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既,張瑞有所印象。


    這位賢臣與賈逵、梁習皆是遊戲名人了。尤其在西涼、關中這片文風匱乏的區域,張既那令人驚歎的政治能力,成為整個涼州地區首屈一指的存在。


    這份設定的曆史根由原於陳壽在《三國誌》中將揚州刺史劉馥、兗州刺史司馬朗、揚州刺史溫恢、並州刺史梁習、豫州刺史賈逵、涼州刺史張既等六人合為一傳。


    此六位刺史皆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裏。


    同時張既與賈詡、賈逵、顧雍共列魏晉八君子之一。


    這位賢才無論軍事還是政治能力皆與賈逵不相上下。是能夠一人穩定一州的國士。


    張瑞關切的問道:“張既有何履曆?孤舉而用之。”


    “張既左馮翊高陵人也。出身寒門庶族,家中殷富,為人有容儀。年十六,為郡小吏。及關中之亂,棄官入京兆尹,被征為司市監胥吏。”袁渙答道。


    高陵縣即在渭水之北,與京兆尹隔河相望。對張既避關中諸將之難,逃入京兆尹,張瑞並不驚訝。


    思索了片刻,張瑞吩咐道:“張既於平亂有功,升為長安令。遷華陰令司馬朗為京兆尹,令司馬朗安置災民,謹慎防疫。”


    在小小的京兆尹治內,匯聚了曹魏最精達事機的三位刺史。司馬朗主管京兆尹諸多事宜,張既專司建設長安,賈逵專司興修鄭國渠水利。


    以三位有刺史之才的國士治一郡,足以徹底安穩關中,使京兆尹富庶繁華,成為關中之最。


    在處理了京兆尹事宜後,還是要將目光轉迴災民。


    說小民頭如韭,割複生。


    豪強世族亦是如此。縱然處死三百餘人,但隻要沒有監管約束,下一批豪強、世族還是依舊敢殘虐百姓。


    返迴長安府邸之後,張瑞召集了傅巽、郗慮。


    二人籌劃監察製度許久,遞交了冊文數份,在接見董卓使節馬融、胡母班之時,張瑞還曾口述,令蔡琰執筆批。


    遷延近年,若是還不能修改至張瑞滿意,二人也該考慮退位讓賢了。


    待二人抵達,張瑞問道:“監察製度修訂許久,至今還未見終章?”


    二人連忙躬身,頭冒冷汗。


    絕不是二人拖延,實在是遞交的方案,主公一直在批複新增,二人不得不一次次查漏補缺。


    傅巽先開口說道:“事關監察製度,某以為今日草案,基幹已成,細枝末節可日後再行補充。”


    “嗯。那便詳言之。”張瑞淡淡的迴道。


    “監察之重,彈擊是司,所以重耳目之寄,嚴紀綱之任,遂能使台閣生風,貴戚斂手。”


    “今監察一事不歸任何官吏所統,獨為一部名為督察院,受主公親自統轄。其重為主公耳目風紀之司。職在糾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


    督察院不屬於任何人管轄,是張瑞極力主張的。如此才能保證其公正監察的地位。


    否則讓監察官員去監察主官自己的權臣,那想想就顯得滑稽。


    此外還能防止監察官員成為權臣黨爭的工具。明朝中後期,言官、禦史淪為黨爭先鋒,將朝堂攪得烏煙瘴氣,觀者無不憤慨。


    吸取了明朝的慘痛教訓,清朝就決定約束禦史權力,規定禦史對百官彈劾要經皇帝裁決。


    皇帝決定了禦史能夠彈劾哪位官員,引而不發的一把利劍握在皇帝手中,會使任何官吏都會對皇帝敬畏不已,也有利於鞏固君主集權。


    傅巽繼續介紹道:“督察主官為左督禦史,下設副督禦史,以及十三道禦史,五科給事中。左督禦史與民部中郎、兵部中郎地位相等。”


    “其中十三道禦史督查治下郡國。如今隻設並州道禦史五人,與司隸道禦史六人。”


    “為防止禦史專權轉變為各州刺史,各道禦史數人皆權責明晰。其中有人專司監督學術文教,監都鄉、會試及武舉;”


    “有人專司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巡視鹽政、漕運、關稅、屯田。”


    “有人專司考核,會同吏部對官員是否賢能、有無貪黜瀆職違紀等進行監察。”


    “此數人皆有彈劾之權,皆可風聞奏事,密奏主公案前。以期能翦除豪強敗類,正風俗,振綱紀。”


    十三道禦史在治所則巡視軍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倉場、內庫、長安、輪值登聞鼓、監督朝會。


    外出巡按則代表主君巡守,所按州郡縣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其實對漢代監察製度的改變並不大。隻是將大漢十三州刺史的監察權給詳細拆分,使一州刺史麾下負責各種事務的屬吏,轉化為正式官員。以五名禦史代替一位刺史。防止刺史權力過重,從而割據一方。


    各州禦史皆不相等,比如司隸道禦史便比並州道多出一人,是因為河東鹽場極多,需專設一位禦史巡視鹽政。


    甚至日後治下百姓繁榮昌盛,恢複至五千萬人時,十三道禦史人數還會增加,翻上一倍,使每道禦史多達十餘人。


    此項監察製度與大漢雖略有不同,但已是自古有之。


    但五科給事中則完全是針對征西將軍府如今製度的創新。


    傅巽說道:“針對民部、兵部、將作監、刑部與吏部,設五科,其中主官為都給事中一人,給事中數人”


    刑部與吏部,即司法權與人事權,這份改革十分容易,將法曹與功曹稍微一改便已成型。將作監則將會逐漸改為工部。這些變化大概也就稍改名字,將權力集中,並無太大變故。


    關鍵在於五科給事中。


    給事中一職乃是秦漢時期將軍府最常見的官員,為列侯、將軍、謁者等的加官。張瑞既為將軍也為列侯,按製可以設有多名給事中。


    如今亂世顯著,像劉備甚至可以私設將軍名號,如趙雲的牙門將軍,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劉表、劉焉更是設置了天子車架、儀仗,都少有人置喙。


    張瑞想設置多少給事中,完全無人會稍加理會一眼。


    “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五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


    說起來五科的權力似乎比較簡單,不如十三道禦史複雜。


    但正是這聊聊數十字,卻給了五科難以形容的巨大權力。可以說五科當中,就沒有彼輩不能過問的事情。


    監察五部百官,審查倉廩府庫,評定五部官員,清查腐敗,風聞奏事,甚至跟在張瑞身邊諫諍、補闕、拾遺。


    五科主官所下政令,如果給事中覺得有違規、逾製或者不妥,亦可封駁至張瑞案前,使五部官員不敢抗科參而自行其是。


    凡治下政務隻要彼輩覺得有貪腐、違矩便可以過問調查。


    最後傅巽說道:“禦史權重如此,更宜嚴管。凡禦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腰斬不赦。”


    整體架構基幹已成,張瑞還算滿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