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俘虜的待遇可真的不差,自從頡利在皇帝麵前嚎哭一頓以後,連肉食都不缺了。


    像監牢多過像宅院的院子裏,一個麵色蒼白的年輕人正在幾個護衛的監視下曬太陽。冬天曬太陽對身體絕對是有好處的,不過曬太陽的人一臉的絕望,跟明亮的陽光對比起來,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護衛見來人是太子,紛紛拔出了橫刀,斥退庭院裏的高昌仆人,才畢恭畢敬的請太子入內。


    “麴智盛?”


    “李承乾?”


    張贇才要發怒,李承乾就笑著阻止了他。從地位上來說,麴智盛還是夠資格叫他的名字的。


    哪怕現在是階下囚。


    揚揚手裏的酒壺,李承乾很自然的坐到長椅上,遞給了麴智盛一壺。


    麴智盛欣然的接了過去,也不用杯子,就對著壺嘴喝了一大口,嗆的連連咳嗽。


    “大唐這種新興的酒我還喝不太習慣,當初父王倒是收藏了不少,都是大唐商隊送到高昌的。”


    “那是東宮所屬商隊送過去的,烈酒在西域很有市場,如果不是你們高昌盤削的太厲害,估計送過去的不隻是之前的量。”


    對於麴智盛利索的大唐官話,李承乾並不意外。事實證明漢語在大唐時期還是很有市場的,不管是為了交流還是為了提防,外族人都不約而同的學起了漢語。特別是領導者,要是不會漢語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又喝了一口酒,麴智盛才說:“當初我就跟父王說過,高昌地處三國交界,還在商道的核心位置,能撈到這麽多,也是時候收手了。因為三國之間的平衡一旦打破,那高昌的末日就到了。既如此,還不如趁著風光的時候,選擇一國,徹底的歸順,雖然沒了王位,但是憑借這份功勞,突厥吐穀渾的小可汗、大唐的國公,還是能換來的。這樣一來,高昌百姓也能免受戰亂之苦。


    可是啊,當時父王沉浸在金山銀海中,對我的勸諫充耳不聞,如果他能聽信我的話,如何會到現在這個地步。小國就該有小國的樣子,倚仗鄰國的支持而對另一個大國極盡挑釁,這是取死之道。”


    李承乾點點頭,疑惑道:“既然如此,那進攻王城的時候,你又為什麽拒不投降?”


    麴智盛微微一笑,喝了一口酒後才說:“那不一樣,大唐對高昌動了殺心。中原有一句話叫‘主辱臣死’,你沒見到高昌的戰場,見到了,你就知道你們大唐的將軍有多殘暴。磧口一戰,唐軍俘虜一萬多,可是那些俘虜甚至沒有出現在大唐的奴隸市場,你猜猜他們去哪兒了?”


    李承乾搖了搖頭,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大唐的將軍,自主性很強,哪怕殺個一兩萬的俘虜,也能找好借口,再匯報給朝廷。


    “父王侮辱了大唐,高昌受到這樣的對待我並不怨恨。與其投降親眼看著臣民被屠戮,還不如抗爭到底。到了這樣的地步,我估計你也會是一樣的選擇吧!”


    李承乾點點頭,拿起酒壺跟麴智盛碰了一下,倆人一人喝了一大口。


    麴智盛說的話,李承乾沒法反駁。雖然沒經曆過,但是設想一下那樣的場景,他除了頑抗到底,沒有別的選擇。甚至於,“投降”,都不在選擇之中。程咬金、尉遲恭等人都是降將,但是不曾有人看輕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投降的是中原勢力。到了對外的時候,誰要是投降,立刻就會被釘在史書的恥辱榜上,受萬年唾罵。


