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銷點裏出來後,一家三口上路了。
黎元元坐在前麵,王慧珍坐在後座上,田根寶手扶車把,賣力地蹬著自行車。沿著那條砂土路,一路飛奔,很快出了場部大門。
自行車轉過一片防風林帶,就拐上了一條高高的黃土幹道。
這條幹道由黃沙鋪就而成,夯得很實,也很平整。但路麵上,積著一層厚厚的黃土,上麵印著拖拉機、毛驢車、自行車留下的車轍,深深淺淺,縱橫交錯。
一陣風吹來,塵土飛揚,就連路邊的樹木都變得影影綽綽起來。
“老田,先停一下,我給元元蒙上紗巾……”王慧珍急忙喊道。
緊接著,跳下車來,把自己頭上的紅紗巾摘下來,給元元蒙在頭上,而她自己則暴露在了沙塵之中。
黎元元心裏很感動。
即便是自己的親媽,也沒這麽細心。
在她童年的記憶裏,媽媽的臉上更多的是一種滬上女子所獨有的矜持,與她總保持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距離。
小時候,她想主動貼上去,卻又總是隔著一層。
這種疏離感,朦朦朧朧的,令她看不清原委。
長大後,才漸漸明白,那是因為她的媽媽自小就離開了父母,被送到滬上,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的緣故。後來又經曆了知青迴滬的浪潮,在心理上產生了巨大的落差,無論是對城市還是對農場都存在著一種隔閡,也因此變成了那種冷漠克製的性格。
媽媽不是不愛她,隻是一種性格和習慣使然。這種作派,在滬上那種大城市裏,十分常見,也沒什麽好驚訝的。
而王慧珍這種質樸的愛,讓她心裏感到暖暖的。
她想,再醞釀一下,就可以改口喊出“媽媽”了。
三人又繼續上路了。
黎元元透過紅紗巾,再去看這個世界,立馬變得不同。
陽光、道路、樹木、田野、渠壩都被蒙上了一層紅色,就連田叔叔的臉和襯衣也變成了紅色。
這種感覺,就像在看一部魔幻大片,帶著點點夢幻色彩。
這一刻,她感覺自己真的迴到了童年,再次變成了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
自行車沿著幹道,行進著。
道路兩旁,是兩條寬寬的排堿渠,沿著斜坡一路向下長滿了蘆葦,密密麻麻地遮住了水麵。
風
一吹來,細細的葦杆隨風搖曳,葦葉沙沙作響,葦花飄飄揚揚,上下翻飛,葦蕩裏頓時飛起了一片茫茫的花絮。
在排堿渠的另一側,除了高聳入雲的鑽天楊,就是大片的林帶和一望無際的田野,還有大小灌渠、引水渠縱橫交錯,分布其間。
視野上的開闊,令人的心胸也跟著開闊起來。
黎元元不禁歎道,這才是真正的農場。
這種暢快,隻有身處廣闊天地下之才能擁有吧?
此時,她忽然有了農場人的感覺,就像尋到了自己的根。在骨子裏,她始終流淌著祖輩父輩的血液,對這個神奇的地方充滿了幻想。
而現在,她終於走了進來。
隻想親身去感受一下,那個昔日的歡騰歲月。
這是她來到邊疆農場的第三天。
對所有的一切,既新鮮又好奇。
未來,等待著她的將會是什麽?是不是像爺爺奶奶口中所描述的那種青春熱血的浪漫?而她的迴家之路,又何時才能開啟?
一切,都還是未知。
“元元,快看,前麵就是機耕三連。”田根寶熱情地說道。
黎元元抬眼望去,前方的林帶後麵,果然出現了一個大單位。一排一排的房屋,整齊劃一,和場部的風格有幾分相似。
而這裏,將是她生活的地方。
一家三口騎車下了幹道。
穿過一座石橋,就進了連隊。這會兒,正好趕上中午下班時間。結果,人還沒下車,就被一群職工和孩子們圍觀了。
“田班長,這就是你撿的那個娃娃?”
“嘖嘖,小姑娘還真是好看!”
