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國很強,趙武靈王趙雍即位後推行胡服騎射,增加趙人尚武風氣,並將騎兵規模化,向東北滅中山國、代國,北驅胡狄,使得大漠草原上的樓蘭、林胡諸部降服於趙國。
而趙武靈王更是帶來二三百親隨,帶著他們北出草原,繞了一圈,從秦國西北入秦,在鹹陽偽裝成豪商,與當時的秦王談了好久。
這個秦王就是贏蕩的弟弟,他事後覺得豪商不可能有王者的氣度和見識,當即派人追擊,而趙武靈王已經出了函穀,進了韓國境內。
趙國開始蒸蒸日上,趙武靈王則在中年退位,自稱主父,等繼位的兒子趙何長大後,因為他覺得長子趙章更順眼,有了更換國君的想法,於是就有了趙國的沙丘事變。
趙國陷入動亂,貴族集團相互攻殺,樂毅就是這個時候混不下去,去了燕國。
之後的長平慘敗,趙國精壯男丁盡死,基本上成了一個婦孺組成的國家,而秦國雖然大勝,但也元氣大傷,這時候燕國想攻打趙國。
樂毅這時候已經返迴趙國,老死在趙國封給他的封地裏,而燕國的統軍將軍就是樂毅的兒子樂間,他勸告燕王,說趙國全民皆兵,農閑時婦女都要參加訓練,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燕王不聽,強令樂間率四十萬燕軍攻趙,大軍壓境,趙國的廉頗被重新啟用,與樂乘一起擊破了來犯的燕國大軍。
可能兩方的將軍水準差距很大,可也間接說明失去絕大數老兵和精壯的趙國的婦孺兵,也不比燕國差多少!
而此時,馬謖看到與秦軍對峙兩年半,對砍半年不落下風的趙軍,很難相信他們就是那支被秦軍視為心腹大患的趙國強軍!
這些人七倒八歪,三五成群,或聚攏坐著,呆呆望著東邊的月,或不管不顧躺在地上,像個死人一樣。
長平軍團四十萬人,論士氣甚至還不如一些複活的難民叛軍,甚至比起公孫策曾經擊破的李樂的白波軍都遠遠不如!
“他們對得起趙國,而趙國對不起他們。”
趙括一句話,讓馬謖迴神,隨即兩人找到一個僻靜的地方。
“你之所以在街亭大敗,原因我多少知道一些,你可知道我為什麽會敗?”
趙括說完,又覺得不妥,繼續說道:“我之所以失敗,是注定的,是大勢,是很難更改的,就是我父親統軍,要麽全軍覆沒,要麽和廉頗將軍一樣,被撤職。”
“願聞其詳。”
一代代的人去鬼界,讓死的早的人知道後世的信息,所以趙括了解馬謖的敗因。而人世的曆史不斷遺失,後世人自然很難知道以前的事跡,所以馬謖不清楚趙括真正的敗因。
鬼界是個神奇的地方,那裏的靈魂可以交流,但是有著極大的限製。
那就是隻能和生前見過麵的人才能在鬼界相遇,如果劉邦想和劉備見麵,怎麽都是徒勞,他們隻能通過其他靈魂一代代的傳遞信息。
第五十九章 自古勝敗空餘恨
“當時新王即位,韓國野王地區降秦,韓國上黨郡與韓國的聯係被切斷。韓人馮亭獻韓上黨郡於趙國,新王受不住開疆擴土的誘惑,而且上黨地區實在是緊要。”
秦國白白忙碌了那麽久,自然不願意到手的鴨子飛走,於是要逼趙國把吃了的土地再吐出來,趙國隻能一戰。
如果吐出來,趙國的國威就丟盡了,新王的權威也就喪失幹淨。而且秦國得到韓國上黨郡,就會控製太行天險,那時候的趙國,就是案板上的肉。
所以趙王還是群臣隻要還有雄心,那麽強大的秦趙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這一戰是大決戰,決定兩國國運的一戰。
兩國都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秦國隻想嚇一嚇趙國,趙國隻想將秦軍擋迴去。
結果陷入僵持,兩個贏姓國家咬緊了牙,勒緊了褲腰帶展開了這決定戰國走勢的一戰。
因為是贏姓國家之間的戰爭,列國看他們兄弟之國內耗,可以說是喜聞樂見,並無幹涉之意。
在沒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下,秦趙兩國就像掰腕子的賭徒一樣,隻能不斷增兵。
前期對峙可以說是臉麵,誰先退了,氣勢就沒了,國威沒了,軍威沒了,君威也就沒了。
