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配忠烈慷慨,不是那種信口開河,玩世不恭之人。
其所言必有道理。
張瑞右手敲打著桌案,仔細迴憶審配所言每一個字。
攻略河東,他說不可。
但問他應該如何擴張時,他說宜平定河東!
攻略平定。
平定?
平定!
張瑞眼睛一亮。感覺自己明白了審配言下之意。
大笑著撫掌,說道:“審君,經達權變,帷幄至妙。否即為吾避禍兵災經年。斷則令某茅塞頓開。如此看來,攻略河東的確不可行。大漢北軍鋒芒,某便不去嚐試了!”
張瑞話音剛落,堂內文臣亦陸續醒悟,紛紛撫掌稱讚。
一眾武臣一頭霧水。
尤其段文就坐在審配案席左側,隔著審配的空位,能看見右側王羽正笑容滿麵的撫掌。
隻感覺莫名其妙。
怎麽迴事?同一件事還真是由他審正南來說就變成人間真理了?
二人如今相熟。
段文便側頭,低聲問道:“文暢兄,爾等究竟為何撫掌稱善?難道審正南所言與吾等有何不同?”
王羽笑著點頭,說道:“時勢異殊,不同往日矣。審正南的確配得上主公器重。”
“願聞詳情。”
“段校尉以為,吾等若向洛陽請降,結果如何?”
段文立即麵帶怒容,說道:“漢室朝堂一群人麵獸心之人。麵對叛亂一向是除惡務盡。年前主公遣使洛陽,提議願同黑山故事。洛陽便以主公擅殺郡守為由,拒絕提議。擺明了欲將吾等斬盡殺絕。”
“那朝堂諸公對白波軍觀感如何?”
段文略一沉吟,說道:“大抵與吾等略同。若非力有未逮,早派禁軍將吾等逐一剿滅。”
於是王羽雙掌合擊,對著段文說道:“若此時,主公上表,願率軍平定河東。漢室會作何反應?”
漢室會作何反應?
那還用說。當然是坐看吾等自相殘殺,隨後坐收漁翁之利。
說不定朝堂諸公,還會笑談,看他們一群亂賊,狗咬狗。倒時一網打盡。
隻是這言辭頗為不雅。段文不敢當主公麵說出口,斟詞酌句的說道:“大抵是樂見其成。”
王羽當即搖頭,笑著說道:“段校尉於軍略之中奇謀遠略。於政治卻太過耿直。將人性想得太過美好。朝堂諸公絕不是樂見其成。而是會處心積慮的促成此事。甚至不吝封賞,亦會引誘吾等進攻河東。”
段文略吃一驚,問道:“若如此,吾等進攻河東,豈不是中了這群禽獸詭計?”
王羽無奈的一拍額頭,問道:“段校尉!若朝堂不封賞,吾等便不進攻河東了?”
段文啞然。
感覺自己一身天賦可能都傾斜在軍略之上。
在戰場上,無論對方使何詭計,自己都能敏銳發現對方薄弱之處,果斷出擊,予以反製。
但這政壇中的陰雲詭譎,自己是實在看不明白。
好在太原軍政分離,軍人隻管執行命令即可,無需參與這些勾心鬥角。
說到現在,段文還是不清楚。審正南所言究竟有何不同。
但無需段文清楚。
張瑞作為決策者能理清其中區別就足矣。
所謂攻略河東。指的是太原大軍大舉進攻白波軍。雙方爭戰,隻為利益之爭。
但平定河東,就大不相同。如今天下,隻有漢室官吏才有資格談及平定。
現如今,太原穩固,已不同去年全郡初定。而漢室派出的太原太守又遲遲不能赴任。
漢室朝堂必然會想盡各種方法對付太原。
此時張瑞上表願為漢室平定白波之亂。
漢室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必然不會放過這個同時削弱河東、太原兩地叛軍的機會。
十之八九會通過張瑞請降提議。
大抵如同黑山故事,低則封為校尉,高則是中郎將。
然後下令張瑞進攻白波軍。
這就是太原所求。
若是太原私自進攻河東。豪強、世族固然熱烈歡迎。
但仍為漢室固守之縣城,必然緊閉城門,視太原大軍為匪寇。
可是若奉詔討賊,漢室郡縣則必須提供支持,允許大軍入城,提供糧草、軍械等等。
而且在雙方交戰期間,大漢禁軍絕不會踏入河東,偷襲太原大軍。
畢竟對方乃是朝廷中樞。要保持臉麵與大義。
堂堂中央禁軍偷襲一部被漢室冊封的討賊大軍。
這讓天下人如何看待?
