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話的口氣,就好象我的餘兄弟、周兄弟一般,”許平很清楚清治所指何事,但是那些事情他沒有什麽興趣去做,甚至連動腦筋去想一想都懶的想。
“人應該是越來越忙,而不是越來越閑的。”清治委婉地說道:“許將軍的手下也是擔心您。”
“大師說的是俗世吧,我看大師就閑在得很。”
清治微笑起來:“難道許將軍不在俗世中麽?”
“現在還是在的。”
“現在?”
“是的,是啊。”許平說話的時候環顧了左右一圈,確定衛士們都在遠處沒有人跟過來。
“那將來呢?”
“等到推翻這昏君,明廷,”許平的手指在劍柄上摩挲了一下,搖了搖頭:“我也想試試閑雲野鶴的日子。”
看到清治仔細地看著自己,許平笑道:“大師不要誤會,我沒有投入道門的意思,我還是寧可去做和尚。”
“和尚?許將軍你要去做和尚?等推翻了明廷之後?”
“噓。”許平伸出了一根手指,示意清治他說話的聲音太大了。
“貧道有些好奇,許將軍為什麽會突然有這個念頭?”
“哦。”笑容從許平的臉上消去:“大師見到郟縣外那堆積如山的屍體了麽?”
“見到了。”
“有一個少年郎,大概十六的樣子,是個官兵,他就在離我不到十步的地方,被另一個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殺了。用一把匕首,緩緩地插進他的喉嚨,無論是殺人的,還是被殺的,他們眼裏都噙著淚水。”許平舞動了一下自己的雙手,殺人他見得太多了,但是像郟縣戰後這般大規模的殺俘是他不曾有過的經曆:“上了戰場,生死各憑天命,沒什麽好說的,但戰場之下……都是炎黃之後,千百年前還可能是一家,不是嗎?”
“許將軍為什麽不管呢?”
“我管不了,”許平發出一聲輕歎:“人貴有自知之明,仗從來都不是我一個人打的,是成千上萬的士兵打贏的,隻有大多數人覺得一件事該我管,我說話才算數;如果每一個人都覺得某件事不歸我管的話,我是管不了的。”
“許將軍覺得郟縣這事歸你管麽?”
“仇太深了,我沒有去管的道理。”許平臉上露出些迷惑之色:“大師知道,我一開始投奔闖王並不是為了替天行道。”
“許將軍是要報私仇。”
“沒錯,但漸漸的,我覺得我是在替天行道。三年下來,我想我就是遇到金求德大概也不會把他怎麽樣了,”許平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以前每日練劍,為的是狹路相逢也不會放仇人走,但現在隻是一種運動了,我知道侯爺是絕不會同意我對金求德下手的,當時我與侯爺約定時還有些猶豫遲疑,可自從開封洪水之後,我也算是想清楚了,隻要金求德不再與闖營為難,我不會為了殺他而破壞闖王與侯爺的默契。”
“既然許將軍能這麽想,那就是在替天行道。”清治道士稱讚道:“貧道認為許將軍成為欽犯、被逼到闖營都是天意,上天要借闖王和許將軍的手推翻明廷。”
“我不敢確信,難道天意就是讓這麽多人死在我的手下?”
“生死有命,何況如果他們不死,可能會有更多的百姓會死。”
“大師說得不錯,但確實昏君欠下了幾百、上千萬條人命的血債,但我也欠下了十幾萬條。”
“所以許將軍動念離開這個俗世了嗎?”
“我很累,大師,我非常的累。我是一個武人,按說殺多少人不該由我來想,但什麽擴充實力、贏取軍心、兩麵三刀、勾心鬥角這些破事,就更不應該由我來想。但現在不是我去找事,是事來找我。”許平臉上露出倦容:“我不想和同生共死過的兄弟鬥心眼,也不想和闖王搞得麵和心不和,這些事之所以來找我,就是因為我手握兵權,若我沒有了兵權,自然就會離我而去。”
“那許將軍和闖王的約定呢?”清治是李自成和許平擊掌為誓的見證人,他問道:“那些投奔許將軍,想讓許將軍幫助他們跳出治亂循環的人呢?”
“我是個武人,這些治國的事情也不是我該考慮的,我該想的就是如何打勝仗而已。闖王誌在奪取天下,將來這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侯爺說我的見識不到他的十分之一。國家的事,讓闖王和侯爺去想吧,我覺得我做不到顧先生和夏先生的期望,齊家、治國、平天下,我連自己身邊的事都一團糟,治理天下的事我就不要去添亂了。”
見許平似乎已經打定主意在太平後放棄兵權,清治又問道:“許將軍就不怕有人會報複麽?”
