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公應期受禪乃是天下臣民之所望,千萬百姓民心之所歸。
民意洶洶,天下鼎沸。
於是為了順應民意,建康三年正月初二,洛陽皇帝劉協再次遣使持節奉璽綬,前往長安禪位。
皇帝這次又改了說辭,詔曰:“諮爾孟公: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為日已久。暨於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董卓乘釁,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
“賴孟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
“朕聞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隻,紹天明命。使持節行禦史大夫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永君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
這一次是皇帝親自向天下人證明,漢室失德,國祚將終。孟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功莫大焉。
漢承堯運,有傳聖的義務。理應將禪讓盛舉傳遞下去。
功莫大焉這一次絕不是誇張之言。
一統山河的張瑞,對這個時代,對天下百姓都有不世之功。
僅大一統,天下平寧,這一點,張瑞就有資格三辭乃受。
從洛陽到長安,漫漫數百裏路,都一片平寧。當初張瑞的宏願,在長安與洛陽之間修建一條馳道,設置大量驛站,使信使一日便能抵達另一處,終於成為現實。
清晨,信使從洛陽出發,傍晚孟公府再次出詔令:“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孟公願守知足之明分,稟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以期書名千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
上一次婉拒,是讓臣民知曉,孟公受禪應天時,順民意,合符讖。
這一次則是為張氏將來的統治增強穩固性。
雖然張氏代漢,乃天命所歸,眾人所望。
但作為受禪之人,還是稟謙遜之節,躬讓之態。
不然將來有人覺得自己承天之命,合乎民心,是否就能堂而皇之的取代張氏稱帝了?
有了這一層含義,剩下的步驟就恨明確了。
後世人什麽情況下能取代張氏皇帝?
很簡單!隻要有孟公當世聖人一般的道德,一統九州的功勳,就可以了。
否則一定是名不正,言不順!
但每一個權臣看到這兩項前提,估計都是一臉的絕望。
當世聖人,一統九州。哪個也不是尋常人能夠輕易實現的。
無論如何,一個稍有誌向的權臣,都必須要給自己改善一下形象,善待一下百姓。
一個如曹操一般經常屠殺的權臣,大概終生是沒有顏麵要求張氏皇帝禪讓了,隻能留給下一代。
而權臣隻要經過兩代人交接,就太容易被掀翻。
很多勢力都是以一位權臣的個人威名所凝聚在一起。權臣死亡,其子嗣往往不具備與其父相同的威望與凝聚力。
在製度完備的情況下,皇帝很容易在權臣後代手中收迴權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朝廷兩百多位文武百官、列侯紛紛上書,力勸張瑞為天下計,接受禪讓。
謂之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曆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髃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到這一步初步實現,張瑞登基禪讓既合天命,又符人望。但仍守謙退之節,辭受禪之聖。
長安奉還璽綬之後,正月十六日,皇帝再次遣使前往長安。
這次詔書便嚴厲了許多:“天訖漢祚,辰象著明,朕祗天命,致位於公,仍陳曆數於詔冊,喻符運於翰墨;神器不可以辭拒,皇位不可以謙讓,稽於天命,至於再三。”
“且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故建大業者不拘小節,知天命者不係細物,是以舜受大業之命而無遜讓之辭,聖人達節,不亦遠乎!今使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欽承,以答天下向應之望焉。“
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
意味著漢室皇帝已經放棄統治四海八荒,將天下已經加到了張瑞肩上。
當然,這份詔書也是描述了一份實情。
