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聽完,如同醍醐灌頂一般。
這樣的理論完全顛覆了他以往的認知,卻又讓他發自內心的認同。
許多儒者口口聲聲聖人之道,可若是這聖人之道自己都抗拒,這樣的聖人之道又有什麽存在的意義呢?
石廣元在旁聽得眉飛色舞,趕緊尋紙記錄,“庾子曰: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庾獻又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若是我們所學的理,不能踐行於世間,那麽我們就無法體現這理的價值,也無法驗證這理的對錯。知而行,行而知,兩者相輔相成,是為知行合一。”
石廣元聽了,手中不停,“庾子又曰:……”
崔州平在旁看的眼都紅了。
《論語》怎麽來的?
不就是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們之間的問答嗎?
庾叔叔此論,毫無疑問將開啟一門強大的新學派,和陳紀的這番問答,也將被奉為經典。
目睹且記錄此事的石廣元一脈,以後在這新學派上,世世代代都有著極高的解釋權。
老子大意了啊!
崔州平後悔的想撞牆。
隻是崔州平也不是省油的燈。
隻是懊悔了一小會兒,他聰明的腦袋就有了主意。
——若是在此事插個話,縱使顯得莽撞,亦不失為當世子路啊。
《論語》裏子路逼事最多,結果硬生生加戲加成了男二號。
趁著陳紀悵然若失、悵然若得,崔州平連忙插話問道。
“可若是如此,我的心有我的理,你的心有你的理,天下人有天下人的理,如此一來,若是天下人的觀念混亂,豈不又人心浮動,失了大一統的意義?”
庾獻既然開了頭,自然要將王陽明的這理論補充完整。
當即耐心解釋道,“我們的本性中,有相同的,不假思索便能明白的價值觀念,那便是我們的良知。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這樣的東西,無論賢愚,無論身份,都能彼此認可。我們以共同擁有的良知,作為價值尺度,自然就可以達到董子所要的人心凝聚了。”
石廣元聞言,趕緊不動聲色的奮筆疾書,“或曰:人心殊異也,何以定於一?庾子曰: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崔州平還不知道石廣元暗戳戳的一個“或曰”就把他的戲份抹掉了,暗暗得意了一會兒,他又趕緊問道,“敢問叔父,這世間人有善便有惡,若是那惡人良心喪盡,又當如何?”
他不但要出現在《庾子》中,還得把這關係鎖死了。
陳紀本對崔州平插話有些不滿,這時候也顧不得許多了。
的確,庾子的理論大多可以自圓其說,隻是這裏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若人無良知,又如何致良知?又如何尋找共同的價值觀呢?
這套學說,不就土崩瓦解了嗎?
三人都緊張忐忑的注視著庾獻。
這套理論極為高妙,為當前源出多頭的儒家學問,找到了梳理真偽,辨明優劣的路子。而且能切實的將儒家理論,運用到治理天下的手段中。
三人都有些害怕這理論陷入邏輯障礙,最後無疾而終。
庾獻卻詫異的反問道,“若無良知,那還是人嗎?我們把他直接砍死就是了。”
??!
我靠!
這話不但石廣元不敢記,就連陳紀也聽得一頭汗。
大老真是奔放啊!
但三人一轉念。
咦,似乎有道理啊?
這很學術。
庾獻見石廣元提筆不動,納悶的看了他一眼,“怎麽不寫了?”
又疑惑的問了一句,“有違禁詞嗎?”
石廣元猛擦汗,“不是、不是……”
見石廣元還是不動,庾獻笑了,“你這樣寫。”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庾獻此言說完,先賢祠中鴉雀無聲。
之前沒什麽太大反應的,曾申和李克的畫像,也悄無聲息的翻了過來。
隨著庾獻話落,一個全新的儒學體係就此正式誕生。
它讓人們拋棄不食人間煙火的邏輯性理論,以最樸素的良知去判斷事務的對錯,並在生活中踐行這一切。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論。
陳紀幾乎是顫抖著問道,“敢問庾子,此等學問該如何稱唿?”
庾獻隻能如實答道,“這叫做心學。”
“心學……”陳紀喃喃自語了幾句,隨後長拜在地,“老朽陳紀願以弟子禮,做傳播心學的第一人。”
執弟子禮而不提拜入門下,這基本上等於自帶幹糧的真愛粉啊。
庾獻心中感慨,向他詢問幾句。
這陳紀不愧為當世大儒,隻剛才寥寥數語,已經讓他明悟核心,出口成章的說出洋洋灑灑的精義延伸。
石廣元手中不停,崔州平也在旁如癡如醉。
庾獻聽得目瞪口呆,收起了剛才隨意的心思,忍不住讚歎道,“你對心學的理解,已經登堂入室矣。”
陳紀聽了一怔,旋即大喜過望,不顧年邁的拜倒在地,“弟子感謝恩師成全。”
庾獻很快反應過來,壞事了。
自己瞎幾把用成語,終於用錯了地方。
登堂入室的出處,是論語中的那句,“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這原本是孔子點評子路的一句話,但在東漢這個注重傳承有序的時代背景下,還代表著對門下弟子的高度認可。
比如經學大師馬融因為徒弟太多,隻有最優秀的五十人才可以登堂,聽他教誨。
外門弟子鄭玄苦逼了許久,才在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馬融的認同。
庾獻以此語點評陳紀,裏麵的讚賞有多少誠意先放在一邊,這裏麵的身份認可,卻是陳紀最看重的!
