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灰衣怪人便是當年名震中原武林的“南慕容”——姑蘇慕容複。
他天資聰穎,稟賦極佳,雖然極幼小之時乃父便為避禍而假死,潛居少林寺,但其母從旁督導,他勤練家傳絕技“鬥轉星移”,又博覽家中“還施水閣”和舅舅家的“閬闤福地”中所藏天下武學典籍,練就了一身非凡藝業,未冠時便已名動江湖。
然而他醉心榮華功名,一心希圖複興大燕,完成祖訓,於是不擇手段、倒行逆施,然則枉他費盡心思氣力,卻終究是皇天不佑,一事無成,後來更是所作所為流於卑鄙惡劣,以至於眾叛親離。瀾滄江邊一戰後,更是神智大亂,幸有忠婢阿碧對他不離不棄,盡心照拂。他每日隻是在這野林眾與一眾小兒遊戲,阿碧則以糕餅糖果為餌,誘得眾小兒拜他為皇帝,叩首參拜。
四年前,阿碧終究不堪重負,心力交瘁,憂鬱而亡。慕容複受此一激,反倒漸漸迴複神智,性情也隨之大變,時常獨自靜坐,迴想囊日所為得點點劣跡歹行,悔之不已;自歎一身好本領卻未能行俠仗義、廣播俠名,反倒弄了個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的下場;枉盡半生竟是逐了一出荒唐虛夢……
慕容複憶其往事,心中百感交集,失神不動。寧兒雖是難明就裏,但見這新拜的義父如此模樣,也知道他如昔日爹爹一般,想起舊事了,但下便不出聲,悄立於他身側。
此刻情形恍如當日秋夜冷月之下、洱海之上、漁舟之中,那父子靜處的一幕。
寧兒此刻心中也自不平靜,一會兒想到當時情景尚曆曆在目卻已再難見父親之麵、與他共坐船頭,一會兒又想到跟義父學了諸般厲害功夫,不但大仇可保,以後也再不用被人欺負,正是又悲又喜。一時間,二人都是思緒萬千,唯有和風拂林,暖氣融融,不時幾聲鵑啼雀鳴,倒更添幽靜之意。
莫約過了一柱香的功夫,慕容複驟然迴過神來,看看寧兒靜立身旁,不由喟然。他輕拍寧兒頭頂,道:“乖孩子,過去之事我們都不再去想了,任由雲煙過眼罷。”寧兒點點頭,道:“那義父你甚麽時候教我武功啊?”慕容複笑道:“那就即刻便教罷。”便拉了寧兒,走到適才拋下的大石旁,二人在石上並肩坐下。
慕容複道:“武功一道,總分內外,是為表裏。內者,疏通經脈,易筋練氣;外者,拳腳兵刃,鍛皮煉骨。兩者各有所成,可說沒有高下之分,隻較功力深淺而已。世間各門各派練功門道各擅其法,少有相同;然而殊途同歸,卻是總不過由內及外或由外及內兩路總綱;至於那些專攻奇門暗器、練蠱使毒的,就算是練的舉世無雙,終不過是些歪門邪道,不足掛齒。”寧兒插言道:“就是就是,光明正大的打贏別人才算英雄好漢嘛。”慕容複微微一笑,接著說道:“話雖是如此說,不過那些旁門左道若真是練到巔峰境地卻也是非同小可,萬萬不能輕視,否則便要大吃其虧。這你可要記住了。”寧兒用力點頭,心想:“義父如此厲害,他所說的話,一定大有道理,須得好好記在心裏。”
慕容複略頓一頓,又道:“我慕容氏本來氏遼東鮮卑族人,後來漢末之時,逐漸遷入河朔、幽並一帶。到了晉時,惠帝司馬衷昏庸懦弱,朝綱大亂,遂有八王並起作亂。後來匈奴人劉淵便乘勢起兵,建立了趙國,之後便有我鮮卑、匈奴、羯、氐、羌五族並起,逐鹿中原。就在群雄並舉之時,我遠祖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於紛亂中崛起,建立了我大燕基業,此後先後有四國,曆時七十四年。雖不算是入主中原、混一宇內,卻也是稱霸一方,名垂萬世…”說起他慕容氏享國立邦之事,慕容複不由一洗頹態,神采飛揚。