中期的時候根本退不了,這時兩國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經是傾國之力,退了的話有各種惡果,白白損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堅持下去,就能耗死對方,就能取得勝利,就能取得勝利帶來的紅利。
就這樣兩國對峙了兩年半,兩國都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兩國比的是意誌,國家的人力物力就是意誌的保障。
這個時候更不能罷手,一退就徹底完了。
而趙國已經扛不住了,趙王急了,所以趙括才會有滔天的恨意。
秦國商鞅變法後,耕戰一體,一切國有,不說別的,就糧食方麵,就能傲視列國。
秦國對糧食管的很嚴,精密到按人口、按身高、按勞動量進行調配。
所以秦軍才能常常出動幾十萬大軍外出征討,不是列國組織不出幾十萬大軍,而是組織出來後養不起。
戰場靠近趙國,秦國的補給線很長,這就意味著同樣的大軍,秦國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能是趙國的幾倍。
趙國起初專心防禦,想的就是拖,拖到秦國後勤崩潰為止。
隻是沒想到秦國的大軍後勁不絕,怎麽都不會餓肚子,而自己國家堅持了兩年半就開始青黃不接了。
於是趙王等不及了,不敢等了,他讓廉頗放棄固守戰術,主動出擊,從對峙的泥潭裏跳出來。
廉頗是三朝老將,這個時候的秦國進攻的更瘋狂,不是消極固守能應付的,他以防守反擊為戰術核心,半年內磨死秦軍近十萬人。
可這樣的戰果趙王不滿意,他現在不想要戰爭,他想要趙國跳出泥潭沼澤,而廉頗就是死都不願意主動出擊。
原因很簡單,因為趙軍厭戰。
前後交戰三年,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的溫暖。終日和兵戈做伴,時時與死神擦肩而過,神經高度緊張下的趙軍士氣已經很低了。
防守的話,是保衛國家。而秦軍是出了名的殘暴,對待堅守的敵城常常都會屠城,而長平對峙三年,秦軍死傷近十萬。
可想而知,如果秦軍勝利後會對趙國進行怎樣的報複?
所以趙國前線的士兵咬緊了牙齒苦撐,軍糧不夠就勒緊了褲腰帶撐著。
士兵不懂什麽叫做‘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再說吃都吃不飽,怎麽去追著秦軍打?
所以對峙了三年的趙軍厭戰,卻不得不戰。
趙王認為是廉頗的問題,所以要找一個積極進取,奮發圖強,有銳氣,有朝氣,最好還有本事的將軍來頂替廉頗。
於是趙括出現在了趙王的視線中,當時除了趙王,趙國上下的貴族都不看好這一場戰爭。
對於趙括來說這就是個機會,當時他雖然有盛名,可在一些老將軍眼中,他還是一個小家夥,他要證明自己。
就連他的母親都不看好,認為誰接替廉頗,主動進攻秦軍的話,下場隻有一個,那就是失敗。
這些人都對了,隻是沒有想到這一場失敗是何等的慘烈。
所以他母親在趙王有意安排趙括接替廉頗之時,就去找了趙王,告訴趙王,自己家的趙括就是水貨,還告訴趙王,就連去世不久的趙奢都不看好趙括的領軍能力。
她沒有說動趙王,趙王執意要讓趙括去,畢竟趙括是趙國青壯派將軍中最出名的。
為了不禍及家族,趙括的母親就和趙王要了一個保證,那就是趙括失敗後,不能誅連他們一家的其他人。
當時將軍打仗失敗,一般都會追究責任,比如戰國末期,秦將樊於期就因為戰敗而逃亡燕國,他的家族就被秦國誅殺連坐。
趙王可能知道自己在賭,知道主動進攻有極高的戰敗可能,所以他答應了,並且也遵守了這個諾言。
隻是趙國的百姓在長平戰敗後,將責任推在趙括身上,趙括族人在趙地很難生存。因為趙奢被封為馬服君,所以一部分族人就改為馬氏,以封地為氏。
“當時我到了長平,帶去了四十萬大軍最後的一批糧食,隻夠吃半個月。”
趙括說道這裏,突然一笑,很是譏諷:“趙國並非無糧可征,隻是這些糧食是那些宗室近親的。如果當時拿出這批糧食,長平一戰即使戰敗,也絕不會讓趙國一蹶不振!”