    今天的陽光很足,風也很小,很容易讓人忘記此時還是冬天。


    李承乾和麴智盛都喝了不少的酒,身體正熱,都不由自主的攤開身體,伸了個懶腰。


    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是兩個人就像是分隔多年的好友。


    “我想要自殺,因為高昌在我手中覆滅,我沒臉繼續活下去,隻有一死,才能有臉麵對黃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李承乾,你也是太子,應該理解我的心情,雖然禍患是父王招來的,但是,我還是沒辦法推卸責任。頡利我也見了,我不願意那樣窩囊的活著,如果你理解我的話,就給我一個痛快吧!作為迴報,我可以將王室的珍藏送給你。你要知道,我們王室的珍藏,可不隻是王城皇宮裏的那一點兒。”


    “嘖嘖,如果沒有迴報,沒準兒我會答應你,可是你拿出你們的家底,豈不是陷我於不義之地?搞得好像我是為了貪圖你的錢,才想辦法讓你去死的。”


    麴智盛苦笑,隻能大大的喝了一口烈酒。


    見麴智盛的酒壺空了,李承乾就把自己的酒壺遞了過去。明明是一起喝酒的,可是他的酒壺裏還有大半。酒這個東西,李承乾從來都是控製在微醉就停下。


    麴智盛並不嫌棄,而是直接喝了起來。


    倚靠在長椅上,李承乾想了很長時間,才開口說:“明天起,我會給你送好多的酒,跟以前的酒不同,烈酒喝多了,真的會喝死人。在沉醉中死去,應該,不會太痛苦吧....”


    麴智盛眼睛一亮,對李承乾拱拱手,頓時開心了起來。


    站起身,李承乾便往外走邊說:“跟你父王比起來,你更適合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雖然咱們敵對,但是我沒必要侮辱你,能給予你死掉的權力。”


    說完,李承乾伸了個懶腰,才徹底離開院子。


    庭院門口,唐儉見太子出來了,緊張的走過來問:“殿下,他打消死誌了?”


    李承乾搖搖頭說:“沒有,反倒是我答應讓他去死了。莒公,對於這樣可敬的敵人,咱們得大度一點。不過他答應把高昌王室珍藏的消息交出來,算起來,鴻臚寺也不虧。”


    唐儉頓時不知道說什麽了,雖然高昌王室的珍藏肯定是很大一筆錢,可是俘獲的高昌王族,就麴智盛一個,他要是死了,就少了一份威懾啊。


    沒有理會天人交戰的唐儉,李承乾直接迴了東宮。


    今天來見麴智盛,也是有感而來。


    見到了契必何力的忠心,見到了麴智盛的死誌,讓他感慨萬千。


    契必何力的投降是正確的,因為他保全了族人。麴智盛據死不降也是應該的,因為這是他骨氣的體現。


    而作為大唐太子的自己,想要避開這種選擇,就得努力把大唐變強才行。


    也幸虧穿越到了大唐,這是一個強大的朝代,是一個彪悍的朝代。在對外上,隻有漢唐明格外的強勢,而像是宋朝那種輸著輸著就習慣了,愛咋咋地的朝代,想要扭轉這種頹勢,才是艱難的。


    唐儉沒辦法決斷,隻能上奏給皇帝。皇帝最終還是接受了麴智盛的條件,不過,他想要赴死,得是在唐軍找到高昌王室財產以後。


    伴隨著這個命令一同下達的,還有皇帝的斥責,針對太子的斥責。


    李世民覺得李承乾這是沒事兒找事兒,才跑到鴻臚寺搞出了這麽一出。


    挨了斥責的李承乾,隻能老老實實的待在東宮裏,“讀書思過”。


    答應麴智盛找死的事情,純粹是那天的巧合,在朝堂上看到了契必何力,就鬼使神差的見了麴智盛。


    不過,答應麴智盛這個條件,他卻並不後悔。敵人,有的時候也要尊敬。


    小年來到的時候,李承乾的禁令才解除,得以出東宮活動。


    臨近新年,滿長安到處都洋溢著年節臨近的氣息。不過今年不同於往年,街道上好多地方都能看到異邦人的身影。


    “現在的長安,才算是萬國來朝啊,不僅僅吐蕃突厥等國家,就連遙遠極西之地的薩珊帝國、東羅馬帝國都派來了使節,殿下的火藥武器,當真是震驚世界了。”