寧兒拍手笑道:“原來義父家裏真的是做皇帝的啊?我隻知道,嗯…大宋姓趙,那個遼國姓耶律,大理姓段,還有…還有西夏又姓李又姓趙,這我可不懂了。”慕容複拍拍寧兒頭頸,道:“你這麽個小小腦瓜,倒裝了不少東西嗬。——那西夏國本來是姓李的,是宋國的趙官家趙禎巴巴地賜了趙姓給人家的。”寧兒“哦”了一聲,又問道:“那燕國在甚麽地方啊?比遼國還遠麽?我怎麽沒聽過的?義父你怎麽不去那裏做皇帝呢?”小孩子家問起事情來,多半是一問接一問,如連珠炮般不給人喘息之機,這也是天性使然。
慕容複慘然苦笑,道:“我大燕慕容氏揚威天下,躍馬中原之時,乃是七百多年前之事,後來……,後邊便煙消雲散了,時隔久遠,尋常世人哪裏還會提起…我為何不去做皇帝?嘿嘿…我又何嚐不想?當年我四處奔波,殫盡心智,為得又是什麽?……祖宗遺訓…興複大燕…重奪江山…談何容易…談何容易?…”他漸說聲音漸低,並且斷斷續續,竟又是憶起往事,呢喃起來。
寧兒見他目光散亂,神色痛苦,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他話中意思,卻也隱約明白,義父做不成皇帝,是很苦惱的;而且似乎有很多不好的往事牽扯其中。他便扯了扯慕容複的衣襟,歉然說道:“義父,你別難過了。都是寧兒不好,我不該問義父這些不高興的事情。我們不要說這些了罷,義父還是繼續教我武功吧。”
慕容複被他一拉,迴過神來,聽他如此說,伸右掌在自己頭頂一拍,慨然道:“是了,這麽些陳年舊事,本是如浮雲散雪一般,我怎麽還總是勘不透?寧兒,乖孩子,你說的對,我們隻管學武功,提扯這些陳穀敗絮作甚?…適才我原是要說,自南燕慕容超先祖失了基業,此後我慕容氏便成了布衣白丁,再非帝王公候…”
說到此處,他語氣不由微窒,但隻一瞬,隨即又道:“後來諸代先祖都是力圖興複,並將此事世代相傳。可慕容氏日漸式微,人丁稀薄,自然難大事。”
“到了四百餘年前,唐高宗顯慶三年時,我慕容家出了位了不起的人物,單名諱潛。這位先祖天資超凡,心智過人。十七歲時便中了進士,少年登科,意氣風發,本擬入朝為官,好圖謀大事。但在曲江宴上,見一眾文士隻是醉心科名,唯知飲酒賦詩、談些不著邊際的虛文空語,便覺得難同其類,當下拂袖而去,棄官歸家。後來到家苦思多日,終於幡然大悟,——本來祖宗以武立國,後代卻是日趨文弱,便一心隻想靠些奇謀巧計來興複故國,可一旦有變,皆是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克成大事?況且曆代也不都不曾見有以文立國的。想到這一節,這位先祖便決意棄筆舍文,開始學武。他遊曆二十餘年,遍訪名師,混跡江湖,雖然學成了一身高超武藝,卻終難躋身一流高手之列。”
“本來以他半路習武,全仗才智過人以補根基不足,能有此成就,已實屬不易了;但他心有不甘,便又退隱江湖,獨居靜思了三年之久,終於在四十四歲那年想到一法,便是學盡天下武功招式,各取所長而為己用,然後自練一門內功,與諸般招數相輔相佐,以求將各家融會貫通兼補其不足;他一想定,便召集族中年少聰慧之人,各去投名門學藝,自己閉門創製內功。但他在武學上的修為實在有限,殫精竭智,仍不能創出一門厲害內功來,終於在六十二歲時鬱鬱而終。不過雖然他於武學上未臻大成,但卻奠定了我慕容氏習武的根基,可謂是我家傳一派的開山祖師。”
“後來,族中之人便秉承他遺誌,堅持遴選聰穎少年,各自化名去各派投師學藝,將諸家武學一一盡錄。如此長久積累,天下武學漸入我慕容氏彀中;族中之人遂分作兩係,一係繼續去各派偷師臥底,另一係便開始博練眾家所學。”
