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征伐
帝女諜妃:邪王的心尖寵 作者:白了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早朝,群臣被易少君的一句話給炸懵,他站在大殿中央,朗聲啟奏:“稟國主,兒臣欲再征上騰,以擴國朝版圖。”
如一滴水進入了油鍋,登時滋滋啦啦起來,群臣交頭接耳者有之,滿麵憂色者有之,嘴噙冷笑看熱鬧者亦有之,易少君不為所動,隻是道:“曆經上次戰事,上騰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若乘勝追擊,若此時不伐,待其休養生息過後,再行征伐就困難重重了。”
南月國主麵沉如水,不發一言,眾臣拿不準他是怎麽想,一時到不敢出列。能站在這間大殿裏上朝的,哪個不是善體上意之輩?待國主發了話,他們換個說法附和一遍也就罷了,國主不發話,也隻是觀望而已。
且易少群雖說更受寵些,然國主始終並未廢掉易少君,故此他處境雖然艱難,一時半刻仿佛卻也倒不了台,國主卻又日益老邁。
曆來奪嫡便是高風險與高迴報並存,因此重臣世家並不會輕易站隊,而那些想借機撈好處的,又不願意做出頭鳥,且,易少群的生母潘妃出身低下,並無家族為其後援,欲拱其上位者多是些投機之輩,此輩最擅首鼠兩端,日常皆是兩頭觀望。
是故易少君此番話出來,殿上眾人雖反應不一,卻並無人答話。眾人皆在等待國主的反應。
過了半晌,南月國主方道:“前次征伐,上騰已然求和,且願繳納歲貢,東宮又為何要重啟兵事,致使邊境不安呢?”
易少君以額觸地,行了大禮方起身道:“陛下曾有言,開疆裂土,揚我朝國威,兒臣不才,願為陛下驅前策。”
南月國主並不答言,似在沉思,片刻後方道:“此事幹係重大,容後再議。”
如此便是拒絕了,易少君雖心下不滿,卻也不敢再說,隻在心底暗暗思量該如何說服父皇才是。
接下來眾臣又啟奏何事,國主又如何迴答,易少君便沒有聽見。
下了朝,他乘了車返迴東宮,車駕剛剛行至景仁門,邊上忽然閃出一個人來,著一身慘綠朝服,顯是六七品的小官,對他下拜道:“臣太常寺丞陸平昌見過殿下。”
易少君四下環顧,心中頗為疑惑,頓了頓方道:“陸卿請起。”那陸平昌站了起來,易少君細細看去,見他不過三十左右的年紀,看上去甚是精明,卻是沒有什麽印象。
這卻也怪不得易少君,太常寺丞乃正六品,職掌祭祀品式,職級微小且無權勢,堂堂東宮儲君的眼睛又如何能留意到他?若非他自報家門,怕是易少君再不知朝中尚有這麽一號人物。
他心下疑惑,麵上卻浮起一絲敷衍笑意,“陸卿拜見本宮,不知所為何事?”
那陸平昌道:“臣有諫言,欲報之殿下,故在宮門口等候。”易少君輕笑一聲,“陸卿乃太常寺丞,若有公務,當尋本部主官,若有諫言,亦當稟之於陛下,何故來本宮這裏?”
那陸平昌道:“微臣不才,鬥膽言朝事,隻希望殿下能折節傾聽。”不待易少君迴答,他又道:“殿下欲興兵東征,然朝中清流卻不願再動幹戈,若殿下與朝臣爭執,反於殿下威嚴有損,是以微臣以為,此事宜緩。”
他這般一說,易少君反而有了三分興趣,溫言道:“你午後來東宮書房。”陸平昌朗聲應是,再度躬身而拜後辭去。
到了午後,果然有內侍來通報,易少君便換了常服接見於他。因之前素未謀麵,隻得虛虛的在外圍打轉,詢問他是哪一年入朝,哪一科的進士,在太常寺待了多久等語,陸平昌一一答了。
易少君便笑道:“陸卿但有話,既到了此地,但說無妨。”
陸平昌不慌不忙,從袖子裏拿出一本策文,雙手高舉呈了上去,易少君接過來飛速的掃了一遍,微微冷笑,“陸卿大才,何不展示於陛下?”
