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舊疾複發,華佗治好了曹操的頭痛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狼結姻】
曹軍進駐黎陽,袁尚唯恐鄴城有失,舍棄平原迴救,因急於撤退反被袁譚趁勢追擊,折損了不少兵馬;其部將呂曠、呂詳戰場失利,又痛恨他們兄弟不成器,失望之下率數千兵馬向曹軍投誠——曹操開始坐收漁人之利啦。
時至建安九年十月末,袁尚所部已盡數龜縮鄴城不敢再戰,袁譚還覥著臉皮跑到黎陽拜見“大恩人”。曹操也真對得起他,莫說設宴安撫,連城門都沒讓他進,還在城下列擺兵陣以作防備,隻帶著諸謀士在敵樓上與其會麵。
慘淡的日光下一切都是白蒙蒙的,袁譚帶著人馬來到城樓之前。昔日袁紹統帥的威武之師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袁譚東拚西湊的雜牌軍。這支隊伍根本談不上陣勢,鬆鬆垮垮拖了將近二裏地,有些連鎧甲都沒有,受困數月糧草不濟,麵黃肌瘦無精打采。自城樓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猥瑣不堪的景象,潦倒的將領、疲憊的士卒、羸弱的戰馬、生鏽的兵刃……唯一醒目的隻有那麵“車騎將軍”的纛旗,在料峭秋風中招搖著,就像他的主人一樣兀自感覺良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曹操隻打量這支部隊一眼就料定袁譚必亡,他手扶女牆親自喊話:“哪位是車騎將軍,請出來與老夫一敘!”
過不多時隻見兩匹快馬自人群中閃出——前麵馳的是袁譚,後麵跟隨郭圖。雖然兵勢衰弱,但袁譚這車騎將軍的麵子還要講,他頭戴紅纓兜鍪,身穿镔鐵鎧甲,外罩猩紅戰袍,依舊透著瀟灑氣派。郭圖也還是那副陰狠刻薄的模樣,布滿皺紋的臉上一絲表情都沒有,隻是鬢間又新添了幾縷白發。袁譚快馬疾馳,眼看要到曹軍近前,郭圖恐曹操突放冷箭,忙把他叫住,距城池一箭之地與曹操對話。
“末將袁譚參加曹公!”袁譚馬上拱手麵有得色。
事到如今竟還不知羞愧,曹操暗暗冷笑。許攸也在城樓上,一見昔日逼得自己投敵的冤家落魄至此,心裏說不盡的痛快,扯著尖嗓子嚷道:“大膽袁譚!你已歸順朝廷,還不下拜更待何時?”
曹操瞥了許攸一眼:“子遠何必這般苛求,老夫不過官拜司空,人家可是車騎將軍啊!”這席話說得樓上眾人掩口而笑,可是一低頭,卻見袁譚真的跳下馬來,規規矩矩跪倒在地。
眼見此人拜伏於地,曹操心頭一悸,既覺可笑又覺可悲——固然他與袁氏是讎仇,畢竟早年與袁紹有朋友之義,想當年同朝為官共抗閹黨,袁本初意氣風發桀驁不馴,現在看著這個不孝兒屈膝於敵喪
盡亡父顏麵,四世三公之族由此而衰,心中豈能不悲?
曹操真有亂箭射死這個敗家子的衝動,卻不動聲色攥緊拳頭,嘴上安撫著:“許子遠不過戲言,袁將軍也忒多禮,老夫可不敢領受你這一拜,快起來吧……”
袁譚非但不起,反而向前跪爬了幾步:“若非曹公相救,末將死無葬身之地!下跪見禮乃出自真心,曹公活命之恩末將銘記在心。生我者父母,活我者曹公!”說罷摘去兜鍪連連叩首。
天下的蠢人都以為自己能輕而易舉欺騙別人,殊不知越是誇張的表白越失敗。曹操知他是虛情假意,也跟他玩起了虛偽:“將軍太過客套,老夫不過遙做聲勢,是將軍勇猛過人剛毅果斷才將袁尚擊敗!老夫與汝父同殿為臣相交深厚,也曾征討董卓並肩而戰。當年我入主兗州之時也頗得汝父相助,至今每每憶起感恩不盡,如今將軍有難,老夫焉能坐視不理?”其實這話假得不能再假了,難道官渡之戰坑殺八萬就是曹操對袁紹的感恩嗎?
袁譚撅著屁股趴在那裏,一副狗對主人獻媚的模樣,信誓旦旦:“末將歸順曹公,自當肝腦塗地效死以報。”
“非是歸順老夫,乃是歸順朝廷,從今以後咱們同為天子效力。”這番話曹操不知說過多少遍,以前每次出口都興致盎然,可今天再說卻味同嚼蠟。
袁譚還是不肯起來,撩著眼皮試探道:“末將既已是朝廷之人,不敢再僭越名號,請曹公另賜官爵。”
曹操聽他主動要官,不禁皺起眉頭——袁譚這個車騎將軍是自稱的,青州刺史是暫領的,並無正式名分,倘若假朝廷之命給他一個,日後再領兵剿滅他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而他光腳不怕穿鞋的,破罐破摔想翻臉就翻臉,這個官還是不能給。曹操正思慮如何應對,一直趴在女牆邊的郭嘉先喊開了:“袁將軍,任命官職非等閑之事,我家曹公需修表請奏朝廷。你被庶弟所逼失卻侯位,若是朝廷恩準,可將汝父之爵盡數轉賜與你,我家曹公日後還要請你助一臂之力共討袁尚。如今你且暫領青州刺史,待朝廷批奏之後再正式授你官職!”
袁譚半信半疑,說把父親的一應官爵都給自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曹操既要借己之力討袁尚,也說不定會大發慷慨。他思量一會兒還是樂嗬嗬道:“多謝曹公一番厚賜。”這才慢吞吞爬起來。
曹操瞧他這副狼狽相,簡直厭惡到了極點,可還得微笑著把事辦完:“袁將軍,聽說你有個女兒?”
袁譚也預料到他可能會要
人質,趕緊答複:“勞曹公關照,小女年紀尚小,不過四五歲。”
“嗯。”曹操點點頭,“老夫恰有一子,名喚曹整剛剛兩歲,將軍若是不棄可否將愛女嫁於吾兒?”
這樣荒唐的孩童聯姻其實就是人質約定,不過有話不明說,也算給袁譚留了麵子。袁譚哪裏還敢拒絕,趕忙兩次跪倒:“在下賤女得配曹公虎子,榮幸至極!”
