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人說得不錯,”一直在旁聽的許平聽大家討論王承恩討論得熱烈,冷冷地說道:“明皇臨死的時候,也說過王承恩跡近魏忠賢這樣的話。”
“唉,皇上悔之晚矣。”聽到崇禎都有類似的評價,大家都認為這個足以成為崇禎“親小人,遠賢臣”的證據,這個作為失國的理由也差不多足夠了。
當即就有人向李自成建議:“陛下當速發緹騎,將閹豎王承恩捉拿歸案,明正典刑也算是為明皇報仇了。”
還有人提出王承恩出任司禮監掌印這麽多年,也收過不少髒銀,更有人告密說王承恩的家產大多都在京師,由住在宮外的侄子負責管理。有人就因此勸李自成立刻派兵去把王承恩抄家,追贓既可以補充軍實,也可以證明崇禎皇帝所信非人。
“不必了,”許平又搭茬道:“王承恩和明皇一起上吊了,他屍體也在外麵就是還沒抬進來。”
始終沒有怎麽說話的李自成突然問道:“都有誰陪著明皇自盡了?”
三千京官力,殉節的大概有十幾、二十人,不過陪在崇禎身邊的隻有王承恩一個,聽許平說明這一點後,李自成立刻下令:“派一隊兵去王承恩的侄子那裏,把王承恩的屍體也一起還給他,任何人不得騷擾王家,若是王承恩的那個侄子想護棺迴鄉也不可阻攔。”
既然王承恩也用不了,牛金星隻好暫時推遲發布崇禎皇帝的罪狀。
“搞得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不就是最大的罪麽?”許平還是有些不明白為什麽這罪狀不能寫。
“是啊,但是為什麽呢?是沉溺女色、不理朝政,還是驕奢淫x逸,明皇是怎麽把這天下搞成這樣的呢?”牛金星一臉的愁容,越是深入了解崇禎的私生活,他越覺得這罪狀不好寫。
“太師,”又是陳縉彥忽發奇想:“太師有所不知,神宗皇帝驕奢淫x逸,而且總是不上朝,至於熹宗皇帝,也是信用閹豎,有時會不務正業去打木匠。”
“可是這和崇禎又有什麽關係?”
“太師明鑒,這前明的氣運並不是崇禎敗光的,而是明神宗、明熹宗敗光的,到了崇禎這朝……”
“不錯,陳尚書所言即是,”牛金星一聽就覺得眼前豁然開朗,攻擊一個私生活上沒問題的崇禎比較困難,但攻擊神宗和熹宗就容易多了:“國祚已盡,崇禎皇帝雖然有心振作,但積重難返,實在還不清他皇祖父和皇兄欠這天下的債了。”
劉宗敏聽的雲裏霧裏,大大咧咧地說道:“相爺我是個粗人,不過我覺得天啟朝日子還能過,而且自己亡了國,去責備十幾、二十年前的死人,有些太說不過去了吧。”
“劉將軍,現在我們說得是國祚問題,不是日子還能過不能過,是明神宗、熹宗不上朝、驕奢淫x逸,天心厭之所以耗盡了大明的氣數,所以崇禎朝這日子才沒法過了。”牛金星反駁道:“劉將軍見過不賭不嫖,就把家業敗光的敗家子麽?如果有這樣的人,那肯定是他祖上不積德。”
……
牛金星和文官們忙著去起草明朝的罪狀時,李自成走到許平身邊:“許兄弟帶我煤山轉轉吧。”
走到煤山上後,許平把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樹指給李自成看。
李自成圍著那棵樹轉了兩圈,吩咐左右道:“去尋個人,封個小官,以後就負責照料這棵樹,”李自成伸手在樹旁畫了一個圈:“在這裏圍上一圈籬笆,不要閑雜人等靠近,若是這顆樹死了就在原地再種上一棵,讓後人永遠記的,曾經有一位天子在這裏殉了他祖先的社稷。”
下完這些命令後,李自成帶著許平返迴紫禁城,崇禎皇帝仍然躺在棺材裏,李自成下令把棺材合上,站在棺材邊對著崇禎的遺體禱告道:“陛下,君非甚暗。陛下既死,與李某之間的恩怨自然也是一筆購銷,李某絕對不會騷擾陛下先祖的陵寢,不但會善加保護,而且陛下的子孫,亦可年年祭拜,使朱家血食不絕。”
禱告完畢,李自成衝身邊的許平歎了口氣:“這崇禎天子不是什麽壞皇帝。”
“難道他是好皇帝麽?”雖然崇禎殉國讓許平也挺震動,不過他顯然不像李自成這樣對崇禎的印象徹底改觀:“若他是好皇帝,大王和末將造反又是為何?”