“如此又過了兩百餘年,到了唐懿宗鹹通十一年間,我慕容家又出了一位奇人,單名諱一個玄字;他天賦異稟,六歲習武,二十四歲便學盡家中所藏曆代所錄的武學典籍,一時間名動江湖;不久黃巢亂唐,這位先祖便去投效黃軍,欲圖大業;不想數年間,黃巢一軍便傾敗消亡了,他仗著一身卓絕武藝,從亂軍中逃出性命來。從此心灰意懶,絕跡江湖,居家遷居江南以避戰亂;他在蘇州府城東太湖之中,尋了一處極為幽密隱僻的所在,命其名為‘燕子塢’,又在那裏起了一座‘參合莊’,都暗示不忘興複大業之意;從此,世上方有‘姑蘇慕容’一稱。不過,這位慕容諱玄先祖公的功績遠不止此;他建好參合莊候,便整日在莊中苦思冥想,終於窮盡十年之功,創出了一門無比神妙的內功來,——便是我家傳絕技‘鬥轉星移’神功。可縱然他天賦超群,學究天人,可這門奇功實在太過神妙,是以將他心力耗盡,遂至油盡燈枯,竟以三十九歲之齡英年早逝;但他創製‘鬥轉星移’之功實在豐偉之甚。”
“到了百年之前,宋太宗淳化年間,我曾祖呈兆公誕世,卻也是位不世奇才;他將祖傳‘鬥轉星移’學得精通候尚覺不足,遂潛心鑽研,終又加以增改,是這門絕技真正臻於止境。到他晚年之時,更是自創了一路‘參合指’得神妙指法。至曾祖起,江湖中人都稱道我慕容氏為‘江南第一家’。”
見寧兒滿臉惑色,慕容複頓一頓道:“這一番舊話,卻不是義父我又念及舊事而同你絮叨,乃是要對你講明白我慕容氏家傳武學的淵源,也算是交代了師門來曆罷。”寧兒本來對這些話隻是一知半解,全當聽書一般,待見慕容複說得鄭重,不由心中一凜,大聲道:“這些話寧兒現下不大全懂,但也是會牢牢記在心裏,永遠不會忘的。”慕容複看他故作老成,一副認真相,心想他猴兒一般貪耍好動的年紀能耐住性子聽我講了如此冗長的一段家史,實在難得。心中一陣寬慰。寧兒見義父微露讚許之意,心中也自喜歡。
慕容複又道:“我慕容家自來祖訓便是‘興複大燕、重登大寶’,習練武藝也是為了易行大事,故而家中武學從來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往往將女子遠嫁他鄉。再有便是因為我慕容氏曾在多處武林門派遣人臥底偷師,雖是極盡謹慎卻總難免偶有被識破的,那些門派自然與我慕容氏成了大仇;也有我族中子弟懷藝自驕,學藝未精便去向那些成名的武林人士挑戰,往往是雙方各有死傷;如此一來,便是得我慕容氏仇家眾多,江湖中人提起‘姑蘇慕容’四個字時多是又恨又怕。如此明槍暗箭、彼此鬥將下來,慕容氏便人丁漸稀;況且也有族人謂年代已遠,不願再談什麽‘複國大業’,亦不想在江湖中紛爭不休,便遠涉他鄉,甚至於改宗換姓。而且自當年亡國之後,我先祖便定下一條規矩,——慕容氏男丁隻可娶一妻,不能收納姬妾,這規矩一則是為保守家族之密不致外泄,二則為韜光養晦。正是如此數般因由使然,以至我慕容氏承祧一脈衰弱極快。到了我先祖父慕容公諱恪之時,家中再無旁支別房,成了一脈單傳。到我今日,乃是三代單傳了。如今寧兒你既然做我義子,我便將畢生所學家傳武藝傾囊傳授與你。乖孩兒,你跪下,再向義父叩上五個頭。”
寧兒依言下跪,連磕了五下,揚起頭來。慕容複點點頭,將右手輕放在他額上,自己抬頭向天,朗聲道:“祖宗英靈再上,不肖子孫慕容複惶恐稟上:複無德無能,難克大任;所受祖宗遺訓,其事已渺茫無望;今複年逾不惑,尚無子息;幸而今有林氏子,彼願充我螟蛉;此子聰慧有加,氣魄不凡,假以時日,當成良才;故而複將其收入我門牆,傳以我慕容一門絕藝,他日彼持此以揚名天下,當是不違祖規。”禱罷,與寧兒並肩跪下,自己向天也叩了五個頭。禮畢,拉寧兒起身,來到適才教寧兒坐著看他擲石的大樹下,二人席地而坐。