“我當時就通告全軍,一個營盤接著一個營盤,親身告訴每一個趙國的士兵:現在已經沒了退路!”
趙括眼角再次濕潤,低沉的聲音讓馬謖望著夜空,心情也是壓抑。
聽著一場失敗的戰爭發生的過程,無論過程是怎樣的刺激,怎樣的跌宕起伏,似乎心情都不會跟著戰爭過程激昂起來。
“我告訴他們,想要家鄉不被秦軍報複,就要在糧食吃盡前擊敗他們。如果糧食吃完了,還沒擊敗秦軍,那麽一切都就完了!”
“我成功的騙到了他們最後的熱誠,告訴他們,我們可以打敗秦軍。當時我都不相信我們能勝,或者能勝,勝的也會很艱難。”
“我統軍後,秦軍故意輸了幾陣,我知道他們在引誘我放棄堅守。當時幾場勝利已經讓軍隊恢複了士氣,所以我準備拚了。”
“結果就被堵到了這裏,秦軍用戰車組成營壘,佐以箭陣,任由我們如何衝殺,包圍我們的秦軍就是死戰不退,始終無法衝出去。”
“我殺了十幾名衝鋒無果的都尉,自己帶隊衝擊秦軍車陣,結果你也知道,我死於箭陣之下。”
“後來糧食吃完了,秦國又說秦趙是兄弟之國,隻要他們放下武器,絕不殺他們。隻要秦趙合並,他們是秦人,不是趙人,沒必要為趙國這個名字殉葬。”
“他們再次被騙了,結果他們都被殺了。”
“四十萬精壯,秦軍隻挑出二百四十名少年兵沒殺,放他們迴趙國,去宣揚秦國的軍威。”
說到這裏,趙括兩行眼淚不斷在下巴匯合,滴落。
“因為他們也沒糧食了!”
“所以,我恨!”
“恨趙國的那些蛀蟲宗室!”
“恨那些空享子民稅賦卻不為國家分憂解難的貴族!”
“恨自己本事不濟,恨自己被情緒左右,恨自己沒有將他們都帶迴家!”
兩人一樣的曆史地位,見麵猶如知己,趙括對馬謖毫無保留,傾訴著積壓在胸腔內恨意。
良久,趙括平複了心情說道:“他們複活後,隻有三四萬還想著複仇,餘下的都想卸甲歸田。”
“他們要依附魏國?”