就算不按當下的規矩來,那庾獻也是把自己比作了孔子,把陳紀比做了子路。子路是誰,那是《論語》的男二號,孔子最愛的徒弟之一。
這相當於庾獻承認,陳紀在傳承序列中。
庾獻見老頭這麽鄭重,嘴角扯了扯,不好承認自己剛才是胡說的,隻得勉強笑著勸慰了幾句。
一旁的崔州平和石廣元心態都要炸裂了。
作為最先目睹《心學》問世的人,又是庾叔叔的好愛侄,原本他們是最有希望成為心學兩大傳人的。
可現在他們哪有那麽大的膽子,去和陳紀做師兄弟?如此一來……
兩人正慌亂著,政治點不低的老學閥陳紀,已經開始本能的把持自己在師父門下的地位。
他反應過來之後,笑嗬嗬的搶先對兩人說道,“你們兩個既然有幸同聞大道,可否有意拜入心學門下?若是願意的話,我可以將你二人收下,給長文做個師弟。”
臥槽!
崔州平忍不住了!
尼瑪的!不能做一代弟子也就罷了,居然連二代弟子的大師兄也被搶走了?
學術圈也太他媽黑暗了!
他忍不住反駁道,“長文尚不識心學為何物?如何做我師兄?”
陳紀卻一臉公正無私的對庾獻說道,“迴稟恩師,我兒陳群向來有高才,定然能光大我宗門。他如今雖然遊學在外,但我想,他若知道這些微言大義,自會欣然拜入門下。”
聽到這裏,庾獻下巴都快驚掉了。
“陳群,陳長文?”
以九品中正製,為天下人定品級的陳群陳長文?這特麽和拿著封神榜的薑子牙有什麽區別?
這樣的理論完全顛覆了他以往的認知,卻又讓他發自內心的認同。
許多儒者口口聲聲聖人之道,可若是這聖人之道自己都抗拒,這樣的聖人之道又有什麽存在的意義呢?
石廣元在旁聽得眉飛色舞,趕緊尋紙記錄,“庾子曰: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庾獻又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若是我們所學的理,不能踐行於世間,那麽我們就無法體現這理的價值,也無法驗證這理的對錯。知而行,行而知,兩者相輔相成,是為知行合一。”
石廣元聽了,手中不停,“庾子又曰:……”
崔州平在旁看的眼都紅了。
《論語》怎麽來的?
不就是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們之間的問答嗎?
庾叔叔此論,毫無疑問將開啟一門強大的新學派,和陳紀的這番問答,也將被奉為經典。
目睹且記錄此事的石廣元一脈,以後在這新學派上,世世代代都有著極高的解釋權。
老子大意了啊!
崔州平後悔的想撞牆。
隻是崔州平也不是省油的燈。
隻是懊悔了一小會兒,他聰明的腦袋就有了主意。
——若是在此事插個話,縱使顯得莽撞,亦不失為當世子路啊。
《論語》裏子路逼事最多,結果硬生生加戲加成了男二號。
趁著陳紀悵然若失、悵然若得,崔州平連忙插話問道。
“可若是如此,我的心有我的理,你的心有你的理,天下人有天下人的理,如此一來,若是天下人的觀念混亂,豈不又人心浮動,失了大一統的意義?”
庾獻既然開了頭,自然要將王陽明的這理論補充完整。
當即耐心解釋道,“我們的本性中,有相同的,不假思索便能明白的價值觀念,那便是我們的良知。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這樣的東西,無論賢愚,無論身份,都能彼此認可。我們以共同擁有的良知,作為價值尺度,自然就可以達到董子所要的人心凝聚了。”
石廣元聞言,趕緊不動聲色的奮筆疾書,“或曰:人心殊異也,何以定於一?庾子曰: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崔州平還不知道石廣元暗戳戳的一個“或曰”就把他的戲份抹掉了,暗暗得意了一會兒,他又趕緊問道,“敢問叔父,這世間人有善便有惡,若是那惡人良心喪盡,又當如何?”
