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密謀
“不想打下去?”楊致遠問道:“大人這是何意?”
“孫傳廷絕對不是闖軍的對手,就是沒有許平他也不是。”鎮東侯知道就是劉宗敏,劉芳亮也不是孫傳廷能匹敵的:“現在戰火已經波及四省,如果堅持打下去,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和許平和談,我帶著新軍南下,明廷的事情我不管了。”
“然後呢?”楊致遠追問道:“和李闖劃江而治?這就能不死人了麽?將來就不需要再打了?大人,民心定則難移,若是現在大人放手不管,明廷轉眼之間就會土崩瓦解,李闖受此鼓勵勢必要奪取全國,將來我們要打更慘的仗,死更多的人。”
見鎮東侯不說話,楊致遠又問道:“大人這個心思,和其他人說過麽?”
鎮東侯搖搖頭:“沒有,趙慢熊他們肯定不會同意。”
“屬下也不同意,大人在南方積累多年,皇上倒行逆施二十餘年,如今已經是喪盡人心,天下人之怨明,恨入骨髓,有偕亡之心。有識之士正翹首盼望能撥亂反正之君,大人隻要鎮壓了叛亂,然後倒戈攻明,開辟新朝已經是水到渠成之勢,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大人萬萬不能自損名望。”楊致遠苦勸道:“現在大人就差最後一步了,不可遲疑啊。”
“謀朝篡位,還想不自損名望麽?”鎮東侯搖頭道:“這怎麽可能?”
“但不能損害得太多,屬下以前就說過,隻要我們擊敗闖軍,那麽便是大人想赦免他們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大人若是等不及了,實在不行就不要迴京師去了。等給開封解圍,消除中原的動亂,大人挾戰勝之餘威,立刻豎起清君側的大旗,赦免李闖他們,也不是不行啊。”楊致遠還有一個疑慮:“現在起事,賀兄弟那裏怎麽辦?以前說的是發動前打發他去南方,現在他可是手握兵權的。”
“如果我直接去他大營中,就是有監軍我也能拿走他的兵權。”鎮東侯知道極難說動賀寶刀參與叛亂,所以這件密謀從始至終是瞞著他的:“現在沒有強敵在側,有時間收攏住軍心。”
“總歸是太過行險了,軍中難免會起疑慮,山東戰場的壓力確實不大,但誰敢說不會出任何紕漏,還是等沒有了後顧之憂後才好行事。”楊致遠無法理解鎮東侯為何要如此冒險:“大人,可是又有什麽變故麽?”
“許平在開封換糧,之前還頒布歸德宣示,金求德和李雲睿都認為許平的愛民之心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這些時日來還有些心懷不滿的士人出頭率領百姓鬧事,攻擊許平的各項製度和法規。”無論何種製度總會有不公的地方,總會有受損受害的人士,也一定會有心懷怨恨的百姓。
“歸德宣示是孫可望做的吧?”楊致遠不知道這些內情,有些好奇地問道:“闖營作何反應?”
“孫可望可沒有這種肚量,我敢說歸德宣示一定是許平所為,”雖然天下人都認為歸德宣示是孫可望的謀劃,不過鎮東侯完全不這麽看:“出事後孫可望就下令嚴厲鎮壓,把所有鬧事的人都歸為朝廷的細作煽動。”
“闖營本來就蔑視士人,他們這麽做屬下一點不奇怪。”楊致遠道:“不過其中有沒有我們的人呢?。”
“沒有,我們那裏有這麽多的細作,而且就是有,探查闖營的情報還來不及,哪裏肯暴露在這種事情上?若不是許平的規矩定的有問題,那些百姓就是再煽動也不會跟著起哄。”鎮東侯複述孫可望的命令,裏麵除了威脅外,還有對百姓的責備,說他們不懂事,不懂得政務處理上的難處:“孫可望說那些鬧事告狀的人:凡事就懂得抱怨,卻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把事情做好,也拿不出合情合理的辦法。所有告狀的人都是別有用心,膽敢這麽做的人一律以朝廷細作論處。”
楊致遠心有所感,問道:“許平取消了這個命令嗎?”
“是的,就在幾天前,從許州大營發出命令,禁止開封、歸德兩府各縣追究告狀的人,闖營的通告的上——這個我敢說肯定是許平的意思,自稱歸德宣示就保證了要為闖營治下的百姓謀取太平安康,而且闖營收取各種稅金就是一種合同交換,收錢不辦事是說不過去的,而且在通報上還為帶頭的士人辯護,說他們並不在闖營中為官,沒有拿過一天許州發給的俸祿,他們不需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提出有問題、向闖營訴苦告狀本身就是對闖營的信任和友善。這封通報上還告誡兩府內闖營任免的官吏,買東西的人罵貨物不好是合情合理的,賣東西的不喜歡聽可以,但是用性命相威脅不許買家說則是蠻不講理。”鎮東侯苦笑一聲:“李雲睿立刻製定了一批計劃,打算煽風點火,利用這點在河南全麵鬧事,一定要讓許平自食其言,最好能逼得他殺一批百姓才好,就是犧牲幾個細作也值得了。”
楊致遠想了想,他覺得李雲睿恐怕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給那些闖營內部反對許平的人以口實,就最近的情況看來,闖軍中有不少人都對許平不滿,覺得這兩年來闖營大發展,好處全被許平一係拿去了。說不定李雲睿還希望闖軍會因此和百姓關係惡化,之前每次攻打河南時,新軍都行走在充滿敵意的領土上,這對新軍的軍事行動是非常不利的。
“果然是慈不掌兵。”要是能達成這些目的,那犧牲一些細作確實是值得的,到目前為止這恐怕是許平暴露出來的最易被攻擊的軟肋,楊致遠想起這些年來黃石和自己說過的一些話:“如果這真是許平的意思,他好像和大人的看法有些暗合。”
“我就是這麽看的,官府是沒有權利責備百姓不滿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雖然我不認為許平能堅持下去,我也不認為闖營能做到,但能這麽想一想,就很了不起了。”不過黃石不認為這全是許平的自創,類似的話他曾經寫在那些秘密發表的書籍裏,而現在黃石越來越確信夏完淳對許平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現在不但我的兵法,就連我的治國之道,都被許平學去了。”
“大人,屬下相信您一定能做到,屬下相信您建立的新朝一定能如此,這不是因為屬下迷信您,而是您跟我說過的那些話說服了屬下,讓屬下對此深信不疑,這是屬下為什麽要跟著大人做這件大事。”楊致遠現在有些明白黃石為什麽猶豫,因為李雲睿對許平的攻擊行動,黃石會感覺是在攻擊他本人,不過這些事情楊致遠知道黃石從來沒有和李雲睿提過。
“當年你勸我收許平做弟子,我沒同意,現在有點後悔了。”楊致遠的話讓黃石微微一笑:“可惜了,若是他在手下做事,那會是多大的一股助力啊。”
“反正現在天下人都這麽看了,”楊致遠也笑了一下,黃石剛說出的話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現在許平殺了這麽多黃石的故舊,和這幫老弟兄已經是仇深似海。想到此處,楊致遠正色對黃石道:“如果大人將來想赦免許平,即便所有的老兄弟都反對,屬下也會讚同的,但眼下不是時候,我們還是要同許平打到底。第一,這有關大人的威信不必多說;第二,屬下知道大人想少死人,但這個時候若不肯死人,將來定要死更多的人。”
