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借漢獻帝敲打袁紹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下屯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月,曹操準備兵發梁縣之際,又蓄意拉攏了另外一支部隊——匈奴。
中平年間匈奴內部反對單於協助漢廷討伐幽州叛亂,因為爆發了十萬人的大規模叛亂,單於羌渠被殺。羌渠之子於夫羅自稱單於,流亡洛陽請求朝廷出兵協助戡亂。正逢董卓進京天下大亂,於夫羅輾轉大漢北州劫掠為生,後來以河東郡平陽縣為根據地,也開始與各地割據勢力縱橫捭闔。
三年前,袁術自南陽北上,企圖與公孫瓚南北合力消滅袁紹,順便拉攏了黑山軍與於夫羅。曹操給予迎頭痛擊,在封丘大破聯軍,進而連逐三城,嚇得袁術轉移到了揚州。於夫羅戰敗後迴到平陽轉年病逝,單於的位子落到他弟弟唿廚泉身上。後來天子東歸,連連被李傕、郭汜追破,便招河東郡的白波軍救駕,唿廚泉也派麾下右賢王去卑率領一支人馬同往。
右賢王去卑自三輔救駕以來,保護天子至安邑、洛陽,最後一直跟到新都許縣,始終忠心耿耿,沒有參與董卓舊部與白波部的爭鬥,因此受到漢廷君臣的一致讚譽。如今去卑見漢天子已經安頓下來,一切朝廷製度都在逐步恢複,便主動提出“歸國”,也就是迴到平陽,繼續輔保新單於唿廚泉。
當然,朝廷大事除了上表天子,還要提前請示大將軍曹操。因此去卑也規規矩矩來到大將軍府;曹操一見頗為歡喜,特意設擺酒宴相待。
匈奴部落在光武帝時期內遷,已在並州地區居住了一百五十多年,其生活習慣與語言都已經漢化。曹操眼望著這個身材高大、臥眼隆鼻的匈奴右賢王,實在覺得好笑,他的漢話是平仄柔和規規矩矩的中州腔,甚至比曹操自己的口音還純正呢!
“大王實在是勞苦功高,”曹操說著端起酒來撫慰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危難之際多少牧守宰輔畏縮不前忘卻國恩,大王身為外族,肯出力相助,保我大漢天子無虞,難能可貴啊……我先幹為敬!”說罷仰麵喝幹。
去卑也痛痛快快把酒喝了,操著俏皮的口音又道:“這也是大漢天子昔日善待我族,我們才肯將心比心。這就好比昔日的秦穆公不計小過,放走三百名盜馬野人,才有龍門山秦晉大戰,三百野人助陣,秦師反敗為勝擒獲晉惠公啊!”
這個匈奴王竟還熟知漢家史事,曹操笑得前仰後合,頭巾都垂到碗盤中染汙了,好半天才緩過一口氣道:“不錯不錯……但你們匈奴乃是堂堂正正的草原單於,比作野人也太自輕自賤了
。”
“我們勝於野人,但大漢更勝於昔日之暴秦。”說著去卑站起身來,雙臂抱胸施了個胡人禮,恭恭敬敬道,“往昔我家前任大單於曾助袁術作虐,與大將軍為敵,還望大將軍寬恕我族以往之罪。”現在的局勢,寧得罪天子,不得罪曹操。
“於夫羅已死,這件事無需再提了。大王迴歸平陽,可與如今的大單於言講,就說我曹某人必將興漢家天下、複往昔之疆土,咱們兩族和睦往來,一切如初。不過嘛……”曹操話鋒一轉,開始提條件了,“大王你善始亦當善終啊!”
去卑一愣,不太明白曹操何出此言:“小王有何失當之處嗎?”
“坐下坐下!”曹操笑著揮了揮手,“大王並無失當之處,不過既然前來救駕,就該收全功而返。現今楊奉、韓暹還在梁縣,大王與我一同出兵,待掃滅荼毒社稷之賊,再迴轉平陽豈不更好?”
曹操兵馬盛於楊奉、韓暹,自然不缺匈奴派來的這幾百人,但這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立場問題。去卑此番是與白波軍一起來救駕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見密切。現在曹操把楊韓二人打為朝廷叛黨,而在河東還屯駐著李樂、胡才的白波別部,與單於唿廚泉離得頗近,似乎也有往來,有朝一日匈奴再與白波軍聯合起來也是個麻煩。如果去卑參與征討楊奉、韓暹,就等於代表匈奴與白波軍表示決裂,兩路勢力在短期內便不可能再聯手為害了。
去卑也是個精明人,自然知道曹操揣著什麽心腸。他低頭想了一會兒,把白波軍與曹操放在兩隻手上掂了掂,自然曹操的分量沉得多,馬上麵帶微笑道:“大將軍既有此意,小王責無旁貸!”
“好,咱們一言為定。”曹操一拍大腿。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荀彧、任峻、棗祗、韓浩告見。”
去卑一見此景,自覺有礙,趕緊起身抱胸:“大將軍有公務在身,小王暫且告退。”
該說的話已經說完了,曹操也不強留,挽著手將他送出大堂,迴頭吩咐撤去殘席,請四人進來議事。
廳堂還未收拾幹淨,四人就到了。任峻看了看剩餘的席麵,不禁搖頭:“現今糧食緊缺,這樣浪費不太好啊。”
“這破費不了多少,撤下去那些蒼頭小廝一準兒分了。”曹操微然一笑,“不過酒卻糟蹋不起了,前幾日丁衝一口氣拉走了二十甕,都便宜那醉貓,這會兒招待賓客都有些吃緊了。”
“實在不行就明令禁酒吧!”荀彧插口道
,“迎朝廷百官至此,開銷倍增。而豫州產出甚少,葛陂抄沒之糧和楊沛供奉的不日將盡,還需速速自兗州調糧才是。”說著話他看了一眼任峻。如今荀彧當了朝廷的尚書令,與曹營將領的來往也少了。
曹操捋髯沉吟道:“奉迎皇帝果然是有利有弊啊。雖然可得政令之便利,不過供養百官的花銷也太大了,葛陂得了那麽多糧食,眨眼的工夫就都沒了。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麽張楊明明有機會掌握朝廷,卻把天子拱手讓給了我,他養活不起啊!”
