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紫禁城,軍機值房。
隨著有線電報的開通,鐵路線的不斷延伸,軍機處也變的越來越繁忙,軍機值房的規模不斷的擴大,人員也在不斷的增加,即便如此,所有的軍機大臣依然還是忙碌不堪,見不完的人說不完的事看不完的折子。
肅順寫完一份折子的節略,擱筆端起茶杯才發現茶早就涼了,他也沒讓人換茶直接端杯就喝,一個章京快步走到他桌前躬身呈上一份折子,道:“上海,鎮南王急件。”
一聽是易知足的折子,肅順差點給嗆著,易知足一般不上折子,上了折子就準沒小事,放下茶杯接過折子,他心裏還尋思著,與英法等國在上海的關稅協定已經簽了,雖談不上皆大歡喜,但雙方也都還能勉強接受,元奇不會是變卦了罷?
翻開折子一看,見是奏請西北建省之事,他心裏不由的暗鬆了口氣,新疆本就地域遼闊,元奇在西北又不斷擴張,新建行省這是意料中事,易知足拖到這個時候才奏請建省,已經是很沉得住氣了。
安西行省?為什麽取這個名字?他很快就聯想到了安西都護府,看來,易知足取這個名字應該是寓意恢複唐朝在西域的輝煌!而且安西這個名字本身也甚是吉利。
看到舉薦的安西行省總督人選,他倒沒覺的意外,馮仁軒在西北帶兵多年,在西北威望極高,又是易知足的得力幹將,總督安西乃是情理中事,領他意外的是安西居然還設了巡撫,而且舉薦的巡撫是李鴻章。
新疆建省,隻設總督不置巡撫,這安西不僅設了巡撫,而且這舉薦的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這李鴻章是誰?似乎元奇一係三四品大員中沒有這麽一號人物。
肅順沉吟了一陣才叫人將折子轉給文祥,看過折子,文祥緩步踱了過來,道:“西北籌建新省,東南亞何以遲遲不見建省?安南、暹羅、緬甸都已征占多年......。”
經他一提醒,肅順也是覺的頗為奇怪,確實,易知足為何遲遲不奏請東南亞建省?略微沉吟,他才道:“想來鎮南王另有考慮。”頓了頓,他才道:“這安西巡撫人選,文中堂可熟識?”
文祥點了點頭,道:“李鴻章,字漸甫,安徽廬州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館後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如今乃政務督辦處章京,五品銜,曾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
是恭王的人?這個念頭一閃,肅順很快就否定了,不可能,易知足不可能如此擢拔恭王的人,想來應該是曾國藩的舉薦或者是這李鴻章有過人之處,安西行省新建,元奇又要在西北持續擴張,易知足對安西巡撫人選不可能輕率。
他也沒多問,轉念又想到若是慈安皇太後問及東南亞建省之事,當如何迴複?略微沉吟,他才寫了道電文交給一邊侍候的小章京道:“馬上去電問問。”
不多時,上海的迴電便送到肅順手中,“東南亞目前不適宜建省,暫且亂上幾年。”稍一琢磨,他已是隱隱猜到易知足的意思,這是要讓東南亞先亂上幾年,再建省圖治,以利於長期鞏固。
京師官員消息素來最為靈通,關於官員升降的消息尤其靈通,易知足奏請西北建省,並舉薦李鴻章為安西行省巡撫的消息很快就傳揚開來,雖說這事還沒有旨意,但易知足是什麽人,這些年來可是奏一本準一本,朝廷鮮見有駁迴的,更何況,西北本就是屬於‘南選’。
接二連三的有官員前來道賀薦人,身為五品章京的李鴻章這才確信這消息是真的,對他來說,這真可謂是喜從天降,從五品直接擢升二品,直接跨升三品五級,晉升封疆之列,他就是做夢也不敢如此想。
不過,即便是再三的確證了這個消息,他心裏還是有幾分不敢相信,畢竟他與元奇沒有交集,與易知足更是沒有半點交情,這種好事怎的就突然落到他頭上?很快,他就想到了恩師曾國藩,恩師與易知**情不淺,定然是曾國藩向易知足舉薦了他,想到這裏,他心裏登時莫名的感動。
好不容易等到散衙,李鴻章婉拒了一眾同僚好友的慶賀宴請,徑直趕往曾府。
西北增建安西行省之事曾國藩也有所耳聞,心裏同樣覺的奇怪,他是向易知足舉薦了不少人,但對於這個年家子他卻沒舉薦,畢竟督辦政務處也相當不錯,既利於曆練,也易於遷升,聞報李鴻章求見,他當即吩咐請他進來。
待的李鴻章進來見禮,不等他開口,曾國藩就徑直道:“漸甫是為安西巡撫之事而來罷,此事老夫也是今日方知,不曾向鎮南王舉薦過。”
沒舉薦過?李鴻章不由的一呆,迴過神來他才道:“學生雖則讚成變法革新,讚成興辦工廠,推行新學,可與元奇沒半分交集......?”
