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3-30
秦國朝會,國君嬴渠梁宣示,調櫟陽將軍子岸為函穀關守將。函穀關守將司馬璐調任隴西將軍,調兵六千,與原隴西駐兵四千,合兵一萬稱隴西軍,依托長城,守衛大秦國西邊。衛尉車英,任櫟陽將軍。白縉長子,原前軍副將百裏,遷為衛尉。騎兵將軍孟拆之弟,騎兵後軍副將孟龍,升任函穀關副將,前軍主將西弧之弟,原中軍司馬西缺,調任隴西軍副將。
文官方麵,櫟陽令贏德,迴任雍城令。甘龍之子,梅縣縣令甘成升任櫟陽令。招賢館士子趙亢,任梅縣縣令,成為第一位受官的士子。嬴渠梁親筆,囑托勤政,謹政,強秦,愛民。還有更重要的變化,內史景監賜爵同上大夫,與甘龍共理朝政,很明顯的信號,景監將接替秉國二十餘年的第一重臣甘龍。可令人意外的是,上將軍贏虔,兼任左庶長,成為總攬秦國軍政的大臣,壓在甘龍和景監頭上。如此一來,原本占據秦國半壁江山的贏虔,手中權力,甚至要大於國君。
另外有一處懸念,內史公孫賈升遷為太子傅,空出內史的位置,應該是虛位以待山東士子。
今天是國君接受招賢館士子陳策的日子,可在接見士子前,一連串的文武官員調動,令人瞪目結舌,清晰中似乎帶著點糊塗,糊塗中似乎又抓到一點線索。
贏虔兼任左庶長,典型君輕臣重,犯了國君大忌的昏招。天知道他們兄弟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麽事,以至於嬴渠梁被迫讓權,作為臣子的,不好多問多打聽,情況不明之下,更不好靠邊站隊。可是左庶長底下有兩位重臣,老甘龍和新貴景監,兩人聯手之下,要說贏虔掌握了秦國的政權,為時尚早。就在朝堂的眾臣們,很快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贏虔嬴渠梁兄弟之間,發生了一些事,這時雙方妥協的結果。
新貴之中,車英和景監,一人貶職,一人升遷,說不出道理來。
老世族的人們,從甘龍到孟西白,都得到了莫大的好處,其中以白族為最,百裏由前軍副將,一躍而為衛尉,權力可大可小,爵位卻是入了朝廷一等一重臣的行列。
似乎是有意安排,今日朝會上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招賢館內的士子大為振奮。隻為兩件事,其一,士子趙亢被任命為秦國第一大縣,梅縣的縣令;其二,內史的職位空缺,顯然是等著士子們爭奪。內史一職爵位不高,卻是國君近臣,對國君的影響力,甚至要大於上大夫等秉政大臣。
而秦國的老臣子們,同樣感覺到欣慰,既因為各家各族都獲得了利益。自發招賢令以來,他們一直擔心外來的人會搶了他們的飯碗。可國君嬴渠梁在接見士子們之前的最後一記重錘,徹底安定了他們的心。一連串的調任當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除了內史,再無其他職位空缺。士子們即便都想窩在秦國,可有蘿卜也得有坑才行。
看來經過三個月的觀察,國君已經對山東士子相當的失望,即便表麵上重用他們中的某些人,也不過是留一份希望,不斷了以後士子入秦的路罷了。
抱著這種念想的,主要是老世族,他們對秦國的貧弱,沒有太多直觀的感受,一不出函穀關長見識,二不入民間見庶民之窮苦,坐享其成,有仗大的時候組織人力打仗,迴來要官爵,要封地。
景監若有所悟,低聲問坐在上首邊的甘龍:“老大人,這事――”
甘龍含笑道:“恭喜內史大人。”
滴水不漏的一句迴應,讓景監毫無所獲。
內史公孫賈宣讀完國君書之後,在一片互相道賀的聲音中,嬴渠梁朗聲說道:“就此散朝,各人忙完手中的活計,巳時一刻,大哥、上大夫、景監、杜摯,車英、子岸,隨我到招賢館接見賢士們。”
最後的目光,迴落在景監身上,一掃而過。
君臣很有默契的短暫交流,景監會意,心中大喜,出了政事堂,快步離去。
除了帶著意味深長眼神的老甘龍,沒有人主意到這個有點異常的舉動。
景監命人到招賢館通知,國君和朝廷重臣,即將在巳時一刻會見賢士,做好迎接準備。自己快速的轉了一圈,果然這小子不在,然後匆匆趕往衛宅。
“先生,衛先生,快,君上將在巳時一刻接見招賢館賢士。”衛鞅睡眼惺忪,衣冠不整的出來,景監便急急的叫道。
衛鞅沒有好臉色,大清早的被人吵醒,的確沒有好心情。
景監無奈,對方顯然一點快的意圖的沒有。
“先生莫非身體有所不適。”景監迂迴。
衛鞅怒道:“你他娘的才身體不適,大清早的就上門鬼叫。”
景監笑了,他摸索到一個規律,隻要衛鞅臉色不對頭,便是另有打算,胸有成竹,道:“先生無恙便好。”
衛鞅一通怒火遇上了打濕了水的棉被,打了個哈欠,道:“內史大人今年貴庚?”
