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演知道崇禎皇帝決心已定,不好再勸隻是此事總歸不是什麽光明正大的事情,他就建議道:“聖上,洪水剛過,微臣以為不妨通告天下朝廷要重修河堤,打撈屍體讓他們能入土為安。若是……若是聖上要取沉銀,不妨一並進行。”
“唔,”崇禎皇帝轉念一想確實這樣比較妥當,但隨即想到內閣想得到這招,其他那些刁民未必就想不到:“嚴禁民間擅自賑濟、打撈死屍,以防有人趁亂盜取沉銀,此事一概交由河南巡撫衙門統一指揮。”
“遵旨,”陳演再次提醒道:“還是莫要外泄為好。”
在鎮東侯原本的世界裏,崇禎皇帝就欣然同意:“其汴城撈費一事,宜專官密行。”現在情況雖有出入,但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崇禎皇帝才未雨綢繆堵住百姓和他搶死人錢的路,就又擔心文官會在打撈沉銀一事中上下其手,馬上決定派出太監持秘旨,帶著賑濟、救災的幌子前往開封。
“還有挖堤一事,”陳演覺得這事對朝廷的威信有所損害,敢作敢當從來就不是朝廷的作風,因此他立刻提議:“還要速速昭告天下,這堤是闖賊挖的。”
兵部尚書張縉彥覺得這從軍事上講有些說不過去,殘餘明軍都在黃河北岸,闖軍在南岸,李自成要是挖堤斷無挖南堤的道理,要挖也是挖北堤:“李許二賊雖然愚蠢,但天下人會相信他們蠢到這個地步麽?”
陳演也覺得這個比較有難度,他提出一個建議:“也可以說是官兵先挖,但是被李闖發覺了,所以他們一起挖。”陳演認為這個說法有兩個好處,第一,增加一些可信性,承認明軍也參與挖堤顯得朝廷比較誠實;第二,暗示若是李闖不挖堤的話,本來以明軍的小規模決口行動不會造成這麽大的損失。
可是張縉彥覺得還是有欠妥之處:“闖賊為什麽要挖?嫌水勢不夠大?”
“是這樣的,”陳演解釋道:“侯洵在下遊挖,被闖賊發現後跑到上遊去挖,想搶先把水引到侯洵的標營處,結果兩口同潰,就把他們也給淹了,而且水勢更大,這叫人算不如天算。”
“這個……”張縉彥還有些顧慮,因為侯洵的標營在開封上遊挺遠的地方,如果李自成要挖堤不會在開封附近決口:“明眼人一看地圖就知道這話靠不住。”
“又有幾個人會去看地圖呢?”陳演對此不以為然,不少縉紳恨李自成入骨,他們不願意相信李自成是比明廷更厚道的人,隻要給他們一個攻擊李自成的借口,不管多麽荒謬他們都會真心實意地相信它,而這就夠了:“李闖一個農民,他懂得什麽水勢?懂得什麽水淹七軍?他就是這麽蠢!”
“就說李闖三攻開封不下,一怒挖堤吧,不幹侯洵的事。”崇禎皇帝聽得心煩,打算拍板決定說法。
張縉彥還是有些不安,作為兵部尚書他總是忍不住從其他角度考慮、或軍事、或情理:“李闖前兩次都沒挖,這次眼看開封城破在即怎麽會去挖?上次他被射瞎了一隻眼都沒挖啊。再說如果全是他挖的,他為什麽不事先退兵。”
“誰知道賊人怎麽會這麽蠢?他們要是通情達理就不會做賊了。”崇禎皇帝不耐煩起來,現在他的一顆心全在琢磨如何從開封城中撈銀,以及能夠從這次洪災中掙到多少錢的問題上了。
“聖上說得極是,”陳演附和道,現在還不知道到底闖營有沒有那個將領被淹死了,如果有就最好不過,那就可以說李自成是為了淹死一個他看不順眼的將領而動手挖堤的,至於其後自己也被淹了當然還是崇禎皇帝那個理由——這個農民太蠢了。
第三十節 危機
開封周圍都被洪水波及,數十萬百姓死於非命,幾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同樣遭受重創的闖軍後退數十幾裏,很快退出開封府境,在黃泛區邊緣地區重新安營紮寨。許平收攏散兵,同時幫助闖營軍屬安頓下來。
撤退到安全地帶後,好不容易喘過一口氣的許平連忙開始清點部隊,他手下的七營闖軍,洪水之前應該有四萬多士兵,現在隻剩下一萬多,裝備和武器損失更是極為慘重。
“應該有不少兄弟失散了,打起我們的旗號,讓他們能夠找到我們吧。”許平命令部下派出騎兵,一旦水勢變小就進入黃泛區聯絡,讓失散的部下能夠歸建。
數日後許平和李自成還有其他闖營將領取得聯係,聽上去其他各部也不比許平強多少,羅汝才甚至還要慘。曹營精騎本來有三千多人,之前羅汝才費勁心思地加強他的嫡係部隊,不少特別精銳的騎兵甚至達到了一人三馬,這樣的豪華裝備讓他在中都一戰中沒有遇到什麽損失輕易地脫離戰場。
但這種裝備卻不能保證曹營的部隊能夠逃脫洪水,現在羅汝才隻剩下千多手下還在身邊,人人都驚魂未定。由於之前兩年在河南的節節勝利,羅汝才還得以招攏上萬精壯充當他騎兵部隊的輔兵,這一萬多壯丁並沒有嚴密的編製,和曹營的輜重一起在洪災中全部損失殆盡。羅汝才估計他的軍隊近半被洪水卷去,那些僥幸逃生的士兵也四散逃離不知去向。
“一年之內曹營恐怕沒法恢複元氣了。”神色黯然的羅汝才對許平的使者這樣說道。
在開封周圍的闖軍中,許平是負責緊密圍城的,羅汝才在城南,而李自成的老營相對他們駐紮得比較遠,因此他的損失比例相對較小——但這也是和許平、李定國、羅汝才這些最倒黴的人相比罷了,李自成老營的絕對損失仍然相當驚人:他的嫡係五營本來通過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擴充到四萬人,現在也隻剩下一萬兩千多。
“現在我們全軍大概隻剩下三、四萬人。”許平向部下們介紹道,闖軍上下士氣不振、軍心浮動,是近年以來戰鬥力最低的時候:“幸好快要到冬季了,幸好今年新軍剛被重創,他們不會來攻打我們。”
許平的部下們也覺得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朝廷在這個時候進攻河南闖軍,缺衣少糧的闖軍就會陷入極大的危險中。
“大人,末將覺得這未必是天災。”周洞天沉吟著說出這幾天來一直縈繞在他腦海裏的念頭,看到部隊的慘狀後,周洞天覺得自己不但無法把這個念頭逐出腦海,反倒變得越來越強烈了:“這堤莫不是是狗官兵挖的吧?”