曾國藩徑直道:“去趟上海罷。”
去上海?李鴻章不由的遲疑了下,道:“安西建省,朝廷還未有旨意......。”
“西北增建安西行省,餘朝廷而言,乃是好事,況且,鎮南王奏請,朝廷又豈會駁迴?”曾國藩說著兩眼盯著他道:“漸甫可是覺的元奇名聲不好?”
朝廷選官,分為北選和南選,對於北方官員來說,多多少少都有點輕視‘南選官’,在他們看來,畢竟朝廷才是正統,李鴻章倒是不拘南選北選,從五品驟升二品,這種機會在朝廷可說是極為鮮見,已經是不惑之年的他絕對不會允許自己放過這個機會。
他擔心的是元奇,雖說元奇一直沒有舉兵造反,但元奇與朝廷的隱然對立之勢,朝野上下但凡是有點眼力勁的都能看的出,朝廷對於元奇是一再忍讓,他擔心朝廷總有忍讓不下去的那天,他一旦出任安西巡撫,幾乎就沒有迴頭的機會了。
略微沉吟,他才道:“學生並非是覺的元奇名聲不佳,這是學生仕途重大的選擇,難免猶豫。”
對於這個年家子,曾國藩還是頗為了解的,瞥了他一眼,道:“不要有顧慮,實話實說。”
“學生這點小心思就知瞞不過恩師。”李鴻章緩聲道:“恩師應該也清楚,如今帝後正培植勢力以抗衡恭王和肅相,不少王公勳貴、滿蒙大臣也都紛紛依附,學生竊以為,帝後所針對的,並非是恭王和肅相,而是立憲,朝廷與元奇之間,怕是難免一戰。”
略微沉吟,曾國藩才道:“若是朝廷與元奇開戰,漸甫屬意何方?”
“學生勘不透。”李鴻章如實說道:“如今朝廷與英法關係密切,恭王和肅象雖則讚成立憲,但卻是為了綿延大清國祚,若與元奇開戰,必然會義無反顧的站在朝廷一邊。”
“確實看的不透徹。”曾國藩輕歎道:“元奇若有心造反,何須等到現在?元奇與朝廷都在盡量避免爆發戰爭,推行憲政則是消除雙方對立的唯一法子,恭王和肅相都明白這一點。
帝後培植勢力,恭王、肅相、鎮南王尚能容忍,但若帝後要阻礙推行憲政,三人必然不會坐視,定會聯手!
