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帥請放心,屬下已經明白了自己的職責。”王英楷一臉輕鬆的迴道。
魏季塵點點頭,不再說話,而是和閔妃兩人走到前麵的高台之上。
底下的眾軍士漸漸安定了下來,他們都已經被告知要入朝作戰,重返家園,心中是既興奮又擔憂。
擔憂的自然是就憑自己這些人能夠抵擋得住倭人的大軍嗎?
魏季塵將底下士兵的糾結的神情盡收眼底,緩緩開口說道:“倭人在中朝兩國為非作歹,如今,是該起來反抗的時候了,中朝兩國,在曆史上,無數次聯手擊敗過倭人的侵略,可惜,在最近的這次,卻失敗了。”
魏季塵說一句,旁邊的人翻譯一句。
等到翻譯說完之後,魏季塵繼續說道:“但是,這不能怪我們不夠英勇,隻能怪我們的武器太過落後,但是,現在一切都將改變了,因為我們也有了先進的武器,我們將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告訴倭寇,不要圖謀朝鮮,不要圖謀中國,因為,這要付出血的代價,付出亡國的代價。”
甲午戰爭失敗,原因錯綜複雜,魏季塵自然不會對這些士兵解釋一大通了,魏季塵首先要做的便是樹立起他們的信心來。
“有句話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的你們就是星星之火,而全中國,全朝鮮,就是原野,點燃反抗倭人的火星,就從我們開始,就從英勇的你們開始,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的親朋好友,死在了倭人的手中,如果你們還有一絲血性的話,就是時候拿起手中的槍,開始複仇了,隻要我們中朝連心,倭人便無計可施,便要灰溜溜的從大陸上縮迴島國上麵去。”魏季塵慷慨激昂的發出怒吼聲。
“殺倭寇,殺倭寇!”光複軍被魏季塵一番話激起了心中的仇恨以及血性,具是大聲呐喊響應。
魏季塵將頭微微一轉,看向閔妃,笑著說道:“想必這些士兵最想聽到的應該是你的聲音吧。”
閔妃螓首一點,心領神會的上前一步,厲聲開始呐喊起來。
魏季塵見她時而振臂,時而怒吼,飽滿的胸脯起伏不定,便知她等這一刻很久了。
兩人動員完畢,王英楷一聲令下,光複軍開始快速出動,他們,要在明晚到達鴨綠江一線,然後化為十幾支小隊,分別潛入朝鮮境內。
“將軍,你將永遠是我閔茲映的恩人,以及朝鮮的朋友。”臨走之前,閔妃上前一步,輕輕抱了抱魏季塵,留下一縷香氣。
第二百九十九章 誘惑光緒參戰
京師,大清國的政治中心紫禁城,紫禁城內最大的建築太和殿上。
此時正值早朝之時,
光緒坐於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上麵,神情有些焦灼。
國際風雲突變,日俄戰事驟起,德國強占膠州之事尚未解決,想要一展抱負,維新革新,卻有多方牽掣,都讓他舉得精神有些疲憊。
大清國的文武官員分別列於下方兩側,執事太監拉起嗓子高升唱喝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早朝的時間太早,朝堂之上一些人朝臣有的還是一臉睡意,偷偷打著哈欠,有些人則正正經經站著,不過到底心中如何想就不得而知了。
底下眾臣都是眼觀鼻,耳觀心,目不斜視,氣不大出。
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忽然出列,起奏道:“臣徐致靖有事上奏!外侮方深,國是未定,開新守舊,兩無依據,請陛下乾斷特申,以一眾心而維持時局,特此上《守舊開新請明示從違折》。”
此言一出,猶如在平靜的小池塘中扔下了一顆小石子,徐致靖與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走得很近,聽他話中的意思,分明是請求光緒維新變法。
刑部尚書崇禮、兵部尚書榮祿、剛毅等人都是猛然睜開眼睛。
光緒聞言心中一喜,連忙示意太監將徐致靖的奏折呈遞上來,拿到手打開一看,隻見折子裏麵大致先說如今列強壓迫過甚,瓜分之禍恐在眼前,當變法以圖強。
認為“苟欲變法,必廣求湛深實學、博通時務之人而用之,而後舊習可得而革,新模可得而成。”
又請“廢八股,改試策論,裁汰冗官,酌置散卿,宜練重兵,以備邊患。”
主張破除資格提拔維新人士,並向光緒推薦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名聲雖然大,但是官太小,根本不夠資格親自給光緒上書,大多讓人代遞。
光緒也早有提拔他們之意,一直在等一個機會,這就是機會。
光緒看完之後,將折子遞給太監,使眾大臣傳閱。
不久,朝堂上竊竊私語起來。
光緒見時間差不多了,看著朝臣開口問道:“眾卿家認為如何?”