“我已經想過了:等闖王攻入了京師,侯爺按約定退去南方,他們倆的歲數都不小了,殺了一輩子估計心也殺累了,這太平日子一來我猜他們倆都會有些貪圖這安逸日子,尤其是他們倆都沒有必勝的把握。”許平覺得如果劃江而治的話,那麽短期內很可能誰也吃不掉誰,南方自古就難以集中足夠的力量北伐,而現在北方民生凋敝估計也不是十年、八年就能恢複元氣發起大規模南征的:“我猜這太平日子,能夠維持了幾十年,怎麽也得到我的下一代,他們太平日子過夠了,國庫充足了,人口又多起來了,才會再次開仗。而這和我不會再有什麽幹係了,等闖王攻入了京師,一統長江以北,我就去和闖王說,說我要一座廟,我要他給這座廟捐一大筆錢,就像是《水滸》裏那個什麽、什麽大官人替魯智深做的事一樣,沒人會知道我原本是誰,我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念佛超度亡靈、也算是贖去我手上的罪孽。”
清治聽得哈哈大笑,道:“原來在許將軍心裏,出家是這麽一件愜意的事啊。”
“隻要闖王捐一大筆香油錢,我敢肯定是件非常愜意的事。”
“那麽?”清治問道:“許將軍想好怎麽說服闖王同意你出家了麽?”
“不需要我去說服,有牛軍師呢。”許平微笑道:“不需要我花這個力氣,牛軍師會替我說服闖王同意的,他還會提醒闖王注意保密的,不讓任何人知道我的身份來曆。有一件事我很清楚,那就是我放下兵權這件事,牛軍師一定會全力相助的。當我和闖王、牛軍師說起我打算出家的時候……我都能想像到牛軍師會是如何地如釋重負,現在我都能猜到他聽聞此事時的表情。”
……
京師,鎮東侯府,
黃石和趙慢熊二人麵衝著遠處的靶子,他們每人身前都放著四把手銃,兩個人正慢悠悠地給手銃裝填彈藥。
“大人以武功成就功名,可是侯府裏卻連一個練武場都沒有。”
“怎麽沒有,這不就是?”黃石瞟了趙慢熊一眼,手下仍在準備著火槍:“你家倒是什麽都有,可是你用過嗎?”
“我是靠腦子打仗,練武做甚?”趙慢熊笑道,在沒有外人的時候,趙慢熊總是以“我”自稱,在這方麵他大概是對黃石最隨便的人,而且發覺黃石很喜歡他用這樣的自稱。趙慢熊家裏馬道、箭房、演武場一應俱全,十幾年下來仍然是嶄新的:“但是大人不同,賀兄弟對此不是很看不慣嗎。”
“我很懷疑賀兄弟那一身本事有沒有機會用一用。”黃石舉起一把手銃,穩穩地瞄準遙遠的靶子,“砰”的一聲響過,硝煙散去,靶心上出現了一個黑色的痕跡。
趙慢熊也舉槍射擊,同樣準確地命中靶心,自從有了燧發手銃後,趙慢熊就認定這是最適合他的兵器,這麽多年來和黃石二人樂此不疲地練習。
“賀兄弟的弓馬、劍術,那老趙你是說什麽也比不了的,不過這手銃嘛,我想他連你一成的本事也沒有。”黃石笑著舉起另一支槍,他那麵靶牌的中心位置又多了一個黑洞。
“賀兄弟看不起我練這個,他說這是暗箭傷人,而且比暗箭傷人還不如,起碼弓箭還是要技巧的。”
“賀兄弟這是指桑罵槐呐,哈哈,”黃石大笑著開了第三槍,他知道賀寶刀不好意思說自己,賀寶刀總認為這是小兵的武器,而武將還是應該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以為這個不要技巧麽?”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不是暗箭傷人,反正我一把手銃在手,就是勇猛如賀兄弟這樣的人也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我有兩把手銃,兩個賀兄弟也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有三把……”
“三個賀兄弟也不是你的對手。”黃石笑著接上話茬。
“至少三個,或許能對付二十個也沒不一定,大人你看,二十個人想我撲來,我打到衝在最前麵的,然後又打倒一個,雖然我還剩一支,但是這個時候誰還肯衝在最前呢?”
“不錯,不錯,是我說少了。”
黃石舉起第四把手銃開始瞄準,這時趙慢熊問道:“大人看到郟縣之戰的邸報了麽?”
“還沒有,不過想來孫傳庭是贏不了的。”
“大人不急著知道戰況到底如何麽?”
