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獻看到那似要破空而去身影,立刻想起了當初掌教張魯在他麵前元神出竅時的景象。
就是這個!
庾獻大喜過望,到跟前仔細看了,不由嘖嘖稱奇。
這水麵不知是怎麽做的,竟然能留下當初張魯逃遁時的影像。
看了一會兒,庾獻才想起自己的任務,旋即鬱悶起來。
這東西便是張魯留下的東西?
可是自己該如何處置?
庾獻小心的伸手去湖水中試探了下。
湖水沁涼。
試著用手去撈,水珠從庾獻指間流下,那水又和尋常的湖水沒什麽區別。隻是那滴落的水珠沒泛起任何漣漪就融入湖水之中,四周的湖水依舊平滑如鏡。
庾獻瞅了瞅那湖麵,心中越發覺得古怪。
想了想,他張開大口,將移山棍吐出,在湖水中攪了攪。移山棍在水中劃出條條波痕,那波痕迅速恢複,絲毫沒有蕩漾開的意思。
庾獻見沒太大的反應,越發大膽起來,索性將移山棍變得如同梁柱一般,深深的探入湖水中,接著奮力的揮動起啦。
攪了半天,不見有什麽變化。
庾獻遲疑的又把手在湖水中試了幾次,終於大著膽子張開口吞吸起來。
湖水如同瀑布倒懸一般被庾獻吸入口中,過了許久,庾獻腹中竅穴已盡盈滿,那水麵卻不見有多少損耗。
庾獻悻悻的停了下來,心中又暗道,莫非這湖還是活水,底下有什麽暗河相通?
正當庾獻一籌莫展的時候,就聽有人笑道,“你這樣做是沒用的。”
這深夜寂靜中,猛然聽到耳語般的話,驚得庾獻連忙便退。
就見水麵上那道虛影微晃,笑眯眯的坐了起來。
庾獻看著張魯那近似透明的虛影不由悚然而驚,又連退了數步,情緒才平複下來。
雖然猝然間還不確定這東西的身份,乍看之下,庾獻卻情不自禁有些心虛。
不管是搶奪化鬼為道的功德,還是巫顏最後身死,庾獻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因果的。
這會兒見到張魯,不知該如何是好。
還沒等庾獻想好怎麽開口,張魯那虛影就看著庾獻感歎道,“怎麽是你前來?鶴鳴道宮沒有可用之人了嗎?”
又道,“不知不覺過去那麽多年了啊,沒想到重玄子的徒弟都長這麽大了。”
庾獻莫名其妙之餘,也有些狐疑。
自己以國師祭酒代掌漢中,已是深得張魯信任,這地位在五鬥米教中地位可不低,可眼前這位的反應卻有些奇怪。
而且自己雖然長成了青年模樣,但卻沒過去多久,這位的時間觀念似乎有些錯亂。
庾獻心中有了點猜測,試探著問道。
“弟子是遵掌教之命前來取他丟下的東西,不知、不知該怎麽稱唿您?”
那虛影笑道,“我便是張魯三魂七魄中的一位,至於是哪個,卻不好和你細說。你便當我是那掌教便可。”
庾獻吃了一驚。
他連忙拜了拜,又試探著問道,“那敢問掌教,因何處於這般境地?”
張魯虛影也不見怪,開口說道,“當初你對我說,那郭嘉是潁川書院的人。老道於是元神出竅,想來查探一番。誰想我道門在此地落腳的地方,早就被儒家那些家夥發現了。老道不慎中了鍾繇等人的埋伏,又因為元神遠離,實力大損,隻能狼狽而走。”
庾獻聽到這裏,已經完全確定了眼前虛影的身份。
就聽那張魯虛影繼續說道,“誰料老道運氣不佳,正好遇到司馬徽那家夥在潁川訪友,老道剛剛起身,就被他攝走一些元神,封印在這水鏡裏。”
庾獻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目的,連忙道,“弟子這次前來,就是奉掌教之命前來解決此事的。”
“你?”張魯虛影看了看庾獻,搖頭道,“你恐怕不行。別說你了,就連老道本體親來,恐怕也不好了結此事。”
庾獻聽了大感驚訝,“那司馬徽竟然這般了得?”
