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出粗大的手握了握她的手,便匆匆轉身走迴自己的房子。吳月琴心中猜:他大概是不願親眼看見她走——這些事上,也表現出他那特殊的脾氣!她深沉地望了一眼他所住的那間房子,便向拖拉機那邊跑去了。


    馮國斌迴到屋子,背抄著手一動也不動地佇立在窗前。他聽見拖拉機發動了,走了,遠了……現在,他打開那張畫,小心翼翼地把它貼在自己的辦公桌旁邊,然後退後幾步,點著一鍋煙抽著,長久地盯著這幅畫:蒼勁的青鬆,挺攏在藍天白雲之中;樹下一朵小小的紅花,開得正豔。畫的左側,秀麗的草書豎寫著一行字:青鬆與小紅花。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田曉霞靜靜地立在黃原地委門口,一直目送著孫少平的背影消失在北大街的盡頭。


    暮色已經臨近,滿城亮起了耀眼的燈火。不遠處的電影院剛剛散場,清冷的街道頓時出現了喧鬧。嘈雜的人群散亂地流向東西南北,街巷中自行車的鈴聲響個不停。


    片刻功夫,大街上重新安靜了。雨已停歇,滿天破碎的雲彩象潰退的隊伍似的在暗夜中向南逃遁。四麵的群山隻能模糊地分辨出一些輪廓。


    田曉霞心緒極其紛亂,一時無心迴家去。


    她索性離開地委大門口,來到了街道上。她在人行道梧桐樹下的暗影裏,慢慢地遛達著,情不自禁向北走去。說來奇怪,她懷著某種僥幸,希望孫少平還能在這條路上轉迴來。


    她現在才覺得,她和少平兩年後第一次相遇,幾乎沒有交談多少。他倒說了一些,她幾乎沒說什麽。唉,實際上,她剛看見少平時,感到又陌生又震驚,簡直顧不上說什麽!是的,孫少平已經變了,變得讓她幾乎都認不出來了。這倒不是說他的模樣變了——模樣的確也變了,但主要的變化並不是他的外表。


    師專以後,本來她已經習慣於同周圍的那些男男女女相處。她認為自己也告別了過去的生活,開始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盡管她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環境融為一體。過去的一切,包括中學時期的朋友,漸漸地開始淡忘;而將自己的生活迅速地投入到另外一個天地。國家在多少年禁錮以後,許多似乎天經地義的觀念一個個被推倒;新的思潮象洪水一般湧來,令人目不暇接。她整天興奮地沉醉於和同學們交換各種信息,辯論各種問題;迴家以後,又和父母親唇槍舌戰一番。她周圍的青年,一個個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雄辯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思想一個比一個解放,幻想一個比一個高遠,對社會流弊的抨擊一個比一個猛烈。他們學習刻苦鑽研,吃穿日新月異,玩起來又痛快淋漓……可是,她猛然間發現了另外一種類型的同齡人。


    孫少平和過去有什麽不同?從外表看,他臉色嚴峻,粗胳膊壯腿,已經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漢架式。他仍然象中學時那樣憂鬱,衣服也和那時一樣破爛。但是,和過去不同的是,他已經開始獨立地生活,獨立地思考,並且選擇了一條艱難的奮鬥之路。說實話,盡管她以前對這個人另眼相看,認為他身上有許多不一般的東西,但上大學後,她似乎認定,孫少平最終不會逃脫大多數農村學生的命運:建家立業,生兒育女,在廣闊天地自得其樂。現在農村政策寬了,象少平這樣的人,在農民中間肯定是出類拔萃的人物,說不定會發家致富,成為村民們羨慕不已的“冒尖戶”。記得高中畢業時,她還對他說過,希望他千萬不能變成個世俗的農民,滿嘴說的都是吃,肩膀上搭著個褡褳,在石圪節街上瞅著買個便宜豬娃……為此,在少平迴村的那兩年裏,她不斷給他無名小說和《參考消息》,並竭力提示他不要喪失遠大理想……後來,她才漸漸認識到,實際生活是冷酷的;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不能進入大學門,又進入不了公家門的農村青年,即是性格非凡,天賦很高,到頭來仍然會被環境所征服。當然,不是說農村就一定幹不出什麽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農意識的汪洋大海所淹沒……盡管田曉霞如此推斷了孫少平未來的命運,但出於中學時期深切的友誼,上大學後,她還不準備斷絕和少平的聯係。隻是她一年前寫信給他以後,他再沒有給她迴信,她這才在遺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種解脫。她一生不會忘記這個少年時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許在今後的歲月中甚至不會再和他相遇,充其量隻是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可是,她今天無意中在黃原街頭碰見了他。


