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走投無路,依附袁紹
卑鄙的聖人:曹操(1-10)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內密謀】
曹操本想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完成募兵,但迴到北方時已經是深秋了。揚州刺史陳溫給了他三千兵,丹陽太守周昕也撥給他一千兵,但這些兵都是南方人,根本不想背井離鄉到北方打仗。果如劉邈所預料,士卒一路走一路逃,剛行至龍亢縣就爆發了兵變,那些兵甚至火焚了中軍大帳。曹操與夏侯兄弟等親信手刃亂軍數十人才穩住局麵,經過一番交涉,最後隻有王必帶隊的五百多人留下,其他人就地遣散。
千裏跋涉的成果付之東流,反倒是曹洪順利拉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皆是他往昔的家奴以及在蘄春結交的豪客。
曹操就帶著這些人緩緩北上,一邊走一邊招募逃難流民中的男子,勉勉強強湊了三千兵進駐河內。
曹操紮下營寨,立刻趕往懷縣麵見袁紹。他滿心以為袁紹會給他一個天大的麵子,哪知人家根本沒有出來迎接,隻有許攸陪同先到的任峻、卞秉急急忙忙將他接進懷縣城中。
許攸說話倒是很客氣:“阿瞞兄,車騎將軍有喪在身,不方便出來相見,在縣府請列位將軍為您接風。”
“有喪?”
“唉……”許攸未說話先歎氣,“董賊將在朝的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袁家二十餘口連同親眷家仆全都殺了。”
曹操雖然料到會有這麽一天,但還是不禁皺眉:官場素來講究門生故吏之間的尊卑相讓,董卓曾為袁隗征辟的掾屬,如今血洗師長滿門首壞綱常。此惡例一開,今後這樣的事情免不了會多起來,以下誅上之風恐怕會愈演愈烈。
“既然如此,又何必準備什麽酒宴。”
許攸道:“他既有此吩咐,我們照辦就是。阿瞞兄一路旅途勞頓,也當放鬆一些才是。”
曹操點點頭,示意任峻、卞秉迴營,自己隻帶樓異、王必這兩個隨身保護之人前往。
“子遠,這幾個月戰事可有進展?”
許攸搖搖頭表情很無奈,邊走邊道:“阿瞞兄,戰事未有進展,此事等見了車騎將軍再說吧。”
曹操聽他稱唿自己小名,卻一口一個車騎將軍的尊稱袁紹,心中實在不暢快:“董卓既然屠戮太傅與袁基兄滿門,本初為何不理國仇不思家恨,到現在還按兵不動呢?”
許攸聽他扔出“不理國仇不思家恨”這麽大一個罪名,趕緊擺手道:“阿瞞兄莫要聲張,此事頗有隱情,待見了車騎將軍,他自會親言相告。”說罷他想了想,
又囑咐道,“如今多有微詞,少時酒席之上,兄莫要當眾提起戰事。”
曹操瞧他一副懇求的樣子,便強笑道:“好吧,這件事見了本初兄我親自跟他說。”
轉眼間已來到縣寺,這裏已經改為將軍行轅。大門口二十個親兵校尉列立兩旁,盔甲閃亮大戟在手,斜背弓矢精神十足,最難得的是這些人的個子皆是一般高。方進大門,就聞鍾鼓絲竹之聲悅耳,原來為了迎客院中還專有兩隊樂工伺候——袁紹這自稱自號的車騎將軍倒是當得有模有樣!還未至廳堂,就見一大群人迎了出來。
有逄紀、張導、陳琳一幹謀士,淳於瓊、劉勳、崔鈞一幹帶兵之將,最中間是兩個年輕人,看樣子都不到二十歲——乃是袁紹長子袁譚與外甥高幹。所有人見到曹操都格外親切,袁譚更是帶著高幹跪倒見禮:“小侄拜見曹叔父,家嚴有重孝在身不宜設酒相陪,特命我兄弟在此逢迎。”
曹操趕緊笑嗬嗬攙起,大家紛紛相讓,他便與眾人攜腕而入,被請到上賓之位,袁譚甚至還張羅人為曹操營中將士送去些酒肉,殷勤之意溢於言表。一場酒宴雖不豐盛,卻是鍾鳴鼎食氛圍超凡。諸人彬彬有禮客氣至極,就連一向不拘小節的淳於瓊都很矜持,但大家議論的皆是昔年往事,溫而不火,對討董的戰事絕口不提。
一直到酒席撤下,諸人再三見禮紛紛散去,始終沒有一個人說什麽切入正題的話。曹操自覺無趣也要走,袁譚卻湊到跟前道:“家父在後院恭候,請您一敘。”
曹操微微一笑,留下樓異、王必等候,自己欣然前往。隨袁譚繞過後院,拐了兩個彎,來到一處偏僻的院落,但見袁紹身披重孝,頭戴麻冠正跪在一間小屋裏,對著密密麻麻的一堆靈牌漠然出神。袁譚說了聲請,自己轉身去了,隻留他二人在此說話。
“本初兄,我來了。”
袁紹沒有起身,卻迴頭道:“愚兄有孝在身不能置酒宴相迎,叫大家代我逢迎,簡慢你了。”
“兄長何必如此多禮,咱們多年至交哪兒用得著那一套?”從何進之時到現在,經曆了這麽多變故,曹操實在不敢再輕易相信別人了。但是現在身無立錐之地,今後還要蒙袁紹照應,他說話當然要親熱。
袁紹起身還禮,請他坐。曹操卻先向袁隗等人靈位磕頭拜祭,然後才畢恭畢敬輕輕落座。二人麵目相對之間,曹操發覺袁紹比之在京之時清瘦了不少,麵容蒼白雙目凹陷,似乎真的是悲傷過度——這也難怪,叔父一家子全叫人殺了,
這是何等的悲憤仇怨。
“孟德,你終於來了,真是想煞愚兄了。”袁紹憔悴的臉上露出一絲笑紋,“當初起兵之日我第一個就想到你,咱們若是早在一處合兵而進,何至於鬧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句話曹操沒敢接,他揣摩不清袁紹的意思是什麽。是抱怨他當時不肯來?是真心實意歡迎他現在來到?還是僅對戰事不利發發牢騷?揣摩不定就不要輕易答複,所以曹操僅僅點頭稱是。與袁紹這等人講話規矩甚大,雖然他對你親親切切,你卻不能得意忘形,始終有一種看不見的隔閡。
“孟德,愚兄興此義兵本為誅逆救國,但到今日實在是大失所望。”袁紹歎息了一聲,“王匡其人驕縱傲慢,屯兵又疏於防患,終至孟津之敗。這也是我用人不明所致,卻連累你與鮑信有滎陽之失,愚兄慚愧。”
曹操聽他主動切入正題,覺得火候差不多了,道:“近日之事小弟誠不可解。酸棗諸君互生猜疑躊躇不前也就罷了,可是本初兄此間尚有精兵數萬,各路勤王之師又越聚越多,何至於王匡之敗撼動全局?現在出兵搶占孟津,趁勢西進未為晚也,兄長為何按兵不動坐失良機呢?”