他天資聰穎,稟賦極佳,雖然極幼小之時乃父便為避禍而假死,潛居少林寺,但其母從旁督導,他勤練家傳絕技“鬥轉星移”,又博覽家中“還施水閣”和舅舅家的“閬闤福地”中所藏天下武學典籍,練就了一身非凡藝業,未冠時便已名動江湖。
然而他醉心榮華功名,一心希圖複興大燕,完成祖訓,於是不擇手段、倒行逆施,然則枉他費盡心思氣力,卻終究是皇天不佑,一事無成,後來更是所作所為流於卑鄙惡劣,以至於眾叛親離。瀾滄江邊一戰後,更是神智大亂,幸有忠婢阿碧對他不離不棄,盡心照拂。他每日隻是在這野林眾與一眾小兒遊戲,阿碧則以糕餅糖果為餌,誘得眾小兒拜他為皇帝,叩首參拜。
四年前,阿碧終究不堪重負,心力交瘁,憂鬱而亡。慕容複受此一激,反倒漸漸迴複神智,性情也隨之大變,時常獨自靜坐,迴想囊日所為得點點劣跡歹行,悔之不已;自歎一身好本領卻未能行俠仗義、廣播俠名,反倒弄了個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的下場;枉盡半生竟是逐了一出荒唐虛夢……
慕容複憶其往事,心中百感交集,失神不動。寧兒雖是難明就裏,但見這新拜的義父如此模樣,也知道他如昔日爹爹一般,想起舊事了,但下便不出聲,悄立於他身側。
此刻情形恍如當日秋夜冷月之下、洱海之上、漁舟之中,那父子靜處的一幕。
寧兒此刻心中也自不平靜,一會兒想到當時情景尚曆曆在目卻已再難見父親之麵、與他共坐船頭,一會兒又想到跟義父學了諸般厲害功夫,不但大仇可保,以後也再不用被人欺負,正是又悲又喜。一時間,二人都是思緒萬千,唯有和風拂林,暖氣融融,不時幾聲鵑啼雀鳴,倒更添幽靜之意。
莫約過了一柱香的功夫,慕容複驟然迴過神來,看看寧兒靜立身旁,不由喟然。他輕拍寧兒頭頂,道:“乖孩子,過去之事我們都不再去想了,任由雲煙過眼罷。”寧兒點點頭,道:“那義父你甚麽時候教我武功啊?”慕容複笑道:“那就即刻便教罷。”便拉了寧兒,走到適才拋下的大石旁,二人在石上並肩坐下。
慕容複道:“武功一道,總分內外,是為表裏。內者,疏通經脈,易筋練氣;外者,拳腳兵刃,鍛皮煉骨。兩者各有所成,可說沒有高下之分,隻較功力深淺而已。世間各門各派練功門道各擅其法,少有相同;然而殊途同歸,卻是總不過由內及外或由外及內兩路總綱;至於那些專攻奇門暗器、練蠱使毒的,就算是練的舉世無雙,終不過是些歪門邪道,不足掛齒。”寧兒插言道:“就是就是,光明正大的打贏別人才算英雄好漢嘛。”慕容複微微一笑,接著說道:“話雖是如此說,不過那些旁門左道若真是練到巔峰境地卻也是非同小可,萬萬不能輕視,否則便要大吃其虧。這你可要記住了。”寧兒用力點頭,心想:“義父如此厲害,他所說的話,一定大有道理,須得好好記在心裏。”
慕容複略頓一頓,又道:“我慕容氏本來氏遼東鮮卑族人,後來漢末之時,逐漸遷入河朔、幽並一帶。到了晉時,惠帝司馬衷昏庸懦弱,朝綱大亂,遂有八王並起作亂。後來匈奴人劉淵便乘勢起兵,建立了趙國,之後便有我鮮卑、匈奴、羯、氐、羌五族並起,逐鹿中原。就在群雄並舉之時,我遠祖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於紛亂中崛起,建立了我大燕基業,此後先後有四國,曆時七十四年。雖不算是入主中原、混一宇內,卻也是稱霸一方,名垂萬世…”說起他慕容氏享國立邦之事,慕容複不由一洗頹態,神采飛揚。