    前來宣布禁令解除的就是唐儉,見麵以後就先拍了個馬屁。


    “莒公說笑了,火藥武器雖然是孤發明的,但是用於戰場的卻是大唐的將士,這是他們的功勞,不是孤的。”


    雖然覺得唐儉很吵,但李承乾還是招待了他。


    被罰讀書思過正好,整天隻要在書房裏看書就好,用不著處理各種政務,可是難得的休息機會。


    自顧自的倒了一杯茶,唐儉並沒有直接告辭的打算,而是坐了下來,準備嘮長篇。


    “殿下,這一次各國使節朝覲的規模可超越了東突厥覆滅以後的一次,各國上貢的貢品,翻了不止一番,明明是萬國來朝的大好局麵,您為什麽要給火藥武器工坊下令要他們大量準備武器?可是有什麽臣等人不知道的事情發生?”


    唐儉明顯不止是過來宣布皇帝命令的,還是來探口風的。


    李承乾的確給火藥武器工坊下了命令,要他們加緊製作武器外殼,因為他很清楚,大唐接下來將要麵對大量愚蠢的試探。高昌的覆滅,還不足以讓敵國看清楚火藥武器真正的威力。高昌號稱一國,但實際上最堅固的隻有王城一處。攻略一個高昌跟攻打一處城池沒多大差別。


    正因為如此,各國對火藥武器才會更好奇,甚至不惜冒著被唐皇問罪的風險,出兵挑釁一下。火藥武器固然讓他們恐懼,但是喜歡在危險邊緣試探的不僅僅是貓,還有人。


    更何況,李承乾清楚的記得貞觀八年本來會發生的事情。就是這件事,讓皇帝看清了外國對大唐的態度,導致對外的賞賜差點直接消失。


    “莒公,您最好扣下吐穀渾的使節,等二月的時候再放他們走,如果孤所料不錯的話,吐穀渾很可能會對咱們大唐有什麽動作,這些使節固然送上了大量的禮物,但是咱們大唐賞賜給他們的東西也不少啊!”


    聽見李承乾這麽說,唐儉更是摸不著頭腦。


    這段時間太子很是異常,對什麽事情都仿佛漫不關心,對朝廷好像還有一點厭惡的感覺,這讓皇帝好奇的很。出了麴智盛的事情後,皇帝以為太子不過是發神經,名為懲罰,實際上是要他休息一段時間。可是他不曾想過,哪怕是閉門讀書了近乎一個月,太子還是這個樣子。


    從東宮出來後,唐儉直接麵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皇帝。


    “朕知道了,愛卿迴去吧。”


    待到唐儉走了以後,李世民不由得頭疼起來。


    他以為太子隻是跟之前一樣,壓力太大了,隻要緩解一段時間就好。但是,很明顯,這一次跟以前不一樣,太子是真的對朝廷,或者說對他這個老爹有什麽埋怨。


    有什麽好埋怨的?


    實在搞不清狀況的皇帝,隻能暫時選擇不理會。


    今年使節的數量遠遠超過貞觀四年,“天可汗”的稱號,又一次戴到了他的頭上,最難得的是,極西之地的薩珊王朝等西域國家,也不遠萬裏的趕到了大唐,宣布對大唐的尊敬。對一個皇帝來說,沒有什麽比這個更讓人激動了。


    萬國來朝的格局,要是破壞了可就不好了。這是足以載入史書的盛事,不容一點差錯。


    想到使節們奉上的豐厚禮物,李世民就一陣的自豪。


    自古以來,哪怕是漢武帝,也享受不到這麽多的貢品吧!昔秦皇漢武,不過如此!自己背負著罵名得來皇位,為的是什麽?不就是這個?自漢武以後,罕有皇帝能有這樣的名聲,哪怕是光武帝劉秀,也差了一點。


    一想到自己的功績如此的優秀,甚至足以去泰山封禪,李世民的心頭就一陣的火熱。


    這下,封禪泰山應該不會有人阻攔了吧!


