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贏姓子孫,而他們隻是李氏,如同當年的趙氏。再強大的分家,在道義上就比不過宗家!”
至於秦國王族究竟該叫什麽名字,是個讓人頭疼不解的問題。先秦時代貴族之間都是在名字之前增加自己的氏,如趙氏、公孫氏。這樣的氏大多都是以官職身份為起源,還有以國為氏。
比如秦國是嬴姓,其後分封,項羽滅秦後,秦國宗室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不同於與秦國同宗的趙國,趙國就是明顯的贏姓趙氏。但秦國王族究竟是什麽氏,隻能推斷。
先秦時代稱唿貴族男子時稱姓是一種侮辱,等於直唿人家的祖先。因為姓來源於上古部落製時期,代表的就是先人。姓是象征血統淵源,用來表示自己血脈高貴。
不過有個例子可以說一下,周天子是姬姓宗家,走到哪裏的稱唿都是姬某某;而曆代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雖然是姬姓,但都是用國為氏,因為他們是分家。比如韓國,就是姬姓,但國君的名稱冠之以韓。還有魏國,國君正式名字之前是氏,而不是姓。
可見,隻有宗家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姓。也隻有宗家才能祭祀上古時期的祖先,其他分家,隻能祭祀自己那一支的祖先。分家就是再強大,也不能祭祀上古時期的祖先。
例如春秋後期的周天子,由於禮崩樂壞,諸侯坐大,周天子無論是家族還是領土,都已不如姬姓的晉、燕、鄭、魯、衛等分家,但周天子一直具有祭祀周(姬姓)先祖的權力,而晉、燕、鄭、魯、衛等國則分別隻有祭祀晉(唐)叔虞、鄭伯友、燕召公奭、魯周公旦、衛康叔封。
趙是秦國公族的分家,國君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趙氏,而秦國根本不需要這樣!他們是宗家,可以直接在名字事前用姓。但往往都不用,為什麽呢?
因為國君隻有一個,國君的其他兄弟都會被分封出去,成為新的分家。所以真正曆史上叫贏某某的人沒有完整的記載下來。
再想到秦國從西戎發家,與中原貴族隔閡很深。幹脆學著曆代周天子,不用氏而用姓這種事情,秦國幹這種事情,表示沒有壓力!
先秦諸侯亂戰,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有的諸侯國的軍服旗幟都崇尚姬周火德紅色,但秦國就是一水的黑色,根本不鳥事這種規則,玩自己的非主流。反正函穀關大門一關,諸侯即使聯盟都打不破,他們秦人又有什麽好畏懼的呢?
秦國的王族少年時隻有名字,成年後被分封,就是某某君,很少用姓氏。等下一代秦王繼位,他們自動失去王族身份,隻能用氏。
至於秦始皇被記載為趙政,說到底那是一種黑始皇帝的手段,低級黑。
與秦國相對的是楚國,楚國為羋(音,米)姓,但國君卻是熊氏。但也沒有人敢在名字麵前用羋姓,楚國國君用氏,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王族和宗族之間表明嫡庶。
先秦時代,“姓”以別種,“氏”以別族。實際上是劃分血緣之用,同姓之人祖上在上古是一個部落,不能通婚;同氏之人,更是不能通婚。近親結婚會產生什麽惡果,古人認識的很透徹!
所以秦國和楚晉聯姻的記錄曆史上記載了很多例子,唯獨沒有和趙國聯姻。因為他們是兄弟之國,有一個祖先,不能結婚。
此時複活的秦國公室成員,一律都是贏姓,都是王族身份。這是一種榮耀,對先秦貴族而言,是極高的榮耀。這榮耀背後的實質利益就是,他們都有資格繼承王位!
但他們自認沒有人能比不上贏蕩,贏蕩對秦國的重要性,直接就從他的名字上反應出來。加上贏蕩和秦國無比契合的命運,所以贏蕩能擺脫宿命的纏繞,就代表大秦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命運!