“估計孫傳庭被一群拿棍棒的農民打敗了吧,打得丟盔卸甲。”黃石平靜地開了第四槍,低下頭開始重新裝填。
本來已經舉起槍的趙慢熊聽到黃石的話後,吃驚把手銃收迴來,他知道黃石既然說還沒有看邸報那就是一定沒有看:“大人怎麽猜到的?”
“哦,看來我猜對了啊。”
“是的,孫傳庭被一群拿著棍棒的闖軍打垮了。”
“曆史總是重複它自己,”黃石心不在焉地說道,看來雖然自己改變了很多,但著名的郟縣之戰還是大體近似:“闖營是不是詐敗、拋下金銀,然後反擊?”
“不錯。”趙慢熊雖然心裏吃驚,但打槍的時候手仍然穩穩地一絲不抖:“大人真是料事如神,那大人認為接下來闖營會如何行動?”
“如果是李自成的話,我認為他會直取關中,不過許平我就不清楚了。”
“通過潼關進攻關中?”
“是的,如果闖營進攻潼關的話,我猜孫傳庭一天都守不住。”
“一天?”趙慢熊更加吃驚了:“大人沒去過潼關吧?”
“沒有,怎麽了?”
“潼關是天下雄關,就是一幫老頭子、老婆子拿著棍棒堅守,也絕不可能一天就丟,如果潼關這麽不牢靠的話,那根本就不會有這座關。”
“我沒說關不牢靠,但沒有堅定守衛者的地方,天塹也是通途,”黃石漫不經心地說道:“以孫傳庭的威信和能力,我不信他能守兩天以上。”
趙慢熊盯著黃石看了半天,緩緩問道:“大人在潼關有細作,大人的細作要為闖營開關?”
“我?我沒有。”黃石已經裝填好了彈藥,他看到趙慢熊手下沒有任何動作而是一直盯著自己看,奇道:“老趙你不打了麽?”
“我……”趙慢熊歪頭想了想,緩緩地開始裝填手銃:“大人不是在闖營有人、就是在潼關有人,嗯,應該兩處都有。”
“確實沒有。”黃石笑道:“我有什麽好瞞著你的?”
“那大人怎麽會這麽有把握,屬下可是去過潼關,那裏絕不可能輕易拿下,許平就是一個月拿下關都算他厲害。”
“我們走著瞧。”黃石又舉槍開始射擊。
“大人……”趙慢熊又觀察了黃石的表情一會兒,問道:“大人聽說官兵敗績好像特別高興。”趙慢熊感覺這不僅僅是因為於黃石的計劃有利,其中明顯參雜進了感情因素,聯想到之前黃石派新軍去河南時的遲疑不定:“當初我們都認為新軍能輕鬆消滅闖軍,那時大人好像還有些內疚?”
趙慢熊語氣裏的不確定讓黃石哈哈大笑,他沒有立刻迴答趙慢熊的問題。
——崇禎朝的明軍,這支自稱是中國軍隊的明軍,無論是我本來的世界還是這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殺中國人,殺更多的中國人,鎮壓求活的農民。開始是為崇禎皇帝殺。當崇禎皇帝被中國農民推翻後,就大批地去投奔滿清主子,繼續殺中國人,殺更多的中國人,鎮壓求活的農民。
——崇禎朝的臣子,這些自稱是中國官員的官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崇禎皇帝出謀劃策盤剝中國百姓,鎮壓求活的農民;等崇禎皇帝被推翻了,他們就投奔滿清幫助多爾袞策劃如何如何盤剝中國百姓,鎮壓農民起義。我不幸犯了個錯,也幫崇禎幹了些這樣的罪孽。
——崇禎皇帝,抵禦外族動用過十幾萬軍隊,但對內屠殺中國百姓出動過幾十萬、上百萬軍隊,而當內戰不利後,就想和皇太極、多爾袞和談……崇禎皇帝願意赦免幾個人——李自成、張獻忠,如果他們不繼續領導農民求活的話,崇禎皇帝不介意用榮華富貴收買他們,不過他不願意給無數的中國百姓一條活路。
——難怪順治要和崇禎稱兄道弟,難怪孫傳庭會在明史裏被描寫得如同聖賢,因為崇禎君臣和滿清奴隸主是一路人,做著同樣的事,難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在屠殺中國農民這件事上,滿清統治者和崇禎君臣絕對是心有戚戚焉,更因為崇禎的失敗而同情他。
“正義不一定總是能伸張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人民被侮辱、被損害、被欺壓、被蔑視是常態,黃石笑道:“看到正義伸張總是一件快事。”
第十四節 破關
“公正?”
