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每年有鹽政的兩千萬兩銀子,有礦稅的銀子,有錢莊還有那麽多的產業,每年保守估算,內庫的收入也不會低於四千萬兩……”
朱厚煒笑道:“楊愛卿隻看到朕的內帑日進鬥金,卻沒想過朕花銀子的地方更多,興學建校、修建船廠、鐵廠、打造戰船,編練水師還有養軍之費……這些銀子花起來就跟流水沒什麽兩樣,朕也是入不敷出啊。”
入不敷出?楊一清無語,皇帝的嘴臉又一次刷新了他認知的下限。
扯淡實在沒太大意思,楊一清已經沒心情和皇帝扯皮,他來覲見是要皇帝分擔建城用度的,可不是來這裏扯閑篇的。
“陛下,老臣交個底,陛下要建城,老臣不反對,但是戶部每年最多隻能拿出三百萬兩,拿三年,也就是九百萬兩,或者戶部負責承建五座城池,陛下拿內庫銀子承建五座。”
朱厚煒的手指有一下沒一下的敲擊在禦桌上麵,他知道要楊一清全掏幾乎不可能。
做生意講究個無利不起早,至少朱厚煒自己是不太願意做虧本買賣的。
他興天下學,天下會在十年之後源源不斷的迴報給他各行各業的人才。
他斥巨資建鐵廠,是因為這天底下需要用到鋼鐵的地方太多太多,多到再高的產量都肯定不夠用的地步。
建船廠是為了征服、殖民,是為了消除、轉嫁掉國內的矛盾,同時開疆拓土,為大明占據幾塊新地盤,開辟出兄弟之國。
而草原築城,很顯然是虧本買賣,築造城池的目的是屯軍,是建起堅固的防禦堡壘,震懾和討伐草原上可能會新興崛起的部落。
另外一個功效是貿易,朱厚煒能從貿易當中賺取不菲的利潤,但是天底下的商人獲取利益的機會隻會更多。
如果是在內地築城,朱厚煒絕對不會讓戶部掏銀子,因為在內地有利可圖,比如房地產!
他建一座城,在城內修建大量的民居和商鋪,光是這兩個就足以讓他賺的盆滿缽滿,但是草原不行。
草原因為獨特的地理特性和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讓他們隻能不斷的放牧,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家。
牧民不可能長時間的居住在城中,那樣會斷了他們的生活資源,所以商鋪和民居可建,但肯定建不了多少,隻能建一些來賣給行商,以及定點置業的商賈。
楊一清的態度很堅決,朱厚煒甚至知道如果他執意讓戶部拿全部的銀子,這家夥肯定多方推諉不落實,那麽必然耽誤築城的進度,兩三年能幹完的事,估計五年也幹不完。
這個時候就能體現出財大氣粗的好處了,於是朱厚煒搖頭道:“既然楊愛卿覺得戶部有難處,那朕便負責五座城池的建設用度,不過是朕自己安排建設,和工部無關。”
翟鑾眼睛頓時直了……
這算啥?瞬間少一半?
“陛下!”翟鑾立即跳了出來。
“好了。”朱厚煒擺了擺手,讓翟鑾把話給咽迴了肚子,道:“工部不會有什麽損失,以後大明境內的基礎工程多不勝數,工部想閑下來估計都沒機會。”
翟鑾果斷把話噎了迴去,有皇帝這句話,那什麽都不用談了。
“陛下,國朝自有徭役,為何不能動用?”楊一清問道,語氣有些不滿,似乎覺得皇帝不動用徭役,就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朱厚煒臉色一沉!
徭役曆朝曆代都有,也就是國家征用免費的勞動力,在百姓農閑的時候征集起來幹活,諸如修城牆、修河堤等等官府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征用,而官府需要付出的隻不過是簡單粗糙的吃食罷了。
按製,但凡沒有功名的百姓之家至少都要出一人徭役,這其中也包括富可敵國的商賈,隻不過徭役對於商賈而言形同虛設罷了,因為商賈可以花銀子免除自己的徭役。
這花掉的銀子最終落到誰的口袋,那還用問?