陸平昌答道:“陛下身邊眾臣環顧,臣職級輕微,輕易不可得見天顏,然殿下則不同,微臣願隨侍殿下,以待殿下登基掌政之時。”
這便是投誠來了。
易少君雖然地位不穩,主動來投效的人卻是幾乎沒有。
若是世家重臣皇親貴族,則無論誰上位都要重用於他,並無意摻和奪嫡事,投機倒把之輩卻不會把籌碼壓在易少君身上,概因他已是儲君,禦極名正言順,無法圖那擁立之功。
易少君一時拿不準這陸平昌真實來意,微怒道:“本宮為人子,為人臣,爾等從何來的膽子,竟該言此不忍言之事?”
太子要登基,自然是要等著君王駕崩,是以古往今來的太子們固然在心中躍躍欲試,卻不敢宣之以口,唯恐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
陸平昌伏地道:“未雨綢繆,方不致臨陣慌張,臣知今日之言難以取信於殿下,懇請殿下靜觀其後。”
陸平昌又道:“臣以為,殿下固然銳意進取,然朝中老臣卻是四平八穩者居多,屍位素餐者亦不少見,殿下與眾臣政見不合,而陛下又非事事支持殿下,因此東征之事,宜徐徐圖之。且,目下朝中官員皆是善體上意之輩,殿下與其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不如先私下征求國主同意。”
這便是批評易少君行事不妥了,他慢慢沉下臉來。
隻聽陸平昌道:“殿下容秉,陛下之於殿下,既是父親亦是君主,若殿下違逆父意,則是不孝,然若殿下違逆君意,則是不忠,如此不忠不孝,若陛下執意嚴懲殿下,則殿下以為,朝中有誰可以為殿下說話?”
易少君板著臉並不答言,眸中神色卻是晦暗不明,半晌方慘笑道:“昔日太傅為我仗義執言,卻遭陛下屠盡三族,如今朝中又能有誰可比擬太傅者?”
他看向陸平昌,“陸卿可知,太傅為何事而亡?”
陸平昌朗聲道:“奸妃弄權,小人當道,陛下為之蒙蔽,故降罪於殿下,遷怒於太傅。”
如一滴水進入了油鍋,登時滋滋啦啦起來,群臣交頭接耳者有之,滿麵憂色者有之,嘴噙冷笑看熱鬧者亦有之,易少君不為所動,隻是道:“曆經上次戰事,上騰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若乘勝追擊,若此時不伐,待其休養生息過後,再行征伐就困難重重了。”
南月國主麵沉如水,不發一言,眾臣拿不準他是怎麽想,一時到不敢出列。能站在這間大殿裏上朝的,哪個不是善體上意之輩?待國主發了話,他們換個說法附和一遍也就罷了,國主不發話,也隻是觀望而已。
且易少群雖說更受寵些,然國主始終並未廢掉易少君,故此他處境雖然艱難,一時半刻仿佛卻也倒不了台,國主卻又日益老邁。
曆來奪嫡便是高風險與高迴報並存,因此重臣世家並不會輕易站隊,而那些想借機撈好處的,又不願意做出頭鳥,且,易少群的生母潘妃出身低下,並無家族為其後援,欲拱其上位者多是些投機之輩,此輩最擅首鼠兩端,日常皆是兩頭觀望。
是故易少君此番話出來,殿上眾人雖反應不一,卻並無人答話。眾人皆在等待國主的反應。
過了半晌,南月國主方道:“前次征伐,上騰已然求和,且願繳納歲貢,東宮又為何要重啟兵事,致使邊境不安呢?”