黎元元聽到那些誇讚的話,有些不好意思。心說,隔著紅紗巾能看出什麽來?這高帽子戴得不要太舒服哦。
田根寶卻是一臉得意,一副不給看的樣子。而王慧珍更是一副護犢子的模樣,催促著老田趕緊迴家,好給孩子洗把臉。
結果,一家三口在前麵騎著,後麵追著一群半大孩子,嘰嘰喳喳,一臉好奇的樣子。
沿著一條砂土路,在排房和林帶間穿行了好一會兒,終於在一排房屋前停了下來。
“元元,到家了!”田根寶停下自行車,把那群孩子轟跑了。王慧珍抱著黎元元下了車。隨後,牽著她的小手,拉開了一扇紗窗門。
屋
裏,三個身穿白汗衫、藍短褲的小男孩正圍著一張圓桌準備吃飯,見媽媽領著一個頭蒙紅紗巾、挎著花布袋的小姑娘進來,不覺愣住了。
咦,天上掉下來一個小妹妹。
聽爸爸說,這個女娃娃叫元元,以後就是他們的小妹妹了。三個小家夥交換了一下眼神,不由得咧開嘴笑了起來。
而田根寶和王慧珍也鬆了口氣,小孩子不要欺生,和睦相處才好。
一番梳洗之後,黎元元被請上了飯桌。
桌上擺著一盆黃澄澄的玉米麵饅頭,一碗炒豆角、一碗炒土豆片、一瓶豆醬、一碟小鹹菜。除了豆醬和鹹菜,其他飯菜都是從連隊食堂裏用飯票菜票買來的。
一家六口開動起來。
玉米麵饅頭甜甜的,夾著豆醬和鹹菜,味道剛剛好。至於那兩個大鍋菜,清湯寡水的,就不敢恭維了。
黎元元就著豆醬和鹹菜,吃了大半個饅頭,就覺得飽了。
三個小男孩,一邊吃飯,一邊偷眼瞄著小元元。覺得這個妹妹好秀氣,心裏也愈加歡喜起來。
而黎元元對三位小哥哥也格外關注。
三個娃娃,五官長得像王媽媽,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皮膚卻像田爸爸,很白,透著光澤。三人的穿著打扮也一模一樣,看麵料和做工,像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這是自家做的?
還是請裁縫加工的?
七五年,農場代銷點裏還沒有賣成衣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自家縫製的,或是買了布料送到國營縫紉店裏加工的。
當然,那些家庭條件好的,也有從城裏郵寄過來的。
她的爺爺和奶奶在農場時都會軋衣服。
這門手藝,還是剛剛興起縫紉機時自學的。
尤其是爺爺,既會裁又會剪,手藝還特別好。當時,連隊裏有很多職工都拿著布料,來請他軋衣服。
當然,也不是白軋。
那時雖然不興收錢,可職工們大多帶著禮物,什麽雞蛋、鹹鴨蛋、白糖,迴老家探親時還會帶一點土特產專門送過來,表達一下謝意。
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簡單,也很質樸。哪像後世那樣,個個“利”字當先?
這些逝去的,永遠也無法追迴。
因為一個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而她,卻穿越到了這個時代。
是為了一償宿願,彌補心中的點點遺憾嗎?
午飯後,王慧珍拉著元元的小手,在屋裏屋外轉了一圈,讓她認認這個新家。
她家在排房的第四戶,門上裝著一扇紗窗門,很好認。
這是連隊去年分配的住房,她家是雙職工,人口又多,正好分到了一間套房。這套房,一共兩大間,他家自己又用火牆搭著一層薄牆隔成了兩個小間,這樣就等於有了四間房。
一進門的那間是會客室。
牆上掛著兩幅偉人畫像和兩幅地圖,屋裏擺著一套木製雙人沙發、一對單人沙發、茶幾、五鬥櫥、飯桌、椅子等。
會客室後麵的隔間裏,是一條大通鋪,住著三個小哥哥。田爸爸和王媽媽住在左邊的套間裏,後麵的那個小隔間暫時還空著。
王媽媽說,收拾一下,就讓她住在小隔間裏,還問她一個人睡,害不害怕?