“哈哈哈……”任峻、棗祗、韓浩相顧大笑。
“你們笑什麽?”曹操不解地問。
任峻拱手道:“我三人至此,正是為了給大將軍解此憂愁。”
“哦?快坐快坐!文若你也坐下。”說著曹操也坐下了,但是他沒有迴歸堂上的正位,隻隨隨便便與四人擠在了一處。
任峻笑道:“這辦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棗祗、元嗣,你們講吧。”
棗祗拱手要施禮,曹操把他的手一扒拉:“說正經事,用不著這套繁文縟節。”
“諾。”棗祗微微趨身道,“咱們可以試行屯田之法。”
“屯田?這行嗎?”曹操表示懷疑。屯田之法在古代就已經有過了,在漢景帝時期,晁錯上《守邊備塞疏》就主張過屯田自給,中興開國的伏波將軍馬援也曾在隴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謙也以陳登為典農校尉,專門負責屯田。但是屯田這種形式隻限於邊塞之地,主要是解決軍糧供應的問題,並不能應對整個朝廷的巨大花銷,畢竟國家課稅才是朝廷收入的主體。
棗祗解釋道:“如今天下混戰,民籍雜亂,更兼蝗旱災害頻繁。大部分地方有荒田而無民耕,而有民的安定之地又田畝不夠,更限於流民籍貫不能官府授田。單以豫州為例,戰亂以來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幾無產出,可墾之地何止萬頃?不過是無人願意來耕種罷了。”
“這倒是實情。”曹操很無奈。
棗祗繼續道:“大將軍屢破黃巾,收青州之民百萬,壯丁近三十萬,雖然兗州叛變流散了一些,但大體上還是掌握不少流民的。還有在汝南破葛陂黃巾,又有歸附之民若幹。那咱們不如改軍屯為民屯,募集他們來種田。”
“把荒田與流民都充分利用起來,這倒是個不錯的想法。”曹操眯著眼睛不住捋髯,“不知你們有沒有什麽具體的想法?”
韓浩接過了話茬:“這件事以前沒搞過,咱們
不妨先在許都附近試行。在下初步設想了一下,可以遷青州流民至此,然後組織墾荒種田。還按照佃科的老規矩,官府租賃耕牛,按耕牛數目適當收糧,剩下的就給那些流民自己分了。這樣既有了官家花銷,也解決百姓無糧之困。”
“行,咱就先試試看。”
任峻笑道:“自遭荒亂以來,官民皆受無糧之苦。諸軍割據並起,卻無終歲之計,饑則寇掠,飽則棄餘。因為沒有糧食,瓦解流離、無敵自破的勢力數不勝數。袁紹之師在河北仰食桑葚,袁術之眾在淮南捕食河蚌。民人相食,州裏蕭條。咱們當初逐走呂布,雖然是兵戎得勝,但深究起來,呂布當時乏糧怯戰,也是事實啊!”把平定叛亂的原因歸於呂布乏糧,這樣的話也就是任峻敢說。別人自不能隨便泯滅曹操的戰功,可是任峻是他妹夫,說話便直截了當。
曹操心裏有數,昔日轉移到東阿的時候,糧食已經缺乏到極點。程昱誅殺叛軍,暗地裏將人肉晾成肉脯供應兵卒。所有人其實都心知肚明,可是兀自說是牛肉,自己給自己解心寬,現在每每想起來都覺得不寒而栗。前不久扶風人王忠率領鄉黨跑來投奔,那一路上就是人吃人過來的,天理人倫何在啊?曹操歎息一聲道:“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好處還遠不止這些呢。”荀彧忍不住插嘴道,“黃巾剿而不絕,根源在於無法自存隻能劫掠。現在使其屯田耕種,也算有了營生。繳糧之餘歸自己所有,田地便與他們性命攸關,日後專事生產也不會輕易作亂了。還有,流民荒田數不勝數,即便朝廷不占,地方豪強也會侵占,不可讓土豪與朝廷爭糧爭地,那也會滋生不臣勢力啊。”
荀彧的分析更深入了一層,曹操頗為滿意:“此事咱們說辦就辦。任峻,我表奏你為典農中郎將!棗祗、韓浩協辦此事。”
“諾。”三人起身行禮。
曹操拍拍任峻的肩膀戲謔道:“妹夫,以後吃飽飯可全靠你啦!”
任峻沒心思同他玩笑,還是顯得憂心忡忡:“遷那些青州流民的差事怎麽辦?”
這倒是個問題,曹操想了一會兒才道:“交給李氏兄弟去辦。”
提起李氏兄弟,任峻長歎一聲:“大將軍,昨天剛剛收到萬潛的書信,李整身染重病,恐怕熬不了幾個月了……”
钜野李氏對於曹操安定兗州出力不少。李乾曾隨他征戰徐州,後來因往乘氏一代安撫族人
,被呂布殺死。後來其弟李進、其子李整、其侄李典都效力於曹營,還在最困難的時候供應了一批糧草。李乾在定陶被呂布部將張遼重傷,不久去世。如今李整又病入膏肓,曹操有些動容:“英俊豪傑偏不長壽,我表他為青州刺史吧。”青州現在不屬於曹操的地盤,身染重病的李整也不可能去任上,這隻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那遷徙流民之事……”
“交與李典去辦吧。”
“李曼成?”任峻一皺眉,“他是不是太年輕了?”
曹操擺擺手:“這孩子不同於其他豪強子弟,不但通曉詩書,而且少年老成,這個差事他一定擔得起來,隻管放手讓他辦吧!另外,棗祗升任陳留太守,你去招募流民,幫李典的忙。”
“諾。”棗祗領命起身,他和任峻、韓浩見荀彧坐在一邊,袖子裏露出一份詔書,似乎是有什麽要事,便趕緊告辭出去了。
見他們走了,荀彧拿出詔書道:“您下令起草的這份給袁紹的詔書我看了,措辭似乎尖銳了一點兒。”說著他念了幾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這樣嚴苛的斥責,會不會激怒袁紹呢?”