贏蕩與大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了贏蕩能扛過命運大劫,他們必會全力以赴。因為贏蕩代表的就是秦國,幫贏蕩就是幫秦國,秦國強大,他們這些秦國王室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大秦能一統江山,他們這些王族分封各地,當個大王什麽的不在話下。他們目光看的很遠,不會為了眼前這個王位而爭殺。
秦國王室一致擁護秦王贏蕩的選擇,準備在平陽和晉國爭上一爭。隨即李儒和公孫厲以及掌握秦國軍政要害權力的官員被召入宮中,商議易地一事。
易地看起來是公孫策等人拿平陽郡交換河東半郡,實際上牽扯的東西太多。這些東西,最重要的就是易地時的平穩交接,以及易地之後應對晉國的反撲。
知道秦王準備易地,李儒當即表示,西涼軍可以竭力死守平陽郡,等待秦軍前來交接,交給秦軍的土地,絕對是現在控製的土地,不會少了一寸!
公孫厲也隻能替兒子表示,如果易地之後,晉國攻得太猛,公孫策可以率部增援,力保平陽郡寸土不失。
“王詔,任命蒙武為平陽郡守將,率五萬秦軍渡河經耿縣入平陽郡;駐守河東郡之贏豹部兩萬人即刻趕赴平陽郡,協助富平君防守晉軍。”
身為丞相的贏疾對列坐的文武下發命令,贏蕩拿著自己的玉璽不斷對新簽的詔書蓋印。
蒙武是蒙驁之子,秦國大將蒙恬的父親,同時本人也是秦國重量級將軍,隻是史書書寫的筆墨太少,他所在的時期,秦國正在休養,所以沒有什麽驕人戰績。但他能把兩個兒子調教成功,可見本人的能力也是很強。
當然,秦王也不會平白任命蒙武做平陽郡守將,畢竟蒙武後世籍籍無名,沒有強大的信仰力量加持,本身戰鬥能力不強。但其子蒙恬就在軍中,憑借蒙恬,五萬秦軍戰鬥力不會因為蒙武名聲不響,而士氣不高。
“王詔,上郡蒙驁率三萬秦軍列於大河之西,牽製晉軍河西李靖軍團。同時做渡河準備,必要時自行擇機過河,攻掠晉國河西郡!”
“王詔,長安君成蛟為監軍,隨蒙武入平陽郡,節製大河以東諸路秦軍!”
“王詔,以涇陽君、富平君兩路大軍組建河東軍團,建立征東將軍幕府。主管河東郡軍政要務,幕府駐節安邑。以富平君董卓為征東將軍,涇陽君公孫策為征東將軍幕府總管。”
“王詔,令武都侯苻堅、武威侯各遣精銳萬人趕赴蒙驁大營。歸將軍蒙驁節製,違令可斬。”
一連五道王詔在秦國秘密傳遞,各地官員開始調集物資,為將要到來的大戰做準備。
同時還有一道密詔傳到正在修築長安城的奴隸大營,一個個擁有天兵身份,或者傳承者身份的奴隸被集中起來,發放武器,在秦軍銳士的帶領下,進行操練。
等到公孫策拿到屬於自己那份王詔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二十三,朝陽坡杏花正燦爛的時候。
“四月之前,秦晉之間的軍事衝突必然爆發!”隨手將詔書撇到地上,公孫策對身旁的女人說道。
五個女人還有身旁隨行的張彩霞都陷入了沉默,她們都知道這場戰爭是自己麵前這個男人一手挑起的,更理解他此時精神為什麽會如此低落。
“戰爭會死人,會死很多人。就像這杏花一樣,紛紛落落,一夜之間不知會凋落多少!”
“這場我挑起的戰爭,也該由我來終結。”
“這段時間裏,你們安心待在朝陽坡,這裏最安全。”
公孫策說一句,就親吻一下自己的夫人,一人一下。
最後又抱著劉雅蟬對所有人說:“等我迴來,到時候小家夥也快出生了!”
說罷,他抬頭看了一眼粉白色的杏花,雖然芬芳,可他眼中盡是白骨。
拍了拍劉雅蟬的小腹,轉身下山而去,頭也不迴一下。
小杏子雙眼垂淚,正要唿喊,被安夢一把堵住嘴:“聽他的話,安心等待。讓他安心去打仗,別讓他分心。”
“他會迴來的,沒有人能阻擋他的腳步。”李青玄強忍著身體的不適,說完就轉身離開。
第七十章 晉國太子——李恪!
