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出列。”
王星雲迴頭叫道,後排預備隊中的尉官們紛紛走上幾步,並肩站在王團長麵前。
“我們軍官,在軍校享受最好的待遇,有教官指點,有更好的夥食,有更好的床鋪,從軍後有馬騎,拿著更高的軍餉。”王星雲大聲說道:“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仗不需要指揮隻需要士氣。”王星雲引用了裝甲營首任營官黑保一的話:“我親自帶領軍官隊衝鋒,兄弟先走一步,諸君跟上,校官死光了尉官帶頭,要是中尉死光了那就少尉打頭陣。”
這個命令讓軍官們先沉默了一下,接著就有一個少尉大步向前兩步,距離近得幾乎要撞上王星雲的鼻子,他貼著團長的臉喊了一聲:“遵命,大人!”
軍官隊發足向前跑上去,王星雲衝到壕溝前縱身跳下,溝底的活人和屍體層層疊疊,正如剛才那個軍官報告的,士兵已經開始退縮,有寫爬到一半的士兵也不再冒著敵人的火力上前,而是趴在前麵死去的同伴屍身後,企圖躲避正麵和側射過來的子彈。
“製憲會議萬歲!”王星雲一骨碌爬起身,大喊一聲就當先向上爬去,幾個團參謀緊跟在他身邊,一邊一起向上爬一邊高唿士兵們跟上。
這隊高聲喊叫的明軍馬上就引起了順軍的注意,旁邊幫著王星雲打旗的護衛首當其衝,他向上爬的時候把旗杆當做拐杖在用,一麵努力跟上長官一麵還想讓旗幟盡可能地高揚。一枚子彈擊中他的頭部,這個旗手一個倒栽蔥就翻滾迴溝底,後麵一個剛跳下壕溝的軍官俯身一把抓起他旗幟,也努力向上爬去。
身邊的參謀一個接著一個地被打倒,由於這一波不要命衝上來的明軍特別心齊,所以王星雲奇跡般地能夠伸手摸到了壕溝的頂部,他左手攀著邊沿,抽出手銃衝著高處的順軍掩體開了一槍,接著就雙手同時用力把半個身體撐出了深壕。
這時全團的目光都凝聚在這個第一個靠近敵軍壘牆的人身上,而此時順軍迴擊的子彈也已經飛到,王星雲胸前連中兩槍,像是被鐵錘重擊一般,身體向後飛出,在空中翻滾著摔向地麵。
趴著的明軍都怔怔地看著他們團的最高長官,視線跟著他的屍體從高處迴來溝底,不等他們反應過來,又是兩具屍體被拋下來,這是緊跟在王星雲背後的副團長和他們的參謀長,後者已經一腳踏上了溝頂,連佩劍都抽出了一半。
“製憲會議萬歲!”
一個又一個軍官喊著著口號被順軍的火力打迴來,許多沉默地趴在溝邊的士兵突然也再次躍起身,再次發出大聲的唿喊,發狂一般地向上爬去,完全不躲避對方的鉛彈。
易猛看到越來越多的士兵爬出壕溝,他們把刺刀插進牆縫,開始不顧一起地翻越壘牆。有的士兵刺刀脫手或是折斷,就用指甲摳著壘牆繼續向上攀爬,十指鮮血淋漓也仿佛不覺,在這個時候師部給前鋒團發來了更多的後援,他們在原來的掩護部隊跳下壕溝後奔到壕邊開始對順軍開始牽製和壓製射擊。
第一個明軍翻過壘牆時,齊德龍雙手各持一支手銃衝了上去,壘牆下的明軍正疊起越來越多的人梯,不過隨著更多的明軍翻牆,順軍的兵力不足以把這些人梯都打倒,現在他們已經照顧不了那些還在爬溝的敵人。
齊德龍一槍一個把兩個明軍放倒,接著又用佩劍把一個敵兵釘在牆上,兩側又有明軍越過,他用力拔了兩下劍但是沒有抽出,就隨手從地上撿起一支步槍,它的主人剛剛把刺刀上好就被明軍捅死。
曾經當過很久的士兵,在安慶之戰齊德龍就曾重操舊業,親自舉著旗幟向明軍發起徒步衝鋒,他把手中的步槍舞得虎虎生威,很快就再添兩個戰績,但當他放倒今天自己的第五個對手時,一杆從側麵紮過來的刺刀插進了他的右胸。
這個敵人在旋轉刺刀前被齊德龍的衛士一槍托把頭骨砸裂,鬆開雙手撲倒在地,齊德龍踉踉蹌蹌地後退兩步,仰天倒在地上,深深插在胸前的步槍還豎立朝天。
兩個衛士把齊德龍拖到後麵,湧進來的明軍越來越多,而順軍變得越來越少,而齊德龍已經神智模糊,雖然衛士沒有拔出他胸前的刺刀,但血還是從刺刀的血槽上噴湧而出,或是倒灌進他的胸腔,讓齊德龍無法唿吸。
“大人,”一個衛士看著彌離之際的齊德龍掉下淚來,突然衝著他耳邊大喊一聲:“大將軍到了,大將軍的援兵到了!”
“哦——”齊德龍已經渙散的目光隨著這聲大叫突然又變得澄清了,一瞬間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吐出了他的最後一口氣:“——哦——”
在這一刻,齊德龍看到他餓死在逃荒道路上的父母的麵龐,看到他們正衝著自己微笑——苦苦忍受官府的盤剝,終於忍無可忍地扔下鋤頭逃荒……流民隊伍裏被追來的邊軍砍得屍橫遍野,連兒童的首級都被取下到督師那裏換賞銀……第一次拿起武器,跟著許平混進縣城打開城門,把庫房裏要運送去京師或是供給剿匪軍的糧食分給骨瘦如柴的饑民……雖然當上了軍官,但從來沒有做過虧心事,沒有仗勢欺人過……
——我的本領隻有這一點,與昏明同歸於盡,而大將軍你一定能帶著兄弟們找到我們的太平世界。
……
攻破了中央的堡壘後,易猛下令士兵背著負傷的同伴,繼續向著淳化前進,兩側的順軍堡壘還在向明軍開火,不過它們已經不能阻止明軍繼續向東的步伐。而易猛本人則親自把王星雲的遺體扛上肩膀,背著這個部下默默地跟著他的士兵一起行軍。
又走了數裏,前麵突然出現了一隊打著紅旗的騎兵,看到憲法師的旗幟後,明軍官兵一個個如釋重負,不少人當即就軟到在地。
“繼續前進!”軍官們紛紛發出督促聲,雖然憲法師的陣地已經近在眼前,但是隻要還沒有踏進淳化的友軍陣地就稱不上絕對安全。
趕來迎接易猛的是熟人任紅城,雖然憲法師發現了西邊的戰鬥,但是任紅城始終沒有接到報告說與友軍的前哨發生接觸(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易猛把馬都殺光了)。
見到任紅城後,易猛也全身虛脫,幾乎要癱軟在地上。
“任大夫,末將手下還有七、八千兒郎,”易猛迫不及待地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你們這裏還有足夠的糧草吧?”