    莎士比亞是她崇拜和敬仰的作家,根據《哈姆雷特》改編的電影《王子複仇記》在黃原放映第一場,她就去看了。看了一遍還不過癮,碰巧今天有一張票,她就準備再看第二抄…結果,便在人叢中發現了蓬頭垢麵、一身襤褸的孫少平。從把他引到父親的辦公室到剛才送走他,幾個小時中,她都震驚得有些恍惚,如同電影中哈姆雷特看見了父親的鬼魂……現在,她一個人漫遊在夜晚的黃原街頭,細細思索著孫少平這個人和他的道路。她從他的談吐中,知道這已經是一個對生活有了獨特理解的人。


    是的,他在我們的時代屬於這樣的青年:有文化,但沒有幸運地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因此似乎沒有充分的條件直接參與到目前社會發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麵,他們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裏。因此,他們往往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在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上進行人生的搏鬥。他們顧不得高談闊論或憤世嫉俗地憂患人類的命運。他們首先得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們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在田曉霞的眼裏,孫少平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她十分飲佩的人物。過去,都是她“教導”他,現在,他倒給她帶來了許多對生活新鮮的看法和理解。盡管生活逼迫他走了這樣一條艱苦的道路,但這卻是很不平凡的。她馬上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到驕傲。她想她要全力幫助他。毫無疑問,生活不會使她也走和他相同的道路——她不可能脫離她的世界。但她完全理解孫少平的所作所為。她興奮的是,孫少平為她的生活環境樹立了一個“對應物”;或者說給她的世界形成了一個奇特的“坐標”。


    田曉霞不知不覺已經遛達到了麻雀山下的丁字路口。現在她不再幻想少平還會調過頭來找她——這已經是夜晚了。她於是調過頭,又慢慢往迴遛達。


    街道上已經沒什麽人了,路燈在水跡斑斑的街麵上投下長長的光影。對麵山上,立錐似的九級古塔在朦朧中直指亂雲翻飛的夜空。沒有星星,沒有月亮;清冷的風吹過遠山的樹林,掀起一陣喧嘩。黃原河雄渾的濤聲和小南河朗朗的流水聲,聽起來象二重奏……她也忍不住唱起來——快樂的風啊,你給我們唱個歌吧!


    快樂的風啊!


    你吹遍全世界的高山和海洋,全球都聽到你的歌聲。


    唱吧,風呀!


    對著險峻的山峰,對著神秘的海洋,對著鳥雀的細語,對著蔚藍的天際,對著勇敢偉大的人物。


    誰要是能夠為勝利而奮鬥,就讓他同我們齊歌唱。


    誰要快樂就能微笑,誰要做就能成功,誰要尋找就能得到……這是蘇聯電影《格蘭特船長的孩子們》中的插曲。她沒有看過這電影,但喜歡唱這首歌。


    田曉霞懷著興奮的心情,隨著自己的歌聲,腳步竟漸漸變成了進行式。她穿過空蕩蕩的街道往家裏走去。她覺得她和少平的交往將會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可能象浪漫小說中描寫的故事一樣——想到這點使她更加激動!


    她迴到家後,六間房子有一間亮著燈光,說明隻有外祖父一個人在家。父親下鄉沒有迴來,母親在醫院值夜班。潤葉姐在團地委辦公室住,通常都不迴家來。


    她聽見爺爺在房子裏說話。她以為來了客人,但仔細一聽,原來是他在數落那隻老黑貓——說它最近挑肥揀瘦,隻想吃肉不啃骨頭;老黑貓隻用“喵嗚”來迴答他的指責。


    曉霞在走道時舌頭一吐,忍不住笑了。家裏人都忙,經常顧不上和爺爺拉拉話,他就整天和那隻貓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她不準備打斷他們的“交談”,就悄悄溜進了自己的房子。她拉亮燈,一個人坐在那張小桌子前,什麽也不想做,隻想靜靜地呆一會。


