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部晚上放電影的消息,早已經傳遍了。
當兄妹倆迴到家時,偉軍和偉波已經從托兒所迴來了。而田爸爸正在棚子裏炒菜做飯,準備晚上去看電影。
過了一會兒,王媽媽也騎著自行車迴來了。
一聽說晚上有電影,立馬從櫃子裏扒拉出小半袋子葵瓜子,用簸箕簸了一下,準備炒瓜子。
這還是連隊裏分的,沒吃完,剩了小半袋子。
今天正好拿出來,吃個零嘴兒,解解饞。
田爸爸做完飯之後,就著灶台裏的餘火,用鐵鍋炒了小半鍋。
這是一種本地產的油葵,個頭小,但味道卻非常香,就是嗑起來不大方便。不過,這樣也好,一粒一粒吃得很慢,就能多吃一會兒。
晚上職工們要看去電影,就不用開會了。
連隊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隻要營部放電影,就不再搞集中學習。在電視機還未出現,電影片子又很少的情況下,看電影本是一件稀罕事,自然得通融一下。
對連隊的職工們來說,一邊看電影,一邊嗑瓜子,是最愜意的休閑方式。估計這會兒,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炒瓜子呢。
一家人吃了晚飯。
就著水盆洗了洗手和臉。接著,每個人的臉上、胳膊上、腳脖子上都抹了驅蚊水,口袋裏裝著香瓜子,田爸爸還灌了一壺涼白開,背著。
收拾停當後,就拎著一隻小凳子,帶著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這會兒,天還亮堂堂的。一路上,碰見三五成群的職工們,帶著小孩,扛著板凳,興衝衝地往連隊外麵走去。
到了大路上,就更熱鬧了。
有走路的,有騎自行車的,個個喜笑顏開,嘰嘰喳喳的,就像過節了一般。
十多分鍾後,一家人就到了營部門口。
這時,露天電影院裏已是黑壓壓的一片。看來大家夥兒吃了晚飯,都集中到這裏來了。這塊場地不小,裝個幾千人應該不成問題。
那張專門用來擺放放映機的課桌,已被拉出來了,放在場地後麵那個固定的位置上。幾個半大孩子,正圍著桌子,眼巴巴地等著放映員的到來。
場地外圍,一群調皮的男孩子,圍著團團就座的人群,來來迴迴地跑動著。還有一些騎自行車過來的,正倚著車子,站在場地後麵,打算坐在車座上觀影。
排水溝外的路邊上,還來了幾個維族賣瓜子的。
三四輛毛驢車停在一邊,幾頭毛驢被卸了套,正閑閑地吃著草料袋子裏的幹稻草。
那幾個維族老漢,頭上帶著小花帽,盤腿坐在氈子上。旁邊不遠處,用三塊土坯支起了一個鍋灶,上麵架著一口黑鍋,正在燒水做飯。
而香瓜子,就擺在一隻攤開的麻袋上,高高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旁邊放著一隻泛黃的小玻璃杯,裏麵裝滿了瓜子。
這是量器,貳分錢一盅。
量給得很少,也不便宜,可還是有單幹戶掏錢去買。也有小孩子在一旁圍觀著,想讓爸爸給買一盅嚐嚐味道。
田根寶路過時,掃了一眼。
心說,那瓜子露在外麵,一看就不大幹淨,哪有自己家裏炒得衛生?
而黎元元對這一幕很好奇。
她還是第一次看到結伴出來的維族老漢,不由得多看了兩眼。見那幾輛毛驢車上,都高高地堆著一摞摞枯柴。
這是去戈壁灘上撿來的嗎?
還順道跑來做一筆小生意?
這膽子也真夠大的。
就不怕被人沒收了?