“若是死人一定能把這件事解決了,我就不會猶豫了,可是已經死了那麽多的人,河南的事卻越鬧越大了。”
“這次我們全力以赴一定能夠擊敗許平,”雖然楊致遠口頭上說的斬釘截鐵,但心裏其實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向黃石保證道:“若是這次還是沒能消滅闖軍,屬下就讚同大人與他們和談。”
“好吧,”鎮東侯點點頭,放棄了這個自己也很清楚不成熟的念頭,根據剛才軍官們的匯報,山東的戰局將很快結束:“你打算什麽時候進攻河南。”
“一旦季退思逃離山東,我們立刻就要追擊而去。”麵對鎮東侯的時候,楊致遠毫無隱瞞地說出自己的設想:“我們的時間一點兒也不充裕,屬下很擔心開封能不能堅持到我們抵達。”
“不進行休整了麽?”鎮東侯還沒有去過賀寶刀的大營,他首先來詢問楊致遠的意見。
“我們沒有時間了,開封隨時都可能陷落。”剛才在鎮東侯麵前,黃希文又闡述過他下午在眾人前的看法,當時楊致遠還稱讚了幾句,但現在楊致遠實話實說:“孩子們總是把事情想得太好了,當初開封城百姓肯協助河南巡撫堅守,絕不是因為河南巡撫衙門或是周王府多麽得人心,而是出於對闖營的畏懼。許平交換糧食後,屬下估計城內的民心會急劇轉向闖營,人人都明白留在城內隨時可能有性命之憂,而出城則安如泰山。”
“如此一來。”鎮東侯讚同地附和道:“開封城內必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出錢,有朋友的靠朋友,想盡千方百計逃出城去。”
“是的,城內的官兵也有很多是開封子弟,他們多半會眼睜眼閉放這些鄉親出城,如果有人行賄更是如此,河南巡撫衙門說迄今為止隻交換了一萬,屬下估計逃出去城的百姓其實已經不計其數。”等到大批百姓逃出城後,城內民團的士氣就會徹底崩潰,隻要有大批的人相信許平,相信他不會屠城,那麽靠恐懼維持的守軍就會私通闖營,獻城隨時都可能發生,楊致遠擔心現在就是城內的將領們也會開始不可信:“看到士氣趨於崩潰,士兵們發生動搖,那些汴軍將領也會考慮後路。而賈兄弟是肯定不會投降的,一旦城破山嵐營就會全軍覆滅。”
“確實如此啊。”鎮東侯感慨一聲:“我明天就趕去見賀兄弟,和他交代一下還得迴京師。”
“大人還要迴京師?不跟著大軍去河南麽?”
“我已經等了二十年了,也不差這一兩天了,”以明廷現在的控製力,鎮東侯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私自出京也不敢把自己怎麽樣,何況京師附近還有新軍的教導隊和參謀司,這兩處也有數千兵力:“就是閣老們集體發狂,非要對付我,難道我還會怕京營的那般家夥麽?”
……
“這登封的吏治,怎麽這麽荒唐呢?”
在李自成的麵前,牛金星大肆抒發著他的不滿,接受登封後牛金星急於找縣官了解情況,但一連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縣官。那個坐在公堂上斷案的按說應該是縣令吧,可是牛金星發現這個人除了斷案子以外對縣裏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且這個人也不是什麽忠誠可靠的闖營頭目——當然,這個法官絕對希望闖營繼續擊敗明軍,這樣他可以每月拿到闖營給的俸祿,但是他出身是一個訟師,根本沒有考取過任何功名。這個從南京來的法官在家鄉並不得誌,本意就是到河南掙錢的,他對登封的政務毫無了解也沒有興趣去知道,每天就是等著人來打官司,做好許平交給他的這份工作。
牛金星好不容易才搞明白法官的職權範圍並相信他真的隻有這麽點權力後,就去找指揮縣內衙役的闖營頭目,結果衙役頭也是隻負責縣內治安、訓練民團而不負責收稅。負責收過路費並且上繳許州的另有其人,等把這個收稅的人找來後,牛金星發現這個人其實是登封縣內權力最大的闖營頭目,但除了對道路、稅卡極其熟悉外,他對登封縣其他方麵知道的也不多,而且最後這個人明顯不符合牛金星的要求,在縣內百姓心中也毫無威望。恰恰相反,這個稅官和他手下的一幫人稱得上是神厭鬼憎,因為沒有兵權和司法權,縣裏人從來不給他們最討厭的稅官好臉色看。
“我覺得許兄弟把登封治理得挺好的啊,”李自成見牛金星打定主意要徹底修改許平的製度,覺得有些沒有必要:“既然一切都好,又何必要改呢?”
“大王啊,您是想讓我蕭規曹隨嗎?”牛金星本來以為縣官怎麽也會是個有功名的人,和自己一樣都是文人應該會比較有共同語言,了解清楚情況後他就要把縣官收買為自己的心腹,沒有想到登封這裏竟然沒有有功名的縣太爺。
“什麽叫蕭規曹隨?”李自成問道。
“沒什麽,就是不改的意思。”牛金星有些急躁地說道:“大王,怎麽可以不改呢?現在河南不少闖營兄弟都隻知道許平,而不知道大王了。”
“軍師這話說得過了,既然知道許兄弟,怎麽可能不知道我呢?”李自成對牛金星如此防範許平有些不以為然:“現在官兵就在我們四周環伺,可不是對付自己人的時候。許兄弟的兵馬都是我給的,他的大將軍名義也是我封的。”
“不錯,但大王現在還拿得迴來麽?”牛金星有寫後悔當年同意李自成給許平這個闖營大將軍的名義了,當時誰能想到官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兩年來無論汴軍、楚軍、秦軍,都不是闖營的一合之將。有這麽好的發展空間,就是不那麽重用許平,牛金星覺得闖軍也未必不能和新軍周旋:“當初要是把許兄弟和近衛營留在大王身邊就好了,真是沒想到啊,開封府幾萬官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
許州,
趁著戰事的閑暇,許平迴到自己的統治中心,視察各種政務工作。許平自認為沒有這方麵的餓才能,因此把所有的事務都委任給顧炎武他們,隻要一切運行良好他就不會過問。
私下裏,許平對顧炎武和夏完淳說起了自己的一些煩心事,他並沒有說明到底都是哪些人說了哪些話,但是兩個人都聽明白闖營中現在暗流湧動。
“高處不勝寒。”顧炎武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說道:“許將軍現在知道了吧,在諸侯這個位置上,不用你去找麻煩,麻煩自然就會來找你了。”
“顧先生怎麽也稱我為諸侯?”
“因為許將軍現在就是諸侯了,兵權在握,部下眾多,更有方圓千裏的領地,這不是諸侯是什麽?”顧炎武笑起來:“當年老夫就和許將軍說過,治亂之道,並非僅限於國家,而是所有集團的通病,當年闖營一無所有,旦夕有覆滅之危,大家還能精誠團結。現在好了,有地盤、有軍隊、有錢財,就開始勾心鬥角了。”
“我們還沒有奪取天下呢。”許平叫道:“怎麽這就開始了?”
“治亂循環並不是始自成功之後,而是如影隨行,”顧炎武道:“許將軍猜猜老夫打算勸你做什麽?”
