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的戰死,同時震撼了征西將軍府張瑞與後將軍袁術兩人。
隨著孫堅的戰死,南陽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抵抗征西將軍府的軍隊。
豫州軍群龍無首、南陽軍潰敗混亂,雖然袁術趁機兼並了殘存的兩萬餘豫州軍,但宛城內卻已經軍無戰心。
而城外數萬征西將軍府大軍經過休整,卻勢如驚濤駭浪。感覺己方遭到南陽人戲耍的將士,將宛城團團合圍,發起了狂暴的攻勢,誓要將宛城官員斬盡殺絕。
將士怒意奮戰,當日便攻上了城牆,在城頭浴血廝殺,宛城形勢岌岌可危。
絕境中,袁術斬殺孫堅之弟孫靜,以孫靜人頭向城外大軍請和。將一切責任都推卸給了死去的孫堅與孫靜,同時表示願意傾盡府庫賠償大軍損失,以平息大軍怒意。
但憤怒的將士完全不肯罷休,攻破了宛城,同樣可盡取府庫財富,甚至能蕩清後將軍袁術府邸財富。
絕望之中,袁術不得不許下種諾,願給付征西將軍府黃金五萬斤,以求罷兵言和。
黃金五萬斤,深深震撼了高順、賈詡。
征西將軍府積攢了數年,秋收時統計財富才有黃金一萬三千鎰,合一萬六千二百五十斤。漢代一金萬錢,即一億兩千五百萬錢。
另外府庫中還有錢四億八千萬,白銀兩萬三千鎰。白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錢。
全部相加,整個征西將軍府的府庫中,財富亦隻有六億九千五百八十五萬錢。
無限接近七億錢。
每月的商稅約一億兩千萬,也就是從七月到如今十月,府庫財富剛剛到達十億錢。
而袁術一次性就貢獻了征西將軍府一半的府庫。
這還未算協議中那筆黃金、白銀各萬斤的大軍開拔之資,以及每年五千斤的歲賦。
如果全加到一起,這一戰從袁術手中總共可以獲得黃金七萬五千斤,白銀萬斤,以及糧草七百二十萬石。
糧草高順並不擔憂,南陽有戶籍二百四十三萬人,每人繳納三石糧食便足夠為用,而且這還是為期三年,平均到每年,一人隻需交納一石糧食。
但南陽當真能拿出黃金七萬五千斤?
於是高順立即派遣使者前去確認。
袁術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火速命官吏捧著宛城的卷宗送給高順觀看。
卷宗記載的是靈帝朝時期,荊州刺史徐璆彈劾南陽太守張忠貪汙的事跡。
漢室刺史“奉詔六條察州”,六條中的第二條便是“察二千石不奉詔,遵舊典,倍公問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即督察郡守的以權謀私、貪汙不法行為。
時,徐璆為荊州刺史,董太後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勢放濫,臧罷數億。
臨危之際,董太後,親自遣中常侍向徐璆求情。徐璆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
很顯然,這位徐璆的事跡拯救了袁術一命。
南陽太守張忠,僅靠貪汙就能斂財數億。如今袁術不但貪汙腐敗,而且還橫征暴斂,縱兵劫掠,想湊齊數億錢,簡直輕而易舉。
但事情亦如此巧合,曆史上袁術身死軍破,也正是這位徐璆得其所盜傳國玉璽,送還許都,上交皇帝。
確認詳情之後,高順立即派信使星夜返迴長安請示如何處置。
驟聞南陽戰事,張瑞驚訝不已,從蔡琰手中取過冊文,親自閱讀。
實在沒想到,孫堅竟會死於自己之手。
亂世風雨飄搖,張瑞想過自己早晚會誅殺某位赫赫有名的諸侯。卻沒想到誅殺的第一位諸侯竟是東吳政權奠基人之一。
征西將軍府轄地在大漢最西北,而東吳在大漢最東南。二者可謂天各一方,竟也能陰差陽錯產生交集。
孫堅之死令張瑞頗為感慨。