“措辭尖銳?”曹操嘿嘿一笑,“這份詔書所言哪一句不是實話啊?他就是圖謀不軌。”
“話雖如此,不過……”
曹操沒容他說完,就打斷道:“我就是想試試他袁本初的肚量,看他是否已經視我為仇讎,摸摸這潭水究竟有多深。表奏太尉也好,領冀州牧也好,這不僅是朝廷的恩賜,還是我拱手送給他的。也讓他知道知道,現在有朝廷了,省得他拿著那顆‘邟鄉侯’的印整天偽造詔書!”
荀彧還是不讚同曹操的論調:“現在絕不是招惹袁紹的時候,假若他不肯受命,那時您又該如何呢?”
“暫且走一步看一步,袁紹壓了我這麽久,也該我曹某人出口氣了。”曹操說著拂袖而起,口氣很堅決,“吩咐尚書再替我起草一份詔書,叫衛將軍董承、偏將軍劉服、匈奴右賢王去卑、豫州牧劉備與我共同起兵,征討楊奉、韓暹。我要讓世人都知道,普天之下隻有許都這一個朝廷!不單單是天子,宗室、外戚、匈奴、士人都站在我這邊!”
【梁縣之役】
都說人生大起大落,不過對於楊奉、韓暹而言,境遇起伏似乎也太快了。他倆不過是靠造反起家的白波帥,本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朝廷玩命的。因為董卓進京、群雄割據
、天子東歸等機緣巧合,造反之人卻成了救駕的大功臣。巔峰之時韓暹受封大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帳下小頭目一個個也都是校尉或者騎都尉。
但轉眼繁華如夢渺,短短一年的好運隨著遷都許縣而結束。官職、功勞一筆勾銷,倆人從開府將軍又恢複了反賊身份。聽說大將軍曹操、衛將軍董承、梁王子偏將軍劉服、匈奴右賢王去卑、豫州牧鎮東將軍劉備五路大軍奉天子之命一齊來攻,楊奉、韓暹嚇得腿肚子都轉筋了。
梁縣駐軍內部也起了爭執,有人想打、有人喊降、有人要逃。但是打該怎麽打,降能不能被接受,逃又往哪裏逃,卻誰也說不出門道。無奈之下,楊奉、韓暹隻得留部下徐晃守城,二人率領一半兵馬在梁縣以東霍陽山沿路下寨,卡住出山的穀口,與城池呈掎角之勢,希圖能對峙到王師糧草耗盡。
曹操統領五路大軍離開許都疾速前進,很快在霍陽山前紮營。官軍堂而皇之號稱五路,實際上董承、王子服、去卑、劉備加在一起也不過是三千多人,尚不足曹操兵馬的一個零頭。為了表示尊重,中軍帳裏除了曹操居中而坐,也為四人在下麵各自安排了帥案,隻是誰都不敢坐。
曹操逐個打量四人,故意裝作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皺著眉問道:“現在敵人據衝要之地下寨,我等該如何敵對呢?”
劉服還是那麽雄心勃勃,搶先道:“大將軍久經沙場,這等事還用問嗎?王師至此氣勢大盛,不可拖延時日以怠軍心。現強弱分明,不論他們戰與不戰,咱們都應當一鼓作氣直搗敵營!”
這話說得沒錯,不過曹操可不大高興。到了現在這會兒劉服還瞧不出子醜寅卯,氣焰囂張目中無人,曹操強裝笑意:“王子所言正合我意,各位將軍有何異議嗎?”
董承、去卑、劉備自不敢違拗,齊刷刷拱手道:“我等願聽大將軍調遣!”
“好!”曹操一拍帥案,“那咱們就直搗敵營……”
這句話沒落音,樂進、朱靈、夏侯淵這仨急性子就躥出來了。眼看就要討令,曹操趕緊嗬斥道:“諸位將軍在此,哪容你們說話,給我退下!”仨人一見這陣仗,又不聲不響站迴去了。
曹操笑容可掬地看著劉備:“玄德,我看衝擊敵營還要勞你前往。”劉備今天雖穿戴戎裝,但英俊之氣不減:“末將自當聽從調遣,不過……”
“自我帳下撥你五千精兵,任由你部將調遣!”曹操知道他顧慮兵少,替他說了出來。
“遵令!”劉備深施一禮。
“王子與右賢王緊隨其後以作接應。”
“諾。”劉服、去卑趨身領命。
董承畢竟是國舅,曹操不好隨便派他,笑道:“衛將軍與我共同觀陣,咱們給年輕的擂鼓助威。”
“好,好……”董承老老實實哪敢說別的。
少時間差派完畢,劉備、劉服、去卑各自迴營點兵。典韋、許褚率領一千虎豹騎登上霍陽山,保護曹操、董承居高觀陣。隻見狹長的山路間,五千先頭部隊直衝白波大營。楊奉、韓暹毫無戰意,唯恐營寨不固,外圍設擺了許多鹿角,也派出大量軍兵憑險抵禦。
曹操忍不住興奮,對董承道:“國舅,你用心看,劉備帳下可有兩員勇將,一會兒準能看到。”
董承不關心前麵,隻關心後麵——典韋、許褚又站到他身後了,這會兒要是趁著打仗把他一宰,曹操隻要對皇上說國舅戰歿陣中,可就稀裏糊塗了事啦!他又開始哆嗦起來,低著頭戰戰兢兢道:“是……咱們一同觀看。”
果不其然,在萬馬軍中忽然突出一員戰將!雖然離得頗遠,但是那個形象在曹操腦海中唿之欲出——身高九尺,頂盔貫甲,外罩鸚哥綠的戰袍,腰係鸚哥綠的戰群,下有護腿甲,足蹬虎頭戰靴,胯下一匹雪白的戰馬。赤紅臉膛,寬額大頤,丹鳳眼,臥蠶眉,唇若塗脂,五綹長髯。手中擎一口大刀,長有丈許,刀頭形如偃月,冷森森耀人膽寒!
眼看那廝神勇無敵好似神仙下凡,掌中大刀劈鹿角、砍敵軍,無人可擋,尤其是那飄揚的五綹長髯,更襯托出舉重若輕瀟灑俊逸。曹操從杌凳上站了起來,高喊道:“快看快看,就是他!”