    心情大好之下,人就格外的大方,所以李世民在給使節團批複迴禮的時候,大筆一揮,賞賜下去的東西甚至超過了收到禮物的價值。特別是草原部族,因為缺少鍛造的技藝,獲贈了大量的鐵製品。茶葉、絲綢等更是不計其數。


    大唐的年節,外邦人是不過的,但是得到豐厚禮物的他們,也不由自主的加入到了普天同慶之中。


    整個長安,都是歡樂的,無關乎胡漢。但是,一片歡樂之中,唯獨缺少了一個人,那就是太子李承乾。


    當看到皇帝的賞賜禮單以後,李承乾就知道皇帝的自戀症狀又複發了。


    就不能看看自己的百姓有沒有吃飽飯?賞賜外人幹毛啊,到底朝貢是收保護費的行為,還是一種商業交換?


    一直到新年國宴,李承乾的臉色都不好看,哪怕初一給皇帝拜年請安,嘴都咧不開。


    就在兩儀殿,一直以來都對太子有怒氣的李世民,終於忍不住了。


    “等下,迴來,青雀李恪,你們帶著弟妹們去給太上皇請安就好,太子留下!”


    李泰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暴怒的老爹,又擔憂的看了皇兄一眼,見皇兄點頭,才戰戰兢兢的走出了兩儀殿。


    一身盛裝的長孫歎了一口氣,拉著皇帝的手說:“消消氣,大過年的喊這麽大聲幹什麽。”


    甩開長孫的手,李世民厲聲道:“太子,你來跟朕說清楚,你這段日子是怎麽迴事兒?打從麴智盛的事兒過後,你就不陰不陽的,處理奏折,都敷衍了事。朕以為你累到了,特意讓你休息了一段時間,結果你還是這樣。還給火藥武器工坊下令整裝備戰,你在防誰?萬國來朝的局麵,你非要給朕添堵是不是?昨晚的國宴也是,你臭著臉給誰看呢?”


    李承乾也沒想到皇帝的反應會這麽劇烈,隻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說:“非是兒臣....”


    “跪下!你坐著幹什麽,想造反嗎?”


    李世民是真的生氣了,否則不會說出“造反”這樣誅心的話語。


    李承乾抬頭看了他一眼,並沒有理睬,而是接著說:“非是兒臣要給父皇添堵,實在是兒臣知道直言父過是不孝,才一直隱忍不說。”


    聽太子這麽說,李世民也是一愣。如果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太子不直截了當的說,確實是應該的。


    揮揮手,李澗等人就匆匆的離開了兩儀殿,長孫也帶著擔憂離開了。大門一關後,除了記錄起居注的宦官,大殿內就剩下了父子。


    也一屁股坐在地上後,李世民已經鬆了一口氣:“既如此,朕赦你不孝之罪,如今就你我父子二人,有什麽話直接說吧。”


    終於等到了現在,李承乾毫不猶豫的說:“兒臣隻是想問問您,為什麽要給異族使節那麽多的迴禮?他們給大唐上貢是理所應當的,可您給他們那麽多的迴禮,就商業手段來說,絕對是虧本。付出那麽多的賞賜就為了一個天可汗的稱號,您不覺得虧嗎?還有頡利,他明明就是一個廢人,餓不死得了,結果他不過是跟您哭訴一番,就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一天的花費足夠五口之家生活一個月的。您應該清楚,咱們大唐現在還隻是虛假的繁榮,富起來的隻有長安城內這一片地方而已,外地,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還在餓肚子呢吧。”


    李世民也沒想到太子說的會是這個,迷惑道:“不過是賞賜使節而已,哪個朝代不都是這麽做的?魏征都沒有反對的事情,你怎麽這麽大的反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孤才不要做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抉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抉望並收藏孤才不要做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