寧兒拍手笑道:“原來義父家裏真的是做皇帝的啊?我隻知道,嗯…大宋姓趙,那個遼國姓耶律,大理姓段,還有…還有西夏又姓李又姓趙,這我可不懂了。”慕容複拍拍寧兒頭頸,道:“你這麽個小小腦瓜,倒裝了不少東西嗬。——那西夏國本來是姓李的,是宋國的趙官家趙禎巴巴地賜了趙姓給人家的。”寧兒“哦”了一聲,又問道:“那燕國在甚麽地方啊?比遼國還遠麽?我怎麽沒聽過的?義父你怎麽不去那裏做皇帝呢?”小孩子家問起事情來,多半是一問接一問,如連珠炮般不給人喘息之機,這也是天性使然。
慕容複慘然苦笑,道:“我大燕慕容氏揚威天下,躍馬中原之時,乃是七百多年前之事,後來……,後邊便煙消雲散了,時隔久遠,尋常世人哪裏還會提起…我為何不去做皇帝?嘿嘿…我又何嚐不想?當年我四處奔波,殫盡心智,為得又是什麽?……祖宗遺訓…興複大燕…重奪江山…談何容易…談何容易?…”他漸說聲音漸低,並且斷斷續續,竟又是憶起往事,呢喃起來。
寧兒見他目光散亂,神色痛苦,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他話中意思,卻也隱約明白,義父做不成皇帝,是很苦惱的;而且似乎有很多不好的往事牽扯其中。他便扯了扯慕容複的衣襟,歉然說道:“義父,你別難過了。都是寧兒不好,我不該問義父這些不高興的事情。我們不要說這些了罷,義父還是繼續教我武功吧。”
慕容複被他一拉,迴過神來,聽他如此說,伸右掌在自己頭頂一拍,慨然道:“是了,這麽些陳年舊事,本是如浮雲散雪一般,我怎麽還總是勘不透?寧兒,乖孩子,你說的對,我們隻管學武功,提扯這些陳穀敗絮作甚?…適才我原是要說,自南燕慕容超先祖失了基業,此後我慕容氏便成了布衣白丁,再非帝王公候…”
說到此處,他語氣不由微窒,但隻一瞬,隨即又道:“後來諸代先祖都是力圖興複,並將此事世代相傳。可慕容氏日漸式微,人丁稀薄,自然難大事。”
“到了四百餘年前,唐高宗顯慶三年時,我慕容家出了位了不起的人物,單名諱潛。這位先祖天資超凡,心智過人。十七歲時便中了進士,少年登科,意氣風發,本擬入朝為官,好圖謀大事。但在曲江宴上,見一眾文士隻是醉心科名,唯知飲酒賦詩、談些不著邊際的虛文空語,便覺得難同其類,當下拂袖而去,棄官歸家。後來到家苦思多日,終於幡然大悟,——本來祖宗以武立國,後代卻是日趨文弱,便一心隻想靠些奇謀巧計來興複故國,可一旦有變,皆是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克成大事?況且曆代也不都不曾見有以文立國的。想到這一節,這位先祖便決意棄筆舍文,開始學武。他遊曆二十餘年,遍訪名師,混跡江湖,雖然學成了一身高超武藝,卻終難躋身一流高手之列。”
“本來以他半路習武,全仗才智過人以補根基不足,能有此成就,已實屬不易了;但他心有不甘,便又退隱江湖,獨居靜思了三年之久,終於在四十四歲那年想到一法,便是學盡天下武功招式,各取所長而為己用,然後自練一門內功,與諸般招數相輔相佐,以求將各家融會貫通兼補其不足;他一想定,便召集族中年少聰慧之人,各去投名門學藝,自己閉門創製內功。但他在武學上的修為實在有限,殫精竭智,仍不能創出一門厲害內功來,終於在六十二歲時鬱鬱而終。不過雖然他於武學上未臻大成,但卻奠定了我慕容氏習武的根基,可謂是我家傳一派的開山祖師。”
“後來,族中之人便秉承他遺誌,堅持遴選聰穎少年,各自化名去各派投師學藝,將諸家武學一一盡錄。如此長久積累,天下武學漸入我慕容氏彀中;族中之人遂分作兩係,一係繼續去各派偷師臥底,另一係便開始博練眾家所學。”