總的來說,徭役的存在就是國家為了減輕自身的財政負擔,而出現的製度。
這一製度是否合理?對於朝廷和官府來說當然是合理的,可對於民間百姓來說肯定是不合理的。
因為付出和收獲根本不成正比。
拿以前的鹽政來說事,那些鹽場的鹽工超過七成都是官府征來的徭役,他們辛辛苦苦幹活,最終混一兩頓飯,最多能拿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工錢,至於製鹽的收成最終自然成了鹽商的利潤和官員中飽私囊的途徑。
而現在呢?
朱厚煒實行鹽政承包製度,明確和承包商說了,不論哪個鹽場,承包商都隻能雇傭百姓製鹽,但凡勾結官府征用徭役製鹽,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如此一來斷絕了貪官汙吏從鹽業中貪腐的途徑,也用商賈和民間自發的力量打擊了私鹽。
百姓習慣了徭役,並不代表願意承擔徭役,這是廢話,換誰去免費給人幹活,誰也不可能願意。
但是現在不同了,鹽商為了保證最大的製鹽量,從而確保自己在繳納承包銀之後還有足夠的利潤,他們就肯花代價去雇傭鹽工,尤其是熟練鹽工。
而且這代價不花還不行,因為你不願意,有的是鹽商願意,需求變了,買方市場徹底變成了賣方市場。
百姓隻要肯幹,就能拿到足額的工錢,而工錢可以養家糊口,可以讓自己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好,沒了徭役,受益的便成了百姓。
新鹽政是皇帝弄出來的新政,那麽從中受益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覺得嘉靖帝是聖君在朝,交口稱讚皇帝仁德。
也就是說因為鹽政,至少朱厚煒在鹽業這一塊實現了兩件事,一是得民心,二是藏富於民。
銀子是死的,隻有流通起來才有價值,朱厚煒現在的內庫豐盈的一塌糊塗,可他為什麽要不斷花銀子出去,很簡單的道理。
他要讓銀子在市麵上流通,讓不斷流通的真金白銀去為大明創造價值和財富。
這是最簡單的對經濟學原理的運用。
而朱厚煒要做的就是將鹽政的法子推廣到全大明,從而實現真正的藏富於民!
朱厚煒笑道:“楊愛卿隻看到朕的內帑日進鬥金,卻沒想過朕花銀子的地方更多,興學建校、修建船廠、鐵廠、打造戰船,編練水師還有養軍之費……這些銀子花起來就跟流水沒什麽兩樣,朕也是入不敷出啊。”
入不敷出?楊一清無語,皇帝的嘴臉又一次刷新了他認知的下限。
扯淡實在沒太大意思,楊一清已經沒心情和皇帝扯皮,他來覲見是要皇帝分擔建城用度的,可不是來這裏扯閑篇的。
“陛下,老臣交個底,陛下要建城,老臣不反對,但是戶部每年最多隻能拿出三百萬兩,拿三年,也就是九百萬兩,或者戶部負責承建五座城池,陛下拿內庫銀子承建五座。”
朱厚煒的手指有一下沒一下的敲擊在禦桌上麵,他知道要楊一清全掏幾乎不可能。
做生意講究個無利不起早,至少朱厚煒自己是不太願意做虧本買賣的。
他興天下學,天下會在十年之後源源不斷的迴報給他各行各業的人才。
他斥巨資建鐵廠,是因為這天底下需要用到鋼鐵的地方太多太多,多到再高的產量都肯定不夠用的地步。
建船廠是為了征服、殖民,是為了消除、轉嫁掉國內的矛盾,同時開疆拓土,為大明占據幾塊新地盤,開辟出兄弟之國。
而草原築城,很顯然是虧本買賣,築造城池的目的是屯軍,是建起堅固的防禦堡壘,震懾和討伐草原上可能會新興崛起的部落。
另外一個功效是貿易,朱厚煒能從貿易當中賺取不菲的利潤,但是天底下的商人獲取利益的機會隻會更多。
如果是在內地築城,朱厚煒絕對不會讓戶部掏銀子,因為在內地有利可圖,比如房地產!
