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瑞去年規劃,今年征兵便不用給士卒配備戰馬了,每個士卒隻需要補貼金錢,令其自備馬匹即可。
這裏的征兵指的是解散迴太原那些百戰老兵。其各戶勳田、授田累積足有數百畝,全家無需繳納賦稅,家境必然殷富。足以在下次發布征集令時,達到張瑞要求,人人自備軍資。
但一場暴雨,導致河東、太原秋收都受到影響,百姓新富一年,家業積累不足。
所以像大唐軍隊那種人人自備武器、戰馬從軍的盛景,隻能再次拖延。
當前財政供給這六千良家子就已經吃緊了。
除了財政吃緊以外,戰馬的供給也很成問題。
大唐府兵能夠人人自備戰馬,那是因為唐朝馬政係統清廉高效,永徽年間,僅官府所有的軍馬便一度達到七十萬匹。
漢朝雖然也不缺馬,熹平六年(177年)八月,烏丸校尉夏育,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三路伐鮮卑,各將萬騎北伐鮮卑。
一次性便出動戰馬數萬匹,但隨著雲中、九原等大多數並州郡縣的淪陷,太原境內的戰馬卻並不多。
河東更是如此,當初黃巾之亂時,朝廷征發三河騎士平叛,漢靈帝不得不將西苑駿馬充軍,以增強軍力。
如今張瑞一次性征發了六千名良家子,接近兩千的缺額,必然造成市麵上戰馬緊缺。
想要補齊這缺額,僅靠民間販馬商人,是絕對力所不逮的。
必須要有官府強力幹預。
為此金曹掾國淵已經帶著麾下官吏跟張瑞連開數天會議。
因為大雨時降時停,張瑞幹脆就住在了金曹內。
要是拿不出個方案,誰也別想迴家休息!
其實若是僅解決戰馬問題,並不至於如此困難。
難在張瑞要進行貨幣改革!
手下人實在是難以理解張瑞怎麽會有此想法?簡直費力不討好。
但張瑞態度堅決,不容任何人質疑。
不改革是不行了!
事實上現在開始改革已經有點晚了。
現在已經是中平六年八月。董卓那個魔王已經進入洛陽,等他胡作非為,以袁隗門下掾吏的背景越過袁隗這位宗主,主政朝堂,又廢立皇帝,犯了天下士人的忌諱,掀起群雄割據的大勢後。
這家夥嚇破膽,灰溜溜的逃進長安,廢壞通行已久的漢五銖錢,熔鑄始皇十二金人,改鑄小錢流通,再一次造成物價飛漲,米每石高至數百萬錢。
每石米數百萬錢!張瑞當初給楊鳳二十萬石糧食他不要,他要了數百萬錢,等亂世來臨就隻能買一石米!差距二十萬倍!
改幣造成了幣製紊亂,從此以後,“錢貨不行”,實物交換盛行。
這也是為什麽當初張瑞剛剛來到漢末,隻重視米糧,不在意金錢。覺得手下人腦子有病,誰會要五銖錢那東西。
如今天下軍閥中,大概沒有誰手中的五銖錢會比張瑞更多了。
不及早進行貨幣改革,明年手中的五銖錢全得變成破銅爛鐵。
曹魏就是吃了這方麵的虧,官府空有大量貨幣,民間卻不認同。不得不以布帛為貨幣。甚至曹操為了補充軍資,設立摸金校尉,派手下人去挖墳盜墓。
摸金校尉!摸得可不是五銖錢,而是黃金!
畢竟黃金這種東西,無論世道亂成什麽樣,大家也都是認可他的價值。
硬通貨,保值兩千年!反正到張瑞穿越前,這玩意兒還是倍值錢。
這方麵蜀漢劉巴主持的幣製改革就很成功。先不論直五百錢是不是在剝削百姓,劉巴將官市與貨幣改革綁定在一起,想購買蜀錦,便必須使用直五百錢,類似金本位一樣的製度,保證了直五百錢的經濟價值。使其流行於曹魏、東吳兩個敵對政權。
河東、太原雖然沒有蜀錦。但是這兩郡產鹽、鐵啊!
以鹽、鐵、戰馬為擔保,發行新幣,至少在河北、司隸、中原一帶流行是沒什麽問題的。
論劫掠財富,實在是沒什麽比鑄幣權更迅捷、快速了。
打仗還得死人!
哪像鑄幣,隻要幾個工匠在一間作坊裏搗鼓幾下。
匈奴、烏桓就得拿最寶貴的戰馬、牛羊來換。
袁紹、董卓就得哭兮兮的拿成車的糧草來換。
如果很難理解這些,那就參考後世的米帝。以石油為擔保的米元,隻要機器開動印刷,輕鬆收割全世界財富。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張瑞手中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能守住河東。穩定的河東產出足夠的鹽鐵作為擔保。
隻有長城內外皆廣泛流通河東貨幣,張瑞才能通過鑄幣權收割財富。
而且張瑞可做不出曹操、董卓那些破爛事,派手下去挖墳盜墓。
所以貨幣改革勢在必行!
