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複手指那樹,說道:“寧兒,你看這樹,雖是高大繁密,枝葉茂盛,可那許多枝葉都是其末,這下麵的樹幹才是其本,而這主幹也是因為地下有根方能生得出、長得成,這個道理你可能明白?”寧兒點點頭,慕容複便繼續道:“武學之道,亦是如此。內力為根本,招數為枝葉;其根本若固,枝葉自茂。因此當年我先祖方才竭力要創製一門內功,而此後我慕容家一派武學,乃是以內力為主,博采眾家招數為輔。我五歲時便開始習武,但在十三歲前未曾學過一招半式,便是如此了。現在義父便自‘鬥轉星移’的入門基礎教起罷。”
他頓了一頓,又道:“常人教武,乃是從易入難,我慕容氏卻是反其道而行,是從難教起的。本來隻要將至難學成,再學那簡單的,自然勢如破竹;不過此法卻也有一弊,便是那‘鬥轉星移’神功極是艱深奧妙,實不易通曉。因此,你雖是天資聰穎,但卻萬萬不可托大做作;我傳你內功心法之時,懂便是懂,若有不懂,即便隻是一字,也要說將出來,義父好再與你詳加解說,多費些時日功夫都無妨,切不可囫圇吞之。這內功一道,往往一字解之不當便生大礙,或當即發作、使習練者走火入魔,或潛伏體內而成隱疾,日後日積月累而成痼疾,那便輕則武功盡失,重則經脈崩毀而亡,最是大意不得,要千萬牢記。”
寧兒神色鄭重,應道:“義父教訓我的話,寧兒永遠都照做,決不會忘記的。”慕容複“嗯”了一聲,道:“現下,義父便把‘鬥轉星移’的總決說一遍給你聽,自己心中默記,不得有誤。”
寧兒凝神閉目,隻聽得慕容複說道:“夫人之生本為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守氣而合神,則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而自然;夫人受天地之中而生者,所謂命也;形者命之舍也,氣者命之原也,神者命之製也;形以氣充,氣輊而形病,神依氣往,氣納則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持滿乾坤,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乃可成功;故曰:精有主,氣有原,唿吸元氣,合於自然……”
這一大篇總共有上千字之長,正是“鬥轉星移”中練氣入門的總綱。字句雖非晦澀,然其中義理卻精深無比,寧兒哪能懂得半分?當下隻是依訓在心中默記。他年紀幼小,心中別無雜念,況且記心又是極好的,故而待慕容複誦讀一遍畢了,他竟已記住了五、六成之多。待慕容複再誦讀兩遍、到第三遍畢時,寧兒已將通篇總決全數記住。慕容複似有不信,命他背來時,卻是琅琅而誦,一字也不曾差了。
慕容複大喜,便與他逐字逐句講解開去。開始寧兒頗多難解,待得講了二十餘句後,便漸入其道,進境增快,不到兩個時辰,上千言的“鬥轉星移神功總決”的要義便已爛熟於心,任提一句而問也可對答如流。見他悟性如此之高,慕容複又驚又喜,自思當年自己用了一天半時間方將這篇總決領悟透徹,雖是當時自己較寧兒當下年紀尚小數歲,不過這孩子不同文墨,也算兩下扯直,如此看來,這孩子悟性實在非凡,尤在我之上。
看看天色漸暗,金烏西墜,慕容複便叫寧兒又將總決背誦一遍、講論一遍。看看確實不差分毫了,便命他趕快迴去,得空便在心中默想所學;不可與人提起林中和自己相遇以及認父、傳功之事,明日午後,再來此地。寧兒一一答應,急忙迴去鎮上藥鋪中。胡成普問起他午間後去了何處時,寧兒隻推說在林間玩耍倦了、不意睡倒在草地中,自然無話。飯後、睡前,他自是謹遵義父之命,心中一直默想推敲所學口訣不提。
第二天午後,趁眾人打盹之時,寧兒徑自出得藥鋪來,直奔鎮南野林而去。到了昨日的空地上,見慕容複早已如他平常一般,端坐於土墳之上,正自養息、練功。寧兒喚了一聲義父,奔將過去,慕容複緩緩睜開眼來,點了點頭,一閃身,便站在了寧兒麵前。伸手挽了寧兒,二人又到那株大樹下坐地。
寧兒先道:“義父,昨天我迴去之後,又把你教的總決背了很多遍,意思也想了很多遍,想著想著,有時就覺得頭上好像淋了涼水一樣,突然的就清醒起來,那總決裏得道理好像就更明白了一些。”心中興奮之意溢於言表。慕容複道:“好孩子,難為你天賦既高,尚能如此用功,總算義父並未看錯了人。——今日起,義父便要開始一句句傳你‘鬥轉星移‘神功中的練功口訣和運氣法門了,更要聚神會心,目不斜視、心無旁物才是。”寧兒諾諾稱是,父子二人便在這林蔭之下,一教一學,練將起來。
這鬥轉星移神功乃是一門借勁使勁、借力打力的玄妙內功。世間內功多是以強伏弱、憑深勝淺;本來這“二力相較強者勝”乃是至理,不過當日那慕容玄苦思十年,終於想出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絕妙法子,那便是“以經脈為道路,以腧穴為館驛”“導引真氣、移轉勁力”。即是利用周身六陰、六陽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周流不息、循環無斷的便利,將其作為導氣移勁的“溝渠”;而腧穴乃是人身髒腑經脈之氣輸注出入的所在,便作為蓄泄調轉的“池塘”。
原本這導引、移轉之法乃是修習內功之基本,可是說是武人皆知。可其理雖通,其法卻甚難。譬如那黃河泛濫,兼天洪波湧將過來,你心中雖知若以溝渠將水分流去他處則可保無礙,可如何將這劈麵洶湧的巨浪導引入渠溝卻是極大問題;況且縱有溝渠將水引入,但若是那堤壩不堅、又或壩址低窄,如何能擋得住那奔騰狂怒的浪潮衝擊呢?豈不教連那溝渠也衝毀崩塌?