袁紹苦笑一陣:“兄實有難言之隱。”
“但說無妨,小弟為兄解之。”
袁紹猶豫了片刻,湊到他耳邊說了兩個字:“韓馥!”
曹操頓時大悟:袁紹雖自號車騎將軍統領群雄,但其舉兵的根基不過是小小的渤海郡,以他四世三公的家世聲望而言,兵馬是招之即來的,但糧草卻是大問題。河內諸軍之糧草全賴冀州供給,而冀州牧韓馥本人卻坐鎮鄴城按兵不動。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袁紹之眾的生死實際上握於韓馥手中。河南糧秣盡被董卓掠奪,洛陽城都一把火焚了,就地征糧根本不可行。在這種情況下,萬一袁紹揮師西進打過孟津,韓馥妒火中燒在背後給他玩個“兵糧不濟”,那就全完了。
“你明白了吧?”袁紹頹然落座,“莫看外麵眾將紛紛來投,可是每來一部我的憂慮就多一層。糧草不能自給,久之必然生變呢!”
“可有克扣之事?”明知沒有別人,曹操還是把聲音壓得很低。
袁紹搖搖頭:“沒有,但是冀州治中劉子惠與我帳中之人頗有書信往來,說韓馥對供給糧秣之事頗為不滿。實際上,這些日子三軍之存糧從來未過五日之用,每隔五日他便供一次,就憑這樣的補給我怎能放手西進?”
“哼!自己沒膽子用兵,
還要苛刻別人糧草,這等人怎成大事?”曹操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前幾日,並州部張楊與匈奴於夫羅修書於此,想要歸附我軍共討國賊,但是他們部下不少,那糧草所需更要增加,實在搞得我不知如何才好。”張楊也是何進掾屬,與吳匡等本是一流人物,當初為了恐嚇宦官往並州二度征兵,不想遭遇白波起義道路斷絕,他隻得率領招募的人馬與白波軍遊擊作戰,隻顧與反賊玩命,結果耽誤了許多大事,董卓事起後他無法迴歸洛陽,成了何進餘部流動在外的一支孤軍;匈奴單於於夫羅處境也差不多,昔年他因部落叛亂流亡至洛陽搬兵,何進忙於誅殺宦官未予理會,後來西涼兵進京,於夫羅懾於董卓、丁原之威再次流亡,也成了無本之木。這兩支隊伍投到河內明擺著是來吃糧的。
“糧草不能自給,討逆之事終是虛話。”袁紹說到這裏,突然眼望窗外,似乎自言自語地歎息道,“若冀州不在韓文節之手,那該有多好啊……”
對於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曹操是絕對不敢表態的,趕緊轉移話題:“太傅一死,董卓不諳政務,不知西京何人理事呢?”
“王允為司徒,政務皆委與他。”
“王子師……”那個刻板的形象立刻出現在曹操腦海裏,“他這個人……怎麽說呢……剛有餘而柔不足吧。”
“他不過是個應時之選,其實朝廷大權還不是董卓一人之手。皇帝太小不能鏟除逆臣實在是可惜。”袁紹正色道,“我看我大漢之所以屢有奸人擅權作惡,根源就是皇帝即位時太小。以至於宦官亂政、外戚專權等事一步步惡化,才有今日之變。”
“不錯。”這一點曹操倒是很讚同。
“如今弘農王已死,當今天子不過是董卓所立的傀儡,他算不得真正的天下之主,咱們還需另立一個皇帝。”
這話可把曹操嚇壞了:“不行不行!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等於另立一個朝廷。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百姓不知所歸,如此行事必定生亂。”
袁紹擺擺手道:“孟德不要固執。西京董卓暴虐百姓不得人心,他擁立的皇帝自不能得民心。我已經想好了,咱們輔保大司馬劉虞為帝。劉伯安年高有德,為政仁愛,念利民物,幽燕之民無不感恩戴德,博愛之名播於鮮卑烏丸。扶立他為皇帝,百姓自然歸心。”
曹操連連搖頭,說道:“劉伯安雖有德,但其與時主血脈疏遠,不能為宗廟所承認。我恐以其為帝,天下好亂之士紛起,各挾宗室諸
王侯為尊,爭強鬥勢,到時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孟德莫怕,我已與外間諸將乃至各家牧守商議了,大家都沒有什麽異議,我看此事可保無礙。”袁紹笑嗬嗬道,“若立此主則朝廷之製再創,令可行禁可止,明詔下行權責可明,便不能再有人掣肘咱們討賊之事。”
“討賊何為?一救黎民出水火,一救皇帝脫牢籠。倘另立一帝還談何勤王誅逆,豈不是另扶他人奪取天下?此殺雞取卵也!”