“是的,公正。”黃石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見黃石沒有更多的談性,趙慢熊也識趣地沒有追問,而是談起另外一個問題:“福建的理事會,說明年不會再給大人更多的錢了。”
“我知道這件事,”楊致遠去世後,一些聯絡的工作就被黃石交給趙慢熊和張再弟,昨天黃石已經看過理事會的來信,他們聲稱新軍所需要的巨額財政支持對福建來說已經是不堪重負,他們希望黃石能夠讓朝廷為新軍在福建訂購的武器付錢,而不再由南方的各個理事會補貼:“他們說的有道理,這兩年來福建沒有新建學校,給新軍武器的補貼比給孤寡老人的贍養費還要多好幾倍。北方太遠了,這裏的戰爭與他們無關,而且我本來答應隻找他們要兩年的錢,現在已經三年了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是我食言了。”
“大人,可是新軍需要這筆錢。”南方給的財政補貼數額非常巨大,雖然朝廷承擔了一部分軍械開支,但是大概也就夠新軍所需的兩到三成,其餘的差額都要分攤給黃石在南方的勢力集團。而且趙慢熊很確定,如果黃石堅持,理事會最終還是會妥協的,他們既沒有造成對抗的膽量,也沒有這個實力。
“不再需要了,明年我們就會去南方了,”黃石的口氣不容置疑:“等到新軍到了南方,他們會願意出錢的,因為那就是在保衛他們的家園了。”
“大人,有件事我一直想問,”以前趙慢熊認為理事會隻是黃石用來籌款的一個斂財工具,後來認為是黃石用來擴大影響的工具,但如果是一個工具的話,那黃石不應該如此縱容理事會的反抗。雖然趙慢熊不知道黃石的全部部署,不過從他接管的這部分工作記錄來看,他覺得黃石簡直就是在鼓勵理事會對抗他、損害他的利益、反抗他的權威:“大人到底想把理事會變成一個……變成一個什麽東西?”
“你會知道的,現在對你說,你會覺得我異想天開,等你到了南方親眼看見,你立刻就會明白的。”
……
已經是寒冷的十月,許平正帶著軍隊向潼關進發,首先追上他的闖軍是李來亨統帥的裝甲營。
“李將軍,江西的戰況到底怎麽是怎麽迴事?”見到李來亨後,許平立刻問起這個讓他頗感迷惑的問題,從李自成的信上看,闖軍對江西的試探進攻很不順利,以致闖營上下都喪失了繼續進攻的決心:“江西民風彪悍?不會吧,湘西民風彪悍我倒是聽說過。”
“大將軍你是沒有親眼見到啊,”李來亨說湖廣的明軍沒有進行任何有力的抵抗,左良玉一路逃竄,逃到江西邊界時被福寧軍和江西兵擋住不許他入內,於是就轉頭逃向北方。等季退思和李定國抵達湖廣和江西邊界時,就發起了試探性進攻:“福寧軍在正麵抵抗,他們堅守各個要塞和城鎮,他們在江西的表現完全變樣了,前鋒無隙可乘,每一座有城牆的鎮子裏都有堅強的抵抗。而農村……”
說到這裏李來亨的臉上有些迷惑的神情,裝甲營並沒有投入進攻,實際上試探進攻後闖營就不打算再啃江西這塊硬骨頭了:“江西的男人,父子齊上陣,他們有大量的火槍,又熟悉地形,我們的前鋒遇到無休無止的遊擊騷擾,而江西男人開槍的時候,他們的女人也都沒有躲起來,而是母女媳婦一起在他們父親、兄弟和丈夫身後給他們裝填彈藥。”
“嗯,難道朝廷不在江西抽稅麽?”許平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以往無論是在河南還是山東,闖營過處農民都歡天喜地,別說幫助官兵抵抗闖軍,還會有很多人參軍或是給闖軍當向導:“沒聽說有這種事啊?”
“不知道,闖王和牛軍師都認為江西百姓受朝廷的蠱惑太深了,既然如此闖王也不願意硬打。”相對在中原和山東的作戰,闖營前鋒在這種遊擊戰中損失不小,但絕對損失並不算太大,也遠遠沒有超過容忍範圍:“我軍不適應這種戰鬥,我軍士兵也多是窮苦的農民,江西百姓的遊擊對我軍士氣影響很大。”
“看來江南百姓還是過得要比中原好很多,不過沒關係,我們自己做得好,朝廷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許平並不是很擔心這個問題,相反鬆了一口氣,闖營的勢力不侵入江西就不會破壞李自成和鎮東侯的約定:“湖廣如何?”
