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都備戰】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十月己巳,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雖然未發生什麽變故,但這一天是立冬,許都朝廷恢複了廢止十五年的立冬大禮。尚書令荀彧為此籌劃已久,曹操也特意脫離軍隊提前趕迴許都參加典禮。

    按照禮製的規定,此日夜漏未盡五刻(即太陽升起之前),滿朝文武都要換上皂色禮服,到都城黑郊(北郊)迎接第一縷北風,然後迴府換上絳色禮服入宮朝賀,這紅衣服一直要穿到冬至,還要在皇宮演八佾之舞、總章之樂,整個儀式才能結束。在此期間朝廷各個署衙都暫停理事,皇宮也不進行朝會聽政。

    曹操是前一晚趕迴許都的,來到幕府根本沒來得及合眼天就快亮了,趕緊換好了紅色禮服登車出城,隨著百官的隊伍來到北郊行禮。這樣重大的場合他不能不參加,因為誰都清楚,沒有曹操親臨的典禮是根本沒有意義的。而之所以恢複這種儀式,就是向天下證明,大漢朝還是大漢朝,一切規矩禮法還在。

    行過迎氣之禮,天還沒有大亮,曹操趕緊把荀彧叫到自己馬車上。“曹公要去哪裏?”荀彧捂著嘴直打哈欠,看來昨晚也沒有睡踏實。

    “立刻入宮。”曹操卻顯得精力旺盛,“我隻能在許都停留一日,明早就得領軍北上,所有事務都要在今日之內處理完。”

    “按禮製咱們必須換上絳色吉服,還是先迴府吧。”

    “不必,我已命王必取來送至省中了,連你的那一套也叫他去辦。荊州別駕劉先還在我府裏等著朝覲呢。”

    “哦。”荀彧有些怏怏不快。按照禮製規定,行過迎氣之禮就不能再進行朝會了,曹操這是自己恢複禮製,而又親手破壞。

    曹操哪有心思考慮這些,滿腦子都是打仗的事:“鍾繇的奏報我已經在路上看過了。河內太守王邑拒不入朝,其手下範先、衛固假借民意要求挽留,一定又是高幹搞的鬼!這小子與袁家兄弟是一窩狼,我若出兵河北,他必然還要在關中作亂,恐怕會比上次更厲害。據聞崤山一帶的黃巾餘寇屢屢與高幹往來,這支人馬也不可小覷。”崤山的黃巾首領張晟(shèng),因慣騎白馬綽號“張白騎”,手下有匪徒一萬多人,因為關中勢力不一,這支黃巾餘黨不但沒有被剿滅,近些年反而不斷壯大,儼然成一方割據,與弘農眾多土豪互為表裏,私底下還和劉表勾結。這支部隊若再被高幹染指,南北之敵將會串通一氣。

    反常的是荀彧卻一點兒都不

    著急:“情勢不同了,高幹已掀不起風浪了。”

    “哦?”曹操極少見到他這般樂觀。

    “民心向背已然分明,天下戰亂已久,關中百姓氏族都企盼安定,即便有幾個好亂者又能如何?王邑並無野心,隻是貪戀實權不肯入朝,範先、衛固那些人不過是跟著瞎鬧,至於黃巾張白騎,也不再是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太平道徒了,全是為了一己私利。以朝廷之威明公之武,這幫小敵根本不值一提。前番郭援攻河東,絳邑縣長賈逵寧死不肯投降,郭援將其投在枯井裏,隻一夜的工夫就被人放走了。您說這是為什麽?”

    “為什麽?”曹操很想聽他的高論。

    “因為人心思安,士庶皆知朝廷威信,不想再打仗了。前日弘農郡竟遣來功曹孫資入朝呈上計簿(漢代地方每年向朝廷上報政治、經濟、司法報告喚作“上計”製度,負責遞送的人稱“計吏”,所遞送的匯報材料叫“計簿”),北方戰亂十五年了,終於重見地方計吏啦!這證明咱們的努力沒白費,明公若一舉掃平河北,荊州劉表何足掛齒?天下就要平定啦!”荀彧格外激動。

    曹操連拍大腿:“借令君之吉言,老夫必定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給賈逵、孫資升官,在朝廷表彰他們!”但是嚷過之後他又漸漸冷靜下來,“話雖如此,但高幹之變不可不防。關西諸將恃山川險要戰馬精良,公然征討勢必生亂。張晟寇崤山、澠池間,南通劉表北連高幹,衛固這幫人又跟著鬧,這也足以為害一時。河東背山帶河四鄰多變,乃當今天下之要地也。令君還應為我舉薦一個蕭何、寇恂那樣的才智之士接管王邑領地。”

    荀彧微然一笑:“這個人選我早已引薦給曹公了。”

    “誰?”

