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張遼、張白騎這對冤家,張瑞再次將目光看向裴俊。
要知道還有一位將軍被自己寄予厚望,當做軍神種子來培養的!
期望他能成為自己的衛青。
真的隻是單純的期望他能成為一代軍神,絕不承認自己在覬覦人家的妹妹。
於是張瑞問道:“趙雲功勳如何?”
裴俊在功勳冊裏往後翻了許久,才找到趙雲一頁,說道:“翊軍校尉趙雲,首戰引鐵騎長途奔襲,一戰盡歿南境白波主力,以上陣上獲立即升遷為校尉。後大陽之戰,奮勇突強,推鋒陷陣,斬首數十,虜將三員。七月以來數次擊退大陽守軍,圍敵於堅城。功績不足以策勳升遷。”
大舅哥。不是我不給你升官,實在是你的資曆不夠華麗呀。
關於趙雲不得升遷,張瑞有所感慨,有時候能力真不是決定官職的主要原因。
趙雲之才是否足夠驚豔?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首戰引六百鐵騎長途奔襲,攻敵不備,一戰斬首數千人。不但驚豔了太原文武,更是令整個河東都見識到了太原大軍之驍勇。徹底堅定了河東豪傑相助建義中郎將大軍之心。
以少擊眾,斬獲無數,以上陣上獲,策勳立即升遷一級,為翊軍校尉。
但此戰之後,趙雲便一直受張瑞調遣,來迴奔波,出現在各個重要的戰場上。
夾擊白波穀、陣戰牛輔麾下西涼軍、抵禦徐榮、圍困大陽。
絕不能說張瑞不重用趙雲,恰恰相反,張瑞對趙雲重視無比,每當有重要戰事,必然將趙雲調撥過去,作為取勝的最重要保證。
每逢硬戰、苦戰,趙雲總是出現在最危險、最緊迫的戰線上,以其絕世之驍勇,為張瑞打開突破口,鎖定勝勢。
麵對徐榮這種驍將,張瑞誰都不用,欽點了趙雲、賈詡過去應對。足見對趙雲之信眾。
也因此,趙雲一直沒有機會像張遼一樣獨當一麵,去亂軍中開無雙,獲得陣斬白波主將這種風流軍功。
結果就導致現在的局麵,趙雲最驚豔一戰,軍功已經令他升為校尉了。剩下的苦戰、血戰都沒有取得摧枯拉朽的戰績,不足以令他升為中郎將。
可見將領的成就,也跟主公如何調用息息相關。
如果聞喜一戰,張遼跟趙雲互換位置,恐怕趙雲也能殺穿敵軍,斬殺郭太,從而位居中郎將之職。
趙雲都沒資格晉升中郎將,那剩下的諸將就更不可能了。
張瑞便說道:“其餘將士皆論功封賞,不使任何有功將士有所缺憾!”