對於孫堅的曆史評價,《魏略》與《吳書》因為立場問題,有雲壤之別。魏國官員極盡損貶,吳國官員則極盡讚美之言,稱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眾多評價中,陳壽在《三國誌》中的評價應該算是最客觀中肯:“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孫堅與董卓一樣都是孤微發跡,致有權勢,最終名動天下。
雖然二人皆生性殘暴,但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董卓討好士族,殘虐百姓。孫堅則撫境安民,殘虐高官名士。
無論如何整個漢末,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孫堅而已。其次則曹操而已。
僅能與董卓爭生死這一點,便值得張瑞敬其一聲英雄。
雖然孫堅被自己所誅殺,導致董卓少一大敵,但自己將代替孫堅,繼續奮烈武節,誓必誅殺董卓。
於是張瑞吩咐道:“令高順接受袁術提議,率大軍返還關中,準備參與涼州戰事。速平關西,以圖東進。”
無論袁術還是劉表,甚至袁紹、曹操都不是張瑞如今的生死大敵。
這些人即便結不成盟友,也不至於立即與征西將軍府決一生死。
南陽之戰的爆發,完全是在征西將軍府文武意料之外,由袁術的驕橫跋扈所引發。
張瑞真正欲除之而後快的,隻有董卓與西涼諸將。
誅董卓是為了取得大義,董卓殘暴,且把持朝堂,誅殺董卓,張瑞能獲得天下之名望,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戰略優勢。
而誅殺西涼諸將,則為了切實利益,穩固勢力。西涼諸將的存在,令整個征西將軍府如寒芒在背。若不除之,張瑞坐立難安。繁華長安直接暴露在西涼賊寇兵鋒之前,是任何文武都不能接受的形勢。
西涼偏遠,涼州諸將在地方盤根錯節,糾連異族,為害甚大。
張瑞決定隻待稍微安頓南北方局勢後,就付諸全力,一次性將涼州事宜徹底解決,剪除身後之憂,然後揮師東進,參與群雄逐鹿的中原戰場。
南方跳脫的袁術被征西將軍府大軍按下消停,張瑞便將目光轉移到北方。
在南陽戰事進行的同時,北疆各項事宜亦在穩步推進。
隨著孫堅的戰死,南陽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抵抗征西將軍府的軍隊。
豫州軍群龍無首、南陽軍潰敗混亂,雖然袁術趁機兼並了殘存的兩萬餘豫州軍,但宛城內卻已經軍無戰心。
而城外數萬征西將軍府大軍經過休整,卻勢如驚濤駭浪。感覺己方遭到南陽人戲耍的將士,將宛城團團合圍,發起了狂暴的攻勢,誓要將宛城官員斬盡殺絕。
將士怒意奮戰,當日便攻上了城牆,在城頭浴血廝殺,宛城形勢岌岌可危。
絕境中,袁術斬殺孫堅之弟孫靜,以孫靜人頭向城外大軍請和。將一切責任都推卸給了死去的孫堅與孫靜,同時表示願意傾盡府庫賠償大軍損失,以平息大軍怒意。
但憤怒的將士完全不肯罷休,攻破了宛城,同樣可盡取府庫財富,甚至能蕩清後將軍袁術府邸財富。
絕望之中,袁術不得不許下種諾,願給付征西將軍府黃金五萬斤,以求罷兵言和。
黃金五萬斤,深深震撼了高順、賈詡。
征西將軍府積攢了數年,秋收時統計財富才有黃金一萬三千鎰,合一萬六千二百五十斤。漢代一金萬錢,即一億兩千五百萬錢。
另外府庫中還有錢四億八千萬,白銀兩萬三千鎰。白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錢。
全部相加,整個征西將軍府的府庫中,財富亦隻有六億九千五百八十五萬錢。
無限接近七億錢。
每月的商稅約一億兩千萬,也就是從七月到如今十月,府庫財富剛剛到達十億錢。
而袁術一次性就貢獻了征西將軍府一半的府庫。
這還未算協議中那筆黃金、白銀各萬斤的大軍開拔之資,以及每年五千斤的歲賦。
如果全加到一起,這一戰從袁術手中總共可以獲得黃金七萬五千斤,白銀萬斤,以及糧草七百二十萬石。
糧草高順並不擔憂,南陽有戶籍二百四十三萬人,每人繳納三石糧食便足夠為用,而且這還是為期三年,平均到每年,一人隻需交納一石糧食。
但南陽當真能拿出黃金七萬五千斤?