    “就是杜畿啊!”

    “杜伯侯……”曹操真有些舍不得。那杜畿很被看重,雖然才進幕府幾個月,論恩寵卻超過了所有的掾屬。曹操很重視京師輿論,而先前任命的趙達、盧洪等校事人品猥瑣遭人唾恨,所以又設司直一職,作為司空下屬專門監察朝廷百官,命杜畿充任了這一職位;此後沒過多久就轉任護羌校尉,躋身朝廷大員;曹操駐軍西平之際,又升縣為郡,讓杜畿領西平太守監察諸軍——數月之間連升三級,自幕府建立以來,還沒有一個掾屬躥升這麽快。

    “就是他!”荀彧連連點頭,“此人勇可當大難,智可應猝變,又是京兆人士,熟悉民情人脈廣博,鎮守河東非他莫屬。”

    “好吧,讓杜畿

    當河東太守,召王邑速速入朝不可抗命。”說罷曹操頓了一會兒,似乎漫不經心地問,“令君是不是對老夫設立司直官有什麽意見啊?”

    又是校事又是司直,搞得許都百官緘口不言,荀彧怎能沒意見?可他也不好當麵批駁,隻委婉道:“當年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隻因重用江充那等挑撥是非的小人,才落得太子冤死、輪台罪己,明公當引以為鑒。”

    曹操也不反駁,卻說:“你若不提孝武帝殺子之事倒也罷了,若細說起來當初還是丞相司直田仁打開城門,放跑太子劉據的。可見這類官員也是有好有壞的。如果說校事官是江充,那司直官就是田仁,君子與小人老夫都要用,還都要用好。”

    說話間已到皇宮門口,馬車就不能繼續前行了,曹操與荀彧攜手攬腕入端門,穿儀門來到禦園中。因為冬至罷朝,四下裏靜悄悄的,無論朝臣還是郎官都迴府邸了,隻有零星的羽林虎賁把守各個宮門,二人去至中台更換了絳色禮服,又來到玉堂殿下。許都皇宮也在一步步修繕擴大,今年又增了幾座宮闕,殿前的青銅刻漏也是重新鑄造的。這會兒太陽才剛剛升起來,照得這些精美的銅器熠熠生輝。

    荀彧雖折騰了半宿,但心情還不錯,好久沒跟曹操暢談意趣了。他漫步在皇宮庭院中,望著簇新的刻漏、日晷(刻漏、日晷,古代計時裝置。刻漏以滴水刻度的方式計算時間,把每天劃分為100刻,每刻大約15分鍾;日晷是憑借影子估測時辰)道:“我記得昔日洛陽南宮有一對渾天儀、地動儀。”

    “沒錯,孝順帝朝太史令張衡親自督造的,據說為了製造這兩件東西他花費了將近四年。惜乎最終毀於董卓那場大火了。”曹操語氣中竟有幾分嘲諷。

    “我想召集博士和工匠重鑄這兩件東西。”

    “重鑄?”曹操笑了,“這兩件東西有什麽用呢?就說那地動儀吧,張衡造它之前就地震,造它之後依舊地震,不能救民於危難反倒給朝廷添亂。自從有了這地動儀,三公罷免又添了一條地震,龐參、王龔都是那時候的輔弼良臣,不也是因為地震罷免的嗎?就是孝順帝也不得不下罪己詔。張衡奏疏裏寫得明白,‘妖星見於上,震裂著於下,天誡祥矣,可為寒心。今既見矣,修政恐懼,則轉禍為福’。他本想鏟除奸佞報效君王,結果卻誤傷良臣到處結怨,滿腹忠心反辦了錯事,最後因為讒言遷往河間任國相。說他壞話的不光有小人,也有君子,都怕他以災異之事上書彈劾啊!董仲舒說‘視前世已行之事,觀天人相與之際’。我

    朝這天人感應之說實在是厲害。”

    “您信這些嗎?”