推行憲政,已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阻攔,而一旦推行憲政,元奇勢力必然淩駕於朝廷勢力之上,安西巡撫,乃是漸甫難得的機遇。”
李鴻章本就心動不已,聽的這番話當即便果斷的道:“那學生明日一早就動身前往上海。”
曾國藩微微點了點頭,朝廷旨意下來之前動身前往上海和朝廷旨意下來之後動身,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態度,既然是決意出任安西巡撫,那就是元奇的官,沒必要再顧忌朝廷的看法,而是要盡力取得易知足的信任和好感。
略微沉吟,他才緩聲道:“鎮南王才召見了新疆總督左宗棠和安西總督馮仁軒,據悉,元奇要在西北繼續擴張,增設安西新省,應就是為了西北持續擴張,漸甫對西北情況並不了解,此去上海要思慮周全,虛心請教。
鎮南王雖是行商子弟出身,卻是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才識淵博,軍事經濟之才,大清無人能出其右,更兼雄才大略,眼光獨到,知人善任,漸甫前往拜見,須的心存敬畏。”
李鴻章連忙欠身道:“恩師金玉良言,學生必定謹記於心。”
“漸甫出任安西巡撫,免不了與新疆左製台往來,左季高雖是舉人出身,卻是心高氣傲,眼高於頂,目無餘子,漸甫須的放下身段,否則難以與之相處。”曾國藩說到左宗棠心裏不免有幾分感慨,他是兵部侍郎之時,左宗棠不過一舉人,卻得易知足提攜,前往西北,就此平步青雲,如今已是一省之總督,他卻依然一侍郎。
西北新增行省,朝廷並未拖延,不過三日,就明發諭旨,宣布增設安西行省,遷新疆提督馮仁軒為安西總督,擢政務督辦處李鴻章為安西巡撫。
上海,鎮南王府,長樂書屋。
看過電報,易知足隨手交還給曹根生存檔,西北新增安西行省,朝廷完全沒有反對的必要,不過,如此快就明發諭旨昭告天下,這辦事效率還算是蠻高的,這讓他頗為滿意。
曹根生前腳出門,解修元後腳就走了進來,拱手行禮後便道:“大掌櫃,今年歐洲棉花一直維持高位,南北戰爭,北方聯邦已經全麵反攻,如今南方已成戰場,種植園遭遇嚴重破壞......,明年的棉花是否擴大種植規模?”
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除了新疆,其他各省全部大幅縮減棉花種植規模,放開對棉花的收購壟斷。”
大幅縮減?解修元一臉的納悶,“大掌櫃,就算明年南北戰爭結束,歐洲的棉花供應也是供不應求,價格即便有所迴落,幅度也不會太大,為何要大幅縮減棉花種植規模?即便不擴大,也應該維持現有的規模。”
“目前的情況,美利堅內戰隨時都有結束的可能。”易知足邊說邊伸手示意他坐下,“就算是戰爭在棉花播種季節之後才結束,影響了棉花的種植,戰爭的結束也會對歐洲的棉花價格造成巨大的打擊,絕對不會是小幅度的迴跌!”
“這是為什麽?”解修元有些費解,“美利堅內戰結束,英吉利的紡織廠難道不產生了?”
“不是不生產,而是會減產,大幅減產。”易知足道:“美利堅內戰,對於美利堅的紡織業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英吉利紡織業最大的客戶就是美利堅,戰爭結束,訂單自然會大幅削減。
另外,如此高的紡織品價格,根本無法向殖民地傾銷,在其他各國也無法競爭,就比如在咱們大清,這幾年英吉利的機製布幾乎在市場上看不到。
隨著戰爭的結束,紡織品價格會迅速恢複到原來的價位,這個時候,英吉利的紡織廠寧願大幅減產,也不會高價購買棉花!
還有,印度、埃及、希臘、意大利、巴西等地的棉花明年鐵定會是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咱們沒必要湊這熱鬧,這幾年棉花貿易咱們已經是大賺特賺,沒必要冒這最後的風險。”
解修元沉吟了一陣,才道:“可如此一來,咱們就會丟掉歐洲的棉花市場......。”
“歐洲的棉花市場本來就不屬於為我們,那是屬於美利堅的。”易知足不以為意的道:“印度、埃及、希臘等地的棉花都比咱們占據地理優勢,沒必要舍不得,本來就是一錘子買賣!”
解修元接著道:“那新疆為何不縮減規模?”