而且是由一名宅男主導的貨幣改革。
當初是鍵政達人的時候,張瑞怎麽吹牛皮都無所謂,沒人會順著網線過來打死他。
但這次是真的要進入實操環節了。
一旦處理不當,百萬生民的闔家幸福就被張瑞一手給葬送了。
王莽的前車之鑒,張瑞不敢稍忘。
但張瑞對自己也有信心。因為自己同其他改革者不同,自己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照搬。
張瑞的理念是,沒必要畏懼改革。
很多人談改革而色變,仿佛一旦改革就是與天下所有人為敵。好像改革者必然不得好死。
事實上若沒有一次次銳意革新,諸夏到現在還跟四周蠻夷一樣,處於奴隸製時代呢。
沒有革故鼎新,諸夏談何跟米帝問鼎之輕重?敢在會談中指著米帝的鼻子,跟對方說,沒有人有資格從實力的角度,居高臨下的跟我們說話!
張瑞穿越而來,連改革的勇氣都沒有,那還談什麽群雄爭霸!
那個活計可比改革危險百倍!失敗即死!
改革至少還有一次次調整的機會。
所以張瑞堅定決心,改!
沒道理他曹魏胡搞亂搞,用布帛做貨幣的改革都能成功,自己稍微改改貨幣款式和重量還能失敗了。
麵對堅定不移的主公,國淵等人隻得一改再改新幣方案。
首先是確認貨幣重量,因為打算發行到域外,銅錢的質量不能太大,考慮到防偽、防盜又不能太輕,太簡單。
同時為了防止磨損,而導致貨幣貶值,變成劣幣,在張瑞的提議下,貨幣不再以重量相稱,改為通寶。
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篆刻“開元通寶”。如此,即便貨幣磨損也不影響貨幣價值,從而方便市場交換。
一次性將諸夏貨幣交易體係改進數百年,這種貨幣體係在曆史上從唐高祖時期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能夠造福無數子孫後代。即便將來張瑞故去,這套貨幣體係,也能為諸夏苗裔避免許多貨幣改革方麵的彎路。
這應該是穿越者對曆史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直接將民族發展引領到最正確的道路上。
這裏的征兵指的是解散迴太原那些百戰老兵。其各戶勳田、授田累積足有數百畝,全家無需繳納賦稅,家境必然殷富。足以在下次發布征集令時,達到張瑞要求,人人自備軍資。
但一場暴雨,導致河東、太原秋收都受到影響,百姓新富一年,家業積累不足。
所以像大唐軍隊那種人人自備武器、戰馬從軍的盛景,隻能再次拖延。
當前財政供給這六千良家子就已經吃緊了。
除了財政吃緊以外,戰馬的供給也很成問題。
大唐府兵能夠人人自備戰馬,那是因為唐朝馬政係統清廉高效,永徽年間,僅官府所有的軍馬便一度達到七十萬匹。
漢朝雖然也不缺馬,熹平六年(177年)八月,烏丸校尉夏育,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三路伐鮮卑,各將萬騎北伐鮮卑。
一次性便出動戰馬數萬匹,但隨著雲中、九原等大多數並州郡縣的淪陷,太原境內的戰馬卻並不多。
河東更是如此,當初黃巾之亂時,朝廷征發三河騎士平叛,漢靈帝不得不將西苑駿馬充軍,以增強軍力。
如今張瑞一次性征發了六千名良家子,接近兩千的缺額,必然造成市麵上戰馬緊缺。
想要補齊這缺額,僅靠民間販馬商人,是絕對力所不逮的。
必須要有官府強力幹預。
為此金曹掾國淵已經帶著麾下官吏跟張瑞連開數天會議。
因為大雨時降時停,張瑞幹脆就住在了金曹內。
要是拿不出個方案,誰也別想迴家休息!
其實若是僅解決戰馬問題,並不至於如此困難。
難在張瑞要進行貨幣改革!
手下人實在是難以理解張瑞怎麽會有此想法?簡直費力不討好。
但張瑞態度堅決,不容任何人質疑。
不改革是不行了!
事實上現在開始改革已經有點晚了。
現在已經是中平六年八月。董卓那個魔王已經進入洛陽,等他胡作非為,以袁隗門下掾吏的背景越過袁隗這位宗主,主政朝堂,又廢立皇帝,犯了天下士人的忌諱,掀起群雄割據的大勢後。
這家夥嚇破膽,灰溜溜的逃進長安,廢壞通行已久的漢五銖錢,熔鑄始皇十二金人,改鑄小錢流通,再一次造成物價飛漲,米每石高至數百萬錢。
每石米數百萬錢!張瑞當初給楊鳳二十萬石糧食他不要,他要了數百萬錢,等亂世來臨就隻能買一石米!差距二十萬倍!