“是他的臣子誤了他,”許平已經把崇禎的遺詔交給李自成,後者又看了看,歎息道:“至死都不忘記百姓,難得啊。”
“河南百姓以觀音土為食,我們起兵之前每歲崇禎皇帝還要從河南搜刮銀百萬,糧食二百餘萬石,”許平對李自成的態度感到越來越驚訝:“大王,難道您認為明皇沒錯嗎?”
“身邊的小人、奸臣太多,”李自成的臉孔突然板起來,發出一聲冷哼:“比如那個魏藻德,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臣。”
說完之後李自成就是一聲令下,命令衛兵去把崇禎王朝的末代首輔提來見他。
順軍入城以後,大部分投順的官員都沒有被逮捕,魏藻德是為數不多被順軍關押起來的明臣,被關在屋裏的時候,魏藻德還搖晃著窗戶上的欄杆衝外麵的衛兵大唿:“順王若要用我,一句話就足夠了,何必要把我關起來呢?”
魏藻德被提上來後,他一見到李自成就急忙跪地叩拜,李自成沒有說任何客氣話,而是跳上前去伸腳就踢,破口大罵道:“崇禎皇帝就是對不起天下任何人,也對得起你了,你被崇禎皇帝欽點為狀元,翰林,年紀輕輕就入閣拜相,你連對你這麽好的崇禎皇帝都背叛,怎麽可能會對我忠心耿耿?”
狠狠踢了幾腳後,餘怒未消的李自成就喝道:“拖下去,大刑伺候,為後世不忠者戒。”
被如狼似虎的衛士拖走時,魏藻德向著李自成苦苦哀求,臨被拉出殿門時魏藻德還向許平喊道:“大將軍,老夫的小女,情願送與大將軍做妾啊。”
許平不發一語,直到魏藻德消失後才問李自成:“大王打算如何處置他?”
“先讓他把這些年的貪贓都吐出來再說,然後就把這奸佞夾死,一了百了,也算是替明皇報仇。”李自成不假思索地答道,他告訴許平打算進行追贓活動,那些大順不打算使用的官員會按品級進行追贓,如果他們不把大順要求的銀子交出來,就用刑法收拾他們:“明皇城破之前,要他手下這些官員助餉,可是無人響應,既然他們完全不想替主上效力,那我也不會讓他們能保住家財?”
“大王,為何如此?”許平吃驚地說道,在開封府的數年經營,許平對政務司法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若是按照等級追贓,不交銀子就上夾棍,那豈不是變相鼓勵那些貪官了?”
“許兄弟所言何意?”
“大王,”許平馬上分析道:“比如大王為尚書定下一萬兩的助餉之額,若是一個官貪了兩萬,他可以輕鬆脫身,要是一個官隻貪兩萬五千,那他反倒要倒黴。大王此舉,是讓那些越貪得多的,越能平安無事,末將以為不妥。”
“嗯,”李自成一想確實如許平所說,便反問道:“那許兄弟以為應該如何?”
“清查賬目唄,或者計算一下某人到底拿過多少俸祿,末將常常算他們這麽多年一文未花,給他們留下和應收俸祿相當的家財,若是一個做官前就出身縉紳之家,那家產自然還要另算。”在開封府的時候,許平一向是如此行事,有一些地方官貪汙的錢並不多,對這類官員許平有時還會考慮吸收到本方陣營來。
“太麻煩了。”李自成搖頭道:“三千多京官,這得查到什麽時候去。不過許兄弟說得確實在理,明廷百官無官不貪,隻有貪多貪少之分,那些我大順不欲用的,統統打殺了便是。”
許平聞言更加吃驚:“大王何須如此?再說司獄乃國之大事,大王今天嫌麻煩就把前明官吏統統打殺,那以後大順治下,難道也不問青紅皂白,見到貪官就一並打殺麽?”
“明太祖當年,十兩銀子就剝皮充草,我覺得也不錯。”李自成不以為然的說道:“對貪官就得除惡務盡。”
“可是明太祖之法,最後還是歸於無效,末將以為,司獄之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沉得住氣,能有耐心慢慢清查。不然冤獄必然橫行,對大王的仁德也是大大有害。”
“對這些人還用得講什麽仁德麽?”李自成哼了一聲:“就比如魏藻德那樣賣主求榮的奸佞,打殺了也就打殺了。”
許平仍然搖頭:“大王,牛相爺的話末將是不以為然的,末將覺得是大明負了魏藻德,不是魏藻德負了大明。”
“負了他?”李自成大叫一聲:“崇禎皇帝那麽信任提拔他,有什麽相負之處?”