    曹操搖搖頭:“我從來不信什麽天意天命!”

    荀彧雙目炯炯望著他,不知該說什麽——不信天命的人固然不會被讖緯迷信之說所迷惑,但不信天命也意味著什麽事都可以做!最最可怕的是現在不信將來卻信……荀彧不敢再往下想了,岔開道:“張平子的奏章你竟記得這般清楚,實在不簡單。”

    曹操白了他一眼:“令君當我是何人,自小就是魯莽武夫?當年我任議郎,也沒少在洛陽東觀博覽群書。記得那年禦園裏跑進一條頂著冠戴的狗,我還與陳耽聯名上書,扳倒了宦官一黨的太尉許戫(yu)。世事多舛,想不到如今……”他低頭看著自己的手,那雙曾經光滑圓潤的握筆杆子的手,如今因為歲月流逝和戰事奔波早已經變得粗裂,每一道皺紋裏不知飽含了多少血腥和人命!

    荀彧也歎了口氣:“我當年擔任守宮令,隻管為天子保存筆墨,如今是尚書令,天天指揮尚書、令史舞文弄墨了。”

    “令君當年未成名之時,何顒(yong)就說你有王佐之才,有今天這般位置乃是理所應當的。”

    “王佐之才……”荀彧一陣苦笑。王佐之才確實不假,不過佐的究竟是誰呢?

    曹操忽然想起件事:“我南下之前曾上書請封十幾個人的侯位,別人都具表謝恩了,怎麽令君不肯接受呢。”他這次表奏的都是當年協助舉兵的功臣,有的已經在朝為官、有的是將軍、有的是掾屬。表夏侯惇為高安亭侯、荀攸為陸樹亭侯、鍾繇為東武亭侯……荀彧名列榜首,請封為萬歲亭侯。

    荀彧默然望著宮闕,從袖子裏掏出卷竹簡:“您是說這個吧。”

    “你沒將它呈遞天子?”曹操接了過來,果然是自己親筆寫的:

    〖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勳。是故曲阜之錫,不後營邱;蕭何之士,先於平陽。珍策重計,古今所尚。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遵照明公之意,天子要看的文書豈能不經我手……”荀彧話中帶了幾分無奈。

    “令君也忒自謙

    。”曹操把表章遞還給他,“我這上麵寫的哪一條不是令君的功勞,一個小小的亭侯你都不願意接受嗎?還是將他轉奏天子吧。”

    荀彧呆呆地搖了搖頭:“一者在下不過是因明公之信賴才能主持朝政,算不得什麽天子親命,不敢說有什麽功勞……”

    “胡說八道!”曹操一甩衣袖,“你為尚書令難道沒有天子詔命?莫非又是孔融那廝瘋言瘋語?”

    荀彧不說是,卻也不說不是:“即便沒這樣的閑話,在下也不敢領受。您提到的這個封邑,乃是新鄭縣萬歲亭,輕易不與外臣。荀某何德何能,敢僭越這‘萬歲’二字?”

    “不過就是個地名,無須考慮太多。以令君之功就是封在那裏又有何不可?如今朝廷輔弼乃是你我,老夫征戰於外,令君輔政於內,享其功勞理所應當。你若實在過意不去,不妨也學學老夫,三讓而後受之嘛!”曹操不禁大笑。

    荀彧萬萬不能理解,曹操為什麽還笑得出來?這些年來他與曹操之間似乎多了一堵無形的牆壁,再也找不迴在兗州創業時的親近感了。他收起表章沉默了片刻才道:“還有些事情我早就想跟您說了。陳群守孝期滿迴朝後,頭一件事就是參奏郭嘉,指責他聚斂財貨不治行儉,家族群小在外麵胡作非為!還有在您家鄉任縣令的袁渙也上書稱丁斐以權謀私聚斂民財,借撥發屯田耕牛之機中飽私囊,許子遠、劉子台也不遑多讓。還有……”他不好意思再提曹洪斂財之事了,已經說過無數遍了。

    曹操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可還是覥著臉皮道:“他們都是有功之人,出生入死受過罪,也不便管得太苛嘛……陳群迴來是不是帶著他那同鄉鄧展?此人頗有武藝,令君表奏他一個官職吧。”

    荀彧見他故意轉移話題,接過話茬又問:“表奏之事自然要辦,可那幾個不法之徒您怎麽處置?”