而這“鬥轉星移”的功夫便是教你如何將由外襲來的如波濤一般的勁道導入溝渠,並將其束縛桎梏,從而隨心所欲地導引移轉,一如自身內勁一般。而這門內功的根本便是能將自身經脈盡數貫穿,使相鄰脈絡可以相互聯通運轉‘周折如意;從而一有外力相侵,便可在心念微動之時,將這外來力道迅速引入就近某處經脈之中,再以自身勁道將之扶持挾引,移轉至任意他處。
當下慕容複將第一課口訣先念誦一遍,寧兒仍是照舊默記心中。不料今日慕容複卻不徑將其意解與他聽。蓋因始練內功,必要先知人身諸般經脈、穴道之屬,不然便如同盲人騎瞎馬、夜行於危崖一般。故而慕容複先將口訣講授過不管,一廂在自己身上指點,一想說將不休,寧兒凝神而聽,潛心默記。
人徒知外間世界有變化萬千、奧妙無窮,卻不知自家體內也有三千世界、無限玄機。這經絡乃是人身氣血運行之道,其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縱行的主幹稱為“經脈”,橫出的細小分支則為“絡脈”,兩者相合便稱為經絡。經絡之總體,共囊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以及若幹別絡與孫絡。其中,十二經脈乃是氣血運行之主體,每一經脈屬一髒或一腑,並統率若幹絡脈和孫絡,按著一定的次序巡行於周身。
而奇經八脈乃是除卻十二經脈之外的另外一些重要經脈,其錯綜於諸經之間,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十二經別,乃是十二經離、合、出、入的別行部分;十二經筋,則是十二經脈聯係的肌鍵部分;十二皮部,乃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肌膚部位的反應區域。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別。別絡十五條,乃聯結陰陽表裏二筋之樞紐;浮絡和孫絡則散布甚廣,其由十二經分支而出,從大到小、與相鄰之經相互連接,於體表構成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乃經絡之重,以髒腑為根本,每一髒腑聯係一經,以左右對稱而循行於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上下;這十二經脈有陰經和陽經之別,陰經者,屬髒絡腑,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部,其行於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經,行於下肢內側則為足三陰經;陽經則是屬腑絡髒,循行於四肢外側及頭麵腰背部,其行於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行於下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則是太陰在前、厥陰其次,少陰最後。
此十二經脈者,不但各有其巡行的部位,而且各經間還相互銜接,從而成為氣血運行的循環通路。經脈運行的氣血來源於中焦內水穀之氣化,經脈在中焦受水穀之精微,上輸於肺,後自肺而始,逐經相傳,至足厥陰肝經時複注於肺,周流不息,循環往複。
十二經脈除卻在髒腑有直屬和聯絡的關係外,其在頭身四肢之走向亦有規律可循: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再交於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至足,交於足三陰經;而足三陰經從足到胸,複又交於手三陰經。
而髒腑經脈之氣輸、注、出、入的所在,便稱為腧穴,即為穴道;此穴道者皆為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之類也。如此種種,實在時含括恆沙密數,博大精深,確難一一細述,唯以寥寥數語勾畫其輪廓,略使讀者有所理解耳。
卻說慕容複與寧兒教學了許久,方才將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三脈講的清楚。手太陰肺經總共二十二穴,交手陽明大腸經於商陽穴;手陽明大腸經共四十穴,又交足陽明胃經於迎香穴;而這足陽明胃經上穴位甚多,僅次於足太陽膀胱經,竟有九十穴之多。這三條經脈,一百多個經穴,一一講起來自然要花許多工夫了。慕容複講完足陽明胃經上最後一穴厲兌之時,天色已是極晚,便叫寧兒趕快迴去了。
