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巡撫梁夢龍關於海運漕糧的奏疏在內閣,最終得到的票擬是“下戶部議處”,而奏疏入宮後,司禮監也在票擬下批紅。
對於戶部,因為魏廣德一向認為這個衙門雖然是大明個衙門裏管錢糧的部門,油水很足,但麻煩也是最多的,所以以往並未上心。
由此,他對這個衙門的影響力也有限的很。
魏廣德一些還在戶部的同年,現在的官職也不過郎中、員外郎,根本沒啥話語權。
也因此,魏廣德放棄了向戶部施壓的打算,讓他們增加海運漕糧的數量,怕是很難。
何況自己施壓,張居正也可以。
就現在他和張居正對朝堂各衙門的影響力來說,張居正明顯更占上風,完全沒必要自取其辱。
魏廣德隻是強力推動將漕糧海運變為定製,也就是不管運河如何,漕運衙門每年都必須通過海路運輸至少十二萬石漕糧抵京,其他的也不強求。
海運較漕運便宜,但是確實對河工生計影響很大,若直接切斷漕運,兩岸河工的生計也確實是大麻煩。
值得一說的是,這幾年因為黃河水患的原因,大明內部商品南來北往的數量也是銳減。
畢竟比起陸路運輸,漕運的成本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成本優勢更加明顯的海運,即便有商人想要嚐試,阻力卻是很大。
究其原因,還是漕運的利益集團裏不止裹挾著大商人,更有大量官僚的利益參雜其中。
魏廣德也不急,慢慢來,他已經越來越體會到《道德經》裏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妙意。
治大國如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第六十章,後世解讀也很多。
說法一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說法二則是認為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更有說法三,“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
其實在魏廣德看來,三者皆有,不能單獨采納一種說法,也不能否定一種說法。
好吧,這就是魏廣德理解的“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多次論及中庸,如讚美《詩經》的《關雎》篇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思想感情表達最得當。
又說一個人的性格風度,“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庸之道要求凡事中正適度,恰到好處。
《禮記·中庸》是發揮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朱熹章句引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恆常不易,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立身處世待人的準則。
毛澤東曾認為: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中”字的本義,有幾種說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狀;立木表測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領立旗於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說文》:“中,內也。從口、i,上下通。
”這“中”字,相對於“外”來說是“內”,裏麵;在方位上,相對於四周來說是等距離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對於上等與下等的中等;在過程中,是相對於全程來說的“一半”;而相對於“偏”來說,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魏廣德就字麵理解,即是指適中,正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標準。
而“庸”字的本義,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鍾,通“鏞”;有人說是城,通“墉”;有人說是勞義,通“傭”;有人說是功義,以鍾記功等。
“中庸”之“庸”後世理解大致有三個意思:第一,何晏講是“常”,程子講“不易之謂庸”,即恆常而不易之理,變中不改變的道理;
第二,朱子講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複觀講是每個人所應實踐、所能實現的行為;
第三,《說文》:“庸,用也。”就是運用。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也認為,《中庸》這篇文章,是記中和之用的。
魏廣德對“中庸”之“庸”的理解,偏向第三種說法,也就是“庸,用也。”
在魏廣德看來,“中庸”的本意或許就是用中正的思想選擇合適的用法,即“實用主義”。
為了滿足“實用主義”,自然就可以在無數的辦法裏反複橫跳,不斷的變化,兼揉並濟,也就有了所謂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選擇最實用的,就是中庸的本意。
所以對於漕糧的運輸,不管是走陸路還是走運河,亦或者走海運,都要,總有一種適合你。
後世民間笑談“都是成年人,當然是選擇全部都要”,在魏廣德看來,其實就是符合中庸思想的。
“善貸,你看看這份奏疏。”
魏廣德值房裏,今日迎來一位客人,是工部尚書朱衡。
從朱衡手中接過奏疏展開閱覽,魏廣德很快就眉頭微皺,心頭一沉,不由得問道:“工部已經對治河,完全失去信心了嗎?”