張魯搖頭,“也說不上,隻是這法門有些詭異。有些門道就像一層窗戶紙,隻要無法打破,那無論在屋裏怎麽打轉,都看不到外麵的風光。”
庾獻剛才試了許多法子,都感覺無從下手。
他是真心要彌補張魯的,於是主動求教道,“那不知道掌教有什麽心得?或許……,能夠啟發弟子。”
那張魯虛影微微搖頭,似乎又覺得這般,在後輩麵前有點丟臉,又輕咳道,“世間傳言,司馬徽的水鏡乃是共工死後的瞳孔所化,神物自成,妙用非凡。不過,此事雖難,老夫倒也不是一無所得。”.
說到這裏,那張魯虛影看著庾獻,笑眯眯的說道,“小道士,我來考考你。莊子所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是為何意?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又是何意?‘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又是何意?”
庾獻略一思索。
這是莊子《天下篇》的內容,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思路一脈相承。
老子認為水利萬物而不爭,居於卑下之位,故而不會有所禍患,反倒因此保全而得長久,所以“失去”又被視作“得到”。這也是修行界“苟道長生流”的主旨。
而莊子在讚同老子的思路之餘,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闡述。
認為“濡弱謙下”隻是它外在的表達形式,而“空虛不毀萬物”則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因為水除了善居於下,還有另一個特質,那就是可以如同鏡子一般映照萬物。這就是所謂的,“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水動的時候,體現上善若水,濡弱謙下的一麵。水靜的時候,可以憑借自身的空虛,映照萬物,卻又不因為自身的映照,而對萬物有什麽毀損。我得萬物,而萬物不傷,就是所謂的“空虛不毀萬物”。
將“動”、“靜”二分,或許隻是尋常。但是接下來一句,卻又盡顯莊子的高明之處。
那就是,他跳出了常規的藩籬,以超脫的眼界看待此事。
他認為雖然“動”、“靜”有別,但這“靜”,並不會破壞“動”的屬性。自身雖“靜”,但是當映照的萬物發生改變時,也會像迴聲一樣,跟隨變化。
這種道,清虛無有。以身合道,則道存。以身得道,則道失。
庾獻一邊斟酌著將自己的理解慢慢說出,一邊心中胡思亂想道,莫非這“水鏡之寶”的破解之法,便是在這些言語之中?
那張魯虛影聽庾獻說完,有些意外的點點頭。
“當初重玄子選你為徒,便是因為你悟性過人,沒想到這你小道士果然不錯,話中頗有我道門真意。不過嘛——”
張魯虛影笑眯眯的說著,刻意拉長語調,掩藏著其中的自得。
“縱是前輩高人,也難免有局限之處。教主他老人家能提出上善若水,已經點出道之大意;南華真人引而述道,更是推陳出新;至於今日,老道也偶有所得。”
說完,眼神不經意的瞟了庾獻一眼。
庾獻當然明白張魯的意思,隻是剛才的話信息量太大,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這張魯,有這麽牛逼的嗎?
竟然想和老子、莊子在這套理論上掰掰手腕?
隻是掌教都暗示了,庾獻怎敢不往下接詞。
庾獻連忙化身震驚小弟,開口阿諛道,“掌教這番必通徹大道,有驚世之言,不知可否讓弟子先聽為快。”
張魯虛影滿意的點點頭,隨即收斂了下情緒,神色認真的對庾獻斷言道,“南華真人區分動靜之法,在老道看來純屬畫蛇添足而已。那些空虛不毀萬物,形物自著的說法,更是無用的的虛詞妄語!”