“哈哈哈……咱們已做了親家,豈能再行此大禮?”
“曹公說得是。”袁譚也是滿麵堆笑,“小女就在軍中,在下這就遣人送至城內,不知曹公可需三媒六證之人?”
“我看辛佐治便可,老夫將他留於帳下,我與將軍一幹事務皆由此人經手,日後若有差失老夫也要向此人問罪!待咱們破了袁尚之後,我再將其歸還將軍帳下。”其實辛毗已被表奏為議郎,根本不可能再迴去,曹操這麽說是為了迷惑袁譚。
“也好……”袁譚不明就裏,還在為曹操扣留他一個智囊而惋惜。
“將軍首戰告捷,還需安撫郡縣,老夫就不留將軍多呆了。還望你速迴平原整頓兵馬,來日共討袁尚。”曹操希望他趕緊走,迴平原整備人馬接著跟袁尚互相殘殺。
其實袁譚也不想留,也願意盡快迴去召集兵馬囤積糧草,日後先滅袁尚再戰曹操恢複河北之地,彼此心照不宣:“既然如此,末將告辭了。”
“親家一路珍重,日後滅了袁尚我幫將軍奪迴乃父官爵。將軍若想重領四州州牧已是不可能了,不過隻要將軍肯為朝廷出力,這冀青幽並可以任取其一,老夫可令將軍劃地而治!”曹操說這般鬼話連眼都不眨一下。
袁譚跨上戰馬假惺惺道:“在下為朝廷效力,為曹公盡命,安定天下不求一己之榮。”
若不求一己之榮何至於跟弟弟爭得你死我活?曹操並不戳穿:“將軍深明大義,真是國家之福、百姓之幸、乃父之榮耀……”這話實有挖苦的味道。
“末將一定不負明公所期,日後好好報答您!”袁譚也意味深長地迴了一句,撥馬欲去。可剛揚起馬鞭又想起件事,趕緊迴頭,“還有一事相求曹公。末將所部糧草吃緊,可否……可否……”
連糧食都沒了,還沒完沒了廝殺。曹操心裏嘲笑,臉上卻裝出副犯難的樣子,咋著嗓子對身邊的人說:“哎呀!袁將軍缺糧,咱們有富裕糧食嗎?”
都是聰明人,見其明知故問就知道該說什麽,卞秉擠眉弄眼道:“
啟稟主公,我軍也沒有餘糧啦!大軍方至黎陽,輜重糧草還沒到。不怕列位笑話,末將現在還餓著肚子呢!”卞秉就是管輜重的,他在這兒站著豈能沒糧?
“唉……袁將軍真是大幸,能找咱們求糧,可不知咱們的糧食尋誰去借。”郭嘉也跟著起哄。
董昭見他們都充黑臉,便出來扮白臉:“話雖如此,袁將軍既然張了口,若顆粒不給豈不失了朝廷臉麵?再者倘若袁將軍無糧,如何迴平原布兵呢?”
曹操手撚須髯假意沉吟,仿佛下了多大決心似的,這才一拍女牆答複道:“袁將軍切莫見笑,老夫軍中尚且乏糧。但你既然開口相求,也不能坐視不理。就在軍中今日糧草中勻出一百斛相贈,另外還有些麥屑糠皮一並給你了,先拿去解燃眉之急吧。”這點糧食不過是曹軍的九牛一毛。
“這就感恩不盡了……”袁譚再三道謝,方馳馬而去。
曹操望著袁譚馬蹄揚起的煙塵不禁冷笑——袁本初,這就是你養的好兒子!你一生愛惜臉麵,留這樣的不肖之子在世上豈不是恥辱?老弟可要搶你的河北之地了,這不單是為我自己,也算是老朋友幫你清理門戶……他尚在遐想,又見郭圖還愣在城下,正仰頭怒視著他,那雙鷹隼般的眼睛猶如利刃一般。
曹操被這目光瞪得渾身難受,趕緊轉過臉去:“老夫很討厭郭圖這個人。方才借糧那番欺瞞之語,隻怕騙得了袁譚,卻難騙此人。”
郭嘉斜了自己的同族遠親一眼,笑道:“郭公則不能求同合眾,當年我歸附主公之時曾有意勸他同來,他卻道追隨袁本初別無二誌。現在禍到眼前還不醒悟,袁譚作亂有一半是他挑撥出來的。他也算個聰明人,行事卻如此偏激,八成是瘋了!”
樓圭笑嗬嗬挖苦道:“說來巧得很,昔日橋公家傳的《禮記章句》中引《大戴禮》一句話,我看說郭圖與袁譚正合適。‘富恭有本能圖,修業居久而譚(譚,廣大,宏大。意為業安居於久而自大也)’,隻不過他倆圖者不圖,譚者不譚,倒像是一個瘋子保一個傻子,郭圖不能富恭守本,袁譚也休想修業久存!”眾人聞聽無不莞爾。
荀攸卻搖頭歎息:“我與郭公則也算舊交。當年南陽名士陰修為潁川太守,以鍾繇為功曹、荀彧為主薄、郭圖為計吏,又舉我為孝廉。當年大家在一處談天論地如同兄弟,現在他卻離我們這麽遠,誰能想到啊……”眼望著郭圖憤恨一場無奈而去,他越發沉吟不已。
“老夫與袁紹何嚐不是至交?”曹操
撚髯苦笑,“事到臨頭又能如何?這天下人情忒薄,就是……”就是天子也未必能竭誠相待,這想法再強烈也不能當眾說出來。
其實千難萬難,最難的還是辛毗,他已經暗通書信給兄長辛評了,可是辛評不但不考慮歸降,還迴書罵他叛國投敵有辱辛氏家門,今天袁曹相會,辛評竟連麵都沒露,實在是不願意認他這個弟弟了。辛毗心頭猶如刀割一般,望著漸漸散去的袁軍呆呆出神。
“佐治!交給你的事情辦好沒有?”
辛毗聽到問話,趕緊迴過神來:“啟稟主公,在下已聯絡到鄴城將領蘇由。此人頗受袁尚重用,可於我軍攻城之際舉兵內應。”
“很好。”曹操拍拍他肩膀,“封官許願老夫不在乎,盡可能拉攏些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掃平河北全境還需多費心機。”
“諾。”對於辛毗來說,現在掃平河北固然要緊,更重要的則是救家人脫苦海,審配之偏執也不遜於郭圖,家眷在鄴城如在虎口。
這時忽聽許褚粗暴的吼叫聲:“站住!你們什麽身份?竟敢硬闖敵樓還有沒有規矩啦!”他手持長矛守在樓閣口,不準任何閑人隨便登樓。
“仲康!”曹操叫住許褚,“為何喧嘩?”