刑部尚書崇禮一待光緒講完,便朝禦史楊崇伊為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楊崇伊見狀出列說道:“臣以為維新變法之事不可操之過急,應當緩緩圖之,否則易引起朝政混亂,徐學士所言廢八股,實在太過駭人了,我大清幾百年來都是八股取士,一旦改為策論,必定使得士林震動。”
另外幾個翰林院掌院學士也紛紛出列出聲道:“臣等服議,還望皇上明察。”
光緒將眼光轉向自己的老師,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翁同穌,翁同穌微微一皺眉,便出列開口道:“皇上,時局艱危,隻有行非常之法,尚能挽救危局,臣認為應當盡快變法。”
無論是從國家利益考慮,還是從自身利益考慮,翁同龢都不得不站在變法的一邊。
光緒雖然性格優柔寡斷,但是在變法之事上麵已經迫不及待,當即便要開金口。
恭親王奕趕忙輕輕咳嗽一聲,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變法之事當緩,如今日俄開戰,恐波及我國,此時朝局經不起震蕩。”
恭親王話雖然說得不清不楚,但是知道中俄密約的光緒自然是臉色變了變,恭親王說得不錯,變法是一件大事,一旦推行新政,肯定會引起國家一些動蕩。
“此事容後再議!”年輕的光緒一甩龍袍,起身而走。
太監連忙喝道:“退朝!”
此事弄得有些虎頭蛇尾,眾大臣都是議論紛紛,紛紛準備離去。
恭親王卻叫住翁同龢、榮祿等軍機大臣,言前去勤政殿求見光緒有大事相商。
一邊走,榮祿一邊探問恭親王對變法之事的想法,恭親王鬼子六可以說不屬於任何一派,有著超然的地位。
對慈禧和光緒都有莫大的影響,隻是近來多病,對朝中之事多有懈怠,榮祿不知他今日為何會出聲阻止。
魏季塵點點頭,不再說話,而是和閔妃兩人走到前麵的高台之上。
底下的眾軍士漸漸安定了下來,他們都已經被告知要入朝作戰,重返家園,心中是既興奮又擔憂。
擔憂的自然是就憑自己這些人能夠抵擋得住倭人的大軍嗎?
魏季塵將底下士兵的糾結的神情盡收眼底,緩緩開口說道:“倭人在中朝兩國為非作歹,如今,是該起來反抗的時候了,中朝兩國,在曆史上,無數次聯手擊敗過倭人的侵略,可惜,在最近的這次,卻失敗了。”
魏季塵說一句,旁邊的人翻譯一句。
等到翻譯說完之後,魏季塵繼續說道:“但是,這不能怪我們不夠英勇,隻能怪我們的武器太過落後,但是,現在一切都將改變了,因為我們也有了先進的武器,我們將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告訴倭寇,不要圖謀朝鮮,不要圖謀中國,因為,這要付出血的代價,付出亡國的代價。”
甲午戰爭失敗,原因錯綜複雜,魏季塵自然不會對這些士兵解釋一大通了,魏季塵首先要做的便是樹立起他們的信心來。
“有句話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的你們就是星星之火,而全中國,全朝鮮,就是原野,點燃反抗倭人的火星,就從我們開始,就從英勇的你們開始,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的親朋好友,死在了倭人的手中,如果你們還有一絲血性的話,就是時候拿起手中的槍,開始複仇了,隻要我們中朝連心,倭人便無計可施,便要灰溜溜的從大陸上縮迴島國上麵去。”魏季塵慷慨激昂的發出怒吼聲。
“殺倭寇,殺倭寇!”光複軍被魏季塵一番話激起了心中的仇恨以及血性,具是大聲呐喊響應。
魏季塵將頭微微一轉,看向閔妃,笑著說道:“想必這些士兵最想聽到的應該是你的聲音吧。”
閔妃螓首一點,心領神會的上前一步,厲聲開始呐喊起來。
魏季塵見她時而振臂,時而怒吼,飽滿的胸脯起伏不定,便知她等這一刻很久了。
兩人動員完畢,王英楷一聲令下,光複軍開始快速出動,他們,要在明晚到達鴨綠江一線,然後化為十幾支小隊,分別潛入朝鮮境內。
“將軍,你將永遠是我閔茲映的恩人,以及朝鮮的朋友。”臨走之前,閔妃上前一步,輕輕抱了抱魏季塵,留下一縷香氣。
第二百九十九章 誘惑光緒參戰