三月二十五夜,蒙武後續大軍渡河時被晉軍斥候發現,晉國上下大罵秦國無恥。但秦國並沒有發起進攻,隻是在自己領土內調兵遣將,所以晉國也沒有在國際上發表譴責聲明,隻能加緊戰備。
此時的平陽郡平民盡數後撤,都安置在耿縣,平陽郡內前後秦軍加上五萬西涼軍將近十萬,還有三萬左右的後勤民夫,往來於平陽與河東之間,將一車車糧草還有藥品運往平陽。
秦國蒙武大軍偷渡計劃雖然被晉軍發現,秦國依舊不緊不慢,按著計劃做著戰爭準備。同時上郡蒙驁率三萬大軍在定水下遊,伐木造船,製作各種組裝使用的攻城器械。
定水就是無定河現在的名字,她是大河在北秦州的支流。這條河兩岸孕育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可以追溯到三萬五千年以前。
曆史上的河套,在秦漢時期這裏是水草豐茂,樹木成蔭的牧馬地。定水那時候是一片清澈,也沒有改名叫無定河。
無定河,顧名思義,這條河的河身必定很不穩定,經常改變位置動來動去,所以人們才這樣叫它。
生活在濕潤地方的人們不明白,一條河流得好好的,怎麽可能變來變去呢?這就是幹燥地區多沙性河流的一個特點。
在幹燥地區,特別是在沙漠裏麵和沙漠邊緣植被稀少的地方,流經的地麵都是疏鬆的沙地,很容易衝刷,也很容易向下滲透,所以河水裏的含沙量很高。
加上這裏氣候幹燥,蒸發非常強烈,一些河流流著流著,河水就被蒸發減少,或者滲透進地下,變成涓涓細流,甚至完全變幹沒有了。
河水慢慢減少了,動能也降低了。減少到一定的程度,河水再也不能搬運泥沙,泥沙就會慢慢堆積下來,漸漸堵塞了河床。河床堵塞了,河水不能沿著原來的河道繼續往前流,就會使河流不得不改道。
這樣一次次堵塞改道,河身當然就不斷在沙地上擺來擺去,形成了一條沒有固定流向的河流,於是這條曆史上曾經的清澈河流就改名無定河。
為什麽一片綠色的河套會成為荒漠?兩個字,人為!
曆代連綿不斷的戰亂,屯軍開墾,毀滅森林,破壞植被,到了唐代,無定河就再也不是“清流”了。
無定河這個名稱就是到了唐代中葉才始見於記載。它濁流滾滾,泥沙沉澱於河床,使河身也難以穩定,故稱“無定”。
兩岸的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很大變遷,逐漸形成了風沙灘地、河塬澗地、黃土丘陵溝壑三種類型,呈現出一派荒涼。
不過現在的河套地區散發著無窮生機,黃土被一層莫名其妙冒出來的青草覆蓋,加上雨水按量潑灑,這裏再次成了曆史上的水草豐茂的河套!
於是無定河改名為定水,定水流量頗大,足以載舟。就連大河,也清澈如溪,各地荒漠也在這個春夏相交之際披上了綠衣。
蒙驁在定水造船的事情很快被晉國探知,這下晉國也沒辦法安穩備戰。一旦蒙驁船隻造好,到時候與平陽郡的秦軍夾擊河西郡,李靖八萬大軍難保!
沒了河西郡在側翼牽製,平陽郡的秦軍就能揮軍東進,直赴太原郡。河西郡對於晉國的重要性相當於前朝之東北三州。
於是晉國準備先下手為強,將平陽郡奪迴來!