還未等他緩過神來,緊接著又有一員黑袍戰將趟出。他手中挺一杆丈餘長矛,捅上就是窟窿,掃上就是跟頭。所過之處馬趟矛刺,簡直是浴血而過,胯下的戰馬都瞧不出本色了。忽然他將長矛送出,兩腕一使勁竟將大片的鹿角挑起,隨手一甩,砸倒一大片敵人。他隨即將長矛劃了個圓圈,高聲喝道:“鹿角已開,跟我衝啊!”
人聲鼎沸之際,他這嗓子竟蓋過混亂,似如龍吟虎嘯一般傳出老遠,在山穀中迴蕩了半天。曹操驚得打了一個寒戰:“真萬人敵也!”轉眼間,敵營已被撕了個口子,兩員勇將當先突入,三軍兒郎隨將而行暢通無阻。
曹操擦了擦額角滲出的汗水,低頭再尋劉備。瞪大眼睛找了老半天,才見在戰場很遠的山腳下插著大旗,劉備
領著點兒人在那兒躲著,身邊有趙雲、陳到兩員小將保護。王子服、去卑的兵馬都跟著衝鋒過去了,劉備還原地不動呢!
曹操不禁冷笑——劉玄德誌大才疏膽小如鼠。縱有百員猛將,保此無能之主,又有何作為?
“恭喜大將軍,您得勝了!”董承見縫插針趕緊奉承。
“國舅怎麽這樣講話?”曹操緩過神兒來,皮笑肉不笑地推辭道,“此乃王師得勝,應該恭喜當今天子才對嘛。”
董承頗感無趣,含含糊糊道:“在下失口了……大將軍恕罪。”
“哪兒用得著這麽多虛禮,”曹操這會兒挺高興,一把拉住董承,“咱們下山迴營,準備追擊敵軍,就勢攻取梁縣。”
可是根本用不著攻城了,曹操剛剛占領敵營就得到消息——城內敵軍舉城投降,楊奉、韓暹未能入城,已率兵南下逃亡。沒過多久,就有敵將徐晃謁轅門來投。梁縣城中尚有兩千人馬,糧草若幹,曹操怎能不喜?他免去徐晃報門之禮,準其進入大帳。
“罪將參見大將軍!”那徐晃一跨進來便跪倒請罪。
曹操不喜歡背主之人,又見徐晃身材一般麵目平庸——生得黃麵皮疏眉毛、三角眼大眼袋、鷹鉤鼻菱角口、黃焦焦一團虯髯,叫人瞧著不喜,便皺眉道:“你城中尚可堅……”
主簿王必見狀,湊到曹操耳邊嘀咕了幾句。
“哦?”曹操聽罷深感奇怪,口氣緩和了不少:“你可是護衛天子在曹陽奮戰,力退李傕的徐公明?”
“不敢當。勤於天子之事,在下理當如此。”
聽他言語謙虛,曹操轉怒為喜,又問:“當初是你勸楊奉表奏我官、引我入京的?”
“罪將不敢擔此功勞。”徐晃的迴答依舊很謹慎。
“無罪,你起來吧。”曹操不住點頭,“你為何獻城投降?”
徐晃謹慎站起,拱手道:“有公亦……亦有私。”
曹操頗感興趣:“公者何論?私又怎講?”
“白波起兵乃因宦官亂政逼害,實不得已而為之,所為除暴安良掃滅奸賊。後天下大亂,楊奉、韓暹既不能保境安民就應該擇主而仕。所幸聖駕東歸之日立有勤王之功,當善始善終歸順朝廷。天子遷都國之大政,楊奉、韓暹意欲擁兵自重又起劫駕之心。可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不願意再當賊了,長此以往難得善終,唯有投靠大將軍,輔保朝廷才是最佳歸宿啊!此乃為公的
一麵。”徐晃停頓了一會兒又道,“論私者……在下本良家子弟,曾為郡吏,失身為賊。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我不願隨楊奉、韓暹行不歸之路。”
“好個為公亦為私。”曹操頗為感慨,“梁縣駐兵依舊歸你統領,你身居何職?”
徐晃羞赧道:“勉為騎都尉,不過……無印。”
從朝廷官製上講,騎都尉是二千石的武官,曹操鎮壓黃巾的時候就當過,按理說已經不小了,但徐晃這個騎都尉卻寒酸得多。當初韓暹救駕,恣意保舉親信,手底下頭目皆是騎都尉、校尉一級。那時候朝廷還在流亡路上,連印章都不夠用,有時隨便畫個印綬就算封官了,徐晃的高官也是這麽來的。
“我上表朝廷賜你印綬!迴去整備兵馬,你若能將北路卷縣、原武縣的反賊一並剿滅撫平,還會再加升賞。”
“謝大將軍!”徐晃深施一禮就要迴去。
一旁站的於禁忽然邁步出來:“大將軍,梁縣尚未接收,不如暫留徐都尉片刻,待把軍中事務講明,再叫他調兵過來,豈不更好?”
軍中事務有什麽可講明的?這分明是怕徐晃迴去有變,要在接收梁縣以前扣留在曹營。曹操瞅瞅他,微然一笑:“也好……”
旁邊的朱靈一拉徐晃的手:“公明兄請過來吧!”說著讓出上手之位。徐晃不敢自居,倆人推辭了一番才站好。朱靈與於禁意味深長地對視一眼,誰都沒說什麽——其實看似同仇敵愾的曹營,暗流卻在湧動。於禁以非曹氏外的第一大將自居,而絕大多數兵將也都和他一樣是兗州人。唯有朱靈是自願從袁紹帳下投誠的,平日受到排擠,今天可算來了一個非嫡係的,極力拉攏到自己身邊。
曹操沒理會那麽多:“速速傳偏將軍、右賢王、鎮東將軍進帳!”
軍兵一個接一個把將軍號令傳下去,不一會兒工夫,劉服、去卑、劉備便走進帳來。還未來得及下跪,曹操便抬手止住:“三位將軍勞苦功高,真乃大漢之忠良!”不想給予實際的獎勵,便多動動嘴。
“為朝廷效力,自當如此。”三個人的迴答也差不多。
各自歸班之後,曹操上下打量劉備:“玄德,方才你帳下那二位將軍奮勇當先,能不能請來給大家引薦引薦呢?”