這份奏疏,其中主題思想很簡單,就是修改漕運的時間規則。
在朱衡這份奏疏裏,奏請每歲十月開倉,民輸粟;十一月兌完,漕卒受粟;十二月開封發船,二月過淮,三月過洪,四月到張家灣,奏請永為定例。
也就是把漕運起航的時間提前,以避開黃淮一代水患區域,最大限度緩解洪水對漕運的影響。
當然,以前不這麽做並不是古人沒有智慧,而是選擇這個時間點運輸漕糧,其實問題也很多,主要就是運河水源的難題。
運河主要通過沿線河道補充水源,按照朱衡的意思,漕船集中在年初發船,那時候偏偏就是枯水期。
實際上就算按照朱衡的建議,提前進行漕糧運輸,大量漕船也會因為水位的關係不能快速通過運河,把漕糧運抵京師。
隻能說,朱衡選擇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以往幾年一次洪水,自隆慶三年起連年洪水泛濫,工部是真沒太好辦法解決了。”
朱衡苦笑道,“現在也隻能如此,保證盡可能多的把漕糧安全運抵京師。
本來梁夢龍的海運漕糧一事看上去可行,但聽戶部那邊的消息,似乎隻是保證航道暢通,並不會大規模海運漕糧。”
“是啊,首輔大人不同意。”
魏廣德苦笑道:“我找他說了幾次,他都是那套說辭,萬世之利在河,一時之急在海,海道叵測,隻宜皆此路以備。
都懶得找新理由搪塞了,嗬嗬.”
魏廣德這會兒還笑得出來,隻不過笑聲中盡是無奈。
“我也隻能爭取將海運定位永製,最起碼,最糟糕的情況下,朝廷還能收到來自南方的漕糧。”
魏廣德剛說完,朱衡就皺眉道:‘所謂永製,不過就是那麽個意思,其實用不用,還不是首輔一句話。
若是他張叔大真把高拱的政策全反了,就算今日定為永製,明日也可禁掉。’
“嘶”
聽到朱衡這麽說,魏廣德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朱衡說的沒錯,永製這東西不過就是嘴上說說,其實更像是在安撫人心。
這兩年反對海運的聲音漸小,最主要還是因為水患影響,京官也擔心漕糧運不來,餓肚子。
若是等兩年,水患漸息,大家怕是又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到時候再說吧,你這個奏陳可以遞上來,張叔大應該不會反對,最起碼這是保證漕糧安全的一個法子,隻是苦了漕兵,沒法在家過年了。”
魏廣德也隻是歎息一聲。
“譚子理應該快到京城了。”
朱衡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說道。
“是啊,陸樹聲也快到了,接下來朝堂應該又有一次大變化。”
魏廣德接話道。
“呂調陽確認入閣了?”
朱衡問道。
雖然沒有明確的消息,但是早前魏廣德身邊的人,自然也聽說了一些新的人事安排。
隻不過畢竟過去半個月時間,也不排除會有一些變化。
“內閣奏疏已經遞進去了,隻等合適的時機宮裏就會下旨。”
魏廣德說道,“譚綸掌兵部,楊博掌吏部,陸樹聲出任禮部尚書,宮裏也同意了。”
“陸樹聲沒有倒向張叔大吧?”
陸樹聲畢竟是徐階的同鄉,朱衡可不敢肯定他不會通過徐階的關係,和張居正暗中聯係。
“就我所知,他應該還是比較獨立的一個人,不會輕易依附於人。”
魏廣德想想才說道。
他對陸樹聲還是有一點信心的,否則當初也不會答應召迴這個人。
當然,是否私底下有聯係,魏廣德也說不準,還是等人到了京城,聽其言觀其行才能知道。
“戶部那位也要動?”
忽然,朱衡又發問道。
“張尚書不想幹了,想在年前致仕。”
魏廣德低聲答道。
此事內閣是有討論,不過結果也不是很樂觀。
這次戶部尚書的人選,明顯是楊博轉托張居正舉薦的。
不過魏廣德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到合適的人,推出來和他打擂台。
“有人選了嗎?”
顯然,戶部尚書人選,才是朱衡最感興趣的話題。
“張居正舉薦南京刑部尚書王國光接手戶部,他從戶部侍郎賺錢南京刑部任尚書,其實就是楊博安排的後手,為提拔他繞的一趟路。
現在張守直不想幹了,調迴王國光也就是應有之義。”
魏廣德把消息也透露給朱衡,畢竟現在朝中在譚綸沒有到任兵部前,朱衡就是魏廣德最大的助力。
“禮部那邊,王希烈一點辦法都沒有?”
朱衡忽然又說道。
“他找伱來問的?”
魏廣德沒有迴答,而是反問道。
朱衡默然,但實際上已經承認了。
“士南兄,禮部尚書之位,我是可以幫他爭取的,不過就我和他之間的關係,你認為我就算為他出頭,將來又會如何?