安排完武將,接下來就輪到文臣了。
開府以後,府內也要設立諸曹參軍事。
這方麵最有名的當屬李世民的天策府,從最頂層長史、司馬到中層的從事中郎、主簿、記室,以及基層的功曹、兵曹、鎧曹等,詳盡可查。
理論上這是府兵製下,將軍府最完美的模板,但卻並不適用於張瑞。至少不適用於現在的鷹揚將軍府。
其中功曹、兵曹、鎧曹等跟河東、太原嚴重重疊。
雖然張瑞一直主張軍政分離,但現在的鷹揚將軍府的確不足以完全脫離兩郡的官吏支持。
首先一點就是官吏不足。新下的河東郡是一個領有二十縣的大郡。
郡縣主官還勉強夠用,諸曹有司卻多有缺額。
其次是兵曹、田曹、比曹各司業務多有牽連,不宜突然切割給將軍府。
思慮片刻,張瑞說道:“升審配為鷹揚將軍府長史,全權負責府中事務,組建諸曹有司,明確各司職責,逐漸與河東、太原政務分離。”
隨後張瑞對裴紹說道:“請裴主簿配合將軍府改製,從兵曹開始,共同商議如何分配權責。”
兵曹的牽連最多,如果歸郡中管,將軍府便不能明了全軍將士明細。
可如果兵曹歸將軍府管,又不利於郡縣征收賦稅。
如果雙方共同管理,那又浪費官員編製,張瑞可不想麾下形成冗官這種沉屙弊病。
最好是能給軍籍分發證明,在戶門上貼上軍籍銘牌。
這方麵必然要雙方審慎溝通,不能一蹴而就。
在軍籍管理這方麵整個漢末製度最完善的當屬曹操的青州兵。這支軍隊完全不同於曹操麾下其他部曲,是曹操以優厚條件招降的青州百萬黃巾。曹操給其土地耕種,從中挑選精銳從軍。
自始至終這支全軍就僅效忠於曹操一人,父死子繼,世代為業。及曹操去世,這支軍隊“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敲著鑼、打著鼓就迴家種田去了。
可惜沒有辦法向曹操取取經,就隻能勞煩審配、裴紹合理分配職權了。
其實這也不是多大的問題,府兵製已經建立起來了,二人眼前要做的就是完善管理體係。
這是每個勢力壯大都要經曆的一步,也是文臣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
沒有一個勢力的內部架構會跟漢製一模一樣。魏蜀吳三家各有各的特點。
鷹揚將軍府也必然會因地製宜,設立符合自己的規範法度。
趁開府的機會,張瑞也想將審配、賈詡的職權給錯開,以免形成曆史上袁紹麾下謀臣內鬥的惡劣局麵。
不能讓兩人都統領軍事。
按張瑞規劃,審配為長史,統領府中事務,令審配規劃製度,掌管政治、後勤,大權在握,類似蕭何、荀彧。
賈詡升為司馬,參讚劃策,統籌軍機,類似張良。
至於調兵權、人事權,二人誰都別想了,這兩個權利隻能歸鷹揚將軍本人所有。
即便再相信一個人張瑞也不會將這兩項權利分出去。
因為,世間最不經考驗的,就是人性。
於是張瑞說道:“升賈詡為鷹揚將軍府司馬,總領軍務。遷王昶為鷹揚將軍府記室參軍。遷荀興為鷹揚將軍府功曹參軍。”
對王昶這位曆史上督荊豫二州軍事的文武全才,張瑞還是決定將其調入軍中。讓他做個田曹掾太屈才了。將來鷹揚將軍府控製的領地越來越大,需要更多能總督一方的人才。
記室參軍,負責鷹揚將軍府的公文(書、疏、表、啟)往來,負責發出鷹揚將軍的教令、命令。
其地位大抵相當於如今的尚書台,是主君意誌的執行機構。
功曹參軍則很好理解,對應郡國當中的功曹掾。
這兩個位置一個管行政,一個管人事。
隻要張瑞的命令能通暢下達,手下升遷的軍官又都由張瑞審核,那麽就永遠不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
這也是張瑞親自冊封此二人任命的原因。
在製度內與一眾文臣並列的則是四名中郎將,隻聽張瑞之令,完全不受文官管轄。有統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
平時軍隊士卒歸鷹揚將軍府的兵曹參軍所管轄。
例如鷹揚將軍決議發精銳步騎萬餘進攻上黨或守衛郡國,那麽就由兵曹參軍對比軍籍名冊,抽調、征集一萬步騎。
然後張瑞派遣一位中郎將過去統領這一萬步騎,執行鷹揚將軍的意誌。
徹底杜絕了所有人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暫時張瑞對鷹揚將軍府的規劃就是如此,之後的具體詳情要由審配逐漸完善,如果發現問題,便在運行過程中及時修正。
正常勢力例如魏、蜀、漢的架構大抵都是如此。像東吳那種部隊全是將領私兵、部曲的情況,完全是異類。
張瑞是絕不會允許,部下某個將領長期把持軍隊,像董卓一樣將國器轉化成自己的私兵。
要知道還有一位將軍被自己寄予厚望,當做軍神種子來培養的!
