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城中,宿元景收到聞煥章的書信,知道他為了勸說朱武在燕京當了狀元後,心中五味雜陳。
作為聞煥章的好友,宿元景如何不知道聞煥章的能力。無奈他這個好友年輕時科場不順,朝廷前些年又把科舉停了十六年,以至於聞煥章直到如今,都沒有正式身份。
如今,聞煥章為了勸說朱武在燕京當了狀元,宿元景既是高興,心中又泛起憂慮: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這個朋友是個每日三省吾身的人,他既做了狀元,成為朱武門生,以後就會盡心竭力,為朱武的事情籌謀。”
“以他才幹,朱武在燕京會更難對付了!”
一時間,宿元景也不知道,用聞煥章換取朱武一時不要反叛,到底值不值得。
懷著憂慮,宿元景次日早朝入內,見天子在披香殿,省院官正奏:
“河北田虎造反,占據五府五十六縣,改年建號,自霸稱王。”
“目今打破陵川,懷州震鄰,申文告急。”
天子大驚,向百官文武問道:
“卿等誰與寡人出力,剿滅此寇?”
宿元景心中一動,從班部叢中閃出,執簡當胸,俯伏啟奏道:
“臣聞田虎斬木揭竿之勢,今已燎原,非猛將雄兵,難以剿滅。”
“今有破遼先鋒朱武,願為朝廷出力。乞陛下降敕,遣其麾下軍馬前去征剿,必成大功。”
天子聞言大喜,當即令省院官奉旨出使,前往燕京宣讀調兵旨意。並賜禦酒、金帶、錦袍、金甲、彩緞、銀兩。命朱武擇日出師,前去征剿田虎。
燕京城中,朱武探知此事,召集參讚商議。
聽到朝廷要調遣梁山泊兵馬去打田虎,眾人議論紛紛,對此態度不一。
有的認為梁山泊既已接受招安、朱武也決定順從朝廷,就該聽從旨意,發兵征剿田虎。
有的認為朱武曾經和田虎結盟,相約守望相助,從江湖道義來說,不應去打田虎。
尤其是負責財政的王倫,更是向朱武道:
“梁山泊和田虎有私鹽貿易,軍中被淘汰的兵器,也曾售於他們。”
“去年占據燕京以來,梁山泊錢糧消耗頗大,斷了這條財路,會更加入不敷出。”
以錢糧緊張為名,勸朱武不要出兵。
吳用不以為然,聞言向眾人道:
“若是錢糧緊張,更該出兵才是。”
“朝廷要調遣梁山泊兵馬,必然撥付糧草。”
“吾等在征剿田虎時,也能繳獲錢財。”
認為若解決錢糧問題,征剿田虎時乘機劫掠,是最簡單的辦法。而且還能在進剿時借機練兵,探知河北、河東地形。這樣在來日南下中原時,就會更容易了。
本不願征剿田虎,朱武在聽到吳用所說後,卻是有些心動。梁山泊征討燕京時,錢糧尚且由朝廷支付,但是在朝廷察覺到朱武在燕京割據後,卻停下了錢糧。
如今,梁山泊在燕京的正規軍已膨脹到二十萬,帶來的錢糧壓力,讓朱武頗為頭疼。
所以他年前外出巡視時,毫不猶豫地實行了衛所製,用裁減軍士實行軍屯的辦法,降低財政壓力。
現在,聽到吳用說朝廷會撥付錢糧為自己養兵,還可以借機繳獲錢糧物資,朱武對征剿田虎這件事,也不由有些心動。
隻是,單靠這點,還不足以改變朱武心意。相比從田虎那裏得到的繳獲,朱武更注意的是其它方麵。在不願意損耗自己兵馬的情況下,朱武對出兵征剿田虎,自然不怎麽樂意。
所以,朱武對攻打田虎的提議不置可否,向眾人道:
“先等等吧!”
“看朝廷能拿出什麽條件,邀請我們出兵!”