黎元元當然不害怕。
她住的小屋,是家裏最隱蔽的,麵積不大,但很幹淨。後牆上開著兩扇玻璃窗,光線也很好。
而屋後是一條林帶,種著一片沙棗樹。
林帶後麵又是一排排房。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一片綠色,十分養眼。
她注意到,幾間屋子的牆壁都用石灰粉刷得很白,土坯地打磨得很光滑,顯得一塵不染。而屋頂,都用舊報紙紮著頂棚。
無論是前牆上的還是後牆上的玻璃窗,都掛著兩幅白底藍碎花布窗簾,外麵還有綠紗窗罩著,整個房間很幹淨也很整潔。
更令她驚訝的是,客廳裏的沙發靠背上和五鬥櫥上還搭著幾幅白色繡花罩布,看著格外素雅。
而田爸爸和王媽媽的大床上,床邊還搭著一條白色荷葉邊床裙,在靠牆的那一麵掛著一幅碎花布床圍子,顯得溫馨而又舒適。
這種作派,一看就是來自滬上的風格。
即便是在一九七五年,這種精致依然出現在了農場裏。
追求一種生活品位,是大城市知青所特有的。當然,這種時髦和精致,也隻有當時那些拿著高工資的農場職工才能承擔得起。
這也是那個年代,農場和農村的不同點。
黎元元還注意到,家裏的會客室和套間都通了電線。
在高高的山牆上,釘著一隻木製三角架,
懸空垂下來一根褐色花皮絕緣電線,未端掛著一盞白熾燈,上麵還罩著一隻奶白色燈罩。
王媽媽手指著電燈,驕傲地說道,去年連隊裏剛剛申請了一台大型發電機,三連和營部是最早用上電燈的單位,其他連隊還是黑燈瞎火的一片,對三連羨慕得不行。
夏季天黑得晚,連裏規定晚上九點半來電,十二點熄燈。
不過,家裏還備著馬燈應急。
出了屋子,在對麵相隔七八米的地方,是一溜簡易棚子。
這是農場職工們的私人領地。
是閑暇時,職工們一起搭夥,用木料、樹枝、土坯、泥巴、稻草、蘆葦搭建而成的。每一間小棚子,都開著小窗戶小門,門上還掛著一把鐵鎖。
按照連隊的要求,即便是自家搭建的棚子也得按規矩來,各家不得超標,不得違章亂蓋。所以,這一溜簡易棚子,看著倒是整齊劃一。
她家的棚子正對著自家住房,自北向南一溜三間外帶一個小院子。
第一間用來做飯,裏麵用土坯壘著一台鍋灶,支著煙筒直達屋頂。靠牆架著一塊長條案板,上麵擱著鍋碗瓢盆、切菜板,下麵擱著兩隻鹹菜壇子,用泥巴封著口。牆角還有兩隻帶木蓋的大水桶和一口半大的水缸。
中間的那一間,用來堆放雜物,擱著幾根木料。
後麵那一間帶院子的用來養雞、養鴨、養兔子。
現在,雞籠、兔籠都是空空的,養的小雞、安哥拉兔子都改善生活進了肚子。鴨子倒還有四隻,每天排隊出去覓食,還能下兩個鴨蛋。
王媽媽笑著指了指廚房裏的鹹菜壇子,說裏麵醃了三十個鹹鴨蛋,再過兩天就可以啟封嚐嚐味道了。
見元元對家裏的棚子感興趣。
王媽媽自豪地說道,搭建棚子的木料是“趕巴紮”時買來的,檁條樹枝是她和田爸爸抽空撿來的,土坯是她和田爸爸用了兩個月時間,一塊一塊自製晾曬的,稻草是從曬場用架子車拉迴來的,泥巴是用摻了稻糠、碎稻草的泥漿攪和而成的,就連蘆葦都是自己去渠邊割的,曬幹後,扛迴來的。
總之,一切都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王媽媽和田爸爸這麽能幹?黎元元十分佩服。
看著那一溜簡易棚子,好像家家戶戶都在養雞養鴨養兔子。對連隊職工自我改善生活的能力,唯有歎服。
在她的印象中,七五年
對割資本主義尾巴之類的還抓得很緊,能這麽飼養家禽,說明連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沒看見罷了。
看來對上麵發起的運動,連隊裏也不大積極。
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誰家不得吃吃喝喝過日子?