    曹操拍拍荀彧的手:“有勞令君勸勸陳群、袁渙他們,給大家留個麵子,也是給老夫麵子嘛!我也再去狠狠訓他們,叫他們規矩一些,聚斂來的財物該還的就還,咱們息事寧人為妙。”

    這純粹是和稀泥,丁斐、曹洪那幫人都是上古的貔貅轉世,從來都是隻進不出,吞下去的財貨豈能往外吐?至於郭嘉不治行儉,那些糊塗賬可怎麽算啊?荀彧見他這般態度也無可奈何,歎息道:“暫依明公之言吧。不過治律者不可犯律,否則受損的乃是朝廷,喪失的乃是民心,還望明公三思。”

    “是是是,老夫記下了。”曹操又點頭又

    哈腰。

    “還有,關於征辟盛憲之事,孔融再三向朝廷訴說。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啊?”

    “唉!孔融那廝真是可恨,凡事都要給老夫找麻煩。”

    “明公不要怪他,他也是為朝廷著想。那盛憲曾任會稽太守,與孫氏有些嫌隙,您若不征他入朝,隻怕將來他喪於孫氏之手。明公若見死不救,豈不有損威名。還有那孫邵,雖曾為孔融的故吏,但也是一方才士嘛……”

    “好好好!”曹操擺了擺手,“就依孔融之意,咱們暫且圖個耳根清靜。”

    “還有仲長統……”

    “不行!此人絕對不行。”曹操一口咬定,“老夫不否認《昌言》乃一代奇作,可若依此法治國是根本行不通的。亂世不可循常規,眼前打仗才是最重要的。若不能平定河北、掃滅荊州,一切都隻是不切實際的空談。”這固然是一個理由,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斷章取義讀到仲長統那句“擁甲兵與我角才智,逞勇力與我競雌雄,不知去就,疑誤天下,蓋不可數也”,給他留下了惡劣印象。

    荀彧早料到他會反駁,早想好了說辭:“明公莫要把這仲長統當白麵書生,他也曾遊曆四海,而且還曾為並州座上客,高幹格外看重此人,而他卻以為高幹難成大事,故而棄走京師的。您若是把他帶入軍中,若並州有變,隨時都可以請他參謀啊。”

    “哦?”一提到有益於軍情,曹操的態度馬上變了,“那就……征他為掾屬。”

    “不行不行!‘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一般掾屬怎能盡其才?”

    “依令君之意呢?”

    “最小也得給個參軍!”荀彧一口咬定。

    “不過是參謀並州軍務,豈能一入幕府就為參軍?”

    荀彧懇切道:“明公若能取下冀州,此人必有大用……”

    “大用?也罷!就依令君之言。辟仲長統為幕府參軍,即刻至行轅報到,明日就隨我一同北上出兵。”曹操來了精神,“還有鮮於輔、田豫、董昭等所有跟河北沾得上關係的人全都隨軍出征,老夫要一舉勘定四州之地!”

    “願明公一戰成功。”荀彧見他肯用仲長統,頗感欣慰。

    曹操掃了眼刻漏:“已過了辰時,天子也該梳洗過了,老夫不能再耽擱了。”說罷他快步走到殿前黃鍾畔,吩咐宮役速速敲鍾。

    皇宮上至衛兵下至雜役都是沛國譙縣籍貫,哪個不識得曹操?趕

    緊晃動擊錘敲響大鍾——鍾聲乃是召集朝會的信號,隻要鍾聲一響,哪管什麽冬至夏至,所有朝臣必須火速進宮。曹操隻在許都停留一天,必須要把荊州劉先的朝覲對付過去。

    那悠揚的鍾聲傳得好遠好遠,荀彧也不敢怠慢,迴中台去取上殿用的笏板了。曹操望著荀彧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覺竟歎了口氣,他也覺得自己與荀彧離得越來越遠了,似乎已經有了某種摸不透的隔閡。不過這些事他並未深思,覺得隻是一個主軍一個主政,軍政之間無法避免的小摩擦罷了,完全沒把這些分歧與他專擅朝政的所作所為聯係起來。