第二十六節 誌向
“我不知道。”每當許平想起這些內部矛盾,他心裏就是一團亂麻,從感情上講,毫無疑問許平和孫可望、李定國更親近,而且就是他本人對放棄手裏的兵權和利益也有不舍之情。
“許將軍願意不願意對我們講講你的想法,”顧炎武看著許平的眼睛,問道:“如果許將軍不願意與我們坦言,那也沒有什麽,所有人都有不願意講的心裏話。”
許平輕輕轉動著手指中的茶杯,把它在桌麵上一連轉了很多個圈才緩緩開口:“常常有人對我說,我已經功高震主,我已經讓很多人嫉恨,我的敵人不僅僅存在於明廷中。而兵權是我唯一的護身符,隻要我一天不放棄兵權,闖王就會對我以禮相待,闖王身邊那些不滿我的人也會對我笑臉相待。兩府的政權也是一樣,隻要我還有這些,那麽我就會有很多追隨者,如果有人要對我不利,他們就會通知我、保護我,不會看著我被人害死。若是我放棄了這些,哪怕闖王因此知道我忠心耿耿,那些早對我不滿的人也會有機會來害我,若是我放棄了兵權,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聽起來,許將軍對闖王也稱不上忠心耿耿嘛,”顧炎武耐心聽完後,說道:“老夫聽說,忠臣都是無暇謀身的。”
許平苦笑一聲:“我從來就不是忠臣,無論在明廷時還是在闖營,我都是要先保自己的命。在明廷那邊的時候還好些,不太懂這些事,而到了闖營時我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什麽都不懂的人了。我知道要對同僚表現得客氣,要讓跟著我的人有真正的好處。”雖然時間不長,但許平覺得自己變了很多:“不過闖王待我不薄,解衣推食。我已經叛變過一次,而且是背叛朝廷、侯爺,與之前的長輩同僚交戰,要是我再無緣無故地背叛闖王,那以後人會如何看待我?”
“許將軍都是叛賊了,還擔心別人怎麽看待你麽?”顧炎武聞言大笑起來,他指著邊上的夏完淳:“至少要像我們這樣隱姓埋名,才算是在乎祖先名聲,後世評價吧?”
“是啊,當初背叛明廷的時候我也確實就是這樣想的,我曾以為我可以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但其實我發現我還是在乎別人是怎麽看待我的。”許平心中有許多感慨,他希望他的部下能夠尊敬自己,百姓能夠愛戴自己:“我很羨慕侯爺的名氣,以前如此,現在更加的強烈。無論如何,後世的史書上總歸是會有我一席之地的,評書和戲劇裏,也會有我的演繹,我希望在後人的眼中,我還是會有一點點好的樣子。我希望後代的書上,不要把我寫成呂布一樣的人,會說許平這個人,雖然背叛過,但是並不是背叛成性。雖然殺過人,但也救過人。既是把我描繪成無惡不作的惡棍,也能為我發出一聲感歎,說這個人身上也還有那麽一點點可取之處。”
“許將軍不希望被寫成一個混世魔王麽?一個戰無不勝,人人都畏懼,所向無敵的人,不好麽?”顧炎武問道:“秦皇漢武、成吉思汗,他們一生殺人如麻,可是據老夫所知,也有很多人在稱頌他們的功業,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啊。”
“我不希望,”許平搖頭道:“雖然已經不可能了,但我的願望始終是想成為侯爺那樣的人,史書上會說我對百姓很好,救過很多很多人的命。我希望因我而活的人,遠遠超過因我而死的人。”
“這就是老夫為什麽要來投奔許將軍。”
“也是我的理由。”顧炎武說完後,夏完淳亦擊節歎道:“許將軍雖然不是聖人門徒,但服膺的是聖人的學說,我們的誌向就是為萬世開太平,而不是追求今世的霸業。”
“老夫常常想,作為聖人門徒,我最想要的是什麽?”顧炎武微笑起來:“應該是千古留名,當然不是惡名,所以現在老夫要隱姓埋名。其實這個願望很多人都有,朝廷很多禦史直言犯上,為的就是能夠留下一個好名聲,不過這種幸進的行徑為老夫所不取。一個真正的好名聲,應該從為民請命中得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王安石,才華橫溢,一心要輔佐天子開辟盛世,可惜最終卻害民擾民,更激起前宋黨爭耗盡了國家元氣,以致數十年後有靖康之恨。所以老夫年輕時的願望,是能像王陽明那樣為國出力,以致名傳後世。”
聽到這裏許平忍不住插話道:“顧先生,您不是一貫看不慣心學麽?”
“陽明公的心學老夫確實看不慣,術業有專攻,王陽明兵法韜略那是很了得的,老夫一輩子拍馬也是絕對趕不上的,不過並不是兵法好的人說什麽都對。項羽、韓信,哪怕成吉思汗這樣的混世魔王兵法韜略如何?但他們若是寫儒學,能寫成什麽樣?”顧炎武搖了搖頭,顯得有些遺憾:“老夫年輕時曾經讀過兵書,也想像陽明公一樣去建功立業,不過老夫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很快就明白自己根本沒有那個資質,不必枉費心機了。所以老夫想另辟蹊徑,老夫仍然想為天下謀利,為萬民造福,以致青史留名。”
“所以顧先生來在下這裏,勸在下不要濫殺無辜,對吧?”許平問道。
“是的,老夫的誌向很大,希望能夠開辟萬世太平,若是能夠達成便是留不下名聲,也算不枉平生了。”說道此處,顧炎武和夏完淳一副心有戚戚焉的樣子:“若是隻是像法家那樣想宰割天下,那今天老夫就會對許將軍說:自古神器無主,唯有德有利者得之,許將軍若是能成就霸業,那便是背叛了朝廷又如何?連朝廷都能背叛,那背叛闖王又算的了什麽?隻要許將軍能結束亂世,那就是欺心又如何?怎麽樣,這番說辭還算有力吧?”
“說得在下心旌動搖,”許平笑道:“既然如此,顧先生到底打算對我說什麽呢?”
“老夫想說的是,當初許將軍初次見到我們時,曾對我們二人說,希望能夠結束中華的治亂循環,希望能夠讓華夏的後世百姓再也不要遭遇亂世。而現在新一輪治亂循環的兆頭已經出現在許將軍的身邊了,許將軍如果按照曆代霸主的老路行事,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夠取得天下,但即便能夠取得,也不過是走老路而已。才有了一點利益就開始你爭我奪,就開始視同路如仇寇,擔憂有才能的人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日後功業越來越大,人才卻越來越少,位置越來越高,同伴間卻越來越互相提防,最後自相殘殺。這應該不是許將軍的本願吧?”