改幣造成了幣製紊亂,從此以後,“錢貨不行”,實物交換盛行。
這也是為什麽當初張瑞剛剛來到漢末,隻重視米糧,不在意金錢。覺得手下人腦子有病,誰會要五銖錢那東西。
如今天下軍閥中,大概沒有誰手中的五銖錢會比張瑞更多了。
不及早進行貨幣改革,明年手中的五銖錢全得變成破銅爛鐵。
曹魏就是吃了這方麵的虧,官府空有大量貨幣,民間卻不認同。不得不以布帛為貨幣。甚至曹操為了補充軍資,設立摸金校尉,派手下人去挖墳盜墓。
摸金校尉!摸得可不是五銖錢,而是黃金!
畢竟黃金這種東西,無論世道亂成什麽樣,大家也都是認可他的價值。
硬通貨,保值兩千年!反正到張瑞穿越前,這玩意兒還是倍值錢。
這方麵蜀漢劉巴主持的幣製改革就很成功。先不論直五百錢是不是在剝削百姓,劉巴將官市與貨幣改革綁定在一起,想購買蜀錦,便必須使用直五百錢,類似金本位一樣的製度,保證了直五百錢的經濟價值。使其流行於曹魏、東吳兩個敵對政權。
河東、太原雖然沒有蜀錦。但是這兩郡產鹽、鐵啊!
以鹽、鐵、戰馬為擔保,發行新幣,至少在河北、司隸、中原一帶流行是沒什麽問題的。
論劫掠財富,實在是沒什麽比鑄幣權更迅捷、快速了。
打仗還得死人!
哪像鑄幣,隻要幾個工匠在一間作坊裏搗鼓幾下。
匈奴、烏桓就得拿最寶貴的戰馬、牛羊來換。
袁紹、董卓就得哭兮兮的拿成車的糧草來換。
如果很難理解這些,那就參考後世的米帝。以石油為擔保的米元,隻要機器開動印刷,輕鬆收割全世界財富。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張瑞手中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能守住河東。穩定的河東產出足夠的鹽鐵作為擔保。
隻有長城內外皆廣泛流通河東貨幣,張瑞才能通過鑄幣權收割財富。
而且張瑞可做不出曹操、董卓那些破爛事,派手下去挖墳盜墓。
所以貨幣改革勢在必行!
而且是由一名宅男主導的貨幣改革。
當初是鍵政達人的時候,張瑞怎麽吹牛皮都無所謂,沒人會順著網線過來打死他。
但這次是真的要進入實操環節了。
一旦處理不當,百萬生民的闔家幸福就被張瑞一手給葬送了。
王莽的前車之鑒,張瑞不敢稍忘。
但張瑞對自己也有信心。因為自己同其他改革者不同,自己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照搬。
張瑞的理念是,沒必要畏懼改革。
很多人談改革而色變,仿佛一旦改革就是與天下所有人為敵。好像改革者必然不得好死。
事實上若沒有一次次銳意革新,諸夏到現在還跟四周蠻夷一樣,處於奴隸製時代呢。
沒有革故鼎新,諸夏談何跟米帝問鼎之輕重?敢在會談中指著米帝的鼻子,跟對方說,沒有人有資格從實力的角度,居高臨下的跟我們說話!
張瑞穿越而來,連改革的勇氣都沒有,那還談什麽群雄爭霸!
那個活計可比改革危險百倍!失敗即死!
改革至少還有一次次調整的機會。
所以張瑞堅定決心,改!
沒道理他曹魏胡搞亂搞,用布帛做貨幣的改革都能成功,自己稍微改改貨幣款式和重量還能失敗了。
麵對堅定不移的主公,國淵等人隻得一改再改新幣方案。
首先是確認貨幣重量,因為打算發行到域外,銅錢的質量不能太大,考慮到防偽、防盜又不能太輕,太簡單。
同時為了防止磨損,而導致貨幣貶值,變成劣幣,在張瑞的提議下,貨幣不再以重量相稱,改為通寶。
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篆刻“開元通寶”。如此,即便貨幣磨損也不影響貨幣價值,從而方便市場交換。
一次性將諸夏貨幣交易體係改進數百年,這種貨幣體係在曆史上從唐高祖時期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能夠造福無數子孫後代。即便將來張瑞故去,這套貨幣體係,也能為諸夏苗裔避免許多貨幣改革方麵的彎路。
這應該是穿越者對曆史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直接將民族發展引領到最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