黎元元坐在前麵,王慧珍坐在後座上,田根寶手扶車把,賣力地蹬著自行車。沿著那條砂土路,一路飛奔,很快出了場部大門。
自行車轉過一片防風林帶,就拐上了一條高高的黃土幹道。
這條幹道由黃沙鋪就而成,夯得很實,也很平整。但路麵上,積著一層厚厚的黃土,上麵印著拖拉機、毛驢車、自行車留下的車轍,深深淺淺,縱橫交錯。
一陣風吹來,塵土飛揚,就連路邊的樹木都變得影影綽綽起來。
“老田,先停一下,我給元元蒙上紗巾……”王慧珍急忙喊道。
緊接著,跳下車來,把自己頭上的紅紗巾摘下來,給元元蒙在頭上,而她自己則暴露在了沙塵之中。
黎元元心裏很感動。
即便是自己的親媽,也沒這麽細心。
在她童年的記憶裏,媽媽的臉上更多的是一種滬上女子所獨有的矜持,與她總保持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距離。
小時候,她想主動貼上去,卻又總是隔著一層。
這種疏離感,朦朦朧朧的,令她看不清原委。
長大後,才漸漸明白,那是因為她的媽媽自小就離開了父母,被送到滬上,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的緣故。後來又經曆了知青迴滬的浪潮,在心理上產生了巨大的落差,無論是對城市還是對農場都存在著一種隔閡,也因此變成了那種冷漠克製的性格。
媽媽不是不愛她,隻是一種性格和習慣使然。這種作派,在滬上那種大城市裏,十分常見,也沒什麽好驚訝的。
而王慧珍這種質樸的愛,讓她心裏感到暖暖的。
她想,再醞釀一下,就可以改口喊出“媽媽”了。
三人又繼續上路了。
黎元元透過紅紗巾,再去看這個世界,立馬變得不同。
陽光、道路、樹木、田野、渠壩都被蒙上了一層紅色,就連田叔叔的臉和襯衣也變成了紅色。
這種感覺,就像在看一部魔幻大片,帶著點點夢幻色彩。
這一刻,她感覺自己真的迴到了童年,再次變成了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
自行車沿著幹道,行進著。
道路兩旁,是兩條寬寬的排堿渠,沿著斜坡一路向下長滿了蘆葦,密密麻麻地遮住了水麵。
風
一吹來,細細的葦杆隨風搖曳,葦葉沙沙作響,葦花飄飄揚揚,上下翻飛,葦蕩裏頓時飛起了一片茫茫的花絮。
在排堿渠的另一側,除了高聳入雲的鑽天楊,就是大片的林帶和一望無際的田野,還有大小灌渠、引水渠縱橫交錯,分布其間。
視野上的開闊,令人的心胸也跟著開闊起來。
黎元元不禁歎道,這才是真正的農場。
這種暢快,隻有身處廣闊天地下之才能擁有吧?
此時,她忽然有了農場人的感覺,就像尋到了自己的根。在骨子裏,她始終流淌著祖輩父輩的血液,對這個神奇的地方充滿了幻想。
而現在,她終於走了進來。
隻想親身去感受一下,那個昔日的歡騰歲月。
這是她來到邊疆農場的第三天。
對所有的一切,既新鮮又好奇。
未來,等待著她的將會是什麽?是不是像爺爺奶奶口中所描述的那種青春熱血的浪漫?而她的迴家之路,又何時才能開啟?
一切,都還是未知。
“元元,快看,前麵就是機耕三連。”田根寶熱情地說道。
黎元元抬眼望去,前方的林帶後麵,果然出現了一個大單位。一排一排的房屋,整齊劃一,和場部的風格有幾分相似。
而這裏,將是她生活的地方。
一家三口騎車下了幹道。
穿過一座石橋,就進了連隊。這會兒,正好趕上中午下班時間。結果,人還沒下車,就被一群職工和孩子們圍觀了。
“田班長,這就是你撿的那個娃娃?”
“嘖嘖,小姑娘還真是好看!”
