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徐庶此言,庾獻不由想起了當初青青子離別時對自己說過的話。
“誅殺邪僧容易,點悟愚民卻難。”
庾獻一時有些頭疼。
道家和儒家各自派出精英來應對此次教劫,真正的目的確實不是殺掉笮融或者那兩個胡僧,而是要研究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然的話,每次出了問題,都得疲於奔命的應對。哪次疏忽大意,說不定就會像徐州一樣,造成可怕的惡果。
庾獻本來就不擅長說服別人,如今佛門已經在徐州形成了聲勢,這會兒更沒辦法說服千千萬萬的人。
他想了想,決定虛心納諫一下,當即向徐庶和氣的詢問道,“元直,你怎麽看?”
徐庶開口說道,“我儒門倒是有些教化世人的法子,隻是我暫時還沒拿定主意。”
庾獻頓時翻了個白眼。
儒家那所謂的教化,這時候就別拿出來獻醜了。
好在庾獻有帝女魃這個大殺器鎮場子,也沒有太期待什麽,於是衝徐庶裝了個逼。
“無妨,等到浴佛節的時候,我就大開殺戒,當場收拾掉笮融。若是有人膽敢抵抗,就看我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徐庶臉上似笑非笑的表情一閃而逝,卻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兩人出了浮屠寺,徐庶提議去他友人家中落腳。
庾獻無處可去,自然不會拒絕。
徐庶的這個友人叫做王澍,兩人的關係雖然不深,但是同為讀書人,暫時做客借住幾天卻也沒什麽。
庾獻白日便在客房中清修,晚上無聊時偶爾去和徐庶聊上幾句,
徐庶則每日拿著一本《孝經》看的津津有味。
庾獻記得曆史上徐庶便是個大孝子,隻不過這種街頭青年,平日能沉下心看這種東西,實在是讓庾獻覺得有些違和。
而且,以徐庶的聰明才智,一本《孝經》倒背如流也是尋常,不知道翻來覆去有什麽好看的。
徐庶聽了庾獻這話卻笑。
隨後意味深長的感歎道,“那些愚民知道地獄很可怕,卻不知道孝悌也很有力量啊。”
說著,居然還自信滿滿的在身前握了握拳。
看著這大侄兒如此蠢萌元氣,庾獻真是踏馬無語了。
若是那些愚民懂得孝悌的道理,何至於還舍身飼佛?
算了,庾獻也沒指望徐大侄兒能發揮什麽作用,這次對付佛門還是要靠帝女魃帶飛。
庾獻正等著浴佛節的日子,隻是不曾想,沒多久此間主人便來詢問,說是徐州牧府的人想要來拜見當朝國師。
庾獻這一路也就在綦毋君那裏表露過身份,沒想到消息傳的這麽快,當下不由對徐庶陰陽怪氣道,“元直還真是結交了一群可靠的朋友啊。”
徐庶搖頭道,“此事我也不知,且看來人怎麽說。”
庾獻聞言卻起了念頭,這浮屠寺就在下邳城外,笮融能明目張膽挪用三郡的賦稅大興土木,肯定是得到了陶謙的某種認可。
隻是不知道陶謙在這件事情上介入多深,正好可以借機試探一番。
來人進入院中,目光一掃,就向庾獻恭敬行禮,“徐州牧府文學掾闕宣拜見國師。”
庾獻聽到這個名字略有些吃驚,不由打量了那闕宣兩眼。
闕宣長的高高瘦瘦,麵相倒是清朗,頷下留著短須,臉上有笑。他有著文士的那種溫和謙遜,姿態言語也讓人覺得質樸誠懇。
庾獻看著闕宣越發有興趣了,一時間,竟沒有心思追問陶謙的問題。
他想了想,開口否認道,“我聽聞當朝國師不過是個十五六歲的道士,豈是我這模樣?文學掾認錯了吧。”
闕宣卻恭敬的說道,“國師乃有道高士,偶爾遊戲人間也是有的,豈能以凡俗年歲計較。”
庾獻聽了欣慰,卻也沒有立刻承認。
闕宣這家夥可不簡單啊,整個漢末三國時代,雖然到處都是諸侯割據,但是膽大包天的敢稱天子的可沒幾個,就連挑起黃巾之亂的大賢良師張角,都隻是給自己了個將軍的名頭。
然而就是眼前這個闕宣,竟然在徐州領數千人起兵,自號天子。
庾獻不確定這貨是不是腦子有包,但是敢這麽玩的家夥,確實值得他刮目相看。
庾獻想著,又覺得奇怪,這個攪動徐州局勢的家夥,現在竟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文學從事?