大將軍何進本就出身低微,如今身居高位,比世家大族還要講究臉麵。
若真做出這種行徑,不用想也能猜到世家大族會怎麽嘲笑他卑劣、野蠻。
張瑞隨便一想就能想到許多。
例如:“何進這廝,屠夫出身,難登大雅之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依舊卑劣無恥如同賊寇。”
“賤民永遠是賤民。即便身處高位,亦改不了其肮髒本性。堂堂大將軍,居然偷襲大漢降將。”
大將軍何進為了得到天下士人的認可,大舉征辟黨人,重用士人。
絕不可能做這種自低身價之事。
要對付太原大軍,必然要師出有名,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而以審配所見太原大軍之驍勇精銳。
等漢室找到合適借口。
大軍早已盡克河東之地。鞏固好城防,嚴陣以待。
親身經曆過太原的鹽引開中法。審配相信,盡有河東、太原兩地鹽鐵之利的張瑞。可以有足夠實力,一邊沿河抵禦漢室禁軍,一邊發展壯大。
待眾人平靜下來,張瑞便請審配入座。隨後將目光望向王羽。
說道:“能言善辯,太原無人能出文暢之右。此去洛陽上表,非君莫屬。”
王羽立即起身,拱手說道:“羽必殫心竭慮,不負主公重托。隻是聽聞如今皇帝病重,外戚宦官爭鬥不休,勝負猶未可知。不知主公欲走哪處門路?”
外戚宦官誰勝誰負?
張瑞莞爾,說出來你們亦不會相信。這群廢物居然同歸於盡了。
最終董卓執掌朝堂,又被王允所殺。
隻是王允現如今被封河南尹,不在朝中。
張瑞思索了片刻,說道:“二者皆不足以成事。去尋後將軍袁隗,袁氏四世三公,足以影響朝策。”
其所言必有道理。
張瑞右手敲打著桌案,仔細迴憶審配所言每一個字。
攻略河東,他說不可。
但問他應該如何擴張時,他說宜平定河東!
攻略平定。
平定?
平定!
張瑞眼睛一亮。感覺自己明白了審配言下之意。
大笑著撫掌,說道:“審君,經達權變,帷幄至妙。否即為吾避禍兵災經年。斷則令某茅塞頓開。如此看來,攻略河東的確不可行。大漢北軍鋒芒,某便不去嚐試了!”
張瑞話音剛落,堂內文臣亦陸續醒悟,紛紛撫掌稱讚。
一眾武臣一頭霧水。
尤其段文就坐在審配案席左側,隔著審配的空位,能看見右側王羽正笑容滿麵的撫掌。
隻感覺莫名其妙。
怎麽迴事?同一件事還真是由他審正南來說就變成人間真理了?
二人如今相熟。
段文便側頭,低聲問道:“文暢兄,爾等究竟為何撫掌稱善?難道審正南所言與吾等有何不同?”
王羽笑著點頭,說道:“時勢異殊,不同往日矣。審正南的確配得上主公器重。”
“願聞詳情。”
“段校尉以為,吾等若向洛陽請降,結果如何?”
段文立即麵帶怒容,說道:“漢室朝堂一群人麵獸心之人。麵對叛亂一向是除惡務盡。年前主公遣使洛陽,提議願同黑山故事。洛陽便以主公擅殺郡守為由,拒絕提議。擺明了欲將吾等斬盡殺絕。”
“那朝堂諸公對白波軍觀感如何?”
段文略一沉吟,說道:“大抵與吾等略同。若非力有未逮,早派禁軍將吾等逐一剿滅。”
於是王羽雙掌合擊,對著段文說道:“若此時,主公上表,願率軍平定河東。漢室會作何反應?”
漢室會作何反應?