“糧草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是七、八千雙筷子是肯定有的。”任紅城上前扶住已經腳底發虛的易猛,其實淳化也到了快彈盡糧絕的地步,但即使周洞天即使防空了東線唐德生也沒考慮突圍:“隻要憲法師還有糧食,難道會讓公仆師餓著嗎?”
到傍晚的時候,易猛擔心的糧食也有了下落,剛剛返迴淳化的唐德生跑來看望脫險的易猛,第一句話就是向他道歉,為淳化沒有發兵支援公仆師突圍——發現順軍北方兵力薄弱後,唐德生盡起兵馬向北策應議會師的解圍行動,他們兩個師把三千順軍包圍在幾個棱堡裏,成功地搶運了大量的輜重到包圍圈裏。
現在淳化鎮裏滿是士兵的歡唿聲,這次議會師的解圍部隊帶來了幾百輛馬車,除了送來大批輜重還順便帶走了憲法師的數千傷兵。
“本來陳偉那小子還想把一個團扔給我,可是我沒要,任大夫派人找到我說這裏多了好幾千張嘴了,”唐德生對易猛笑道:“我們還要繼續在淳化堅守下去。”
……
當李來亨趕到王星雲和齊德龍陣亡的戰場時,六千多明軍已經從這裏通過,南明第十一鎮得知順軍主力抵達後並沒有嚐試殲滅順軍的第一步兵翼而是星夜撤軍迴龍潭去了,臨走前對著近衛營的堡壘射光了他們帶來的全部炮彈,淳化附近的明軍也退迴他們的陣地中。
“大失敗。”李來亨氣得把馬鞭擲在地上,如此對淳化的包圍要何時才能告終?而且得到加強的淳化明軍威脅盡複,順軍主力也不能從容遠離。
“那南京?”陳哲小心翼翼地問道。
“大將軍的協議,我不便撕毀。”李來亨沒好氣地說道。
“那俘虜呢?”陳哲又問了一句,公仆師斷後的兩個團都已經被殲滅,不過還是有一些潰兵從這個缺口逃走。
“留他們活命,為大將軍祈福吧,但願上天能體察大將軍一片仁愛之心。”李來亨恨恨地說道,最後望了一眼淳化的方向然後就撥轉馬頭疾馳而去。
……
“我軍的光榮是義勇的誌願兵贏得和維持的,從淳化開始,直到這個世界結束。”
五十年後,南京軍事學院大門口的題詞。
第二十六節 大捷
被明軍逃脫以後,順軍戰後總結會上李來亨張口便道:“近衛營的部署根本不對,如果集中一個營在西麵,那麽南明第十三鎮顯然就難以逃脫;如果集中一個營在北麵,那麽就算南明第十三鎮最後還是跑了,但他們就沒法這麽快地運進來輜重。”
順軍方麵並不知道淳化本來還存著多少糧草,不過這次議會師解圍速度雖然緩慢,但他們也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修建了不少野戰倉庫,之前從龍潭源源不斷地運來了很多物資,完成對第一步兵翼的包圍限製後,數以百計的馬車來迴跑了好幾趟,把大部分東西都送進了淳化。
“現在他們一時半刻又不用突圍了,”順軍盼望淳化守軍不得不突圍,然後在野外追擊消滅他們,李來亨非常不滿地問道:“而且在南麵留一千多兵,東麵幾乎沒有,這個又是什麽意思?到處都要防,而且處處都是漏洞。”
大家都不敢接李來亨的話,全把目光投向周洞天,後者同樣是啞口無言,他奉命要包圍淳化,可是這麽點兵力根本不敢散開,雖然上麵的意思是不惜代價遲滯住明軍,但是周洞天深信就是拚死遲滯也不可能擋住,隻可能導致近衛營全營覆滅,所以他暗示下麵的軍官必要時要把部隊集結起來。
但李來亨沒有繼續追究下去,他同樣很清楚以一個營的兵力四麵防守多半不會有好下場,這次近衛營已經很危險,事實證明隻要明軍不顧一切地強攻,就是有上千兵力的順軍也是不安全的,要是周洞天真的把兵力進一步分散到每個方向都是幾百人,而且禁止部隊集結退縮到幾個堡壘裏,那很可能早就被明軍消滅了。
“這次是我的責任,我太急躁了。”李來亨把責任攬了下來:“也太貪心了。”
“王太孫不要這麽講,我們已經把南明打得丟盔卸甲了。”陳哲趕快安慰道,南明的第七軍損失慘重,而與之相比順軍的損失稱得上是微乎其微。
“這是大將軍的功勞,不是我的。”李來亨歎了口氣,下令各營加緊戒備,不讓淳化明軍得以繼續和外界的聯係,至於下麵一步該怎麽辦,李來亨還沒有想好。
八營順軍(六個步兵營,兩個騎兵營)迴到淳化附近,憲法師和公仆師變得非常老實,但南明的媒體則變得非常活躍。
李軍長逃迴浙江後對媒體介紹說,此次第七軍的解圍行動大獲成功,重要原因是第七軍的戰術非常靈活,采用了兩路並進的勇敢嚐試。當順軍主力被南路的誠實師吸引住時,北路的公仆師就大膽穿插,與相比明軍對手則顯得非常呆板,許平對明軍的靈活戰術完全沒有預料,一廂情願地以為第七軍的指揮和他一樣的死板,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公仆師更是充分發揚了明軍主動靈活的戰鬥風格,在順軍控製區內避實擊虛,巧妙地調動了順軍的主力,與第六軍的行動遙相唿應,一舉打破了順軍的包圍,圓滿達成了最初的解圍目標,粉碎了順軍圍死淳化的迷夢。
在熱情的記者地追問下,李軍長還總結此戰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讓大家看清了貌似強大的順軍的虛弱本質:那群嗜血的匪徒隻懂得僵硬執行他們殘暴的統帥的狂妄命令,完全無法同從上到下人人都擁有靈活頭腦的大明王師相比。李軍長表示深信隨著明軍擁有更豐富的戰鬥經驗後,一萬人就能輕易戰勝兩倍於他們的頭腦僵化、兇殘無比但是卻不懂得變通的愚蠢對手。