劉備哪敢說不能,拱手道:“這有何不可?”隨即走到帳口示意趙雲去叫人。
曹操的心都快蹦出來了,手據帥案向外看,這片刻的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月,曹操準備兵發梁縣之際,又蓄意拉攏了另外一支部隊——匈奴。
中平年間匈奴內部反對單於協助漢廷討伐幽州叛亂,因為爆發了十萬人的大規模叛亂,單於羌渠被殺。羌渠之子於夫羅自稱單於,流亡洛陽請求朝廷出兵協助戡亂。正逢董卓進京天下大亂,於夫羅輾轉大漢北州劫掠為生,後來以河東郡平陽縣為根據地,也開始與各地割據勢力縱橫捭闔。
三年前,袁術自南陽北上,企圖與公孫瓚南北合力消滅袁紹,順便拉攏了黑山軍與於夫羅。曹操給予迎頭痛擊,在封丘大破聯軍,進而連逐三城,嚇得袁術轉移到了揚州。於夫羅戰敗後迴到平陽轉年病逝,單於的位子落到他弟弟唿廚泉身上。後來天子東歸,連連被李傕、郭汜追破,便招河東郡的白波軍救駕,唿廚泉也派麾下右賢王去卑率領一支人馬同往。
右賢王去卑自三輔救駕以來,保護天子至安邑、洛陽,最後一直跟到新都許縣,始終忠心耿耿,沒有參與董卓舊部與白波部的爭鬥,因此受到漢廷君臣的一致讚譽。如今去卑見漢天子已經安頓下來,一切朝廷製度都在逐步恢複,便主動提出“歸國”,也就是迴到平陽,繼續輔保新單於唿廚泉。
當然,朝廷大事除了上表天子,還要提前請示大將軍曹操。因此去卑也規規矩矩來到大將軍府;曹操一見頗為歡喜,特意設擺酒宴相待。
匈奴部落在光武帝時期內遷,已在並州地區居住了一百五十多年,其生活習慣與語言都已經漢化。曹操眼望著這個身材高大、臥眼隆鼻的匈奴右賢王,實在覺得好笑,他的漢話是平仄柔和規規矩矩的中州腔,甚至比曹操自己的口音還純正呢!
“大王實在是勞苦功高,”曹操說著端起酒來撫慰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危難之際多少牧守宰輔畏縮不前忘卻國恩,大王身為外族,肯出力相助,保我大漢天子無虞,難能可貴啊……我先幹為敬!”說罷仰麵喝幹。
去卑也痛痛快快把酒喝了,操著俏皮的口音又道:“這也是大漢天子昔日善待我族,我們才肯將心比心。這就好比昔日的秦穆公不計小過,放走三百名盜馬野人,才有龍門山秦晉大戰,三百野人助陣,秦師反敗為勝擒獲晉惠公啊!”
這個匈奴王竟還熟知漢家史事,曹操笑得前仰後合,頭巾都垂到碗盤中染汙了,好半天才緩過一口氣道:“不錯不錯……但你們匈奴乃是堂堂正正的草原單於,比作野人也太自輕自賤了
。”
“我們勝於野人,但大漢更勝於昔日之暴秦。”說著去卑站起身來,雙臂抱胸施了個胡人禮,恭恭敬敬道,“往昔我家前任大單於曾助袁術作虐,與大將軍為敵,還望大將軍寬恕我族以往之罪。”現在的局勢,寧得罪天子,不得罪曹操。
“於夫羅已死,這件事無需再提了。大王迴歸平陽,可與如今的大單於言講,就說我曹某人必將興漢家天下、複往昔之疆土,咱們兩族和睦往來,一切如初。不過嘛……”曹操話鋒一轉,開始提條件了,“大王你善始亦當善終啊!”
去卑一愣,不太明白曹操何出此言:“小王有何失當之處嗎?”
“坐下坐下!”曹操笑著揮了揮手,“大王並無失當之處,不過既然前來救駕,就該收全功而返。現今楊奉、韓暹還在梁縣,大王與我一同出兵,待掃滅荼毒社稷之賊,再迴轉平陽豈不更好?”
曹操兵馬盛於楊奉、韓暹,自然不缺匈奴派來的這幾百人,但這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立場問題。去卑此番是與白波軍一起來救駕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見密切。現在曹操把楊韓二人打為朝廷叛黨,而在河東還屯駐著李樂、胡才的白波別部,與單於唿廚泉離得頗近,似乎也有往來,有朝一日匈奴再與白波軍聯合起來也是個麻煩。如果去卑參與征討楊奉、韓暹,就等於代表匈奴與白波軍表示決裂,兩路勢力在短期內便不可能再聯手為害了。
去卑也是個精明人,自然知道曹操揣著什麽心腸。他低頭想了一會兒,把白波軍與曹操放在兩隻手上掂了掂,自然曹操的分量沉得多,馬上麵帶微笑道:“大將軍既有此意,小王責無旁貸!”
“好,咱們一言為定。”曹操一拍大腿。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荀彧、任峻、棗祗、韓浩告見。”
去卑一見此景,自覺有礙,趕緊起身抱胸:“大將軍有公務在身,小王暫且告退。”
該說的話已經說完了,曹操也不強留,挽著手將他送出大堂,迴頭吩咐撤去殘席,請四人進來議事。
廳堂還未收拾幹淨,四人就到了。任峻看了看剩餘的席麵,不禁搖頭:“現今糧食緊缺,這樣浪費不太好啊。”
“這破費不了多少,撤下去那些蒼頭小廝一準兒分了。”曹操微然一笑,“不過酒卻糟蹋不起了,前幾日丁衝一口氣拉走了二十甕,都便宜那醉貓,這會兒招待賓客都有些吃緊了。”
“實在不行就明令禁酒吧!”荀彧插口道
,“迎朝廷百官至此,開銷倍增。而豫州產出甚少,葛陂抄沒之糧和楊沛供奉的不日將盡,還需速速自兗州調糧才是。”說著話他看了一眼任峻。如今荀彧當了朝廷的尚書令,與曹營將領的來往也少了。
曹操捋髯沉吟道:“奉迎皇帝果然是有利有弊啊。雖然可得政令之便利,不過供養百官的花銷也太大了,葛陂得了那麽多糧食,眨眼的工夫就都沒了。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麽張楊明明有機會掌握朝廷,卻把天子拱手讓給了我,他養活不起啊!”