見庾獻迷惑,張魯也不意外,開口提點道,“你以為鏡子可以映照一切?所謂得萬物,而萬物不傷?嗬嗬,其實鏡子裏,什麽都沒有。我們看到的萬物,其實是水自身反應萬物的變化,並不是‘靜’所映照的,本質上仍舊是‘動’的範疇。以老道來看,這番真意隻需‘其動若水,其應若響’,便足以表述完整。”
庾獻聞言是真的驚了,頓時對張魯刮目相看。
想不到我剛給《論語》添了一行,這家夥就給《莊子》去了一句。
道門老前輩果然不是吃素的,看來自己做人還是不能太囂張啊。
張魯看庾獻這般模樣,神色間盡量不刻意的說道,“怎麽?能不能聽明白?”
正待要詳細解說,庾獻的大拇指已經比到了他的臉上。
張魯猝不及防,嚇了一跳,等反應過來,詫異的問道,“不是,你聽懂了?”
庾獻連忙像小雞啄米一般點頭,緊跟著讚不絕口,“掌教所言,早已點破大道真意。運動,乃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對於這這世間萬物,運動乃是絕對的,靜止乃是相對的。在絕對的運動麵前,相對的靜止,自然相形見絀,不足以共論。”
看庾獻在那裏手舞足蹈,滿臉讚歎,張魯愣了愣。
接著,低頭呆滯的自語了一句,“相對靜止?絕對運動?”
“掌教?掌教!”
嗯?
庾獻的唿喚讓張魯抬起頭來,隻是似乎還沒迴過神,迷惑的問道,“怎麽了?”
庾獻對這些理論性的東西不是很在乎,他還是更關心眼前的局麵,該怎麽解決。
“您還沒說,該怎麽把你救出來呢?”
“哦。”那張魯虛影應了一聲,有點心緒不寧的開口道,“我剛才說到哪兒了?嗯,其實這水鏡裏,什麽都沒有。這個原理……,我該怎麽解釋呢。”
口中說著,心思又被庾獻剛才說的話勾了迴去。
那些話看著複雜,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啊!
這準確的概括,比自己之前那懵懂的想法,不知道清晰多少啊!
饒是以張魯的好脾氣,都想忍不住說一句,靠啊!
不提張魯心不在焉,當庾獻再次聽到“水鏡裏什麽都沒有”這句話時,卻猛然醒悟到了問題所在。
的確啊!
人是怎麽從鏡子裏看見物體的?
那是依靠的光的反射啊!
是鏡麵,把物體反射的光,再次反射到了觀察者的眼中,這才看到了東西。
是一束束的光,以鏡麵為中繼點,做了轉折。想象中的映照在鏡子中的影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我看到的您,不是您在鏡子裏影子,而是您三魂七魄中的那一道實體。您根本就不在鏡子裏,所以我救不出你來?”
張魯正走神,聽到這話,看著庾獻的眼光都直了,“這你也懂?”
庾獻愕然,“不難啊。”
???
好半晌,張魯才開口道,“這水鏡法門玄妙,司馬徽將我的一道魂魄照走,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間。也就是說,你看見的是那時的我。現在的你,隻要改變不了那時的結果,老道自然就離不開鏡子。所以我剛才說,你不過是白忙罷了。”
庾獻聞言,想了一下,又追問道,“那水中鏡呢?找到水中鏡,會不會能幫到掌教?”
張魯沒好氣的說道,“你剛才不是找過了?”
終究天性和善,很快又向庾獻解釋了一下,“那水中鏡的一部分留在過去,既屬於過去,也屬於現在。所以外人找不到,也帶不走。不然,你以為司馬徽會大咧咧的把東西留在這裏?”
庾獻大致有些明白了。
這水中鏡的確是一件強大的寶物,可以用特殊的法門,將時間因素和張魯的部分元神糾纏在一起。從而將他三魂七魄中的一道,永遠的留在那個時刻。
隻要以水中倒影的形式,將那部分摻雜了時間因素的元神具現維持,那張魯被打上時間的那部分元神,就永遠逃不掉。
而水中鏡的一部分存在於現實,一部分存在於過去的那個時間點,自然也就難以破壞。
見庾獻皺著眉頭落入深思,張魯虛影也沒怎麽失落。
原本他堅持等人尋來,就是懷著一種使命感,期盼著能把自己對大道真意的理解帶出去。可現在……
張魯看了眼庾獻,心情比死了都難受。
已經不重要了。
就是這個!