    畢竟,如何打好眼前這一仗才是曹操想得最多的……

    【魂飛魄散】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滿朝文武誰也不會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幕。曹操給他們的印象素來是專權跋扈猶如猛虎,可今天的表現簡直像隻綿羊。荊州別駕劉先奉劉表之命來到許都,一來是朝覲天子,二來也為和解交兵之事。

    哪知劉先代劉表獻過表章之後,便開始曆數曹操之過。什麽假借聖命攻害諸侯,無故興兵侵犯荊州,把此次南陽之役的責任完全推給曹操,而且公然稱南陽郡本來就是荊州之地,理應由劉表管轄。別駕不過是州刺史手下佐官,若無特殊原因根本無權上殿,這位劉大別駕非但見了天子,還敢當殿謗擊當朝宰輔,滿朝文武都瞧得目瞪口呆,皆以為曹操定會取此人性命。哪知他竟手捧笏板一言不發,不論劉先說什麽都忍氣吞聲,甚至答應了放棄南陽的要求。

    劉先這番咄咄逼人的舉動莫說曹操一黨,就是素不相幹的大臣都有些看不下去。玉堂殿本是莊嚴之地,諸臣卻忍不住交頭接耳,有人見他抨擊曹操暗暗稱快,有人視此事為朝廷的奇恥大辱,倒也有人為曹操憤憤不平。光祿勳郗慮乃是兗州山陽人士,素與曹操一黨親善,見此光景出班插言:“方才劉別駕所言皆屬虛妄,南陽一郡雖在荊州,然更屬天子,難道劉荊州如此搶占朝廷之地非是悖逆嗎?”

    劉先在荊州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見識非比尋常。他早把南陽之戰的始末揣摩了個八九不離十,料定曹操急於迴軍北上,在這個緊要關頭提出再苛刻的條件,曹操也是非妥協不可的,趁著這機會得痛快就痛快,故而才敢當殿大言不慚,沒想到半路上會殺出個郗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無法爭辯的理由,雖說曹操專擅朝政,但隻要把天子抬出來做幌子,一切理由都會不攻自破。饒是劉先腦子快,略一思索強辯道:“昔日劉使君單騎赴任,有定宗賊、逐袁

    術之功,故而西京之時朝廷加封其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有假節之權,既有假節之權便能節製一州。下官若沒記錯曹公亦有假節之權,節製的恐怕還不止一州吧?”

    曹操雖然麵無表情,但心裏早已火冒三丈了,隻是迫於形勢不能發作罷了。這會兒郗慮出來辯駁,他也是暗暗希望能給劉先點兒顏色瞧瞧,哪知人家卻給自己丟了過來,他實在是按捺不住了,冷笑道:“不錯,本官確是身兼兗州牧之職。不過國家大事唯祀與戎,劉使君在荊州私自郊天,恐怕這就不在假節之權了吧?”

    臣子郊天是為僭越,曹操以為這句話能把劉先壓製住,哪知人家依舊有詞:“劉荊州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供奉,修章表而不獲達禦,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

    劉先這句“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供奉,修章表而不獲達禦”分明是指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阻塞王道悖逆天下。群臣聞聽此言馬上安靜下來,所有的眼睛都偷偷地瞄向曹操。大殿上霎時一片寂靜,連殿外刻漏滴水的聲音都能聽到。曹操手捧笏板一動不動,二目中已漸漸顯出殺意,咬著牙一字一頓道:“劉別駕所言‘群兇’為誰?”