放下此事不提,又和眾位參讚商量抗旱事宜。
提到今年的旱情,眾人對錢糧更加關心。梁山泊剩餘的錢糧本就不多,若是被旱情影響沒有多少收獲,形勢就更不利。
所以,眾人對旱情積極獻策,努力抗旱救災。一些人心中對征剿田虎的看法,也不由悄然轉變。
如果能讓朝廷負擔梁山泊兵馬的錢糧,再從田虎那裏繳獲錢糧物資,梁山泊幫朝廷去打這一仗,也沒什麽不好。
察覺到眾人的心態變化,朱武到軍中巡視,詢問將領看法。
首先視察的是騎兵第一師,盧俊義作為師長,自然陪同巡視。作為朱武麾下第一戰將,梁山泊十位上將中排名第一的人,盧俊義在前些日子被授予正三品冠軍大將軍散官,是梁山泊新的軍銜體係中,軍銜最高之人。是否出兵田虎,當然要征求他的意見。
不過,盧俊義為人謹慎,又知道自己在軍中地位太高,不便發表主見,所以在決策時,一直和朱武保持一致。無論朱武如何問,都表示唯命是從,聽從朱武調遣。
對盧俊義的表現極為滿意,朱武又詢問他其它騎兵師情況,如今兵馬多少。
盧俊義身為陸軍都督府左都督,實際和右都督魯智深分掌騎兵步兵,聞言頓時迴道:
“去年攻破燕京,繳獲的軍馬至少有十萬匹。”
“除了有一些分配給混成旅,剩下的都給了騎兵。”
“有些精銳騎兵一人三馬,還有些一人兩馬,一人一馬的騎兵,已經淪為尋常。”
“如今六個騎兵師,都有三個騎兵旅,每師一萬兵馬,約有六萬騎兵。”
聽到盧俊義匯報的騎兵建設成果,朱武對當前的情況,感到極為滿意。六萬都擁有馬匹的騎兵,堪稱朱武麾下,最強有力的戰力。
離開盧俊義所部,朱武又去視察秦明率領的騎兵第三師。這個師在朱武的規劃中,屬於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如今在得到從遼國繳獲的馬匹後,同樣得到擴充。
不過,因為重騎兵的耗費頗大,對馬匹的要求也是更高,第三師隻有兩個旅重騎兵,還有一個旅輕騎兵,負責平時警戒。
對立功更是心切,也沒有江湖義氣的顧慮,秦明在朱武詢問他是否願意征剿田虎時,請命作為先鋒,向朱武主動請示,要率兵馬出征。
哪舍得把重騎兵用在田虎上,朱武在聽到秦明請命後,打消了他的念頭。讓秦明繼續練兵,準備在將來的某日,和金國騎兵戰鬥。
秦明遺憾點頭,朱武離開之後,又去視察孫安率領的騎兵第四師。這個師沒有參與北伐,被朱武放在梁山留守。後來在攻下燕京,分配繳獲的遼國兵馬時,才在朱武命令下,調遣一部分軍官北上。在師長孫安的率領下,以遼國降卒為主,在燕京組建了第四師。
詢問孫安對征剿田虎的意見,孫安興奮地道:
“又有戰事了嗎?”
“這次一定要派我為先鋒,而不是在留守!”
同樣勸朱武出兵,並且自請先鋒。
考慮到這支兵馬的組成,再加上孫安出身的涇原和田虎造反的河東臨近,如果真的要征剿田虎的話,朱武是有意派遣這支兵馬前去的。
所以朱武對孫安的請求很是欣慰,讓他認真練兵,隨時等待命令。
孫安興奮應下,帶著小霸王周通,繼續操練兵馬。朱武在離開此地後,前往騎兵第五師。
騎兵第五師的師長本是唿延灼,但是在去年調整時,被朱武和董平對調。所以,如今的第五師是董平統領,朱武對他們是否服從,平時也最關心。
在第五師仔細查看,朱武沒發現董平受到抵製,也沒發現第五師軍心不穩,很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知道這支兵馬仍舊歸自己所有,將領留下的印記並不深。
和董平交流了一下如何用騎兵操典練兵,朱武又前往張清軍中,視察這支新組成的兵馬。
對張清抱有厚望,甚至有將這個混成旅擴充為師的打算,朱武在來到營中後,卻發現這個混成旅雖然表麵上井井有條,卻有些缺乏活力,不如前幾支兵馬活潑。
“這是怎麽迴事?”