“你不要這樣頑固,要懂得變通。”袁紹還是很客氣,“現在這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大家都這樣想。”
不是大家都這樣想,而是大家都這樣說,現在信誓旦旦都說得好聽,日後什麽樣子簡直不可想象……曹操竭力控製情緒,但還是把話說得很硬:“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製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諸君北麵,我自西向。”
袁紹大吃一驚,“諸君北麵,我自西向”這樣的話一語雙關,一棍子掃倒一大片,實在是有駭視聽。看他這樣決然,也不好再說什麽,隻道:“好吧,此事日後再作定奪。你迴去也再想想,好不好?”
此事豈需再想?曹操隨口答應袁紹一聲,便把這件事扔到夜郎國去了。袁紹起身踱至門口,隨口道:“這些日子我有時會想,萬一討賊之事不成,群雄紛起……我是說萬一有那麽一天的話,該怎樣用兵安定天下呢?”
“本初你怎麽想?”曹操又把這個難題拋了迴去。
袁紹不再避諱了,走到他麵前道:“當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
曹操微然點點頭,這是當年光武爺平定天下的策略。
“孟德又有何高見?”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此話一出,曹操有些後悔,這樣的話是不能輕易談起的。
“無論如何,你能到此就是給愚兄添了一條膀臂,”袁紹拉住他的手,“你之用兵勝於愚兄,現既不能進,且助我在此操練人馬以備大事之需。”
曹操對袁紹此時此刻所言的“大事”深表懷疑,但還是態度謙恭地拱手道:“小弟自當效力。”
“前幾日西京差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到此,傳來董卓矯詔,想讓咱們遣散義兵,各自還任。”袁紹邊說邊擺弄著衣
襟,“焚洛陽弑主君,犯下這麽大的罪過,還想叫咱們不管不問嗎?”
“不錯,這兵當然不能撤!”曹操這話是半公半私,一旦解散義軍之眾,人家都是州郡之職有個地盤,他可往哪裏去?所以他是這些人中最為反對解散軍隊的,“這兵固然不能撤,那韓融、胡母班五人今又何在呢?”
袁紹眨眨眼,含含糊糊道:“我沒有領這份矯詔,恐怕他們又到各處傳去了……哼!白費心機,沒人會聽董卓那等鬼話的。”他覺得這是個好說辭,又補充道:“你看看,現在他的鬼話都托以王命,咱能不考慮另立一君嗎?”
曹操笑而不答,沉默一會兒見無話可言,便起身告辭。
袁紹卻又拉住他的腕子,緩緩道:“還有一事,河內太守王匡自領兵馬以來,驕縱跋扈,對諸家牧守又多有微詞,我恐其有過激之事,孟德你要多加照應他才對……”
“諾。”曹操低頭應允。
“若是事有過激,一定多多照應王匡……你明白嗎?”
曹操聽他重複了一遍,又感手臂被他攥得很緊,便抬頭相視。隻見袁紹麵含微笑,目光深邃,似有殺機,馬上明白其意。頃刻間他內心做了一絲掙紮,但畢竟自己現在是人家的附庸,還得看袁紹眼色,便故作正色道:“大義當前,壯士斷腕在所不惜。”
袁紹滿意地點點頭,送他至院中,深深作了個揖……
【謀誅王匡】
迴到自己營寨時天色已晚,夏侯惇、戲誌才馬上迎了過來:“怎麽樣,袁本初待你如何?”
“還不錯,設宴款待禮數有加。他也不是沒有進軍之意,隻是糧草不濟,不能前行。”曹操邊走邊說。
戲誌才蹭了蹭鼻子,笑道:“《呂覽》有雲‘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袁本初豈是尋常之輩?昔日蹇碩欲害何進,遣其出兵戡亂,是他代替何進出兵擋難,此番大興勤王之師又是他首謀戰事,這個人還是有不少長處的。”
“可我總覺得心緒不寧。”曹操略顯傷感,“昔日我與本初交往,談笑風生毫無避諱,如今卻不能再似年少之時了。”
“當年您與他是平等之交,現在您與他已是上支下派。將軍未曾在人下,故感不適耳。”戲誌才又道,“《呂覽》有雲‘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將軍多多領會其道,也是多有裨益的。”
曹操點點頭道:“胸有城府之深,心有山川之險,我是得向袁本初好好
學學。不過和他在一處讓我不太舒服,他還想另立一個皇帝。”
“此事萬萬不可允!”戲誌才也嚇了一跳。
“我知道。”曹操忽然停下腳步,“我曹某人一向以天下為重朝廷為重,這就是我比別人的長處,要是隨隨便便跟著他走,哪裏還顯得出我的不同?我曹操就是要救民於水火!”
戲誌才聽他如此表態,雖然連連點頭,卻覺得他這樣停下腳步大喊出來,明顯是想讓營中兵士都聽到他有多無私,此舉甚是做作,卻不動聲色地道:“請將軍迴帳,任伯達帶來一人有秘事相商。”
秘事相商?曹操一愣,趕緊快步進了大帳。果見任峻與一個青衣武弁之人正在促膝而談,那人一看到曹操迴來,立即跪倒磕頭。
“放下帳簾,樓異、王必出去守著,莫叫人打擾。”曹操吩咐完才落座,“何必行此大禮。快快請起,君乃何人?”
那人似乎剛剛哭過一場,嘶啞著聲音道:“在下路昭,乃王匡帳下之部將。”
“哦?”曹操心中生疑,袁紹叫我殺王匡,現在就冒出個王匡的人來,“路將軍既是王郡將部下,何故夜入我營?”
路昭還是沒有起來,掏出一封書信道:“此信先請將軍過目!”