景監道:“二十有八。”
衛鞅哈哈一笑,大手一伸,道:“二十八,不是小孩了,拿錢來。”
景監莫名其妙,道:“為何?”
衛鞅道:“騙小孩子的錢,天理不容,你不是小孩子了,所以――”
景監滿頭黑線,道:“騙我的錢,照樣天理不容。”
衛鞅搖頭,道:“不是騙你的錢,是要你賠錢。”
“賠錢?”景監訝異。
衛鞅張口想說,忽然又打住,揮揮手,道:“算了,算了,你也賠不起。”他昨晚修改秦國法令,一直搞到晚上三四點鍾,迷迷糊糊不知道什麽時候睡著了。做了個蒙,夢見自己在寫網絡小說,大賣特賣,一年收入版權費一千多萬。正好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時候,假扮為管家的路途進來把他叫醒了,稟報內史大人有急事來到。
景監失笑,非但不著急,反而更加歡喜,看穿衛鞅東扯西扯的意圖,於是不再拖延,將朝會上的事,從頭到尾跟衛鞅轉述。
最後來一句:“君上的意思,令人費解啊。”
衛鞅又打了個哈欠,無精打采的說道:“什麽令人費解,三個目的,三個替死鬼罷了。嗯,秦君好手段,不簡單啊。”
景監奇道:“三個目的,三個替死鬼?”他隱約猜到君上的布置,與衛鞅有關,可真正說看穿其中玄妙,不及冰山一角。
衛鞅命人送來早點,邊吃邊說道:“要不要來點?”
景監苦笑不得,案子上隻有一雙筷子,看來衛宅的下人很能領會主人的心思。
“三個目的,第一,贏虔兼任的左庶長,是我的。同時秦君也在向我示威,警告我,日後要時刻記住君臣關係,左庶長即便在贏虔手中,他也可任意拿迴。內史大人,恭喜你,將來你我要公事數十年了。”
景監的臉拉了下來,任何一位臣子,都不願聽到別人誹謗自己的國君,可他心裏卻承認衛鞅的話有道理,不算誹謗。“我當先生的副手?”景監驚訝的說道。
衛鞅隻關注碗裏的稀粥,不理會景監的神色變法,繼續說道:“內史大人真靈醒,對。第二個目的,穩定函穀關、櫟陽、西邊戎狄,為將來的――言之過早了,嗯,既然內史大人將是我的副手,提前跟你說也無妨,為將來的秦國深徹變法創造穩定局麵。子岸守函穀關,司馬璐穩定隴西,車英坐鎮櫟陽,安排得非常好。”
景監驚道:“深徹變法?”
衛鞅笑道:“忘了告訴景監兄,小弟我是法家法派。景監兄,何故這副神情,怕了?”
景監深吸一口氣,道:“果然是法家。”
衛鞅說道:“君上第三個目的,戎狄攻略。”他的手指往西邊遙遙一指。
景監一驚一乍的心再次咯噔一下,聽到“攻略”兩個字,他馬上想到韓國去年的淒慘情景。
衛鞅看在眼裏,安慰他道:“這次倒黴的是戎狄人,想不想聽聽我的秦國四戰大略?”
景監在等他。
“一戰,滅戎狄;二戰,占巴蜀;三戰,亡周;四戰,掠韓。你我這一生,也許打不完這四仗,看不到這遠景。可我保證,我們能為秦國大出天下,掃蕩六國,打下牢固的基礎,景監兄,可有信心?”