看到那幾頂小花帽,她不由得又想起了爺爺奶奶。
在後世,年逾花甲的爺爺和奶奶,一說起年輕時去看露天電影的情景,就笑得合不攏嘴。
在六七十年代,連隊裏一聽說放電影,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是幹部還是職工都興高采烈的,忙得不行。
有時,為了等一部新片子,寧肯在露天電影院裏坐到半夜,也不願走。他們這些知青,年輕時都幹過這樣的事情。
幾十年後迴憶起來,還是一臉興奮。
後來,真迴到了城裏,看電影看電視都很方便了,卻再也找不到那種新鮮感了。同時,也少了那份激情和滿足,一切都變得普通起來。
帶著點點遺憾,就連迴憶都變得愈加美好起來。
這種經曆不是每個人都有。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裏,簡單的快樂更能帶來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大人和小孩,都坐在自己的板凳上。有說話的,有嗑瓜子的,還有擠著人縫,穿來穿去打招唿的。
周圍熱熱鬧鬧的,生活氣息不要太濃厚。
這時候,田偉民已經從孫大江那裏打聽到,今晚即將放映的是彩色故事片《閃閃的紅星》。雖然還沒看過,可多少都聽說過。
況且,還是一部彩色故事片,光想想就很激動,恨不得天立刻就黑下來。
盼啊盼,天終於黑了下來。
這時,放映員已經到位,放映機也已經架設好了,並接通了電源。相比起觀眾們的急迫心情,放映員倒是四平八穩的,一點也不著急。
人群中,有小孩子站起來,雙手攏在嘴邊,大聲地催促著,“打光啊,快打光啊!”話音未落,馬上就有人大聲應和著。
正在鬧騰的時候,一束亮光,突然打在對麵的白牆上。
全場頓時響起了孩子們的“嗷嗷”聲。接著,就是放映員就著燈光調試機器,對焦鏡頭。
而亮光一打,坐在放映機前麵的小青年們,就閑不住了。他們站在板凳上,高高地舉起雙手,對著光線打著手勢,模仿著各種動物的剪影。
有兩手疊在一起的馬頭,有張開翅膀的老鷹,還有豎著兩隻耳朵的兔子。一幅幅剪影,投放在銀幕上,看著栩栩如生。
那些技藝高超的,還會玩出動態花樣來。
一時間,隻見一匹馬頭嘶鳴著穿過銀幕,接著是一隻展翅飛翔的老鷹,還有一對歡蹦亂跳的兔子。
圍觀的人群,有叫好的,有跺腳的,別提有多興奮了。
這種場麵,實在是太熱鬧了。
受這種氣氛的感染,黎元元也上了板凳。她扶著王媽媽的肩頭,開心地笑著。還扭著脖子,朝後麵張望著。
那台機子,是最早的那種老式16mm小型放映機,換片子時需要手工操作。在放映期間,還容易卡片。不過,這種機型攜帶十分方便,一台小手扶拖拉機就能馱著到處跑了,在農場和農村地區廣受歡迎。
在七五年,物質是匱乏的。
全國各地,即便是這種小型放映機也不多見。也就是團場裏,比較重視職工的文化生活,才專門派人去大城市裏采購了一批,給每個營都分配了一台。
一到放電影的時候,營部裏就像過節一般熱鬧。
也成為那個年代,最特別的記憶。
電影終於開演了。
當片頭一打,主題音樂響起來時,黎元元也有些激動。
這部電影,拍攝於一九七四年。剛一上映
,就好評如潮,在全國各地都引起了轟動,也成為當時的樣板電影之一。
她在學校禮堂裏,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片子雖然老舊,但拍攝得非常好,尤其是裏麵的電影插曲,流傳至今。
果然,當《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紅星歌》依次響起時,全場就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黎元元也暗自感歎,這部影片即便放在後世也不失水準,更何況是在一九七五年?