    “舉目皆是!”劉先也不知是恐懼還是滿不在乎,就是不肯抬眼正視曹操。

    “舉目皆是?”曹操終於站起身來,出班一步道,“本官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劉別駕把群兇列舉出來,我願替天子剪除國賊。”說這話時他左手執笏,右手已緊緊攥住劍柄——宮殿之上本不能攜帶兵刃,但曹操憑遷都之功,已獲劍履上殿之權。但若是在禦駕麵前行兇,那他一手炮製出來的尊王禮製就蕩然無存了。

    劉先驀然轉過臉,對著曹操一揖:“漢道陵遲群生憔悴,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豈不聞恃兵則民殘,民殘則眾叛?當此時節不能使百姓安民守業,反而窮兵黷武,隻怕蚩尤(蚩尤,上古傳說中的九黎族部落酋長,因侵犯黃帝部落,被炎帝、黃帝在涿鹿之戰時聯手擊敗)、智伯(智伯,即荀瑤,春秋時晉國末期的六卿之一,智氏剿殺了中行氏、範氏,在晉陽之戰時卻被趙氏、韓氏、魏氏共同擊敗,自此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之事又要複見於今啦!”眾人聽他竟拿戰敗身死的蚩尤、智伯比曹操,都嚇得真魂出竅,全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連瞄都不敢再瞄曹操一眼。

    哪知隔了半晌,曹操竟慢慢鬆開了佩劍,猙獰的麵孔擠出一縷微笑

    :“好……好……老夫就依劉別駕之言,安民守業不動幹戈。也請您轉告劉荊州,請他也不要再行無益之事,咱們就此罷兵吧。”

    “諾。”劉先深施一禮——他心裏也打鼓,麵對曹操這樣的人物,即便嘴上再硬,心中又豈能不懼?

    荀彧在一旁看著,手裏都攥出汗來了,見事態有驚無險趕緊出班跪倒:“臣奏請天子,劉別駕乃是外臣,今供奉朝覲之事已畢,可令其退至館驛,改日再加封賞。”

    皇帝劉協不過是個傀儡,荀彧之言豈有不依之理?但還未及開言,曹操忽然厲聲打斷:“令君所言差矣!劉先千裏迢迢來至京師,不辭勞苦覲見天子,此忠義之舉何待來日再賞?不妨現在就賜劉先為武陵太守。”武陵郡亦屬荊州界內,別駕晉為太守,這已是很大的升遷。

    劉協細若遊絲般輕歎一聲,擺擺手:“就依曹公之言吧。”

    “謝陛下。”劉先跪倒謝恩,“臣願陛下萬歲永康!”起身又朝曹操拱了拱手,“也多謝曹公。”這才整理衣冠慢慢退至殿外,心中暗自思量——我憑停戰之事頂撞曹賊,他非但不怒反升我官職,這廝有剛有柔倒是條好漢,劉景升論才論智都比之不及,隻怕荊襄之地終要落入這廝之手啊……

    殿上文武眼瞅著劉先邁著四方步不緊不慢下了玉階,提了良久的心才漸漸放鬆,半晌無人再發一言。荀彧考慮到曹操違例召集朝會,若冷了場甚是不妥,便出班再奏:“臣稟奏陛下,青州刺史臧霸前有捷報遞來,北海、東萊等郡已被王師克複,還請諸位大人商議,該以何人權領兩郡政務。”

    劉協揮了揮手,麵無表情道:“那就議一議吧。”

    其實誰都知道議了也是白議,最終拍板的還是曹操,這不過象征性地走走程序。司徒趙溫手捋白髯笑道:“青州新近克複,當選德高望重之人為郡將。光祿勳郗鴻豫乃鄭康成之門生,在北海為人敬仰又頗受曹公青睞,不妨任他為郡守矯枉一時。”趙溫是出了名的圓滑,搬出郗慮這個人選,既不失朝廷的威嚴又不傷曹操的麵子。郗慮就坐在趙溫下首,聽他舉薦自己,雖明知必不能如願倒也覺得有麵子。

    哪知此言未落,對麵的少府孔融就駁斥道:“趙公所言差矣,統轄一郡文修武備,非郗鴻豫所長也。”他也真拉得下臉來,當著人家的麵如此批駁,非但得罪了郗慮,弄得趙溫也下不來台。

    滿朝文武皆知郗慮親善曹操,孔融如此不留情麵哪個敢再議下去。正在此時天子卻不冷不熱發了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曉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曉磊並收藏卑鄙的聖人:曹操(1-1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