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要務,軍在政前。
尤其這亂世,手握一支雄兵,絕大多數困境都會迎刃而解。無論是得天下名望的世族門閥,還是把持郡縣的地方豪強。在上萬精銳步騎麵前都得彎腰禮拜。
畢竟伏惟手中握刀者能作威作福。
如今烽煙四起,征西將軍府的主力大軍在四麵開戰,雁門、上黨、西河、華陰、京兆尹境內皆有大小戰事。
統籌規劃乃是賈詡之責。張瑞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升大軍戰力。
因而張瑞打算將《武經總要》大量分發給基層將校。
賈詡征發了數百文字小吏進行抄錄,張瑞作為一個後世人,實在是不滿意這種手工抄書的方法。
於是便召集了科學院的一眾教習,準備創造印刷術。
曆史課本上重點強調的印刷術分為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
其中活字印刷術雖然更先進,但雕版印刷術則更適合批量生產,而且技術也更加簡單。
於是張瑞就將目光盯上了雕版印刷術。
真要推進科技創造時,張瑞才發現自己眼前一抹黑,除了知道“雕版印刷術”這個名字,對具體工藝絲毫沒有了解。這也正常,畢竟後世都已經激光打印了,誰會去關注雕版印刷術的工藝?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明確的方向與大量的資金投入。
雖然張瑞隻知道“雕版印刷術”五個大字,但對科學院的啟迪作用卻至關重要。
僅十餘天,裴琚、馬鈞就帶著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找到張瑞麵前。
裴琚首先展示了一塊類似方印的東西,對張瑞說道:“主公日前所言印刷之術,吾等頗受啟發。顧名而思其義,其中構造應與銅印極為相像。銅印刻字成型,每用隻需染墨按印即可。”
“馬先生便思,若在銅印上多刻文字,豈非即為印刷之術?”
張瑞頗為訝然,雖然道理好像是這個道理。但你們這也太糊弄了吧?
隨後張瑞從裴琚手中接過方印,嚐試著在平鋪的紙張上按下,果然幾十個字跡清晰的字跡印在紙上。
所以印刷之術。即顧名思義,用印刷書?
張瑞皺著眉頭,究竟是誰出了問題?為什麽每次科學院給出的方案都毫無深奧晦澀之感,反倒是一直簡單粗暴。是自己給科學蒙上了一層神聖的麵紗,還是因為科學本就是經驗之積累?
就像這印刷術,完全是科學院因名造物。將打造官印的經驗,隨便改了改就拿來印書,而且效果意外的貼合需求。
於是張瑞問道:“此即最終方案?”
裴琚連忙搖頭,說道:“此為最初之想,印證主公所言之術。”
隨後裴琚又下令幾名助手將一麵石碑擺在了張瑞麵前,說道:“主公外舅蔡中郎善碑銘。為免學子以手抄書錯誤頻發,熹平四年(175年),曾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蔡中郎親自書寫經文,刻碑石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張瑞倒吸一口冷氣,自己這老泰山可真是影響深遠,自己做點文化上的發明創造就能聽到他的事跡。
便對裴琚問道:“有何關聯?”
裴琚請張瑞走到石碑前,說道:“蔡中郎書法卓絕,自創飛白體。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為世間所崇敬。熹平石經前觀視、臨摹者車載鬥量,便有人以紙墨從碑上取字。世間或稱之為碑拓。”
“吾等受其啟發,乃刻字於碑,以紙取字。卻發現,遠不如刻印方便。”
張瑞點頭,此是必然。
印上文字為陽文,凸出在外。而碑上文字為陰文,凹陷在內。僅染墨效率就不可同日而語。
裴琚接著指向石碑說道:“吾等乃思改石碑文字為陽文,果然大為便捷,一日可印紙數百上千。”
張瑞雖然沒見過雕版印刷術究竟什麽模樣,但確定絕不是這種碑拓形式!
便說道:“孤與科學院錢財數千萬計,可大膽嚐試,莫要拘泥於以往經驗。能使印刷之術便利,足可造福諸夏千年。孤何吝區區數百萬錢?”