放映結束後,全場觀眾還戀戀不舍的,不想散場。
人群中,有人突然扯著嗓子,大喊了一聲:“再來一遍,好不好?”全場一陣哄笑,可緊接著,又有更多的人在高喊著:“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同時,還伴隨著有節奏的跺腳聲。
一時間,沒人願意退場。
都在眼巴巴地等著,再來一遍。
當然,放映員不為所動。
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每次上演新電影,都會出現這相似的一幕。況且,天色已晚,他們也要休息了。
電影散場了。
觀眾們搬著小板凳,陸陸續續地穿過小橋,往自家的連隊走去。一路上,有討論電影的,有埋頭走路的,有嘻嘻哈哈說笑的,十分熱鬧。
就在這時,人群中忽然響起了一個清亮的女高音,“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那怕風雨驟……”(注1)
聲音高亢,字正腔圓。
甚至連歌詞都一字不錯,還唱了兩個完整的小結。
連隊的小青年們,一聽到有人唱歌,立馬喊道:“唱得好!再來一遍!”而那個唱歌的,卻停了下來,再也沒了動靜。
這人是誰?
這麽厲害?
黎元元有些好奇。
隻看了一遍電影,聽了一遍電影插曲,就能跟著唱下來?
這簡直是個音樂天才啊。
還有這嗓音,這音準,也很不簡單,十有八.九是經過專業訓練的。
想不到連隊裏還有這種人才?
王慧珍扛著一條長板凳,另一隻手拉著元元,正走著。見元元問起,不禁咧了咧嘴,笑著說道:“剛才那個唱歌的,就是你楊阿姨。”
楊阿姨?
楊阿姨是誰?
黎元元更加好奇了。
王慧珍心知小元元是個好奇簍子,於是忍住笑,耐心地說道:“等到星期六晚上,媽媽帶著你去楊阿姨家,量量尺寸,好做條裙子穿。到時候,你就能見到楊阿姨了……”
“嗯。”
黎元元點了點頭。她已經猜到了這位楊阿姨,十有八.九也是一位滬上知青,看著和王媽媽很熟的樣子。
不過,這樣一個心靈手巧的女知青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她還是有些好奇。
路上黑魆魆的,沒有路燈。
有職工打著手電筒,周圍才能借到一束光亮。
在昏暗中,黎元元牽著王媽媽的手,一路前行。
而連隊,就近在眼前了。
田家六口人,不禁加快了腳步。
作者有話要說:注1:引用了歌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詞
-------------
當兄妹倆迴到家時,偉軍和偉波已經從托兒所迴來了。而田爸爸正在棚子裏炒菜做飯,準備晚上去看電影。
過了一會兒,王媽媽也騎著自行車迴來了。
一聽說晚上有電影,立馬從櫃子裏扒拉出小半袋子葵瓜子,用簸箕簸了一下,準備炒瓜子。
這還是連隊裏分的,沒吃完,剩了小半袋子。
今天正好拿出來,吃個零嘴兒,解解饞。
田爸爸做完飯之後,就著灶台裏的餘火,用鐵鍋炒了小半鍋。
這是一種本地產的油葵,個頭小,但味道卻非常香,就是嗑起來不大方便。不過,這樣也好,一粒一粒吃得很慢,就能多吃一會兒。
晚上職工們要看去電影,就不用開會了。
連隊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隻要營部放電影,就不再搞集中學習。在電視機還未出現,電影片子又很少的情況下,看電影本是一件稀罕事,自然得通融一下。
對連隊的職工們來說,一邊看電影,一邊嗑瓜子,是最愜意的休閑方式。估計這會兒,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炒瓜子呢。
一家人吃了晚飯。
就著水盆洗了洗手和臉。接著,每個人的臉上、胳膊上、腳脖子上都抹了驅蚊水,口袋裏裝著香瓜子,田爸爸還灌了一壺涼白開,背著。
收拾停當後,就拎著一隻小凳子,帶著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這會兒,天還亮堂堂的。一路上,碰見三五成群的職工們,帶著小孩,扛著板凳,興衝衝地往連隊外麵走去。
