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臉色一陣青一陣紅,他心裏憋得難受,就跟壓力過大的高壓鍋,馬上就要炸了一樣。
可他前麵站著的卻是大清宣統皇帝顒琰!
宣統,是“宣告天下王朝大統”的意思,很顯然特指的是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
但是宣統皇帝自從繼位以來,大青果卻是江河日下。現在整個南國都要完蛋了,東北也沒了,大清就隻剩下西南三省和包括關中在內的大西北了。
而至於蒙疆,唉,不提也罷。
顒琰看到福康安脖子腦門上青筋畢露,硬著脖子就是不迴話的樣子,心裏當然知道這位當朝的軍機大臣大將軍內心是何等的不服。
他用眼睛嚴厲地瞪著福康安,那目光就像射出的火花一般!
留得青山在才會不愁沒柴燒。
拚一把幹淨,那是很利索,但是拚了這一把後,大清又該如何了?
“奴才……,遵旨!”
福康安最終屈服了,因為他知道顒琰說的未必是荒誕的猜想,而十有八九就正是趙逆的打算。而且他雖然很憋屈,但卻也知道,大清的隊伍真心不太可能正麵勝的過陳軍。
可也更是因為此,他才更感覺著憋屈。
福康安少年得意,自視極高。
在趙亮席卷中原的時候,他不止一次的想,姓趙的奸詐無恥,早早封堵住了潼關,以至於他空有甘陝精銳,卻隻能隔著險關惡隘來死磕趙逆。如果是在平原上,福康安相信自己肯定能擊敗趙逆叛軍的。
這一信念直到乾隆死訊傳來前他都是沒有改變過的。
當時福康安甚至都向乾隆提議,他親自帶領甘陝綠營主力經河東向直隸,然後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上,與趙逆一決死站。
但乾隆一直擔憂甘陝兵馬走了後,趙軍趁機襲擊甘陝,如此將士們老家被端,軍心士氣又如何保持的住?
所以幾次都隻是抽調少部分兵馬前往直隸。
然後,然後乾隆就沒有然後了。
他的死就跟滿清在華北的潰敗一樣來的那麽突然。
明明此前明亮守住了津門,各地還有了戰壕戰這一不錯的法子,怎麽十幾萬大軍突然就敗了呢?然後皇帝一命嗚唿,京旗主力也瞬間飛灰湮滅。
在太原草草繼位登基的宣統皇帝顒琰,實則是一個沒了大清基本盤的大清皇帝。
大十幾萬京旗覆滅,近百萬八旗完蛋,大清的基本盤就沒有了啊。
哪怕新帝到了長安後火速把一幹子文武兵將通通抬旗,但這性質也不一樣啊。
趙亮那邊很快就反應了來,宣布不認同這種‘火線入黨’的行為。
那個時候的福康安福大帥,腦袋還依舊是高高的昂著的。
但是現在,兩年間的多次戰爭叫他不得不在心裏承認一個事實,同時這就也意味著傲氣的福康安低下了自己傲氣的頭。哪怕僅僅是在心裏頭低下了頭!
這對一個驕傲的人來說真的比殺了他都難受。
而現在,顒琰就是要明確無誤的向全天下人宣布他福康安不如人,叫福康安當著全天下人的麵去低頭,這簡直是把他的衣服扒光,示眾於天下人。
福康安當然不願意了,但現實逼的他不得不認。
大步的走出宮門,福康安牙齒咬得“格格”作響,眼裏更在孕育著一股無法遏製的怒火,整個人好似一頭被激怒的獅子。
他想怒不可遏地吼叫著,發泄著,又想嚎啕大哭一場。
哭自己,更哭大清。
怎麽短短幾年裏就這麽一發不可收拾了呢?