於是高順立即派遣使者前去確認。
袁術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火速命官吏捧著宛城的卷宗送給高順觀看。
卷宗記載的是靈帝朝時期,荊州刺史徐璆彈劾南陽太守張忠貪汙的事跡。
漢室刺史“奉詔六條察州”,六條中的第二條便是“察二千石不奉詔,遵舊典,倍公問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即督察郡守的以權謀私、貪汙不法行為。
時,徐璆為荊州刺史,董太後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勢放濫,臧罷數億。
臨危之際,董太後,親自遣中常侍向徐璆求情。徐璆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
很顯然,這位徐璆的事跡拯救了袁術一命。
南陽太守張忠,僅靠貪汙就能斂財數億。如今袁術不但貪汙腐敗,而且還橫征暴斂,縱兵劫掠,想湊齊數億錢,簡直輕而易舉。
但事情亦如此巧合,曆史上袁術身死軍破,也正是這位徐璆得其所盜傳國玉璽,送還許都,上交皇帝。
確認詳情之後,高順立即派信使星夜返迴長安請示如何處置。
驟聞南陽戰事,張瑞驚訝不已,從蔡琰手中取過冊文,親自閱讀。
實在沒想到,孫堅竟會死於自己之手。
亂世風雨飄搖,張瑞想過自己早晚會誅殺某位赫赫有名的諸侯。卻沒想到誅殺的第一位諸侯竟是東吳政權奠基人之一。
征西將軍府轄地在大漢最西北,而東吳在大漢最東南。二者可謂天各一方,竟也能陰差陽錯產生交集。
孫堅之死令張瑞頗為感慨。
對於孫堅的曆史評價,《魏略》與《吳書》因為立場問題,有雲壤之別。魏國官員極盡損貶,吳國官員則極盡讚美之言,稱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眾多評價中,陳壽在《三國誌》中的評價應該算是最客觀中肯:“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孫堅與董卓一樣都是孤微發跡,致有權勢,最終名動天下。
雖然二人皆生性殘暴,但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董卓討好士族,殘虐百姓。孫堅則撫境安民,殘虐高官名士。
無論如何整個漢末,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孫堅而已。其次則曹操而已。
僅能與董卓爭生死這一點,便值得張瑞敬其一聲英雄。
雖然孫堅被自己所誅殺,導致董卓少一大敵,但自己將代替孫堅,繼續奮烈武節,誓必誅殺董卓。
於是張瑞吩咐道:“令高順接受袁術提議,率大軍返還關中,準備參與涼州戰事。速平關西,以圖東進。”
無論袁術還是劉表,甚至袁紹、曹操都不是張瑞如今的生死大敵。
這些人即便結不成盟友,也不至於立即與征西將軍府決一生死。
南陽之戰的爆發,完全是在征西將軍府文武意料之外,由袁術的驕橫跋扈所引發。
張瑞真正欲除之而後快的,隻有董卓與西涼諸將。
誅董卓是為了取得大義,董卓殘暴,且把持朝堂,誅殺董卓,張瑞能獲得天下之名望,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戰略優勢。
而誅殺西涼諸將,則為了切實利益,穩固勢力。西涼諸將的存在,令整個征西將軍府如寒芒在背。若不除之,張瑞坐立難安。繁華長安直接暴露在西涼賊寇兵鋒之前,是任何文武都不能接受的形勢。
西涼偏遠,涼州諸將在地方盤根錯節,糾連異族,為害甚大。
張瑞決定隻待稍微安頓南北方局勢後,就付諸全力,一次性將涼州事宜徹底解決,剪除身後之憂,然後揮師東進,參與群雄逐鹿的中原戰場。
南方跳脫的袁術被征西將軍府大軍按下消停,張瑞便將目光轉移到北方。
在南陽戰事進行的同時,北疆各項事宜亦在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