其他幾個軍官都沒有說話,他們現在也有類似的念頭,隻是一直沒有說出口而已。
“侯洵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吧,”許平仍認為天災的可能性比較大,雖說最近是枯水期,但挖黃河大堤還是太瘋狂的念頭:“侯洵是明廷的督師,他淹死這麽多百姓,其中還有不少是縉紳,他如何能向他的朝廷交代?”
……
在許平新建立的收攏所旁,大難不死的嶽牧剛剛向部隊報到,負責收容的軍官很高興他的歸隊,現在許平急需每一個老兵來重建軍隊。收容軍官讓嶽牧去吃頓熱飯,然後就馬上迴營,近衛營統計幸存士兵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眼下最讓許平擔憂的就是官兵趁機進攻,以盡快恢複軍隊戰鬥力為要務。
報到結束後,嶽牧把劉姑娘帶到闖營的女營旁,向負責的軍官懇求讓這個姑娘加入闖營的女營,負責的軍官問道:“這是你的妻子嗎?”
“不是”,嶽穆答道,“不過是個孤女。”
“還有其他人麽?”
“她沒有家人了。”
……
最初的慌亂過後,孫可望就表示要帶一隊兵去歸德看看,這時許平重新判斷局麵,認為新軍在冬季通過黃泛區攻擊闖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放孫可望離開。
與此同時,得知闖營盡數退出開封府後,朝廷下旨將侯恂鎖拿進京,他被收押進詔獄後,明廷開始通過邸報宣傳:挖黃河大決堤得事並非明軍一家所為,在發覺明軍挖大堤決水後,闖軍隨即也開始挖堤,打算反灌,結果弄巧成拙,導致水勢變大,一發而不可收。
看到這些邸報後,餘深河怒不可遏:“若是我們早得到官兵決堤的消息,逃都來不及,哪還來得及去挖堤,再說開封附近一馬平川,到處都是平原,我們又沒有城樓可躲,這個時候不快往高處跑,還去決堤,不是自尋死路嗎?”
一向沉穩的周洞天亦破口大罵,得知侯洵在第一時間派出船隻接應周王逃離後,他就開始懷疑這並非是天災而是明軍挖河,現在看到朝廷邸報確認明軍有挖堤行為後快要氣瘋了:“我軍在南岸、結果我們也去南岸挖堤反灌,難道我們蠢到認為扒開南堤就能反灌北岸的官兵嗎?”
“和許州那個守官一樣,侯洵不在乎百姓死了多少,他隻在乎土地,哪怕是河南百姓死絕了,隻要土地還在就行,”一片大罵聲中,有許平還顯得冷靜:“昏君、明廷看來還沒有喪盡天良,所以挖堤這種事情他們也不敢獨自承擔來,若是明廷不但不說是我們挖的堤,反倒大肆鼓吹挖堤是件了不得的豐功偉績,我覺得那倒是更壞。”
“現在這狗官要自食其果了。”餘深河恨恨地說道。
“很難,我不認為昏君最後會怎麽懲罰他。”邸報上隻是說侯洵是因為剿匪不力被革職查辦,並不是因為百姓的死傷,許平知道即使是那些殺害楊展的川軍將領,朝廷也沒有動他們一根寒毛:“侯洵有什麽剿匪不力的?他明明淹得我們元氣大傷。現在隻是彈劾他的人太多了,朝廷不得不掩人耳目罷了,等到風頭過去了,我猜昏君一定會對他從寬處理的。”
壓下部下們的憤憤不平之聲,許平命令各營加緊擴建營房,修築廁所等衛生設施,總之一切都要按照新軍的衛生條例來辦:“……絕對不許難民或我們的士兵喝生水,多砍伐薪柴讓所有的人都要喝熱水。每次大災,尤其是水災之後,接踵而至的就是瘟疫,這麽多兵民擁擠在這裏,一旦瘟疫流傳開那可麻煩了。”
隨著不斷有人歸隊,許平的信心也稍微增強了一些,他讓各營的教導隊和所有野戰部隊都參與到善後工作中去:“不必訓練新兵了。”許平自嘲地苦笑了一聲,輜重裝備現在沒有不缺的,他對陳哲說道:“反正我們也沒有火藥和槍支訓練新兵了。”
……
在這一片混亂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前來許平營帳求見。
“草民袁鋒,叩見大將軍。”
“中原大俠?!”許平聽到來人的姓名後頗為驚奇,以前多次勸降,此人都油鹽不進,但這次他卻帶著自己的一些徒弟一直趕來襄城這裏投軍:“袁大俠請起。”
匍匐在地的中原大俠叫道:“草民有眼無珠,不識抬舉,好叫大將軍得知,草民在河南還有很多武林朋友,若是大將軍不棄,草民這便寫信給他們,讓他們出來為闖王效力。”