曹操越發詫異,打開便看:
〖自古以來,未有下土諸侯舉兵向京師者。《劉向傳》曰‘擲鼠忌器’,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幼主在宮,如何可討?仆與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俱受詔命。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囚仆於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仆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而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慐之毒,恚卓遷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於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機,今日著矣。曩為一體,今為血絢。亡人子二人,則君之甥,身沒之後,慎勿令臨仆屍骸也。〗
“這是何人所寫?”曹操眼睛都瞪圓了。
路昭眼淚又下來了:“乃是執金吾胡母大人臨終遺王匡之書,在下抄錄耳。”
“胡母班竟叫王匡殺了!”曹操不禁驚異。胡母班乃一代良士,名在八廚之列,昔日也是何進征辟之人,雖然此番是來傳詔解散義軍的,但也罪不至死。更何況胡母班為此間多人之友,更乃王匡妹夫,王匡怎麽如此狠心,竟殺自己妹夫!
路昭歎
息道:“豈止是胡母大人,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全讓王匡殺了。”曹操不想讓他瞧出自己的驚詫,穩了穩心神正色道:“三位大人被殺,君來此何意?”
“請將軍為胡母大人報仇,除掉王匡!”
“哼!”曹操麵帶不悅,“你身為王公節的部下,竟然說出此等話來,豈不有悖上下之理?”
“非是在下不忠。我本是胡母大人掾屬,因王匡舉兵河內,我才率領家兵前往相助,所為是討逆勤王。可是那王匡驕縱傲慢,不恤部下,以至有孟津之敗、鮑忠之死。如今他又殺我恩人與吳、王兩位大人,天日昭昭豈能容這等狂徒胡為?”路昭連連磕頭,“久聞將軍高義,當殺此狂徒為胡母大人報仇,以告慰西京遺臣……”
天賜良機!這個念頭在曹操腦中一晃而過,隨即拍案道:“把這個不忠之徒給我綁了!來日送迴王匡營中,任其處置。”
這一聲喊罷,不待樓異、王必進來,夏侯惇與任峻就已合力將他按倒在地。“曹操!我錯翻了眼皮,你也不是一個好東西!”任由路昭唿喊嚎哭,曹操把臉一轉就是不理。
待路昭被推出去之後,曹操看看一直默不作聲的戲誌才:“先生以為如何?”戲誌才搖頭晃腦:“《呂覽》有雲……”
“莫要引經據典,且說這件事我該不該辦?”
“那要看袁紹的意思。”戲誌才直言不諱,“縱然王匡私害大臣,但誅殺同盟是為不義,這個罪不能咱們擔。”
曹操笑道:“今日袁紹已暗示我誅殺王匡。”
“哦?”戲誌才眼睛一亮,“那他就知道王匡已經把人殺了,八成還是他袁本初讓王匡殺的呢。”
曹操仔細想了想:袁紹欲立劉虞為帝,故有意殺西京之臣以示決絕,但又怕落一個殺名士的罪名,故意把這個罪名扔給王匡這個匹夫。他既要殺人又不願意沾血壞了名聲,真真麵善心狠外寬內忌。想至此便問道:“且不論袁紹,咱們究竟該不該下這個手呢?”
戲誌才也是個滑頭,不作迴答,卻問:“將軍究竟想不想在袁紹帳下暫棲一時呢?”
曹操歎息道:“我的意思嘛……為了誅滅董賊複興漢室,那就暫且……暫且幹點讓袁本初中意的事情吧。”
戲誌才拱手道:“將軍力拒另立皇帝乃是大義,而鏟除兇徒卻無幹大義。”他說完這句話低頭暗思——我可是把話說到位了,你就別裝著玩了。果然,曹操伸了一個懶腰,看
似心不在焉道:“好吧,為了讓袁紹放心,也為了給胡母班報仇,此事我就勉強為之。”
“諾。”
“有勞先生親自去跟路昭說清楚。”
“諾。”
“但人還得綁著,好掩人耳目。”
“諾。”戲誌才向前一步提醒道,“王匡手握五千兵馬,比咱們人多,袁紹沽名釣譽又不肯出手,所以將軍隻可智取不可強攻。”
“我明白,此事我已有成算。”曹操打了個哈欠,“我即刻修書張孟卓,請他速速領兵到河內來,一者多些兵力,二來嘛……這等毀譽參半的事情,得再拉一個人與我分謗。”
戲誌才嘖嘖連聲,心中暗想:“若拋去忠義之心與用兵之道不論,論奸詐你與袁本初恐怕也難分伯仲。”
【奪營之變】
王匡字公節,泰山郡人士,因為任俠好勇,昔年也曾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屬。何進謀誅宦官時,他受命迴泰山拉了一支五百人的隊伍前往洛陽以助聲勢,但走到半路上,京師就發生了變亂,董卓趁機而入。王匡不敢迴京棄官歸家,後來周毖為部署義兵討董卓,特意保舉他為河內太守。
王匡到任後立刻封鎖黃河渡口,請袁紹領兵進駐,可謂對此次會盟勤王頗有貢獻。袁紹初到河內之時對他頗為看重,特意為其增補兵馬,讓他進討孟津首開戰事,鮑信也派鮑忠領兵相助。但隨著手中兵馬的增加,王匡沒能擔負起期望,反而日漸驕縱麻痹輕敵,致使董卓的兵馬暗渡小平津,繞到背後突襲,將他殺得大敗。
此戰之後王匡收攏餘眾,又迴到泰山再次征兵,集合了大約五千兵士重歸前線。不過他迴到河內戰場後,再不敢在大河沿岸駐軍,退得遠遠的,堅守不出,每日裏虛耗兵糧不思進取。袁紹深感所托非人,但同為盟友又拿他沒辦法,即便除掉又無替換之人,隻得任其所為。哪知王匡變本加厲進而再次要求增兵駐防,這讓袁紹十分惱火,不得不考慮將其除掉。
適逢皇帝被挾至西京,差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遣散義軍。其中胡母班、吳修、王瓌三人抵達河內麵見袁紹。此時袁紹已有扶立劉虞之心,便敷衍一番恭敬打發,暗地命王匡擒拿處死,欲以加害名士之罪冠之,成一石二鳥之計。王匡自以為能,絲毫不加懷疑,遂將三人拿住囚禁,雖然妹夫胡母班給他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他還是把他們全部殺害。此事過後,他的部下,也是胡母班的掾
曹操本想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完成募兵,但迴到北方時已經是深秋了。揚州刺史陳溫給了他三千兵,丹陽太守周昕也撥給他一千兵,但這些兵都是南方人,根本不想背井離鄉到北方打仗。果如劉邈所預料,士卒一路走一路逃,剛行至龍亢縣就爆發了兵變,那些兵甚至火焚了中軍大帳。曹操與夏侯兄弟等親信手刃亂軍數十人才穩住局麵,經過一番交涉,最後隻有王必帶隊的五百多人留下,其他人就地遣散。
千裏跋涉的成果付之東流,反倒是曹洪順利拉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皆是他往昔的家奴以及在蘄春結交的豪客。
曹操就帶著這些人緩緩北上,一邊走一邊招募逃難流民中的男子,勉勉強強湊了三千兵進駐河內。
曹操紮下營寨,立刻趕往懷縣麵見袁紹。他滿心以為袁紹會給他一個天大的麵子,哪知人家根本沒有出來迎接,隻有許攸陪同先到的任峻、卞秉急急忙忙將他接進懷縣城中。
許攸說話倒是很客氣:“阿瞞兄,車騎將軍有喪在身,不方便出來相見,在縣府請列位將軍為您接風。”
“有喪?”