京師,大清國的政治中心紫禁城,紫禁城內最大的建築太和殿上。
此時正值早朝之時,
光緒坐於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上麵,神情有些焦灼。
國際風雲突變,日俄戰事驟起,德國強占膠州之事尚未解決,想要一展抱負,維新革新,卻有多方牽掣,都讓他舉得精神有些疲憊。
大清國的文武官員分別列於下方兩側,執事太監拉起嗓子高升唱喝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早朝的時間太早,朝堂之上一些人朝臣有的還是一臉睡意,偷偷打著哈欠,有些人則正正經經站著,不過到底心中如何想就不得而知了。
底下眾臣都是眼觀鼻,耳觀心,目不斜視,氣不大出。
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忽然出列,起奏道:“臣徐致靖有事上奏!外侮方深,國是未定,開新守舊,兩無依據,請陛下乾斷特申,以一眾心而維持時局,特此上《守舊開新請明示從違折》。”
此言一出,猶如在平靜的小池塘中扔下了一顆小石子,徐致靖與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走得很近,聽他話中的意思,分明是請求光緒維新變法。
刑部尚書崇禮、兵部尚書榮祿、剛毅等人都是猛然睜開眼睛。
光緒聞言心中一喜,連忙示意太監將徐致靖的奏折呈遞上來,拿到手打開一看,隻見折子裏麵大致先說如今列強壓迫過甚,瓜分之禍恐在眼前,當變法以圖強。
認為“苟欲變法,必廣求湛深實學、博通時務之人而用之,而後舊習可得而革,新模可得而成。”
又請“廢八股,改試策論,裁汰冗官,酌置散卿,宜練重兵,以備邊患。”
主張破除資格提拔維新人士,並向光緒推薦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名聲雖然大,但是官太小,根本不夠資格親自給光緒上書,大多讓人代遞。
光緒也早有提拔他們之意,一直在等一個機會,這就是機會。
光緒看完之後,將折子遞給太監,使眾大臣傳閱。
不久,朝堂上竊竊私語起來。
光緒見時間差不多了,看著朝臣開口問道:“眾卿家認為如何?”
刑部尚書崇禮一待光緒講完,便朝禦史楊崇伊為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楊崇伊見狀出列說道:“臣以為維新變法之事不可操之過急,應當緩緩圖之,否則易引起朝政混亂,徐學士所言廢八股,實在太過駭人了,我大清幾百年來都是八股取士,一旦改為策論,必定使得士林震動。”
另外幾個翰林院掌院學士也紛紛出列出聲道:“臣等服議,還望皇上明察。”
光緒將眼光轉向自己的老師,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翁同穌,翁同穌微微一皺眉,便出列開口道:“皇上,時局艱危,隻有行非常之法,尚能挽救危局,臣認為應當盡快變法。”
無論是從國家利益考慮,還是從自身利益考慮,翁同龢都不得不站在變法的一邊。
光緒雖然性格優柔寡斷,但是在變法之事上麵已經迫不及待,當即便要開金口。
恭親王奕趕忙輕輕咳嗽一聲,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變法之事當緩,如今日俄開戰,恐波及我國,此時朝局經不起震蕩。”
恭親王話雖然說得不清不楚,但是知道中俄密約的光緒自然是臉色變了變,恭親王說得不錯,變法是一件大事,一旦推行新政,肯定會引起國家一些動蕩。
“此事容後再議!”年輕的光緒一甩龍袍,起身而走。
太監連忙喝道:“退朝!”
此事弄得有些虎頭蛇尾,眾大臣都是議論紛紛,紛紛準備離去。
恭親王卻叫住翁同龢、榮祿等軍機大臣,言前去勤政殿求見光緒有大事相商。
一邊走,榮祿一邊探問恭親王對變法之事的想法,恭親王鬼子六可以說不屬於任何一派,有著超然的地位。
對慈禧和光緒都有莫大的影響,隻是近來多病,對朝中之事多有懈怠,榮祿不知他今日為何會出聲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