他頓了一頓,又道:“常人教武,乃是從易入難,我慕容氏卻是反其道而行,是從難教起的。本來隻要將至難學成,再學那簡單的,自然勢如破竹;不過此法卻也有一弊,便是那‘鬥轉星移’神功極是艱深奧妙,實不易通曉。因此,你雖是天資聰穎,但卻萬萬不可托大做作;我傳你內功心法之時,懂便是懂,若有不懂,即便隻是一字,也要說將出來,義父好再與你詳加解說,多費些時日功夫都無妨,切不可囫圇吞之。這內功一道,往往一字解之不當便生大礙,或當即發作、使習練者走火入魔,或潛伏體內而成隱疾,日後日積月累而成痼疾,那便輕則武功盡失,重則經脈崩毀而亡,最是大意不得,要千萬牢記。”
寧兒神色鄭重,應道:“義父教訓我的話,寧兒永遠都照做,決不會忘記的。”慕容複“嗯”了一聲,道:“現下,義父便把‘鬥轉星移’的總決說一遍給你聽,自己心中默記,不得有誤。”
寧兒凝神閉目,隻聽得慕容複說道:“夫人之生本為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守氣而合神,則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而自然;夫人受天地之中而生者,所謂命也;形者命之舍也,氣者命之原也,神者命之製也;形以氣充,氣輊而形病,神依氣往,氣納則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持滿乾坤,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乃可成功;故曰:精有主,氣有原,唿吸元氣,合於自然……”
這一大篇總共有上千字之長,正是“鬥轉星移”中練氣入門的總綱。字句雖非晦澀,然其中義理卻精深無比,寧兒哪能懂得半分?當下隻是依訓在心中默記。他年紀幼小,心中別無雜念,況且記心又是極好的,故而待慕容複誦讀一遍畢了,他竟已記住了五、六成之多。待慕容複再誦讀兩遍、到第三遍畢時,寧兒已將通篇總決全數記住。慕容複似有不信,命他背來時,卻是琅琅而誦,一字也不曾差了。
慕容複大喜,便與他逐字逐句講解開去。開始寧兒頗多難解,待得講了二十餘句後,便漸入其道,進境增快,不到兩個時辰,上千言的“鬥轉星移神功總決”的要義便已爛熟於心,任提一句而問也可對答如流。見他悟性如此之高,慕容複又驚又喜,自思當年自己用了一天半時間方將這篇總決領悟透徹,雖是當時自己較寧兒當下年紀尚小數歲,不過這孩子不同文墨,也算兩下扯直,如此看來,這孩子悟性實在非凡,尤在我之上。
看看天色漸暗,金烏西墜,慕容複便叫寧兒又將總決背誦一遍、講論一遍。看看確實不差分毫了,便命他趕快迴去,得空便在心中默想所學;不可與人提起林中和自己相遇以及認父、傳功之事,明日午後,再來此地。寧兒一一答應,急忙迴去鎮上藥鋪中。胡成普問起他午間後去了何處時,寧兒隻推說在林間玩耍倦了、不意睡倒在草地中,自然無話。飯後、睡前,他自是謹遵義父之命,心中一直默想推敲所學口訣不提。
第二天午後,趁眾人打盹之時,寧兒徑自出得藥鋪來,直奔鎮南野林而去。到了昨日的空地上,見慕容複早已如他平常一般,端坐於土墳之上,正自養息、練功。寧兒喚了一聲義父,奔將過去,慕容複緩緩睜開眼來,點了點頭,一閃身,便站在了寧兒麵前。伸手挽了寧兒,二人又到那株大樹下坐地。
寧兒先道:“義父,昨天我迴去之後,又把你教的總決背了很多遍,意思也想了很多遍,想著想著,有時就覺得頭上好像淋了涼水一樣,突然的就清醒起來,那總決裏得道理好像就更明白了一些。”心中興奮之意溢於言表。慕容複道:“好孩子,難為你天賦既高,尚能如此用功,總算義父並未看錯了人。——今日起,義父便要開始一句句傳你‘鬥轉星移‘神功中的練功口訣和運氣法門了,更要聚神會心,目不斜視、心無旁物才是。”寧兒諾諾稱是,父子二人便在這林蔭之下,一教一學,練將起來。
這鬥轉星移神功乃是一門借勁使勁、借力打力的玄妙內功。世間內功多是以強伏弱、憑深勝淺;本來這“二力相較強者勝”乃是至理,不過當日那慕容玄苦思十年,終於想出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絕妙法子,那便是“以經脈為道路,以腧穴為館驛”“導引真氣、移轉勁力”。即是利用周身六陰、六陽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周流不息、循環無斷的便利,將其作為導氣移勁的“溝渠”;而腧穴乃是人身髒腑經脈之氣輸注出入的所在,便作為蓄泄調轉的“池塘”。
原本這導引、移轉之法乃是修習內功之基本,可是說是武人皆知。可其理雖通,其法卻甚難。譬如那黃河泛濫,兼天洪波湧將過來,你心中雖知若以溝渠將水分流去他處則可保無礙,可如何將這劈麵洶湧的巨浪導引入渠溝卻是極大問題;況且縱有溝渠將水引入,但若是那堤壩不堅、又或壩址低窄,如何能擋得住那奔騰狂怒的浪潮衝擊呢?豈不教連那溝渠也衝毀崩塌?