“唉……”許攸未說話先歎氣,“董賊將在朝的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袁家二十餘口連同親眷家仆全都殺了。”
曹操雖然料到會有這麽一天,但還是不禁皺眉:官場素來講究門生故吏之間的尊卑相讓,董卓曾為袁隗征辟的掾屬,如今血洗師長滿門首壞綱常。此惡例一開,今後這樣的事情免不了會多起來,以下誅上之風恐怕會愈演愈烈。
“既然如此,又何必準備什麽酒宴。”
許攸道:“他既有此吩咐,我們照辦就是。阿瞞兄一路旅途勞頓,也當放鬆一些才是。”
曹操點點頭,示意任峻、卞秉迴營,自己隻帶樓異、王必這兩個隨身保護之人前往。
“子遠,這幾個月戰事可有進展?”
許攸搖搖頭表情很無奈,邊走邊道:“阿瞞兄,戰事未有進展,此事等見了車騎將軍再說吧。”
曹操聽他稱唿自己小名,卻一口一個車騎將軍的尊稱袁紹,心中實在不暢快:“董卓既然屠戮太傅與袁基兄滿門,本初為何不理國仇不思家恨,到現在還按兵不動呢?”
許攸聽他扔出“不理國仇不思家恨”這麽大一個罪名,趕緊擺手道:“阿瞞兄莫要聲張,此事頗有隱情,待見了車騎將軍,他自會親言相告。”說罷他想了想,
又囑咐道,“如今多有微詞,少時酒席之上,兄莫要當眾提起戰事。”
曹操瞧他一副懇求的樣子,便強笑道:“好吧,這件事見了本初兄我親自跟他說。”
轉眼間已來到縣寺,這裏已經改為將軍行轅。大門口二十個親兵校尉列立兩旁,盔甲閃亮大戟在手,斜背弓矢精神十足,最難得的是這些人的個子皆是一般高。方進大門,就聞鍾鼓絲竹之聲悅耳,原來為了迎客院中還專有兩隊樂工伺候——袁紹這自稱自號的車騎將軍倒是當得有模有樣!還未至廳堂,就見一大群人迎了出來。
有逄紀、張導、陳琳一幹謀士,淳於瓊、劉勳、崔鈞一幹帶兵之將,最中間是兩個年輕人,看樣子都不到二十歲——乃是袁紹長子袁譚與外甥高幹。所有人見到曹操都格外親切,袁譚更是帶著高幹跪倒見禮:“小侄拜見曹叔父,家嚴有重孝在身不宜設酒相陪,特命我兄弟在此逢迎。”
曹操趕緊笑嗬嗬攙起,大家紛紛相讓,他便與眾人攜腕而入,被請到上賓之位,袁譚甚至還張羅人為曹操營中將士送去些酒肉,殷勤之意溢於言表。一場酒宴雖不豐盛,卻是鍾鳴鼎食氛圍超凡。諸人彬彬有禮客氣至極,就連一向不拘小節的淳於瓊都很矜持,但大家議論的皆是昔年往事,溫而不火,對討董的戰事絕口不提。
一直到酒席撤下,諸人再三見禮紛紛散去,始終沒有一個人說什麽切入正題的話。曹操自覺無趣也要走,袁譚卻湊到跟前道:“家父在後院恭候,請您一敘。”
曹操微微一笑,留下樓異、王必等候,自己欣然前往。隨袁譚繞過後院,拐了兩個彎,來到一處偏僻的院落,但見袁紹身披重孝,頭戴麻冠正跪在一間小屋裏,對著密密麻麻的一堆靈牌漠然出神。袁譚說了聲請,自己轉身去了,隻留他二人在此說話。
“本初兄,我來了。”
袁紹沒有起身,卻迴頭道:“愚兄有孝在身不能置酒宴相迎,叫大家代我逢迎,簡慢你了。”
“兄長何必如此多禮,咱們多年至交哪兒用得著那一套?”從何進之時到現在,經曆了這麽多變故,曹操實在不敢再輕易相信別人了。但是現在身無立錐之地,今後還要蒙袁紹照應,他說話當然要親熱。
袁紹起身還禮,請他坐。曹操卻先向袁隗等人靈位磕頭拜祭,然後才畢恭畢敬輕輕落座。二人麵目相對之間,曹操發覺袁紹比之在京之時清瘦了不少,麵容蒼白雙目凹陷,似乎真的是悲傷過度——這也難怪,叔父一家子全叫人殺了,
這是何等的悲憤仇怨。
“孟德,你終於來了,真是想煞愚兄了。”袁紹憔悴的臉上露出一絲笑紋,“當初起兵之日我第一個就想到你,咱們若是早在一處合兵而進,何至於鬧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句話曹操沒敢接,他揣摩不清袁紹的意思是什麽。是抱怨他當時不肯來?是真心實意歡迎他現在來到?還是僅對戰事不利發發牢騷?揣摩不定就不要輕易答複,所以曹操僅僅點頭稱是。與袁紹這等人講話規矩甚大,雖然他對你親親切切,你卻不能得意忘形,始終有一種看不見的隔閡。
“孟德,愚兄興此義兵本為誅逆救國,但到今日實在是大失所望。”袁紹歎息了一聲,“王匡其人驕縱傲慢,屯兵又疏於防患,終至孟津之敗。這也是我用人不明所致,卻連累你與鮑信有滎陽之失,愚兄慚愧。”
曹操聽他主動切入正題,覺得火候差不多了,道:“近日之事小弟誠不可解。酸棗諸君互生猜疑躊躇不前也就罷了,可是本初兄此間尚有精兵數萬,各路勤王之師又越聚越多,何至於王匡之敗撼動全局?現在出兵搶占孟津,趁勢西進未為晚也,兄長為何按兵不動坐失良機呢?”