    她的房間陳設很簡單。一張小床,一張小桌子,一隻小皮箱。房間是潔淨的,但比一般女孩子的房間要亂一些。書和一些零七碎八放得極沒有條理;牆壁上光禿禿的,也不掛個塑料娃娃或其它什麽小玩藝。隻是小桌子正中的牆上,釘著一小幅列賓的油畫《伏爾加纖夫》——大概是從什麽雜誌上剪下來的。


    田曉霞靜靜地坐了一會,便從抽屜裏拿出一個紅皮筆記本,開始記日記。她一直堅持寫日記——不過她的日記連父母親都不讓看。她今天主要記敘了她見孫少平的情況和感受。


    讓完日記後,她突然心血來潮地想,下次見少平,要把牆上這幅《伏爾加纖夫》送給他:她覺得這幅小畫讓少平保存是很合適的。


    洗漱以後,她就上了床。


    她很久睡不著。思緒極其活躍——也不是全想孫少平的事。她為睡不著而急躁,而越急躁越睡不著。她第一次嚐到失眠是什麽滋味。她急得拿被子把頭蒙起來。真急人!明早上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由著名唐宋文學專家顧爾純副教授講杜甫的詩。顧教授就是中學時少平班上顧養民的父親。教授雖然擔當師專副校長職務,但一直代課。他講唐宋文學很受同學們歡迎;除過學問精深,還有詩人的激情——講到激動之處,常常聲淚俱下……她不知道她什麽時候睡著了……一個星期以後,田曉霞就激動地等待另一個星期六的到來。


    她現在除過象以往一樣在學校正常地對待一切,當然又多了一層說不出的心思。她眼前不時晃動著孫少平的影子。她急切地想見到他。她已經在學校圖書館為他借好了不少書,其中有狄更斯的《艱難時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曆程》、列夫·托爾斯泰的《複活》和巴爾紮克的《歐也尼·葛朗台》,另外,她還從父親的書架上“偷”出來內部發行的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她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後來,她又狡猾地想:要是把這麽多書一次給了他,那他就不需要兩個星期來找她一次了!


    她決定一次隻給他帶兩本。


    星期四下午沒課。中午她在學校集體宿舍的架子床上躺了一會,就起身迴家。


    出學校大門不久,她發現黃原河對岸的一個小灣裏,似乎有許多匠人在打石頭。其實,這些石匠早就在那裏,隻是她以前從不留心罷了——不隻是她,城裏的所有市民誰留心這些和自己毫不相幹的事呢?最近,她卻開始對所有的基建工地和采石場都敏感地注視起來;她總想著,少平會不會就在這裏或那裏的工地上幹活?


    現在,她又不由駐足猜測:他是不是就在對麵那個采石場裏背石頭?


    一種抑製不住的欲望,竟使她迅速折轉身,穿過黃原河新橋,想去對岸那個采石場看個究竟。


    在快到采石場的時候,她不知在哪根神經的指揮下,不知不覺象個工匠似的把兩隻手抄到背後。


    她忍不住為自己而笑了。


    現在,她已經立在河灣上麵的公路邊上,瞧著下麵打石頭的人們。她看見,雖說天氣還不暖和,但這些人就隻穿件小布褂,赤裸著肩膀幹活。有的人坐著拿錘鏨鑿一些方石塊;另外一些人正把打好的石塊從河灣裏往公路上背。公路邊上,幾輛拖拉機裝滿石頭便吼叫著開走了。曉霞知道,背石頭的人都是小工,活也最苦;他們從河灣往公路上爬那道陡坡時,身子都被背上的石頭壓成一張彎弓,頭幾乎挨到了地上,嘴裏發出類似重病人的那般的呻吟……她記起了《伏爾加纖夫》……那艱辛,那沉重,幾乎和跟前這景象一模一樣……她仔細辨認了一下背石頭的小工,沒有發現少平——是呀,怎可能碰這麽巧呢!


    “喂,妹子,愛上了就下來!”