“對,公孫氏魏國猶如旭日,是個可以托付終身的國家。如果不看好魏國前途,今夜我們是不會複活的。”
趙括如實相告,卻見馬謖猛地站起,原地踱步,憂慮重重的樣子。
第六十章 旭日東升誰敵手
趙國武安,是擋在趙都邯鄲正西方向的三大重鎮之一。
四國聯盟中,西魏攻略目標是趙國,這個消息趙國很久就知道,所以武安是三鎮首要,由宗室出身的趙豹負責鎮守。
這裏不僅要防備正西,來自上黨地區的西魏軍隊,還要防備南邊可能北上的東魏大軍。
擔子很重,自然趙國武安方麵的軍隊也不容小視。
趙國最精銳的部隊在邯鄲,最多的部隊就在武安,約在五萬左右,占了趙國近半軍力。
北麵鎮守井陘的趙奢與樂乘總兵力還不到三萬,所以武安方麵的趙軍投降,對趙國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隻要馬謖能一舉搞定武安的趙軍,可以說是吞趙首功,絲毫不下於攻破邯鄲的戰功。
天色麻亮,萬裏無雲。
而趙武靈王更是帶來二三百親隨,帶著他們北出草原,繞了一圈,從秦國西北入秦,在鹹陽偽裝成豪商,與當時的秦王談了好久。
這個秦王就是贏蕩的弟弟,他事後覺得豪商不可能有王者的氣度和見識,當即派人追擊,而趙武靈王已經出了函穀,進了韓國境內。
趙國開始蒸蒸日上,趙武靈王則在中年退位,自稱主父,等繼位的兒子趙何長大後,因為他覺得長子趙章更順眼,有了更換國君的想法,於是就有了趙國的沙丘事變。
趙國陷入動亂,貴族集團相互攻殺,樂毅就是這個時候混不下去,去了燕國。
之後的長平慘敗,趙國精壯男丁盡死,基本上成了一個婦孺組成的國家,而秦國雖然大勝,但也元氣大傷,這時候燕國想攻打趙國。
樂毅這時候已經返迴趙國,老死在趙國封給他的封地裏,而燕國的統軍將軍就是樂毅的兒子樂間,他勸告燕王,說趙國全民皆兵,農閑時婦女都要參加訓練,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燕王不聽,強令樂間率四十萬燕軍攻趙,大軍壓境,趙國的廉頗被重新啟用,與樂乘一起擊破了來犯的燕國大軍。
可能兩方的將軍水準差距很大,可也間接說明失去絕大數老兵和精壯的趙國的婦孺兵,也不比燕國差多少!
而此時,馬謖看到與秦軍對峙兩年半,對砍半年不落下風的趙軍,很難相信他們就是那支被秦軍視為心腹大患的趙國強軍!
這些人七倒八歪,三五成群,或聚攏坐著,呆呆望著東邊的月,或不管不顧躺在地上,像個死人一樣。
長平軍團四十萬人,論士氣甚至還不如一些複活的難民叛軍,甚至比起公孫策曾經擊破的李樂的白波軍都遠遠不如!
“他們對得起趙國,而趙國對不起他們。”
趙括一句話,讓馬謖迴神,隨即兩人找到一個僻靜的地方。
“你之所以在街亭大敗,原因我多少知道一些,你可知道我為什麽會敗?”
趙括說完,又覺得不妥,繼續說道:“我之所以失敗,是注定的,是大勢,是很難更改的,就是我父親統軍,要麽全軍覆沒,要麽和廉頗將軍一樣,被撤職。”
“願聞其詳。”
一代代的人去鬼界,讓死的早的人知道後世的信息,所以趙括了解馬謖的敗因。而人世的曆史不斷遺失,後世人自然很難知道以前的事跡,所以馬謖不清楚趙括真正的敗因。
鬼界是個神奇的地方,那裏的靈魂可以交流,但是有著極大的限製。
那就是隻能和生前見過麵的人才能在鬼界相遇,如果劉邦想和劉備見麵,怎麽都是徒勞,他們隻能通過其他靈魂一代代的傳遞信息。
第五十九章 自古勝敗空餘恨
“當時新王即位,韓國野王地區降秦,韓國上黨郡與韓國的聯係被切斷。韓人馮亭獻韓上黨郡於趙國,新王受不住開疆擴土的誘惑,而且上黨地區實在是緊要。”
秦國白白忙碌了那麽久,自然不願意到手的鴨子飛走,於是要逼趙國把吃了的土地再吐出來,趙國隻能一戰。
如果吐出來,趙國的國威就丟盡了,新王的權威也就喪失幹淨。而且秦國得到韓國上黨郡,就會控製太行天險,那時候的趙國,就是案板上的肉。
所以趙王還是群臣隻要還有雄心,那麽強大的秦趙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這一戰是大決戰,決定兩國國運的一戰。
兩國都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秦國隻想嚇一嚇趙國,趙國隻想將秦軍擋迴去。
結果陷入僵持,兩個贏姓國家咬緊了牙,勒緊了褲腰帶展開了這決定戰國走勢的一戰。
因為是贏姓國家之間的戰爭,列國看他們兄弟之國內耗,可以說是喜聞樂見,並無幹涉之意。