到了大路上,就更熱鬧了。
有走路的,有騎自行車的,個個喜笑顏開,嘰嘰喳喳的,就像過節了一般。
十多分鍾後,一家人就到了營部門口。
這時,露天電影院裏已是黑壓壓的一片。看來大家夥兒吃了晚飯,都集中到這裏來了。這塊場地不小,裝個幾千人應該不成問題。
那張專門用來擺放放映機的課桌,已被拉出來了,放在場地後麵那個固定的位置上。幾個半大孩子,正圍著桌子,眼巴巴地等著放映員的到來。
場地外圍,一群調皮的男孩子,圍著團團就座的人群,來來迴迴地跑動著。還有一些騎自行車過來的,正倚著車子,站在場地後麵,打算坐在車座上觀影。
排水溝外的路邊上,還來了幾個維族賣瓜子的。
三四輛毛驢車停在一邊,幾頭毛驢被卸了套,正閑閑地吃著草料袋子裏的幹稻草。
那幾個維族老漢,頭上帶著小花帽,盤腿坐在氈子上。旁邊不遠處,用三塊土坯支起了一個鍋灶,上麵架著一口黑鍋,正在燒水做飯。
而香瓜子,就擺在一隻攤開的麻袋上,高高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旁邊放著一隻泛黃的小玻璃杯,裏麵裝滿了瓜子。
這是量器,貳分錢一盅。
量給得很少,也不便宜,可還是有單幹戶掏錢去買。也有小孩子在一旁圍觀著,想讓爸爸給買一盅嚐嚐味道。
田根寶路過時,掃了一眼。
心說,那瓜子露在外麵,一看就不大幹淨,哪有自己家裏炒得衛生?
而黎元元對這一幕很好奇。
她還是第一次看到結伴出來的維族老漢,不由得多看了兩眼。見那幾輛毛驢車上,都高高地堆著一摞摞枯柴。
這是去戈壁灘上撿來的嗎?
還順道跑來做一筆小生意?
這膽子也真夠大的。
就不怕被人沒收了?
看到那幾頂小花帽,她不由得又想起了爺爺奶奶。
在後世,年逾花甲的爺爺和奶奶,一說起年輕時去看露天電影的情景,就笑得合不攏嘴。
在六七十年代,連隊裏一聽說放電影,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是幹部還是職工都興高采烈的,忙得不行。
有時,為了等一部新片子,寧肯在露天電影院裏坐到半夜,也不願走。他們這些知青,年輕時都幹過這樣的事情。
幾十年後迴憶起來,還是一臉興奮。
後來,真迴到了城裏,看電影看電視都很方便了,卻再也找不到那種新鮮感了。同時,也少了那份激情和滿足,一切都變得普通起來。
帶著點點遺憾,就連迴憶都變得愈加美好起來。
這種經曆不是每個人都有。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裏,簡單的快樂更能帶來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大人和小孩,都坐在自己的板凳上。有說話的,有嗑瓜子的,還有擠著人縫,穿來穿去打招唿的。
周圍熱熱鬧鬧的,生活氣息不要太濃厚。
這時候,田偉民已經從孫大江那裏打聽到,今晚即將放映的是彩色故事片《閃閃的紅星》。雖然還沒看過,可多少都聽說過。
況且,還是一部彩色故事片,光想想就很激動,恨不得天立刻就黑下來。
盼啊盼,天終於黑了下來。
這時,放映員已經到位,放映機也已經架設好了,並接通了電源。相比起觀眾們的急迫心情,放映員倒是四平八穩的,一點也不著急。
人群中,有小孩子站起來,雙手攏在嘴邊,大聲地催促著,“打光啊,快打光啊!”話音未落,馬上就有人大聲應和著。
正在鬧騰的時候,一束亮光,突然打在對麵的白牆上。
全場頓時響起了孩子們的“嗷嗷”聲。接著,就是放映員就著燈光調試機器,對焦鏡頭。
而亮光一打,坐在放映機前麵的小青年們,就閑不住了。他們站在板凳上,高高地舉起雙手,對著光線打著手勢,模仿著各種動物的剪影。
有兩手疊在一起的馬頭,有張開翅膀的老鷹,還有豎著兩隻耳朵的兔子。一幅幅剪影,投放在銀幕上,看著栩栩如生。
那些技藝高超的,還會玩出動態花樣來。
一時間,隻見一匹馬頭嘶鳴著穿過銀幕,接著是一隻展翅飛翔的老鷹,還有一對歡蹦亂跳的兔子。