這些大俠們不但有走私鹽、鐵、軍火的渠道,而且個個都是地頭蛇,若是有這些人相助,許平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情報,並相應地遏製明廷探子的活動,許平見袁鋒趴在地上不肯起來,連忙過去相扶。
許平見中原大俠情緒十分激動,就想讓中原大俠坐下說話,但中原大俠始終重複著他已經說了無數遍的話——就是要把官兵殺個幹幹淨淨。在連續重複這話七八遍之後,中原大俠這個硬漢子突然哭出聲來。原來,包括袁鋒在內,一共有七兄弟結義,在開封大水中,他的六個結義兄弟全都淹死了。
……
數日後,許平再次召開全體會議討論善後問題。
營房擴建等工作進展得都不十分順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物資,各營指揮官都希望把有限的力量放在收集糧草這項工作上:“大人,我們的糧食是肯定不夠吃的。”
“和輜重比起來,我們損失的兵力都是小事了。”周洞天向許平報告問題比預想的還要嚴重,苦心經營的開封府根據地已經毀於一旦,本來有大量的糧食分散儲存在各縣,現在這些儲備都毀於洪災;此外還有難民問題,數以萬計的難民逃出黃泛區,看到闖營各部收攏散兵的告示後,這些難民就紛紛向闖營所在湧來,表示他們想當兵吃糧:“本來這些都是我們治下的百姓,要是沒有這洪水,我們還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衣食,現在卻都來吃我們了。”
“有多少人?”
“這幾天已經有了五萬之多,末將估計很快就會超過十萬,”周洞天一臉的難色,雖然他從來不負責內政問題,但基本的了解還是有——那就是許平沒有足夠的庫存,也無法像往年那樣從百姓中征收物資了:“這麽多張嘴,不要說現在,就是去年大人您也養不起。”
“是啊,我養不起這麽多人。”
“還有一個問題,大人,是我們的軍紀問題。”緊跟著周洞天,陳哲又報上另外一個更壞的消息:“我們軍隊中已經出現了掠奪問題。”
“掠奪?”許平叫了一聲。
“是的。”
“掠奪難民?”
“是的。”陳哲再次確認,他向許平報告說在洪水過後,闖營的軍紀普遍開始出現問題,曹營等同盟軍已經開始明目張膽地搶奪民財補充自己,而李自成顯得束手無策。
“如果隻是其他各營,我們裝看不見也就罷了,可是現在大人您的手下也有這種行徑,而且絕不是少數。”陳哲拿出一張單子給許平過目,一些近衛營的人名也列在這個名單之上,這些許平的嫡係部下看到友軍的行為沒人管後,他們也出現明偷暗搶的行徑:“我們的軍官本來一貫嚴守軍紀,但現在他們對此都態度曖昧。”軍官們對此事的反應和他們要求許平優先考慮糧草問題是一致的,對此陳哲憂心忡忡地匯報道:“各營軍官都知道我們已經沒有多少庫存了,他們都想竭力收集過冬的糧草。”
河南西部和南部遠遠沒有經營起來,數萬闖軍蝟集在一地,根本不可能收集到足夠的過東物資。
“我手下數營,之所以能嚴守軍紀,靠得是我能保證他們吃飽穿暖。若無法給士兵們足夠的衣食,誰都別想維持軍紀,就是嶽爺爺也做不到。”許平記得嶽飛自己就經營多種生意以供軍需,所以雖然軍紀嚴格士兵仍可以沒有怨言,何況嶽飛還是官兵,而闖營更類似土匪。
“如果大人不嚴禁掠奪的話,我們的軍紀就會毀於一旦!”陳哲聽到許平的話還以為他是想縱容,作為從不參與內政和後勤的軍官,陳哲考慮問題從來都是單純的軍事角度:“大人,軍紀是我們的根本,如果沒有了軍紀,將來我們用什麽和新軍交戰?”
“我當然不會同意掠奪民財,”許平並非不知道陳哲所說,自從他創建近衛營以來,保持戰鬥力靠的就是嚴格的軍紀:“更不用說正是因為我軍的軍紀遠在官兵甚至新軍之上,我們從來不曾禍害河南百姓,他們才會不支持官兵而支持我們這些闖賊。”
沒有河南百姓的支持,許平估計自己前兩次都沒有可能以弱勝強,把新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擊敗,要是河南人視明軍、闖軍為一丘之貉的話,那下次作戰許平就連主場作戰的優勢都沒有了。
“大人英明。”陳哲見許平讚同他的看法心中一寬,連忙問道:“大人有何打算?”