“末將是說大明負了魏藻德,不是說崇禎皇帝,而且大明也負了崇禎天子,負了文臣武將,負了天下百姓,所以大王才會興義兵,來推翻明廷。”雖然崇禎臨終前對許平說了不少私密之事,但是許平覺得這事太過匪夷所思,因此決定把這個秘密壓在心裏,仍以順臣自居:“魏藻德才過而立之年,便金榜題名,點翰林,這學問、才智,顯然是了不得的人物。”
“隻可惜有才無德,終歸於國家無用,於我大順也無用。”李自成冷冰冰地說道。
“大家都說,隻要認真念書,十年寒窗,就可以出人頭地,就可以齊家治國,魏藻德就是這麽做的,但是等他當了官才發現,在大明如果不貪贓枉法,就沒有機會一展所學,這當然是大明負了他。和崇禎皇帝一樣,大家都說隻要勤政上朝,儉樸不崇奢華,就可以做個英明天子,可崇禎皇帝這麽多了仍然亡國,顯然是大明負了他。”
第三節 治國
“如果這些狗官不想禍害百姓,可以辭官不做啊。”李自成楞了一下。
“大王說的可真是輕鬆,這些人如果不做官,他們又能做什麽呢?而且大王還有末將是沒有資格指責別人這個的。”大明軍隊中的潛規則自不必說,反正就許平所見,即使是新軍也被它們所左右,許平還記得李自成和自己說過的關於他之前在驛站時的往事:“大王當年在驛站的時候,不也曾強搶民財麽?這並不是大王的本意,不過如果不是崇禎皇帝裁撤驛站,大王說不定也還要搶下去吧?”
許平的話讓李自成歎了口氣,見順王已經快要被說服,許平就趁熱打鐵道:“大明負了天下人,所以大王要起兵推翻它。既然如此大王又怎麽能夠因為別人做過的一些錯事就窮追不舍,無論罪大罪小都沒有自新的機會呢?說到魏藻德,他再有負崇禎,難道還比得上大王和末將這樣起兵倡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李自成覺得許平是再說仁恕之道:“聖人說的總不會錯,許兄弟是這個意思吧。”
“是的,此外一俊遮百醜,末將以為不可,”許平雖然也挺欽佩崇禎能殉社稷,不過他覺得因此把所有的罪過都就此推給別人總還是有些不合適:“大王我們現在是身處亂世,這個世道已經不對了,再說是人總難免會犯錯,末將以為還是多一些寬容吧,少殺人為好。”
“許兄弟你替這些人說話,但他們可未必如此啊,”之前牛金星也總在李自成麵前嘀咕什麽不宜讓許平權利過大,不過自西安開國以後,來向順王表忠心的明臣們可比牛金星說得過份多了:“許兄弟大概還不知道吧,大順才立國沒有三個月,就有七八個人來和我說,說許兄弟你不好美色、金銀無所取,勸我要小心提防。就是到了這金鑾殿上,這才幾個時辰,就又有人這麽說。”
許平哈哈笑道:“這不是證明了他們對大王和大順的忠誠嗎?誰不知道末將是大王的心腹,大王很可能一怒就把他們殺了。他們不辭斧鉞向大王進忠言,不是很難得嗎?”
“隻是證明了他們的愚蠢而已,”李自成搖搖頭,問道:“聽說許兄弟有辭官之心?”
這件事雖然沒有和很多人說過,但許平確實曾經透露出過口風,既然李自成問起他就不再隱瞞,點頭道:“是的,如今明廷已經土崩瓦解,新軍也或敗或降,大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末將對治國並無什麽興趣,除了打仗殺人並無所長,確實不想留在朝中了。”
“許兄弟有疑我之意嗎?”李自成單刀直入的問道:“許兄弟是怕伴君如伴虎,李某有一天也會對老兄弟們不利吧?”
“大王既然問起,是的,是有這樣的擔憂。”許平直言不諱地答道:“權這東西乃是大兇之物,還是躲得遠點為好,末將功成身退,以後若是有緣,過上幾十年再進京拜見大王時,可以再一敘同袍之情。大王和末將的君臣之誼,也算是有始有終。”
“這叫什麽有始有終?”李自成不滿地說道:“以我之見,許兄弟對治國的見識也不比牛兄弟差多少,至少今天我犯的錯,牛兄弟就不曾提醒我。”
“隻是末將的一點想法罷了,說不定大王原本的設想才是對的,而末將是婦人之仁。”許平本來就有歸隱的念頭,聽過崇禎臨死前的一番話,許平更覺得自己還是早走早好,省得鬧出其他事端來。再說越是自己這樣越容易遭到忌憚,又不是一個徹底的武夫,還手握兵權。許平打算把顧炎武他們好好推薦給李自成,然後就遠走高飛。
“許兄弟不是還曾和我有約,要共開太平之世,跳出治亂循環嗎?”
“大王隻要時刻懷有一顆仁心,不忘萬民的苦難,那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許兄弟才要留在我的身邊,”李自成有些不高興地說道:“許兄弟要是這麽走了,日後誰來提醒我呢?”
“會有很多人來提醒大王的。”許平笑起來:“大王不是說過,才到了金鑾殿一個時辰,就有人開始為大順防微杜漸了嗎?”