庾獻大喜過望,到跟前仔細看了,不由嘖嘖稱奇。
這水麵不知是怎麽做的,竟然能留下當初張魯逃遁時的影像。
看了一會兒,庾獻才想起自己的任務,旋即鬱悶起來。
這東西便是張魯留下的東西?
可是自己該如何處置?
庾獻小心的伸手去湖水中試探了下。
湖水沁涼。
試著用手去撈,水珠從庾獻指間流下,那水又和尋常的湖水沒什麽區別。隻是那滴落的水珠沒泛起任何漣漪就融入湖水之中,四周的湖水依舊平滑如鏡。
庾獻瞅了瞅那湖麵,心中越發覺得古怪。
想了想,他張開大口,將移山棍吐出,在湖水中攪了攪。移山棍在水中劃出條條波痕,那波痕迅速恢複,絲毫沒有蕩漾開的意思。
庾獻見沒太大的反應,越發大膽起來,索性將移山棍變得如同梁柱一般,深深的探入湖水中,接著奮力的揮動起啦。
攪了半天,不見有什麽變化。
庾獻遲疑的又把手在湖水中試了幾次,終於大著膽子張開口吞吸起來。
湖水如同瀑布倒懸一般被庾獻吸入口中,過了許久,庾獻腹中竅穴已盡盈滿,那水麵卻不見有多少損耗。
庾獻悻悻的停了下來,心中又暗道,莫非這湖還是活水,底下有什麽暗河相通?
正當庾獻一籌莫展的時候,就聽有人笑道,“你這樣做是沒用的。”
這深夜寂靜中,猛然聽到耳語般的話,驚得庾獻連忙便退。
就見水麵上那道虛影微晃,笑眯眯的坐了起來。
庾獻看著張魯那近似透明的虛影不由悚然而驚,又連退了數步,情緒才平複下來。
雖然猝然間還不確定這東西的身份,乍看之下,庾獻卻情不自禁有些心虛。
不管是搶奪化鬼為道的功德,還是巫顏最後身死,庾獻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因果的。
這會兒見到張魯,不知該如何是好。
還沒等庾獻想好怎麽開口,張魯那虛影就看著庾獻感歎道,“怎麽是你前來?鶴鳴道宮沒有可用之人了嗎?”
又道,“不知不覺過去那麽多年了啊,沒想到重玄子的徒弟都長這麽大了。”
庾獻莫名其妙之餘,也有些狐疑。
自己以國師祭酒代掌漢中,已是深得張魯信任,這地位在五鬥米教中地位可不低,可眼前這位的反應卻有些奇怪。
而且自己雖然長成了青年模樣,但卻沒過去多久,這位的時間觀念似乎有些錯亂。
庾獻心中有了點猜測,試探著問道。
“弟子是遵掌教之命前來取他丟下的東西,不知、不知該怎麽稱唿您?”
那虛影笑道,“我便是張魯三魂七魄中的一位,至於是哪個,卻不好和你細說。你便當我是那掌教便可。”
庾獻吃了一驚。
他連忙拜了拜,又試探著問道,“那敢問掌教,因何處於這般境地?”
張魯虛影也不見怪,開口說道,“當初你對我說,那郭嘉是潁川書院的人。老道於是元神出竅,想來查探一番。誰想我道門在此地落腳的地方,早就被儒家那些家夥發現了。老道不慎中了鍾繇等人的埋伏,又因為元神遠離,實力大損,隻能狼狽而走。”
庾獻聽到這裏,已經完全確定了眼前虛影的身份。
就聽那張魯虛影繼續說道,“誰料老道運氣不佳,正好遇到司馬徽那家夥在潁川訪友,老道剛剛起身,就被他攝走一些元神,封印在這水鏡裏。”
庾獻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目的,連忙道,“弟子這次前來,就是奉掌教之命前來解決此事的。”
“你?”張魯虛影看了看庾獻,搖頭道,“你恐怕不行。別說你了,就連老道本體親來,恐怕也不好了結此事。”
庾獻聽了大感驚訝,“那司馬徽竟然這般了得?”