“打算?”許平苦笑一聲:“看看孫將軍有沒有個能變出棉衣、糧食的聚寶盆吧。”
第三十一節 遣散
“難道大人就看著我們辛苦訓練出來的精兵變成土匪麽?”陳哲再次提醒道,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維持軍紀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還需要永無止境地做下去,而且這件事很難走迴頭路,一旦鬆懈就會持續惡化。
“我當然不會。”許平決定去找李自成,看看是不是幫助邪他些物資:“我去闖王那裏轉一圈。”
部下們對此都很懷疑,不過連許平都一籌莫展,他的手下當然沒有任何的好主意。
……
“分開紮營吧,”早在許平來之前,李自成就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他也認為闖營聚集在一起不是什麽好辦法:“還好新軍、秦軍、楚軍都所剩無幾,至少今年冬天他們是不會來找我們麻煩了。”
許平苦笑一聲沒有說話,若不是把周圍的明軍打得這麽慘,這場洪水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至於搶劫的事情,我是不會坐視不管的。”相對許平的束手無策,李自成顯得輕鬆得多,在他征戰生涯中並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而且以前闖營並沒有這麽好的條件,這個問題會嚴重得多:“討兵安民是寫在我們大旗上的,我不能讓天下人說我李某不講信用。”
“大王有辦法籌糧麽?”聽到李自成信心十足的口氣,許平心中一喜。
“沒有。”李自成很幹脆地答道:“許兄弟營裏還有多少輜重。”
這個迴答讓許平嚇了一跳,他認為軍紀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物資問題,不過仍如實地迴答了李自成的問題,李自成略一沉吟,便判斷道:“我們大概能養五、六萬人過冬。”
這個數字和許平估計的差距不大,但就算李自成把生活標準定的低一些,少給難民口糧,這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以前我不是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沒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說,讓兄弟們去打點短工吧。”李自成一副成竹在胸的摸樣,在過去的很多危機時刻,李自成就會讓部隊解散,自己設法解決生活問題。
打短工過冬在農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是在和平時期,也經常會有外地人向農家請求借宿一冬,然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做補償。在災荒年代,逃難打短工是大部分難民得以幸存的生活途徑,比跟著闖營起來造反的人要多得多。
“解散我們的軍隊?”許平沒想到李自成會提出這樣一個建議。
“是啊,”李自成以為許平是擔心民間的容納能力,他對這個很有信心,數十萬難民如果躲在闖營裏,就需要征收大量的糧草,其中會有很多損耗和浪費。但如果把這些難民分散到整個河南南部和東部,李自成覺得算不上什麽了不得的難民潮,至少比之前的幾次大旱造成的難民要少得多:“許兄弟你在官兵裏呆得太久了,不知道百姓過得雖然很苦,但如果家裏真的有那麽一點餘糧的話,他們是很願意幫助落難的異鄉人的,千百年來,農民就是這樣互相幫助著躲過災年的?誰這一輩子,還遇不上幾次災啊?”
許平承認自己對農民沒有太多的認識,在他的印象裏農民就是很窮很能忍耐,在他訓練軍隊的時候,隻要讓農民兵吃飽喝足,他們就能承擔最嚴酷的訓練並且樂在其中。
“而且這快兩年來,我一直沒在河南收稅。”除了許平沿途設卡以外,大部分河南農民免去了沉重的賦稅,精打細算的農民不知道闖營哪天就一敗塗地、官府就會跟著迴來,所以他們都謹慎地進行儲蓄,李自成估計大部分人家現在都會有點餘糧,至少比闖營控製河南以前要強很多。
自從闖營把明廷的河南地方官趕走後,這裏出現了山東一樣的情景,大批拋荒的農民開始返迴家鄉,不少結寨自保的土匪也離開山寨下山耕種。這些農民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荒蕪多年的土地重新開墾出來,既然迴到家鄉開始新生活,他們同樣需要修繕房屋、祖墳、祠堂,這些活計無一例外需要大量的人手。李自成由此認定打短工過冬是件很不錯的工作:以前官府抽重稅、一次大旱過境就是一府一府地逃空,農民都能撐過去,李自成覺得沒有道理現在反倒不能:“農民們大部分都擔憂我們撐不了幾年,天知道官府什麽時候就突然迴來了,去歲冬天河南各村都缺人手缺得厲害,就是因為大家都忙著幹活,想趁官府迴來前多存下一點東西,今年迴鄉的人比去年還多,許兄弟不用擔心。”
其實許平最擔心的還不是這個,聽起來李自成的意思是隻保留一部分士兵和軍屬難民,大部分闖營的軍隊會被解散,而且打短工顯然需要精壯,恐怕不能在這個天氣裏把孤寡、老子和童子轟出去。
聽到許平的疑問後,李自成點點頭:“不錯,要養的就是老頭營、童子營和女營這些,精兵我們手裏留個五千左右,保證官兵不敢輕易來打我們就是了。”
許平明白李自成是想藏兵於民,但關鍵問題在於,如果這些士兵日子過得不錯,很可能就不迴來了。河南到處是拋荒的土地,解散分出去打短工的士兵,很可能發現一片無主土地就可能留下來開荒,在大亂之後的河南,許平知道有很多村子是鼓勵異鄉人留下以增加元氣大傷的村中人口的。
“如果兄弟們不迴來了怎麽辦?”許平終於把這個問題問出口,李自成隻打算留下幾千嫡係,這麽一點部隊可是無法在來年抵擋新軍進攻的——如果鎮東侯毀約的話,更不用說直搗京師。
“怎麽可能會不迴來?”李自成似乎覺得許平這個問題問得很傻,闖營縱橫中原多年,缺少的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但是從來不會缺人手:“兩年前我身邊連幾千人都沒有,隻有十八個人,可隻要我一出山振臂高唿,用不了幾天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投奔我,之前失散的那些老弟兄就更不用說了。”
“大王剛剛說了河南到處都是無主的土地,”經過官兵的反複剿殺和其他一些災害,河南的人口已經減少很多,而去年開始天氣就變得越來越適合耕作,許平知道自己部下中的很多士兵都開始憧憬迴鄉種地:“他們要是一去不迴了,我們拿什麽和官兵作戰呢?”
“許兄弟放寬心吧,”李自成好不容易聽明白許平的擔憂後哈哈大笑起來,這種情況他很確信絕對不會發生:“如果昏君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又豈會搞得天下大亂?”根據李自成的經驗,官府總是會竭盡所能地把任何動搖份子推迴闖營這邊:“我記得明廷中又有人要求免除河南三年賦稅了吧?這次昏君怎麽說?”
