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裏可以!


    李恪與李世民帶領下的晉國,夾在北方侵掠成性的遊牧民族、東邊強燕、西邊霸秦和南邊死仇武周之間,中間還有一個世之虓虎公孫策,究竟能不能發展起來,並強盛起來?


    而隨李恪一起複活的嫡長子李仁,是被武則天讚歎為“李氏千裏馬”而改名為李千裏的牛人,祖孫三人英明無比,前赴後繼,大晉真的會被強國摧毀麽?


    ps:看《貞觀長歌》,曾為李恪流淚。


    第七十一章 公主


    汾陽城外,晉軍中軍大帳,李恪高坐帥椅,身後站著兩名金甲武將,各戴麵具,隻留兩個眼孔,幽深難辨,仿佛迷霧,就像這兩名突然出現的神將一樣,除了李恪父子,無人知其來源。


    “父王有命,令我等半月內擊破秦軍。你們都是軍中宿將,說說有什麽穩妥的法子!”李恪聲音清朗,有威嚴。


    他雖在帥帳中,腰間挎刀,頭戴赤翎金盔,毫不鬆懈。頭盔露出來的麵容,宛若白玉凝脂,劍眉下一對黑亮眸子很是有神。


    比之龍陽君衛劫和郭亮,論帥氣,李恪多有不如。但論英武,十個郭亮綁在一起,也比不上李恪一半。至於龍陽君衛劫,比英武他直接完敗。


    “太子殿下,秦軍聚集在平陽,北依汾水而建營,錯落有致,布局精妙。以同等的兵力,非急切之間所能攻下!”


    起身說話的是太原留守軍團總管李世績,總管相當於軍團級別大將,此時的李靖也隻是河西軍團的總管而已。隻是太原留守軍團有太子李恪坐鎮,李世績隻能屈居第二。


    作為僅次於李恪的大將,他不說話,是不會有人發言的。


    李世績,原名徐士績,字茂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績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讓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他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


    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


    他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卻守口如瓶。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


    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滅高麗後次年病逝,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淩煙閣受後人景仰。


    李世績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他是文武雙全的將軍,而不是單一的謀士型大才。


    “李總管可有良策?”李恪詢問,麵對平陽的十萬秦軍,他深感無力。


    眼前的戰局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但晉國知道秦國做好準備後,自己一方很難頂住,所以必須要先發製人。


    如果不能先發製人,那還不如不發。畢竟防守起來,要比進攻要輕鬆。但就怕秦軍分而破之,先破李靖河西軍團,再破太原留守軍團。


    “要攻平陽,必先拔除洪洞縣與廣勝軍鎮。兩日內拔除平陽城前的這兩處秦軍據點,到時大軍開拔,與秦軍戰於平陽。”


    “三日內,而侯君集率領的兩萬騎軍必能從雁門郡趕赴平陽。有這兩萬騎軍在手,平陽郡的秦軍,不難擊破!”


    李世績雖然說的十拿九穩,可神色之間還有顧慮。


    兩萬騎軍,加上他們本部騎軍可以湊出三萬餘騎。三萬騎軍在平陽這塊夾在中條山,太行山之間的平原上,足以縱橫披靡,所向無人能擋。


    “三萬鐵騎在手,足可壓製秦軍萬騎!若是將秦軍騎兵殲滅,平陽郡內的秦軍,隻能在鐵騎封鎖中不斷被絞殺!可就怕,秦軍箭陣!”李恪說出了所有人的顧慮,那就是秦軍箭陣。


    依靠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就算不攻擊秦軍,也可以用騎兵封鎖平陽郡,將平陽郡的秦軍困死。


    因為平原上,步兵和騎兵對砍,太吃虧。而秦軍有弩兵箭陣,野戰的時候給晉國騎軍來了幾輪,晉國的這些精銳可能還沒碰觸到敵人,自己就先死的差不多了。


    “秦軍箭陣,可以用大盾陣抵消。再說箭矢製造不易,秦軍箭陣的威懾力大於實際作戰效果。本將隻是擔心河東涇陽君,也會率軍增援秦軍。”李世績搖頭說道,聽了他的話,整個大帳嘩然。


    “總管,那公孫策雖獲得溫侯傳承,怎麽會有總管所說的那麽強?縱是溫侯親至,我們弟兄自信也能來個三英鬥呂布!”說話的是程咬金。


    他受到後世信仰加持,一身武藝超凡,性格也發生了改變,更加偏重後世的人們眼中的形象。就連名字都改迴了程咬金,對程知節這個文雅的名字也棄之不用。就連武器,也由馬槊改成了斧頭。


    坐在他身旁的尉遲恭拍著桌子大聲叫好:“程斧頭說得對,就算呂布親來,我們也能將他戰敗!”