“降將呂曠、呂詳吵著要見您。”
“現在同為朝廷之將,你何必計較他們身份?叫他們進來吧……”把朝廷二字掛在嘴邊不知不覺已成了曹操的習慣,但是自從出了金殿之事,他再提及這兩個字卻感覺酸溜溜的。
許褚閃開道路,呂曠、呂詳也自知是降將,早把佩劍摘了,一出閣門就拜倒在地:“我等向主公請罪!”
“何罪之有?”曹操見他倆每人手中都捧著隻錦囊,“這是什麽?”
呂曠戰戰兢兢道:“剛才袁譚命部從送其女入城,有個仆僮模樣的人找到我們兄弟,說袁譚希望我們繼續做袁氏之臣,不保袁尚可以去保他,還留下這兩枚印。”
“哦?”曹操打開錦囊觀看,原來是兩枚四四方方的將軍金印,大小倒有四寸許,分量著實不輕,便不再多看放迴呂曠掌中,“既然是袁譚送你們的,那就收著好了。”
“不敢不敢!”呂曠嚇得金印脫手,匆忙頓首,“我二人已經歸順明公,豈肯再為袁氏賣命。河北之民深受其苦,河北之兵皆遭其害,我二人視袁譚已如讎仇。明公若不信我們誠意,我等就……就……”
曹操屈膝拾起金印,固執
地塞進他們懷裏:“老夫幾時懷疑你們了?那袁譚不修恩德癡心妄想,僅憑兩枚金印就想拉攏兩員大將,天下哪有這般容易之事?你們既然肯來上繳,那老夫照舊賜給你們,另外我再給你們每人加一顆玉印。”
“玉印?”二呂對望一眼。
“老夫念你們投誠有功,表奏你二人為列侯。”
“啊!”二呂呆了半晌,忽然齊聲表態,“我兄弟肝腦塗地誓死追隨主公!”這呂曠、呂詳雖稱不上什麽名將,但曹操有意千金買骨,隻要厚待這兩個人,就不愁其他河北之人不來投降。
“哈哈哈……”曹操仰麵大笑,瞧著二人下城而去,又對眾人道,“我早料到袁譚乃是詐降。他打算讓我攻袁尚,然後得以趁這個時機招募兵馬搶占地盤。等我破了袁尚以後,他也準備得差不多了,再趁我軍疲弱之際對老夫下手。可他忘了一點,袁尚若破,我軍士氣旺盛,有何疲弱給他利用呢?此真無用之計!”
許攸此番抱著複仇的心態而來,早就迫不及待,搓手道:“阿瞞兄,咱們下手吧!先滅了袁尚狗子,然後再把袁譚除掉。”
“不必著急。”曹操沉得住氣,“袁譚想坐收漁人之利,可是老夫何嚐不想,看誰最後得逞!兄弟之爭再甚也是家務,可袁譚向我屈膝如同叛國投敵,他們兄弟之仇恨愈烈,袁尚豈能再容這叛徒做大?這哥倆都是寧予外敵不予家奴,等著瞧,我料他們勢必再起幹戈,咱們隻需坐山觀虎鬥,擇機而動便可……傳令各營,明日一早全軍南撤。”
“主公有意收兵?”眾人麵麵相覷。
“既來之則安之,並不是收兵。”曹操微然一笑,“淇水(古黃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正經黎陽以南,咱們引水注入白溝(即現今衛河的上半段,遠在太行山區。漢時古白溝已幾近幹涸,曹操這次工程使淇水向東北注入白溝,一直通向海河,在天津市入海),日後我軍糧草可直達鄴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一切準備,就等著時機到來!”
“明公高見,我等不及!”
曹操已把朝廷裏的不愉快拋到一邊,仗雖未打卻已胸有成竹。他眺望著遠處的山巒,長長地舒了口氣——忽然有一陣歌聲隱約傳入耳中:“你們聽,這是什麽歌?”
正說話間那歌聲越來越清晰,似是首激昂的軍歌,眾人低頭找尋,但見城下將士各司其職,鍘草的鍘草、喂馬的喂馬、運糧的運糧,可無論幹什麽都高高興興哼著歌。一人唱百人唱,聲音越
來越齊,最後終於匯成了震天動地的歌聲:
〖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
金鼓震上下,幹戚紛縱橫。
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字識足臧。
經曆萬歲林,行行到黎陽。〗
“妙啊!妙啊!”曹操格外興奮,迴頭掃視眾人,“這詩大長我軍士氣,是何人所作?”
眾人紛紛搖頭,記室劉楨從人堆後麵擠了過來:“啟稟主公,此乃大公子所作。”曹丕自那日得吳質點撥,早就盼著展示才能的機會,一路上連著寫出三首軍旅之作,安排曹真、曹休、王忠、朱鑠等人四處傳唱,幾天下來連火頭軍都會了。
曹操聽說是兒子寫的,明明心裏已樂開花,卻裝出一臉挑剔:“詞句粗陋了些,不過教給當兵的唱還湊合。”說罷扭臉朝著城外,不叫旁人看出自己的喜悅。
劉楨也是曹丕的好友,趕緊趁機美言:“這幾日公子甚是用心,不單是寫了詩,這會兒還在城中撫慰百姓呢!”曹操的兒子哪個能不誇?劉楨開了這個頭,其他人紛紛讚譽,都說他們是父子英雄一脈相承。
董昭低著頭湊到曹操身邊誇道:“賢愚相較高下立判,袁本初之子皆是無能庸才,曹公之子乃是人中英傑。”
“過譽啦,不過一首詩嘛。”曹操目視遠方微然含笑。
“得佳兒以傳祖業乃人生一大快事。”董昭邊說邊注意著他的表情,“本朝父子俱為名臣的為數不少,昔日李郃、李固兩代賢良,周景、周忠父子三公,那楊家一門四代宰輔更不用說,我看曹公之子也是大有可望!試想將來大功告成,您還政天子退歸林下,再觀公子輔保朝綱大展雄才,豈不是美事?”