“唔,”崇禎皇帝轉念一想確實這樣比較妥當,但隨即想到內閣想得到這招,其他那些刁民未必就想不到:“嚴禁民間擅自賑濟、打撈死屍,以防有人趁亂盜取沉銀,此事一概交由河南巡撫衙門統一指揮。”
“遵旨,”陳演再次提醒道:“還是莫要外泄為好。”
在鎮東侯原本的世界裏,崇禎皇帝就欣然同意:“其汴城撈費一事,宜專官密行。”現在情況雖有出入,但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崇禎皇帝才未雨綢繆堵住百姓和他搶死人錢的路,就又擔心文官會在打撈沉銀一事中上下其手,馬上決定派出太監持秘旨,帶著賑濟、救災的幌子前往開封。
“還有挖堤一事,”陳演覺得這事對朝廷的威信有所損害,敢作敢當從來就不是朝廷的作風,因此他立刻提議:“還要速速昭告天下,這堤是闖賊挖的。”
兵部尚書張縉彥覺得這從軍事上講有些說不過去,殘餘明軍都在黃河北岸,闖軍在南岸,李自成要是挖堤斷無挖南堤的道理,要挖也是挖北堤:“李許二賊雖然愚蠢,但天下人會相信他們蠢到這個地步麽?”
陳演也覺得這個比較有難度,他提出一個建議:“也可以說是官兵先挖,但是被李闖發覺了,所以他們一起挖。”陳演認為這個說法有兩個好處,第一,增加一些可信性,承認明軍也參與挖堤顯得朝廷比較誠實;第二,暗示若是李闖不挖堤的話,本來以明軍的小規模決口行動不會造成這麽大的損失。
可是張縉彥覺得還是有欠妥之處:“闖賊為什麽要挖?嫌水勢不夠大?”
“是這樣的,”陳演解釋道:“侯洵在下遊挖,被闖賊發現後跑到上遊去挖,想搶先把水引到侯洵的標營處,結果兩口同潰,就把他們也給淹了,而且水勢更大,這叫人算不如天算。”
“這個……”張縉彥還有些顧慮,因為侯洵的標營在開封上遊挺遠的地方,如果李自成要挖堤不會在開封附近決口:“明眼人一看地圖就知道這話靠不住。”
“又有幾個人會去看地圖呢?”陳演對此不以為然,不少縉紳恨李自成入骨,他們不願意相信李自成是比明廷更厚道的人,隻要給他們一個攻擊李自成的借口,不管多麽荒謬他們都會真心實意地相信它,而這就夠了:“李闖一個農民,他懂得什麽水勢?懂得什麽水淹七軍?他就是這麽蠢!”
“就說李闖三攻開封不下,一怒挖堤吧,不幹侯洵的事。”崇禎皇帝聽得心煩,打算拍板決定說法。
張縉彥還是有些不安,作為兵部尚書他總是忍不住從其他角度考慮、或軍事、或情理:“李闖前兩次都沒挖,這次眼看開封城破在即怎麽會去挖?上次他被射瞎了一隻眼都沒挖啊。再說如果全是他挖的,他為什麽不事先退兵。”
“誰知道賊人怎麽會這麽蠢?他們要是通情達理就不會做賊了。”崇禎皇帝不耐煩起來,現在他的一顆心全在琢磨如何從開封城中撈銀,以及能夠從這次洪災中掙到多少錢的問題上了。
“聖上說得極是,”陳演附和道,現在還不知道到底闖營有沒有那個將領被淹死了,如果有就最好不過,那就可以說李自成是為了淹死一個他看不順眼的將領而動手挖堤的,至於其後自己也被淹了當然還是崇禎皇帝那個理由——這個農民太蠢了。
第三十節 危機
開封周圍都被洪水波及,數十萬百姓死於非命,幾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同樣遭受重創的闖軍後退數十幾裏,很快退出開封府境,在黃泛區邊緣地區重新安營紮寨。許平收攏散兵,同時幫助闖營軍屬安頓下來。
撤退到安全地帶後,好不容易喘過一口氣的許平連忙開始清點部隊,他手下的七營闖軍,洪水之前應該有四萬多士兵,現在隻剩下一萬多,裝備和武器損失更是極為慘重。
“應該有不少兄弟失散了,打起我們的旗號,讓他們能夠找到我們吧。”許平命令部下派出騎兵,一旦水勢變小就進入黃泛區聯絡,讓失散的部下能夠歸建。
數日後許平和李自成還有其他闖營將領取得聯係,聽上去其他各部也不比許平強多少,羅汝才甚至還要慘。曹營精騎本來有三千多人,之前羅汝才費勁心思地加強他的嫡係部隊,不少特別精銳的騎兵甚至達到了一人三馬,這樣的豪華裝備讓他在中都一戰中沒有遇到什麽損失輕易地脫離戰場。
但這種裝備卻不能保證曹營的部隊能夠逃脫洪水,現在羅汝才隻剩下千多手下還在身邊,人人都驚魂未定。由於之前兩年在河南的節節勝利,羅汝才還得以招攏上萬精壯充當他騎兵部隊的輔兵,這一萬多壯丁並沒有嚴密的編製,和曹營的輜重一起在洪災中全部損失殆盡。羅汝才估計他的軍隊近半被洪水卷去,那些僥幸逃生的士兵也四散逃離不知去向。
“一年之內曹營恐怕沒法恢複元氣了。”神色黯然的羅汝才對許平的使者這樣說道。
在開封周圍的闖軍中,許平是負責緊密圍城的,羅汝才在城南,而李自成的老營相對他們駐紮得比較遠,因此他的損失比例相對較小——但這也是和許平、李定國、羅汝才這些最倒黴的人相比罷了,李自成老營的絕對損失仍然相當驚人:他的嫡係五營本來通過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擴充到四萬人,現在也隻剩下一萬兩千多。
“現在我們全軍大概隻剩下三、四萬人。”許平向部下們介紹道,闖軍上下士氣不振、軍心浮動,是近年以來戰鬥力最低的時候:“幸好快要到冬季了,幸好今年新軍剛被重創,他們不會來攻打我們。”
許平的部下們也覺得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朝廷在這個時候進攻河南闖軍,缺衣少糧的闖軍就會陷入極大的危險中。
“大人,末將覺得這未必是天災。”周洞天沉吟著說出這幾天來一直縈繞在他腦海裏的念頭,看到部隊的慘狀後,周洞天覺得自己不但無法把這個念頭逐出腦海,反倒變得越來越強烈了:“這堤莫不是是狗官兵挖的吧?”