這就離譜了啊。
庾獻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你能在徐州牧府擔任文學掾,想必學問也是精深的,不知所治何典?”
闕宣有些意外,“不想國師這樣的道門高士,也關注我儒家的學問?”
庾獻隨口敷衍道,“略懂。”
闕宣從容答道,“仆自幼貧寒,隻粗認得幾個字,後來偶得古人經卷,這才有機會潛心修行《春秋》。十餘年間,略有所得。陶州牧來到徐州後,勸課農桑,注重文教,以仆之不才,也待以殊遇。”
庾獻和徐庶心中都浮現了兩個詞。
古文派,春秋經。
隻是兩人心中都不信。
陶謙乃是豪族出身,出仕的時候得到了全郡唯一的茂才名額,而且一擔任地方官員,就能從老家拉出來數千丹陽精銳。
這樣的人物家世,自然不會任用一個貧寒出身的人,擔任身邊的近侍官。
原因很簡單,若是彼此沒有共同語言,豈不是給自己添麻煩。
庾獻當即笑道,“子非凡俗,何必欺我。”
那闕宣聞言苦笑,唯長揖而已。
庾獻想了想,曆史上闕宣起事的事情本就語焉不詳,如今自己一見麵就為難一個使者,確實有些沒道理。
他便問道,“陶恭祖讓你來,所為何事?”
闕宣恭敬的說道,“當初彼此有些誤會,讓陶州牧得罪了國師。州牧有心上門賠罪,又恐倉促怠慢,是以讓仆先來致意。”
闕宣說的和聲細氣,讓人聽的如沐春風,庾獻也有親切之感。
於是他開口笑道,“原來如此,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口中說著,腦海中卻捕捉著這種熟悉的感覺,努力的迴憶著。
接著,庾獻猛然想到了一個和闕宣氣質極為相似的人。
那就是曾經在出使益州軍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惹的益州大亂的漢中主簿趙嵩!
想起那人,庾獻立刻猜到了眼前這個闕宣的根底。
“誅殺邪僧容易,點悟愚民卻難。”
庾獻一時有些頭疼。
道家和儒家各自派出精英來應對此次教劫,真正的目的確實不是殺掉笮融或者那兩個胡僧,而是要研究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然的話,每次出了問題,都得疲於奔命的應對。哪次疏忽大意,說不定就會像徐州一樣,造成可怕的惡果。
庾獻本來就不擅長說服別人,如今佛門已經在徐州形成了聲勢,這會兒更沒辦法說服千千萬萬的人。
他想了想,決定虛心納諫一下,當即向徐庶和氣的詢問道,“元直,你怎麽看?”
徐庶開口說道,“我儒門倒是有些教化世人的法子,隻是我暫時還沒拿定主意。”
庾獻頓時翻了個白眼。
儒家那所謂的教化,這時候就別拿出來獻醜了。
好在庾獻有帝女魃這個大殺器鎮場子,也沒有太期待什麽,於是衝徐庶裝了個逼。
“無妨,等到浴佛節的時候,我就大開殺戒,當場收拾掉笮融。若是有人膽敢抵抗,就看我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徐庶臉上似笑非笑的表情一閃而逝,卻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兩人出了浮屠寺,徐庶提議去他友人家中落腳。
庾獻無處可去,自然不會拒絕。
徐庶的這個友人叫做王澍,兩人的關係雖然不深,但是同為讀書人,暫時做客借住幾天卻也沒什麽。
庾獻白日便在客房中清修,晚上無聊時偶爾去和徐庶聊上幾句,
徐庶則每日拿著一本《孝經》看的津津有味。
庾獻記得曆史上徐庶便是個大孝子,隻不過這種街頭青年,平日能沉下心看這種東西,實在是讓庾獻覺得有些違和。
而且,以徐庶的聰明才智,一本《孝經》倒背如流也是尋常,不知道翻來覆去有什麽好看的。
徐庶聽了庾獻這話卻笑。
隨後意味深長的感歎道,“那些愚民知道地獄很可怕,卻不知道孝悌也很有力量啊。”
說著,居然還自信滿滿的在身前握了握拳。
看著這大侄兒如此蠢萌元氣,庾獻真是踏馬無語了。
若是那些愚民懂得孝悌的道理,何至於還舍身飼佛?