在沒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下,秦趙兩國就像掰腕子的賭徒一樣,隻能不斷增兵。
前期對峙可以說是臉麵,誰先退了,氣勢就沒了,國威沒了,軍威沒了,君威也就沒了。
中期的時候根本退不了,這時兩國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經是傾國之力,退了的話有各種惡果,白白損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堅持下去,就能耗死對方,就能取得勝利,就能取得勝利帶來的紅利。
就這樣兩國對峙了兩年半,兩國都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兩國比的是意誌,國家的人力物力就是意誌的保障。
這個時候更不能罷手,一退就徹底完了。
而趙國已經扛不住了,趙王急了,所以趙括才會有滔天的恨意。
秦國商鞅變法後,耕戰一體,一切國有,不說別的,就糧食方麵,就能傲視列國。
秦國對糧食管的很嚴,精密到按人口、按身高、按勞動量進行調配。
所以秦軍才能常常出動幾十萬大軍外出征討,不是列國組織不出幾十萬大軍,而是組織出來後養不起。
戰場靠近趙國,秦國的補給線很長,這就意味著同樣的大軍,秦國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能是趙國的幾倍。
趙國起初專心防禦,想的就是拖,拖到秦國後勤崩潰為止。
隻是沒想到秦國的大軍後勁不絕,怎麽都不會餓肚子,而自己國家堅持了兩年半就開始青黃不接了。
於是趙王等不及了,不敢等了,他讓廉頗放棄固守戰術,主動出擊,從對峙的泥潭裏跳出來。
廉頗是三朝老將,這個時候的秦國進攻的更瘋狂,不是消極固守能應付的,他以防守反擊為戰術核心,半年內磨死秦軍近十萬人。
可這樣的戰果趙王不滿意,他現在不想要戰爭,他想要趙國跳出泥潭沼澤,而廉頗就是死都不願意主動出擊。
原因很簡單,因為趙軍厭戰。
前後交戰三年,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的溫暖。終日和兵戈做伴,時時與死神擦肩而過,神經高度緊張下的趙軍士氣已經很低了。
防守的話,是保衛國家。而秦軍是出了名的殘暴,對待堅守的敵城常常都會屠城,而長平對峙三年,秦軍死傷近十萬。
可想而知,如果秦軍勝利後會對趙國進行怎樣的報複?
所以趙國前線的士兵咬緊了牙齒苦撐,軍糧不夠就勒緊了褲腰帶撐著。
士兵不懂什麽叫做‘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再說吃都吃不飽,怎麽去追著秦軍打?
所以對峙了三年的趙軍厭戰,卻不得不戰。
趙王認為是廉頗的問題,所以要找一個積極進取,奮發圖強,有銳氣,有朝氣,最好還有本事的將軍來頂替廉頗。
於是趙括出現在了趙王的視線中,當時除了趙王,趙國上下的貴族都不看好這一場戰爭。
對於趙括來說這就是個機會,當時他雖然有盛名,可在一些老將軍眼中,他還是一個小家夥,他要證明自己。
就連他的母親都不看好,認為誰接替廉頗,主動進攻秦軍的話,下場隻有一個,那就是失敗。
這些人都對了,隻是沒有想到這一場失敗是何等的慘烈。
所以他母親在趙王有意安排趙括接替廉頗之時,就去找了趙王,告訴趙王,自己家的趙括就是水貨,還告訴趙王,就連去世不久的趙奢都不看好趙括的領軍能力。
她沒有說動趙王,趙王執意要讓趙括去,畢竟趙括是趙國青壯派將軍中最出名的。
為了不禍及家族,趙括的母親就和趙王要了一個保證,那就是趙括失敗後,不能誅連他們一家的其他人。
當時將軍打仗失敗,一般都會追究責任,比如戰國末期,秦將樊於期就因為戰敗而逃亡燕國,他的家族就被秦國誅殺連坐。
趙王可能知道自己在賭,知道主動進攻有極高的戰敗可能,所以他答應了,並且也遵守了這個諾言。
隻是趙國的百姓在長平戰敗後,將責任推在趙括身上,趙括族人在趙地很難生存。因為趙奢被封為馬服君,所以一部分族人就改為馬氏,以封地為氏。
“當時我到了長平,帶去了四十萬大軍最後的一批糧食,隻夠吃半個月。”
趙括說道這裏,突然一笑,很是譏諷:“趙國並非無糧可征,隻是這些糧食是那些宗室近親的。如果當時拿出這批糧食,長平一戰即使戰敗,也絕不會讓趙國一蹶不振!”