曹操初時還挺高興,但聽到“大功告成”“還政天子”,臉上的笑容不禁凝固了——天子尚幼我已半百,況且他如此忌恨於我,倘若我退歸林下大權奉還,豈能容我兒孫再立朝堂?隻怕那時連我滿門老小的性命都……一想到日後之患,曹操便覺腦中隱隱作痛,笑容愈加收斂了。
他臉上的微妙變化早被董昭瞧了個清清楚楚。
【神醫華佗】
黎陽的會麵使曹操完全看清了袁譚的嘴臉,雖與其結為親家,卻依舊按兵不動,坐視他們兄弟自相殘殺。另一方麵在淇水河口下枋木以築堰,使河水流入幹涸的白溝,保障了直通鄴城的糧道,一切就緒隻等袁氏兄弟再次交惡。
亂世之中永遠不乏蠢人,袁紹在世之時獨霸河北名動天下,兩個兒子卻連他半分明智都沒學到,還把父親臨終囑咐他們兄弟要和睦的話都當做了耳旁風。哥哥袁譚為了兄弟內鬥不惜投靠外敵與虎謀皮,而弟弟袁尚明知外敵在畔還想僥幸消滅兄長。
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袁尚見曹軍在黎陽毫無動靜,而袁譚在平原招募人馬頗有複振之勢,便留軍師審配、大將蘇由鎮守鄴城,親自率領大軍再赴平原與兄長拚命。曹操見機會已到,即刻領兵向鄴城進發。那守將蘇由早與辛毗私下串通好了,要在城內舉兵以為內應,不料機密泄露倉促舉事,被審配所部擊敗,逃至洹水與曹軍會合。但因為這場亂子,審配錯失了阻擊的時機——河北重鎮鄴城竟一仗未打就被圍困了。
曹軍堆砌土山、架設雲梯、挖掘地道,想盡一切辦法攻城。袁尚與袁譚交戰正酣,無法領兵迴救,派沮授之子沮鵠駐守邯鄲、武安縣長尹楷駐軍毛城,保護鄴城通往幽州、並州的要道,等待兩路救兵和糧草。曹操豈能容他得逞?立刻將兵馬一分為二,命曹洪繼續圍困,自己則率部連戰,先取毛城再陷邯鄲,就此切斷了西北兩路的救援。冀州人心撼動,易陽縣令韓範、涉縣縣長梁岐舉城投降,被曹操加封為關內侯。不到三個月的工夫,各處營屯無不望風歸降,鄴城已儼然一座孤城了……
但鄴城乃袁紹根基所在,畢竟非尋常之地可比,加之軍師審配又是塊極難啃的骨頭,想要拿下城池絕非一日之功。好在辛毗、董昭、許攸等都曾效力河北,由他們輪番上陣策反勸降,每天都有官員士兵墜城投降。這樣一邊打一邊勸,鄴城的勢力逐步削弱,糧草也在不斷消耗中。戰事進行得異常順利,曹操也漸漸忘了許都的不愉快,每日除了尋查營寨,就是在帳中批注兵法,一邊觀望袁譚、袁尚的動靜,一邊等待鄴城情勢的變化,可謂是以逸待勞。
今天與往日一樣,荀攸與郭嘉、樓圭在大帳籌劃下一步的打算,辛毗、許攸又舉著白旗到城下喊話去了。曹操反倒渾身輕鬆,優哉遊哉整理著自己注解的兵法,當看到“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此語倒像是說眼前的戰事,他感覺如獲至寶,不禁提筆注道:“絕糧道以饑之。供其所必愛,出其所必驅,則使敵人不得相救也。”寫罷又一邊默念一邊微笑。
路粹正幫荀攸打理書簡,見他麵露喜色,趕緊湊過來逢迎:“主公近些年抄注的兵書可真不少,《三略》《六韜》《司馬法》《尉繚子》《孫
子》《墨子》《孫臏》,足足有十三大箱,稍微總結篩選一下,便是從古至今最為絕妙的兵書啊!”
曹操撫摸著這一摞摞的書簡,搖頭微笑道:“老夫昔年曾有誌向,要編纂一部《兵法節要》。可如今天下不僅狼煙四起,黎民百姓嗷嗷待哺,絕非一部兵法就能解決問題的,還要有複興社稷、經世濟民、拯救蒼生的長久之策。前日仲長統對老夫說了一番話,可謂至理名言,‘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穀也;穀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自黃巾之亂以來,百姓死亡荒疾縱橫,天下戶口不及當年三分之一。即便老夫掃盡狼煙歸於一統,以後的路還長著呢。”他本對仲長統有些芥蒂,但接觸的日子久了,竟對他的政論漸漸產生了興趣。
荀攸忽然拿起一份奏報遞了過來:“主公請看,這是令君自許都轉來的,江東孫權出兵江夏了。”
“哦?”曹操以為自己聽錯了,趕忙拿過來看——原來孫權自承接父兄之位以來勵精圖治,短短三年多的時間竟重振了聲勢,進而再次興兵攻打江夏,欲擒黃祖報殺父之仇。可更值得主意的是,孫權出兵之前竟將朝廷剛剛決定征辟的前會稽太守盛憲給殺了,而另一位避難名士孫邵卻被孫權任命為長史,心甘情願留在了江東。這無異於發出信號,孫氏與曹操之間的短暫妥協已經終結了。
曹操一陣皺眉,手指輕輕敲打著這份奏報:“難道孫權這小子真想跟我翻臉?”