“被左良玉洗劫一空,也不適合過冬了。”李來亨和許平想得差不多,他覺得現在南方的百姓還是把闖營當賊看,等到推翻明廷大義在手,這種恐懼和不信任自然會平息:“我軍正在退出湖廣。”
“人應該是越來越忙,而不是越來越閑的。”清治委婉地說道:“許將軍的手下也是擔心您。”
“大師說的是俗世吧,我看大師就閑在得很。”
清治微笑起來:“難道許將軍不在俗世中麽?”
“現在還是在的。”
“現在?”
“是的,是啊。”許平說話的時候環顧了左右一圈,確定衛士們都在遠處沒有人跟過來。
“那將來呢?”
“等到推翻這昏君,明廷,”許平的手指在劍柄上摩挲了一下,搖了搖頭:“我也想試試閑雲野鶴的日子。”
看到清治仔細地看著自己,許平笑道:“大師不要誤會,我沒有投入道門的意思,我還是寧可去做和尚。”
“和尚?許將軍你要去做和尚?等推翻了明廷之後?”
“噓。”許平伸出了一根手指,示意清治他說話的聲音太大了。
“貧道有些好奇,許將軍為什麽會突然有這個念頭?”
“哦。”笑容從許平的臉上消去:“大師見到郟縣外那堆積如山的屍體了麽?”
“見到了。”
“有一個少年郎,大概十六的樣子,是個官兵,他就在離我不到十步的地方,被另一個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殺了。用一把匕首,緩緩地插進他的喉嚨,無論是殺人的,還是被殺的,他們眼裏都噙著淚水。”許平舞動了一下自己的雙手,殺人他見得太多了,但是像郟縣戰後這般大規模的殺俘是他不曾有過的經曆:“上了戰場,生死各憑天命,沒什麽好說的,但戰場之下……都是炎黃之後,千百年前還可能是一家,不是嗎?”
“許將軍為什麽不管呢?”
“我管不了,”許平發出一聲輕歎:“人貴有自知之明,仗從來都不是我一個人打的,是成千上萬的士兵打贏的,隻有大多數人覺得一件事該我管,我說話才算數;如果每一個人都覺得某件事不歸我管的話,我是管不了的。”
“許將軍覺得郟縣這事歸你管麽?”
“仇太深了,我沒有去管的道理。”許平臉上露出些迷惑之色:“大師知道,我一開始投奔闖王並不是為了替天行道。”
“許將軍是要報私仇。”
“沒錯,但漸漸的,我覺得我是在替天行道。三年下來,我想我就是遇到金求德大概也不會把他怎麽樣了,”許平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以前每日練劍,為的是狹路相逢也不會放仇人走,但現在隻是一種運動了,我知道侯爺是絕不會同意我對金求德下手的,當時我與侯爺約定時還有些猶豫遲疑,可自從開封洪水之後,我也算是想清楚了,隻要金求德不再與闖營為難,我不會為了殺他而破壞闖王與侯爺的默契。”
“既然許將軍能這麽想,那就是在替天行道。”清治道士稱讚道:“貧道認為許將軍成為欽犯、被逼到闖營都是天意,上天要借闖王和許將軍的手推翻明廷。”
“我不敢確信,難道天意就是讓這麽多人死在我的手下?”
“生死有命,何況如果他們不死,可能會有更多的百姓會死。”
“大師說得不錯,但確實昏君欠下了幾百、上千萬條人命的血債,但我也欠下了十幾萬條。”
“所以許將軍動念離開這個俗世了嗎?”
“我很累,大師,我非常的累。我是一個武人,按說殺多少人不該由我來想,但什麽擴充實力、贏取軍心、兩麵三刀、勾心鬥角這些破事,就更不應該由我來想。但現在不是我去找事,是事來找我。”許平臉上露出倦容:“我不想和同生共死過的兄弟鬥心眼,也不想和闖王搞得麵和心不和,這些事之所以來找我,就是因為我手握兵權,若我沒有了兵權,自然就會離我而去。”
“那許將軍和闖王的約定呢?”清治是李自成和許平擊掌為誓的見證人,他問道:“那些投奔許將軍,想讓許將軍幫助他們跳出治亂循環的人呢?”
“我是個武人,這些治國的事情也不是我該考慮的,我該想的就是如何打勝仗而已。闖王誌在奪取天下,將來這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侯爺說我的見識不到他的十分之一。國家的事,讓闖王和侯爺去想吧,我覺得我做不到顧先生和夏先生的期望,齊家、治國、平天下,我連自己身邊的事都一團糟,治理天下的事我就不要去添亂了。”
見許平似乎已經打定主意在太平後放棄兵權,清治又問道:“許將軍就不怕有人會報複麽?”