不是我不幫忙,而是他做人不地道,讓我不想幫忙。
都是同鄉,在京城本該是精誠團結,可是你看看他王希烈又做了些什麽。”
實際上,自從發生胡應嘉等人的事兒後,魏廣德不僅對潛在的政敵進行關注,也對身邊人多有探查。
想想也是,以為可以成為自己助力的同年裏冒出幾個反骨來,魏廣德能不當心嗎?
自此之後,魏廣德就通過管家張吉和書吏蘆布兩條線監視周圍的人。
張吉那邊自然是他最信任的,可用之人也是江西和北京城都有,人員相對比較複雜。
而蘆布這邊,則因為是地頭蛇,所以人員更加複雜,可謂三教九流都有,而且他本身身份也極為敏感。
好吧,也算是相輔相成。
王希烈對他不滿,主要也是源自他提拔速度飛快引得自認為是老前輩的王希烈感到嫉妒。
就是嫉妒。
這樣的老鄉,不要也罷。
所以魏廣德自從發現後,就再未對他的仕途有半點提拔,讓他自生自滅,沒有趕盡殺絕已經算是看在老鄉情麵上了。
隨後幾日,大明朝堂的變化如期而至。
禮部尚書呂調陽入閣,在收到旨意後呂調陽上疏請辭,不允,隨後入閣成為輔臣。
譚綸到京後覲見了小皇帝,很快也接到執掌兵部的旨意,同時發出的還有兵部尚書楊博改掌吏部的旨意。
陸樹聲到京後也是如此,覲見小皇帝後,雖然馮保進行了阻攔,但是旨意最終還是發出,這讓馮保對魏廣德和張居正都心生不滿。
魏廣德在府邸裏狠狠灌了馮保一頓酒後,兩人的關係才稍微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
楊博正式接掌吏部,到任後第一份奏疏自然就是請求京察,汰撤不職官員,去高拱時代的京察大幕由此拉開。
隨著大學士張居正、魏廣德、呂調陽自陳不職,言易一榱不若得一棟,評眾臣不若簡柄,乞賜罷免的奏陳遞上,皇帝不允後,百官接二連三也上此類奏陳。
禮部尚書陸樹聲、左侍郎王希烈、右侍郎諸大綬各自陳,俱詔,照舊供職
此次京察曆時一月,本就是有針對性的,所以結束的也很快,大批官員由此被罷黜。
對朝廷高層來說,京察引起的變動微不可察,畢竟高拱的門生故舊大多入仕不久,官職低微。
(本章完)
對於戶部,因為魏廣德一向認為這個衙門雖然是大明個衙門裏管錢糧的部門,油水很足,但麻煩也是最多的,所以以往並未上心。
由此,他對這個衙門的影響力也有限的很。
魏廣德一些還在戶部的同年,現在的官職也不過郎中、員外郎,根本沒啥話語權。
也因此,魏廣德放棄了向戶部施壓的打算,讓他們增加海運漕糧的數量,怕是很難。
何況自己施壓,張居正也可以。
就現在他和張居正對朝堂各衙門的影響力來說,張居正明顯更占上風,完全沒必要自取其辱。
魏廣德隻是強力推動將漕糧海運變為定製,也就是不管運河如何,漕運衙門每年都必須通過海路運輸至少十二萬石漕糧抵京,其他的也不強求。
海運較漕運便宜,但是確實對河工生計影響很大,若直接切斷漕運,兩岸河工的生計也確實是大麻煩。
值得一說的是,這幾年因為黃河水患的原因,大明內部商品南來北往的數量也是銳減。
畢竟比起陸路運輸,漕運的成本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成本優勢更加明顯的海運,即便有商人想要嚐試,阻力卻是很大。
究其原因,還是漕運的利益集團裏不止裹挾著大商人,更有大量官僚的利益參雜其中。
魏廣德也不急,慢慢來,他已經越來越體會到《道德經》裏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妙意。
治大國如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第六十章,後世解讀也很多。
說法一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說法二則是認為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更有說法三,“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
其實在魏廣德看來,三者皆有,不能單獨采納一種說法,也不能否定一種說法。
好吧,這就是魏廣德理解的“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多次論及中庸,如讚美《詩經》的《關雎》篇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思想感情表達最得當。
又說一個人的性格風度,“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庸之道要求凡事中正適度,恰到好處。
《禮記·中庸》是發揮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朱熹章句引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恆常不易,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立身處世待人的準則。