“不是,”許平斷然說道:“我明白顧先生的意思了。我會努力和闖王、和同伴推心置腹,消除猜疑。”
“僅僅許將軍自己一個人這麽做未必有用,曆代亂世之中,那些有善念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成為失敗者,身死族滅,為天下人所笑,被稱為婦人之仁。”顧炎武進一步追問道:“許將軍你可明白,既是你不這麽做,別人也可能這麽做,而你死了之後,治亂循環仍然不能結束,你隻是成為了霸主成就功業的踏腳石。”
“我很明白,”許平點頭道:“但我的誌向也很大,和顧先生你的一樣大。我希望能夠作為結束治亂循環的人被載入青史,若真能如此,確如顧先生所說,不枉平生。”
“而且我們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達到我們的誌向,如果這麽容易就能做到,那也輪不到我們來做了。”顧炎武繼續給許平潑冷水:“也許窮盡我們一生,我們仍然找不到這條路,許將軍會被後世嘲笑,被史書記載成一個愚蠢、婦人之仁、背叛成性的敗寇。許將軍你可明白,你願望達成的機會仍是萬中無一,即便你放棄了王霸之路,放棄了今世的功業,付出了這樣的代價,換來的仍隻有虛幻。”
這次許平沉默了很久,不過他最後仍點頭道:“或許治亂循環是不可逆轉的天命,是中華永遠不可能擺脫的宿命,不過我希望它不是,我不相信它是,所以我不想闖營走上這條老路,更不要說由我的手來開啟這扇門。”
……
赤峰
這二十年來林丹汗可以稱得上是意氣風發,喜峰口之戰前,林丹汗幾乎是一無所有,鹽、鐵領土上均無產出。因為信仰問題,林丹汗和蒙古各部也鬧得很僵,明軍他是肯定是打不過的,而後金雖小,但也能把他攆得亂竄。東麵的科爾沁蒙古,因為堅持和後金聯姻、結盟政策,不但林丹汗啃不下他們的領土,反倒有被對方侵略的危險,而南麵的朵顏蒙古等部,也先後投入後金的懷抱,讓林丹汗有累卵之危。
但喜峰口一戰後,林丹汗突然發現一夜之間他所有的強敵都被鎮東侯消滅了。後金最傑出的領袖和最精銳的部隊盡數覆滅,老仇家科爾沁蒙古的頭人、他的幾個兒子和部落中的五千騎兵一同覆滅在關內,漠南蒙古的仇敵也被鎮東侯一網打盡。
和明廷不同,鎮東侯似乎對林丹汗的實力不屑一顧,這固然讓林丹汗感到恥辱,但他也承認這其實是最大的幸事,因為鎮東侯的這種看法無疑給明朝君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喜峰口大捷後大明朝野一片歡騰,認為北方的威脅已經解除,明廷的北疆恢複安全隻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明廷執意不由鎮東侯繼續主持對後金的最後一擊,名震天下的福寧軍被遣送迴南方,而他們的領袖鎮東侯則被留在京中。
不出數年,即使沒有福寧軍的參與,遼中平原仍然迴到了明廷手中,為了加緊對後金的軍事進攻,明廷還讓林丹汗這個被鎮東侯認定沒有軍事才能和軍事實力的家夥參與。通過與明廷的軍事合作,林丹汗得到了不少急需的武器裝備,而且趁機大大擴展了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實力。
崇禎六年,在得知鎮東侯交出兵權賦閑後,林丹汗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抉擇,那就是接受後金的投降——向他本人而不是向明廷。林丹汗還放棄往昔的仇怨,不但和阿敏結拜為兄弟,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
窮途末路的阿敏,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還有之前妻子給他生育的孩子之後才迎娶了林丹汗的小妹妹。蒙古和後金聯軍大敗明廷的關寧鐵騎,奪迴了遼中平原。為了證明對林丹汗的忠誠,阿敏放棄了所有在遼東的領土,帶領後金餘部攻入朝鮮,這樣林丹汗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鹽、鐵產地,還有寶貴的糧產地,這些領土讓林丹汗擺脫了遊牧狀態,建立了一支能夠和明廷長期抗衡的、裝備精良的軍隊。
在達成這些成就後,林丹汗不止一次地在部眾前嘲笑鎮東侯的短視,當年來自鎮東侯的蔑視被他引為奇恥大辱,現在總算可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迴報。當然,自從林丹汗聽說鎮東侯的次子到晉軍中效力後,他就再不曾攻擊過山西。
這種得意持續到崇禎二十一年明廷重新啟用鎮東侯為練兵總理,當林丹汗得知這個消息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過於猖狂了,懊悔地說道不應該在鬆錦大戰中把明軍打得全軍覆滅。若是明廷還有憑借其他力量收複關外的希望,林丹汗認為鎮東侯不會得到複出的機會。
此後的兩年來,林丹汗一直非常謹慎地維持守勢,停止對明軍北疆的攻掠,這讓內部的少壯派非常不滿意。一直有人在暗中責備大汗太膽小了,因為停止了掠奪,蒙古各位頭人的收入都大大減少了,囊中羞澀讓這種責備聲變得越來越大。
每次聽到這種質疑聲時,林丹汗都懶得去加以理會。“這些年輕不曉事的孩子們啊!”林丹汗手下的這些少壯派都是在與明廷二十年的戰爭中長大的,他們總覺得明軍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每次都會敗在蒙古鐵騎的手下:“他們根本不曉得黃侯的厲害。”林丹汗可是鎮東侯崛起過程的目擊者,戰神般的後金老汗、還有他那不可一世的繼承人,個個都是鎮東侯的手下敗將。林丹汗也曾研究過鎮東侯的征戰之路,鎮東侯親自領軍的第一仗,就帶著八百人擊潰了六千後金兵,還砍下了五百多首級。不要說從前,就是現在林丹汗估摸著自己遇上了當年的後金軍,六千對六千也多半是自己的首級被後金老汗或是他的繼承人砍了去。而黃侯當時手下的裝備,恐怕還沒有現在自己親軍的裝備精良。
隨著新軍的建立,明廷也在其他軍隊中試圖複製鎮東侯的軍隊,今年林丹汗就從北方明軍邊軍中購買到一些燧發槍,這種裝備的威力讓林丹汗看得瞠目結舌——這種武器到底黃侯是怎麽想出來的呢?
與保守的林丹汗一樣,妹夫阿敏同樣堅決反對再與明軍交戰,阿敏認為消滅更多的關寧軍隻是為新軍騰出與蒙古作戰的地方。為了保證不與鎮東侯的新軍交戰,阿敏認為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地愛護關寧軍,一定要確保關寧軍的生命安全,隻要一天與蒙古大軍在前線對峙的還是關寧軍,林丹汗和阿敏就認為自己還是安全的。
不過現在局麵有了新的變化。
橫空出世的許平,那個厲害的鎮東侯教出來的一樣厲害的大弟子,居然投奔了大明內部的叛軍。兩年來不但新軍迭受損失,而且連帶著將明廷山西、河北的軍隊一並予以重創。
聽慣了老人陳述鎮東侯厲害無比的少壯派們,看到新軍的失敗後變得更加不滿,能夠被農民軍這種烏合之眾打得潰散的軍隊到底能夠厲害到哪裏去?
而在西麵,被明廷倚為柱石,和蒙古結下數百年深仇大恨的秦軍,也被闖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擊潰。如今他們不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在蒙古大軍入寇時馳援山西、河北,就是堅守甘陝都變得吃力。
今天,林丹汗給遠道而來的妹夫阿敏接風後,私下裏也談起了自己的想法:“此番明廷傾巢而出,鎮東侯讓十二營新軍盡數南下討伐他的大弟子去了,我覺得這倒是個機會啊。”
河北軍不久前被許平打垮,現在明廷京師附件的城市連守城部隊都湊不齊了,這對於不擅攻城的蒙古大軍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林丹汗的手下蠢蠢欲動,就連林丹汗本人也開始心動了:“誰也不知道那個許平還能堅持多久,如果我們能趁機去南朝狠狠打一次草穀也不錯啊,尤其是那種燧發槍,我們買到得太少了,可能還是去搶一把來得快。”
“不想打下去?”楊致遠問道:“大人這是何意?”