圍觀的人群,有叫好的,有跺腳的,別提有多興奮了。
這種場麵,實在是太熱鬧了。
受這種氣氛的感染,黎元元也上了板凳。她扶著王媽媽的肩頭,開心地笑著。還扭著脖子,朝後麵張望著。
那台機子,是最早的那種老式16mm小型放映機,換片子時需要手工操作。在放映期間,還容易卡片。不過,這種機型攜帶十分方便,一台小手扶拖拉機就能馱著到處跑了,在農場和農村地區廣受歡迎。
在七五年,物質是匱乏的。
全國各地,即便是這種小型放映機也不多見。也就是團場裏,比較重視職工的文化生活,才專門派人去大城市裏采購了一批,給每個營都分配了一台。
一到放電影的時候,營部裏就像過節一般熱鬧。
也成為那個年代,最特別的記憶。
電影終於開演了。
當片頭一打,主題音樂響起來時,黎元元也有些激動。
這部電影,拍攝於一九七四年。剛一上映
,就好評如潮,在全國各地都引起了轟動,也成為當時的樣板電影之一。
她在學校禮堂裏,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片子雖然老舊,但拍攝得非常好,尤其是裏麵的電影插曲,流傳至今。
果然,當《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紅星歌》依次響起時,全場就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黎元元也暗自感歎,這部影片即便放在後世也不失水準,更何況是在一九七五年?
放映結束後,全場觀眾還戀戀不舍的,不想散場。
人群中,有人突然扯著嗓子,大喊了一聲:“再來一遍,好不好?”全場一陣哄笑,可緊接著,又有更多的人在高喊著:“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同時,還伴隨著有節奏的跺腳聲。
一時間,沒人願意退場。
都在眼巴巴地等著,再來一遍。
當然,放映員不為所動。
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每次上演新電影,都會出現這相似的一幕。況且,天色已晚,他們也要休息了。
電影散場了。
觀眾們搬著小板凳,陸陸續續地穿過小橋,往自家的連隊走去。一路上,有討論電影的,有埋頭走路的,有嘻嘻哈哈說笑的,十分熱鬧。
就在這時,人群中忽然響起了一個清亮的女高音,“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那怕風雨驟……”(注1)
聲音高亢,字正腔圓。
甚至連歌詞都一字不錯,還唱了兩個完整的小結。
連隊的小青年們,一聽到有人唱歌,立馬喊道:“唱得好!再來一遍!”而那個唱歌的,卻停了下來,再也沒了動靜。
這人是誰?
這麽厲害?
黎元元有些好奇。
隻看了一遍電影,聽了一遍電影插曲,就能跟著唱下來?
這簡直是個音樂天才啊。
還有這嗓音,這音準,也很不簡單,十有八.九是經過專業訓練的。
想不到連隊裏還有這種人才?
王慧珍扛著一條長板凳,另一隻手拉著元元,正走著。見元元問起,不禁咧了咧嘴,笑著說道:“剛才那個唱歌的,就是你楊阿姨。”
楊阿姨?
楊阿姨是誰?
黎元元更加好奇了。
王慧珍心知小元元是個好奇簍子,於是忍住笑,耐心地說道:“等到星期六晚上,媽媽帶著你去楊阿姨家,量量尺寸,好做條裙子穿。到時候,你就能見到楊阿姨了……”
“嗯。”
黎元元點了點頭。她已經猜到了這位楊阿姨,十有八.九也是一位滬上知青,看著和王媽媽很熟的樣子。
不過,這樣一個心靈手巧的女知青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她還是有些好奇。
路上黑魆魆的,沒有路燈。
有職工打著手電筒,周圍才能借到一束光亮。
在昏暗中,黎元元牽著王媽媽的手,一路前行。
而連隊,就近在眼前了。
田家六口人,不禁加快了腳步。
作者有話要說:注1:引用了歌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