易少君以額觸地,行了大禮方起身道:“陛下曾有言,開疆裂土,揚我朝國威,兒臣不才,願為陛下驅前策。”
南月國主並不答言,似在沉思,片刻後方道:“此事幹係重大,容後再議。”
如此便是拒絕了,易少君雖心下不滿,卻也不敢再說,隻在心底暗暗思量該如何說服父皇才是。
接下來眾臣又啟奏何事,國主又如何迴答,易少君便沒有聽見。
下了朝,他乘了車返迴東宮,車駕剛剛行至景仁門,邊上忽然閃出一個人來,著一身慘綠朝服,顯是六七品的小官,對他下拜道:“臣太常寺丞陸平昌見過殿下。”
易少君四下環顧,心中頗為疑惑,頓了頓方道:“陸卿請起。”那陸平昌站了起來,易少君細細看去,見他不過三十左右的年紀,看上去甚是精明,卻是沒有什麽印象。
這卻也怪不得易少君,太常寺丞乃正六品,職掌祭祀品式,職級微小且無權勢,堂堂東宮儲君的眼睛又如何能留意到他?若非他自報家門,怕是易少君再不知朝中尚有這麽一號人物。
他心下疑惑,麵上卻浮起一絲敷衍笑意,“陸卿拜見本宮,不知所為何事?”
那陸平昌道:“臣有諫言,欲報之殿下,故在宮門口等候。”易少君輕笑一聲,“陸卿乃太常寺丞,若有公務,當尋本部主官,若有諫言,亦當稟之於陛下,何故來本宮這裏?”
那陸平昌道:“微臣不才,鬥膽言朝事,隻希望殿下能折節傾聽。”不待易少君迴答,他又道:“殿下欲興兵東征,然朝中清流卻不願再動幹戈,若殿下與朝臣爭執,反於殿下威嚴有損,是以微臣以為,此事宜緩。”
他這般一說,易少君反而有了三分興趣,溫言道:“你午後來東宮書房。”陸平昌朗聲應是,再度躬身而拜後辭去。
到了午後,果然有內侍來通報,易少君便換了常服接見於他。因之前素未謀麵,隻得虛虛的在外圍打轉,詢問他是哪一年入朝,哪一科的進士,在太常寺待了多久等語,陸平昌一一答了。
易少君便笑道:“陸卿但有話,既到了此地,但說無妨。”
陸平昌不慌不忙,從袖子裏拿出一本策文,雙手高舉呈了上去,易少君接過來飛速的掃了一遍,微微冷笑,“陸卿大才,何不展示於陛下?”
陸平昌答道:“陛下身邊眾臣環顧,臣職級輕微,輕易不可得見天顏,然殿下則不同,微臣願隨侍殿下,以待殿下登基掌政之時。”
這便是投誠來了。
易少君雖然地位不穩,主動來投效的人卻是幾乎沒有。
若是世家重臣皇親貴族,則無論誰上位都要重用於他,並無意摻和奪嫡事,投機倒把之輩卻不會把籌碼壓在易少君身上,概因他已是儲君,禦極名正言順,無法圖那擁立之功。
易少君一時拿不準這陸平昌真實來意,微怒道:“本宮為人子,為人臣,爾等從何來的膽子,竟該言此不忍言之事?”
太子要登基,自然是要等著君王駕崩,是以古往今來的太子們固然在心中躍躍欲試,卻不敢宣之以口,唯恐被有心人拿去做文章。
陸平昌伏地道:“未雨綢繆,方不致臨陣慌張,臣知今日之言難以取信於殿下,懇請殿下靜觀其後。”
陸平昌又道:“臣以為,殿下固然銳意進取,然朝中老臣卻是四平八穩者居多,屍位素餐者亦不少見,殿下與眾臣政見不合,而陛下又非事事支持殿下,因此東征之事,宜徐徐圖之。且,目下朝中官員皆是善體上意之輩,殿下與其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不如先私下征求國主同意。”
這便是批評易少君行事不妥了,他慢慢沉下臉來。
隻聽陸平昌道:“殿下容秉,陛下之於殿下,既是父親亦是君主,若殿下違逆父意,則是不孝,然若殿下違逆君意,則是不忠,如此不忠不孝,若陛下執意嚴懲殿下,則殿下以為,朝中有誰可以為殿下說話?”
易少君板著臉並不答言,眸中神色卻是晦暗不明,半晌方慘笑道:“昔日太傅為我仗義執言,卻遭陛下屠盡三族,如今朝中又能有誰可比擬太傅者?”
他看向陸平昌,“陸卿可知,太傅為何事而亡?”
陸平昌朗聲道:“奸妃弄權,小人當道,陛下為之蒙蔽,故降罪於殿下,遷怒於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