路粹訕笑道:“孫權打黃祖可是好事!他與劉表再起爭執,主公正好專務河北……”
“住口!”曹操瞪了他一眼,“你曉得什麽,做好你自己的差事!”在他眼中,路粹、繁欽、劉楨這幫人再有才華也是刀筆吏,隻能充當他的口舌,是不能對重要軍機發表個人意見的。
果然,荀攸也不認為這是好事:“孫氏原本善戰,黃祖卻已年邁,我恐非是其敵,若令其占據大江東西之險,日後必複成大患。當早作防備啊。”
“防備嘛……”曹操想了想,“可令劉馥在合肥修繕城池以作防戍之策,隻要能穩固淮安之地,老夫日後便可收拾孫權孺子!”新任揚州刺史劉馥無法到孫氏占領的丹陽赴任,便在合肥落腳,最近招募流民興治芍陂(芍陂,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始建的淮河水利工程,後人又稱其為“安豐渠”,在今安徽壽縣以南。漢末劉馥對芍陂進行了修複和擴建),頗有些建樹。
郭嘉在一旁插了話:“屬下有一計,可助主公保守淮南無
曹軍進駐黎陽,袁尚唯恐鄴城有失,舍棄平原迴救,因急於撤退反被袁譚趁勢追擊,折損了不少兵馬;其部將呂曠、呂詳戰場失利,又痛恨他們兄弟不成器,失望之下率數千兵馬向曹軍投誠——曹操開始坐收漁人之利啦。
時至建安九年十月末,袁尚所部已盡數龜縮鄴城不敢再戰,袁譚還覥著臉皮跑到黎陽拜見“大恩人”。曹操也真對得起他,莫說設宴安撫,連城門都沒讓他進,還在城下列擺兵陣以作防備,隻帶著諸謀士在敵樓上與其會麵。
慘淡的日光下一切都是白蒙蒙的,袁譚帶著人馬來到城樓之前。昔日袁紹統帥的威武之師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袁譚東拚西湊的雜牌軍。這支隊伍根本談不上陣勢,鬆鬆垮垮拖了將近二裏地,有些連鎧甲都沒有,受困數月糧草不濟,麵黃肌瘦無精打采。自城樓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猥瑣不堪的景象,潦倒的將領、疲憊的士卒、羸弱的戰馬、生鏽的兵刃……唯一醒目的隻有那麵“車騎將軍”的纛旗,在料峭秋風中招搖著,就像他的主人一樣兀自感覺良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曹操隻打量這支部隊一眼就料定袁譚必亡,他手扶女牆親自喊話:“哪位是車騎將軍,請出來與老夫一敘!”
過不多時隻見兩匹快馬自人群中閃出——前麵馳的是袁譚,後麵跟隨郭圖。雖然兵勢衰弱,但袁譚這車騎將軍的麵子還要講,他頭戴紅纓兜鍪,身穿镔鐵鎧甲,外罩猩紅戰袍,依舊透著瀟灑氣派。郭圖也還是那副陰狠刻薄的模樣,布滿皺紋的臉上一絲表情都沒有,隻是鬢間又新添了幾縷白發。袁譚快馬疾馳,眼看要到曹軍近前,郭圖恐曹操突放冷箭,忙把他叫住,距城池一箭之地與曹操對話。
“末將袁譚參加曹公!”袁譚馬上拱手麵有得色。
事到如今竟還不知羞愧,曹操暗暗冷笑。許攸也在城樓上,一見昔日逼得自己投敵的冤家落魄至此,心裏說不盡的痛快,扯著尖嗓子嚷道:“大膽袁譚!你已歸順朝廷,還不下拜更待何時?”
曹操瞥了許攸一眼:“子遠何必這般苛求,老夫不過官拜司空,人家可是車騎將軍啊!”這席話說得樓上眾人掩口而笑,可是一低頭,卻見袁譚真的跳下馬來,規規矩矩跪倒在地。
眼見此人拜伏於地,曹操心頭一悸,既覺可笑又覺可悲——固然他與袁氏是讎仇,畢竟早年與袁紹有朋友之義,想當年同朝為官共抗閹黨,袁本初意氣風發桀驁不馴,現在看著這個不孝兒屈膝於敵喪
盡亡父顏麵,四世三公之族由此而衰,心中豈能不悲?
曹操真有亂箭射死這個敗家子的衝動,卻不動聲色攥緊拳頭,嘴上安撫著:“許子遠不過戲言,袁將軍也忒多禮,老夫可不敢領受你這一拜,快起來吧……”
袁譚非但不起,反而向前跪爬了幾步:“若非曹公相救,末將死無葬身之地!下跪見禮乃出自真心,曹公活命之恩末將銘記在心。生我者父母,活我者曹公!”說罷摘去兜鍪連連叩首。
天下的蠢人都以為自己能輕而易舉欺騙別人,殊不知越是誇張的表白越失敗。曹操知他是虛情假意,也跟他玩起了虛偽:“將軍太過客套,老夫不過遙做聲勢,是將軍勇猛過人剛毅果斷才將袁尚擊敗!老夫與汝父同殿為臣相交深厚,也曾征討董卓並肩而戰。當年我入主兗州之時也頗得汝父相助,至今每每憶起感恩不盡,如今將軍有難,老夫焉能坐視不理?”其實這話假得不能再假了,難道官渡之戰坑殺八萬就是曹操對袁紹的感恩嗎?
袁譚撅著屁股趴在那裏,一副狗對主人獻媚的模樣,信誓旦旦:“末將歸順曹公,自當肝腦塗地效死以報。”
“非是歸順老夫,乃是歸順朝廷,從今以後咱們同為天子效力。”這番話曹操不知說過多少遍,以前每次出口都興致盎然,可今天再說卻味同嚼蠟。
袁譚還是不肯起來,撩著眼皮試探道:“末將既已是朝廷之人,不敢再僭越名號,請曹公另賜官爵。”
曹操聽他主動要官,不禁皺起眉頭——袁譚這個車騎將軍是自稱的,青州刺史是暫領的,並無正式名分,倘若假朝廷之命給他一個,日後再領兵剿滅他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而他光腳不怕穿鞋的,破罐破摔想翻臉就翻臉,這個官還是不能給。曹操正思慮如何應對,一直趴在女牆邊的郭嘉先喊開了:“袁將軍,任命官職非等閑之事,我家曹公需修表請奏朝廷。你被庶弟所逼失卻侯位,若是朝廷恩準,可將汝父之爵盡數轉賜與你,我家曹公日後還要請你助一臂之力共討袁尚。如今你且暫領青州刺史,待朝廷批奏之後再正式授你官職!”
袁譚半信半疑,說把父親的一應官爵都給自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曹操既要借己之力討袁尚,也說不定會大發慷慨。他思量一會兒還是樂嗬嗬道:“多謝曹公一番厚賜。”這才慢吞吞爬起來。
曹操瞧他這副狼狽相,簡直厭惡到了極點,可還得微笑著把事辦完:“袁將軍,聽說你有個女兒?”
袁譚也預料到他可能會要
人質,趕緊答複:“勞曹公關照,小女年紀尚小,不過四五歲。”
“嗯。”曹操點點頭,“老夫恰有一子,名喚曹整剛剛兩歲,將軍若是不棄可否將愛女嫁於吾兒?”
這樣荒唐的孩童聯姻其實就是人質約定,不過有話不明說,也算給袁譚留了麵子。袁譚哪裏還敢拒絕,趕忙兩次跪倒:“在下賤女得配曹公虎子,榮幸至極!”