憤怒的咆哮聲像沉雷一樣滾動著,傳得很遠很遠。
福康安整個人都像在燃燒,巨大的恥辱感刺激著他的每一個細胞,周邊的空氣都要被引燃了,他積壓的怒氣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怒吼中蘊含的憤怒和痛苦聽著就感覺像要撕扯心髒。
顒琰在臨走的前夕,向清軍的指揮官福康安下達了一個能讓任何一個有廉恥的軍人都為之蒙羞的命令——必要時候拋棄雜兵,隻需要保住八旗新軍和騎兵即可。
因為他從陳軍的進攻態勢和蒙疆各部非同一般的態勢上感覺出了不對。
如果這群混賬在福康安大軍與陳軍交戰的時刻,不是南下增援,而是捅大清一刀,他這個宣統皇帝可就要去見大清的列祖列宗了。
所以即便大戰在即,即便顒琰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跑路,必然會大大影響清軍的軍心士氣,但他還是決定跑路。
非但決定跑路,還給福康安加大了這樣一些丟人的命令。
顒琰口中所謂的雜兵就是關中平原的兵馬。
對於跟陳軍的交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雖然都是建立在戰局不利的情況。
其一是放開渭河平原,主力一部分西撤隴山,另一部分則留守地形複雜難行的陝北,同時堅守漢中幾個要口。
這樣一來陳軍就算是拿下了渭河平原,拿下了關中的精華之地,他們也難站穩腳的。
顒琰當然清楚自己這般的選擇無疑是慢性自殺,但他思前想後,覺得這麽做是對的。
就跟當初大清入關前的崇禎那樣,死守著京城又有什麽用?
想要延續宗廟,就不能太要臉了。
而且這般下去,他也能最大限度的給趙逆找麻煩了。
不像崇禎,自己吊死煤山,搏了個烈帝的名頭,利索是利索了,但與大局有什麽用?
如果他能不要臉些,早一步逃去金陵,依靠著自己的威望,不說跟大清兩分天下吧,至少能膈應大清幾年吧?
可結果呢?
大清入關之後,一邊追殺李自成,一邊南下飲馬長江,隻一年時間,就白撿了個花花世界。
所以前車之鑒後事之師,他愛新覺羅·顒琰不可不查。
大隊人馬陸陸續續的從長安城門開出,顒琰迴頭眺望著長安城,這座威嚴的城池,這輩子他怕是沒機會再迴來了吧?
哪怕心裏頭以崇禎帝做反麵榜樣,但顒琰又何嚐不知道自己是在慢性死亡。
早在崇禎帝五六百年前,北宋蘇洵的《六國論》裏就有說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雖然六國與秦的關係不能同用與今日,但他的這種做法與當年的六國,卻是如出一轍啊。
可他前麵站著的卻是大清宣統皇帝顒琰!
宣統,是“宣告天下王朝大統”的意思,很顯然特指的是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
但是宣統皇帝自從繼位以來,大青果卻是江河日下。現在整個南國都要完蛋了,東北也沒了,大清就隻剩下西南三省和包括關中在內的大西北了。
而至於蒙疆,唉,不提也罷。
顒琰看到福康安脖子腦門上青筋畢露,硬著脖子就是不迴話的樣子,心裏當然知道這位當朝的軍機大臣大將軍內心是何等的不服。
他用眼睛嚴厲地瞪著福康安,那目光就像射出的火花一般!
留得青山在才會不愁沒柴燒。
拚一把幹淨,那是很利索,但是拚了這一把後,大清又該如何了?
“奴才……,遵旨!”
福康安最終屈服了,因為他知道顒琰說的未必是荒誕的猜想,而十有八九就正是趙逆的打算。而且他雖然很憋屈,但卻也知道,大清的隊伍真心不太可能正麵勝的過陳軍。
可也更是因為此,他才更感覺著憋屈。
福康安少年得意,自視極高。
在趙亮席卷中原的時候,他不止一次的想,姓趙的奸詐無恥,早早封堵住了潼關,以至於他空有甘陝精銳,卻隻能隔著險關惡隘來死磕趙逆。如果是在平原上,福康安相信自己肯定能擊敗趙逆叛軍的。
這一信念直到乾隆死訊傳來前他都是沒有改變過的。
當時福康安甚至都向乾隆提議,他親自帶領甘陝綠營主力經河東向直隸,然後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上,與趙逆一決死站。
但乾隆一直擔憂甘陝兵馬走了後,趙軍趁機襲擊甘陝,如此將士們老家被端,軍心士氣又如何保持的住?