毛澤東曾認為: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中”字的本義,有幾種說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狀;立木表測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領立旗於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說文》:“中,內也。從口、i,上下通。
”這“中”字,相對於“外”來說是“內”,裏麵;在方位上,相對於四周來說是等距離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對於上等與下等的中等;在過程中,是相對於全程來說的“一半”;而相對於“偏”來說,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魏廣德就字麵理解,即是指適中,正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標準。
而“庸”字的本義,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鍾,通“鏞”;有人說是城,通“墉”;有人說是勞義,通“傭”;有人說是功義,以鍾記功等。
“中庸”之“庸”後世理解大致有三個意思:第一,何晏講是“常”,程子講“不易之謂庸”,即恆常而不易之理,變中不改變的道理;
第二,朱子講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複觀講是每個人所應實踐、所能實現的行為;
第三,《說文》:“庸,用也。”就是運用。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也認為,《中庸》這篇文章,是記中和之用的。
魏廣德對“中庸”之“庸”的理解,偏向第三種說法,也就是“庸,用也。”
在魏廣德看來,“中庸”的本意或許就是用中正的思想選擇合適的用法,即“實用主義”。
為了滿足“實用主義”,自然就可以在無數的辦法裏反複橫跳,不斷的變化,兼揉並濟,也就有了所謂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選擇最實用的,就是中庸的本意。
所以對於漕糧的運輸,不管是走陸路還是走運河,亦或者走海運,都要,總有一種適合你。
後世民間笑談“都是成年人,當然是選擇全部都要”,在魏廣德看來,其實就是符合中庸思想的。
“善貸,你看看這份奏疏。”
魏廣德值房裏,今日迎來一位客人,是工部尚書朱衡。
從朱衡手中接過奏疏展開閱覽,魏廣德很快就眉頭微皺,心頭一沉,不由得問道:“工部已經對治河,完全失去信心了嗎?”
這份奏疏,其中主題思想很簡單,就是修改漕運的時間規則。
在朱衡這份奏疏裏,奏請每歲十月開倉,民輸粟;十一月兌完,漕卒受粟;十二月開封發船,二月過淮,三月過洪,四月到張家灣,奏請永為定例。
也就是把漕運起航的時間提前,以避開黃淮一代水患區域,最大限度緩解洪水對漕運的影響。
當然,以前不這麽做並不是古人沒有智慧,而是選擇這個時間點運輸漕糧,其實問題也很多,主要就是運河水源的難題。
運河主要通過沿線河道補充水源,按照朱衡的意思,漕船集中在年初發船,那時候偏偏就是枯水期。
實際上就算按照朱衡的建議,提前進行漕糧運輸,大量漕船也會因為水位的關係不能快速通過運河,把漕糧運抵京師。
隻能說,朱衡選擇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以往幾年一次洪水,自隆慶三年起連年洪水泛濫,工部是真沒太好辦法解決了。”
朱衡苦笑道,“現在也隻能如此,保證盡可能多的把漕糧安全運抵京師。
本來梁夢龍的海運漕糧一事看上去可行,但聽戶部那邊的消息,似乎隻是保證航道暢通,並不會大規模海運漕糧。”
“是啊,首輔大人不同意。”
魏廣德苦笑道:“我找他說了幾次,他都是那套說辭,萬世之利在河,一時之急在海,海道叵測,隻宜皆此路以備。
都懶得找新理由搪塞了,嗬嗬.”
魏廣德這會兒還笑得出來,隻不過笑聲中盡是無奈。
“我也隻能爭取將海運定位永製,最起碼,最糟糕的情況下,朝廷還能收到來自南方的漕糧。”
魏廣德剛說完,朱衡就皺眉道:‘所謂永製,不過就是那麽個意思,其實用不用,還不是首輔一句話。
若是他張叔大真把高拱的政策全反了,就算今日定為永製,明日也可禁掉。’
“嘶”
聽到朱衡這麽說,魏廣德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朱衡說的沒錯,永製這東西不過就是嘴上說說,其實更像是在安撫人心。
這兩年反對海運的聲音漸小,最主要還是因為水患影響,京官也擔心漕糧運不來,餓肚子。
若是等兩年,水患漸息,大家怕是又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到時候再說吧,你這個奏陳可以遞上來,張叔大應該不會反對,最起碼這是保證漕糧安全的一個法子,隻是苦了漕兵,沒法在家過年了。”
魏廣德也隻是歎息一聲。
“譚子理應該快到京城了。”
朱衡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說道。
“是啊,陸樹聲也快到了,接下來朝堂應該又有一次大變化。”
魏廣德接話道。
“呂調陽確認入閣了?”