“孫傳廷絕對不是闖軍的對手,就是沒有許平他也不是。”鎮東侯知道就是劉宗敏,劉芳亮也不是孫傳廷能匹敵的:“現在戰火已經波及四省,如果堅持打下去,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和許平和談,我帶著新軍南下,明廷的事情我不管了。”
“然後呢?”楊致遠追問道:“和李闖劃江而治?這就能不死人了麽?將來就不需要再打了?大人,民心定則難移,若是現在大人放手不管,明廷轉眼之間就會土崩瓦解,李闖受此鼓勵勢必要奪取全國,將來我們要打更慘的仗,死更多的人。”
見鎮東侯不說話,楊致遠又問道:“大人這個心思,和其他人說過麽?”
鎮東侯搖搖頭:“沒有,趙慢熊他們肯定不會同意。”
“屬下也不同意,大人在南方積累多年,皇上倒行逆施二十餘年,如今已經是喪盡人心,天下人之怨明,恨入骨髓,有偕亡之心。有識之士正翹首盼望能撥亂反正之君,大人隻要鎮壓了叛亂,然後倒戈攻明,開辟新朝已經是水到渠成之勢,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大人萬萬不能自損名望。”楊致遠苦勸道:“現在大人就差最後一步了,不可遲疑啊。”
“謀朝篡位,還想不自損名望麽?”鎮東侯搖頭道:“這怎麽可能?”
“但不能損害得太多,屬下以前就說過,隻要我們擊敗闖軍,那麽便是大人想赦免他們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大人若是等不及了,實在不行就不要迴京師去了。等給開封解圍,消除中原的動亂,大人挾戰勝之餘威,立刻豎起清君側的大旗,赦免李闖他們,也不是不行啊。”楊致遠還有一個疑慮:“現在起事,賀兄弟那裏怎麽辦?以前說的是發動前打發他去南方,現在他可是手握兵權的。”
“如果我直接去他大營中,就是有監軍我也能拿走他的兵權。”鎮東侯知道極難說動賀寶刀參與叛亂,所以這件密謀從始至終是瞞著他的:“現在沒有強敵在側,有時間收攏住軍心。”
“總歸是太過行險了,軍中難免會起疑慮,山東戰場的壓力確實不大,但誰敢說不會出任何紕漏,還是等沒有了後顧之憂後才好行事。”楊致遠無法理解鎮東侯為何要如此冒險:“大人,可是又有什麽變故麽?”
“許平在開封換糧,之前還頒布歸德宣示,金求德和李雲睿都認為許平的愛民之心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這些時日來還有些心懷不滿的士人出頭率領百姓鬧事,攻擊許平的各項製度和法規。”無論何種製度總會有不公的地方,總會有受損受害的人士,也一定會有心懷怨恨的百姓。
“歸德宣示是孫可望做的吧?”楊致遠不知道這些內情,有些好奇地問道:“闖營作何反應?”
“孫可望可沒有這種肚量,我敢說歸德宣示一定是許平所為,”雖然天下人都認為歸德宣示是孫可望的謀劃,不過鎮東侯完全不這麽看:“出事後孫可望就下令嚴厲鎮壓,把所有鬧事的人都歸為朝廷的細作煽動。”
“闖營本來就蔑視士人,他們這麽做屬下一點不奇怪。”楊致遠道:“不過其中有沒有我們的人呢?。”
“沒有,我們那裏有這麽多的細作,而且就是有,探查闖營的情報還來不及,哪裏肯暴露在這種事情上?若不是許平的規矩定的有問題,那些百姓就是再煽動也不會跟著起哄。”鎮東侯複述孫可望的命令,裏麵除了威脅外,還有對百姓的責備,說他們不懂事,不懂得政務處理上的難處:“孫可望說那些鬧事告狀的人:凡事就懂得抱怨,卻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把事情做好,也拿不出合情合理的辦法。所有告狀的人都是別有用心,膽敢這麽做的人一律以朝廷細作論處。”
楊致遠心有所感,問道:“許平取消了這個命令嗎?”
“是的,就在幾天前,從許州大營發出命令,禁止開封、歸德兩府各縣追究告狀的人,闖營的通告的上——這個我敢說肯定是許平的意思,自稱歸德宣示就保證了要為闖營治下的百姓謀取太平安康,而且闖營收取各種稅金就是一種合同交換,收錢不辦事是說不過去的,而且在通報上還為帶頭的士人辯護,說他們並不在闖營中為官,沒有拿過一天許州發給的俸祿,他們不需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提出有問題、向闖營訴苦告狀本身就是對闖營的信任和友善。這封通報上還告誡兩府內闖營任免的官吏,買東西的人罵貨物不好是合情合理的,賣東西的不喜歡聽可以,但是用性命相威脅不許買家說則是蠻不講理。”鎮東侯苦笑一聲:“李雲睿立刻製定了一批計劃,打算煽風點火,利用這點在河南全麵鬧事,一定要讓許平自食其言,最好能逼得他殺一批百姓才好,就是犧牲幾個細作也值得了。”
楊致遠想了想,他覺得李雲睿恐怕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給那些闖營內部反對許平的人以口實,就最近的情況看來,闖軍中有不少人都對許平不滿,覺得這兩年來闖營大發展,好處全被許平一係拿去了。說不定李雲睿還希望闖軍會因此和百姓關係惡化,之前每次攻打河南時,新軍都行走在充滿敵意的領土上,這對新軍的軍事行動是非常不利的。
“果然是慈不掌兵。”要是能達成這些目的,那犧牲一些細作確實是值得的,到目前為止這恐怕是許平暴露出來的最易被攻擊的軟肋,楊致遠想起這些年來黃石和自己說過的一些話:“如果這真是許平的意思,他好像和大人的看法有些暗合。”
“我就是這麽看的,官府是沒有權利責備百姓不滿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雖然我不認為許平能堅持下去,我也不認為闖營能做到,但能這麽想一想,就很了不起了。”不過黃石不認為這全是許平的自創,類似的話他曾經寫在那些秘密發表的書籍裏,而現在黃石越來越確信夏完淳對許平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現在不但我的兵法,就連我的治國之道,都被許平學去了。”
“大人,屬下相信您一定能做到,屬下相信您建立的新朝一定能如此,這不是因為屬下迷信您,而是您跟我說過的那些話說服了屬下,讓屬下對此深信不疑,這是屬下為什麽要跟著大人做這件大事。”楊致遠現在有些明白黃石為什麽猶豫,因為李雲睿對許平的攻擊行動,黃石會感覺是在攻擊他本人,不過這些事情楊致遠知道黃石從來沒有和李雲睿提過。
“當年你勸我收許平做弟子,我沒同意,現在有點後悔了。”楊致遠的話讓黃石微微一笑:“可惜了,若是他在手下做事,那會是多大的一股助力啊。”
“反正現在天下人都這麽看了,”楊致遠也笑了一下,黃石剛說出的話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現在許平殺了這麽多黃石的故舊,和這幫老弟兄已經是仇深似海。想到此處,楊致遠正色對黃石道:“如果大人將來想赦免許平,即便所有的老兄弟都反對,屬下也會讚同的,但眼下不是時候,我們還是要同許平打到底。第一,這有關大人的威信不必多說;第二,屬下知道大人想少死人,但這個時候若不肯死人,將來定要死更多的人。”