他不但要出現在《庾子》中,還得把這關係鎖死了。
陳紀本對崔州平插話有些不滿,這時候也顧不得許多了。
的確,庾子的理論大多可以自圓其說,隻是這裏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若人無良知,又如何致良知?又如何尋找共同的價值觀呢?
這套學說,不就土崩瓦解了嗎?
三人都緊張忐忑的注視著庾獻。
這套理論極為高妙,為當前源出多頭的儒家學問,找到了梳理真偽,辨明優劣的路子。而且能切實的將儒家理論,運用到治理天下的手段中。
三人都有些害怕這理論陷入邏輯障礙,最後無疾而終。
庾獻卻詫異的反問道,“若無良知,那還是人嗎?我們把他直接砍死就是了。”
??!
我靠!
這話不但石廣元不敢記,就連陳紀也聽得一頭汗。
大老真是奔放啊!
但三人一轉念。
咦,似乎有道理啊?
這很學術。
庾獻見石廣元提筆不動,納悶的看了他一眼,“怎麽不寫了?”
又疑惑的問了一句,“有違禁詞嗎?”
石廣元猛擦汗,“不是、不是……”
見石廣元還是不動,庾獻笑了,“你這樣寫。”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庾獻此言說完,先賢祠中鴉雀無聲。
之前沒什麽太大反應的,曾申和李克的畫像,也悄無聲息的翻了過來。
隨著庾獻話落,一個全新的儒學體係就此正式誕生。
它讓人們拋棄不食人間煙火的邏輯性理論,以最樸素的良知去判斷事務的對錯,並在生活中踐行這一切。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論。
陳紀幾乎是顫抖著問道,“敢問庾子,此等學問該如何稱唿?”
庾獻隻能如實答道,“這叫做心學。”
“心學……”陳紀喃喃自語了幾句,隨後長拜在地,“老朽陳紀願以弟子禮,做傳播心學的第一人。”
執弟子禮而不提拜入門下,這基本上等於自帶幹糧的真愛粉啊。
庾獻心中感慨,向他詢問幾句。
這陳紀不愧為當世大儒,隻剛才寥寥數語,已經讓他明悟核心,出口成章的說出洋洋灑灑的精義延伸。
石廣元手中不停,崔州平也在旁如癡如醉。
庾獻聽得目瞪口呆,收起了剛才隨意的心思,忍不住讚歎道,“你對心學的理解,已經登堂入室矣。”
陳紀聽了一怔,旋即大喜過望,不顧年邁的拜倒在地,“弟子感謝恩師成全。”
庾獻很快反應過來,壞事了。
自己瞎幾把用成語,終於用錯了地方。
登堂入室的出處,是論語中的那句,“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這原本是孔子點評子路的一句話,但在東漢這個注重傳承有序的時代背景下,還代表著對門下弟子的高度認可。
比如經學大師馬融因為徒弟太多,隻有最優秀的五十人才可以登堂,聽他教誨。
外門弟子鄭玄苦逼了許久,才在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馬融的認同。
庾獻以此語點評陳紀,裏麵的讚賞有多少誠意先放在一邊,這裏麵的身份認可,卻是陳紀最看重的!
就算不按當下的規矩來,那庾獻也是把自己比作了孔子,把陳紀比做了子路。子路是誰,那是《論語》的男二號,孔子最愛的徒弟之一。
這相當於庾獻承認,陳紀在傳承序列中。
庾獻見老頭這麽鄭重,嘴角扯了扯,不好承認自己剛才是胡說的,隻得勉強笑著勸慰了幾句。
一旁的崔州平和石廣元心態都要炸裂了。
作為最先目睹《心學》問世的人,又是庾叔叔的好愛侄,原本他們是最有希望成為心學兩大傳人的。
可現在他們哪有那麽大的膽子,去和陳紀做師兄弟?如此一來……
兩人正慌亂著,政治點不低的老學閥陳紀,已經開始本能的把持自己在師父門下的地位。
他反應過來之後,笑嗬嗬的搶先對兩人說道,“你們兩個既然有幸同聞大道,可否有意拜入心學門下?若是願意的話,我可以將你二人收下,給長文做個師弟。”
臥槽!
崔州平忍不住了!
尼瑪的!不能做一代弟子也就罷了,居然連二代弟子的大師兄也被搶走了?
學術圈也太他媽黑暗了!
他忍不住反駁道,“長文尚不識心學為何物?如何做我師兄?”
陳紀卻一臉公正無私的對庾獻說道,“迴稟恩師,我兒陳群向來有高才,定然能光大我宗門。他如今雖然遊學在外,但我想,他若知道這些微言大義,自會欣然拜入門下。”
聽到這裏,庾獻下巴都快驚掉了。
“陳群,陳長文?”
以九品中正製,為天下人定品級的陳群陳長文?這特麽和拿著封神榜的薑子牙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