南明媒體一反黃池大敗剛發生後的悲觀失望,到處都是關於王師大捷的歡唿聲。著名的軍事專家,前新軍將領周續祖在多家媒體上發表他個人對此次解圍之戰的軍事點評時,也表示自己前幾天對第七軍的批評之辭過於片麵,他懇請讀者們原諒自己由於沒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就在戰局明朗前妄加猜測,在李軍長對自己的指揮做出解釋後,周續祖以戰術權威的身份連續發表了多篇評論文章,給不懂軍事的南明讀者詳細講解了分進合擊的難度和困難,高度評價了第七軍的戰略決心和具體戰術安排。
南明讀者對周續祖的誤判也很能理解,畢竟他不在軍中不知道具體的決策過程,但現在總算是真相大白,周續祖在最後一篇文章中還極力稱讚李軍長道:這樣新奇的解圍策略,在曆朝曆代都是非常罕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前例的,而李軍長麵對許平這樣威名赫赫的對手,能夠完全放下心理包袱以極大的魄力、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不敢想地采用這樣大膽的戰術,他又怎麽可能不大獲成功?壯哉!偉哉!
江西的第一到第四軍,以及還在湖廣的第五軍,它們的高級軍官也紛紛向李軍長表示祝賀,並少見地紛紛接受記者采訪(之前他們和媒體的關係並不好,尤其是安慶大敗後更是鬧得很僵。),金求德更是讓媒體替他向李雲睿公開道賀——因為後者正在湖廣負責具體情報工作:“將門虎子,帥才天生,傑出的軍功!”
不久更轟動的新聞傳出,那就是許平可能在黃池之戰中被擊斃,這個事情最早起源於順軍中的流言,因為一向親力親為的許平自黃池之戰後就始終不曾在軍中露麵過。這種異常讓順軍士兵感到奇怪,隨著戰局穩定,士兵們有越來越充裕的時間思考和議論這種反常,但是許平依舊沒有出現,順軍高層對軍中越來越大的議論聲也保持沉默,這就更激起了大家的不安。
南京的記者探聽到這種流言後,雖然不確定許平是不是陣亡,但都意識到他可能出了什麽事情,當時就有記者判斷不是身負重傷就是順廷在追究戰敗責任。一位總編在得知記者擔憂報導不實後不以為然:“難道我們有替李順辟謠的責任麽?”,大筆一揮就下令發布號外宣布許平戰死在黃池。
這篇報導如同平地驚雷,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有相關的號外都被搶購一空,而李軍長作為深知內情的高級將領(趙寧還在一線指揮部隊沒有逃迴後方),再次被記者們包圍得裏三層、外三層。
在媒體不依不饒地追問下,李軍長坦率地承認他確實下達過狙擊許平的命令,他早就告訴記者順軍的幾個營都是由獸人一樣的兇殘罪犯組成,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後,李軍長說這些隻懂得殺戮的野獸唯一畏懼的就是他們殘暴至極的領導人許平(雖然這點和南方以往的印象不符,尤其是和被釋放的南明士兵的描述不同,但是李軍長全身上下都被輝煌大勝的英雄光芒所籠罩,所以大家也就暫時忘記了。),為了控製這些野獸朝著指定的地方殺戮,許平不得不經常親臨前線。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李軍長曾經親自下令給一線的指揮官,要他們和空軍緊密配合,組織特別突擊隊來狙擊這個魔王。而且李軍長還吐露出一個爆炸性的軍事秘密,陣亡的四十一團團長——也是李軍長曾經直接下達過狙擊許平命令的軍官之一,在犧牲前曾經報告他已經派出了敢死突擊隊前去伏擊許平,而且其中一隊已經迴報取得了成功。
至於為什麽以前沒有和媒體說過這點,李軍長解釋說他並沒有得到許平確實被擊斃的消息,四十一團的團長給他的最後報告是戰果有待確認,隨後第七軍軍部就失去了和四十一團的聯係。李軍長同時給記者們科普道:戰場上錯誤判斷是常見的,很多聲稱的戰果經過確認後都會發現是錯誤的,這也是李軍長為什麽沒有采信它的原因。
但是現在是為這些無名英雄討迴他們應得榮譽的時候了(因為南明報紙鋪天蓋地的報道,還有順軍依舊拒絕辟謠,大家現在都深信許平已經死亡了。),李軍長謙虛地表示他並沒有什麽功績,隻是根據許平一貫的行為習慣下達了一個模糊的命令,真正的榮譽應該屬於那些為此獻身的英勇戰士,他再次補充道:四十一團團長給他的最後報告裏,說之所以還需要確認戰果是因為派去狙擊許平的突擊隊在順軍護衛的追殺下無一幸免,最後一個拚死殺迴來報告的勇士也已經是遍體鱗傷,靠著驚人的意誌返迴部隊並喊出“幸不辱命”後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為了不讓這些勇敢的戰士白白流血,為了不讓他們的功績被遺忘,李軍長說他會向朝廷請求追授爵位和勳章,至於他本人則不會嚐試分享任何光榮,李軍長說即使是稍微動一動剽竊死難者功績的念頭都會讓他感到無比的可恥,李軍長還慷慨地表示他願意把金求德送給他的評價轉贈給那些勇敢采用行動的突擊隊員和狙擊命令的直接指揮官——壯烈犧牲的四十一團團長:“傑出的軍功!”