黎元元聽到那些誇讚的話,有些不好意思。心說,隔著紅紗巾能看出什麽來?這高帽子戴得不要太舒服哦。
田根寶卻是一臉得意,一副不給看的樣子。而王慧珍更是一副護犢子的模樣,催促著老田趕緊迴家,好給孩子洗把臉。
結果,一家三口在前麵騎著,後麵追著一群半大孩子,嘰嘰喳喳,一臉好奇的樣子。
沿著一條砂土路,在排房和林帶間穿行了好一會兒,終於在一排房屋前停了下來。
“元元,到家了!”田根寶停下自行車,把那群孩子轟跑了。王慧珍抱著黎元元下了車。隨後,牽著她的小手,拉開了一扇紗窗門。
屋
裏,三個身穿白汗衫、藍短褲的小男孩正圍著一張圓桌準備吃飯,見媽媽領著一個頭蒙紅紗巾、挎著花布袋的小姑娘進來,不覺愣住了。
咦,天上掉下來一個小妹妹。
聽爸爸說,這個女娃娃叫元元,以後就是他們的小妹妹了。三個小家夥交換了一下眼神,不由得咧開嘴笑了起來。
而田根寶和王慧珍也鬆了口氣,小孩子不要欺生,和睦相處才好。
一番梳洗之後,黎元元被請上了飯桌。
桌上擺著一盆黃澄澄的玉米麵饅頭,一碗炒豆角、一碗炒土豆片、一瓶豆醬、一碟小鹹菜。除了豆醬和鹹菜,其他飯菜都是從連隊食堂裏用飯票菜票買來的。
一家六口開動起來。
玉米麵饅頭甜甜的,夾著豆醬和鹹菜,味道剛剛好。至於那兩個大鍋菜,清湯寡水的,就不敢恭維了。
黎元元就著豆醬和鹹菜,吃了大半個饅頭,就覺得飽了。
三個小男孩,一邊吃飯,一邊偷眼瞄著小元元。覺得這個妹妹好秀氣,心裏也愈加歡喜起來。
而黎元元對三位小哥哥也格外關注。
三個娃娃,五官長得像王媽媽,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皮膚卻像田爸爸,很白,透著光澤。三人的穿著打扮也一模一樣,看麵料和做工,像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這是自家做的?
還是請裁縫加工的?
七五年,農場代銷點裏還沒有賣成衣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自家縫製的,或是買了布料送到國營縫紉店裏加工的。
當然,那些家庭條件好的,也有從城裏郵寄過來的。
她的爺爺和奶奶在農場時都會軋衣服。
這門手藝,還是剛剛興起縫紉機時自學的。
尤其是爺爺,既會裁又會剪,手藝還特別好。當時,連隊裏有很多職工都拿著布料,來請他軋衣服。
當然,也不是白軋。
那時雖然不興收錢,可職工們大多帶著禮物,什麽雞蛋、鹹鴨蛋、白糖,迴老家探親時還會帶一點土特產專門送過來,表達一下謝意。
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簡單,也很質樸。哪像後世那樣,個個“利”字當先?
這些逝去的,永遠也無法追迴。
因為一個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而她,卻穿越到了這個時代。
是為了一償宿願,彌補心中的點點遺憾嗎?
午飯後,王慧珍拉著元元的小手,在屋裏屋外轉了一圈,讓她認認這個新家。
她家在排房的第四戶,門上裝著一扇紗窗門,很好認。
這是連隊去年分配的住房,她家是雙職工,人口又多,正好分到了一間套房。這套房,一共兩大間,他家自己又用火牆搭著一層薄牆隔成了兩個小間,這樣就等於有了四間房。
一進門的那間是會客室。
牆上掛著兩幅偉人畫像和兩幅地圖,屋裏擺著一套木製雙人沙發、一對單人沙發、茶幾、五鬥櫥、飯桌、椅子等。
會客室後麵的隔間裏,是一條大通鋪,住著三個小哥哥。田爸爸和王媽媽住在左邊的套間裏,後麵的那個小隔間暫時還空著。
王媽媽說,收拾一下,就讓她住在小隔間裏,還問她一個人睡,害不害怕?