期望他能成為自己的衛青。
真的隻是單純的期望他能成為一代軍神,絕不承認自己在覬覦人家的妹妹。
於是張瑞問道:“趙雲功勳如何?”
裴俊在功勳冊裏往後翻了許久,才找到趙雲一頁,說道:“翊軍校尉趙雲,首戰引鐵騎長途奔襲,一戰盡歿南境白波主力,以上陣上獲立即升遷為校尉。後大陽之戰,奮勇突強,推鋒陷陣,斬首數十,虜將三員。七月以來數次擊退大陽守軍,圍敵於堅城。功績不足以策勳升遷。”
大舅哥。不是我不給你升官,實在是你的資曆不夠華麗呀。
關於趙雲不得升遷,張瑞有所感慨,有時候能力真不是決定官職的主要原因。
趙雲之才是否足夠驚豔?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首戰引六百鐵騎長途奔襲,攻敵不備,一戰斬首數千人。不但驚豔了太原文武,更是令整個河東都見識到了太原大軍之驍勇。徹底堅定了河東豪傑相助建義中郎將大軍之心。
以少擊眾,斬獲無數,以上陣上獲,策勳立即升遷一級,為翊軍校尉。
但此戰之後,趙雲便一直受張瑞調遣,來迴奔波,出現在各個重要的戰場上。
夾擊白波穀、陣戰牛輔麾下西涼軍、抵禦徐榮、圍困大陽。
絕不能說張瑞不重用趙雲,恰恰相反,張瑞對趙雲重視無比,每當有重要戰事,必然將趙雲調撥過去,作為取勝的最重要保證。
每逢硬戰、苦戰,趙雲總是出現在最危險、最緊迫的戰線上,以其絕世之驍勇,為張瑞打開突破口,鎖定勝勢。
麵對徐榮這種驍將,張瑞誰都不用,欽點了趙雲、賈詡過去應對。足見對趙雲之信眾。
也因此,趙雲一直沒有機會像張遼一樣獨當一麵,去亂軍中開無雙,獲得陣斬白波主將這種風流軍功。
結果就導致現在的局麵,趙雲最驚豔一戰,軍功已經令他升為校尉了。剩下的苦戰、血戰都沒有取得摧枯拉朽的戰績,不足以令他升為中郎將。
可見將領的成就,也跟主公如何調用息息相關。
如果聞喜一戰,張遼跟趙雲互換位置,恐怕趙雲也能殺穿敵軍,斬殺郭太,從而位居中郎將之職。
趙雲都沒資格晉升中郎將,那剩下的諸將就更不可能了。
張瑞便說道:“其餘將士皆論功封賞,不使任何有功將士有所缺憾!”