……
時光流轉
……
一身戎裝的將軍坐在證人席上,陳訟師從他的兩名當事人吉星輝和王啟年身邊站起,走上前去。
關於黃池臨陣脫逃案的審理一直是熱點新聞,每次開庭外麵都有大量的陣亡將士遺族在示威,要求提刑衙門嚴懲導致慘敗的罪犯,為死難者伸冤。一開始甚至沒有人願意為這兩個又一次麵臨死刑的被告辯護,被提刑官指定的訟師都拒絕為他們辯護,直到陳訟師出現……此案剛開始審理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剛剛開辦自己訟師行的默默無聞的小訟師,現在也算是名動全國——雖然未必是什麽好名聲:其他的客戶紛紛撤迴委托,死亡威脅信,一度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謾罵,還因為他曾經在歸德為闖營大將軍效力而被稱為“闖賊餘孽”——這個連那些曾經的大順高官都沒有得到的殊榮也落到了陳訟師頭上。
“梁將軍,剛才您對檢查官說如果是在軍事法庭,他們兩個早就被判死刑了。”陳訟師感覺對方剛才這句論斷給陪審團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試圖消除。
“是的,如果不是國法要求死刑案一定要在提刑大堂過問,這兩個人渣早就沒命了。”檢察官請來的明星證人、軍事專家說著還不往向兩位被告投去厭惡的一瞥。
“自從浙江卿院提議、製憲會議批準始,各省都要求軍中所有涉及死刑的案件一定要在提刑大堂受審,”陳鬆師問道:“梁將軍認為這個決定不妥嗎?”
“當然不是,但他們導致了大量義勇官兵陣亡,所以我認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所有導致義勇官兵陣亡的行為都要以命抵命麽?”陳訟師追問道:“難道軍中隻有他們導致了這樣的惡果嗎?”
“不是,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錯誤。”梁將軍叫道:“他們是臨陣逃脫,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死罪!”
“是不是死罪不是梁將軍說了算,而是提刑官來決定的。”陳訟師先是糾正,然後又進一步逼問:“而且梁將軍說他們是犯錯了?”
“是犯罪了!”梁將軍答道:“你不是軍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犯下的是多麽大的罪過。”
“沒錯,我不知道,出了軍人沒有人敢說自己知道該如何管理軍隊,”陳訟師點點頭,說道:“所以國法才會規定,軍隊的內部懲處有完全的豁免權,而軍隊難道不也免去了他們的一切職務,把他們踢出軍隊了麽?但現在我們在說他們是不是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
“他們當時的臨陣脫逃,就是叛國,而且謀殺了數以萬計的士兵。”梁將軍強調道:“我作為軍事專家,深信如果他們不臨陣脫逃就不會發生黃池慘敗,或是不會敗得那麽慘。在戰局還有希望的時候臨陣脫逃就是叛國,而且是在謀殺還在奮戰的官兵。”
“我不是軍事專家,我好奇地是這應該不會是因為他們兩個名叫王啟年或是吉星輝您才做出這個判斷的吧?”陳訟師的意圖是:給陪審團留下一個軍事專家是在因人定罪的印象。
“當然不是,任何處在他們那個形勢下的指揮官,如果臨陣脫逃,不管他叫什麽我都會說這就是叛國,這就是謀殺。”監察官在請梁將軍上公堂前,就反複提醒過他一定不能讓對方的訟師把他的證詞說成是因人定罪,所以梁將軍矢口否認。
“如果吉星輝手下沒有五千人,而他麵對的敵軍也不止七千之眾,而且不是從兩麵夾擊而是三麵夾擊,那他是不是就可以判斷戰局無望而下令撤退了?”
“但當時他就是手下有五千人,而敵人隻有七千人,不比他多多少。”梁將軍向陳訟師保證道:“任何一個稍有軍事經驗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這絕對不是不可挽迴的局麵,你無論找那個戰術專家來作證,他們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就是說,當手下隻有五千人的時候,麵對超過自己四成的敵軍從兩翼迂迴的時候,軍事局麵不是無望的?”
“不是。”
“這不是為吉星輝量身定做的罪名?”
“不是。”
“好,您是軍事專家,我另外一個當事人王啟年,當他帶著三千人,被兩倍於他的敵軍圍攻時,軍事局麵不是無望的。”
“不是。”
“這不是為王啟年量身定做的罪名?”
“不是。”
陳訟師點點頭,又拿出同一份文件的幾份副本,遞給提刑官之後又給了梁將軍一份:“這是安慶之戰的軍方戰後總結。這份總結報告上說,在許平的中軍突破我軍的中央時,王太子殿下指揮的明軍還有超過五萬五千仍在戰鬥,而且此時正在猛攻順軍的側翼,在南麵甚至分割包圍了順軍一個營。而這個時候王太子撤退了,當然,這報告裏用的是撤退而不是用臨陣脫逃這個詞,”陳訟師質問道:“梁將軍認為王太子殿下也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麽?”
“不是,”梁將軍馬上說道:“這是完全不同的軍事局麵,王太子殿下的撤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時軍事局麵已經絕望了,這個我可以以戰術專家(!)的身份向這個大堂保證。”
“沒錯,您是戰術專家啊。”陳訟師在陪審團前轉過一圈後,又迴過頭問道:“還是這份總結報告,在王太子殿下撤退後,正在猛攻順軍側翼的第二軍軍長,第三師和第四師的師長,第七團到第十二團的團長,此時他們還控製著超過三萬人的兵力,側翼並沒有遭到順軍的迂迴,他們手中的兵力比順軍還要多,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撤退,梁將軍認為這些將官統統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麽?”