這就是秦軍的打算,以逸待勞,逼晉軍先動手。這樣在國際上也說的過去,起碼不是秦軍主動開戰,雖然秦軍有挑釁行為。
這個時候,各國都在生息。秦國無後顧之憂,已經被列國眼紅不已。如果主動開戰,必然會引起公憤。到時候列國聯手,秦國可就危險了。
這也是春秋時期各國隻爭霸,很少滅人國的原因。因為那時候打仗講究的是道義,道義占不上製高點,會被其他諸侯聯手打壓。這是那個時候的潛在規則,也是現在的規則。
駐紮在汾陽城的晉軍也雲集劇增到十萬人,軍營相連幾十裏,運輸物資的民夫往來不停。幸好前朝的公路尚在,以板車運輸,不是很幸苦。
晉軍統率是太子李恪,軍中大將都是李世民生前的天策府出身的舊將。這些舊將對李氏忠心耿耿,能力又極為出眾,必能保護好太子李恪的性命,也能把握戰局,即使不勝,也不至於大敗。
至於晉王李世民,現今在北邊雁門郡,率其他歸附將領與草原民族對峙。也在防備朱棣從北邊的襲擊,任務不輕。所以南邊的戰事,隻能交給他最成器的兒子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李世民第三子,太宗愛子也。其血統之高貴世間罕有,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其外曾祖父為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曾祖父亦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唐國公李昞。
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可謂天下第一。
李恪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前朝太祖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
各種史料可見,李恪與日理萬機的父親經常見麵,父子相愛,關係融洽;甚至與李恪關係密切的人,太宗都會另眼看待。李恪頗得父親疼愛與欣賞,特別是“類己”的評價,這在有著家天下法則的帝製時代,是有著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
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
國家如此之大,國務如此繁複,然而,不論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還是責罰糾正李恪過錯,常見太宗親曆親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書通信,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聖義賢理,申之以國法嚴肅,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足見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盼!
後來齊王李祐謀反,將太子李承乾咬出,於是李承乾被廢。李世民打算立李泰為太子,李泰這個家夥有才華,但心思狠毒。李承乾雖然被廢,為了以後安穩度日,麵見李世民說李泰繼位,李世民諸子鮮有能存活的!
知子莫如父,李世民也知道,還是很猶豫。雖然李泰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為了其他外甥的安全,長孫無忌以大舅子的身份勸諫李世民,於是李泰不僅沒當成太子,反被幽禁。
李世民想冊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的妹妹是皇後,自然振振有詞的說不立嫡,會給後世帶來無窮禍患!主張立長孫無垢的另一個兒子李治,李治是嫡子,而且還孝順,雖然性子懦弱。不過這樣,他長孫無忌這個當皇帝舅舅的丞相,日子就會更滋潤不是?
李恪的血統之高貴,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死穴。隋唐兩代皇帝都是獨孤信的外孫,是親戚。兩朝的體製,也沒有什麽大的變化,統治力量,都是關隴軍功貴族。
所以很多李唐元老害怕李恪這個身兼隋唐兩代皇室血統的皇子即位後,隋朝一係的勢力會死灰複燃。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幫人會和他們搶位置。在這種大勢下,李恪這個很類似李世民的英武皇子落選。
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
不過此事,成為李恪與國舅長孫無忌矛盾的起點。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長孫無忌、褚遂良與王皇後的戚族共同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很久以前有個電視劇《薛仁貴》,裏麵那個某張扮演的哭哭啼啼,殘疾還企圖謀反王爺就是李道宗。這是汙蔑,李道宗是李世民同輩宗室裏,最能打仗的人,沒有之一!
至此,長孫無忌炙手可熱的權勢達到頂點——但是同時,相權也已經強過皇權,政局的平衡被打破,這在帝製體製下,必然會導致後來的朝局進一步洗牌。
為了對付這個強勢的舅舅,李治將強勢的武媚娘推出來。武媚娘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將長孫無忌集團玩弄於手掌,盡數幹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長孫無忌被誣陷謀反,以罪賜死之後,唐高宗追封李恪為鬱林郡王並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被流放嶺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後時期封王加爵,親王一人、嗣吳王一人,郡王兩人,有的曆任五州刺史,有的曆任六州刺史,子孫四代、五服之內,名臣輩出!
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裏,孫信安王”,越王李貞名下附注“琅邪王衝”。其他兒子,都是身死王爵除。這說明什麽?說明李恪很善於教導兒子,更說明,李恪基因確實優秀!
李恪之孫李諱被封為信安王“居家嚴毅,善訓,諸子皆有美名,三子恆、嶧、峴皆至達官”,尤以李峴相肅宗“獨守正”而成為一代名相!
《舊唐書》作者後晉劉昫對人才輩出、名臣如雲的大唐人物以苛刻到變態的眼光挑選寫傳,居然為李恪的三位曾孫李恆、李嶧、李峴分別立傳。這為史書所罕見!
可以說,李恪是大唐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材!
附帶前朝太祖點評:“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麽“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也許有鮮花著錦之榮、烈火烹油之盛。可惜,曆史不能假設!