“哈哈哈……”任峻、棗祗、韓浩相顧大笑。
“你們笑什麽?”曹操不解地問。
任峻拱手道:“我三人至此,正是為了給大將軍解此憂愁。”
“哦?快坐快坐!文若你也坐下。”說著曹操也坐下了,但是他沒有迴歸堂上的正位,隻隨隨便便與四人擠在了一處。
任峻笑道:“這辦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棗祗、元嗣,你們講吧。”
棗祗拱手要施禮,曹操把他的手一扒拉:“說正經事,用不著這套繁文縟節。”
“諾。”棗祗微微趨身道,“咱們可以試行屯田之法。”
“屯田?這行嗎?”曹操表示懷疑。屯田之法在古代就已經有過了,在漢景帝時期,晁錯上《守邊備塞疏》就主張過屯田自給,中興開國的伏波將軍馬援也曾在隴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謙也以陳登為典農校尉,專門負責屯田。但是屯田這種形式隻限於邊塞之地,主要是解決軍糧供應的問題,並不能應對整個朝廷的巨大花銷,畢竟國家課稅才是朝廷收入的主體。
棗祗解釋道:“如今天下混戰,民籍雜亂,更兼蝗旱災害頻繁。大部分地方有荒田而無民耕,而有民的安定之地又田畝不夠,更限於流民籍貫不能官府授田。單以豫州為例,戰亂以來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幾無產出,可墾之地何止萬頃?不過是無人願意來耕種罷了。”
“這倒是實情。”曹操很無奈。
棗祗繼續道:“大將軍屢破黃巾,收青州之民百萬,壯丁近三十萬,雖然兗州叛變流散了一些,但大體上還是掌握不少流民的。還有在汝南破葛陂黃巾,又有歸附之民若幹。那咱們不如改軍屯為民屯,募集他們來種田。”
“把荒田與流民都充分利用起來,這倒是個不錯的想法。”曹操眯著眼睛不住捋髯,“不知你們有沒有什麽具體的想法?”
韓浩接過了話茬:“這件事以前沒搞過,咱們
不妨先在許都附近試行。在下初步設想了一下,可以遷青州流民至此,然後組織墾荒種田。還按照佃科的老規矩,官府租賃耕牛,按耕牛數目適當收糧,剩下的就給那些流民自己分了。這樣既有了官家花銷,也解決百姓無糧之困。”
“行,咱就先試試看。”
任峻笑道:“自遭荒亂以來,官民皆受無糧之苦。諸軍割據並起,卻無終歲之計,饑則寇掠,飽則棄餘。因為沒有糧食,瓦解流離、無敵自破的勢力數不勝數。袁紹之師在河北仰食桑葚,袁術之眾在淮南捕食河蚌。民人相食,州裏蕭條。咱們當初逐走呂布,雖然是兵戎得勝,但深究起來,呂布當時乏糧怯戰,也是事實啊!”把平定叛亂的原因歸於呂布乏糧,這樣的話也就是任峻敢說。別人自不能隨便泯滅曹操的戰功,可是任峻是他妹夫,說話便直截了當。
曹操心裏有數,昔日轉移到東阿的時候,糧食已經缺乏到極點。程昱誅殺叛軍,暗地裏將人肉晾成肉脯供應兵卒。所有人其實都心知肚明,可是兀自說是牛肉,自己給自己解心寬,現在每每想起來都覺得不寒而栗。前不久扶風人王忠率領鄉黨跑來投奔,那一路上就是人吃人過來的,天理人倫何在啊?曹操歎息一聲道:“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好處還遠不止這些呢。”荀彧忍不住插嘴道,“黃巾剿而不絕,根源在於無法自存隻能劫掠。現在使其屯田耕種,也算有了營生。繳糧之餘歸自己所有,田地便與他們性命攸關,日後專事生產也不會輕易作亂了。還有,流民荒田數不勝數,即便朝廷不占,地方豪強也會侵占,不可讓土豪與朝廷爭糧爭地,那也會滋生不臣勢力啊。”
荀彧的分析更深入了一層,曹操頗為滿意:“此事咱們說辦就辦。任峻,我表奏你為典農中郎將!棗祗、韓浩協辦此事。”
“諾。”三人起身行禮。
曹操拍拍任峻的肩膀戲謔道:“妹夫,以後吃飽飯可全靠你啦!”
任峻沒心思同他玩笑,還是顯得憂心忡忡:“遷那些青州流民的差事怎麽辦?”
這倒是個問題,曹操想了一會兒才道:“交給李氏兄弟去辦。”
提起李氏兄弟,任峻長歎一聲:“大將軍,昨天剛剛收到萬潛的書信,李整身染重病,恐怕熬不了幾個月了……”
钜野李氏對於曹操安定兗州出力不少。李乾曾隨他征戰徐州,後來因往乘氏一代安撫族人
,被呂布殺死。後來其弟李進、其子李整、其侄李典都效力於曹營,還在最困難的時候供應了一批糧草。李乾在定陶被呂布部將張遼重傷,不久去世。如今李整又病入膏肓,曹操有些動容:“英俊豪傑偏不長壽,我表他為青州刺史吧。”青州現在不屬於曹操的地盤,身染重病的李整也不可能去任上,這隻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那遷徙流民之事……”
“交與李典去辦吧。”
“李曼成?”任峻一皺眉,“他是不是太年輕了?”
曹操擺擺手:“這孩子不同於其他豪強子弟,不但通曉詩書,而且少年老成,這個差事他一定擔得起來,隻管放手讓他辦吧!另外,棗祗升任陳留太守,你去招募流民,幫李典的忙。”
“諾。”棗祗領命起身,他和任峻、韓浩見荀彧坐在一邊,袖子裏露出一份詔書,似乎是有什麽要事,便趕緊告辭出去了。
見他們走了,荀彧拿出詔書道:“您下令起草的這份給袁紹的詔書我看了,措辭似乎尖銳了一點兒。”說著他念了幾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這樣嚴苛的斥責,會不會激怒袁紹呢?”