“不……沒有。”梁將軍的氣勢大不如剛才,他支支吾吾地說道:“當時他們麵對的戰局形勢已經絕望了,部隊正在崩潰。”
“因為王太子殿下的臨陣脫逃?所以導致了軍隊崩潰。”陳訟師步步緊逼。
“王太子殿下是撤退了,但他的撤退沒有導致軍隊崩潰。”
王星雲迴頭叫道,後排預備隊中的尉官們紛紛走上幾步,並肩站在王團長麵前。
“我們軍官,在軍校享受最好的待遇,有教官指點,有更好的夥食,有更好的床鋪,從軍後有馬騎,拿著更高的軍餉。”王星雲大聲說道:“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仗不需要指揮隻需要士氣。”王星雲引用了裝甲營首任營官黑保一的話:“我親自帶領軍官隊衝鋒,兄弟先走一步,諸君跟上,校官死光了尉官帶頭,要是中尉死光了那就少尉打頭陣。”
這個命令讓軍官們先沉默了一下,接著就有一個少尉大步向前兩步,距離近得幾乎要撞上王星雲的鼻子,他貼著團長的臉喊了一聲:“遵命,大人!”
軍官隊發足向前跑上去,王星雲衝到壕溝前縱身跳下,溝底的活人和屍體層層疊疊,正如剛才那個軍官報告的,士兵已經開始退縮,有寫爬到一半的士兵也不再冒著敵人的火力上前,而是趴在前麵死去的同伴屍身後,企圖躲避正麵和側射過來的子彈。
“製憲會議萬歲!”王星雲一骨碌爬起身,大喊一聲就當先向上爬去,幾個團參謀緊跟在他身邊,一邊一起向上爬一邊高唿士兵們跟上。
這隊高聲喊叫的明軍馬上就引起了順軍的注意,旁邊幫著王星雲打旗的護衛首當其衝,他向上爬的時候把旗杆當做拐杖在用,一麵努力跟上長官一麵還想讓旗幟盡可能地高揚。一枚子彈擊中他的頭部,這個旗手一個倒栽蔥就翻滾迴溝底,後麵一個剛跳下壕溝的軍官俯身一把抓起他旗幟,也努力向上爬去。
身邊的參謀一個接著一個地被打倒,由於這一波不要命衝上來的明軍特別心齊,所以王星雲奇跡般地能夠伸手摸到了壕溝的頂部,他左手攀著邊沿,抽出手銃衝著高處的順軍掩體開了一槍,接著就雙手同時用力把半個身體撐出了深壕。
這時全團的目光都凝聚在這個第一個靠近敵軍壘牆的人身上,而此時順軍迴擊的子彈也已經飛到,王星雲胸前連中兩槍,像是被鐵錘重擊一般,身體向後飛出,在空中翻滾著摔向地麵。
趴著的明軍都怔怔地看著他們團的最高長官,視線跟著他的屍體從高處迴來溝底,不等他們反應過來,又是兩具屍體被拋下來,這是緊跟在王星雲背後的副團長和他們的參謀長,後者已經一腳踏上了溝頂,連佩劍都抽出了一半。
“製憲會議萬歲!”
一個又一個軍官喊著著口號被順軍的火力打迴來,許多沉默地趴在溝邊的士兵突然也再次躍起身,再次發出大聲的唿喊,發狂一般地向上爬去,完全不躲避對方的鉛彈。
易猛看到越來越多的士兵爬出壕溝,他們把刺刀插進牆縫,開始不顧一起地翻越壘牆。有的士兵刺刀脫手或是折斷,就用指甲摳著壘牆繼續向上攀爬,十指鮮血淋漓也仿佛不覺,在這個時候師部給前鋒團發來了更多的後援,他們在原來的掩護部隊跳下壕溝後奔到壕邊開始對順軍開始牽製和壓製射擊。
第一個明軍翻過壘牆時,齊德龍雙手各持一支手銃衝了上去,壘牆下的明軍正疊起越來越多的人梯,不過隨著更多的明軍翻牆,順軍的兵力不足以把這些人梯都打倒,現在他們已經照顧不了那些還在爬溝的敵人。
齊德龍一槍一個把兩個明軍放倒,接著又用佩劍把一個敵兵釘在牆上,兩側又有明軍越過,他用力拔了兩下劍但是沒有抽出,就隨手從地上撿起一支步槍,它的主人剛剛把刺刀上好就被明軍捅死。
曾經當過很久的士兵,在安慶之戰齊德龍就曾重操舊業,親自舉著旗幟向明軍發起徒步衝鋒,他把手中的步槍舞得虎虎生威,很快就再添兩個戰績,但當他放倒今天自己的第五個對手時,一杆從側麵紮過來的刺刀插進了他的右胸。
這個敵人在旋轉刺刀前被齊德龍的衛士一槍托把頭骨砸裂,鬆開雙手撲倒在地,齊德龍踉踉蹌蹌地後退兩步,仰天倒在地上,深深插在胸前的步槍還豎立朝天。
兩個衛士把齊德龍拖到後麵,湧進來的明軍越來越多,而順軍變得越來越少,而齊德龍已經神智模糊,雖然衛士沒有拔出他胸前的刺刀,但血還是從刺刀的血槽上噴湧而出,或是倒灌進他的胸腔,讓齊德龍無法唿吸。
“大人,”一個衛士看著彌離之際的齊德龍掉下淚來,突然衝著他耳邊大喊一聲:“大將軍到了,大將軍的援兵到了!”
“哦——”齊德龍已經渙散的目光隨著這聲大叫突然又變得澄清了,一瞬間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吐出了他的最後一口氣:“——哦——”
在這一刻,齊德龍看到他餓死在逃荒道路上的父母的麵龐,看到他們正衝著自己微笑——苦苦忍受官府的盤剝,終於忍無可忍地扔下鋤頭逃荒……流民隊伍裏被追來的邊軍砍得屍橫遍野,連兒童的首級都被取下到督師那裏換賞銀……第一次拿起武器,跟著許平混進縣城打開城門,把庫房裏要運送去京師或是供給剿匪軍的糧食分給骨瘦如柴的饑民……雖然當上了軍官,但從來沒有做過虧心事,沒有仗勢欺人過……
——我的本領隻有這一點,與昏明同歸於盡,而大將軍你一定能帶著兄弟們找到我們的太平世界。
……
攻破了中央的堡壘後,易猛下令士兵背著負傷的同伴,繼續向著淳化前進,兩側的順軍堡壘還在向明軍開火,不過它們已經不能阻止明軍繼續向東的步伐。而易猛本人則親自把王星雲的遺體扛上肩膀,背著這個部下默默地跟著他的士兵一起行軍。
又走了數裏,前麵突然出現了一隊打著紅旗的騎兵,看到憲法師的旗幟後,明軍官兵一個個如釋重負,不少人當即就軟到在地。
“繼續前進!”軍官們紛紛發出督促聲,雖然憲法師的陣地已經近在眼前,但是隻要還沒有踏進淳化的友軍陣地就稱不上絕對安全。
趕來迎接易猛的是熟人任紅城,雖然憲法師發現了西邊的戰鬥,但是任紅城始終沒有接到報告說與友軍的前哨發生接觸(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易猛把馬都殺光了)。
見到任紅城後,易猛也全身虛脫,幾乎要癱軟在地上。
“任大夫,末將手下還有七、八千兒郎,”易猛迫不及待地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你們這裏還有足夠的糧草吧?”