“我當時就通告全軍,一個營盤接著一個營盤,親身告訴每一個趙國的士兵:現在已經沒了退路!”
趙括眼角再次濕潤,低沉的聲音讓馬謖望著夜空,心情也是壓抑。
聽著一場失敗的戰爭發生的過程,無論過程是怎樣的刺激,怎樣的跌宕起伏,似乎心情都不會跟著戰爭過程激昂起來。
“我告訴他們,想要家鄉不被秦軍報複,就要在糧食吃盡前擊敗他們。如果糧食吃完了,還沒擊敗秦軍,那麽一切都就完了!”
“我成功的騙到了他們最後的熱誠,告訴他們,我們可以打敗秦軍。當時我都不相信我們能勝,或者能勝,勝的也會很艱難。”
“我統軍後,秦軍故意輸了幾陣,我知道他們在引誘我放棄堅守。當時幾場勝利已經讓軍隊恢複了士氣,所以我準備拚了。”
“結果就被堵到了這裏,秦軍用戰車組成營壘,佐以箭陣,任由我們如何衝殺,包圍我們的秦軍就是死戰不退,始終無法衝出去。”
“我殺了十幾名衝鋒無果的都尉,自己帶隊衝擊秦軍車陣,結果你也知道,我死於箭陣之下。”
“後來糧食吃完了,秦國又說秦趙是兄弟之國,隻要他們放下武器,絕不殺他們。隻要秦趙合並,他們是秦人,不是趙人,沒必要為趙國這個名字殉葬。”
“他們再次被騙了,結果他們都被殺了。”
“四十萬精壯,秦軍隻挑出二百四十名少年兵沒殺,放他們迴趙國,去宣揚秦國的軍威。”
說到這裏,趙括兩行眼淚不斷在下巴匯合,滴落。
“因為他們也沒糧食了!”
“所以,我恨!”
“恨趙國的那些蛀蟲宗室!”
“恨那些空享子民稅賦卻不為國家分憂解難的貴族!”
“恨自己本事不濟,恨自己被情緒左右,恨自己沒有將他們都帶迴家!”
兩人一樣的曆史地位,見麵猶如知己,趙括對馬謖毫無保留,傾訴著積壓在胸腔內恨意。
良久,趙括平複了心情說道:“他們複活後,隻有三四萬還想著複仇,餘下的都想卸甲歸田。”
“他們要依附魏國?”
“對,公孫氏魏國猶如旭日,是個可以托付終身的國家。如果不看好魏國前途,今夜我們是不會複活的。”
趙括如實相告,卻見馬謖猛地站起,原地踱步,憂慮重重的樣子。
第六十章 旭日東升誰敵手
趙國武安,是擋在趙都邯鄲正西方向的三大重鎮之一。
四國聯盟中,西魏攻略目標是趙國,這個消息趙國很久就知道,所以武安是三鎮首要,由宗室出身的趙豹負責鎮守。
這裏不僅要防備正西,來自上黨地區的西魏軍隊,還要防備南邊可能北上的東魏大軍。
擔子很重,自然趙國武安方麵的軍隊也不容小視。
趙國最精銳的部隊在邯鄲,最多的部隊就在武安,約在五萬左右,占了趙國近半軍力。
北麵鎮守井陘的趙奢與樂乘總兵力還不到三萬,所以武安方麵的趙軍投降,對趙國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隻要馬謖能一舉搞定武安的趙軍,可以說是吞趙首功,絲毫不下於攻破邯鄲的戰功。
天色麻亮,萬裏無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