“那些人太蠢了,許兄弟隻身入京,世上豈有有野心的人會自處死地?”李自成口氣堅定地說道:“許兄弟一定要留下來,絕不能被流言所間。”
許平想了想:“大王說的不對,二十多年前,黃侯也曾孤身犯險,但現在黃侯也要反了。”
“那是哪年?”李自成仰頭迴憶起來:“黃侯去遼陽,是天啟六年吧?”
“不錯。”
“嗯,大約是二十五年。今年是永昌元年,等到永昌二十五年的時候,許兄弟你記得提醒我一聲,好讓我能先下手為強。”李自成正色說道:“或是永昌二十五年的時候,許兄弟你要歸隱的話,我一定求之不得。”
……
劉姑娘一直沒有看見嶽牧跑來,近衛營一撥撥的換班休息,可是她的心上人總是不曾出現。總算等到京師的局勢穩定,劉姑娘急忙趕去近衛營的防地,尋找自己的未婚夫。
一路上所見,到處都是順軍士兵的笑臉,長年的戰爭看上去終於結束了,士兵們放聲歡笑,以後就是無憂無慮的太平日子了,再也不用把腦袋提在手上,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了。
見到嶽牧的長官後,這個平時總是笑眯眯取笑他們二人的軍官神情變得非常嚴肅,他盯著劉姑娘猶豫了很久,終於搖頭道:“咱做不來這個,去找你秦嫂子吧。”
劉姑娘跌跌撞撞地跑到軍營後麵,衝到負責收斂屍體入棺材的秦德東的遺孀,後者看到劉姑娘後也是滿臉的沉重,伸手撫摸了一下劉姑娘的頭發,然後帶著她走向那片新墳中。
身後又傳來歡聲笑語聲,剛剛換崗迴營的順軍士兵們毫不掩飾他們內心的喜悅:
“大順萬歲,大王萬歲!”
“天下太平了。”
看著墓碑上的字,劉姑娘失聲痛哭,在一片歡樂聲中發出了撕心扯肺的嚎啕聲,這塊碑上寫的是:
大順近衛營一等軍士嶽牧
……
李自成和牛金星一直忙於接見投降的明朝官吏,自從牛金星在京師安頓下來以後,登門叩見的人都快要把他的門檻踩斷了。在總結明亡得失時,靜下心來以後的李自成覺得崇禎皇帝一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天子幹政過多可能不但不是好事,反倒有不好的影響。因此李自成決定就是自己也不過多幹涉朝廷運轉,而是讓牛金星效仿明的體製,建立一個權威更大的順內閣,全權負責內政,甚至連司禮監的披紅都廢除掉。
李自成送給牛金星一個扇子,上麵親筆寫著內閣兩個字,現在牛金星把這扇子隨身攜帶,沒事就拿出來顯示給眾人看,投降的明朝官吏也是頌聲如潮:“司禮監披紅,留中不發,俱是前明大患,順王一朝廢之,真明主也。”
除去對內閣的掣肘,李自成還下令宮中隻留下一千老弱無處可去的太監,其他數千太監一並遣散出京。
一開始李自成解釋說這個是為了懲罰太監幹政擾亂國事時,群臣們還紛紛稱讚順王的英明,不過等到李自成下令停收新監時,大順的臣子們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他們不是說太監是禍亂之源嗎?”見到牛金星又代表群臣們來勸自己收迴成命,李自成用一種詫異的語氣問道:“那大順以後不收太監了,豈不是徹底斷了閹豎亂政的可能?”
“那大王打算怎麽治理後宮呢?”牛金星冷冷地問道。
“我隻有……”
牛金星咳嗽了一聲。
“寡人隻有一個王後,”李自成馬上改口道:“寡人沒有子嗣,所以大概還會再娶一兩個小老婆。”
牛金星又咳嗽了一聲。
“寡人還會再封一兩個妃子。”李自成倒是非常虛心,別人一勸就改,他轉頭看著身邊的許平,無奈地抱怨了一聲:“真是麻煩啊。”
“天家就要有天家的體統。”牛金星不冷不熱地說了一聲。
“隻有三個而已,如果三個都生不出來,那多半是寡人的問題了。”李自成不顧牛金星大聲的咳嗽,繼續說道:“三個罷了,民間娶妾一娶就是幾十個的多了去了,比如那個代明皇出征的李建泰吧,他就娶了五十個妾,也沒聽說他要用什麽太監啊。”
“因為他是臣,不是天子。不要說天家,就是王府裏,大王聽說過那位王爺沒有用太監的麽?”牛金星冷著臉說道:“前明孝宗皇帝,就一個皇後連妃子都沒有,也沒聽說他把太監都轟走還不收新的,大王如此行事成何體統?”
“這太監不能收。”李自成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很頑固,雖然說不過牛金星但仍不妥協,他向許平投過來一個求助的眼神。
“這閹割是用在牲口身上的,怎麽能使在人身上?”許平搭腔道:“聖人之道在乎仁,閹割活人乃天下大不仁之事,怎麽從來不見聖人門徒出來反對?”