“哈哈哈……咱們已做了親家,豈能再行此大禮?”
“曹公說得是。”袁譚也是滿麵堆笑,“小女就在軍中,在下這就遣人送至城內,不知曹公可需三媒六證之人?”
“我看辛佐治便可,老夫將他留於帳下,我與將軍一幹事務皆由此人經手,日後若有差失老夫也要向此人問罪!待咱們破了袁尚之後,我再將其歸還將軍帳下。”其實辛毗已被表奏為議郎,根本不可能再迴去,曹操這麽說是為了迷惑袁譚。
“也好……”袁譚不明就裏,還在為曹操扣留他一個智囊而惋惜。
“將軍首戰告捷,還需安撫郡縣,老夫就不留將軍多呆了。還望你速迴平原整頓兵馬,來日共討袁尚。”曹操希望他趕緊走,迴平原整備人馬接著跟袁尚互相殘殺。
其實袁譚也不想留,也願意盡快迴去召集兵馬囤積糧草,日後先滅袁尚再戰曹操恢複河北之地,彼此心照不宣:“既然如此,末將告辭了。”
“親家一路珍重,日後滅了袁尚我幫將軍奪迴乃父官爵。將軍若想重領四州州牧已是不可能了,不過隻要將軍肯為朝廷出力,這冀青幽並可以任取其一,老夫可令將軍劃地而治!”曹操說這般鬼話連眼都不眨一下。
袁譚跨上戰馬假惺惺道:“在下為朝廷效力,為曹公盡命,安定天下不求一己之榮。”
若不求一己之榮何至於跟弟弟爭得你死我活?曹操並不戳穿:“將軍深明大義,真是國家之福、百姓之幸、乃父之榮耀……”這話實有挖苦的味道。
“末將一定不負明公所期,日後好好報答您!”袁譚也意味深長地迴了一句,撥馬欲去。可剛揚起馬鞭又想起件事,趕緊迴頭,“還有一事相求曹公。末將所部糧草吃緊,可否……可否……”
連糧食都沒了,還沒完沒了廝殺。曹操心裏嘲笑,臉上卻裝出副犯難的樣子,咋著嗓子對身邊的人說:“哎呀!袁將軍缺糧,咱們有富裕糧食嗎?”
都是聰明人,見其明知故問就知道該說什麽,卞秉擠眉弄眼道:“
啟稟主公,我軍也沒有餘糧啦!大軍方至黎陽,輜重糧草還沒到。不怕列位笑話,末將現在還餓著肚子呢!”卞秉就是管輜重的,他在這兒站著豈能沒糧?
“唉……袁將軍真是大幸,能找咱們求糧,可不知咱們的糧食尋誰去借。”郭嘉也跟著起哄。
董昭見他們都充黑臉,便出來扮白臉:“話雖如此,袁將軍既然張了口,若顆粒不給豈不失了朝廷臉麵?再者倘若袁將軍無糧,如何迴平原布兵呢?”
曹操手撚須髯假意沉吟,仿佛下了多大決心似的,這才一拍女牆答複道:“袁將軍切莫見笑,老夫軍中尚且乏糧。但你既然開口相求,也不能坐視不理。就在軍中今日糧草中勻出一百斛相贈,另外還有些麥屑糠皮一並給你了,先拿去解燃眉之急吧。”這點糧食不過是曹軍的九牛一毛。
“這就感恩不盡了……”袁譚再三道謝,方馳馬而去。
曹操望著袁譚馬蹄揚起的煙塵不禁冷笑——袁本初,這就是你養的好兒子!你一生愛惜臉麵,留這樣的不肖之子在世上豈不是恥辱?老弟可要搶你的河北之地了,這不單是為我自己,也算是老朋友幫你清理門戶……他尚在遐想,又見郭圖還愣在城下,正仰頭怒視著他,那雙鷹隼般的眼睛猶如利刃一般。
曹操被這目光瞪得渾身難受,趕緊轉過臉去:“老夫很討厭郭圖這個人。方才借糧那番欺瞞之語,隻怕騙得了袁譚,卻難騙此人。”
郭嘉斜了自己的同族遠親一眼,笑道:“郭公則不能求同合眾,當年我歸附主公之時曾有意勸他同來,他卻道追隨袁本初別無二誌。現在禍到眼前還不醒悟,袁譚作亂有一半是他挑撥出來的。他也算個聰明人,行事卻如此偏激,八成是瘋了!”
樓圭笑嗬嗬挖苦道:“說來巧得很,昔日橋公家傳的《禮記章句》中引《大戴禮》一句話,我看說郭圖與袁譚正合適。‘富恭有本能圖,修業居久而譚(譚,廣大,宏大。意為業安居於久而自大也)’,隻不過他倆圖者不圖,譚者不譚,倒像是一個瘋子保一個傻子,郭圖不能富恭守本,袁譚也休想修業久存!”眾人聞聽無不莞爾。
荀攸卻搖頭歎息:“我與郭公則也算舊交。當年南陽名士陰修為潁川太守,以鍾繇為功曹、荀彧為主薄、郭圖為計吏,又舉我為孝廉。當年大家在一處談天論地如同兄弟,現在他卻離我們這麽遠,誰能想到啊……”眼望著郭圖憤恨一場無奈而去,他越發沉吟不已。
“老夫與袁紹何嚐不是至交?”曹操
撚髯苦笑,“事到臨頭又能如何?這天下人情忒薄,就是……”就是天子也未必能竭誠相待,這想法再強烈也不能當眾說出來。
其實千難萬難,最難的還是辛毗,他已經暗通書信給兄長辛評了,可是辛評不但不考慮歸降,還迴書罵他叛國投敵有辱辛氏家門,今天袁曹相會,辛評竟連麵都沒露,實在是不願意認他這個弟弟了。辛毗心頭猶如刀割一般,望著漸漸散去的袁軍呆呆出神。
“佐治!交給你的事情辦好沒有?”
辛毗聽到問話,趕緊迴過神來:“啟稟主公,在下已聯絡到鄴城將領蘇由。此人頗受袁尚重用,可於我軍攻城之際舉兵內應。”
“很好。”曹操拍拍他肩膀,“封官許願老夫不在乎,盡可能拉攏些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掃平河北全境還需多費心機。”
“諾。”對於辛毗來說,現在掃平河北固然要緊,更重要的則是救家人脫苦海,審配之偏執也不遜於郭圖,家眷在鄴城如在虎口。
這時忽聽許褚粗暴的吼叫聲:“站住!你們什麽身份?竟敢硬闖敵樓還有沒有規矩啦!”他手持長矛守在樓閣口,不準任何閑人隨便登樓。
“仲康!”曹操叫住許褚,“為何喧嘩?”