所以幾次都隻是抽調少部分兵馬前往直隸。
然後,然後乾隆就沒有然後了。
他的死就跟滿清在華北的潰敗一樣來的那麽突然。
明明此前明亮守住了津門,各地還有了戰壕戰這一不錯的法子,怎麽十幾萬大軍突然就敗了呢?然後皇帝一命嗚唿,京旗主力也瞬間飛灰湮滅。
在太原草草繼位登基的宣統皇帝顒琰,實則是一個沒了大清基本盤的大清皇帝。
大十幾萬京旗覆滅,近百萬八旗完蛋,大清的基本盤就沒有了啊。
哪怕新帝到了長安後火速把一幹子文武兵將通通抬旗,但這性質也不一樣啊。
趙亮那邊很快就反應了來,宣布不認同這種‘火線入黨’的行為。
那個時候的福康安福大帥,腦袋還依舊是高高的昂著的。
但是現在,兩年間的多次戰爭叫他不得不在心裏承認一個事實,同時這就也意味著傲氣的福康安低下了自己傲氣的頭。哪怕僅僅是在心裏頭低下了頭!
這對一個驕傲的人來說真的比殺了他都難受。
而現在,顒琰就是要明確無誤的向全天下人宣布他福康安不如人,叫福康安當著全天下人的麵去低頭,這簡直是把他的衣服扒光,示眾於天下人。
福康安當然不願意了,但現實逼的他不得不認。
大步的走出宮門,福康安牙齒咬得“格格”作響,眼裏更在孕育著一股無法遏製的怒火,整個人好似一頭被激怒的獅子。
他想怒不可遏地吼叫著,發泄著,又想嚎啕大哭一場。
哭自己,更哭大清。
怎麽短短幾年裏就這麽一發不可收拾了呢?
憤怒的咆哮聲像沉雷一樣滾動著,傳得很遠很遠。
福康安整個人都像在燃燒,巨大的恥辱感刺激著他的每一個細胞,周邊的空氣都要被引燃了,他積壓的怒氣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怒吼中蘊含的憤怒和痛苦聽著就感覺像要撕扯心髒。
顒琰在臨走的前夕,向清軍的指揮官福康安下達了一個能讓任何一個有廉恥的軍人都為之蒙羞的命令——必要時候拋棄雜兵,隻需要保住八旗新軍和騎兵即可。
因為他從陳軍的進攻態勢和蒙疆各部非同一般的態勢上感覺出了不對。
如果這群混賬在福康安大軍與陳軍交戰的時刻,不是南下增援,而是捅大清一刀,他這個宣統皇帝可就要去見大清的列祖列宗了。
所以即便大戰在即,即便顒琰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跑路,必然會大大影響清軍的軍心士氣,但他還是決定跑路。
非但決定跑路,還給福康安加大了這樣一些丟人的命令。
顒琰口中所謂的雜兵就是關中平原的兵馬。
對於跟陳軍的交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雖然都是建立在戰局不利的情況。
其一是放開渭河平原,主力一部分西撤隴山,另一部分則留守地形複雜難行的陝北,同時堅守漢中幾個要口。
這樣一來陳軍就算是拿下了渭河平原,拿下了關中的精華之地,他們也難站穩腳的。
顒琰當然清楚自己這般的選擇無疑是慢性自殺,但他思前想後,覺得這麽做是對的。
就跟當初大清入關前的崇禎那樣,死守著京城又有什麽用?
想要延續宗廟,就不能太要臉了。
而且這般下去,他也能最大限度的給趙逆找麻煩了。
不像崇禎,自己吊死煤山,搏了個烈帝的名頭,利索是利索了,但與大局有什麽用?
如果他能不要臉些,早一步逃去金陵,依靠著自己的威望,不說跟大清兩分天下吧,至少能膈應大清幾年吧?
可結果呢?
大清入關之後,一邊追殺李自成,一邊南下飲馬長江,隻一年時間,就白撿了個花花世界。
所以前車之鑒後事之師,他愛新覺羅·顒琰不可不查。
大隊人馬陸陸續續的從長安城門開出,顒琰迴頭眺望著長安城,這座威嚴的城池,這輩子他怕是沒機會再迴來了吧?
哪怕心裏頭以崇禎帝做反麵榜樣,但顒琰又何嚐不知道自己是在慢性死亡。
早在崇禎帝五六百年前,北宋蘇洵的《六國論》裏就有說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雖然六國與秦的關係不能同用與今日,但他的這種做法與當年的六國,卻是如出一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