“若是死人一定能把這件事解決了,我就不會猶豫了,可是已經死了那麽多的人,河南的事卻越鬧越大了。”
“這次我們全力以赴一定能夠擊敗許平,”雖然楊致遠口頭上說的斬釘截鐵,但心裏其實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向黃石保證道:“若是這次還是沒能消滅闖軍,屬下就讚同大人與他們和談。”
“好吧,”鎮東侯點點頭,放棄了這個自己也很清楚不成熟的念頭,根據剛才軍官們的匯報,山東的戰局將很快結束:“你打算什麽時候進攻河南。”
“一旦季退思逃離山東,我們立刻就要追擊而去。”麵對鎮東侯的時候,楊致遠毫無隱瞞地說出自己的設想:“我們的時間一點兒也不充裕,屬下很擔心開封能不能堅持到我們抵達。”
“不進行休整了麽?”鎮東侯還沒有去過賀寶刀的大營,他首先來詢問楊致遠的意見。
“我們沒有時間了,開封隨時都可能陷落。”剛才在鎮東侯麵前,黃希文又闡述過他下午在眾人前的看法,當時楊致遠還稱讚了幾句,但現在楊致遠實話實說:“孩子們總是把事情想得太好了,當初開封城百姓肯協助河南巡撫堅守,絕不是因為河南巡撫衙門或是周王府多麽得人心,而是出於對闖營的畏懼。許平交換糧食後,屬下估計城內的民心會急劇轉向闖營,人人都明白留在城內隨時可能有性命之憂,而出城則安如泰山。”
“如此一來。”鎮東侯讚同地附和道:“開封城內必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出錢,有朋友的靠朋友,想盡千方百計逃出城去。”
“是的,城內的官兵也有很多是開封子弟,他們多半會眼睜眼閉放這些鄉親出城,如果有人行賄更是如此,河南巡撫衙門說迄今為止隻交換了一萬,屬下估計逃出去城的百姓其實已經不計其數。”等到大批百姓逃出城後,城內民團的士氣就會徹底崩潰,隻要有大批的人相信許平,相信他不會屠城,那麽靠恐懼維持的守軍就會私通闖營,獻城隨時都可能發生,楊致遠擔心現在就是城內的將領們也會開始不可信:“看到士氣趨於崩潰,士兵們發生動搖,那些汴軍將領也會考慮後路。而賈兄弟是肯定不會投降的,一旦城破山嵐營就會全軍覆滅。”
“確實如此啊。”鎮東侯感慨一聲:“我明天就趕去見賀兄弟,和他交代一下還得迴京師。”
“大人還要迴京師?不跟著大軍去河南麽?”
“我已經等了二十年了,也不差這一兩天了,”以明廷現在的控製力,鎮東侯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私自出京也不敢把自己怎麽樣,何況京師附近還有新軍的教導隊和參謀司,這兩處也有數千兵力:“就是閣老們集體發狂,非要對付我,難道我還會怕京營的那般家夥麽?”
……
“這登封的吏治,怎麽這麽荒唐呢?”
在李自成的麵前,牛金星大肆抒發著他的不滿,接受登封後牛金星急於找縣官了解情況,但一連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縣官。那個坐在公堂上斷案的按說應該是縣令吧,可是牛金星發現這個人除了斷案子以外對縣裏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且這個人也不是什麽忠誠可靠的闖營頭目——當然,這個法官絕對希望闖營繼續擊敗明軍,這樣他可以每月拿到闖營給的俸祿,但是他出身是一個訟師,根本沒有考取過任何功名。這個從南京來的法官在家鄉並不得誌,本意就是到河南掙錢的,他對登封的政務毫無了解也沒有興趣去知道,每天就是等著人來打官司,做好許平交給他的這份工作。
牛金星好不容易才搞明白法官的職權範圍並相信他真的隻有這麽點權力後,就去找指揮縣內衙役的闖營頭目,結果衙役頭也是隻負責縣內治安、訓練民團而不負責收稅。負責收過路費並且上繳許州的另有其人,等把這個收稅的人找來後,牛金星發現這個人其實是登封縣內權力最大的闖營頭目,但除了對道路、稅卡極其熟悉外,他對登封縣其他方麵知道的也不多,而且最後這個人明顯不符合牛金星的要求,在縣內百姓心中也毫無威望。恰恰相反,這個稅官和他手下的一幫人稱得上是神厭鬼憎,因為沒有兵權和司法權,縣裏人從來不給他們最討厭的稅官好臉色看。
“我覺得許兄弟把登封治理得挺好的啊,”李自成見牛金星打定主意要徹底修改許平的製度,覺得有些沒有必要:“既然一切都好,又何必要改呢?”
“大王啊,您是想讓我蕭規曹隨嗎?”牛金星本來以為縣官怎麽也會是個有功名的人,和自己一樣都是文人應該會比較有共同語言,了解清楚情況後他就要把縣官收買為自己的心腹,沒有想到登封這裏竟然沒有有功名的縣太爺。
“什麽叫蕭規曹隨?”李自成問道。
“沒什麽,就是不改的意思。”牛金星有些急躁地說道:“大王,怎麽可以不改呢?現在河南不少闖營兄弟都隻知道許平,而不知道大王了。”
“軍師這話說得過了,既然知道許兄弟,怎麽可能不知道我呢?”李自成對牛金星如此防範許平有些不以為然:“現在官兵就在我們四周環伺,可不是對付自己人的時候。許兄弟的兵馬都是我給的,他的大將軍名義也是我封的。”
“不錯,但大王現在還拿得迴來麽?”牛金星有寫後悔當年同意李自成給許平這個闖營大將軍的名義了,當時誰能想到官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兩年來無論汴軍、楚軍、秦軍,都不是闖營的一合之將。有這麽好的發展空間,就是不那麽重用許平,牛金星覺得闖軍也未必不能和新軍周旋:“當初要是把許兄弟和近衛營留在大王身邊就好了,真是沒想到啊,開封府幾萬官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
許州,
趁著戰事的閑暇,許平迴到自己的統治中心,視察各種政務工作。許平自認為沒有這方麵的餓才能,因此把所有的事務都委任給顧炎武他們,隻要一切運行良好他就不會過問。
私下裏,許平對顧炎武和夏完淳說起了自己的一些煩心事,他並沒有說明到底都是哪些人說了哪些話,但是兩個人都聽明白闖營中現在暗流湧動。
“高處不勝寒。”顧炎武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說道:“許將軍現在知道了吧,在諸侯這個位置上,不用你去找麻煩,麻煩自然就會來找你了。”
“顧先生怎麽也稱我為諸侯?”
“因為許將軍現在就是諸侯了,兵權在握,部下眾多,更有方圓千裏的領地,這不是諸侯是什麽?”顧炎武笑起來:“當年老夫就和許將軍說過,治亂之道,並非僅限於國家,而是所有集團的通病,當年闖營一無所有,旦夕有覆滅之危,大家還能精誠團結。現在好了,有地盤、有軍隊、有錢財,就開始勾心鬥角了。”
“我們還沒有奪取天下呢。”許平叫道:“怎麽這就開始了?”
“治亂循環並不是始自成功之後,而是如影隨行,”顧炎武道:“許將軍猜猜老夫打算勸你做什麽?”