至於秦國王族究竟該叫什麽名字,是個讓人頭疼不解的問題。先秦時代貴族之間都是在名字之前增加自己的氏,如趙氏、公孫氏。這樣的氏大多都是以官職身份為起源,還有以國為氏。
比如秦國是嬴姓,其後分封,項羽滅秦後,秦國宗室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不同於與秦國同宗的趙國,趙國就是明顯的贏姓趙氏。但秦國王族究竟是什麽氏,隻能推斷。
先秦時代稱唿貴族男子時稱姓是一種侮辱,等於直唿人家的祖先。因為姓來源於上古部落製時期,代表的就是先人。姓是象征血統淵源,用來表示自己血脈高貴。
不過有個例子可以說一下,周天子是姬姓宗家,走到哪裏的稱唿都是姬某某;而曆代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雖然是姬姓,但都是用國為氏,因為他們是分家。比如韓國,就是姬姓,但國君的名稱冠之以韓。還有魏國,國君正式名字之前是氏,而不是姓。
可見,隻有宗家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姓。也隻有宗家才能祭祀上古時期的祖先,其他分家,隻能祭祀自己那一支的祖先。分家就是再強大,也不能祭祀上古時期的祖先。
例如春秋後期的周天子,由於禮崩樂壞,諸侯坐大,周天子無論是家族還是領土,都已不如姬姓的晉、燕、鄭、魯、衛等分家,但周天子一直具有祭祀周(姬姓)先祖的權力,而晉、燕、鄭、魯、衛等國則分別隻有祭祀晉(唐)叔虞、鄭伯友、燕召公奭、魯周公旦、衛康叔封。
趙是秦國公族的分家,國君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趙氏,而秦國根本不需要這樣!他們是宗家,可以直接在名字事前用姓。但往往都不用,為什麽呢?
因為國君隻有一個,國君的其他兄弟都會被分封出去,成為新的分家。所以真正曆史上叫贏某某的人沒有完整的記載下來。
再想到秦國從西戎發家,與中原貴族隔閡很深。幹脆學著曆代周天子,不用氏而用姓這種事情,秦國幹這種事情,表示沒有壓力!
先秦諸侯亂戰,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有的諸侯國的軍服旗幟都崇尚姬周火德紅色,但秦國就是一水的黑色,根本不鳥事這種規則,玩自己的非主流。反正函穀關大門一關,諸侯即使聯盟都打不破,他們秦人又有什麽好畏懼的呢?
秦國的王族少年時隻有名字,成年後被分封,就是某某君,很少用姓氏。等下一代秦王繼位,他們自動失去王族身份,隻能用氏。
至於秦始皇被記載為趙政,說到底那是一種黑始皇帝的手段,低級黑。
與秦國相對的是楚國,楚國為羋(音,米)姓,但國君卻是熊氏。但也沒有人敢在名字麵前用羋姓,楚國國君用氏,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王族和宗族之間表明嫡庶。
先秦時代,“姓”以別種,“氏”以別族。實際上是劃分血緣之用,同姓之人祖上在上古是一個部落,不能通婚;同氏之人,更是不能通婚。近親結婚會產生什麽惡果,古人認識的很透徹!
所以秦國和楚晉聯姻的記錄曆史上記載了很多例子,唯獨沒有和趙國聯姻。因為他們是兄弟之國,有一個祖先,不能結婚。
此時複活的秦國公室成員,一律都是贏姓,都是王族身份。這是一種榮耀,對先秦貴族而言,是極高的榮耀。這榮耀背後的實質利益就是,他們都有資格繼承王位!
但他們自認沒有人能比不上贏蕩,贏蕩對秦國的重要性,直接就從他的名字上反應出來。加上贏蕩和秦國無比契合的命運,所以贏蕩能擺脫宿命的纏繞,就代表大秦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命運!