“我已經想過了:等闖王攻入了京師,侯爺按約定退去南方,他們倆的歲數都不小了,殺了一輩子估計心也殺累了,這太平日子一來我猜他們倆都會有些貪圖這安逸日子,尤其是他們倆都沒有必勝的把握。”許平覺得如果劃江而治的話,那麽短期內很可能誰也吃不掉誰,南方自古就難以集中足夠的力量北伐,而現在北方民生凋敝估計也不是十年、八年就能恢複元氣發起大規模南征的:“我猜這太平日子,能夠維持了幾十年,怎麽也得到我的下一代,他們太平日子過夠了,國庫充足了,人口又多起來了,才會再次開仗。而這和我不會再有什麽幹係了,等闖王攻入了京師,一統長江以北,我就去和闖王說,說我要一座廟,我要他給這座廟捐一大筆錢,就像是《水滸》裏那個什麽、什麽大官人替魯智深做的事一樣,沒人會知道我原本是誰,我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念佛超度亡靈、也算是贖去我手上的罪孽。”
清治聽得哈哈大笑,道:“原來在許將軍心裏,出家是這麽一件愜意的事啊。”
“隻要闖王捐一大筆香油錢,我敢肯定是件非常愜意的事。”
“那麽?”清治問道:“許將軍想好怎麽說服闖王同意你出家了麽?”
“不需要我去說服,有牛軍師呢。”許平微笑道:“不需要我花這個力氣,牛軍師會替我說服闖王同意的,他還會提醒闖王注意保密的,不讓任何人知道我的身份來曆。有一件事我很清楚,那就是我放下兵權這件事,牛軍師一定會全力相助的。當我和闖王、牛軍師說起我打算出家的時候……我都能想像到牛軍師會是如何地如釋重負,現在我都能猜到他聽聞此事時的表情。”
……
京師,鎮東侯府,
黃石和趙慢熊二人麵衝著遠處的靶子,他們每人身前都放著四把手銃,兩個人正慢悠悠地給手銃裝填彈藥。
“大人以武功成就功名,可是侯府裏卻連一個練武場都沒有。”
“怎麽沒有,這不就是?”黃石瞟了趙慢熊一眼,手下仍在準備著火槍:“你家倒是什麽都有,可是你用過嗎?”
“我是靠腦子打仗,練武做甚?”趙慢熊笑道,在沒有外人的時候,趙慢熊總是以“我”自稱,在這方麵他大概是對黃石最隨便的人,而且發覺黃石很喜歡他用這樣的自稱。趙慢熊家裏馬道、箭房、演武場一應俱全,十幾年下來仍然是嶄新的:“但是大人不同,賀兄弟對此不是很看不慣嗎。”
“我很懷疑賀兄弟那一身本事有沒有機會用一用。”黃石舉起一把手銃,穩穩地瞄準遙遠的靶子,“砰”的一聲響過,硝煙散去,靶心上出現了一個黑色的痕跡。
趙慢熊也舉槍射擊,同樣準確地命中靶心,自從有了燧發手銃後,趙慢熊就認定這是最適合他的兵器,這麽多年來和黃石二人樂此不疲地練習。
“賀兄弟的弓馬、劍術,那老趙你是說什麽也比不了的,不過這手銃嘛,我想他連你一成的本事也沒有。”黃石笑著舉起另一支槍,他那麵靶牌的中心位置又多了一個黑洞。
“賀兄弟看不起我練這個,他說這是暗箭傷人,而且比暗箭傷人還不如,起碼弓箭還是要技巧的。”
“賀兄弟這是指桑罵槐呐,哈哈,”黃石大笑著開了第三槍,他知道賀寶刀不好意思說自己,賀寶刀總認為這是小兵的武器,而武將還是應該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以為這個不要技巧麽?”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不是暗箭傷人,反正我一把手銃在手,就是勇猛如賀兄弟這樣的人也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我有兩把手銃,兩個賀兄弟也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有三把……”
“三個賀兄弟也不是你的對手。”黃石笑著接上話茬。
“至少三個,或許能對付二十個也沒不一定,大人你看,二十個人想我撲來,我打到衝在最前麵的,然後又打倒一個,雖然我還剩一支,但是這個時候誰還肯衝在最前呢?”
“不錯,不錯,是我說少了。”
黃石舉起第四把手銃開始瞄準,這時趙慢熊問道:“大人看到郟縣之戰的邸報了麽?”
“還沒有,不過想來孫傳庭是贏不了的。”
“大人不急著知道戰況到底如何麽?”