裴琚拱手,說道:“主公造福萬民,吾等自是不敢懈怠。某曾下令百名教習鑽研雕版印刷之術,乃有七十餘名教習因名造術,刻字於木板之上。竟大收奇效,尤其其中以棗木、梨木刻字者,所得圖文渾樸凝重,墨色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印刷之書整潔精美,絲毫不弱於手工抄錄。”
張瑞徹底提起了興致,難道所謂的雕版印刷術就是在棗木、梨木上雕刻陽文,然後印刷成書?
說道:“為孤演示一番。”
“請借主公一卷手書,令匠人當場雕刻。”
自從有了蔡琰,張瑞是懶得連手都不願意抬了。哪有什麽手書。正好蔡琰書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乃是千古有名的才女。
張瑞便對蔡琰吩咐的:“且抄錄一頁《武經總要》。”
蔡琰奮筆疾書,頁麵整潔,一氣嗬成。
張瑞看了一眼剛要下令裴琚拿去刻印,卻眉頭一皺,伸手從蔡琰手中接過紙張,盯著一氣嗬成的文字,皺眉對王昶問道:“如何斷句?”
王昶立即走近,為張瑞詳細解釋一番。
有王昶的現場解釋,張瑞才略懂一二,讓普通將校自行斷句理解,怕是一本書能形成千種理解。
這方麵的改革,張瑞就用不上其他人了。
畢竟是個文科生,對標點符號的運用,已經深入腦海深處。
立即按王昶所言在紙上標注下符號,將文字斷句。
隨後張瑞將紙張遞給裴琚,令其演示雕刻之術。同時對王昶、蔡琰吩咐道:“隨後孤將整理一份冊文,名為標符全錄。爾二人分別以政令、文教使其流行於孤治下。日後官府行文必須以標符斷句。三月內教習不能授標符之用者,免其教書資格。今歲科考,士子標符有誤者,策論分數折半。”
策論分數折半,將直接導致本該進入複試的士子直接折戟初試,將來出仕由官員變為胥吏,實有天地之差。而本該進入殿試,將來總督一方政務者,亦折戟於複試。
這麽嚴重的代價,足以使所有士子都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銘刻於心。
尤其這亂世,手握一支雄兵,絕大多數困境都會迎刃而解。無論是得天下名望的世族門閥,還是把持郡縣的地方豪強。在上萬精銳步騎麵前都得彎腰禮拜。
畢竟伏惟手中握刀者能作威作福。
如今烽煙四起,征西將軍府的主力大軍在四麵開戰,雁門、上黨、西河、華陰、京兆尹境內皆有大小戰事。
統籌規劃乃是賈詡之責。張瑞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升大軍戰力。
因而張瑞打算將《武經總要》大量分發給基層將校。
賈詡征發了數百文字小吏進行抄錄,張瑞作為一個後世人,實在是不滿意這種手工抄書的方法。
於是便召集了科學院的一眾教習,準備創造印刷術。
曆史課本上重點強調的印刷術分為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
其中活字印刷術雖然更先進,但雕版印刷術則更適合批量生產,而且技術也更加簡單。
於是張瑞就將目光盯上了雕版印刷術。
真要推進科技創造時,張瑞才發現自己眼前一抹黑,除了知道“雕版印刷術”這個名字,對具體工藝絲毫沒有了解。這也正常,畢竟後世都已經激光打印了,誰會去關注雕版印刷術的工藝?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明確的方向與大量的資金投入。
雖然張瑞隻知道“雕版印刷術”五個大字,但對科學院的啟迪作用卻至關重要。
僅十餘天,裴琚、馬鈞就帶著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找到張瑞麵前。
裴琚首先展示了一塊類似方印的東西,對張瑞說道:“主公日前所言印刷之術,吾等頗受啟發。顧名而思其義,其中構造應與銅印極為相像。銅印刻字成型,每用隻需染墨按印即可。”
“馬先生便思,若在銅印上多刻文字,豈非即為印刷之術?”
張瑞頗為訝然,雖然道理好像是這個道理。但你們這也太糊弄了吧?
隨後張瑞從裴琚手中接過方印,嚐試著在平鋪的紙張上按下,果然幾十個字跡清晰的字跡印在紙上。
所以印刷之術。即顧名思義,用印刷書?