贏蕩與大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了贏蕩能扛過命運大劫,他們必會全力以赴。因為贏蕩代表的就是秦國,幫贏蕩就是幫秦國,秦國強大,他們這些秦國王室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大秦能一統江山,他們這些王族分封各地,當個大王什麽的不在話下。他們目光看的很遠,不會為了眼前這個王位而爭殺。
秦國王室一致擁護秦王贏蕩的選擇,準備在平陽和晉國爭上一爭。隨即李儒和公孫厲以及掌握秦國軍政要害權力的官員被召入宮中,商議易地一事。
易地看起來是公孫策等人拿平陽郡交換河東半郡,實際上牽扯的東西太多。這些東西,最重要的就是易地時的平穩交接,以及易地之後應對晉國的反撲。
知道秦王準備易地,李儒當即表示,西涼軍可以竭力死守平陽郡,等待秦軍前來交接,交給秦軍的土地,絕對是現在控製的土地,不會少了一寸!
公孫厲也隻能替兒子表示,如果易地之後,晉國攻得太猛,公孫策可以率部增援,力保平陽郡寸土不失。
“王詔,任命蒙武為平陽郡守將,率五萬秦軍渡河經耿縣入平陽郡;駐守河東郡之贏豹部兩萬人即刻趕赴平陽郡,協助富平君防守晉軍。”
身為丞相的贏疾對列坐的文武下發命令,贏蕩拿著自己的玉璽不斷對新簽的詔書蓋印。
蒙武是蒙驁之子,秦國大將蒙恬的父親,同時本人也是秦國重量級將軍,隻是史書書寫的筆墨太少,他所在的時期,秦國正在休養,所以沒有什麽驕人戰績。但他能把兩個兒子調教成功,可見本人的能力也是很強。
當然,秦王也不會平白任命蒙武做平陽郡守將,畢竟蒙武後世籍籍無名,沒有強大的信仰力量加持,本身戰鬥能力不強。但其子蒙恬就在軍中,憑借蒙恬,五萬秦軍戰鬥力不會因為蒙武名聲不響,而士氣不高。
“王詔,上郡蒙驁率三萬秦軍列於大河之西,牽製晉軍河西李靖軍團。同時做渡河準備,必要時自行擇機過河,攻掠晉國河西郡!”
“王詔,長安君成蛟為監軍,隨蒙武入平陽郡,節製大河以東諸路秦軍!”
“王詔,以涇陽君、富平君兩路大軍組建河東軍團,建立征東將軍幕府。主管河東郡軍政要務,幕府駐節安邑。以富平君董卓為征東將軍,涇陽君公孫策為征東將軍幕府總管。”
“王詔,令武都侯苻堅、武威侯各遣精銳萬人趕赴蒙驁大營。歸將軍蒙驁節製,違令可斬。”
一連五道王詔在秦國秘密傳遞,各地官員開始調集物資,為將要到來的大戰做準備。
同時還有一道密詔傳到正在修築長安城的奴隸大營,一個個擁有天兵身份,或者傳承者身份的奴隸被集中起來,發放武器,在秦軍銳士的帶領下,進行操練。
等到公孫策拿到屬於自己那份王詔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二十三,朝陽坡杏花正燦爛的時候。
“四月之前,秦晉之間的軍事衝突必然爆發!”隨手將詔書撇到地上,公孫策對身旁的女人說道。
五個女人還有身旁隨行的張彩霞都陷入了沉默,她們都知道這場戰爭是自己麵前這個男人一手挑起的,更理解他此時精神為什麽會如此低落。
“戰爭會死人,會死很多人。就像這杏花一樣,紛紛落落,一夜之間不知會凋落多少!”
“這場我挑起的戰爭,也該由我來終結。”
“這段時間裏,你們安心待在朝陽坡,這裏最安全。”
公孫策說一句,就親吻一下自己的夫人,一人一下。
最後又抱著劉雅蟬對所有人說:“等我迴來,到時候小家夥也快出生了!”
說罷,他抬頭看了一眼粉白色的杏花,雖然芬芳,可他眼中盡是白骨。
拍了拍劉雅蟬的小腹,轉身下山而去,頭也不迴一下。
小杏子雙眼垂淚,正要唿喊,被安夢一把堵住嘴:“聽他的話,安心等待。讓他安心去打仗,別讓他分心。”
“他會迴來的,沒有人能阻擋他的腳步。”李青玄強忍著身體的不適,說完就轉身離開。
第七十章 晉國太子——李恪!