    這些隋唐英雄被強大信仰願力加持,一個個威猛無比,又對李世民忠心耿耿。讓李世民既高興,又擔憂。


    這些隋唐英雄神魂重新塑造,首先外在形象會被信仰願力改變,同時身軀潛力被開發。但為了盡可能多的享受信仰願力加持,這些隋唐英雄不得不從心裏接受自己被信仰的形象。


    他們與自己的信仰形象越契合,受到的信仰加持的百分比就越高。其實這個不變化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在鬼界的時候就發生了。


    所以麵對尉遲恭的無禮,很多人都覺得本該如此,不覺得尉遲恭有什麽不對。


    “總管不會虛言相欺,且聽總管分析。”李恪一說話,整個大帳安靜下來。


    眾將抬頭望著李世績,想知道他是個什麽說法。畢竟他們當中有些自認為比呂布也差不了多少,更別說還不如呂布的公孫策。


    “涇陽君此人以一傳承者身份拚殺半載,占據河東。數遍天下,僅此一人。其中雖有僥幸的成份,但此人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必有過人之處,不可小覷!”


    李世績緩緩說著:“涇陽君麾下常山趙雲、西涼錦馬超、陷陣營高順俱是無雙神將。其餘還有白孝德、馬謖、謝艾、馬岱這四將,都是有晉升無雙神將潛力的一流神將!”


    “無雙神將上承天道眷顧,下接人世信仰之力。每一個都是鎮壓國運的鼎柱棟梁,都是可以獲得靈兵的萬人敵!”


    無雙神將不僅需要生前有能力,還需要死後源源不絕的信仰加持。趙雲、馬超的威名無需贅言。就連高順這個在史書上連字都沒有留下來的神將,依靠呂布那裏轉移過來的信仰之力加持,也成為了無雙神將。


    這是鬼界曾經發生的大事,在座的神將都有聽說。他們隻見過無雙神將的位置被頂替,也是第一次見有沉寂依舊的無名神將晉升無雙神將。


    尉遲恭又犯了多舌的毛病,他內心不解。好像有蟲蟲在爬,很難憋住。急忙開口問李世績:“總管,就這大帳內無雙神將將近十人,那公孫策才三個,有什麽好怕的?”


    “再說所有無雙神將靈兵尚未蘇醒,隻是軀體比正常人強些,武技更具威力。光帳外小校就能將我等無雙神將耗死,在十萬大軍麵前,公孫策那點人又算得了什麽!除非他能擁有靈兵,我們這些無雙神將尚未擁有,他怎麽可能?”程咬金一旁接話。


    “程斧頭一言中的,那公孫策在斬殺年獸時獲得突破。不僅殺了年獸,還得了靈兵雷電方天戟!此人若參戰,一騎而來,十萬晉軍難擋!”李世績說罷,帳內所有人都吸了一口涼氣。


    就連一向沉穩的李恪,麵容雖無變化,可放在大腿上的手掌卻是猛地一顫。


    “主管,這個消息是從何處得知?靈兵事關重大,不得不慎重!我軍攻秦在即,卻得到公孫策隱瞞至今的絕密,這是不是有些太巧合?”


    “迴稟太子殿下,這消息是涇陽君內弟,也是我大晉宗室李青雲所說。”


    李恪對李青雲有印象,遂問道:“就是那個有五百明光鎧騎士的雜號將軍?”


    “太子點下英明,正是此人。他不僅說出公孫策身懷靈兵之機密,還獻可絕公孫策援秦之策。”


    李恪見李世績有些顧慮,隨開口說道:“總管,但說無妨。”


    “壯義將軍李青雲所薦之策於此戰有利,於公孫策有利,對我大晉,弊大於利!”


    “此戰能勝,就是有功於大晉!總管莫要賣關子,直說無妨。這建議有問題,不用就罷了,絕不會怪罪李青雲。”李恪也知道,往往一些計謀很得罪人。


    “迴稟太子,壯義將軍建議太子能封其姐李青玄為大晉公主,封號越重越好。壯義將軍說那涇陽君是重名之人,能娶我大晉公主,必對大晉心生好感!”


    此時的平陽城,董卓將防務盡數交接給蒙武,帶著西涼軍進駐城南十裏處的營盤,自成一營,掛起征東軍團大旗。


    對於秦晉越來越緊張的形勢,董卓可謂欣喜若狂。隻要能和秦軍大破晉軍,他就能乘勢殺進太原郡,誅殺太原王氏!


    他也知道平陽一戰的重要性,關係到秦晉兩國的國運!更關係到他西涼軍和公孫策的前途,所以他們必須要比雙方統率操更多的心。才能保持自己的小船不會被秦晉大戰的餘浪打翻,衝沉。


    平陽郡是神州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即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馬、襄汾一帶。


    在唐軍主力在長安與漢軍同歸於盡後,李世民也易唐為晉。希望可以重重效春秋晉國,在這片土地上茁壯發展,重現大唐榮光!