其他幾個軍官都沒有說話,他們現在也有類似的念頭,隻是一直沒有說出口而已。
“侯洵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吧,”許平仍認為天災的可能性比較大,雖說最近是枯水期,但挖黃河大堤還是太瘋狂的念頭:“侯洵是明廷的督師,他淹死這麽多百姓,其中還有不少是縉紳,他如何能向他的朝廷交代?”
……
在許平新建立的收攏所旁,大難不死的嶽牧剛剛向部隊報到,負責收容的軍官很高興他的歸隊,現在許平急需每一個老兵來重建軍隊。收容軍官讓嶽牧去吃頓熱飯,然後就馬上迴營,近衛營統計幸存士兵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眼下最讓許平擔憂的就是官兵趁機進攻,以盡快恢複軍隊戰鬥力為要務。
報到結束後,嶽牧把劉姑娘帶到闖營的女營旁,向負責的軍官懇求讓這個姑娘加入闖營的女營,負責的軍官問道:“這是你的妻子嗎?”
“不是”,嶽穆答道,“不過是個孤女。”
“還有其他人麽?”
“她沒有家人了。”
……
最初的慌亂過後,孫可望就表示要帶一隊兵去歸德看看,這時許平重新判斷局麵,認為新軍在冬季通過黃泛區攻擊闖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放孫可望離開。
與此同時,得知闖營盡數退出開封府後,朝廷下旨將侯恂鎖拿進京,他被收押進詔獄後,明廷開始通過邸報宣傳:挖黃河大決堤得事並非明軍一家所為,在發覺明軍挖大堤決水後,闖軍隨即也開始挖堤,打算反灌,結果弄巧成拙,導致水勢變大,一發而不可收。
看到這些邸報後,餘深河怒不可遏:“若是我們早得到官兵決堤的消息,逃都來不及,哪還來得及去挖堤,再說開封附近一馬平川,到處都是平原,我們又沒有城樓可躲,這個時候不快往高處跑,還去決堤,不是自尋死路嗎?”
一向沉穩的周洞天亦破口大罵,得知侯洵在第一時間派出船隻接應周王逃離後,他就開始懷疑這並非是天災而是明軍挖河,現在看到朝廷邸報確認明軍有挖堤行為後快要氣瘋了:“我軍在南岸、結果我們也去南岸挖堤反灌,難道我們蠢到認為扒開南堤就能反灌北岸的官兵嗎?”
“和許州那個守官一樣,侯洵不在乎百姓死了多少,他隻在乎土地,哪怕是河南百姓死絕了,隻要土地還在就行,”一片大罵聲中,有許平還顯得冷靜:“昏君、明廷看來還沒有喪盡天良,所以挖堤這種事情他們也不敢獨自承擔來,若是明廷不但不說是我們挖的堤,反倒大肆鼓吹挖堤是件了不得的豐功偉績,我覺得那倒是更壞。”
“現在這狗官要自食其果了。”餘深河恨恨地說道。
“很難,我不認為昏君最後會怎麽懲罰他。”邸報上隻是說侯洵是因為剿匪不力被革職查辦,並不是因為百姓的死傷,許平知道即使是那些殺害楊展的川軍將領,朝廷也沒有動他們一根寒毛:“侯洵有什麽剿匪不力的?他明明淹得我們元氣大傷。現在隻是彈劾他的人太多了,朝廷不得不掩人耳目罷了,等到風頭過去了,我猜昏君一定會對他從寬處理的。”
壓下部下們的憤憤不平之聲,許平命令各營加緊擴建營房,修築廁所等衛生設施,總之一切都要按照新軍的衛生條例來辦:“……絕對不許難民或我們的士兵喝生水,多砍伐薪柴讓所有的人都要喝熱水。每次大災,尤其是水災之後,接踵而至的就是瘟疫,這麽多兵民擁擠在這裏,一旦瘟疫流傳開那可麻煩了。”
隨著不斷有人歸隊,許平的信心也稍微增強了一些,他讓各營的教導隊和所有野戰部隊都參與到善後工作中去:“不必訓練新兵了。”許平自嘲地苦笑了一聲,輜重裝備現在沒有不缺的,他對陳哲說道:“反正我們也沒有火藥和槍支訓練新兵了。”
……
在這一片混亂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前來許平營帳求見。
“草民袁鋒,叩見大將軍。”
“中原大俠?!”許平聽到來人的姓名後頗為驚奇,以前多次勸降,此人都油鹽不進,但這次他卻帶著自己的一些徒弟一直趕來襄城這裏投軍:“袁大俠請起。”
匍匐在地的中原大俠叫道:“草民有眼無珠,不識抬舉,好叫大將軍得知,草民在河南還有很多武林朋友,若是大將軍不棄,草民這便寫信給他們,讓他們出來為闖王效力。”
這些大俠們不但有走私鹽、鐵、軍火的渠道,而且個個都是地頭蛇,若是有這些人相助,許平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情報,並相應地遏製明廷探子的活動,許平見袁鋒趴在地上不肯起來,連忙過去相扶。
許平見中原大俠情緒十分激動,就想讓中原大俠坐下說話,但中原大俠始終重複著他已經說了無數遍的話——就是要把官兵殺個幹幹淨淨。在連續重複這話七八遍之後,中原大俠這個硬漢子突然哭出聲來。原來,包括袁鋒在內,一共有七兄弟結義,在開封大水中,他的六個結義兄弟全都淹死了。
……
數日後,許平再次召開全體會議討論善後問題。
營房擴建等工作進展得都不十分順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物資,各營指揮官都希望把有限的力量放在收集糧草這項工作上:“大人,我們的糧食是肯定不夠吃的。”
“和輜重比起來,我們損失的兵力都是小事了。”周洞天向許平報告問題比預想的還要嚴重,苦心經營的開封府根據地已經毀於一旦,本來有大量的糧食分散儲存在各縣,現在這些儲備都毀於洪災;此外還有難民問題,數以萬計的難民逃出黃泛區,看到闖營各部收攏散兵的告示後,這些難民就紛紛向闖營所在湧來,表示他們想當兵吃糧:“本來這些都是我們治下的百姓,要是沒有這洪水,我們還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衣食,現在卻都來吃我們了。”
“有多少人?”