“唉,皇上悔之晚矣。”聽到崇禎都有類似的評價,大家都認為這個足以成為崇禎“親小人,遠賢臣”的證據,這個作為失國的理由也差不多足夠了。
當即就有人向李自成建議:“陛下當速發緹騎,將閹豎王承恩捉拿歸案,明正典刑也算是為明皇報仇了。”
還有人提出王承恩出任司禮監掌印這麽多年,也收過不少髒銀,更有人告密說王承恩的家產大多都在京師,由住在宮外的侄子負責管理。有人就因此勸李自成立刻派兵去把王承恩抄家,追贓既可以補充軍實,也可以證明崇禎皇帝所信非人。
“不必了,”許平又搭茬道:“王承恩和明皇一起上吊了,他屍體也在外麵就是還沒抬進來。”
始終沒有怎麽說話的李自成突然問道:“都有誰陪著明皇自盡了?”
三千京官力,殉節的大概有十幾、二十人,不過陪在崇禎身邊的隻有王承恩一個,聽許平說明這一點後,李自成立刻下令:“派一隊兵去王承恩的侄子那裏,把王承恩的屍體也一起還給他,任何人不得騷擾王家,若是王承恩的那個侄子想護棺迴鄉也不可阻攔。”
既然王承恩也用不了,牛金星隻好暫時推遲發布崇禎皇帝的罪狀。
“搞得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不就是最大的罪麽?”許平還是有些不明白為什麽這罪狀不能寫。
“是啊,但是為什麽呢?是沉溺女色、不理朝政,還是驕奢淫x逸,明皇是怎麽把這天下搞成這樣的呢?”牛金星一臉的愁容,越是深入了解崇禎的私生活,他越覺得這罪狀不好寫。
“太師,”又是陳縉彥忽發奇想:“太師有所不知,神宗皇帝驕奢淫x逸,而且總是不上朝,至於熹宗皇帝,也是信用閹豎,有時會不務正業去打木匠。”
“可是這和崇禎又有什麽關係?”
“太師明鑒,這前明的氣運並不是崇禎敗光的,而是明神宗、明熹宗敗光的,到了崇禎這朝……”
“不錯,陳尚書所言即是,”牛金星一聽就覺得眼前豁然開朗,攻擊一個私生活上沒問題的崇禎比較困難,但攻擊神宗和熹宗就容易多了:“國祚已盡,崇禎皇帝雖然有心振作,但積重難返,實在還不清他皇祖父和皇兄欠這天下的債了。”
劉宗敏聽的雲裏霧裏,大大咧咧地說道:“相爺我是個粗人,不過我覺得天啟朝日子還能過,而且自己亡了國,去責備十幾、二十年前的死人,有些太說不過去了吧。”
“劉將軍,現在我們說得是國祚問題,不是日子還能過不能過,是明神宗、熹宗不上朝、驕奢淫x逸,天心厭之所以耗盡了大明的氣數,所以崇禎朝這日子才沒法過了。”牛金星反駁道:“劉將軍見過不賭不嫖,就把家業敗光的敗家子麽?如果有這樣的人,那肯定是他祖上不積德。”
……
牛金星和文官們忙著去起草明朝的罪狀時,李自成走到許平身邊:“許兄弟帶我煤山轉轉吧。”
走到煤山上後,許平把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樹指給李自成看。
李自成圍著那棵樹轉了兩圈,吩咐左右道:“去尋個人,封個小官,以後就負責照料這棵樹,”李自成伸手在樹旁畫了一個圈:“在這裏圍上一圈籬笆,不要閑雜人等靠近,若是這顆樹死了就在原地再種上一棵,讓後人永遠記的,曾經有一位天子在這裏殉了他祖先的社稷。”
下完這些命令後,李自成帶著許平返迴紫禁城,崇禎皇帝仍然躺在棺材裏,李自成下令把棺材合上,站在棺材邊對著崇禎的遺體禱告道:“陛下,君非甚暗。陛下既死,與李某之間的恩怨自然也是一筆購銷,李某絕對不會騷擾陛下先祖的陵寢,不但會善加保護,而且陛下的子孫,亦可年年祭拜,使朱家血食不絕。”
禱告完畢,李自成衝身邊的許平歎了口氣:“這崇禎天子不是什麽壞皇帝。”
“難道他是好皇帝麽?”雖然崇禎殉國讓許平也挺震動,不過他顯然不像李自成這樣對崇禎的印象徹底改觀:“若他是好皇帝,大王和末將造反又是為何?”
“是他的臣子誤了他,”許平已經把崇禎的遺詔交給李自成,後者又看了看,歎息道:“至死都不忘記百姓,難得啊。”
“河南百姓以觀音土為食,我們起兵之前每歲崇禎皇帝還要從河南搜刮銀百萬,糧食二百餘萬石,”許平對李自成的態度感到越來越驚訝:“大王,難道您認為明皇沒錯嗎?”