那還用說。當然是坐看吾等自相殘殺,隨後坐收漁翁之利。
說不定朝堂諸公,還會笑談,看他們一群亂賊,狗咬狗。倒時一網打盡。
隻是這言辭頗為不雅。段文不敢當主公麵說出口,斟詞酌句的說道:“大抵是樂見其成。”
王羽當即搖頭,笑著說道:“段校尉於軍略之中奇謀遠略。於政治卻太過耿直。將人性想得太過美好。朝堂諸公絕不是樂見其成。而是會處心積慮的促成此事。甚至不吝封賞,亦會引誘吾等進攻河東。”
段文略吃一驚,問道:“若如此,吾等進攻河東,豈不是中了這群禽獸詭計?”
王羽無奈的一拍額頭,問道:“段校尉!若朝堂不封賞,吾等便不進攻河東了?”
段文啞然。
感覺自己一身天賦可能都傾斜在軍略之上。
在戰場上,無論對方使何詭計,自己都能敏銳發現對方薄弱之處,果斷出擊,予以反製。
但這政壇中的陰雲詭譎,自己是實在看不明白。
好在太原軍政分離,軍人隻管執行命令即可,無需參與這些勾心鬥角。
說到現在,段文還是不清楚。審正南所言究竟有何不同。
但無需段文清楚。
張瑞作為決策者能理清其中區別就足矣。
所謂攻略河東。指的是太原大軍大舉進攻白波軍。雙方爭戰,隻為利益之爭。
但平定河東,就大不相同。如今天下,隻有漢室官吏才有資格談及平定。
現如今,太原穩固,已不同去年全郡初定。而漢室派出的太原太守又遲遲不能赴任。
漢室朝堂必然會想盡各種方法對付太原。
此時張瑞上表願為漢室平定白波之亂。
漢室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必然不會放過這個同時削弱河東、太原兩地叛軍的機會。
十之八九會通過張瑞請降提議。
大抵如同黑山故事,低則封為校尉,高則是中郎將。
然後下令張瑞進攻白波軍。
這就是太原所求。
若是太原私自進攻河東。豪強、世族固然熱烈歡迎。
但仍為漢室固守之縣城,必然緊閉城門,視太原大軍為匪寇。
可是若奉詔討賊,漢室郡縣則必須提供支持,允許大軍入城,提供糧草、軍械等等。
而且在雙方交戰期間,大漢禁軍絕不會踏入河東,偷襲太原大軍。
畢竟對方乃是朝廷中樞。要保持臉麵與大義。
堂堂中央禁軍偷襲一部被漢室冊封的討賊大軍。
這讓天下人如何看待?
大將軍何進本就出身低微,如今身居高位,比世家大族還要講究臉麵。
若真做出這種行徑,不用想也能猜到世家大族會怎麽嘲笑他卑劣、野蠻。
張瑞隨便一想就能想到許多。
例如:“何進這廝,屠夫出身,難登大雅之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依舊卑劣無恥如同賊寇。”
“賤民永遠是賤民。即便身處高位,亦改不了其肮髒本性。堂堂大將軍,居然偷襲大漢降將。”
大將軍何進為了得到天下士人的認可,大舉征辟黨人,重用士人。
絕不可能做這種自低身價之事。
要對付太原大軍,必然要師出有名,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而以審配所見太原大軍之驍勇精銳。
等漢室找到合適借口。
大軍早已盡克河東之地。鞏固好城防,嚴陣以待。
親身經曆過太原的鹽引開中法。審配相信,盡有河東、太原兩地鹽鐵之利的張瑞。可以有足夠實力,一邊沿河抵禦漢室禁軍,一邊發展壯大。
待眾人平靜下來,張瑞便請審配入座。隨後將目光望向王羽。
說道:“能言善辯,太原無人能出文暢之右。此去洛陽上表,非君莫屬。”
王羽立即起身,拱手說道:“羽必殫心竭慮,不負主公重托。隻是聽聞如今皇帝病重,外戚宦官爭鬥不休,勝負猶未可知。不知主公欲走哪處門路?”
外戚宦官誰勝誰負?
張瑞莞爾,說出來你們亦不會相信。這群廢物居然同歸於盡了。
最終董卓執掌朝堂,又被王允所殺。
隻是王允現如今被封河南尹,不在朝中。
張瑞思索了片刻,說道:“二者皆不足以成事。去尋後將軍袁隗,袁氏四世三公,足以影響朝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