朱衡問道。
雖然沒有明確的消息,但是早前魏廣德身邊的人,自然也聽說了一些新的人事安排。
隻不過畢竟過去半個月時間,也不排除會有一些變化。
“內閣奏疏已經遞進去了,隻等合適的時機宮裏就會下旨。”
魏廣德說道,“譚綸掌兵部,楊博掌吏部,陸樹聲出任禮部尚書,宮裏也同意了。”
“陸樹聲沒有倒向張叔大吧?”
陸樹聲畢竟是徐階的同鄉,朱衡可不敢肯定他不會通過徐階的關係,和張居正暗中聯係。
“就我所知,他應該還是比較獨立的一個人,不會輕易依附於人。”
魏廣德想想才說道。
他對陸樹聲還是有一點信心的,否則當初也不會答應召迴這個人。
當然,是否私底下有聯係,魏廣德也說不準,還是等人到了京城,聽其言觀其行才能知道。
“戶部那位也要動?”
忽然,朱衡又發問道。
“張尚書不想幹了,想在年前致仕。”
魏廣德低聲答道。
此事內閣是有討論,不過結果也不是很樂觀。
這次戶部尚書的人選,明顯是楊博轉托張居正舉薦的。
不過魏廣德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到合適的人,推出來和他打擂台。
“有人選了嗎?”
顯然,戶部尚書人選,才是朱衡最感興趣的話題。
“張居正舉薦南京刑部尚書王國光接手戶部,他從戶部侍郎賺錢南京刑部任尚書,其實就是楊博安排的後手,為提拔他繞的一趟路。
現在張守直不想幹了,調迴王國光也就是應有之義。”
魏廣德把消息也透露給朱衡,畢竟現在朝中在譚綸沒有到任兵部前,朱衡就是魏廣德最大的助力。
“禮部那邊,王希烈一點辦法都沒有?”
朱衡忽然又說道。
“他找伱來問的?”
魏廣德沒有迴答,而是反問道。
朱衡默然,但實際上已經承認了。
“士南兄,禮部尚書之位,我是可以幫他爭取的,不過就我和他之間的關係,你認為我就算為他出頭,將來又會如何?
不是我不幫忙,而是他做人不地道,讓我不想幫忙。
都是同鄉,在京城本該是精誠團結,可是你看看他王希烈又做了些什麽。”
實際上,自從發生胡應嘉等人的事兒後,魏廣德不僅對潛在的政敵進行關注,也對身邊人多有探查。
想想也是,以為可以成為自己助力的同年裏冒出幾個反骨來,魏廣德能不當心嗎?
自此之後,魏廣德就通過管家張吉和書吏蘆布兩條線監視周圍的人。
張吉那邊自然是他最信任的,可用之人也是江西和北京城都有,人員相對比較複雜。
而蘆布這邊,則因為是地頭蛇,所以人員更加複雜,可謂三教九流都有,而且他本身身份也極為敏感。
好吧,也算是相輔相成。
王希烈對他不滿,主要也是源自他提拔速度飛快引得自認為是老前輩的王希烈感到嫉妒。
就是嫉妒。
這樣的老鄉,不要也罷。
所以魏廣德自從發現後,就再未對他的仕途有半點提拔,讓他自生自滅,沒有趕盡殺絕已經算是看在老鄉情麵上了。
隨後幾日,大明朝堂的變化如期而至。
禮部尚書呂調陽入閣,在收到旨意後呂調陽上疏請辭,不允,隨後入閣成為輔臣。
譚綸到京後覲見了小皇帝,很快也接到執掌兵部的旨意,同時發出的還有兵部尚書楊博改掌吏部的旨意。
陸樹聲到京後也是如此,覲見小皇帝後,雖然馮保進行了阻攔,但是旨意最終還是發出,這讓馮保對魏廣德和張居正都心生不滿。
魏廣德在府邸裏狠狠灌了馮保一頓酒後,兩人的關係才稍微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
楊博正式接掌吏部,到任後第一份奏疏自然就是請求京察,汰撤不職官員,去高拱時代的京察大幕由此拉開。
隨著大學士張居正、魏廣德、呂調陽自陳不職,言易一榱不若得一棟,評眾臣不若簡柄,乞賜罷免的奏陳遞上,皇帝不允後,百官接二連三也上此類奏陳。
禮部尚書陸樹聲、左侍郎王希烈、右侍郎諸大綬各自陳,俱詔,照舊供職
此次京察曆時一月,本就是有針對性的,所以結束的也很快,大批官員由此被罷黜。
對朝廷高層來說,京察引起的變動微不可察,畢竟高拱的門生故舊大多入仕不久,官職低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