“估計孫傳庭被一群拿棍棒的農民打敗了吧,打得丟盔卸甲。”黃石平靜地開了第四槍,低下頭開始重新裝填。
本來已經舉起槍的趙慢熊聽到黃石的話後,吃驚把手銃收迴來,他知道黃石既然說還沒有看邸報那就是一定沒有看:“大人怎麽猜到的?”
“哦,看來我猜對了啊。”
“是的,孫傳庭被一群拿著棍棒的闖軍打垮了。”
“曆史總是重複它自己,”黃石心不在焉地說道,看來雖然自己改變了很多,但著名的郟縣之戰還是大體近似:“闖營是不是詐敗、拋下金銀,然後反擊?”
“不錯。”趙慢熊雖然心裏吃驚,但打槍的時候手仍然穩穩地一絲不抖:“大人真是料事如神,那大人認為接下來闖營會如何行動?”
“如果是李自成的話,我認為他會直取關中,不過許平我就不清楚了。”
“通過潼關進攻關中?”
“是的,如果闖營進攻潼關的話,我猜孫傳庭一天都守不住。”
“一天?”趙慢熊更加吃驚了:“大人沒去過潼關吧?”
“沒有,怎麽了?”
“潼關是天下雄關,就是一幫老頭子、老婆子拿著棍棒堅守,也絕不可能一天就丟,如果潼關這麽不牢靠的話,那根本就不會有這座關。”
“我沒說關不牢靠,但沒有堅定守衛者的地方,天塹也是通途,”黃石漫不經心地說道:“以孫傳庭的威信和能力,我不信他能守兩天以上。”
趙慢熊盯著黃石看了半天,緩緩問道:“大人在潼關有細作,大人的細作要為闖營開關?”
“我?我沒有。”黃石已經裝填好了彈藥,他看到趙慢熊手下沒有任何動作而是一直盯著自己看,奇道:“老趙你不打了麽?”
“我……”趙慢熊歪頭想了想,緩緩地開始裝填手銃:“大人不是在闖營有人、就是在潼關有人,嗯,應該兩處都有。”
“確實沒有。”黃石笑道:“我有什麽好瞞著你的?”
“那大人怎麽會這麽有把握,屬下可是去過潼關,那裏絕不可能輕易拿下,許平就是一個月拿下關都算他厲害。”
“我們走著瞧。”黃石又舉槍開始射擊。
“大人……”趙慢熊又觀察了黃石的表情一會兒,問道:“大人聽說官兵敗績好像特別高興。”趙慢熊感覺這不僅僅是因為於黃石的計劃有利,其中明顯參雜進了感情因素,聯想到之前黃石派新軍去河南時的遲疑不定:“當初我們都認為新軍能輕鬆消滅闖軍,那時大人好像還有些內疚?”
趙慢熊語氣裏的不確定讓黃石哈哈大笑,他沒有立刻迴答趙慢熊的問題。
——崇禎朝的明軍,這支自稱是中國軍隊的明軍,無論是我本來的世界還是這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殺中國人,殺更多的中國人,鎮壓求活的農民。開始是為崇禎皇帝殺。當崇禎皇帝被中國農民推翻後,就大批地去投奔滿清主子,繼續殺中國人,殺更多的中國人,鎮壓求活的農民。
——崇禎朝的臣子,這些自稱是中國官員的官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崇禎皇帝出謀劃策盤剝中國百姓,鎮壓求活的農民;等崇禎皇帝被推翻了,他們就投奔滿清幫助多爾袞策劃如何如何盤剝中國百姓,鎮壓農民起義。我不幸犯了個錯,也幫崇禎幹了些這樣的罪孽。
——崇禎皇帝,抵禦外族動用過十幾萬軍隊,但對內屠殺中國百姓出動過幾十萬、上百萬軍隊,而當內戰不利後,就想和皇太極、多爾袞和談……崇禎皇帝願意赦免幾個人——李自成、張獻忠,如果他們不繼續領導農民求活的話,崇禎皇帝不介意用榮華富貴收買他們,不過他不願意給無數的中國百姓一條活路。
——難怪順治要和崇禎稱兄道弟,難怪孫傳庭會在明史裏被描寫得如同聖賢,因為崇禎君臣和滿清奴隸主是一路人,做著同樣的事,難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在屠殺中國農民這件事上,滿清統治者和崇禎君臣絕對是心有戚戚焉,更因為崇禎的失敗而同情他。
“正義不一定總是能伸張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人民被侮辱、被損害、被欺壓、被蔑視是常態,黃石笑道:“看到正義伸張總是一件快事。”
第十四節 破關
“公正?”