“降將呂曠、呂詳吵著要見您。”
“現在同為朝廷之將,你何必計較他們身份?叫他們進來吧……”把朝廷二字掛在嘴邊不知不覺已成了曹操的習慣,但是自從出了金殿之事,他再提及這兩個字卻感覺酸溜溜的。
許褚閃開道路,呂曠、呂詳也自知是降將,早把佩劍摘了,一出閣門就拜倒在地:“我等向主公請罪!”
“何罪之有?”曹操見他倆每人手中都捧著隻錦囊,“這是什麽?”
呂曠戰戰兢兢道:“剛才袁譚命部從送其女入城,有個仆僮模樣的人找到我們兄弟,說袁譚希望我們繼續做袁氏之臣,不保袁尚可以去保他,還留下這兩枚印。”
“哦?”曹操打開錦囊觀看,原來是兩枚四四方方的將軍金印,大小倒有四寸許,分量著實不輕,便不再多看放迴呂曠掌中,“既然是袁譚送你們的,那就收著好了。”
“不敢不敢!”呂曠嚇得金印脫手,匆忙頓首,“我二人已經歸順明公,豈肯再為袁氏賣命。河北之民深受其苦,河北之兵皆遭其害,我二人視袁譚已如讎仇。明公若不信我們誠意,我等就……就……”
曹操屈膝拾起金印,固執
地塞進他們懷裏:“老夫幾時懷疑你們了?那袁譚不修恩德癡心妄想,僅憑兩枚金印就想拉攏兩員大將,天下哪有這般容易之事?你們既然肯來上繳,那老夫照舊賜給你們,另外我再給你們每人加一顆玉印。”
“玉印?”二呂對望一眼。
“老夫念你們投誠有功,表奏你二人為列侯。”
“啊!”二呂呆了半晌,忽然齊聲表態,“我兄弟肝腦塗地誓死追隨主公!”這呂曠、呂詳雖稱不上什麽名將,但曹操有意千金買骨,隻要厚待這兩個人,就不愁其他河北之人不來投降。
“哈哈哈……”曹操仰麵大笑,瞧著二人下城而去,又對眾人道,“我早料到袁譚乃是詐降。他打算讓我攻袁尚,然後得以趁這個時機招募兵馬搶占地盤。等我破了袁尚以後,他也準備得差不多了,再趁我軍疲弱之際對老夫下手。可他忘了一點,袁尚若破,我軍士氣旺盛,有何疲弱給他利用呢?此真無用之計!”
許攸此番抱著複仇的心態而來,早就迫不及待,搓手道:“阿瞞兄,咱們下手吧!先滅了袁尚狗子,然後再把袁譚除掉。”
“不必著急。”曹操沉得住氣,“袁譚想坐收漁人之利,可是老夫何嚐不想,看誰最後得逞!兄弟之爭再甚也是家務,可袁譚向我屈膝如同叛國投敵,他們兄弟之仇恨愈烈,袁尚豈能再容這叛徒做大?這哥倆都是寧予外敵不予家奴,等著瞧,我料他們勢必再起幹戈,咱們隻需坐山觀虎鬥,擇機而動便可……傳令各營,明日一早全軍南撤。”
“主公有意收兵?”眾人麵麵相覷。
“既來之則安之,並不是收兵。”曹操微然一笑,“淇水(古黃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正經黎陽以南,咱們引水注入白溝(即現今衛河的上半段,遠在太行山區。漢時古白溝已幾近幹涸,曹操這次工程使淇水向東北注入白溝,一直通向海河,在天津市入海),日後我軍糧草可直達鄴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一切準備,就等著時機到來!”
“明公高見,我等不及!”
曹操已把朝廷裏的不愉快拋到一邊,仗雖未打卻已胸有成竹。他眺望著遠處的山巒,長長地舒了口氣——忽然有一陣歌聲隱約傳入耳中:“你們聽,這是什麽歌?”
正說話間那歌聲越來越清晰,似是首激昂的軍歌,眾人低頭找尋,但見城下將士各司其職,鍘草的鍘草、喂馬的喂馬、運糧的運糧,可無論幹什麽都高高興興哼著歌。一人唱百人唱,聲音越
來越齊,最後終於匯成了震天動地的歌聲:
〖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
金鼓震上下,幹戚紛縱橫。
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字識足臧。
經曆萬歲林,行行到黎陽。〗
“妙啊!妙啊!”曹操格外興奮,迴頭掃視眾人,“這詩大長我軍士氣,是何人所作?”
眾人紛紛搖頭,記室劉楨從人堆後麵擠了過來:“啟稟主公,此乃大公子所作。”曹丕自那日得吳質點撥,早就盼著展示才能的機會,一路上連著寫出三首軍旅之作,安排曹真、曹休、王忠、朱鑠等人四處傳唱,幾天下來連火頭軍都會了。
曹操聽說是兒子寫的,明明心裏已樂開花,卻裝出一臉挑剔:“詞句粗陋了些,不過教給當兵的唱還湊合。”說罷扭臉朝著城外,不叫旁人看出自己的喜悅。
劉楨也是曹丕的好友,趕緊趁機美言:“這幾日公子甚是用心,不單是寫了詩,這會兒還在城中撫慰百姓呢!”曹操的兒子哪個能不誇?劉楨開了這個頭,其他人紛紛讚譽,都說他們是父子英雄一脈相承。
董昭低著頭湊到曹操身邊誇道:“賢愚相較高下立判,袁本初之子皆是無能庸才,曹公之子乃是人中英傑。”
“過譽啦,不過一首詩嘛。”曹操目視遠方微然含笑。
“得佳兒以傳祖業乃人生一大快事。”董昭邊說邊注意著他的表情,“本朝父子俱為名臣的為數不少,昔日李郃、李固兩代賢良,周景、周忠父子三公,那楊家一門四代宰輔更不用說,我看曹公之子也是大有可望!試想將來大功告成,您還政天子退歸林下,再觀公子輔保朝綱大展雄才,豈不是美事?”
