等人也是好奇恭親王偷偷收起來的奏折內容,裏麵到底有什麽驚人之語呢,竟然讓見過大風浪的恭親王都是慎重有加。
光緒連忙起身,從恭親王手中接過來。
隻見奏折上麵,開篇題目就是:聯俄參戰,實則圖謀收複台灣之設想。
短短一句話,就已經把這份奏折的意思給總結出來了,光緒不由自主的握緊了一下拳頭。
收複台灣!
對於以康熙自勉,努力朝著明君方向努力的光緒來說,割讓台灣之事,就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時時刻刻讓他痛徹心扉。
光緒激動了,不由自主的看了下去。
魏季塵先是婉約的說了一番,如今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與甲午賠款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能夠拋掉這個包袱,將這些賠款花在軍務之上,足夠發起一場戰爭了。
此時,甲午賠款隻支付了一半,還有4000萬兩銀子要支付,如果按魏季塵這種算法,還真的有些道理。
光緒眼前一亮,繼續看下去。
魏季塵又分析了一翻俄日雙方的實力,言俄人在遠東的實力不如倭人,但是其國總體實力比起倭人強多了,因此,便會造成前期俄人站在下風,但是後期俄人會逐漸轉敗為勝,因此,我們可以在前期便投入俄人一方,等到戰爭結束之後,自然能夠獲得利益。
魏季塵當然不會說自己知道中俄密約之事了,不過光他對日俄雙方的形勢進行分析,就足以讓光緒怦然心動。
第三百章 康有為得罪榮祿
說了有沒有能力發起戰爭,有沒有可能獲勝,魏季塵自然要說到戰爭勝利之後,所能夠取得的巨大收獲了。
魏季塵在奏折裏麵聲稱,倭人舉全國之力與俄人一戰,必使得其無力多顧台灣,而台灣百姓為我中華之民,民心向著我中國,對倭人反抗不斷,日思夜想,期盼興王師。
天時,日俄交戰,地利,倭人尚未完全熟悉台灣,聽聞倭人入台之近衛師團,死於疾病者,數千人,人和,更是站在我中國。
如此,何愁此戰不勝?何愁不能收複台灣?
一旦贏得對日作戰之勝利,對當前之困局,隻有益處無壞處,德人之所以侵我膠州灣,乃以為我中國之兵不敢戰,不能戰,西洋諸國都是蠢蠢欲動。
而我聯俄抗倭,不但能夠讓俄人給德人以壓力,且讓各國看到,我中國並非無一戰之力,實是為了兩國之友好,不願戰爾。
德國通過戰爭獲得統一,其國迅速崛起,日本通過西南戰爭,完全消化明治維新之成果,而我國同樣能夠通過戰爭,走出困境,走向自強。
德人勢大,不輕易與其交戰,而倭人為一島國,臣與其交戰十數次,亦不過如此爾,如果我中國參戰,則其國兩線交戰,何能抵擋?
蓋時,勝利必將屬於我們,台灣必將複歸,而陛下攜勝利之勢,享譽海內外,何愁不能領著我中國崛起?
臣願意率四萬遼東軍,為陛下四方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所怨言。
微臣魏季塵叩首。
光緒一口氣讀完,隻覺得自己熱血沸騰,情不自禁拍案而起。
“好,魏季塵此奏折深得朕心意!”光緒興奮得有些手舞足蹈,來迴走動了幾步,看著一邊站著的翁同龢、榮祿等人,連忙把奏折交給他們閱覽。
走在一邊的翁同龢也豎長了耳朵。
恭親王不置可否的歎了一口氣,輕聲說道:“何為維新變法,難道我辦了這麽多年的洋務不是維新變法?康有為一介空談書生,言詞多有乖張,且多次挑撥兩宮之間的關係,搞不清楚上下關係,他有何能有何威望主持變法圖強,皇上輕信這等小人必將耽誤大清國事,使得天下大亂。”
看來恭親王對這些空談書生很是看不起啊。
榮祿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笑著說道:“如果變法之事由王爺你來主持大局,肯定能行。”
恭親王揉了揉肩膀,無奈的說道:“人老了,隻是如今還有一件大事,也不知成與不成。”
榮祿心中暗自思忖恭親王所說的大事。
榮祿,政治上的冷血殺手,是一匹來自北方的孤狼,有野史稱榮祿與慈禧從小青梅竹馬,是傳說中的表兄妹,榮祿一生都愛慕慈禧,因此甘願做慈禧手中的一把屠刀,真與不真也隻有當事人知道了,不過榮祿一生為慈禧做牛做馬倒是不用有半點懷疑。
他現如今貴為兵部尚書,身負督練北洋新軍之職,而且正值身強力壯之際,離軍機首輔大臣隻有一步之遙,手中卻沒有任何拿的出來的政績,太平天國是曾國藩、李鴻章打的,外交實業是李鴻章搞的,危機感可想而知。
因此他也希望變法,做出一點業績來撈取政治資本,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較為熟悉的軍事方麵,所以他才有“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練兵第一要著”這麽一說。並且他主張的變法應該是徐徐漸進,不應該操之過急,以圖慢慢有所作為。
可惜晚清的變法維新事業就如同後世的網絡論壇,各說各有理,一人有一套,向上呈遞奏折又跟灌水似的,要想帖子不沉淪下去,就得像康有為一樣,要時常自己迴帖往上頂。