算了,庾獻也沒指望徐大侄兒能發揮什麽作用,這次對付佛門還是要靠帝女魃帶飛。
庾獻正等著浴佛節的日子,隻是不曾想,沒多久此間主人便來詢問,說是徐州牧府的人想要來拜見當朝國師。
庾獻這一路也就在綦毋君那裏表露過身份,沒想到消息傳的這麽快,當下不由對徐庶陰陽怪氣道,“元直還真是結交了一群可靠的朋友啊。”
徐庶搖頭道,“此事我也不知,且看來人怎麽說。”
庾獻聞言卻起了念頭,這浮屠寺就在下邳城外,笮融能明目張膽挪用三郡的賦稅大興土木,肯定是得到了陶謙的某種認可。
隻是不知道陶謙在這件事情上介入多深,正好可以借機試探一番。
來人進入院中,目光一掃,就向庾獻恭敬行禮,“徐州牧府文學掾闕宣拜見國師。”
庾獻聽到這個名字略有些吃驚,不由打量了那闕宣兩眼。
闕宣長的高高瘦瘦,麵相倒是清朗,頷下留著短須,臉上有笑。他有著文士的那種溫和謙遜,姿態言語也讓人覺得質樸誠懇。
庾獻看著闕宣越發有興趣了,一時間,竟沒有心思追問陶謙的問題。
他想了想,開口否認道,“我聽聞當朝國師不過是個十五六歲的道士,豈是我這模樣?文學掾認錯了吧。”
闕宣卻恭敬的說道,“國師乃有道高士,偶爾遊戲人間也是有的,豈能以凡俗年歲計較。”
庾獻聽了欣慰,卻也沒有立刻承認。
闕宣這家夥可不簡單啊,整個漢末三國時代,雖然到處都是諸侯割據,但是膽大包天的敢稱天子的可沒幾個,就連挑起黃巾之亂的大賢良師張角,都隻是給自己了個將軍的名頭。
然而就是眼前這個闕宣,竟然在徐州領數千人起兵,自號天子。
庾獻不確定這貨是不是腦子有包,但是敢這麽玩的家夥,確實值得他刮目相看。
庾獻想著,又覺得奇怪,這個攪動徐州局勢的家夥,現在竟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文學從事?
這就離譜了啊。
庾獻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你能在徐州牧府擔任文學掾,想必學問也是精深的,不知所治何典?”
闕宣有些意外,“不想國師這樣的道門高士,也關注我儒家的學問?”
庾獻隨口敷衍道,“略懂。”
闕宣從容答道,“仆自幼貧寒,隻粗認得幾個字,後來偶得古人經卷,這才有機會潛心修行《春秋》。十餘年間,略有所得。陶州牧來到徐州後,勸課農桑,注重文教,以仆之不才,也待以殊遇。”
庾獻和徐庶心中都浮現了兩個詞。
古文派,春秋經。
隻是兩人心中都不信。
陶謙乃是豪族出身,出仕的時候得到了全郡唯一的茂才名額,而且一擔任地方官員,就能從老家拉出來數千丹陽精銳。
這樣的人物家世,自然不會任用一個貧寒出身的人,擔任身邊的近侍官。
原因很簡單,若是彼此沒有共同語言,豈不是給自己添麻煩。
庾獻當即笑道,“子非凡俗,何必欺我。”
那闕宣聞言苦笑,唯長揖而已。
庾獻想了想,曆史上闕宣起事的事情本就語焉不詳,如今自己一見麵就為難一個使者,確實有些沒道理。
他便問道,“陶恭祖讓你來,所為何事?”
闕宣恭敬的說道,“當初彼此有些誤會,讓陶州牧得罪了國師。州牧有心上門賠罪,又恐倉促怠慢,是以讓仆先來致意。”
闕宣說的和聲細氣,讓人聽的如沐春風,庾獻也有親切之感。
於是他開口笑道,“原來如此,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口中說著,腦海中卻捕捉著這種熟悉的感覺,努力的迴憶著。
接著,庾獻猛然想到了一個和闕宣氣質極為相似的人。
那就是曾經在出使益州軍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惹的益州大亂的漢中主簿趙嵩!
想起那人,庾獻立刻猜到了眼前這個闕宣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