袁紹苦笑一陣:“兄實有難言之隱。”
“但說無妨,小弟為兄解之。”
袁紹猶豫了片刻,湊到他耳邊說了兩個字:“韓馥!”
曹操頓時大悟:袁紹雖自號車騎將軍統領群雄,但其舉兵的根基不過是小小的渤海郡,以他四世三公的家世聲望而言,兵馬是招之即來的,但糧草卻是大問題。河內諸軍之糧草全賴冀州供給,而冀州牧韓馥本人卻坐鎮鄴城按兵不動。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袁紹之眾的生死實際上握於韓馥手中。河南糧秣盡被董卓掠奪,洛陽城都一把火焚了,就地征糧根本不可行。在這種情況下,萬一袁紹揮師西進打過孟津,韓馥妒火中燒在背後給他玩個“兵糧不濟”,那就全完了。
“你明白了吧?”袁紹頹然落座,“莫看外麵眾將紛紛來投,可是每來一部我的憂慮就多一層。糧草不能自給,久之必然生變呢!”
“可有克扣之事?”明知沒有別人,曹操還是把聲音壓得很低。
袁紹搖搖頭:“沒有,但是冀州治中劉子惠與我帳中之人頗有書信往來,說韓馥對供給糧秣之事頗為不滿。實際上,這些日子三軍之存糧從來未過五日之用,每隔五日他便供一次,就憑這樣的補給我怎能放手西進?”
“哼!自己沒膽子用兵,
還要苛刻別人糧草,這等人怎成大事?”曹操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前幾日,並州部張楊與匈奴於夫羅修書於此,想要歸附我軍共討國賊,但是他們部下不少,那糧草所需更要增加,實在搞得我不知如何才好。”張楊也是何進掾屬,與吳匡等本是一流人物,當初為了恐嚇宦官往並州二度征兵,不想遭遇白波起義道路斷絕,他隻得率領招募的人馬與白波軍遊擊作戰,隻顧與反賊玩命,結果耽誤了許多大事,董卓事起後他無法迴歸洛陽,成了何進餘部流動在外的一支孤軍;匈奴單於於夫羅處境也差不多,昔年他因部落叛亂流亡至洛陽搬兵,何進忙於誅殺宦官未予理會,後來西涼兵進京,於夫羅懾於董卓、丁原之威再次流亡,也成了無本之木。這兩支隊伍投到河內明擺著是來吃糧的。
“糧草不能自給,討逆之事終是虛話。”袁紹說到這裏,突然眼望窗外,似乎自言自語地歎息道,“若冀州不在韓文節之手,那該有多好啊……”
對於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曹操是絕對不敢表態的,趕緊轉移話題:“太傅一死,董卓不諳政務,不知西京何人理事呢?”
“王允為司徒,政務皆委與他。”
“王子師……”那個刻板的形象立刻出現在曹操腦海裏,“他這個人……怎麽說呢……剛有餘而柔不足吧。”
“他不過是個應時之選,其實朝廷大權還不是董卓一人之手。皇帝太小不能鏟除逆臣實在是可惜。”袁紹正色道,“我看我大漢之所以屢有奸人擅權作惡,根源就是皇帝即位時太小。以至於宦官亂政、外戚專權等事一步步惡化,才有今日之變。”
“不錯。”這一點曹操倒是很讚同。
“如今弘農王已死,當今天子不過是董卓所立的傀儡,他算不得真正的天下之主,咱們還需另立一個皇帝。”
這話可把曹操嚇壞了:“不行不行!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等於另立一個朝廷。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百姓不知所歸,如此行事必定生亂。”
袁紹擺擺手道:“孟德不要固執。西京董卓暴虐百姓不得人心,他擁立的皇帝自不能得民心。我已經想好了,咱們輔保大司馬劉虞為帝。劉伯安年高有德,為政仁愛,念利民物,幽燕之民無不感恩戴德,博愛之名播於鮮卑烏丸。扶立他為皇帝,百姓自然歸心。”
曹操連連搖頭,說道:“劉伯安雖有德,但其與時主血脈疏遠,不能為宗廟所承認。我恐以其為帝,天下好亂之士紛起,各挾宗室諸
王侯為尊,爭強鬥勢,到時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孟德莫怕,我已與外間諸將乃至各家牧守商議了,大家都沒有什麽異議,我看此事可保無礙。”袁紹笑嗬嗬道,“若立此主則朝廷之製再創,令可行禁可止,明詔下行權責可明,便不能再有人掣肘咱們討賊之事。”
“討賊何為?一救黎民出水火,一救皇帝脫牢籠。倘另立一帝還談何勤王誅逆,豈不是另扶他人奪取天下?此殺雞取卵也!”