而這“鬥轉星移”的功夫便是教你如何將由外襲來的如波濤一般的勁道導入溝渠,並將其束縛桎梏,從而隨心所欲地導引移轉,一如自身內勁一般。而這門內功的根本便是能將自身經脈盡數貫穿,使相鄰脈絡可以相互聯通運轉‘周折如意;從而一有外力相侵,便可在心念微動之時,將這外來力道迅速引入就近某處經脈之中,再以自身勁道將之扶持挾引,移轉至任意他處。
當下慕容複將第一課口訣先念誦一遍,寧兒仍是照舊默記心中。不料今日慕容複卻不徑將其意解與他聽。蓋因始練內功,必要先知人身諸般經脈、穴道之屬,不然便如同盲人騎瞎馬、夜行於危崖一般。故而慕容複先將口訣講授過不管,一廂在自己身上指點,一想說將不休,寧兒凝神而聽,潛心默記。
人徒知外間世界有變化萬千、奧妙無窮,卻不知自家體內也有三千世界、無限玄機。這經絡乃是人身氣血運行之道,其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縱行的主幹稱為“經脈”,橫出的細小分支則為“絡脈”,兩者相合便稱為經絡。經絡之總體,共囊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以及若幹別絡與孫絡。其中,十二經脈乃是氣血運行之主體,每一經脈屬一髒或一腑,並統率若幹絡脈和孫絡,按著一定的次序巡行於周身。
而奇經八脈乃是除卻十二經脈之外的另外一些重要經脈,其錯綜於諸經之間,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十二經別,乃是十二經離、合、出、入的別行部分;十二經筋,則是十二經脈聯係的肌鍵部分;十二皮部,乃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肌膚部位的反應區域。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別。別絡十五條,乃聯結陰陽表裏二筋之樞紐;浮絡和孫絡則散布甚廣,其由十二經分支而出,從大到小、與相鄰之經相互連接,於體表構成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乃經絡之重,以髒腑為根本,每一髒腑聯係一經,以左右對稱而循行於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上下;這十二經脈有陰經和陽經之別,陰經者,屬髒絡腑,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部,其行於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經,行於下肢內側則為足三陰經;陽經則是屬腑絡髒,循行於四肢外側及頭麵腰背部,其行於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行於下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則是太陰在前、厥陰其次,少陰最後。
此十二經脈者,不但各有其巡行的部位,而且各經間還相互銜接,從而成為氣血運行的循環通路。經脈運行的氣血來源於中焦內水穀之氣化,經脈在中焦受水穀之精微,上輸於肺,後自肺而始,逐經相傳,至足厥陰肝經時複注於肺,周流不息,循環往複。
十二經脈除卻在髒腑有直屬和聯絡的關係外,其在頭身四肢之走向亦有規律可循: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再交於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至足,交於足三陰經;而足三陰經從足到胸,複又交於手三陰經。
而髒腑經脈之氣輸、注、出、入的所在,便稱為腧穴,即為穴道;此穴道者皆為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之類也。如此種種,實在時含括恆沙密數,博大精深,確難一一細述,唯以寥寥數語勾畫其輪廓,略使讀者有所理解耳。
卻說慕容複與寧兒教學了許久,方才將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三脈講的清楚。手太陰肺經總共二十二穴,交手陽明大腸經於商陽穴;手陽明大腸經共四十穴,又交足陽明胃經於迎香穴;而這足陽明胃經上穴位甚多,僅次於足太陽膀胱經,竟有九十穴之多。這三條經脈,一百多個經穴,一一講起來自然要花許多工夫了。慕容複講完足陽明胃經上最後一穴厲兌之時,天色已是極晚,便叫寧兒趕快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