第二十六節 誌向
“我不知道。”每當許平想起這些內部矛盾,他心裏就是一團亂麻,從感情上講,毫無疑問許平和孫可望、李定國更親近,而且就是他本人對放棄手裏的兵權和利益也有不舍之情。
“許將軍願意不願意對我們講講你的想法,”顧炎武看著許平的眼睛,問道:“如果許將軍不願意與我們坦言,那也沒有什麽,所有人都有不願意講的心裏話。”
許平輕輕轉動著手指中的茶杯,把它在桌麵上一連轉了很多個圈才緩緩開口:“常常有人對我說,我已經功高震主,我已經讓很多人嫉恨,我的敵人不僅僅存在於明廷中。而兵權是我唯一的護身符,隻要我一天不放棄兵權,闖王就會對我以禮相待,闖王身邊那些不滿我的人也會對我笑臉相待。兩府的政權也是一樣,隻要我還有這些,那麽我就會有很多追隨者,如果有人要對我不利,他們就會通知我、保護我,不會看著我被人害死。若是我放棄了這些,哪怕闖王因此知道我忠心耿耿,那些早對我不滿的人也會有機會來害我,若是我放棄了兵權,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聽起來,許將軍對闖王也稱不上忠心耿耿嘛,”顧炎武耐心聽完後,說道:“老夫聽說,忠臣都是無暇謀身的。”
許平苦笑一聲:“我從來就不是忠臣,無論在明廷時還是在闖營,我都是要先保自己的命。在明廷那邊的時候還好些,不太懂這些事,而到了闖營時我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什麽都不懂的人了。我知道要對同僚表現得客氣,要讓跟著我的人有真正的好處。”雖然時間不長,但許平覺得自己變了很多:“不過闖王待我不薄,解衣推食。我已經叛變過一次,而且是背叛朝廷、侯爺,與之前的長輩同僚交戰,要是我再無緣無故地背叛闖王,那以後人會如何看待我?”
“許將軍都是叛賊了,還擔心別人怎麽看待你麽?”顧炎武聞言大笑起來,他指著邊上的夏完淳:“至少要像我們這樣隱姓埋名,才算是在乎祖先名聲,後世評價吧?”
“是啊,當初背叛明廷的時候我也確實就是這樣想的,我曾以為我可以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但其實我發現我還是在乎別人是怎麽看待我的。”許平心中有許多感慨,他希望他的部下能夠尊敬自己,百姓能夠愛戴自己:“我很羨慕侯爺的名氣,以前如此,現在更加的強烈。無論如何,後世的史書上總歸是會有我一席之地的,評書和戲劇裏,也會有我的演繹,我希望在後人的眼中,我還是會有一點點好的樣子。我希望後代的書上,不要把我寫成呂布一樣的人,會說許平這個人,雖然背叛過,但是並不是背叛成性。雖然殺過人,但也救過人。既是把我描繪成無惡不作的惡棍,也能為我發出一聲感歎,說這個人身上也還有那麽一點點可取之處。”
“許將軍不希望被寫成一個混世魔王麽?一個戰無不勝,人人都畏懼,所向無敵的人,不好麽?”顧炎武問道:“秦皇漢武、成吉思汗,他們一生殺人如麻,可是據老夫所知,也有很多人在稱頌他們的功業,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啊。”
“我不希望,”許平搖頭道:“雖然已經不可能了,但我的願望始終是想成為侯爺那樣的人,史書上會說我對百姓很好,救過很多很多人的命。我希望因我而活的人,遠遠超過因我而死的人。”
“這就是老夫為什麽要來投奔許將軍。”
“也是我的理由。”顧炎武說完後,夏完淳亦擊節歎道:“許將軍雖然不是聖人門徒,但服膺的是聖人的學說,我們的誌向就是為萬世開太平,而不是追求今世的霸業。”
“老夫常常想,作為聖人門徒,我最想要的是什麽?”顧炎武微笑起來:“應該是千古留名,當然不是惡名,所以現在老夫要隱姓埋名。其實這個願望很多人都有,朝廷很多禦史直言犯上,為的就是能夠留下一個好名聲,不過這種幸進的行徑為老夫所不取。一個真正的好名聲,應該從為民請命中得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王安石,才華橫溢,一心要輔佐天子開辟盛世,可惜最終卻害民擾民,更激起前宋黨爭耗盡了國家元氣,以致數十年後有靖康之恨。所以老夫年輕時的願望,是能像王陽明那樣為國出力,以致名傳後世。”
聽到這裏許平忍不住插話道:“顧先生,您不是一貫看不慣心學麽?”
“陽明公的心學老夫確實看不慣,術業有專攻,王陽明兵法韜略那是很了得的,老夫一輩子拍馬也是絕對趕不上的,不過並不是兵法好的人說什麽都對。項羽、韓信,哪怕成吉思汗這樣的混世魔王兵法韜略如何?但他們若是寫儒學,能寫成什麽樣?”顧炎武搖了搖頭,顯得有些遺憾:“老夫年輕時曾經讀過兵書,也想像陽明公一樣去建功立業,不過老夫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很快就明白自己根本沒有那個資質,不必枉費心機了。所以老夫想另辟蹊徑,老夫仍然想為天下謀利,為萬民造福,以致青史留名。”
“所以顧先生來在下這裏,勸在下不要濫殺無辜,對吧?”許平問道。
“是的,老夫的誌向很大,希望能夠開辟萬世太平,若是能夠達成便是留不下名聲,也算不枉平生了。”說道此處,顧炎武和夏完淳一副心有戚戚焉的樣子:“若是隻是像法家那樣想宰割天下,那今天老夫就會對許將軍說:自古神器無主,唯有德有利者得之,許將軍若是能成就霸業,那便是背叛了朝廷又如何?連朝廷都能背叛,那背叛闖王又算的了什麽?隻要許將軍能結束亂世,那就是欺心又如何?怎麽樣,這番說辭還算有力吧?”
“說得在下心旌動搖,”許平笑道:“既然如此,顧先生到底打算對我說什麽呢?”
“老夫想說的是,當初許將軍初次見到我們時,曾對我們二人說,希望能夠結束中華的治亂循環,希望能夠讓華夏的後世百姓再也不要遭遇亂世。而現在新一輪治亂循環的兆頭已經出現在許將軍的身邊了,許將軍如果按照曆代霸主的老路行事,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夠取得天下,但即便能夠取得,也不過是走老路而已。才有了一點利益就開始你爭我奪,就開始視同路如仇寇,擔憂有才能的人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日後功業越來越大,人才卻越來越少,位置越來越高,同伴間卻越來越互相提防,最後自相殘殺。這應該不是許將軍的本願吧?”