“你不要這樣頑固,要懂得變通。”袁紹還是很客氣,“現在這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大家都這樣想。”
不是大家都這樣想,而是大家都這樣說,現在信誓旦旦都說得好聽,日後什麽樣子簡直不可想象……曹操竭力控製情緒,但還是把話說得很硬:“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製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諸君北麵,我自西向。”
袁紹大吃一驚,“諸君北麵,我自西向”這樣的話一語雙關,一棍子掃倒一大片,實在是有駭視聽。看他這樣決然,也不好再說什麽,隻道:“好吧,此事日後再作定奪。你迴去也再想想,好不好?”
此事豈需再想?曹操隨口答應袁紹一聲,便把這件事扔到夜郎國去了。袁紹起身踱至門口,隨口道:“這些日子我有時會想,萬一討賊之事不成,群雄紛起……我是說萬一有那麽一天的話,該怎樣用兵安定天下呢?”
“本初你怎麽想?”曹操又把這個難題拋了迴去。
袁紹不再避諱了,走到他麵前道:“當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
曹操微然點點頭,這是當年光武爺平定天下的策略。
“孟德又有何高見?”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此話一出,曹操有些後悔,這樣的話是不能輕易談起的。
“無論如何,你能到此就是給愚兄添了一條膀臂,”袁紹拉住他的手,“你之用兵勝於愚兄,現既不能進,且助我在此操練人馬以備大事之需。”
曹操對袁紹此時此刻所言的“大事”深表懷疑,但還是態度謙恭地拱手道:“小弟自當效力。”
“前幾日西京差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到此,傳來董卓矯詔,想讓咱們遣散義兵,各自還任。”袁紹邊說邊擺弄著衣
襟,“焚洛陽弑主君,犯下這麽大的罪過,還想叫咱們不管不問嗎?”
“不錯,這兵當然不能撤!”曹操這話是半公半私,一旦解散義軍之眾,人家都是州郡之職有個地盤,他可往哪裏去?所以他是這些人中最為反對解散軍隊的,“這兵固然不能撤,那韓融、胡母班五人今又何在呢?”
袁紹眨眨眼,含含糊糊道:“我沒有領這份矯詔,恐怕他們又到各處傳去了……哼!白費心機,沒人會聽董卓那等鬼話的。”他覺得這是個好說辭,又補充道:“你看看,現在他的鬼話都托以王命,咱能不考慮另立一君嗎?”
曹操笑而不答,沉默一會兒見無話可言,便起身告辭。
袁紹卻又拉住他的腕子,緩緩道:“還有一事,河內太守王匡自領兵馬以來,驕縱跋扈,對諸家牧守又多有微詞,我恐其有過激之事,孟德你要多加照應他才對……”
“諾。”曹操低頭應允。
“若是事有過激,一定多多照應王匡……你明白嗎?”
曹操聽他重複了一遍,又感手臂被他攥得很緊,便抬頭相視。隻見袁紹麵含微笑,目光深邃,似有殺機,馬上明白其意。頃刻間他內心做了一絲掙紮,但畢竟自己現在是人家的附庸,還得看袁紹眼色,便故作正色道:“大義當前,壯士斷腕在所不惜。”
袁紹滿意地點點頭,送他至院中,深深作了個揖……
【謀誅王匡】
迴到自己營寨時天色已晚,夏侯惇、戲誌才馬上迎了過來:“怎麽樣,袁本初待你如何?”
“還不錯,設宴款待禮數有加。他也不是沒有進軍之意,隻是糧草不濟,不能前行。”曹操邊走邊說。
戲誌才蹭了蹭鼻子,笑道:“《呂覽》有雲‘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袁本初豈是尋常之輩?昔日蹇碩欲害何進,遣其出兵戡亂,是他代替何進出兵擋難,此番大興勤王之師又是他首謀戰事,這個人還是有不少長處的。”
“可我總覺得心緒不寧。”曹操略顯傷感,“昔日我與本初交往,談笑風生毫無避諱,如今卻不能再似年少之時了。”
“當年您與他是平等之交,現在您與他已是上支下派。將軍未曾在人下,故感不適耳。”戲誌才又道,“《呂覽》有雲‘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將軍多多領會其道,也是多有裨益的。”
曹操點點頭道:“胸有城府之深,心有山川之險,我是得向袁本初好好
學學。不過和他在一處讓我不太舒服,他還想另立一個皇帝。”
“此事萬萬不可允!”戲誌才也嚇了一跳。
“我知道。”曹操忽然停下腳步,“我曹某人一向以天下為重朝廷為重,這就是我比別人的長處,要是隨隨便便跟著他走,哪裏還顯得出我的不同?我曹操就是要救民於水火!”
戲誌才聽他如此表態,雖然連連點頭,卻覺得他這樣停下腳步大喊出來,明顯是想讓營中兵士都聽到他有多無私,此舉甚是做作,卻不動聲色地道:“請將軍迴帳,任伯達帶來一人有秘事相商。”
秘事相商?曹操一愣,趕緊快步進了大帳。果見任峻與一個青衣武弁之人正在促膝而談,那人一看到曹操迴來,立即跪倒磕頭。
“放下帳簾,樓異、王必出去守著,莫叫人打擾。”曹操吩咐完才落座,“何必行此大禮。快快請起,君乃何人?”
那人似乎剛剛哭過一場,嘶啞著聲音道:“在下路昭,乃王匡帳下之部將。”
“哦?”曹操心中生疑,袁紹叫我殺王匡,現在就冒出個王匡的人來,“路將軍既是王郡將部下,何故夜入我營?”
路昭還是沒有起來,掏出一封書信道:“此信先請將軍過目!”