    河灣裏有個打石頭的家夥朝她粗魯地喊。所有的工匠都停止了幹活,朝她哈哈大笑起來。


    曉霞趕緊扭頭就走。她臉通紅,但沒有過分生氣。她知道這些寂寞的攬工漢隨時都想拿女人開心。她是一個思想開闊的知識青年,不認為這對她是什麽了不起的傷害,反而覺得這種“遭遇”倒也有趣!


    星期六這一天,田曉霞有點心神不安。她覺得自己很可笑,就象一個等待幽會的戀人一樣。其實,她自己清楚,她現在和孫少平並不是這種關係。她隻是為和他這種非同一般的交往而感到激動。她更多的是想和他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說探討他們這個年齡的人常掛在嘴上的“生活意義”。田曉霞想,如果她在大學的同學們知道她和一個攬工漢探討這些問題,不僅不會理解她,甚至會嘲笑她。但這也正是她激動之所在。是的,她和他盡管社會地位和生活處境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種關係隻有在共同探討的基礎上才能形成。


    或許他們各自都有需要對方改造的地方;改造別人也就是對自己本身的改造。


    田曉霞懷著歡快的心情,晚飯前就來到她父親的辦公室。父親下鄉還沒迴來。她已給母親和外爺打了招唿,說她不在家裏吃晚飯了。


    六點鍾左右,她到機關灶上買好飯,端迴辦公室,然後就專心等待孫少平的到來。


    半個鍾頭以後,孫少平如期地來了。田曉霞驚訝地看見,他穿了一身筆挺的新衣服,臉幹幹淨淨,頭發整整齊齊;如果不是兩隻手上貼著肮髒的膠布,不要說外人,就連她都會懷疑他是不是個攬工漢呢!


    少平看出曉霞的驚訝,開玩笑說:“我穿了一身不合乎自己身份的衣服,但這純粹是因為禮貌的原因!”曉霞喜歡這句幽默話。她指了指桌子上的飯菜,說:“咱們先吃飯吧!”


    “我已經吃過了,但同樣出於禮貌,我再吃一頓。好在我的腸胃經受過磨練,不懼怕這種虐待!”


    曉霞笑著去盛飯,說:“看來你已經學會耍貧嘴了!”兩個人愉快地坐下來,開始吃晚飯。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田福軍終於迴到原西縣來了。自從他把家搬到黃原後,一直沒功夫到這個他難以忘懷的地方走一趟。除過忙,他還有些說不出口的心理障礙。原西是他的家鄉,他又在這裏工作了好幾年;要是他迫不及待或三一迴五一迴往這裏跑,別人可能會說他鄉土觀念太重,親家鄉而疏它鄉。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也不能不顧及類似這些世俗輿論。從他到黃原地區上任以來,他幾乎已經跑完了全區所有的縣。在第一輪一般性視察中,他把原西縣排在最後一站。


    一月以前,苗凱同誌調到省紀律監察委員會任了常務副書記,他就接替老苗任了黃原地委書記;原地委副書記唿正文接替了他的行署專員職務。


    現在,他處在地區“一把手”的位置上,拿他嶽父徐國強的話說,“任務”更大了。


    責任製推行一年多來,全區農村的狀況起了曆史性的大變化。一年的事實,就使許多原來頑固地反對改革的人,在公開場所閉住了他們的嘴巴。但是,持悲觀論調的仍然不乏其人——他們睜著眼睛不看責任製帶來的好處,隻管繼續搖頭歎息“社會主義已經不成體統了。”什麽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是一個美麗而空洞的口號,也不是意味著貧窮麵前人人平等,要窮大家一樣窮;社會主義首先應該極大地發展生產力,以此證明自己比別的製度優越;否則,就無力對曆史作出迴答!


    田福軍不是理論家,他的認識是大半生實際工作的體驗所得。


    當然,目前農村形勢的發展的確令人鼓舞,但出現的新問題也照樣是嚴峻的。他看到,責任製大包幹後,農民的積極性空前地高漲,但是,基層幹部似乎卻沒事可幹了。縣上和公社,都彌漫著一種懶洋洋的氣息。這現象十分令人不安。田福軍在各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不同地理環境中搞大麵積“豐產方”的辦法——“豐產方”雖然土地還是一家一戶各種各的,但農民可以共同接受科學技術的指導和其它方麵的幫助。這樣,所有的基層幹部和農業方麵的技術人員立即就被投入了進去。原來大集體時的四級科技網大包幹後起不了作用,現在用這種新的形式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很受群眾歡迎。這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田福軍在這方麵進行了全區性規劃,光水稻在南麵幾個縣就搞了七萬畝;按畝產六百斤計算,黃原將增加許多細糧。他想趕後年再擴大發展四萬畝!