“糧草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是七、八千雙筷子是肯定有的。”任紅城上前扶住已經腳底發虛的易猛,其實淳化也到了快彈盡糧絕的地步,但即使周洞天即使防空了東線唐德生也沒考慮突圍:“隻要憲法師還有糧食,難道會讓公仆師餓著嗎?”
到傍晚的時候,易猛擔心的糧食也有了下落,剛剛返迴淳化的唐德生跑來看望脫險的易猛,第一句話就是向他道歉,為淳化沒有發兵支援公仆師突圍——發現順軍北方兵力薄弱後,唐德生盡起兵馬向北策應議會師的解圍行動,他們兩個師把三千順軍包圍在幾個棱堡裏,成功地搶運了大量的輜重到包圍圈裏。
現在淳化鎮裏滿是士兵的歡唿聲,這次議會師的解圍部隊帶來了幾百輛馬車,除了送來大批輜重還順便帶走了憲法師的數千傷兵。
“本來陳偉那小子還想把一個團扔給我,可是我沒要,任大夫派人找到我說這裏多了好幾千張嘴了,”唐德生對易猛笑道:“我們還要繼續在淳化堅守下去。”
……
當李來亨趕到王星雲和齊德龍陣亡的戰場時,六千多明軍已經從這裏通過,南明第十一鎮得知順軍主力抵達後並沒有嚐試殲滅順軍的第一步兵翼而是星夜撤軍迴龍潭去了,臨走前對著近衛營的堡壘射光了他們帶來的全部炮彈,淳化附近的明軍也退迴他們的陣地中。
“大失敗。”李來亨氣得把馬鞭擲在地上,如此對淳化的包圍要何時才能告終?而且得到加強的淳化明軍威脅盡複,順軍主力也不能從容遠離。
“那南京?”陳哲小心翼翼地問道。
“大將軍的協議,我不便撕毀。”李來亨沒好氣地說道。
“那俘虜呢?”陳哲又問了一句,公仆師斷後的兩個團都已經被殲滅,不過還是有一些潰兵從這個缺口逃走。
“留他們活命,為大將軍祈福吧,但願上天能體察大將軍一片仁愛之心。”李來亨恨恨地說道,最後望了一眼淳化的方向然後就撥轉馬頭疾馳而去。
……
“我軍的光榮是義勇的誌願兵贏得和維持的,從淳化開始,直到這個世界結束。”
五十年後,南京軍事學院大門口的題詞。
第二十六節 大捷
被明軍逃脫以後,順軍戰後總結會上李來亨張口便道:“近衛營的部署根本不對,如果集中一個營在西麵,那麽南明第十三鎮顯然就難以逃脫;如果集中一個營在北麵,那麽就算南明第十三鎮最後還是跑了,但他們就沒法這麽快地運進來輜重。”
順軍方麵並不知道淳化本來還存著多少糧草,不過這次議會師解圍速度雖然緩慢,但他們也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修建了不少野戰倉庫,之前從龍潭源源不斷地運來了很多物資,完成對第一步兵翼的包圍限製後,數以百計的馬車來迴跑了好幾趟,把大部分東西都送進了淳化。
“現在他們一時半刻又不用突圍了,”順軍盼望淳化守軍不得不突圍,然後在野外追擊消滅他們,李來亨非常不滿地問道:“而且在南麵留一千多兵,東麵幾乎沒有,這個又是什麽意思?到處都要防,而且處處都是漏洞。”
大家都不敢接李來亨的話,全把目光投向周洞天,後者同樣是啞口無言,他奉命要包圍淳化,可是這麽點兵力根本不敢散開,雖然上麵的意思是不惜代價遲滯住明軍,但是周洞天深信就是拚死遲滯也不可能擋住,隻可能導致近衛營全營覆滅,所以他暗示下麵的軍官必要時要把部隊集結起來。
但李來亨沒有繼續追究下去,他同樣很清楚以一個營的兵力四麵防守多半不會有好下場,這次近衛營已經很危險,事實證明隻要明軍不顧一切地強攻,就是有上千兵力的順軍也是不安全的,要是周洞天真的把兵力進一步分散到每個方向都是幾百人,而且禁止部隊集結退縮到幾個堡壘裏,那很可能早就被明軍消滅了。
“這次是我的責任,我太急躁了。”李來亨把責任攬了下來:“也太貪心了。”
“王太孫不要這麽講,我們已經把南明打得丟盔卸甲了。”陳哲趕快安慰道,南明的第七軍損失慘重,而與之相比順軍的損失稱得上是微乎其微。
“這是大將軍的功勞,不是我的。”李來亨歎了口氣,下令各營加緊戒備,不讓淳化明軍得以繼續和外界的聯係,至於下麵一步該怎麽辦,李來亨還沒有想好。
八營順軍(六個步兵營,兩個騎兵營)迴到淳化附近,憲法師和公仆師變得非常老實,但南明的媒體則變得非常活躍。
李軍長逃迴浙江後對媒體介紹說,此次第七軍的解圍行動大獲成功,重要原因是第七軍的戰術非常靈活,采用了兩路並進的勇敢嚐試。當順軍主力被南路的誠實師吸引住時,北路的公仆師就大膽穿插,與相比明軍對手則顯得非常呆板,許平對明軍的靈活戰術完全沒有預料,一廂情願地以為第七軍的指揮和他一樣的死板,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公仆師更是充分發揚了明軍主動靈活的戰鬥風格,在順軍控製區內避實擊虛,巧妙地調動了順軍的主力,與第六軍的行動遙相唿應,一舉打破了順軍的包圍,圓滿達成了最初的解圍目標,粉碎了順軍圍死淳化的迷夢。
在熱情的記者地追問下,李軍長還總結此戰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讓大家看清了貌似強大的順軍的虛弱本質:那群嗜血的匪徒隻懂得僵硬執行他們殘暴的統帥的狂妄命令,完全無法同從上到下人人都擁有靈活頭腦的大明王師相比。李軍長表示深信隨著明軍擁有更豐富的戰鬥經驗後,一萬人就能輕易戰勝兩倍於他們的頭腦僵化、兇殘無比但是卻不懂得變通的愚蠢對手。