“身邊的小人、奸臣太多,”李自成的臉孔突然板起來,發出一聲冷哼:“比如那個魏藻德,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臣。”
說完之後李自成就是一聲令下,命令衛兵去把崇禎王朝的末代首輔提來見他。
順軍入城以後,大部分投順的官員都沒有被逮捕,魏藻德是為數不多被順軍關押起來的明臣,被關在屋裏的時候,魏藻德還搖晃著窗戶上的欄杆衝外麵的衛兵大唿:“順王若要用我,一句話就足夠了,何必要把我關起來呢?”
魏藻德被提上來後,他一見到李自成就急忙跪地叩拜,李自成沒有說任何客氣話,而是跳上前去伸腳就踢,破口大罵道:“崇禎皇帝就是對不起天下任何人,也對得起你了,你被崇禎皇帝欽點為狀元,翰林,年紀輕輕就入閣拜相,你連對你這麽好的崇禎皇帝都背叛,怎麽可能會對我忠心耿耿?”
狠狠踢了幾腳後,餘怒未消的李自成就喝道:“拖下去,大刑伺候,為後世不忠者戒。”
被如狼似虎的衛士拖走時,魏藻德向著李自成苦苦哀求,臨被拉出殿門時魏藻德還向許平喊道:“大將軍,老夫的小女,情願送與大將軍做妾啊。”
許平不發一語,直到魏藻德消失後才問李自成:“大王打算如何處置他?”
“先讓他把這些年的貪贓都吐出來再說,然後就把這奸佞夾死,一了百了,也算是替明皇報仇。”李自成不假思索地答道,他告訴許平打算進行追贓活動,那些大順不打算使用的官員會按品級進行追贓,如果他們不把大順要求的銀子交出來,就用刑法收拾他們:“明皇城破之前,要他手下這些官員助餉,可是無人響應,既然他們完全不想替主上效力,那我也不會讓他們能保住家財?”
“大王,為何如此?”許平吃驚地說道,在開封府的數年經營,許平對政務司法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若是按照等級追贓,不交銀子就上夾棍,那豈不是變相鼓勵那些貪官了?”
“許兄弟所言何意?”
“大王,”許平馬上分析道:“比如大王為尚書定下一萬兩的助餉之額,若是一個官貪了兩萬,他可以輕鬆脫身,要是一個官隻貪兩萬五千,那他反倒要倒黴。大王此舉,是讓那些越貪得多的,越能平安無事,末將以為不妥。”
“嗯,”李自成一想確實如許平所說,便反問道:“那許兄弟以為應該如何?”
“清查賬目唄,或者計算一下某人到底拿過多少俸祿,末將常常算他們這麽多年一文未花,給他們留下和應收俸祿相當的家財,若是一個做官前就出身縉紳之家,那家產自然還要另算。”在開封府的時候,許平一向是如此行事,有一些地方官貪汙的錢並不多,對這類官員許平有時還會考慮吸收到本方陣營來。
“太麻煩了。”李自成搖頭道:“三千多京官,這得查到什麽時候去。不過許兄弟說得確實在理,明廷百官無官不貪,隻有貪多貪少之分,那些我大順不欲用的,統統打殺了便是。”
許平聞言更加吃驚:“大王何須如此?再說司獄乃國之大事,大王今天嫌麻煩就把前明官吏統統打殺,那以後大順治下,難道也不問青紅皂白,見到貪官就一並打殺麽?”
“明太祖當年,十兩銀子就剝皮充草,我覺得也不錯。”李自成不以為然的說道:“對貪官就得除惡務盡。”
“可是明太祖之法,最後還是歸於無效,末將以為,司獄之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沉得住氣,能有耐心慢慢清查。不然冤獄必然橫行,對大王的仁德也是大大有害。”
“對這些人還用得講什麽仁德麽?”李自成哼了一聲:“就比如魏藻德那樣賣主求榮的奸佞,打殺了也就打殺了。”
許平仍然搖頭:“大王,牛相爺的話末將是不以為然的,末將覺得是大明負了魏藻德,不是魏藻德負了大明。”
“負了他?”李自成大叫一聲:“崇禎皇帝那麽信任提拔他,有什麽相負之處?”