“這幾天已經有了五萬之多,末將估計很快就會超過十萬,”周洞天一臉的難色,雖然他從來不負責內政問題,但基本的了解還是有——那就是許平沒有足夠的庫存,也無法像往年那樣從百姓中征收物資了:“這麽多張嘴,不要說現在,就是去年大人您也養不起。”
“是啊,我養不起這麽多人。”
“還有一個問題,大人,是我們的軍紀問題。”緊跟著周洞天,陳哲又報上另外一個更壞的消息:“我們軍隊中已經出現了掠奪問題。”
“掠奪?”許平叫了一聲。
“是的。”
“掠奪難民?”
“是的。”陳哲再次確認,他向許平報告說在洪水過後,闖營的軍紀普遍開始出現問題,曹營等同盟軍已經開始明目張膽地搶奪民財補充自己,而李自成顯得束手無策。
“如果隻是其他各營,我們裝看不見也就罷了,可是現在大人您的手下也有這種行徑,而且絕不是少數。”陳哲拿出一張單子給許平過目,一些近衛營的人名也列在這個名單之上,這些許平的嫡係部下看到友軍的行為沒人管後,他們也出現明偷暗搶的行徑:“我們的軍官本來一貫嚴守軍紀,但現在他們對此都態度曖昧。”軍官們對此事的反應和他們要求許平優先考慮糧草問題是一致的,對此陳哲憂心忡忡地匯報道:“各營軍官都知道我們已經沒有多少庫存了,他們都想竭力收集過冬的糧草。”
河南西部和南部遠遠沒有經營起來,數萬闖軍蝟集在一地,根本不可能收集到足夠的過東物資。
“我手下數營,之所以能嚴守軍紀,靠得是我能保證他們吃飽穿暖。若無法給士兵們足夠的衣食,誰都別想維持軍紀,就是嶽爺爺也做不到。”許平記得嶽飛自己就經營多種生意以供軍需,所以雖然軍紀嚴格士兵仍可以沒有怨言,何況嶽飛還是官兵,而闖營更類似土匪。
“如果大人不嚴禁掠奪的話,我們的軍紀就會毀於一旦!”陳哲聽到許平的話還以為他是想縱容,作為從不參與內政和後勤的軍官,陳哲考慮問題從來都是單純的軍事角度:“大人,軍紀是我們的根本,如果沒有了軍紀,將來我們用什麽和新軍交戰?”
“我當然不會同意掠奪民財,”許平並非不知道陳哲所說,自從他創建近衛營以來,保持戰鬥力靠的就是嚴格的軍紀:“更不用說正是因為我軍的軍紀遠在官兵甚至新軍之上,我們從來不曾禍害河南百姓,他們才會不支持官兵而支持我們這些闖賊。”
沒有河南百姓的支持,許平估計自己前兩次都沒有可能以弱勝強,把新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擊敗,要是河南人視明軍、闖軍為一丘之貉的話,那下次作戰許平就連主場作戰的優勢都沒有了。
“大人英明。”陳哲見許平讚同他的看法心中一寬,連忙問道:“大人有何打算?”