南明媒體一反黃池大敗剛發生後的悲觀失望,到處都是關於王師大捷的歡唿聲。著名的軍事專家,前新軍將領周續祖在多家媒體上發表他個人對此次解圍之戰的軍事點評時,也表示自己前幾天對第七軍的批評之辭過於片麵,他懇請讀者們原諒自己由於沒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就在戰局明朗前妄加猜測,在李軍長對自己的指揮做出解釋後,周續祖以戰術權威的身份連續發表了多篇評論文章,給不懂軍事的南明讀者詳細講解了分進合擊的難度和困難,高度評價了第七軍的戰略決心和具體戰術安排。
南明讀者對周續祖的誤判也很能理解,畢竟他不在軍中不知道具體的決策過程,但現在總算是真相大白,周續祖在最後一篇文章中還極力稱讚李軍長道:這樣新奇的解圍策略,在曆朝曆代都是非常罕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前例的,而李軍長麵對許平這樣威名赫赫的對手,能夠完全放下心理包袱以極大的魄力、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不敢想地采用這樣大膽的戰術,他又怎麽可能不大獲成功?壯哉!偉哉!
江西的第一到第四軍,以及還在湖廣的第五軍,它們的高級軍官也紛紛向李軍長表示祝賀,並少見地紛紛接受記者采訪(之前他們和媒體的關係並不好,尤其是安慶大敗後更是鬧得很僵。),金求德更是讓媒體替他向李雲睿公開道賀——因為後者正在湖廣負責具體情報工作:“將門虎子,帥才天生,傑出的軍功!”
不久更轟動的新聞傳出,那就是許平可能在黃池之戰中被擊斃,這個事情最早起源於順軍中的流言,因為一向親力親為的許平自黃池之戰後就始終不曾在軍中露麵過。這種異常讓順軍士兵感到奇怪,隨著戰局穩定,士兵們有越來越充裕的時間思考和議論這種反常,但是許平依舊沒有出現,順軍高層對軍中越來越大的議論聲也保持沉默,這就更激起了大家的不安。
南京的記者探聽到這種流言後,雖然不確定許平是不是陣亡,但都意識到他可能出了什麽事情,當時就有記者判斷不是身負重傷就是順廷在追究戰敗責任。一位總編在得知記者擔憂報導不實後不以為然:“難道我們有替李順辟謠的責任麽?”,大筆一揮就下令發布號外宣布許平戰死在黃池。
這篇報導如同平地驚雷,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有相關的號外都被搶購一空,而李軍長作為深知內情的高級將領(趙寧還在一線指揮部隊沒有逃迴後方),再次被記者們包圍得裏三層、外三層。
在媒體不依不饒地追問下,李軍長坦率地承認他確實下達過狙擊許平的命令,他早就告訴記者順軍的幾個營都是由獸人一樣的兇殘罪犯組成,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後,李軍長說這些隻懂得殺戮的野獸唯一畏懼的就是他們殘暴至極的領導人許平(雖然這點和南方以往的印象不符,尤其是和被釋放的南明士兵的描述不同,但是李軍長全身上下都被輝煌大勝的英雄光芒所籠罩,所以大家也就暫時忘記了。),為了控製這些野獸朝著指定的地方殺戮,許平不得不經常親臨前線。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李軍長曾經親自下令給一線的指揮官,要他們和空軍緊密配合,組織特別突擊隊來狙擊這個魔王。而且李軍長還吐露出一個爆炸性的軍事秘密,陣亡的四十一團團長——也是李軍長曾經直接下達過狙擊許平命令的軍官之一,在犧牲前曾經報告他已經派出了敢死突擊隊前去伏擊許平,而且其中一隊已經迴報取得了成功。
至於為什麽以前沒有和媒體說過這點,李軍長解釋說他並沒有得到許平確實被擊斃的消息,四十一團的團長給他的最後報告是戰果有待確認,隨後第七軍軍部就失去了和四十一團的聯係。李軍長同時給記者們科普道:戰場上錯誤判斷是常見的,很多聲稱的戰果經過確認後都會發現是錯誤的,這也是李軍長為什麽沒有采信它的原因。
但是現在是為這些無名英雄討迴他們應得榮譽的時候了(因為南明報紙鋪天蓋地的報道,還有順軍依舊拒絕辟謠,大家現在都深信許平已經死亡了。),李軍長謙虛地表示他並沒有什麽功績,隻是根據許平一貫的行為習慣下達了一個模糊的命令,真正的榮譽應該屬於那些為此獻身的英勇戰士,他再次補充道:四十一團團長給他的最後報告裏,說之所以還需要確認戰果是因為派去狙擊許平的突擊隊在順軍護衛的追殺下無一幸免,最後一個拚死殺迴來報告的勇士也已經是遍體鱗傷,靠著驚人的意誌返迴部隊並喊出“幸不辱命”後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為了不讓這些勇敢的戰士白白流血,為了不讓他們的功績被遺忘,李軍長說他會向朝廷請求追授爵位和勳章,至於他本人則不會嚐試分享任何光榮,李軍長說即使是稍微動一動剽竊死難者功績的念頭都會讓他感到無比的可恥,李軍長還慷慨地表示他願意把金求德送給他的評價轉贈給那些勇敢采用行動的突擊隊員和狙擊命令的直接指揮官——壯烈犧牲的四十一團團長:“傑出的軍功!”