“是的,公正。”黃石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見黃石沒有更多的談性,趙慢熊也識趣地沒有追問,而是談起另外一個問題:“福建的理事會,說明年不會再給大人更多的錢了。”
“我知道這件事,”楊致遠去世後,一些聯絡的工作就被黃石交給趙慢熊和張再弟,昨天黃石已經看過理事會的來信,他們聲稱新軍所需要的巨額財政支持對福建來說已經是不堪重負,他們希望黃石能夠讓朝廷為新軍在福建訂購的武器付錢,而不再由南方的各個理事會補貼:“他們說的有道理,這兩年來福建沒有新建學校,給新軍武器的補貼比給孤寡老人的贍養費還要多好幾倍。北方太遠了,這裏的戰爭與他們無關,而且我本來答應隻找他們要兩年的錢,現在已經三年了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是我食言了。”
“大人,可是新軍需要這筆錢。”南方給的財政補貼數額非常巨大,雖然朝廷承擔了一部分軍械開支,但是大概也就夠新軍所需的兩到三成,其餘的差額都要分攤給黃石在南方的勢力集團。而且趙慢熊很確定,如果黃石堅持,理事會最終還是會妥協的,他們既沒有造成對抗的膽量,也沒有這個實力。
“不再需要了,明年我們就會去南方了,”黃石的口氣不容置疑:“等到新軍到了南方,他們會願意出錢的,因為那就是在保衛他們的家園了。”
“大人,有件事我一直想問,”以前趙慢熊認為理事會隻是黃石用來籌款的一個斂財工具,後來認為是黃石用來擴大影響的工具,但如果是一個工具的話,那黃石不應該如此縱容理事會的反抗。雖然趙慢熊不知道黃石的全部部署,不過從他接管的這部分工作記錄來看,他覺得黃石簡直就是在鼓勵理事會對抗他、損害他的利益、反抗他的權威:“大人到底想把理事會變成一個……變成一個什麽東西?”
“你會知道的,現在對你說,你會覺得我異想天開,等你到了南方親眼看見,你立刻就會明白的。”
……
已經是寒冷的十月,許平正帶著軍隊向潼關進發,首先追上他的闖軍是李來亨統帥的裝甲營。
“李將軍,江西的戰況到底怎麽是怎麽迴事?”見到李來亨後,許平立刻問起這個讓他頗感迷惑的問題,從李自成的信上看,闖軍對江西的試探進攻很不順利,以致闖營上下都喪失了繼續進攻的決心:“江西民風彪悍?不會吧,湘西民風彪悍我倒是聽說過。”
“大將軍你是沒有親眼見到啊,”李來亨說湖廣的明軍沒有進行任何有力的抵抗,左良玉一路逃竄,逃到江西邊界時被福寧軍和江西兵擋住不許他入內,於是就轉頭逃向北方。等季退思和李定國抵達湖廣和江西邊界時,就發起了試探性進攻:“福寧軍在正麵抵抗,他們堅守各個要塞和城鎮,他們在江西的表現完全變樣了,前鋒無隙可乘,每一座有城牆的鎮子裏都有堅強的抵抗。而農村……”
說到這裏李來亨的臉上有些迷惑的神情,裝甲營並沒有投入進攻,實際上試探進攻後闖營就不打算再啃江西這塊硬骨頭了:“江西的男人,父子齊上陣,他們有大量的火槍,又熟悉地形,我們的前鋒遇到無休無止的遊擊騷擾,而江西男人開槍的時候,他們的女人也都沒有躲起來,而是母女媳婦一起在他們父親、兄弟和丈夫身後給他們裝填彈藥。”
“嗯,難道朝廷不在江西抽稅麽?”許平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以往無論是在河南還是山東,闖營過處農民都歡天喜地,別說幫助官兵抵抗闖軍,還會有很多人參軍或是給闖軍當向導:“沒聽說有這種事啊?”
“不知道,闖王和牛軍師都認為江西百姓受朝廷的蠱惑太深了,既然如此闖王也不願意硬打。”相對在中原和山東的作戰,闖營前鋒在這種遊擊戰中損失不小,但絕對損失並不算太大,也遠遠沒有超過容忍範圍:“我軍不適應這種戰鬥,我軍士兵也多是窮苦的農民,江西百姓的遊擊對我軍士氣影響很大。”
“看來江南百姓還是過得要比中原好很多,不過沒關係,我們自己做得好,朝廷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許平並不是很擔心這個問題,相反鬆了一口氣,闖營的勢力不侵入江西就不會破壞李自成和鎮東侯的約定:“湖廣如何?”
“被左良玉洗劫一空,也不適合過冬了。”李來亨和許平想得差不多,他覺得現在南方的百姓還是把闖營當賊看,等到推翻明廷大義在手,這種恐懼和不信任自然會平息:“我軍正在退出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