“因為咱們自己也需要發展紡織業!西北的棉花質量是最好的。”易知足翻了他一眼,“另外,西北的棉花可以銷往俄國,在俄國的棉花市場,咱們占據地理優勢,一旦鐵路開通,優勢將更為明顯。”
話才落音,林美蓮在門口探了一頭,稟報道:“大掌櫃,李鴻章求見。”
隨著有線電報的開通,鐵路線的不斷延伸,軍機處也變的越來越繁忙,軍機值房的規模不斷的擴大,人員也在不斷的增加,即便如此,所有的軍機大臣依然還是忙碌不堪,見不完的人說不完的事看不完的折子。
肅順寫完一份折子的節略,擱筆端起茶杯才發現茶早就涼了,他也沒讓人換茶直接端杯就喝,一個章京快步走到他桌前躬身呈上一份折子,道:“上海,鎮南王急件。”
一聽是易知足的折子,肅順差點給嗆著,易知足一般不上折子,上了折子就準沒小事,放下茶杯接過折子,他心裏還尋思著,與英法等國在上海的關稅協定已經簽了,雖談不上皆大歡喜,但雙方也都還能勉強接受,元奇不會是變卦了罷?
翻開折子一看,見是奏請西北建省之事,他心裏不由的暗鬆了口氣,新疆本就地域遼闊,元奇在西北又不斷擴張,新建行省這是意料中事,易知足拖到這個時候才奏請建省,已經是很沉得住氣了。
安西行省?為什麽取這個名字?他很快就聯想到了安西都護府,看來,易知足取這個名字應該是寓意恢複唐朝在西域的輝煌!而且安西這個名字本身也甚是吉利。
看到舉薦的安西行省總督人選,他倒沒覺的意外,馮仁軒在西北帶兵多年,在西北威望極高,又是易知足的得力幹將,總督安西乃是情理中事,領他意外的是安西居然還設了巡撫,而且舉薦的巡撫是李鴻章。
新疆建省,隻設總督不置巡撫,這安西不僅設了巡撫,而且這舉薦的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這李鴻章是誰?似乎元奇一係三四品大員中沒有這麽一號人物。
肅順沉吟了一陣才叫人將折子轉給文祥,看過折子,文祥緩步踱了過來,道:“西北籌建新省,東南亞何以遲遲不見建省?安南、暹羅、緬甸都已征占多年......。”
經他一提醒,肅順也是覺的頗為奇怪,確實,易知足為何遲遲不奏請東南亞建省?略微沉吟,他才道:“想來鎮南王另有考慮。”頓了頓,他才道:“這安西巡撫人選,文中堂可熟識?”
文祥點了點頭,道:“李鴻章,字漸甫,安徽廬州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館後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如今乃政務督辦處章京,五品銜,曾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
是恭王的人?這個念頭一閃,肅順很快就否定了,不可能,易知足不可能如此擢拔恭王的人,想來應該是曾國藩的舉薦或者是這李鴻章有過人之處,安西行省新建,元奇又要在西北持續擴張,易知足對安西巡撫人選不可能輕率。
他也沒多問,轉念又想到若是慈安皇太後問及東南亞建省之事,當如何迴複?略微沉吟,他才寫了道電文交給一邊侍候的小章京道:“馬上去電問問。”
不多時,上海的迴電便送到肅順手中,“東南亞目前不適宜建省,暫且亂上幾年。”稍一琢磨,他已是隱隱猜到易知足的意思,這是要讓東南亞先亂上幾年,再建省圖治,以利於長期鞏固。
京師官員消息素來最為靈通,關於官員升降的消息尤其靈通,易知足奏請西北建省,並舉薦李鴻章為安西行省巡撫的消息很快就傳揚開來,雖說這事還沒有旨意,但易知足是什麽人,這些年來可是奏一本準一本,朝廷鮮見有駁迴的,更何況,西北本就是屬於‘南選’。
接二連三的有官員前來道賀薦人,身為五品章京的李鴻章這才確信這消息是真的,對他來說,這真可謂是喜從天降,從五品直接擢升二品,直接跨升三品五級,晉升封疆之列,他就是做夢也不敢如此想。
不過,即便是再三的確證了這個消息,他心裏還是有幾分不敢相信,畢竟他與元奇沒有交集,與易知足更是沒有半點交情,這種好事怎的就突然落到他頭上?很快,他就想到了恩師曾國藩,恩師與易知**情不淺,定然是曾國藩向易知足舉薦了他,想到這裏,他心裏登時莫名的感動。
好不容易等到散衙,李鴻章婉拒了一眾同僚好友的慶賀宴請,徑直趕往曾府。
西北增建安西行省之事曾國藩也有所耳聞,心裏同樣覺的奇怪,他是向易知足舉薦了不少人,但對於這個年家子他卻沒舉薦,畢竟督辦政務處也相當不錯,既利於曆練,也易於遷升,聞報李鴻章求見,他當即吩咐請他進來。
待的李鴻章進來見禮,不等他開口,曾國藩就徑直道:“漸甫是為安西巡撫之事而來罷,此事老夫也是今日方知,不曾向鎮南王舉薦過。”
沒舉薦過?李鴻章不由的一呆,迴過神來他才道:“學生雖則讚成變法革新,讚成興辦工廠,推行新學,可與元奇沒半分交集......?”