    這樣搞,國家就得在化肥和良種方麵投點資了。盡管地區農辦主任和農業局長都跑斷腿積極張羅,但地區財政局長不想給錢。專員辦公會上,管財政的副專員也頂住了。最後,田福軍不得不“以權壓人”,才解決了問題;財政方麵不痛快地撥出八十萬元來扶持這件事。


    前幾天,田福軍到原東縣去,規劃明年在那裏搞一個幾萬畝的“油菜方”。這件事落實後,他才轉到原西縣來,準備在這個縣的大馬河川搞一片“穀子方”。原西縣的大馬河川是傳統出產穀子的地方,但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原縣委書記馮世寬堅持讓這道川改種高粱,理由是高粱高產,並且說大寨的莊稼大部分種的都是高粱。其實,穀子也是高產作物,而且糧食品質要比高粱好——隻是顏色不是“紅”的罷了。


    原西縣的一把手現在成了張有智。原“一把手”李登雲在幾個月前調到地區任了衛生局長。田福軍和李登雲雖然有一層親戚關係,但因為潤葉和向前基本是分居狀態,因此他們兩家的來往也就幾乎很少了。田福軍為此而感到心裏很不好受。現在,他盡管同情侄女不幸的婚姻,同時也感到對李登雲一家人有種抱愧的心情。不管怎樣說,這一家人因為他的侄女,現在也很不幸。李登雲兩口子就一個兒子,結果在婚姻上搞成這個樣子,他們很苦惱。按說,如果向前和潤葉是和睦夫妻,登雲現在恐怕都抱上孫子了。登雲不是一個胸懷開闊的人,為此他甚至工作都有點心灰意懶,不願再擔當公務繁忙的縣委書記,而要求調到比較輕鬆的地區衛生局當局長。這個調動登雲沒有找他,而是通過苗凱和馮世寬辦的。登雲調到黃原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把向前也調到黃原來開車;這樣,向前和潤葉同在一個城市,多接觸一下,或許能把關係調整好——再沒有其它辦法了。他們曾千方百計讓兒子和潤葉離婚,但這小子寧願就這樣活受罪,也堅決不離婚。據說更使登雲夫婦生氣的是,向前不知為什麽還堅決不離開原西——眼下一家人扯成了三攤……李登雲調走以後,按通常循序漸進的慣例,原“二把手”張有智接替了他的職務。


    現在,原西縣當初的領導人中,老人手中隻剩下有智和馬國雄兩個人了。田福軍和馮世寬調走時提拔起來的白明川和周文龍也離開了原西。明川很早就已調到黃原市任了副書記;周文龍在田福軍的幫助下進了省黨校的中青班。


    田福軍到原西後,馬上發現這個縣的工作很不能令人滿意。他感覺張有智的精神狀態缺乏一種生氣。


    這是為什麽呢?


    田福軍感到很納悶。


    有智是他過去共事幾年的老朋友,按水平和能力說,他完全應該把原西的工作搞得很出色。他過去那種熱情到哪裏去了?田福軍可以說很了解張有智,知道他個人生活中也沒遇到什麽麻煩;不象李登雲,有個兒子的婚姻問題……張有智看起來好象也沒什麽變化。他說話還是那麽直截了當,愛和人爭辯;有時候甚至還和下級抬杠。田福軍到原西後,他們在縣招待所單獨談了很長時間。話題東拉西扯,既談工作,也諞閑傳。談話中間,田福軍含蓄地提示有智,他應該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把原西縣的工作搞好。但有智卻流露出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情緒,意思是他一個隻有初中文憑的幹部,幹得再好,恐怕也就到“頭”了;不象他田福軍,有大學文憑,短短一兩年,就升了好幾級……田福軍大吃一驚!他沒想到有智思想深處,竟有這麽一些東西。他這種思想是原來就有,還是在這新的形勢下產生的?田福軍判斷不來。他反複思考,有智過去沒有這些毛勃—最起碼他那時沒有流露出來。現在,他竟然當著他的麵說出了他的心病,這不能不使田福軍感到震驚。