張魯搖頭,“也說不上,隻是這法門有些詭異。有些門道就像一層窗戶紙,隻要無法打破,那無論在屋裏怎麽打轉,都看不到外麵的風光。”
庾獻剛才試了許多法子,都感覺無從下手。
他是真心要彌補張魯的,於是主動求教道,“那不知道掌教有什麽心得?或許……,能夠啟發弟子。”
那張魯虛影微微搖頭,似乎又覺得這般,在後輩麵前有點丟臉,又輕咳道,“世間傳言,司馬徽的水鏡乃是共工死後的瞳孔所化,神物自成,妙用非凡。不過,此事雖難,老夫倒也不是一無所得。”.
說到這裏,那張魯虛影看著庾獻,笑眯眯的說道,“小道士,我來考考你。莊子所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是為何意?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又是何意?‘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又是何意?”
庾獻略一思索。
這是莊子《天下篇》的內容,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思路一脈相承。
老子認為水利萬物而不爭,居於卑下之位,故而不會有所禍患,反倒因此保全而得長久,所以“失去”又被視作“得到”。這也是修行界“苟道長生流”的主旨。
而莊子在讚同老子的思路之餘,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闡述。
認為“濡弱謙下”隻是它外在的表達形式,而“空虛不毀萬物”則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因為水除了善居於下,還有另一個特質,那就是可以如同鏡子一般映照萬物。這就是所謂的,“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水動的時候,體現上善若水,濡弱謙下的一麵。水靜的時候,可以憑借自身的空虛,映照萬物,卻又不因為自身的映照,而對萬物有什麽毀損。我得萬物,而萬物不傷,就是所謂的“空虛不毀萬物”。
將“動”、“靜”二分,或許隻是尋常。但是接下來一句,卻又盡顯莊子的高明之處。
那就是,他跳出了常規的藩籬,以超脫的眼界看待此事。
他認為雖然“動”、“靜”有別,但這“靜”,並不會破壞“動”的屬性。自身雖“靜”,但是當映照的萬物發生改變時,也會像迴聲一樣,跟隨變化。
這種道,清虛無有。以身合道,則道存。以身得道,則道失。
庾獻一邊斟酌著將自己的理解慢慢說出,一邊心中胡思亂想道,莫非這“水鏡之寶”的破解之法,便是在這些言語之中?
那張魯虛影聽庾獻說完,有些意外的點點頭。
“當初重玄子選你為徒,便是因為你悟性過人,沒想到這你小道士果然不錯,話中頗有我道門真意。不過嘛——”
張魯虛影笑眯眯的說著,刻意拉長語調,掩藏著其中的自得。
“縱是前輩高人,也難免有局限之處。教主他老人家能提出上善若水,已經點出道之大意;南華真人引而述道,更是推陳出新;至於今日,老道也偶有所得。”
說完,眼神不經意的瞟了庾獻一眼。
庾獻當然明白張魯的意思,隻是剛才的話信息量太大,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這張魯,有這麽牛逼的嗎?
竟然想和老子、莊子在這套理論上掰掰手腕?
隻是掌教都暗示了,庾獻怎敢不往下接詞。
庾獻連忙化身震驚小弟,開口阿諛道,“掌教這番必通徹大道,有驚世之言,不知可否讓弟子先聽為快。”
張魯虛影滿意的點點頭,隨即收斂了下情緒,神色認真的對庾獻斷言道,“南華真人區分動靜之法,在老道看來純屬畫蛇添足而已。那些空虛不毀萬物,形物自著的說法,更是無用的的虛詞妄語!”