“怎麽新組建的兵馬,就有些死氣沉沉了?”
對此極為不解,朱武在見到張清後,卻發現張清魂不守舍,似乎在為什麽事情而憂心。
顯然,營中這樣的狀況,要歸咎於主將張清。是他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麾下士兵。
有心斥責張清,朱武卻更擔心他的狀況,道:
“張清兄弟是有什麽心事嗎?”
“怎麽魂不守舍的?”
張清聽到此言,似乎才迴過神來,向朱武道:
“去年冬天的時候,我曾在夢中教導一個女子飛石。說是和我有宿世姻緣,當為我的妻子。”
“這幾個月一直想著此事,不覺癡想成疾。”
向朱武訴說自己心事,張清請朱武為自己卜算,自己姻緣在哪?
懷疑這其中有人動手腳,朱武在心中盤算這件事情。張清夢中教導的女子,當是瓊英無疑,想要他完成姻緣,需去征剿田虎。
所以,安慰了張清一番,說他的姻緣可能在田虎那邊後,朱武心中的想法,已傾向征剿田虎:
“張清的姻緣在田虎那邊,不打田虎的話,怕是難有結果。”
“而且征剿田虎能夠獲得錢糧,減少軍中開支。”
“還能招降田虎麾下將領,增加人才儲備。”
“可以說,征剿田虎獲利極大,不征剿田虎,就沒有這個收獲。”
“隻要朝廷開出的條件不差,就去征討田虎!”
定下這個想法,朱武又視察了欒廷玉、魯智深、武鬆等部兵馬後,返迴燕京城中,思索這件事情。
正在盤算得失,和梁山泊眾人熟識的玄通道人,來到燕京求見。在見到朱武之後,玄通道人說道:
“以前受招安時,朱將軍曾答應消滅兩方人馬,換取京東兩路安撫使。”
“如今將軍已占據燕京,自領燕山府路。若是肯征田虎,家師可以在朝廷推動,正式任將軍為燕山府路宣撫使,統領這片地方。”
對這個說客有些意外,但是對他開出的條件,朱武卻極為心動。如果能名正言順地獲取宣撫使一職,朱武占據燕京,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而且,能完成向虛靖天師的承諾,朱武也覺得去了一件心事,免得這位高人,以此為由發難。
所以,在玄通道人前來後,朱武的心思已徹底轉向征剿田虎,向朝廷索要錢糧。並盤算征剿田虎的時候,應該派誰前去:
“盧俊義要負責長城西線防禦,他的騎兵第一師和秦明的騎兵第三師不能輕動。”
“能調動的騎兵,隻有孫安的第四師和董平的第五師。”
“再加上必然要去的張清,加起來的兵力就有兩萬六千人。”
“這樣的兵力和田虎比起來太少不說,也沒有一個主帥,能夠統領大軍。”
“或許,可以讓董平率騎兵第五師進駐薊州,接替關勝、劉唐兩支兵馬。”
“這樣就多出兩萬步兵,還有關勝這個能統軍的大將,能夠率領大軍,負責征剿田虎。”
盤算著這樣的做法,朱武仍覺得兵力有些少,又想到郭藥師麾下的一萬兵馬,決定把這個人,同樣調遣過去:
“如此,征剿田虎的大軍,就達到五萬六千人。”
“用於征剿田虎,應該是足夠了!”