三月二十五夜,蒙武後續大軍渡河時被晉軍斥候發現,晉國上下大罵秦國無恥。但秦國並沒有發起進攻,隻是在自己領土內調兵遣將,所以晉國也沒有在國際上發表譴責聲明,隻能加緊戰備。
此時的平陽郡平民盡數後撤,都安置在耿縣,平陽郡內前後秦軍加上五萬西涼軍將近十萬,還有三萬左右的後勤民夫,往來於平陽與河東之間,將一車車糧草還有藥品運往平陽。
秦國蒙武大軍偷渡計劃雖然被晉軍發現,秦國依舊不緊不慢,按著計劃做著戰爭準備。同時上郡蒙驁率三萬大軍在定水下遊,伐木造船,製作各種組裝使用的攻城器械。
定水就是無定河現在的名字,她是大河在北秦州的支流。這條河兩岸孕育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可以追溯到三萬五千年以前。
曆史上的河套,在秦漢時期這裏是水草豐茂,樹木成蔭的牧馬地。定水那時候是一片清澈,也沒有改名叫無定河。
無定河,顧名思義,這條河的河身必定很不穩定,經常改變位置動來動去,所以人們才這樣叫它。
生活在濕潤地方的人們不明白,一條河流得好好的,怎麽可能變來變去呢?這就是幹燥地區多沙性河流的一個特點。
在幹燥地區,特別是在沙漠裏麵和沙漠邊緣植被稀少的地方,流經的地麵都是疏鬆的沙地,很容易衝刷,也很容易向下滲透,所以河水裏的含沙量很高。
加上這裏氣候幹燥,蒸發非常強烈,一些河流流著流著,河水就被蒸發減少,或者滲透進地下,變成涓涓細流,甚至完全變幹沒有了。
河水慢慢減少了,動能也降低了。減少到一定的程度,河水再也不能搬運泥沙,泥沙就會慢慢堆積下來,漸漸堵塞了河床。河床堵塞了,河水不能沿著原來的河道繼續往前流,就會使河流不得不改道。
這樣一次次堵塞改道,河身當然就不斷在沙地上擺來擺去,形成了一條沒有固定流向的河流,於是這條曆史上曾經的清澈河流就改名無定河。
為什麽一片綠色的河套會成為荒漠?兩個字,人為!
曆代連綿不斷的戰亂,屯軍開墾,毀滅森林,破壞植被,到了唐代,無定河就再也不是“清流”了。
無定河這個名稱就是到了唐代中葉才始見於記載。它濁流滾滾,泥沙沉澱於河床,使河身也難以穩定,故稱“無定”。
兩岸的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很大變遷,逐漸形成了風沙灘地、河塬澗地、黃土丘陵溝壑三種類型,呈現出一派荒涼。
不過現在的河套地區散發著無窮生機,黃土被一層莫名其妙冒出來的青草覆蓋,加上雨水按量潑灑,這裏再次成了曆史上的水草豐茂的河套!
於是無定河改名為定水,定水流量頗大,足以載舟。就連大河,也清澈如溪,各地荒漠也在這個春夏相交之際披上了綠衣。
蒙驁在定水造船的事情很快被晉國探知,這下晉國也沒辦法安穩備戰。一旦蒙驁船隻造好,到時候與平陽郡的秦軍夾擊河西郡,李靖八萬大軍難保!
沒了河西郡在側翼牽製,平陽郡的秦軍就能揮軍東進,直赴太原郡。河西郡對於晉國的重要性相當於前朝之東北三州。
於是晉國準備先下手為強,將平陽郡奪迴來!