曹操越發詫異,打開便看:
〖自古以來,未有下土諸侯舉兵向京師者。《劉向傳》曰‘擲鼠忌器’,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幼主在宮,如何可討?仆與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俱受詔命。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囚仆於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仆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而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慐之毒,恚卓遷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於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機,今日著矣。曩為一體,今為血絢。亡人子二人,則君之甥,身沒之後,慎勿令臨仆屍骸也。〗
“這是何人所寫?”曹操眼睛都瞪圓了。
路昭眼淚又下來了:“乃是執金吾胡母大人臨終遺王匡之書,在下抄錄耳。”
“胡母班竟叫王匡殺了!”曹操不禁驚異。胡母班乃一代良士,名在八廚之列,昔日也是何進征辟之人,雖然此番是來傳詔解散義軍的,但也罪不至死。更何況胡母班為此間多人之友,更乃王匡妹夫,王匡怎麽如此狠心,竟殺自己妹夫!
路昭歎
息道:“豈止是胡母大人,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全讓王匡殺了。”曹操不想讓他瞧出自己的驚詫,穩了穩心神正色道:“三位大人被殺,君來此何意?”
“請將軍為胡母大人報仇,除掉王匡!”
“哼!”曹操麵帶不悅,“你身為王公節的部下,竟然說出此等話來,豈不有悖上下之理?”
“非是在下不忠。我本是胡母大人掾屬,因王匡舉兵河內,我才率領家兵前往相助,所為是討逆勤王。可是那王匡驕縱傲慢,不恤部下,以至有孟津之敗、鮑忠之死。如今他又殺我恩人與吳、王兩位大人,天日昭昭豈能容這等狂徒胡為?”路昭連連磕頭,“久聞將軍高義,當殺此狂徒為胡母大人報仇,以告慰西京遺臣……”
天賜良機!這個念頭在曹操腦中一晃而過,隨即拍案道:“把這個不忠之徒給我綁了!來日送迴王匡營中,任其處置。”
這一聲喊罷,不待樓異、王必進來,夏侯惇與任峻就已合力將他按倒在地。“曹操!我錯翻了眼皮,你也不是一個好東西!”任由路昭唿喊嚎哭,曹操把臉一轉就是不理。
待路昭被推出去之後,曹操看看一直默不作聲的戲誌才:“先生以為如何?”戲誌才搖頭晃腦:“《呂覽》有雲……”
“莫要引經據典,且說這件事我該不該辦?”
“那要看袁紹的意思。”戲誌才直言不諱,“縱然王匡私害大臣,但誅殺同盟是為不義,這個罪不能咱們擔。”
曹操笑道:“今日袁紹已暗示我誅殺王匡。”
“哦?”戲誌才眼睛一亮,“那他就知道王匡已經把人殺了,八成還是他袁本初讓王匡殺的呢。”
曹操仔細想了想:袁紹欲立劉虞為帝,故有意殺西京之臣以示決絕,但又怕落一個殺名士的罪名,故意把這個罪名扔給王匡這個匹夫。他既要殺人又不願意沾血壞了名聲,真真麵善心狠外寬內忌。想至此便問道:“且不論袁紹,咱們究竟該不該下這個手呢?”
戲誌才也是個滑頭,不作迴答,卻問:“將軍究竟想不想在袁紹帳下暫棲一時呢?”
曹操歎息道:“我的意思嘛……為了誅滅董賊複興漢室,那就暫且……暫且幹點讓袁本初中意的事情吧。”
戲誌才拱手道:“將軍力拒另立皇帝乃是大義,而鏟除兇徒卻無幹大義。”他說完這句話低頭暗思——我可是把話說到位了,你就別裝著玩了。果然,曹操伸了一個懶腰,看
似心不在焉道:“好吧,為了讓袁紹放心,也為了給胡母班報仇,此事我就勉強為之。”
“諾。”
“有勞先生親自去跟路昭說清楚。”
“諾。”
“但人還得綁著,好掩人耳目。”
“諾。”戲誌才向前一步提醒道,“王匡手握五千兵馬,比咱們人多,袁紹沽名釣譽又不肯出手,所以將軍隻可智取不可強攻。”
“我明白,此事我已有成算。”曹操打了個哈欠,“我即刻修書張孟卓,請他速速領兵到河內來,一者多些兵力,二來嘛……這等毀譽參半的事情,得再拉一個人與我分謗。”
戲誌才嘖嘖連聲,心中暗想:“若拋去忠義之心與用兵之道不論,論奸詐你與袁本初恐怕也難分伯仲。”
【奪營之變】
王匡字公節,泰山郡人士,因為任俠好勇,昔年也曾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屬。何進謀誅宦官時,他受命迴泰山拉了一支五百人的隊伍前往洛陽以助聲勢,但走到半路上,京師就發生了變亂,董卓趁機而入。王匡不敢迴京棄官歸家,後來周毖為部署義兵討董卓,特意保舉他為河內太守。
王匡到任後立刻封鎖黃河渡口,請袁紹領兵進駐,可謂對此次會盟勤王頗有貢獻。袁紹初到河內之時對他頗為看重,特意為其增補兵馬,讓他進討孟津首開戰事,鮑信也派鮑忠領兵相助。但隨著手中兵馬的增加,王匡沒能擔負起期望,反而日漸驕縱麻痹輕敵,致使董卓的兵馬暗渡小平津,繞到背後突襲,將他殺得大敗。
此戰之後王匡收攏餘眾,又迴到泰山再次征兵,集合了大約五千兵士重歸前線。不過他迴到河內戰場後,再不敢在大河沿岸駐軍,退得遠遠的,堅守不出,每日裏虛耗兵糧不思進取。袁紹深感所托非人,但同為盟友又拿他沒辦法,即便除掉又無替換之人,隻得任其所為。哪知王匡變本加厲進而再次要求增兵駐防,這讓袁紹十分惱火,不得不考慮將其除掉。
適逢皇帝被挾至西京,差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瓌遣散義軍。其中胡母班、吳修、王瓌三人抵達河內麵見袁紹。此時袁紹已有扶立劉虞之心,便敷衍一番恭敬打發,暗地命王匡擒拿處死,欲以加害名士之罪冠之,成一石二鳥之計。王匡自以為能,絲毫不加懷疑,遂將三人拿住囚禁,雖然妹夫胡母班給他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他還是把他們全部殺害。此事過後,他的部下,也是胡母班的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