見庾獻迷惑,張魯也不意外,開口提點道,“你以為鏡子可以映照一切?所謂得萬物,而萬物不傷?嗬嗬,其實鏡子裏,什麽都沒有。我們看到的萬物,其實是水自身反應萬物的變化,並不是‘靜’所映照的,本質上仍舊是‘動’的範疇。以老道來看,這番真意隻需‘其動若水,其應若響’,便足以表述完整。”
庾獻聞言是真的驚了,頓時對張魯刮目相看。
想不到我剛給《論語》添了一行,這家夥就給《莊子》去了一句。
道門老前輩果然不是吃素的,看來自己做人還是不能太囂張啊。
張魯看庾獻這般模樣,神色間盡量不刻意的說道,“怎麽?能不能聽明白?”
正待要詳細解說,庾獻的大拇指已經比到了他的臉上。
張魯猝不及防,嚇了一跳,等反應過來,詫異的問道,“不是,你聽懂了?”
庾獻連忙像小雞啄米一般點頭,緊跟著讚不絕口,“掌教所言,早已點破大道真意。運動,乃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對於這這世間萬物,運動乃是絕對的,靜止乃是相對的。在絕對的運動麵前,相對的靜止,自然相形見絀,不足以共論。”
看庾獻在那裏手舞足蹈,滿臉讚歎,張魯愣了愣。
接著,低頭呆滯的自語了一句,“相對靜止?絕對運動?”
“掌教?掌教!”
嗯?
庾獻的唿喚讓張魯抬起頭來,隻是似乎還沒迴過神,迷惑的問道,“怎麽了?”
庾獻對這些理論性的東西不是很在乎,他還是更關心眼前的局麵,該怎麽解決。
“您還沒說,該怎麽把你救出來呢?”
“哦。”那張魯虛影應了一聲,有點心緒不寧的開口道,“我剛才說到哪兒了?嗯,其實這水鏡裏,什麽都沒有。這個原理……,我該怎麽解釋呢。”
口中說著,心思又被庾獻剛才說的話勾了迴去。
那些話看著複雜,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啊!
這準確的概括,比自己之前那懵懂的想法,不知道清晰多少啊!
饒是以張魯的好脾氣,都想忍不住說一句,靠啊!
不提張魯心不在焉,當庾獻再次聽到“水鏡裏什麽都沒有”這句話時,卻猛然醒悟到了問題所在。
的確啊!
人是怎麽從鏡子裏看見物體的?
那是依靠的光的反射啊!
是鏡麵,把物體反射的光,再次反射到了觀察者的眼中,這才看到了東西。
是一束束的光,以鏡麵為中繼點,做了轉折。想象中的映照在鏡子中的影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我看到的您,不是您在鏡子裏影子,而是您三魂七魄中的那一道實體。您根本就不在鏡子裏,所以我救不出你來?”
張魯正走神,聽到這話,看著庾獻的眼光都直了,“這你也懂?”
庾獻愕然,“不難啊。”
???
好半晌,張魯才開口道,“這水鏡法門玄妙,司馬徽將我的一道魂魄照走,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間。也就是說,你看見的是那時的我。現在的你,隻要改變不了那時的結果,老道自然就離不開鏡子。所以我剛才說,你不過是白忙罷了。”
庾獻聞言,想了一下,又追問道,“那水中鏡呢?找到水中鏡,會不會能幫到掌教?”
張魯沒好氣的說道,“你剛才不是找過了?”
終究天性和善,很快又向庾獻解釋了一下,“那水中鏡的一部分留在過去,既屬於過去,也屬於現在。所以外人找不到,也帶不走。不然,你以為司馬徽會大咧咧的把東西留在這裏?”
庾獻大致有些明白了。
這水中鏡的確是一件強大的寶物,可以用特殊的法門,將時間因素和張魯的部分元神糾纏在一起。從而將他三魂七魄中的一道,永遠的留在那個時刻。
隻要以水中倒影的形式,將那部分摻雜了時間因素的元神具現維持,那張魯被打上時間的那部分元神,就永遠逃不掉。
而水中鏡的一部分存在於現實,一部分存在於過去的那個時間點,自然也就難以破壞。
見庾獻皺著眉頭落入深思,張魯虛影也沒怎麽失落。
原本他堅持等人尋來,就是懷著一種使命感,期盼著能把自己對大道真意的理解帶出去。可現在……
張魯看了眼庾獻,心情比死了都難受。
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