景監苦笑,衛鞅每次都喜歡畫一個很大很誘人的餅,讓人難以置信,又讓人難以拒絕,可偏偏這些觸手難及的希望,總能變成現實。
衛鞅歎口氣,說道:“景監兄若是沒有信心,這事不好辦啊,要知你我要搭檔幹活幾十年呐。”
景監神色一凜,正色道:“先生曠世大才,我信先生定能讓秦國浴火重生,景監此生,誓死追隨先生。”
衛鞅笑道:“拭目以待吧,不必著急立誓,先幫我物色一個人,專一管理商賈之事,與眾商社密切合作,接商家之力,強大秦國。”
“好,我諫言君上,學那韓國,成立司商府。”景監當即應承下來,衛鞅將自己和商家撇開關係,便是向他保證,不會官商勾結,損害秦國的利益。
秦國朝會,國君嬴渠梁宣示,調櫟陽將軍子岸為函穀關守將。函穀關守將司馬璐調任隴西將軍,調兵六千,與原隴西駐兵四千,合兵一萬稱隴西軍,依托長城,守衛大秦國西邊。衛尉車英,任櫟陽將軍。白縉長子,原前軍副將百裏,遷為衛尉。騎兵將軍孟拆之弟,騎兵後軍副將孟龍,升任函穀關副將,前軍主將西弧之弟,原中軍司馬西缺,調任隴西軍副將。
文官方麵,櫟陽令贏德,迴任雍城令。甘龍之子,梅縣縣令甘成升任櫟陽令。招賢館士子趙亢,任梅縣縣令,成為第一位受官的士子。嬴渠梁親筆,囑托勤政,謹政,強秦,愛民。還有更重要的變化,內史景監賜爵同上大夫,與甘龍共理朝政,很明顯的信號,景監將接替秉國二十餘年的第一重臣甘龍。可令人意外的是,上將軍贏虔,兼任左庶長,成為總攬秦國軍政的大臣,壓在甘龍和景監頭上。如此一來,原本占據秦國半壁江山的贏虔,手中權力,甚至要大於國君。
另外有一處懸念,內史公孫賈升遷為太子傅,空出內史的位置,應該是虛位以待山東士子。
今天是國君接受招賢館士子陳策的日子,可在接見士子前,一連串的文武官員調動,令人瞪目結舌,清晰中似乎帶著點糊塗,糊塗中似乎又抓到一點線索。
贏虔兼任左庶長,典型君輕臣重,犯了國君大忌的昏招。天知道他們兄弟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麽事,以至於嬴渠梁被迫讓權,作為臣子的,不好多問多打聽,情況不明之下,更不好靠邊站隊。可是左庶長底下有兩位重臣,老甘龍和新貴景監,兩人聯手之下,要說贏虔掌握了秦國的政權,為時尚早。就在朝堂的眾臣們,很快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贏虔嬴渠梁兄弟之間,發生了一些事,這時雙方妥協的結果。
新貴之中,車英和景監,一人貶職,一人升遷,說不出道理來。
老世族的人們,從甘龍到孟西白,都得到了莫大的好處,其中以白族為最,百裏由前軍副將,一躍而為衛尉,權力可大可小,爵位卻是入了朝廷一等一重臣的行列。
似乎是有意安排,今日朝會上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招賢館內的士子大為振奮。隻為兩件事,其一,士子趙亢被任命為秦國第一大縣,梅縣的縣令;其二,內史的職位空缺,顯然是等著士子們爭奪。內史一職爵位不高,卻是國君近臣,對國君的影響力,甚至要大於上大夫等秉政大臣。
而秦國的老臣子們,同樣感覺到欣慰,既因為各家各族都獲得了利益。自發招賢令以來,他們一直擔心外來的人會搶了他們的飯碗。可國君嬴渠梁在接見士子們之前的最後一記重錘,徹底安定了他們的心。一連串的調任當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除了內史,再無其他職位空缺。士子們即便都想窩在秦國,可有蘿卜也得有坑才行。
看來經過三個月的觀察,國君已經對山東士子相當的失望,即便表麵上重用他們中的某些人,也不過是留一份希望,不斷了以後士子入秦的路罷了。
抱著這種念想的,主要是老世族,他們對秦國的貧弱,沒有太多直觀的感受,一不出函穀關長見識,二不入民間見庶民之窮苦,坐享其成,有仗大的時候組織人力打仗,迴來要官爵,要封地。
景監若有所悟,低聲問坐在上首邊的甘龍:“老大人,這事――”
甘龍含笑道:“恭喜內史大人。”
滴水不漏的一句迴應,讓景監毫無所獲。
內史公孫賈宣讀完國君書之後,在一片互相道賀的聲音中,嬴渠梁朗聲說道:“就此散朝,各人忙完手中的活計,巳時一刻,大哥、上大夫、景監、杜摯,車英、子岸,隨我到招賢館接見賢士們。”
最後的目光,迴落在景監身上,一掃而過。
君臣很有默契的短暫交流,景監會意,心中大喜,出了政事堂,快步離去。
除了帶著意味深長眼神的老甘龍,沒有人主意到這個有點異常的舉動。
景監命人到招賢館通知,國君和朝廷重臣,即將在巳時一刻會見賢士,做好迎接準備。自己快速的轉了一圈,果然這小子不在,然後匆匆趕往衛宅。
“先生,衛先生,快,君上將在巳時一刻接見招賢館賢士。”衛鞅睡眼惺忪,衣冠不整的出來,景監便急急的叫道。
衛鞅沒有好臉色,大清早的被人吵醒,的確沒有好心情。
景監無奈,對方顯然一點快的意圖的沒有。
“先生莫非身體有所不適。”景監迂迴。
衛鞅怒道:“你他娘的才身體不適,大清早的就上門鬼叫。”
景監笑了,他摸索到一個規律,隻要衛鞅臉色不對頭,便是另有打算,胸有成竹,道:“先生無恙便好。”
衛鞅一通怒火遇上了打濕了水的棉被,打了個哈欠,道:“內史大人今年貴庚?”