“措辭尖銳?”曹操嘿嘿一笑,“這份詔書所言哪一句不是實話啊?他就是圖謀不軌。”
“話雖如此,不過……”
曹操沒容他說完,就打斷道:“我就是想試試他袁本初的肚量,看他是否已經視我為仇讎,摸摸這潭水究竟有多深。表奏太尉也好,領冀州牧也好,這不僅是朝廷的恩賜,還是我拱手送給他的。也讓他知道知道,現在有朝廷了,省得他拿著那顆‘邟鄉侯’的印整天偽造詔書!”
荀彧還是不讚同曹操的論調:“現在絕不是招惹袁紹的時候,假若他不肯受命,那時您又該如何呢?”
“暫且走一步看一步,袁紹壓了我這麽久,也該我曹某人出口氣了。”曹操說著拂袖而起,口氣很堅決,“吩咐尚書再替我起草一份詔書,叫衛將軍董承、偏將軍劉服、匈奴右賢王去卑、豫州牧劉備與我共同起兵,征討楊奉、韓暹。我要讓世人都知道,普天之下隻有許都這一個朝廷!不單單是天子,宗室、外戚、匈奴、士人都站在我這邊!”
【梁縣之役】
都說人生大起大落,不過對於楊奉、韓暹而言,境遇起伏似乎也太快了。他倆不過是靠造反起家的白波帥,本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朝廷玩命的。因為董卓進京、群雄割據
、天子東歸等機緣巧合,造反之人卻成了救駕的大功臣。巔峰之時韓暹受封大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帳下小頭目一個個也都是校尉或者騎都尉。
但轉眼繁華如夢渺,短短一年的好運隨著遷都許縣而結束。官職、功勞一筆勾銷,倆人從開府將軍又恢複了反賊身份。聽說大將軍曹操、衛將軍董承、梁王子偏將軍劉服、匈奴右賢王去卑、豫州牧鎮東將軍劉備五路大軍奉天子之命一齊來攻,楊奉、韓暹嚇得腿肚子都轉筋了。
梁縣駐軍內部也起了爭執,有人想打、有人喊降、有人要逃。但是打該怎麽打,降能不能被接受,逃又往哪裏逃,卻誰也說不出門道。無奈之下,楊奉、韓暹隻得留部下徐晃守城,二人率領一半兵馬在梁縣以東霍陽山沿路下寨,卡住出山的穀口,與城池呈掎角之勢,希圖能對峙到王師糧草耗盡。
曹操統領五路大軍離開許都疾速前進,很快在霍陽山前紮營。官軍堂而皇之號稱五路,實際上董承、王子服、去卑、劉備加在一起也不過是三千多人,尚不足曹操兵馬的一個零頭。為了表示尊重,中軍帳裏除了曹操居中而坐,也為四人在下麵各自安排了帥案,隻是誰都不敢坐。
曹操逐個打量四人,故意裝作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皺著眉問道:“現在敵人據衝要之地下寨,我等該如何敵對呢?”
劉服還是那麽雄心勃勃,搶先道:“大將軍久經沙場,這等事還用問嗎?王師至此氣勢大盛,不可拖延時日以怠軍心。現強弱分明,不論他們戰與不戰,咱們都應當一鼓作氣直搗敵營!”
這話說得沒錯,不過曹操可不大高興。到了現在這會兒劉服還瞧不出子醜寅卯,氣焰囂張目中無人,曹操強裝笑意:“王子所言正合我意,各位將軍有何異議嗎?”
董承、去卑、劉備自不敢違拗,齊刷刷拱手道:“我等願聽大將軍調遣!”
“好!”曹操一拍帥案,“那咱們就直搗敵營……”
這句話沒落音,樂進、朱靈、夏侯淵這仨急性子就躥出來了。眼看就要討令,曹操趕緊嗬斥道:“諸位將軍在此,哪容你們說話,給我退下!”仨人一見這陣仗,又不聲不響站迴去了。
曹操笑容可掬地看著劉備:“玄德,我看衝擊敵營還要勞你前往。”劉備今天雖穿戴戎裝,但英俊之氣不減:“末將自當聽從調遣,不過……”
“自我帳下撥你五千精兵,任由你部將調遣!”曹操知道他顧慮兵少,替他說了出來。
“遵令!”劉備深施一禮。
“王子與右賢王緊隨其後以作接應。”
“諾。”劉服、去卑趨身領命。
董承畢竟是國舅,曹操不好隨便派他,笑道:“衛將軍與我共同觀陣,咱們給年輕的擂鼓助威。”
“好,好……”董承老老實實哪敢說別的。
少時間差派完畢,劉備、劉服、去卑各自迴營點兵。典韋、許褚率領一千虎豹騎登上霍陽山,保護曹操、董承居高觀陣。隻見狹長的山路間,五千先頭部隊直衝白波大營。楊奉、韓暹毫無戰意,唯恐營寨不固,外圍設擺了許多鹿角,也派出大量軍兵憑險抵禦。
曹操忍不住興奮,對董承道:“國舅,你用心看,劉備帳下可有兩員勇將,一會兒準能看到。”
董承不關心前麵,隻關心後麵——典韋、許褚又站到他身後了,這會兒要是趁著打仗把他一宰,曹操隻要對皇上說國舅戰歿陣中,可就稀裏糊塗了事啦!他又開始哆嗦起來,低著頭戰戰兢兢道:“是……咱們一同觀看。”
果不其然,在萬馬軍中忽然突出一員戰將!雖然離得頗遠,但是那個形象在曹操腦海中唿之欲出——身高九尺,頂盔貫甲,外罩鸚哥綠的戰袍,腰係鸚哥綠的戰群,下有護腿甲,足蹬虎頭戰靴,胯下一匹雪白的戰馬。赤紅臉膛,寬額大頤,丹鳳眼,臥蠶眉,唇若塗脂,五綹長髯。手中擎一口大刀,長有丈許,刀頭形如偃月,冷森森耀人膽寒!
眼看那廝神勇無敵好似神仙下凡,掌中大刀劈鹿角、砍敵軍,無人可擋,尤其是那飄揚的五綹長髯,更襯托出舉重若輕瀟灑俊逸。曹操從杌凳上站了起來,高喊道:“快看快看,就是他!”