“末將是說大明負了魏藻德,不是說崇禎皇帝,而且大明也負了崇禎天子,負了文臣武將,負了天下百姓,所以大王才會興義兵,來推翻明廷。”雖然崇禎臨終前對許平說了不少私密之事,但是許平覺得這事太過匪夷所思,因此決定把這個秘密壓在心裏,仍以順臣自居:“魏藻德才過而立之年,便金榜題名,點翰林,這學問、才智,顯然是了不得的人物。”
“隻可惜有才無德,終歸於國家無用,於我大順也無用。”李自成冷冰冰地說道。
“大家都說,隻要認真念書,十年寒窗,就可以出人頭地,就可以齊家治國,魏藻德就是這麽做的,但是等他當了官才發現,在大明如果不貪贓枉法,就沒有機會一展所學,這當然是大明負了他。和崇禎皇帝一樣,大家都說隻要勤政上朝,儉樸不崇奢華,就可以做個英明天子,可崇禎皇帝這麽多了仍然亡國,顯然是大明負了他。”
第三節 治國
“如果這些狗官不想禍害百姓,可以辭官不做啊。”李自成楞了一下。
“大王說的可真是輕鬆,這些人如果不做官,他們又能做什麽呢?而且大王還有末將是沒有資格指責別人這個的。”大明軍隊中的潛規則自不必說,反正就許平所見,即使是新軍也被它們所左右,許平還記得李自成和自己說過的關於他之前在驛站時的往事:“大王當年在驛站的時候,不也曾強搶民財麽?這並不是大王的本意,不過如果不是崇禎皇帝裁撤驛站,大王說不定也還要搶下去吧?”
許平的話讓李自成歎了口氣,見順王已經快要被說服,許平就趁熱打鐵道:“大明負了天下人,所以大王要起兵推翻它。既然如此大王又怎麽能夠因為別人做過的一些錯事就窮追不舍,無論罪大罪小都沒有自新的機會呢?說到魏藻德,他再有負崇禎,難道還比得上大王和末將這樣起兵倡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李自成覺得許平是再說仁恕之道:“聖人說的總不會錯,許兄弟是這個意思吧。”
“是的,此外一俊遮百醜,末將以為不可,”許平雖然也挺欽佩崇禎能殉社稷,不過他覺得因此把所有的罪過都就此推給別人總還是有些不合適:“大王我們現在是身處亂世,這個世道已經不對了,再說是人總難免會犯錯,末將以為還是多一些寬容吧,少殺人為好。”
“許兄弟你替這些人說話,但他們可未必如此啊,”之前牛金星也總在李自成麵前嘀咕什麽不宜讓許平權利過大,不過自西安開國以後,來向順王表忠心的明臣們可比牛金星說得過份多了:“許兄弟大概還不知道吧,大順才立國沒有三個月,就有七八個人來和我說,說許兄弟你不好美色、金銀無所取,勸我要小心提防。就是到了這金鑾殿上,這才幾個時辰,就又有人這麽說。”
許平哈哈笑道:“這不是證明了他們對大王和大順的忠誠嗎?誰不知道末將是大王的心腹,大王很可能一怒就把他們殺了。他們不辭斧鉞向大王進忠言,不是很難得嗎?”
“隻是證明了他們的愚蠢而已,”李自成搖搖頭,問道:“聽說許兄弟有辭官之心?”
這件事雖然沒有和很多人說過,但許平確實曾經透露出過口風,既然李自成問起他就不再隱瞞,點頭道:“是的,如今明廷已經土崩瓦解,新軍也或敗或降,大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末將對治國並無什麽興趣,除了打仗殺人並無所長,確實不想留在朝中了。”
“許兄弟有疑我之意嗎?”李自成單刀直入的問道:“許兄弟是怕伴君如伴虎,李某有一天也會對老兄弟們不利吧?”
“大王既然問起,是的,是有這樣的擔憂。”許平直言不諱地答道:“權這東西乃是大兇之物,還是躲得遠點為好,末將功成身退,以後若是有緣,過上幾十年再進京拜見大王時,可以再一敘同袍之情。大王和末將的君臣之誼,也算是有始有終。”
“這叫什麽有始有終?”李自成不滿地說道:“以我之見,許兄弟對治國的見識也不比牛兄弟差多少,至少今天我犯的錯,牛兄弟就不曾提醒我。”
“隻是末將的一點想法罷了,說不定大王原本的設想才是對的,而末將是婦人之仁。”許平本來就有歸隱的念頭,聽過崇禎臨死前的一番話,許平更覺得自己還是早走早好,省得鬧出其他事端來。再說越是自己這樣越容易遭到忌憚,又不是一個徹底的武夫,還手握兵權。許平打算把顧炎武他們好好推薦給李自成,然後就遠走高飛。
“許兄弟不是還曾和我有約,要共開太平之世,跳出治亂循環嗎?”
“大王隻要時刻懷有一顆仁心,不忘萬民的苦難,那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許兄弟才要留在我的身邊,”李自成有些不高興地說道:“許兄弟要是這麽走了,日後誰來提醒我呢?”
“會有很多人來提醒大王的。”許平笑起來:“大王不是說過,才到了金鑾殿一個時辰,就有人開始為大順防微杜漸了嗎?”