這就是秦軍的打算,以逸待勞,逼晉軍先動手。這樣在國際上也說的過去,起碼不是秦軍主動開戰,雖然秦軍有挑釁行為。
這個時候,各國都在生息。秦國無後顧之憂,已經被列國眼紅不已。如果主動開戰,必然會引起公憤。到時候列國聯手,秦國可就危險了。
這也是春秋時期各國隻爭霸,很少滅人國的原因。因為那時候打仗講究的是道義,道義占不上製高點,會被其他諸侯聯手打壓。這是那個時候的潛在規則,也是現在的規則。
駐紮在汾陽城的晉軍也雲集劇增到十萬人,軍營相連幾十裏,運輸物資的民夫往來不停。幸好前朝的公路尚在,以板車運輸,不是很幸苦。
晉軍統率是太子李恪,軍中大將都是李世民生前的天策府出身的舊將。這些舊將對李氏忠心耿耿,能力又極為出眾,必能保護好太子李恪的性命,也能把握戰局,即使不勝,也不至於大敗。
至於晉王李世民,現今在北邊雁門郡,率其他歸附將領與草原民族對峙。也在防備朱棣從北邊的襲擊,任務不輕。所以南邊的戰事,隻能交給他最成器的兒子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李世民第三子,太宗愛子也。其血統之高貴世間罕有,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其外曾祖父為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曾祖父亦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唐國公李昞。
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可謂天下第一。
李恪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前朝太祖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
各種史料可見,李恪與日理萬機的父親經常見麵,父子相愛,關係融洽;甚至與李恪關係密切的人,太宗都會另眼看待。李恪頗得父親疼愛與欣賞,特別是“類己”的評價,這在有著家天下法則的帝製時代,是有著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
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
國家如此之大,國務如此繁複,然而,不論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還是責罰糾正李恪過錯,常見太宗親曆親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書通信,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聖義賢理,申之以國法嚴肅,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足見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盼!
後來齊王李祐謀反,將太子李承乾咬出,於是李承乾被廢。李世民打算立李泰為太子,李泰這個家夥有才華,但心思狠毒。李承乾雖然被廢,為了以後安穩度日,麵見李世民說李泰繼位,李世民諸子鮮有能存活的!
知子莫如父,李世民也知道,還是很猶豫。雖然李泰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為了其他外甥的安全,長孫無忌以大舅子的身份勸諫李世民,於是李泰不僅沒當成太子,反被幽禁。
李世民想冊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的妹妹是皇後,自然振振有詞的說不立嫡,會給後世帶來無窮禍患!主張立長孫無垢的另一個兒子李治,李治是嫡子,而且還孝順,雖然性子懦弱。不過這樣,他長孫無忌這個當皇帝舅舅的丞相,日子就會更滋潤不是?
李恪的血統之高貴,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死穴。隋唐兩代皇帝都是獨孤信的外孫,是親戚。兩朝的體製,也沒有什麽大的變化,統治力量,都是關隴軍功貴族。
所以很多李唐元老害怕李恪這個身兼隋唐兩代皇室血統的皇子即位後,隋朝一係的勢力會死灰複燃。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幫人會和他們搶位置。在這種大勢下,李恪這個很類似李世民的英武皇子落選。
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
不過此事,成為李恪與國舅長孫無忌矛盾的起點。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長孫無忌、褚遂良與王皇後的戚族共同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很久以前有個電視劇《薛仁貴》,裏麵那個某張扮演的哭哭啼啼,殘疾還企圖謀反王爺就是李道宗。這是汙蔑,李道宗是李世民同輩宗室裏,最能打仗的人,沒有之一!
至此,長孫無忌炙手可熱的權勢達到頂點——但是同時,相權也已經強過皇權,政局的平衡被打破,這在帝製體製下,必然會導致後來的朝局進一步洗牌。
為了對付這個強勢的舅舅,李治將強勢的武媚娘推出來。武媚娘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將長孫無忌集團玩弄於手掌,盡數幹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長孫無忌被誣陷謀反,以罪賜死之後,唐高宗追封李恪為鬱林郡王並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被流放嶺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後時期封王加爵,親王一人、嗣吳王一人,郡王兩人,有的曆任五州刺史,有的曆任六州刺史,子孫四代、五服之內,名臣輩出!
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裏,孫信安王”,越王李貞名下附注“琅邪王衝”。其他兒子,都是身死王爵除。這說明什麽?說明李恪很善於教導兒子,更說明,李恪基因確實優秀!
李恪之孫李諱被封為信安王“居家嚴毅,善訓,諸子皆有美名,三子恆、嶧、峴皆至達官”,尤以李峴相肅宗“獨守正”而成為一代名相!
《舊唐書》作者後晉劉昫對人才輩出、名臣如雲的大唐人物以苛刻到變態的眼光挑選寫傳,居然為李恪的三位曾孫李恆、李嶧、李峴分別立傳。這為史書所罕見!
可以說,李恪是大唐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材!
附帶前朝太祖點評:“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麽“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也許有鮮花著錦之榮、烈火烹油之盛。可惜,曆史不能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