曾國藩徑直道:“去趟上海罷。”
去上海?李鴻章不由的遲疑了下,道:“安西建省,朝廷還未有旨意......。”
“西北增建安西行省,餘朝廷而言,乃是好事,況且,鎮南王奏請,朝廷又豈會駁迴?”曾國藩說著兩眼盯著他道:“漸甫可是覺的元奇名聲不好?”
朝廷選官,分為北選和南選,對於北方官員來說,多多少少都有點輕視‘南選官’,在他們看來,畢竟朝廷才是正統,李鴻章倒是不拘南選北選,從五品驟升二品,這種機會在朝廷可說是極為鮮見,已經是不惑之年的他絕對不會允許自己放過這個機會。
他擔心的是元奇,雖說元奇一直沒有舉兵造反,但元奇與朝廷的隱然對立之勢,朝野上下但凡是有點眼力勁的都能看的出,朝廷對於元奇是一再忍讓,他擔心朝廷總有忍讓不下去的那天,他一旦出任安西巡撫,幾乎就沒有迴頭的機會了。
略微沉吟,他才道:“學生並非是覺的元奇名聲不佳,這是學生仕途重大的選擇,難免猶豫。”
對於這個年家子,曾國藩還是頗為了解的,瞥了他一眼,道:“不要有顧慮,實話實說。”
“學生這點小心思就知瞞不過恩師。”李鴻章緩聲道:“恩師應該也清楚,如今帝後正培植勢力以抗衡恭王和肅相,不少王公勳貴、滿蒙大臣也都紛紛依附,學生竊以為,帝後所針對的,並非是恭王和肅相,而是立憲,朝廷與元奇之間,怕是難免一戰。”
略微沉吟,曾國藩才道:“若是朝廷與元奇開戰,漸甫屬意何方?”
“學生勘不透。”李鴻章如實說道:“如今朝廷與英法關係密切,恭王和肅象雖則讚成立憲,但卻是為了綿延大清國祚,若與元奇開戰,必然會義無反顧的站在朝廷一邊。”
“確實看的不透徹。”曾國藩輕歎道:“元奇若有心造反,何須等到現在?元奇與朝廷都在盡量避免爆發戰爭,推行憲政則是消除雙方對立的唯一法子,恭王和肅相都明白這一點。
帝後培植勢力,恭王、肅相、鎮南王尚能容忍,但若帝後要阻礙推行憲政,三人必然不會坐視,定會聯手!