漢室失德,使天下百姓離心。自董卓乘釁,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當斯之時,尺土非複漢有,一夫亦不複為劉氏之民。
至此這意味著整個天下都已是無主之物,劉協放棄了整個天下。
隨後內閣及天下所有官員上書,推張瑞為天下共主。稱“陛下應天受禪,當速即壇場,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願。”
三辭之後,孟公府終於不敢違天下臣民之願,迴複曰:“可”。
於是昭示天下,正月二十九日,為黃道吉日,孟公將登壇受禪。
凡公卿列侯、藩臣屬國受孟朝冊封者,皆需抵達長安參與儀式,陪位祭天。
事實上,這個時候外國使臣早已差不多都抵達了長安。
早在審配開始推動禪讓流程時,鴻臚寺卿陳凡就下發政令給四方胡酋,藩國國王,召其前往長安朝見。
雖然陳凡沒有向這些藩臣解釋為何將其召入長安,但諸酋長、國王的慈父陳凡親自下的命令,又有幾人敢無視。
正月新年熱鬧非凡,長安城中也匯聚了大量異發異瞳的胡人麵孔。
威嚴壯麗、繁華鼎盛的長安城,給無數胡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安城的富庶先進,也讓無數人記憶深刻。
無論是隨處可見的絲綢錦繡,還是精美雅致的瓷器玉器,以及來自四海八荒的珍貴玉石,都向所有人淋漓盡致的展現著這個新王朝的富庶與文明。
當然更讓所有藩臣屬王終身難望的則是那多如星辰的刀劍長弓。
從這些藩臣入境開始,就見過太多的刀劍強弓。
百姓、豪傑腰佩利劍長刀出入酒肆、坊市司空見慣。大量將門子弟、五陵少年銀鞍白馬,數十騎結伴環遊,馬鞍上掛著精良長弓跟羽箭。
無處不顯示著這個帝國非但富庶非常,更是武德昌盛,異常強大。
這些小國國王除了仰望天上繁星外,從來沒見過如此龐大的數字。
數十百萬人都佩劍攜弓,僅是這數字就讓所有藩國感受到了雙方之間宛如天塹般的巨大差距。
一些小國國王,就算做夢也不敢想象的,控弦百萬的壯景,在這個國度卻成為街頭巷尾司空見慣的事情。
僅這一幕就能滅亡西域無數國家,百萬控弦之士能一遍遍犁翻西域各國,以血與火洗禮所有不臣之國。
這些驚懼不已的藩臣胡酋實在想象不出這個強盛國家,更專業、更精銳的軍隊應該是什麽威嚴模樣。
民意洶洶,天下鼎沸。
於是為了順應民意,建康三年正月初二,洛陽皇帝劉協再次遣使持節奉璽綬,前往長安禪位。
皇帝這次又改了說辭,詔曰:“諮爾孟公: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為日已久。暨於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董卓乘釁,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
“賴孟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
“朕聞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隻,紹天明命。使持節行禦史大夫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永君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
這一次是皇帝親自向天下人證明,漢室失德,國祚將終。孟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功莫大焉。
漢承堯運,有傳聖的義務。理應將禪讓盛舉傳遞下去。
功莫大焉這一次絕不是誇張之言。
一統山河的張瑞,對這個時代,對天下百姓都有不世之功。
僅大一統,天下平寧,這一點,張瑞就有資格三辭乃受。
從洛陽到長安,漫漫數百裏路,都一片平寧。當初張瑞的宏願,在長安與洛陽之間修建一條馳道,設置大量驛站,使信使一日便能抵達另一處,終於成為現實。
清晨,信使從洛陽出發,傍晚孟公府再次出詔令:“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孟公願守知足之明分,稟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以期書名千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
上一次婉拒,是讓臣民知曉,孟公受禪應天時,順民意,合符讖。
這一次則是為張氏將來的統治增強穩固性。
雖然張氏代漢,乃天命所歸,眾人所望。
但作為受禪之人,還是稟謙遜之節,躬讓之態。
不然將來有人覺得自己承天之命,合乎民心,是否就能堂而皇之的取代張氏稱帝了?
有了這一層含義,剩下的步驟就恨明確了。
後世人什麽情況下能取代張氏皇帝?
很簡單!隻要有孟公當世聖人一般的道德,一統九州的功勳,就可以了。
否則一定是名不正,言不順!