他建一座城,在城內修建大量的民居和商鋪,光是這兩個就足以讓他賺的盆滿缽滿,但是草原不行。
草原因為獨特的地理特性和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讓他們隻能不斷的放牧,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家。
牧民不可能長時間的居住在城中,那樣會斷了他們的生活資源,所以商鋪和民居可建,但肯定建不了多少,隻能建一些來賣給行商,以及定點置業的商賈。
楊一清的態度很堅決,朱厚煒甚至知道如果他執意讓戶部拿全部的銀子,這家夥肯定多方推諉不落實,那麽必然耽誤築城的進度,兩三年能幹完的事,估計五年也幹不完。
這個時候就能體現出財大氣粗的好處了,於是朱厚煒搖頭道:“既然楊愛卿覺得戶部有難處,那朕便負責五座城池的建設用度,不過是朕自己安排建設,和工部無關。”
翟鑾眼睛頓時直了……
這算啥?瞬間少一半?
“陛下!”翟鑾立即跳了出來。
“好了。”朱厚煒擺了擺手,讓翟鑾把話給咽迴了肚子,道:“工部不會有什麽損失,以後大明境內的基礎工程多不勝數,工部想閑下來估計都沒機會。”
翟鑾果斷把話噎了迴去,有皇帝這句話,那什麽都不用談了。
“陛下,國朝自有徭役,為何不能動用?”楊一清問道,語氣有些不滿,似乎覺得皇帝不動用徭役,就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朱厚煒臉色一沉!
徭役曆朝曆代都有,也就是國家征用免費的勞動力,在百姓農閑的時候征集起來幹活,諸如修城牆、修河堤等等官府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征用,而官府需要付出的隻不過是簡單粗糙的吃食罷了。
按製,但凡沒有功名的百姓之家至少都要出一人徭役,這其中也包括富可敵國的商賈,隻不過徭役對於商賈而言形同虛設罷了,因為商賈可以花銀子免除自己的徭役。
這花掉的銀子最終落到誰的口袋,那還用問?
總的來說,徭役的存在就是國家為了減輕自身的財政負擔,而出現的製度。
這一製度是否合理?對於朝廷和官府來說當然是合理的,可對於民間百姓來說肯定是不合理的。
因為付出和收獲根本不成正比。
拿以前的鹽政來說事,那些鹽場的鹽工超過七成都是官府征來的徭役,他們辛辛苦苦幹活,最終混一兩頓飯,最多能拿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工錢,至於製鹽的收成最終自然成了鹽商的利潤和官員中飽私囊的途徑。
而現在呢?
朱厚煒實行鹽政承包製度,明確和承包商說了,不論哪個鹽場,承包商都隻能雇傭百姓製鹽,但凡勾結官府征用徭役製鹽,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如此一來斷絕了貪官汙吏從鹽業中貪腐的途徑,也用商賈和民間自發的力量打擊了私鹽。
百姓習慣了徭役,並不代表願意承擔徭役,這是廢話,換誰去免費給人幹活,誰也不可能願意。
但是現在不同了,鹽商為了保證最大的製鹽量,從而確保自己在繳納承包銀之後還有足夠的利潤,他們就肯花代價去雇傭鹽工,尤其是熟練鹽工。
而且這代價不花還不行,因為你不願意,有的是鹽商願意,需求變了,買方市場徹底變成了賣方市場。
百姓隻要肯幹,就能拿到足額的工錢,而工錢可以養家糊口,可以讓自己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好,沒了徭役,受益的便成了百姓。
新鹽政是皇帝弄出來的新政,那麽從中受益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覺得嘉靖帝是聖君在朝,交口稱讚皇帝仁德。
也就是說因為鹽政,至少朱厚煒在鹽業這一塊實現了兩件事,一是得民心,二是藏富於民。
銀子是死的,隻有流通起來才有價值,朱厚煒現在的內庫豐盈的一塌糊塗,可他為什麽要不斷花銀子出去,很簡單的道理。
他要讓銀子在市麵上流通,讓不斷流通的真金白銀去為大明創造價值和財富。
這是最簡單的對經濟學原理的運用。
而朱厚煒要做的就是將鹽政的法子推廣到全大明,從而實現真正的藏富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