    現在爭奪平陽郡,晉軍能勝,自然能效仿春秋之霸晉。


    第七十二章 斥候戰


    三月二十七,三萬晉軍先鋒在秦瓊統率下渡汾水,洪洞縣五千秦軍向東北廣勝軍鎮轉移,連同原有駐軍,背依大山,準備死守。


    晉軍分出偏師一萬人歸劉弘基統率,駐紮在廣勝軍鎮外,準備困死這八千秦軍。另外兩萬大軍一路向南,殺向平陽。


    麵對們傳說中的門神,蒙武不敢大意,就是率兵前來的是無名將軍,他也不會輕視。他派遣自己大兒子蒙恬率三萬秦軍北上,準備與晉軍先打上一場!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神州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


    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鹹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遊,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裏。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


    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經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


    蒙恬勇敢作戰、出奇製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蒙恬破匈奴,這一戰沒有詳細記錄,很多人推測當時兩方軍隊大致相等,各三十萬左右,在河套地區對峙。秦軍追求的就是大規模的殲滅戰,匈奴避戰,於是小戰連連之下,蒙恬帶十萬秦軍出擊。


    匈奴人認為機會來了,以多打少,以騎攻步,哪有不勝的道理?於是全軍出動,打算將蒙恬這十萬步兵為主的秦軍殲滅。


    結果匈奴騎兵徹底悲劇,蒙恬十萬秦軍雖然是步兵,但依靠車陣防禦,箭陣攻擊,殺的匈奴人喪膽。秦國就是養馬起家的,騎軍也不弱匈奴多少,於是在秦軍弩騎兵的追擊下,匈奴才會元氣大傷。


    這一戰的勝利和他們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遠射武器密不可分。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弩來看,它們分大小兩種,小者(連弩)射程為150米適用於騎兵作戰,大者(腳踏弩)射程遠達900米。


    還有一種特大的弩矢,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大弩使用。另外經過化驗分析,所有秦國箭簇的含鉛量高達7.71%,即使匈奴騎兵再勇猛也不敵這毒“子彈”!


    如今各國立國半年,真正發展的時間沒多少。春來雪化後各國停戰,先忙活春耕,然後是修建房子,隻有很少的人力投入了武器研發。


    所以蒙恬這三萬秦軍隻有十分之一的配弩,一弩百矢。就像李世績所說,秦軍也沒有做好武器儲備。秦軍箭陣再犀利,弩箭有限的情況下,箭陣的威力也有限。


    而秦瓊的兩萬先鋒,步騎各半,配備強弓上萬。唐軍的單兵武裝在古代可謂豪華,不論軍種,最少要配備三種武器,其中弓和橫刀是必配的。其餘還有槍槊、盾牌、弩、陌刀等等。


    秦唐兩軍的戰術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喜歡打大規模的殲滅戰。更喜歡用弓弩摧毀敵人的戰鬥意誌,在追殺的過程中,用最少的損失,取得最大的戰果。


    兩軍的統率都是百戰名將,戰爭經驗無比豐富。又都有後世無窮信仰之力加持,單兵戰力驚人。


    如公孫策預料的那樣,這個混亂的時代裏,雙方統兵之將都是名將,低級的戰術和計謀根本不起作用。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隻能依靠士兵的屍體進行堆積,比拚士卒的數量和質量。


    數量和質量,綜合起來就是勢,戰場上,誰的勢大,誰的勝算就高!當一切都以力量為衡量標準時,戰爭就會更殘酷,更徹底。


    甘亭,這塊雖一片綠意,卻顯得格外荒涼的平曠地帶,秦晉兩軍斥候同時相遇。


    “晉軍斥候!”秦軍斥候大唿一聲,竟與對麵的晉軍斥候同時返身,返迴本陣匯報。


    秦晉兩軍的先鋒部隊,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沒有步行,而是坐在牛車上,一路遙遙晃晃向著鬼門關前進。


    運輸秦軍的牛車軲轆嘎吱作響,還有牛蹄清脆的踏地聲。除此之外,有的隻是風中獵獵作響的旗幟,還有一個個輕微而急促的唿吸聲。


    他們除了部分軍魂之外,大多數都是天兵。這些天兵殺過其他軍魂,殺過鬼怪惡靈,圍殺過妖獸,也殺過其他天兵。可唯獨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大戰,雙方累加起來數十萬的大戰!


    “將軍有令,各部檢查作戰器械,前方十裏發現晉軍斥候!”


    “將軍有令,各部檢查作戰器械,前方十裏發現晉軍斥候!”


    傳令兵背上插著黑底白色秦字的三角旗,在秦軍綿延數裏的車隊間高聲唿喝。車上的秦軍紛紛檢查自己保命的家夥,很多秦軍急忙戴上皮兜。


    秦軍的皮兜使用獸皮裹著棉花碾壓鍛打瓷實,在用銅釘固定的頭盔。輕便,防禦箭矢效果一流,但對鈍武器打擊防禦能力極低。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太熱,所以平時都是掛在身上。


    這樣的皮兜,如果覆上一層金屬,防禦效果可以提升不止一倍。但這年頭金屬緊缺,鍛打頭盔又是個精密的活,很消耗人力。所以秦軍很少有鐵質頭盔,他們的工匠大多數都投在弓弩製造之中。


    甘亭,已經成了秦晉兩軍斥候的舞台,你來我往,縱馬奔馳間,彎弓扣箭,或持弩連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家大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塔zZ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塔zZ並收藏兵家大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