推行憲政,已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阻攔,而一旦推行憲政,元奇勢力必然淩駕於朝廷勢力之上,安西巡撫,乃是漸甫難得的機遇。”
李鴻章本就心動不已,聽的這番話當即便果斷的道:“那學生明日一早就動身前往上海。”
曾國藩微微點了點頭,朝廷旨意下來之前動身前往上海和朝廷旨意下來之後動身,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態度,既然是決意出任安西巡撫,那就是元奇的官,沒必要再顧忌朝廷的看法,而是要盡力取得易知足的信任和好感。
略微沉吟,他才緩聲道:“鎮南王才召見了新疆總督左宗棠和安西總督馮仁軒,據悉,元奇要在西北繼續擴張,增設安西新省,應就是為了西北持續擴張,漸甫對西北情況並不了解,此去上海要思慮周全,虛心請教。
鎮南王雖是行商子弟出身,卻是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才識淵博,軍事經濟之才,大清無人能出其右,更兼雄才大略,眼光獨到,知人善任,漸甫前往拜見,須的心存敬畏。”
李鴻章連忙欠身道:“恩師金玉良言,學生必定謹記於心。”
“漸甫出任安西巡撫,免不了與新疆左製台往來,左季高雖是舉人出身,卻是心高氣傲,眼高於頂,目無餘子,漸甫須的放下身段,否則難以與之相處。”曾國藩說到左宗棠心裏不免有幾分感慨,他是兵部侍郎之時,左宗棠不過一舉人,卻得易知足提攜,前往西北,就此平步青雲,如今已是一省之總督,他卻依然一侍郎。
西北新增行省,朝廷並未拖延,不過三日,就明發諭旨,宣布增設安西行省,遷新疆提督馮仁軒為安西總督,擢政務督辦處李鴻章為安西巡撫。
上海,鎮南王府,長樂書屋。
看過電報,易知足隨手交還給曹根生存檔,西北新增安西行省,朝廷完全沒有反對的必要,不過,如此快就明發諭旨昭告天下,這辦事效率還算是蠻高的,這讓他頗為滿意。
曹根生前腳出門,解修元後腳就走了進來,拱手行禮後便道:“大掌櫃,今年歐洲棉花一直維持高位,南北戰爭,北方聯邦已經全麵反攻,如今南方已成戰場,種植園遭遇嚴重破壞......,明年的棉花是否擴大種植規模?”
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除了新疆,其他各省全部大幅縮減棉花種植規模,放開對棉花的收購壟斷。”
大幅縮減?解修元一臉的納悶,“大掌櫃,就算明年南北戰爭結束,歐洲的棉花供應也是供不應求,價格即便有所迴落,幅度也不會太大,為何要大幅縮減棉花種植規模?即便不擴大,也應該維持現有的規模。”
“目前的情況,美利堅內戰隨時都有結束的可能。”易知足邊說邊伸手示意他坐下,“就算是戰爭在棉花播種季節之後才結束,影響了棉花的種植,戰爭的結束也會對歐洲的棉花價格造成巨大的打擊,絕對不會是小幅度的迴跌!”
“這是為什麽?”解修元有些費解,“美利堅內戰結束,英吉利的紡織廠難道不產生了?”
“不是不生產,而是會減產,大幅減產。”易知足道:“美利堅內戰,對於美利堅的紡織業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英吉利紡織業最大的客戶就是美利堅,戰爭結束,訂單自然會大幅削減。
另外,如此高的紡織品價格,根本無法向殖民地傾銷,在其他各國也無法競爭,就比如在咱們大清,這幾年英吉利的機製布幾乎在市場上看不到。
隨著戰爭的結束,紡織品價格會迅速恢複到原來的價位,這個時候,英吉利的紡織廠寧願大幅減產,也不會高價購買棉花!
還有,印度、埃及、希臘、意大利、巴西等地的棉花明年鐵定會是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咱們沒必要湊這熱鬧,這幾年棉花貿易咱們已經是大賺特賺,沒必要冒這最後的風險。”
解修元沉吟了一陣,才道:“可如此一來,咱們就會丟掉歐洲的棉花市場......。”
“歐洲的棉花市場本來就不屬於為我們,那是屬於美利堅的。”易知足不以為意的道:“印度、埃及、希臘等地的棉花都比咱們占據地理優勢,沒必要舍不得,本來就是一錘子買賣!”
解修元接著道:“那新疆為何不縮減規模?”
“因為咱們自己也需要發展紡織業!西北的棉花質量是最好的。”易知足翻了他一眼,“另外,西北的棉花可以銷往俄國,在俄國的棉花市場,咱們占據地理優勢,一旦鐵路開通,優勢將更為明顯。”
話才落音,林美蓮在門口探了一頭,稟報道:“大掌櫃,李鴻章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