“那些人太蠢了,許兄弟隻身入京,世上豈有有野心的人會自處死地?”李自成口氣堅定地說道:“許兄弟一定要留下來,絕不能被流言所間。”
許平想了想:“大王說的不對,二十多年前,黃侯也曾孤身犯險,但現在黃侯也要反了。”
“那是哪年?”李自成仰頭迴憶起來:“黃侯去遼陽,是天啟六年吧?”
“不錯。”
“嗯,大約是二十五年。今年是永昌元年,等到永昌二十五年的時候,許兄弟你記得提醒我一聲,好讓我能先下手為強。”李自成正色說道:“或是永昌二十五年的時候,許兄弟你要歸隱的話,我一定求之不得。”
……
劉姑娘一直沒有看見嶽牧跑來,近衛營一撥撥的換班休息,可是她的心上人總是不曾出現。總算等到京師的局勢穩定,劉姑娘急忙趕去近衛營的防地,尋找自己的未婚夫。
一路上所見,到處都是順軍士兵的笑臉,長年的戰爭看上去終於結束了,士兵們放聲歡笑,以後就是無憂無慮的太平日子了,再也不用把腦袋提在手上,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了。
見到嶽牧的長官後,這個平時總是笑眯眯取笑他們二人的軍官神情變得非常嚴肅,他盯著劉姑娘猶豫了很久,終於搖頭道:“咱做不來這個,去找你秦嫂子吧。”
劉姑娘跌跌撞撞地跑到軍營後麵,衝到負責收斂屍體入棺材的秦德東的遺孀,後者看到劉姑娘後也是滿臉的沉重,伸手撫摸了一下劉姑娘的頭發,然後帶著她走向那片新墳中。
身後又傳來歡聲笑語聲,剛剛換崗迴營的順軍士兵們毫不掩飾他們內心的喜悅:
“大順萬歲,大王萬歲!”
“天下太平了。”
看著墓碑上的字,劉姑娘失聲痛哭,在一片歡樂聲中發出了撕心扯肺的嚎啕聲,這塊碑上寫的是:
大順近衛營一等軍士嶽牧
……
李自成和牛金星一直忙於接見投降的明朝官吏,自從牛金星在京師安頓下來以後,登門叩見的人都快要把他的門檻踩斷了。在總結明亡得失時,靜下心來以後的李自成覺得崇禎皇帝一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天子幹政過多可能不但不是好事,反倒有不好的影響。因此李自成決定就是自己也不過多幹涉朝廷運轉,而是讓牛金星效仿明的體製,建立一個權威更大的順內閣,全權負責內政,甚至連司禮監的披紅都廢除掉。
李自成送給牛金星一個扇子,上麵親筆寫著內閣兩個字,現在牛金星把這扇子隨身攜帶,沒事就拿出來顯示給眾人看,投降的明朝官吏也是頌聲如潮:“司禮監披紅,留中不發,俱是前明大患,順王一朝廢之,真明主也。”
除去對內閣的掣肘,李自成還下令宮中隻留下一千老弱無處可去的太監,其他數千太監一並遣散出京。
一開始李自成解釋說這個是為了懲罰太監幹政擾亂國事時,群臣們還紛紛稱讚順王的英明,不過等到李自成下令停收新監時,大順的臣子們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他們不是說太監是禍亂之源嗎?”見到牛金星又代表群臣們來勸自己收迴成命,李自成用一種詫異的語氣問道:“那大順以後不收太監了,豈不是徹底斷了閹豎亂政的可能?”
“那大王打算怎麽治理後宮呢?”牛金星冷冷地問道。
“我隻有……”
牛金星咳嗽了一聲。
“寡人隻有一個王後,”李自成馬上改口道:“寡人沒有子嗣,所以大概還會再娶一兩個小老婆。”
牛金星又咳嗽了一聲。
“寡人還會再封一兩個妃子。”李自成倒是非常虛心,別人一勸就改,他轉頭看著身邊的許平,無奈地抱怨了一聲:“真是麻煩啊。”
“天家就要有天家的體統。”牛金星不冷不熱地說了一聲。
“隻有三個而已,如果三個都生不出來,那多半是寡人的問題了。”李自成不顧牛金星大聲的咳嗽,繼續說道:“三個罷了,民間娶妾一娶就是幾十個的多了去了,比如那個代明皇出征的李建泰吧,他就娶了五十個妾,也沒聽說他要用什麽太監啊。”
“因為他是臣,不是天子。不要說天家,就是王府裏,大王聽說過那位王爺沒有用太監的麽?”牛金星冷著臉說道:“前明孝宗皇帝,就一個皇後連妃子都沒有,也沒聽說他把太監都轟走還不收新的,大王如此行事成何體統?”
“這太監不能收。”李自成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很頑固,雖然說不過牛金星但仍不妥協,他向許平投過來一個求助的眼神。
“這閹割是用在牲口身上的,怎麽能使在人身上?”許平搭腔道:“聖人之道在乎仁,閹割活人乃天下大不仁之事,怎麽從來不見聖人門徒出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