曹操初時還挺高興,但聽到“大功告成”“還政天子”,臉上的笑容不禁凝固了——天子尚幼我已半百,況且他如此忌恨於我,倘若我退歸林下大權奉還,豈能容我兒孫再立朝堂?隻怕那時連我滿門老小的性命都……一想到日後之患,曹操便覺腦中隱隱作痛,笑容愈加收斂了。
他臉上的微妙變化早被董昭瞧了個清清楚楚。
【神醫華佗】
黎陽的會麵使曹操完全看清了袁譚的嘴臉,雖與其結為親家,卻依舊按兵不動,坐視他們兄弟自相殘殺。另一方麵在淇水河口下枋木以築堰,使河水流入幹涸的白溝,保障了直通鄴城的糧道,一切就緒隻等袁氏兄弟再次交惡。
亂世之中永遠不乏蠢人,袁紹在世之時獨霸河北名動天下,兩個兒子卻連他半分明智都沒學到,還把父親臨終囑咐他們兄弟要和睦的話都當做了耳旁風。哥哥袁譚為了兄弟內鬥不惜投靠外敵與虎謀皮,而弟弟袁尚明知外敵在畔還想僥幸消滅兄長。
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袁尚見曹軍在黎陽毫無動靜,而袁譚在平原招募人馬頗有複振之勢,便留軍師審配、大將蘇由鎮守鄴城,親自率領大軍再赴平原與兄長拚命。曹操見機會已到,即刻領兵向鄴城進發。那守將蘇由早與辛毗私下串通好了,要在城內舉兵以為內應,不料機密泄露倉促舉事,被審配所部擊敗,逃至洹水與曹軍會合。但因為這場亂子,審配錯失了阻擊的時機——河北重鎮鄴城竟一仗未打就被圍困了。
曹軍堆砌土山、架設雲梯、挖掘地道,想盡一切辦法攻城。袁尚與袁譚交戰正酣,無法領兵迴救,派沮授之子沮鵠駐守邯鄲、武安縣長尹楷駐軍毛城,保護鄴城通往幽州、並州的要道,等待兩路救兵和糧草。曹操豈能容他得逞?立刻將兵馬一分為二,命曹洪繼續圍困,自己則率部連戰,先取毛城再陷邯鄲,就此切斷了西北兩路的救援。冀州人心撼動,易陽縣令韓範、涉縣縣長梁岐舉城投降,被曹操加封為關內侯。不到三個月的工夫,各處營屯無不望風歸降,鄴城已儼然一座孤城了……
但鄴城乃袁紹根基所在,畢竟非尋常之地可比,加之軍師審配又是塊極難啃的骨頭,想要拿下城池絕非一日之功。好在辛毗、董昭、許攸等都曾效力河北,由他們輪番上陣策反勸降,每天都有官員士兵墜城投降。這樣一邊打一邊勸,鄴城的勢力逐步削弱,糧草也在不斷消耗中。戰事進行得異常順利,曹操也漸漸忘了許都的不愉快,每日除了尋查營寨,就是在帳中批注兵法,一邊觀望袁譚、袁尚的動靜,一邊等待鄴城情勢的變化,可謂是以逸待勞。
今天與往日一樣,荀攸與郭嘉、樓圭在大帳籌劃下一步的打算,辛毗、許攸又舉著白旗到城下喊話去了。曹操反倒渾身輕鬆,優哉遊哉整理著自己注解的兵法,當看到“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此語倒像是說眼前的戰事,他感覺如獲至寶,不禁提筆注道:“絕糧道以饑之。供其所必愛,出其所必驅,則使敵人不得相救也。”寫罷又一邊默念一邊微笑。
路粹正幫荀攸打理書簡,見他麵露喜色,趕緊湊過來逢迎:“主公近些年抄注的兵書可真不少,《三略》《六韜》《司馬法》《尉繚子》《孫
子》《墨子》《孫臏》,足足有十三大箱,稍微總結篩選一下,便是從古至今最為絕妙的兵書啊!”
曹操撫摸著這一摞摞的書簡,搖頭微笑道:“老夫昔年曾有誌向,要編纂一部《兵法節要》。可如今天下不僅狼煙四起,黎民百姓嗷嗷待哺,絕非一部兵法就能解決問題的,還要有複興社稷、經世濟民、拯救蒼生的長久之策。前日仲長統對老夫說了一番話,可謂至理名言,‘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穀也;穀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自黃巾之亂以來,百姓死亡荒疾縱橫,天下戶口不及當年三分之一。即便老夫掃盡狼煙歸於一統,以後的路還長著呢。”他本對仲長統有些芥蒂,但接觸的日子久了,竟對他的政論漸漸產生了興趣。
荀攸忽然拿起一份奏報遞了過來:“主公請看,這是令君自許都轉來的,江東孫權出兵江夏了。”
“哦?”曹操以為自己聽錯了,趕忙拿過來看——原來孫權自承接父兄之位以來勵精圖治,短短三年多的時間竟重振了聲勢,進而再次興兵攻打江夏,欲擒黃祖報殺父之仇。可更值得主意的是,孫權出兵之前竟將朝廷剛剛決定征辟的前會稽太守盛憲給殺了,而另一位避難名士孫邵卻被孫權任命為長史,心甘情願留在了江東。這無異於發出信號,孫氏與曹操之間的短暫妥協已經終結了。
曹操一陣皺眉,手指輕輕敲打著這份奏報:“難道孫權這小子真想跟我翻臉?”
路粹訕笑道:“孫權打黃祖可是好事!他與劉表再起爭執,主公正好專務河北……”
“住口!”曹操瞪了他一眼,“你曉得什麽,做好你自己的差事!”在他眼中,路粹、繁欽、劉楨這幫人再有才華也是刀筆吏,隻能充當他的口舌,是不能對重要軍機發表個人意見的。
果然,荀攸也不認為這是好事:“孫氏原本善戰,黃祖卻已年邁,我恐非是其敵,若令其占據大江東西之險,日後必複成大患。當早作防備啊。”
“防備嘛……”曹操想了想,“可令劉馥在合肥修繕城池以作防戍之策,隻要能穩固淮安之地,老夫日後便可收拾孫權孺子!”新任揚州刺史劉馥無法到孫氏占領的丹陽赴任,便在合肥落腳,最近招募流民興治芍陂(芍陂,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始建的淮河水利工程,後人又稱其為“安豐渠”,在今安徽壽縣以南。漢末劉馥對芍陂進行了修複和擴建),頗有些建樹。
郭嘉在一旁插了話:“屬下有一計,可助主公保守淮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