“打算?”許平苦笑一聲:“看看孫將軍有沒有個能變出棉衣、糧食的聚寶盆吧。”
第三十一節 遣散
“難道大人就看著我們辛苦訓練出來的精兵變成土匪麽?”陳哲再次提醒道,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維持軍紀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還需要永無止境地做下去,而且這件事很難走迴頭路,一旦鬆懈就會持續惡化。
“我當然不會。”許平決定去找李自成,看看是不是幫助邪他些物資:“我去闖王那裏轉一圈。”
部下們對此都很懷疑,不過連許平都一籌莫展,他的手下當然沒有任何的好主意。
……
“分開紮營吧,”早在許平來之前,李自成就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他也認為闖營聚集在一起不是什麽好辦法:“還好新軍、秦軍、楚軍都所剩無幾,至少今年冬天他們是不會來找我們麻煩了。”
許平苦笑一聲沒有說話,若不是把周圍的明軍打得這麽慘,這場洪水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至於搶劫的事情,我是不會坐視不管的。”相對許平的束手無策,李自成顯得輕鬆得多,在他征戰生涯中並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而且以前闖營並沒有這麽好的條件,這個問題會嚴重得多:“討兵安民是寫在我們大旗上的,我不能讓天下人說我李某不講信用。”
“大王有辦法籌糧麽?”聽到李自成信心十足的口氣,許平心中一喜。
“沒有。”李自成很幹脆地答道:“許兄弟營裏還有多少輜重。”
這個迴答讓許平嚇了一跳,他認為軍紀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物資問題,不過仍如實地迴答了李自成的問題,李自成略一沉吟,便判斷道:“我們大概能養五、六萬人過冬。”
這個數字和許平估計的差距不大,但就算李自成把生活標準定的低一些,少給難民口糧,這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以前我不是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沒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說,讓兄弟們去打點短工吧。”李自成一副成竹在胸的摸樣,在過去的很多危機時刻,李自成就會讓部隊解散,自己設法解決生活問題。
打短工過冬在農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是在和平時期,也經常會有外地人向農家請求借宿一冬,然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做補償。在災荒年代,逃難打短工是大部分難民得以幸存的生活途徑,比跟著闖營起來造反的人要多得多。
“解散我們的軍隊?”許平沒想到李自成會提出這樣一個建議。
“是啊,”李自成以為許平是擔心民間的容納能力,他對這個很有信心,數十萬難民如果躲在闖營裏,就需要征收大量的糧草,其中會有很多損耗和浪費。但如果把這些難民分散到整個河南南部和東部,李自成覺得算不上什麽了不得的難民潮,至少比之前的幾次大旱造成的難民要少得多:“許兄弟你在官兵裏呆得太久了,不知道百姓過得雖然很苦,但如果家裏真的有那麽一點餘糧的話,他們是很願意幫助落難的異鄉人的,千百年來,農民就是這樣互相幫助著躲過災年的?誰這一輩子,還遇不上幾次災啊?”
許平承認自己對農民沒有太多的認識,在他的印象裏農民就是很窮很能忍耐,在他訓練軍隊的時候,隻要讓農民兵吃飽喝足,他們就能承擔最嚴酷的訓練並且樂在其中。
“而且這快兩年來,我一直沒在河南收稅。”除了許平沿途設卡以外,大部分河南農民免去了沉重的賦稅,精打細算的農民不知道闖營哪天就一敗塗地、官府就會跟著迴來,所以他們都謹慎地進行儲蓄,李自成估計大部分人家現在都會有點餘糧,至少比闖營控製河南以前要強很多。
自從闖營把明廷的河南地方官趕走後,這裏出現了山東一樣的情景,大批拋荒的農民開始返迴家鄉,不少結寨自保的土匪也離開山寨下山耕種。這些農民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荒蕪多年的土地重新開墾出來,既然迴到家鄉開始新生活,他們同樣需要修繕房屋、祖墳、祠堂,這些活計無一例外需要大量的人手。李自成由此認定打短工過冬是件很不錯的工作:以前官府抽重稅、一次大旱過境就是一府一府地逃空,農民都能撐過去,李自成覺得沒有道理現在反倒不能:“農民們大部分都擔憂我們撐不了幾年,天知道官府什麽時候就突然迴來了,去歲冬天河南各村都缺人手缺得厲害,就是因為大家都忙著幹活,想趁官府迴來前多存下一點東西,今年迴鄉的人比去年還多,許兄弟不用擔心。”
其實許平最擔心的還不是這個,聽起來李自成的意思是隻保留一部分士兵和軍屬難民,大部分闖營的軍隊會被解散,而且打短工顯然需要精壯,恐怕不能在這個天氣裏把孤寡、老子和童子轟出去。
聽到許平的疑問後,李自成點點頭:“不錯,要養的就是老頭營、童子營和女營這些,精兵我們手裏留個五千左右,保證官兵不敢輕易來打我們就是了。”
許平明白李自成是想藏兵於民,但關鍵問題在於,如果這些士兵日子過得不錯,很可能就不迴來了。河南到處是拋荒的土地,解散分出去打短工的士兵,很可能發現一片無主土地就可能留下來開荒,在大亂之後的河南,許平知道有很多村子是鼓勵異鄉人留下以增加元氣大傷的村中人口的。
“如果兄弟們不迴來了怎麽辦?”許平終於把這個問題問出口,李自成隻打算留下幾千嫡係,這麽一點部隊可是無法在來年抵擋新軍進攻的——如果鎮東侯毀約的話,更不用說直搗京師。
“怎麽可能會不迴來?”李自成似乎覺得許平這個問題問得很傻,闖營縱橫中原多年,缺少的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但是從來不會缺人手:“兩年前我身邊連幾千人都沒有,隻有十八個人,可隻要我一出山振臂高唿,用不了幾天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投奔我,之前失散的那些老弟兄就更不用說了。”
“大王剛剛說了河南到處都是無主的土地,”經過官兵的反複剿殺和其他一些災害,河南的人口已經減少很多,而去年開始天氣就變得越來越適合耕作,許平知道自己部下中的很多士兵都開始憧憬迴鄉種地:“他們要是一去不迴了,我們拿什麽和官兵作戰呢?”
“許兄弟放寬心吧,”李自成好不容易聽明白許平的擔憂後哈哈大笑起來,這種情況他很確信絕對不會發生:“如果昏君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又豈會搞得天下大亂?”根據李自成的經驗,官府總是會竭盡所能地把任何動搖份子推迴闖營這邊:“我記得明廷中又有人要求免除河南三年賦稅了吧?這次昏君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