但每一個權臣看到這兩項前提,估計都是一臉的絕望。
當世聖人,一統九州。哪個也不是尋常人能夠輕易實現的。
無論如何,一個稍有誌向的權臣,都必須要給自己改善一下形象,善待一下百姓。
一個如曹操一般經常屠殺的權臣,大概終生是沒有顏麵要求張氏皇帝禪讓了,隻能留給下一代。
而權臣隻要經過兩代人交接,就太容易被掀翻。
很多勢力都是以一位權臣的個人威名所凝聚在一起。權臣死亡,其子嗣往往不具備與其父相同的威望與凝聚力。
在製度完備的情況下,皇帝很容易在權臣後代手中收迴權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朝廷兩百多位文武百官、列侯紛紛上書,力勸張瑞為天下計,接受禪讓。
謂之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曆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髃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到這一步初步實現,張瑞登基禪讓既合天命,又符人望。但仍守謙退之節,辭受禪之聖。
長安奉還璽綬之後,正月十六日,皇帝再次遣使前往長安。
這次詔書便嚴厲了許多:“天訖漢祚,辰象著明,朕祗天命,致位於公,仍陳曆數於詔冊,喻符運於翰墨;神器不可以辭拒,皇位不可以謙讓,稽於天命,至於再三。”
“且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故建大業者不拘小節,知天命者不係細物,是以舜受大業之命而無遜讓之辭,聖人達節,不亦遠乎!今使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欽承,以答天下向應之望焉。“
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
意味著漢室皇帝已經放棄統治四海八荒,將天下已經加到了張瑞肩上。
當然,這份詔書也是描述了一份實情。
漢室失德,使天下百姓離心。自董卓乘釁,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當斯之時,尺土非複漢有,一夫亦不複為劉氏之民。
至此這意味著整個天下都已是無主之物,劉協放棄了整個天下。
隨後內閣及天下所有官員上書,推張瑞為天下共主。稱“陛下應天受禪,當速即壇場,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願。”
三辭之後,孟公府終於不敢違天下臣民之願,迴複曰:“可”。
於是昭示天下,正月二十九日,為黃道吉日,孟公將登壇受禪。
凡公卿列侯、藩臣屬國受孟朝冊封者,皆需抵達長安參與儀式,陪位祭天。
事實上,這個時候外國使臣早已差不多都抵達了長安。
早在審配開始推動禪讓流程時,鴻臚寺卿陳凡就下發政令給四方胡酋,藩國國王,召其前往長安朝見。
雖然陳凡沒有向這些藩臣解釋為何將其召入長安,但諸酋長、國王的慈父陳凡親自下的命令,又有幾人敢無視。
正月新年熱鬧非凡,長安城中也匯聚了大量異發異瞳的胡人麵孔。
威嚴壯麗、繁華鼎盛的長安城,給無數胡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安城的富庶先進,也讓無數人記憶深刻。
無論是隨處可見的絲綢錦繡,還是精美雅致的瓷器玉器,以及來自四海八荒的珍貴玉石,都向所有人淋漓盡致的展現著這個新王朝的富庶與文明。
當然更讓所有藩臣屬王終身難望的則是那多如星辰的刀劍長弓。
從這些藩臣入境開始,就見過太多的刀劍強弓。
百姓、豪傑腰佩利劍長刀出入酒肆、坊市司空見慣。大量將門子弟、五陵少年銀鞍白馬,數十騎結伴環遊,馬鞍上掛著精良長弓跟羽箭。
無處不顯示著這個帝國非但富庶非常,更是武德昌盛,異常強大。
這些小國國王除了仰望天上繁星外,從來沒見過如此龐大的數字。
數十百萬人都佩劍攜弓,僅是這數字就讓所有藩國感受到了雙方之間宛如天塹般的巨大差距。
一些小國國王,就算做夢也不敢想象的,控弦百萬的壯景,在這個國度卻成為街頭巷尾司空見慣的事情。
僅這一幕就能滅亡西域無數國家,百萬控弦之士能一遍遍犁翻西域各國,以血與火洗禮所有不臣之國。
這些驚懼不已的藩臣胡酋實在想象不出這個強盛國家,更專業、更精銳的軍隊應該是什麽威嚴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