如果要想追求高的點擊率,則又需要多做驚人之語,多談理想、主義,少研究一些實際問題,帖子的內容要顯得既刺激又通俗,能讓光緒為之熱血沸騰,發了帖子之後還得四處打廣告,著書立傳宣傳自己的思想。
而像榮祿這樣不溫不火發帖又不會打廣告的注定是得不到世人的關注,隻會被淹沒在水軍之中。
所以他將一腔心思都放在了新軍之下,隻要新軍練得好,他榮祿也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同時,他又不得不仔細揣摩上意,這裏的上意指的可是慈禧,而不是光緒,榮祿幾起幾落,早就看清楚朝局,不像康有為等人,自以為捧上了光緒,就能夠自上而下的進行一場變革。
榮祿心中可明白這呢,朝廷,還是太後說了算,因此,他把錢不要命的花在李蓮英的身上,能夠隨時得知慈禧的意思。
但是慈禧對於維新近來似乎有些不清不楚,態度十分曖昧,榮祿一時間猜不透她的心意。
榮祿不知道,慈禧也陷入了矛盾之中,要說慈禧心甘情願的讓列強淩辱,這也有點太過了,慈禧一方麵不願意變法維新時把自己和滿族的權力給弄沒了,一方麵也想做一些改變,因此,她的態度就有些曖昧不清了。
不多時,光緒便宣幾位軍機大臣入勤政殿覲見。
光緒剛才也覺察到恭親王似乎有話尚未說完,因此,馬上便宣了恭親王等人。
行過君臣之禮後,不待光緒詢問,恭親王便從懷中摸出一份折子來,一臉鄭重的說道:“陛下,這是昨天深夜,魏季塵從遼東傳給軍機處的急奏,因裏麵所謀之事甚是膽大,一旦泄密出去,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因此奴才悄悄的收了起來,不使走漏半點風聲。”
“遼東。”光緒精神一振,魏季塵在遼東的表現可謂是有目共睹,短短時日內,便已經穩定了遼東局勢,並且使得倭人和俄人的勢力滲透不進。
榮祿等人也是好奇恭親王偷偷收起來的奏折內容,裏麵到底有什麽驚人之語呢,竟然讓見過大風浪的恭親王都是慎重有加。
光緒連忙起身,從恭親王手中接過來。
隻見奏折上麵,開篇題目就是:聯俄參戰,實則圖謀收複台灣之設想。
短短一句話,就已經把這份奏折的意思給總結出來了,光緒不由自主的握緊了一下拳頭。
收複台灣!
對於以康熙自勉,努力朝著明君方向努力的光緒來說,割讓台灣之事,就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時時刻刻讓他痛徹心扉。
光緒激動了,不由自主的看了下去。
魏季塵先是婉約的說了一番,如今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與甲午賠款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能夠拋掉這個包袱,將這些賠款花在軍務之上,足夠發起一場戰爭了。
此時,甲午賠款隻支付了一半,還有4000萬兩銀子要支付,如果按魏季塵這種算法,還真的有些道理。
光緒眼前一亮,繼續看下去。
魏季塵又分析了一翻俄日雙方的實力,言俄人在遠東的實力不如倭人,但是其國總體實力比起倭人強多了,因此,便會造成前期俄人站在下風,但是後期俄人會逐漸轉敗為勝,因此,我們可以在前期便投入俄人一方,等到戰爭結束之後,自然能夠獲得利益。
魏季塵當然不會說自己知道中俄密約之事了,不過光他對日俄雙方的形勢進行分析,就足以讓光緒怦然心動。
第三百章 康有為得罪榮祿
說了有沒有能力發起戰爭,有沒有可能獲勝,魏季塵自然要說到戰爭勝利之後,所能夠取得的巨大收獲了。
魏季塵在奏折裏麵聲稱,倭人舉全國之力與俄人一戰,必使得其無力多顧台灣,而台灣百姓為我中華之民,民心向著我中國,對倭人反抗不斷,日思夜想,期盼興王師。
天時,日俄交戰,地利,倭人尚未完全熟悉台灣,聽聞倭人入台之近衛師團,死於疾病者,數千人,人和,更是站在我中國。
如此,何愁此戰不勝?何愁不能收複台灣?
一旦贏得對日作戰之勝利,對當前之困局,隻有益處無壞處,德人之所以侵我膠州灣,乃以為我中國之兵不敢戰,不能戰,西洋諸國都是蠢蠢欲動。
而我聯俄抗倭,不但能夠讓俄人給德人以壓力,且讓各國看到,我中國並非無一戰之力,實是為了兩國之友好,不願戰爾。
德國通過戰爭獲得統一,其國迅速崛起,日本通過西南戰爭,完全消化明治維新之成果,而我國同樣能夠通過戰爭,走出困境,走向自強。
德人勢大,不輕易與其交戰,而倭人為一島國,臣與其交戰十數次,亦不過如此爾,如果我中國參戰,則其國兩線交戰,何能抵擋?
蓋時,勝利必將屬於我們,台灣必將複歸,而陛下攜勝利之勢,享譽海內外,何愁不能領著我中國崛起?
臣願意率四萬遼東軍,為陛下四方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所怨言。
微臣魏季塵叩首。
光緒一口氣讀完,隻覺得自己熱血沸騰,情不自禁拍案而起。
“好,魏季塵此奏折深得朕心意!”光緒興奮得有些手舞足蹈,來迴走動了幾步,看著一邊站著的翁同龢、榮祿等人,連忙把奏折交給他們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