    和張有智談完這次話後,福軍很痛苦;因為在過去那些艱難的歲月裏,他兩個總是並肩戰鬥的。現在,他的老戰友竟然有了如此大的變化。本來一個縣委書記的責任就夠重大了,但有智認為這“官”還有點校我的朋友!這多麽令人痛心。全省幾千萬人隻能有一個人當省委書記;全地區幾百萬人也隻能有一個人當地委書記。當然,不一定就隻能讓喬伯年和田福軍來當,但終歸不能讓想當的都來當嘛!如果隻想當官而不想幹事,這種思想太危險了!


    這難道就是縣委書記張有智同誌的境界嗎?


    田福軍感到,他得和有智開城布公談一次,但這次時間短促,來不及了——一個人的思想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等他抽出時間,找機會再和有智進行這次交鋒吧!唉,他過去對有智的一切方麵是多麽信任。現在看來,你可以用理想的標準要求人,但拿它來估計人是不行的。田福軍同時想到,許多人由於過去的理想和信仰一次次被現實所粉碎,在眼下新的社會條件下,他們便也變得“現實”起來;而這種人的所謂“現實眼光”,不過是衰老心靈的一孔之見罷了……在大馬河川搞完穀子“豐產方”的第二天,田福軍和張有智相約,一塊去原西城南三十公裏處的古跡石佛寺轉了一圈。


    據《原西縣誌》和《黃原府誌》記載,石佛寺曾經是一座絳紅色的寺院。它的周圍是一片濃綠的參天鬆柏。更有甚者,門前一棵八個人伸臂才能摟住的古柏,樹中卻奇跡般長出一棵漢槐,古籍中稱之謂“柏抱槐”。遙想當年,那寺院紅牆黃瓦,綠蔭箍地,香煙飄繞,如同仙境一般。此寺相傳建於唐。據現有清嘉慶八年碑誌記載,係肇自金統四年,即公元一一四四年,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曆經各代兵匪戰亂之後,從外觀看,這座著名的古跡隻留下了一片瓦礫和枯草中立著的一座石牌坊——“文化革命”初期,這座石牌坊也被破“四舊”的紅衛兵推倒了。不過,這裏還留有一個千佛洞。基本上保持完好。


    走過一片瓦礫草灘,來到石崖下,就被石洞門口一副石刻大幅對聯吸引住了:石山石洞石佛像天下第一,泓寺泓廟泓佛堂世界無二。石洞高三十多米、寬六十多米;洞頂齊平,雕刻有各種圖案、書法。洞中央坐著一個特大的石佛像;左右站著兩個。洞兩邊有兩道走廊,走廊上又分別立十八個大石佛像。氣派之大甚至可以和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裏泥塑大佛像比美。另外,洞內周圍三十多米高的石牆壁上,雕刻著一排排不同姿態,塗著各種顏色的密密麻麻的小佛像,簡直難以數清。遺憾的是,有些石碑和佛像已經殘缺不全了。


    田福軍和張有智從洞中轉出來,走到瓦礫場被推倒的石牌坊前麵,共同坐在一根鏽著綠斑的石柱上。陪他們轉遊的田福軍的秘書白元,也坐在他們對麵,胳膊上小心翼翼地挽著地委書記的外套。


    苗凱調走以後,白元就又當了田福軍的秘書。一般情況下,新任領導都不用前任的秘書。田福軍不“忌諱”這個常規,仍然讓白元當他的秘書。白元因為在前任書記麵前迫不及待要了一迴官,反而什麽官也沒當成。但這位秘書在心裏還是敬畏他的前任領導,而對田福軍有點瞧不起(當然不敢表現絲毫)。他瞧不起田福軍主要是因為新任地委書記太不象個“大官”了,動不動就泥手泥腳和老百姓混在一起,象個公社幹部。作為秘書,白元斷定:大領導就應該有大領導的威嚴和威風。田福軍太沒架子了!太隨和了!這哪象個地委書記?