安排完武將,接下來就輪到文臣了。
開府以後,府內也要設立諸曹參軍事。
這方麵最有名的當屬李世民的天策府,從最頂層長史、司馬到中層的從事中郎、主簿、記室,以及基層的功曹、兵曹、鎧曹等,詳盡可查。
理論上這是府兵製下,將軍府最完美的模板,但卻並不適用於張瑞。至少不適用於現在的鷹揚將軍府。
其中功曹、兵曹、鎧曹等跟河東、太原嚴重重疊。
雖然張瑞一直主張軍政分離,但現在的鷹揚將軍府的確不足以完全脫離兩郡的官吏支持。
首先一點就是官吏不足。新下的河東郡是一個領有二十縣的大郡。
郡縣主官還勉強夠用,諸曹有司卻多有缺額。
其次是兵曹、田曹、比曹各司業務多有牽連,不宜突然切割給將軍府。
思慮片刻,張瑞說道:“升審配為鷹揚將軍府長史,全權負責府中事務,組建諸曹有司,明確各司職責,逐漸與河東、太原政務分離。”
隨後張瑞對裴紹說道:“請裴主簿配合將軍府改製,從兵曹開始,共同商議如何分配權責。”
兵曹的牽連最多,如果歸郡中管,將軍府便不能明了全軍將士明細。
可如果兵曹歸將軍府管,又不利於郡縣征收賦稅。
如果雙方共同管理,那又浪費官員編製,張瑞可不想麾下形成冗官這種沉屙弊病。
最好是能給軍籍分發證明,在戶門上貼上軍籍銘牌。
這方麵必然要雙方審慎溝通,不能一蹴而就。
在軍籍管理這方麵整個漢末製度最完善的當屬曹操的青州兵。這支軍隊完全不同於曹操麾下其他部曲,是曹操以優厚條件招降的青州百萬黃巾。曹操給其土地耕種,從中挑選精銳從軍。
自始至終這支全軍就僅效忠於曹操一人,父死子繼,世代為業。及曹操去世,這支軍隊“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敲著鑼、打著鼓就迴家種田去了。
可惜沒有辦法向曹操取取經,就隻能勞煩審配、裴紹合理分配職權了。
其實這也不是多大的問題,府兵製已經建立起來了,二人眼前要做的就是完善管理體係。
這是每個勢力壯大都要經曆的一步,也是文臣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
沒有一個勢力的內部架構會跟漢製一模一樣。魏蜀吳三家各有各的特點。
鷹揚將軍府也必然會因地製宜,設立符合自己的規範法度。
趁開府的機會,張瑞也想將審配、賈詡的職權給錯開,以免形成曆史上袁紹麾下謀臣內鬥的惡劣局麵。
不能讓兩人都統領軍事。
按張瑞規劃,審配為長史,統領府中事務,令審配規劃製度,掌管政治、後勤,大權在握,類似蕭何、荀彧。
賈詡升為司馬,參讚劃策,統籌軍機,類似張良。
至於調兵權、人事權,二人誰都別想了,這兩個權利隻能歸鷹揚將軍本人所有。
即便再相信一個人張瑞也不會將這兩項權利分出去。
因為,世間最不經考驗的,就是人性。
於是張瑞說道:“升賈詡為鷹揚將軍府司馬,總領軍務。遷王昶為鷹揚將軍府記室參軍。遷荀興為鷹揚將軍府功曹參軍。”
對王昶這位曆史上督荊豫二州軍事的文武全才,張瑞還是決定將其調入軍中。讓他做個田曹掾太屈才了。將來鷹揚將軍府控製的領地越來越大,需要更多能總督一方的人才。
記室參軍,負責鷹揚將軍府的公文(書、疏、表、啟)往來,負責發出鷹揚將軍的教令、命令。
其地位大抵相當於如今的尚書台,是主君意誌的執行機構。
功曹參軍則很好理解,對應郡國當中的功曹掾。
這兩個位置一個管行政,一個管人事。
隻要張瑞的命令能通暢下達,手下升遷的軍官又都由張瑞審核,那麽就永遠不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
這也是張瑞親自冊封此二人任命的原因。
在製度內與一眾文臣並列的則是四名中郎將,隻聽張瑞之令,完全不受文官管轄。有統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
平時軍隊士卒歸鷹揚將軍府的兵曹參軍所管轄。
例如鷹揚將軍決議發精銳步騎萬餘進攻上黨或守衛郡國,那麽就由兵曹參軍對比軍籍名冊,抽調、征集一萬步騎。
然後張瑞派遣一位中郎將過去統領這一萬步騎,執行鷹揚將軍的意誌。
徹底杜絕了所有人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暫時張瑞對鷹揚將軍府的規劃就是如此,之後的具體詳情要由審配逐漸完善,如果發現問題,便在運行過程中及時修正。
正常勢力例如魏、蜀、漢的架構大抵都是如此。像東吳那種部隊全是將領私兵、部曲的情況,完全是異類。
張瑞是絕不會允許,部下某個將領長期把持軍隊,像董卓一樣將國器轉化成自己的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