“如此又過了兩百餘年,到了唐懿宗鹹通十一年間,我慕容家又出了一位奇人,單名諱一個玄字;他天賦異稟,六歲習武,二十四歲便學盡家中所藏曆代所錄的武學典籍,一時間名動江湖;不久黃巢亂唐,這位先祖便去投效黃軍,欲圖大業;不想數年間,黃巢一軍便傾敗消亡了,他仗著一身卓絕武藝,從亂軍中逃出性命來。從此心灰意懶,絕跡江湖,居家遷居江南以避戰亂;他在蘇州府城東太湖之中,尋了一處極為幽密隱僻的所在,命其名為‘燕子塢’,又在那裏起了一座‘參合莊’,都暗示不忘興複大業之意;從此,世上方有‘姑蘇慕容’一稱。不過,這位慕容諱玄先祖公的功績遠不止此;他建好參合莊候,便整日在莊中苦思冥想,終於窮盡十年之功,創出了一門無比神妙的內功來,——便是我家傳絕技‘鬥轉星移’神功。可縱然他天賦超群,學究天人,可這門奇功實在太過神妙,是以將他心力耗盡,遂至油盡燈枯,竟以三十九歲之齡英年早逝;但他創製‘鬥轉星移’之功實在豐偉之甚。”
“到了百年之前,宋太宗淳化年間,我曾祖呈兆公誕世,卻也是位不世奇才;他將祖傳‘鬥轉星移’學得精通候尚覺不足,遂潛心鑽研,終又加以增改,是這門絕技真正臻於止境。到他晚年之時,更是自創了一路‘參合指’得神妙指法。至曾祖起,江湖中人都稱道我慕容氏為‘江南第一家’。”
見寧兒滿臉惑色,慕容複頓一頓道:“這一番舊話,卻不是義父我又念及舊事而同你絮叨,乃是要對你講明白我慕容氏家傳武學的淵源,也算是交代了師門來曆罷。”寧兒本來對這些話隻是一知半解,全當聽書一般,待見慕容複說得鄭重,不由心中一凜,大聲道:“這些話寧兒現下不大全懂,但也是會牢牢記在心裏,永遠不會忘的。”慕容複看他故作老成,一副認真相,心想他猴兒一般貪耍好動的年紀能耐住性子聽我講了如此冗長的一段家史,實在難得。心中一陣寬慰。寧兒見義父微露讚許之意,心中也自喜歡。
慕容複又道:“我慕容家自來祖訓便是‘興複大燕、重登大寶’,習練武藝也是為了易行大事,故而家中武學從來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往往將女子遠嫁他鄉。再有便是因為我慕容氏曾在多處武林門派遣人臥底偷師,雖是極盡謹慎卻總難免偶有被識破的,那些門派自然與我慕容氏成了大仇;也有我族中子弟懷藝自驕,學藝未精便去向那些成名的武林人士挑戰,往往是雙方各有死傷;如此一來,便是得我慕容氏仇家眾多,江湖中人提起‘姑蘇慕容’四個字時多是又恨又怕。如此明槍暗箭、彼此鬥將下來,慕容氏便人丁漸稀;況且也有族人謂年代已遠,不願再談什麽‘複國大業’,亦不想在江湖中紛爭不休,便遠涉他鄉,甚至於改宗換姓。而且自當年亡國之後,我先祖便定下一條規矩,——慕容氏男丁隻可娶一妻,不能收納姬妾,這規矩一則是為保守家族之密不致外泄,二則為韜光養晦。正是如此數般因由使然,以至我慕容氏承祧一脈衰弱極快。到了我先祖父慕容公諱恪之時,家中再無旁支別房,成了一脈單傳。到我今日,乃是三代單傳了。如今寧兒你既然做我義子,我便將畢生所學家傳武藝傾囊傳授與你。乖孩兒,你跪下,再向義父叩上五個頭。”
寧兒依言下跪,連磕了五下,揚起頭來。慕容複點點頭,將右手輕放在他額上,自己抬頭向天,朗聲道:“祖宗英靈再上,不肖子孫慕容複惶恐稟上:複無德無能,難克大任;所受祖宗遺訓,其事已渺茫無望;今複年逾不惑,尚無子息;幸而今有林氏子,彼願充我螟蛉;此子聰慧有加,氣魄不凡,假以時日,當成良才;故而複將其收入我門牆,傳以我慕容一門絕藝,他日彼持此以揚名天下,當是不違祖規。”禱罷,與寧兒並肩跪下,自己向天也叩了五個頭。禮畢,拉寧兒起身,來到適才教寧兒坐著看他擲石的大樹下,二人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