    白元就是這樣理解“大官”的。生活中有那麽一種人,你蔑視甚至汙辱他,他不僅視為正常,還對你挺佩服;你要是在人格上對他平等相待,他反而倒小看你!這種人的情況,在偉在魯迅的不朽著作中有詳盡詮釋,這裏就不再累贅。


    現在,這位秘書裝出一副謙恭的樣子,聽田福軍博學地和張有智談古論今。他驚訝地看見,地委書記象個農民一樣,竟然脫掉鞋襪,有失體統地拿手指頭摳自己的腳指甲!


    田福軍的確是這副樣子——他有腳氣病,動不動就拿手指頭摳腳指頭。


    他一邊摳腳,一邊對張有智說:“應該把石佛寺好好修葺一下,建個圍牆,修兩個風雨亭,拿石板把院場鋪好,再把拉倒的石牌坊立起來。這是一座珍貴的古跡,再不整修,恐怕就要毀了。如果石佛寺最終毀在我們手上,子孫後代都會唾罵我們的……”張有智兩手一攤,尖刻地問:“錢呢?”


    “你們派人到省上請個專家來,先做個預算,我讓地區有關部門撥點經費。”


    “那好吧……不過,花一筆錢也不見得能修出個啥眉目。再說,這地方偏僻,沒有多少人來參觀遊覽。要是地處原西城周圍,還能賣點門票。”張有智一邊說一邊起身和田福軍往汽車那邊走。“前麵不就是石佛鎮嗎?這裏以後肯定會發展起來的,到時會有人來參觀遊覽。話說迴來,就是沒人來看,我們也應該整修,這是文物古跡呀!”


    田福軍和張有智同坐一輛車,離開了石佛寺。


    當車子開到不遠處的石佛鎮,田福軍就讓司機在鎮子上把車停了下來。他想拉有智一起到鎮子上的供銷門市部看看。田福軍到公社一級的所在地,總要到當地的供銷門市部走一趟。他知道,這地方對於周圍幾十個村莊的農民來說,就是他們的“王府井”和“南京路”,重要得很!


    他和有智進了門市,先走到賣油鹽的地方。他向一位女售貨員詢問這兩樣農民最當緊的東西銷售情況怎樣。


    女售貨員告訴他:“鹽很充足,但點燈的煤油斷了。”“斷了多長時間?”


    “從七月份開始到現在……”女售貨員打量著兩位花白頭發的人,看來覺得他們有點不尋常,因此說話很客氣。


    “縣上其它地方呢?”田福軍扭頭問旁邊的張有智。


    有智臉有點紅,說:“我還不清楚這情況……”這時候,供銷門市部主任來了。他顯然認出站在櫃台外麵的這兩個人是誰,趕忙推開櫃台擋板,讓兩位領導進後院去喝水。


    田福軍沒理會主任的邀請,問他:“你們有多少用油戶?”門市部主任這才有點慌張,說:“兩千戶,一月得兩噸煤油,可現在隻供應半噸,老百姓點不上燈,隻好買蠟燭湊合。


    但大多數農民買不起蠟燭;一斤煤油才三毛五分錢,一包蠟十支裝,每支一毛一分五厘錢,就是一塊一毛五分錢,用起來還不頂一斤煤油時間長……”“問題出在哪兒呢?”田福軍問。


    張有智在旁邊說:“據我所知,縣上石油公司也沒油。油屬一類物資,由地區統一調撥,下麵有什麽辦法?”


    田福軍從衣袋裏摸出筆記本,迅速寫上:迴去很快找地區財貿辦公室,專門撥石油指標,落實到縣、社、鎮……他把筆記本裝起來,對石佛供銷門市部主任說:“不要熬煎,煤油馬上就會有的!”


    “啊呀,那就好了!你們不知道,老百姓跑幾十裏路來這裏,買不上油,生氣得把油瓶都扔了,還罵咱們的社會……”田福軍和張有智返迴車裏後,誰也沒說話。這件小小的事大大的刺激了他們。


    “怪我官僚主義……”半路上,張有智情緒不佳地說。田福軍給有智遞上一根紙煙,說:“這件事的責任主要在地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凡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路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路遙並收藏平凡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