張瑞皺著眉頭,究竟是誰出了問題?為什麽每次科學院給出的方案都毫無深奧晦澀之感,反倒是一直簡單粗暴。是自己給科學蒙上了一層神聖的麵紗,還是因為科學本就是經驗之積累?
就像這印刷術,完全是科學院因名造物。將打造官印的經驗,隨便改了改就拿來印書,而且效果意外的貼合需求。
於是張瑞問道:“此即最終方案?”
裴琚連忙搖頭,說道:“此為最初之想,印證主公所言之術。”
隨後裴琚又下令幾名助手將一麵石碑擺在了張瑞麵前,說道:“主公外舅蔡中郎善碑銘。為免學子以手抄書錯誤頻發,熹平四年(175年),曾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蔡中郎親自書寫經文,刻碑石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張瑞倒吸一口冷氣,自己這老泰山可真是影響深遠,自己做點文化上的發明創造就能聽到他的事跡。
便對裴琚問道:“有何關聯?”
裴琚請張瑞走到石碑前,說道:“蔡中郎書法卓絕,自創飛白體。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為世間所崇敬。熹平石經前觀視、臨摹者車載鬥量,便有人以紙墨從碑上取字。世間或稱之為碑拓。”
“吾等受其啟發,乃刻字於碑,以紙取字。卻發現,遠不如刻印方便。”
張瑞點頭,此是必然。
印上文字為陽文,凸出在外。而碑上文字為陰文,凹陷在內。僅染墨效率就不可同日而語。
裴琚接著指向石碑說道:“吾等乃思改石碑文字為陽文,果然大為便捷,一日可印紙數百上千。”
張瑞雖然沒見過雕版印刷術究竟什麽模樣,但確定絕不是這種碑拓形式!
便說道:“孤與科學院錢財數千萬計,可大膽嚐試,莫要拘泥於以往經驗。能使印刷之術便利,足可造福諸夏千年。孤何吝區區數百萬錢?”
裴琚拱手,說道:“主公造福萬民,吾等自是不敢懈怠。某曾下令百名教習鑽研雕版印刷之術,乃有七十餘名教習因名造術,刻字於木板之上。竟大收奇效,尤其其中以棗木、梨木刻字者,所得圖文渾樸凝重,墨色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印刷之書整潔精美,絲毫不弱於手工抄錄。”
張瑞徹底提起了興致,難道所謂的雕版印刷術就是在棗木、梨木上雕刻陽文,然後印刷成書?
說道:“為孤演示一番。”
“請借主公一卷手書,令匠人當場雕刻。”
自從有了蔡琰,張瑞是懶得連手都不願意抬了。哪有什麽手書。正好蔡琰書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乃是千古有名的才女。
張瑞便對蔡琰吩咐的:“且抄錄一頁《武經總要》。”
蔡琰奮筆疾書,頁麵整潔,一氣嗬成。
張瑞看了一眼剛要下令裴琚拿去刻印,卻眉頭一皺,伸手從蔡琰手中接過紙張,盯著一氣嗬成的文字,皺眉對王昶問道:“如何斷句?”
王昶立即走近,為張瑞詳細解釋一番。
有王昶的現場解釋,張瑞才略懂一二,讓普通將校自行斷句理解,怕是一本書能形成千種理解。
這方麵的改革,張瑞就用不上其他人了。
畢竟是個文科生,對標點符號的運用,已經深入腦海深處。
立即按王昶所言在紙上標注下符號,將文字斷句。
隨後張瑞將紙張遞給裴琚,令其演示雕刻之術。同時對王昶、蔡琰吩咐道:“隨後孤將整理一份冊文,名為標符全錄。爾二人分別以政令、文教使其流行於孤治下。日後官府行文必須以標符斷句。三月內教習不能授標符之用者,免其教書資格。今歲科考,士子標符有誤者,策論分數折半。”
策論分數折半,將直接導致本該進入複試的士子直接折戟初試,將來出仕由官員變為胥吏,實有天地之差。而本該進入殿試,將來總督一方政務者,亦折戟於複試。
這麽嚴重的代價,足以使所有士子都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銘刻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