“不是,”許平斷然說道:“我明白顧先生的意思了。我會努力和闖王、和同伴推心置腹,消除猜疑。”
“僅僅許將軍自己一個人這麽做未必有用,曆代亂世之中,那些有善念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成為失敗者,身死族滅,為天下人所笑,被稱為婦人之仁。”顧炎武進一步追問道:“許將軍你可明白,既是你不這麽做,別人也可能這麽做,而你死了之後,治亂循環仍然不能結束,你隻是成為了霸主成就功業的踏腳石。”
“我很明白,”許平點頭道:“但我的誌向也很大,和顧先生你的一樣大。我希望能夠作為結束治亂循環的人被載入青史,若真能如此,確如顧先生所說,不枉平生。”
“而且我們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達到我們的誌向,如果這麽容易就能做到,那也輪不到我們來做了。”顧炎武繼續給許平潑冷水:“也許窮盡我們一生,我們仍然找不到這條路,許將軍會被後世嘲笑,被史書記載成一個愚蠢、婦人之仁、背叛成性的敗寇。許將軍你可明白,你願望達成的機會仍是萬中無一,即便你放棄了王霸之路,放棄了今世的功業,付出了這樣的代價,換來的仍隻有虛幻。”
這次許平沉默了很久,不過他最後仍點頭道:“或許治亂循環是不可逆轉的天命,是中華永遠不可能擺脫的宿命,不過我希望它不是,我不相信它是,所以我不想闖營走上這條老路,更不要說由我的手來開啟這扇門。”
……
赤峰
這二十年來林丹汗可以稱得上是意氣風發,喜峰口之戰前,林丹汗幾乎是一無所有,鹽、鐵領土上均無產出。因為信仰問題,林丹汗和蒙古各部也鬧得很僵,明軍他是肯定是打不過的,而後金雖小,但也能把他攆得亂竄。東麵的科爾沁蒙古,因為堅持和後金聯姻、結盟政策,不但林丹汗啃不下他們的領土,反倒有被對方侵略的危險,而南麵的朵顏蒙古等部,也先後投入後金的懷抱,讓林丹汗有累卵之危。
但喜峰口一戰後,林丹汗突然發現一夜之間他所有的強敵都被鎮東侯消滅了。後金最傑出的領袖和最精銳的部隊盡數覆滅,老仇家科爾沁蒙古的頭人、他的幾個兒子和部落中的五千騎兵一同覆滅在關內,漠南蒙古的仇敵也被鎮東侯一網打盡。
和明廷不同,鎮東侯似乎對林丹汗的實力不屑一顧,這固然讓林丹汗感到恥辱,但他也承認這其實是最大的幸事,因為鎮東侯的這種看法無疑給明朝君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喜峰口大捷後大明朝野一片歡騰,認為北方的威脅已經解除,明廷的北疆恢複安全隻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明廷執意不由鎮東侯繼續主持對後金的最後一擊,名震天下的福寧軍被遣送迴南方,而他們的領袖鎮東侯則被留在京中。
不出數年,即使沒有福寧軍的參與,遼中平原仍然迴到了明廷手中,為了加緊對後金的軍事進攻,明廷還讓林丹汗這個被鎮東侯認定沒有軍事才能和軍事實力的家夥參與。通過與明廷的軍事合作,林丹汗得到了不少急需的武器裝備,而且趁機大大擴展了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實力。
崇禎六年,在得知鎮東侯交出兵權賦閑後,林丹汗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抉擇,那就是接受後金的投降——向他本人而不是向明廷。林丹汗還放棄往昔的仇怨,不但和阿敏結拜為兄弟,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
窮途末路的阿敏,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還有之前妻子給他生育的孩子之後才迎娶了林丹汗的小妹妹。蒙古和後金聯軍大敗明廷的關寧鐵騎,奪迴了遼中平原。為了證明對林丹汗的忠誠,阿敏放棄了所有在遼東的領土,帶領後金餘部攻入朝鮮,這樣林丹汗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鹽、鐵產地,還有寶貴的糧產地,這些領土讓林丹汗擺脫了遊牧狀態,建立了一支能夠和明廷長期抗衡的、裝備精良的軍隊。
在達成這些成就後,林丹汗不止一次地在部眾前嘲笑鎮東侯的短視,當年來自鎮東侯的蔑視被他引為奇恥大辱,現在總算可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迴報。當然,自從林丹汗聽說鎮東侯的次子到晉軍中效力後,他就再不曾攻擊過山西。
這種得意持續到崇禎二十一年明廷重新啟用鎮東侯為練兵總理,當林丹汗得知這個消息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過於猖狂了,懊悔地說道不應該在鬆錦大戰中把明軍打得全軍覆滅。若是明廷還有憑借其他力量收複關外的希望,林丹汗認為鎮東侯不會得到複出的機會。
此後的兩年來,林丹汗一直非常謹慎地維持守勢,停止對明軍北疆的攻掠,這讓內部的少壯派非常不滿意。一直有人在暗中責備大汗太膽小了,因為停止了掠奪,蒙古各位頭人的收入都大大減少了,囊中羞澀讓這種責備聲變得越來越大。
每次聽到這種質疑聲時,林丹汗都懶得去加以理會。“這些年輕不曉事的孩子們啊!”林丹汗手下的這些少壯派都是在與明廷二十年的戰爭中長大的,他們總覺得明軍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每次都會敗在蒙古鐵騎的手下:“他們根本不曉得黃侯的厲害。”林丹汗可是鎮東侯崛起過程的目擊者,戰神般的後金老汗、還有他那不可一世的繼承人,個個都是鎮東侯的手下敗將。林丹汗也曾研究過鎮東侯的征戰之路,鎮東侯親自領軍的第一仗,就帶著八百人擊潰了六千後金兵,還砍下了五百多首級。不要說從前,就是現在林丹汗估摸著自己遇上了當年的後金軍,六千對六千也多半是自己的首級被後金老汗或是他的繼承人砍了去。而黃侯當時手下的裝備,恐怕還沒有現在自己親軍的裝備精良。
隨著新軍的建立,明廷也在其他軍隊中試圖複製鎮東侯的軍隊,今年林丹汗就從北方明軍邊軍中購買到一些燧發槍,這種裝備的威力讓林丹汗看得瞠目結舌——這種武器到底黃侯是怎麽想出來的呢?
與保守的林丹汗一樣,妹夫阿敏同樣堅決反對再與明軍交戰,阿敏認為消滅更多的關寧軍隻是為新軍騰出與蒙古作戰的地方。為了保證不與鎮東侯的新軍交戰,阿敏認為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地愛護關寧軍,一定要確保關寧軍的生命安全,隻要一天與蒙古大軍在前線對峙的還是關寧軍,林丹汗和阿敏就認為自己還是安全的。
不過現在局麵有了新的變化。
橫空出世的許平,那個厲害的鎮東侯教出來的一樣厲害的大弟子,居然投奔了大明內部的叛軍。兩年來不但新軍迭受損失,而且連帶著將明廷山西、河北的軍隊一並予以重創。
聽慣了老人陳述鎮東侯厲害無比的少壯派們,看到新軍的失敗後變得更加不滿,能夠被農民軍這種烏合之眾打得潰散的軍隊到底能夠厲害到哪裏去?
而在西麵,被明廷倚為柱石,和蒙古結下數百年深仇大恨的秦軍,也被闖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擊潰。如今他們不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在蒙古大軍入寇時馳援山西、河北,就是堅守甘陝都變得吃力。
今天,林丹汗給遠道而來的妹夫阿敏接風後,私下裏也談起了自己的想法:“此番明廷傾巢而出,鎮東侯讓十二營新軍盡數南下討伐他的大弟子去了,我覺得這倒是個機會啊。”
河北軍不久前被許平打垮,現在明廷京師附件的城市連守城部隊都湊不齊了,這對於不擅攻城的蒙古大軍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林丹汗的手下蠢蠢欲動,就連林丹汗本人也開始心動了:“誰也不知道那個許平還能堅持多久,如果我們能趁機去南朝狠狠打一次草穀也不錯啊,尤其是那種燧發槍,我們買到得太少了,可能還是去搶一把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