還未等他緩過神來,緊接著又有一員黑袍戰將趟出。他手中挺一杆丈餘長矛,捅上就是窟窿,掃上就是跟頭。所過之處馬趟矛刺,簡直是浴血而過,胯下的戰馬都瞧不出本色了。忽然他將長矛送出,兩腕一使勁竟將大片的鹿角挑起,隨手一甩,砸倒一大片敵人。他隨即將長矛劃了個圓圈,高聲喝道:“鹿角已開,跟我衝啊!”
人聲鼎沸之際,他這嗓子竟蓋過混亂,似如龍吟虎嘯一般傳出老遠,在山穀中迴蕩了半天。曹操驚得打了一個寒戰:“真萬人敵也!”轉眼間,敵營已被撕了個口子,兩員勇將當先突入,三軍兒郎隨將而行暢通無阻。
曹操擦了擦額角滲出的汗水,低頭再尋劉備。瞪大眼睛找了老半天,才見在戰場很遠的山腳下插著大旗,劉備
領著點兒人在那兒躲著,身邊有趙雲、陳到兩員小將保護。王子服、去卑的兵馬都跟著衝鋒過去了,劉備還原地不動呢!
曹操不禁冷笑——劉玄德誌大才疏膽小如鼠。縱有百員猛將,保此無能之主,又有何作為?
“恭喜大將軍,您得勝了!”董承見縫插針趕緊奉承。
“國舅怎麽這樣講話?”曹操緩過神兒來,皮笑肉不笑地推辭道,“此乃王師得勝,應該恭喜當今天子才對嘛。”
董承頗感無趣,含含糊糊道:“在下失口了……大將軍恕罪。”
“哪兒用得著這麽多虛禮,”曹操這會兒挺高興,一把拉住董承,“咱們下山迴營,準備追擊敵軍,就勢攻取梁縣。”
可是根本用不著攻城了,曹操剛剛占領敵營就得到消息——城內敵軍舉城投降,楊奉、韓暹未能入城,已率兵南下逃亡。沒過多久,就有敵將徐晃謁轅門來投。梁縣城中尚有兩千人馬,糧草若幹,曹操怎能不喜?他免去徐晃報門之禮,準其進入大帳。
“罪將參見大將軍!”那徐晃一跨進來便跪倒請罪。
曹操不喜歡背主之人,又見徐晃身材一般麵目平庸——生得黃麵皮疏眉毛、三角眼大眼袋、鷹鉤鼻菱角口、黃焦焦一團虯髯,叫人瞧著不喜,便皺眉道:“你城中尚可堅……”
主簿王必見狀,湊到曹操耳邊嘀咕了幾句。
“哦?”曹操聽罷深感奇怪,口氣緩和了不少:“你可是護衛天子在曹陽奮戰,力退李傕的徐公明?”
“不敢當。勤於天子之事,在下理當如此。”
聽他言語謙虛,曹操轉怒為喜,又問:“當初是你勸楊奉表奏我官、引我入京的?”
“罪將不敢擔此功勞。”徐晃的迴答依舊很謹慎。
“無罪,你起來吧。”曹操不住點頭,“你為何獻城投降?”
徐晃謹慎站起,拱手道:“有公亦……亦有私。”
曹操頗感興趣:“公者何論?私又怎講?”
“白波起兵乃因宦官亂政逼害,實不得已而為之,所為除暴安良掃滅奸賊。後天下大亂,楊奉、韓暹既不能保境安民就應該擇主而仕。所幸聖駕東歸之日立有勤王之功,當善始善終歸順朝廷。天子遷都國之大政,楊奉、韓暹意欲擁兵自重又起劫駕之心。可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不願意再當賊了,長此以往難得善終,唯有投靠大將軍,輔保朝廷才是最佳歸宿啊!此乃為公的
一麵。”徐晃停頓了一會兒又道,“論私者……在下本良家子弟,曾為郡吏,失身為賊。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我不願隨楊奉、韓暹行不歸之路。”
“好個為公亦為私。”曹操頗為感慨,“梁縣駐兵依舊歸你統領,你身居何職?”
徐晃羞赧道:“勉為騎都尉,不過……無印。”
從朝廷官製上講,騎都尉是二千石的武官,曹操鎮壓黃巾的時候就當過,按理說已經不小了,但徐晃這個騎都尉卻寒酸得多。當初韓暹救駕,恣意保舉親信,手底下頭目皆是騎都尉、校尉一級。那時候朝廷還在流亡路上,連印章都不夠用,有時隨便畫個印綬就算封官了,徐晃的高官也是這麽來的。
“我上表朝廷賜你印綬!迴去整備兵馬,你若能將北路卷縣、原武縣的反賊一並剿滅撫平,還會再加升賞。”
“謝大將軍!”徐晃深施一禮就要迴去。
一旁站的於禁忽然邁步出來:“大將軍,梁縣尚未接收,不如暫留徐都尉片刻,待把軍中事務講明,再叫他調兵過來,豈不更好?”
軍中事務有什麽可講明的?這分明是怕徐晃迴去有變,要在接收梁縣以前扣留在曹營。曹操瞅瞅他,微然一笑:“也好……”
旁邊的朱靈一拉徐晃的手:“公明兄請過來吧!”說著讓出上手之位。徐晃不敢自居,倆人推辭了一番才站好。朱靈與於禁意味深長地對視一眼,誰都沒說什麽——其實看似同仇敵愾的曹營,暗流卻在湧動。於禁以非曹氏外的第一大將自居,而絕大多數兵將也都和他一樣是兗州人。唯有朱靈是自願從袁紹帳下投誠的,平日受到排擠,今天可算來了一個非嫡係的,極力拉攏到自己身邊。
曹操沒理會那麽多:“速速傳偏將軍、右賢王、鎮東將軍進帳!”
軍兵一個接一個把將軍號令傳下去,不一會兒工夫,劉服、去卑、劉備便走進帳來。還未來得及下跪,曹操便抬手止住:“三位將軍勞苦功高,真乃大漢之忠良!”不想給予實際的獎勵,便多動動嘴。
“為朝廷效力,自當如此。”三個人的迴答也差不多。
各自歸班之後,曹操上下打量劉備:“玄德,方才你帳下那二位將軍奮勇當先,能不能請來給大家引薦引薦呢?”
劉備哪敢說不能,拱手道:“這有何不可?”隨即走到帳口示意趙雲去叫人。
曹操的心都快蹦出來了,手據帥案向外看,這片刻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