……
時光流轉
……
一身戎裝的將軍坐在證人席上,陳訟師從他的兩名當事人吉星輝和王啟年身邊站起,走上前去。
關於黃池臨陣脫逃案的審理一直是熱點新聞,每次開庭外麵都有大量的陣亡將士遺族在示威,要求提刑衙門嚴懲導致慘敗的罪犯,為死難者伸冤。一開始甚至沒有人願意為這兩個又一次麵臨死刑的被告辯護,被提刑官指定的訟師都拒絕為他們辯護,直到陳訟師出現……此案剛開始審理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剛剛開辦自己訟師行的默默無聞的小訟師,現在也算是名動全國——雖然未必是什麽好名聲:其他的客戶紛紛撤迴委托,死亡威脅信,一度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謾罵,還因為他曾經在歸德為闖營大將軍效力而被稱為“闖賊餘孽”——這個連那些曾經的大順高官都沒有得到的殊榮也落到了陳訟師頭上。
“梁將軍,剛才您對檢查官說如果是在軍事法庭,他們兩個早就被判死刑了。”陳訟師感覺對方剛才這句論斷給陪審團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試圖消除。
“是的,如果不是國法要求死刑案一定要在提刑大堂過問,這兩個人渣早就沒命了。”檢察官請來的明星證人、軍事專家說著還不往向兩位被告投去厭惡的一瞥。
“自從浙江卿院提議、製憲會議批準始,各省都要求軍中所有涉及死刑的案件一定要在提刑大堂受審,”陳鬆師問道:“梁將軍認為這個決定不妥嗎?”
“當然不是,但他們導致了大量義勇官兵陣亡,所以我認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所有導致義勇官兵陣亡的行為都要以命抵命麽?”陳訟師追問道:“難道軍中隻有他們導致了這樣的惡果嗎?”
“不是,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錯誤。”梁將軍叫道:“他們是臨陣逃脫,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死罪!”
“是不是死罪不是梁將軍說了算,而是提刑官來決定的。”陳訟師先是糾正,然後又進一步逼問:“而且梁將軍說他們是犯錯了?”
“是犯罪了!”梁將軍答道:“你不是軍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犯下的是多麽大的罪過。”
“沒錯,我不知道,出了軍人沒有人敢說自己知道該如何管理軍隊,”陳訟師點點頭,說道:“所以國法才會規定,軍隊的內部懲處有完全的豁免權,而軍隊難道不也免去了他們的一切職務,把他們踢出軍隊了麽?但現在我們在說他們是不是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
“他們當時的臨陣脫逃,就是叛國,而且謀殺了數以萬計的士兵。”梁將軍強調道:“我作為軍事專家,深信如果他們不臨陣脫逃就不會發生黃池慘敗,或是不會敗得那麽慘。在戰局還有希望的時候臨陣脫逃就是叛國,而且是在謀殺還在奮戰的官兵。”
“我不是軍事專家,我好奇地是這應該不會是因為他們兩個名叫王啟年或是吉星輝您才做出這個判斷的吧?”陳訟師的意圖是:給陪審團留下一個軍事專家是在因人定罪的印象。
“當然不是,任何處在他們那個形勢下的指揮官,如果臨陣脫逃,不管他叫什麽我都會說這就是叛國,這就是謀殺。”監察官在請梁將軍上公堂前,就反複提醒過他一定不能讓對方的訟師把他的證詞說成是因人定罪,所以梁將軍矢口否認。
“如果吉星輝手下沒有五千人,而他麵對的敵軍也不止七千之眾,而且不是從兩麵夾擊而是三麵夾擊,那他是不是就可以判斷戰局無望而下令撤退了?”
“但當時他就是手下有五千人,而敵人隻有七千人,不比他多多少。”梁將軍向陳訟師保證道:“任何一個稍有軍事經驗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這絕對不是不可挽迴的局麵,你無論找那個戰術專家來作證,他們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就是說,當手下隻有五千人的時候,麵對超過自己四成的敵軍從兩翼迂迴的時候,軍事局麵不是無望的?”
“不是。”
“這不是為吉星輝量身定做的罪名?”
“不是。”
“好,您是軍事專家,我另外一個當事人王啟年,當他帶著三千人,被兩倍於他的敵軍圍攻時,軍事局麵不是無望的。”
“不是。”
“這不是為王啟年量身定做的罪名?”
“不是。”
陳訟師點點頭,又拿出同一份文件的幾份副本,遞給提刑官之後又給了梁將軍一份:“這是安慶之戰的軍方戰後總結。這份總結報告上說,在許平的中軍突破我軍的中央時,王太子殿下指揮的明軍還有超過五萬五千仍在戰鬥,而且此時正在猛攻順軍的側翼,在南麵甚至分割包圍了順軍一個營。而這個時候王太子撤退了,當然,這報告裏用的是撤退而不是用臨陣脫逃這個詞,”陳訟師質問道:“梁將軍認為王太子殿下也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麽?”
“不是,”梁將軍馬上說道:“這是完全不同的軍事局麵,王太子殿下的撤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時軍事局麵已經絕望了,這個我可以以戰術專家(!)的身份向這個大堂保證。”
“沒錯,您是戰術專家啊。”陳訟師在陪審團前轉過一圈後,又迴過頭問道:“還是這份總結報告,在王太子殿下撤退後,正在猛攻順軍側翼的第二軍軍長,第三師和第四師的師長,第七團到第十二團的團長,此時他們還控製著超過三萬人的兵力,側翼並沒有遭到順軍的迂迴,他們手中的兵力比順軍還要多,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撤退,梁將軍認為這些將官統統犯有叛國罪和謀殺罪麽?”
“不……沒有。”梁將軍的氣勢大不如剛才,他支支吾吾地說道:“當時他們麵對的戰局形勢已經絕望了,部隊正在崩潰。”
“因為王太子殿下的臨陣脫逃?所以導致了軍隊崩潰。”陳訟師步步緊逼。
“王太子殿下是撤退了,但他的撤退沒有導致軍隊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