黎元元當然不害怕。
她住的小屋,是家裏最隱蔽的,麵積不大,但很幹淨。後牆上開著兩扇玻璃窗,光線也很好。
而屋後是一條林帶,種著一片沙棗樹。
林帶後麵又是一排排房。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一片綠色,十分養眼。
她注意到,幾間屋子的牆壁都用石灰粉刷得很白,土坯地打磨得很光滑,顯得一塵不染。而屋頂,都用舊報紙紮著頂棚。
無論是前牆上的還是後牆上的玻璃窗,都掛著兩幅白底藍碎花布窗簾,外麵還有綠紗窗罩著,整個房間很幹淨也很整潔。
更令她驚訝的是,客廳裏的沙發靠背上和五鬥櫥上還搭著幾幅白色繡花罩布,看著格外素雅。
而田爸爸和王媽媽的大床上,床邊還搭著一條白色荷葉邊床裙,在靠牆的那一麵掛著一幅碎花布床圍子,顯得溫馨而又舒適。
這種作派,一看就是來自滬上的風格。
即便是在一九七五年,這種精致依然出現在了農場裏。
追求一種生活品位,是大城市知青所特有的。當然,這種時髦和精致,也隻有當時那些拿著高工資的農場職工才能承擔得起。
這也是那個年代,農場和農村的不同點。
黎元元還注意到,家裏的會客室和套間都通了電線。
在高高的山牆上,釘著一隻木製三角架,
懸空垂下來一根褐色花皮絕緣電線,未端掛著一盞白熾燈,上麵還罩著一隻奶白色燈罩。
王媽媽手指著電燈,驕傲地說道,去年連隊裏剛剛申請了一台大型發電機,三連和營部是最早用上電燈的單位,其他連隊還是黑燈瞎火的一片,對三連羨慕得不行。
夏季天黑得晚,連裏規定晚上九點半來電,十二點熄燈。
不過,家裏還備著馬燈應急。
出了屋子,在對麵相隔七八米的地方,是一溜簡易棚子。
這是農場職工們的私人領地。
是閑暇時,職工們一起搭夥,用木料、樹枝、土坯、泥巴、稻草、蘆葦搭建而成的。每一間小棚子,都開著小窗戶小門,門上還掛著一把鐵鎖。
按照連隊的要求,即便是自家搭建的棚子也得按規矩來,各家不得超標,不得違章亂蓋。所以,這一溜簡易棚子,看著倒是整齊劃一。
她家的棚子正對著自家住房,自北向南一溜三間外帶一個小院子。
第一間用來做飯,裏麵用土坯壘著一台鍋灶,支著煙筒直達屋頂。靠牆架著一塊長條案板,上麵擱著鍋碗瓢盆、切菜板,下麵擱著兩隻鹹菜壇子,用泥巴封著口。牆角還有兩隻帶木蓋的大水桶和一口半大的水缸。
中間的那一間,用來堆放雜物,擱著幾根木料。
後麵那一間帶院子的用來養雞、養鴨、養兔子。
現在,雞籠、兔籠都是空空的,養的小雞、安哥拉兔子都改善生活進了肚子。鴨子倒還有四隻,每天排隊出去覓食,還能下兩個鴨蛋。
王媽媽笑著指了指廚房裏的鹹菜壇子,說裏麵醃了三十個鹹鴨蛋,再過兩天就可以啟封嚐嚐味道了。
見元元對家裏的棚子感興趣。
王媽媽自豪地說道,搭建棚子的木料是“趕巴紮”時買來的,檁條樹枝是她和田爸爸抽空撿來的,土坯是她和田爸爸用了兩個月時間,一塊一塊自製晾曬的,稻草是從曬場用架子車拉迴來的,泥巴是用摻了稻糠、碎稻草的泥漿攪和而成的,就連蘆葦都是自己去渠邊割的,曬幹後,扛迴來的。
總之,一切都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王媽媽和田爸爸這麽能幹?黎元元十分佩服。
看著那一溜簡易棚子,好像家家戶戶都在養雞養鴨養兔子。對連隊職工自我改善生活的能力,唯有歎服。
在她的印象中,七五年
對割資本主義尾巴之類的還抓得很緊,能這麽飼養家禽,說明連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沒看見罷了。
看來對上麵發起的運動,連隊裏也不大積極。
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誰家不得吃吃喝喝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