景監道:“二十有八。”
衛鞅哈哈一笑,大手一伸,道:“二十八,不是小孩了,拿錢來。”
景監莫名其妙,道:“為何?”
衛鞅道:“騙小孩子的錢,天理不容,你不是小孩子了,所以――”
景監滿頭黑線,道:“騙我的錢,照樣天理不容。”
衛鞅搖頭,道:“不是騙你的錢,是要你賠錢。”
“賠錢?”景監訝異。
衛鞅張口想說,忽然又打住,揮揮手,道:“算了,算了,你也賠不起。”他昨晚修改秦國法令,一直搞到晚上三四點鍾,迷迷糊糊不知道什麽時候睡著了。做了個蒙,夢見自己在寫網絡小說,大賣特賣,一年收入版權費一千多萬。正好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時候,假扮為管家的路途進來把他叫醒了,稟報內史大人有急事來到。
景監失笑,非但不著急,反而更加歡喜,看穿衛鞅東扯西扯的意圖,於是不再拖延,將朝會上的事,從頭到尾跟衛鞅轉述。
最後來一句:“君上的意思,令人費解啊。”
衛鞅又打了個哈欠,無精打采的說道:“什麽令人費解,三個目的,三個替死鬼罷了。嗯,秦君好手段,不簡單啊。”
景監奇道:“三個目的,三個替死鬼?”他隱約猜到君上的布置,與衛鞅有關,可真正說看穿其中玄妙,不及冰山一角。
衛鞅命人送來早點,邊吃邊說道:“要不要來點?”
景監苦笑不得,案子上隻有一雙筷子,看來衛宅的下人很能領會主人的心思。
“三個目的,第一,贏虔兼任的左庶長,是我的。同時秦君也在向我示威,警告我,日後要時刻記住君臣關係,左庶長即便在贏虔手中,他也可任意拿迴。內史大人,恭喜你,將來你我要公事數十年了。”
景監的臉拉了下來,任何一位臣子,都不願聽到別人誹謗自己的國君,可他心裏卻承認衛鞅的話有道理,不算誹謗。“我當先生的副手?”景監驚訝的說道。
衛鞅隻關注碗裏的稀粥,不理會景監的神色變法,繼續說道:“內史大人真靈醒,對。第二個目的,穩定函穀關、櫟陽、西邊戎狄,為將來的――言之過早了,嗯,既然內史大人將是我的副手,提前跟你說也無妨,為將來的秦國深徹變法創造穩定局麵。子岸守函穀關,司馬璐穩定隴西,車英坐鎮櫟陽,安排得非常好。”
景監驚道:“深徹變法?”
衛鞅笑道:“忘了告訴景監兄,小弟我是法家法派。景監兄,何故這副神情,怕了?”
景監深吸一口氣,道:“果然是法家。”
衛鞅說道:“君上第三個目的,戎狄攻略。”他的手指往西邊遙遙一指。
景監一驚一乍的心再次咯噔一下,聽到“攻略”兩個字,他馬上想到韓國去年的淒慘情景。
衛鞅看在眼裏,安慰他道:“這次倒黴的是戎狄人,想不想聽聽我的秦國四戰大略?”
景監在等他。
“一戰,滅戎狄;二戰,占巴蜀;三戰,亡周;四戰,掠韓。你我這一生,也許打不完這四仗,看不到這遠景。可我保證,我們能為秦國大出天下,掃蕩六國,打下牢固的基礎,景監兄,可有信心?”
景監苦笑,衛鞅每次都喜歡畫一個很大很誘人的餅,讓人難以置信,又讓人難以拒絕,可偏偏這些觸手難及的希望,總能變成現實。
衛鞅歎口氣,說道:“景監兄若是沒有信心,這事不好辦啊,要知你我要搭檔幹活幾十年呐。”
景監神色一凜,正色道:“先生曠世大才,我信先生定能讓秦國浴火重生,景監此生,誓死追隨先生。”
衛鞅笑道:“拭目以待吧,不必著急立誓,先幫我物色一個人,專一管理商賈之事,與眾商社密切合作,接商家之力,強大秦國。”
“好,我諫言君上,學那韓國,成立司商府。”景監當即應承下來,衛鞅將自己和商家撇開關係,便是向他保證,不會官商勾結,損害秦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