對田虎的實力還算了解,朱武認為梁山泊五萬大軍,就能剿滅田虎。同時,朱武還決定盡量派新兵前去,用這樣的戰事,鍛煉麾下兵馬。
就這樣,等到朝廷使者到來,宣讀旨意之後,朱武先是以防禦金國為由、說自己脫不開身,又讓朝廷撥付糧草,獎勵伐遼功勞。
朝廷那邊正急於和金國交涉雲中,調不出兵馬征剿田虎,再加上需要朱武在燕京為童貫撐腰,就沒有要求一定讓朱武派兵前去,允許朱武派麾下大將,負責此次戰事。
朱武按先前盤算,調董平去接替關勝,以關勝這個河東人為主將,喬冽為教導使,許貫忠為參謀長,率領孫安、張清、劉唐、郭藥師等將,前去征剿田虎。
關勝得令之後,率五萬六千大軍南下,從燕京南下河北,再從河北過太行山,進入河東地界。一路號令嚴明,行伍整肅,所過地方,秋毫無犯,沿路州縣百姓,俱知梁山旗號。
作為聞煥章的好友,宿元景如何不知道聞煥章的能力。無奈他這個好友年輕時科場不順,朝廷前些年又把科舉停了十六年,以至於聞煥章直到如今,都沒有正式身份。
如今,聞煥章為了勸說朱武在燕京當了狀元,宿元景既是高興,心中又泛起憂慮: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這個朋友是個每日三省吾身的人,他既做了狀元,成為朱武門生,以後就會盡心竭力,為朱武的事情籌謀。”
“以他才幹,朱武在燕京會更難對付了!”
一時間,宿元景也不知道,用聞煥章換取朱武一時不要反叛,到底值不值得。
懷著憂慮,宿元景次日早朝入內,見天子在披香殿,省院官正奏:
“河北田虎造反,占據五府五十六縣,改年建號,自霸稱王。”
“目今打破陵川,懷州震鄰,申文告急。”
天子大驚,向百官文武問道:
“卿等誰與寡人出力,剿滅此寇?”
宿元景心中一動,從班部叢中閃出,執簡當胸,俯伏啟奏道:
“臣聞田虎斬木揭竿之勢,今已燎原,非猛將雄兵,難以剿滅。”
“今有破遼先鋒朱武,願為朝廷出力。乞陛下降敕,遣其麾下軍馬前去征剿,必成大功。”
天子聞言大喜,當即令省院官奉旨出使,前往燕京宣讀調兵旨意。並賜禦酒、金帶、錦袍、金甲、彩緞、銀兩。命朱武擇日出師,前去征剿田虎。
燕京城中,朱武探知此事,召集參讚商議。
聽到朝廷要調遣梁山泊兵馬去打田虎,眾人議論紛紛,對此態度不一。
有的認為梁山泊既已接受招安、朱武也決定順從朝廷,就該聽從旨意,發兵征剿田虎。
有的認為朱武曾經和田虎結盟,相約守望相助,從江湖道義來說,不應去打田虎。
尤其是負責財政的王倫,更是向朱武道:
“梁山泊和田虎有私鹽貿易,軍中被淘汰的兵器,也曾售於他們。”
“去年占據燕京以來,梁山泊錢糧消耗頗大,斷了這條財路,會更加入不敷出。”
以錢糧緊張為名,勸朱武不要出兵。
吳用不以為然,聞言向眾人道:
“若是錢糧緊張,更該出兵才是。”
“朝廷要調遣梁山泊兵馬,必然撥付糧草。”
“吾等在征剿田虎時,也能繳獲錢財。”
認為若解決錢糧問題,征剿田虎時乘機劫掠,是最簡單的辦法。而且還能在進剿時借機練兵,探知河北、河東地形。這樣在來日南下中原時,就會更容易了。
本不願征剿田虎,朱武在聽到吳用所說後,卻是有些心動。梁山泊征討燕京時,錢糧尚且由朝廷支付,但是在朝廷察覺到朱武在燕京割據後,卻停下了錢糧。
如今,梁山泊在燕京的正規軍已膨脹到二十萬,帶來的錢糧壓力,讓朱武頗為頭疼。
所以他年前外出巡視時,毫不猶豫地實行了衛所製,用裁減軍士實行軍屯的辦法,降低財政壓力。
現在,聽到吳用說朝廷會撥付錢糧為自己養兵,還可以借機繳獲錢糧物資,朱武對征剿田虎這件事,也不由有些心動。
隻是,單靠這點,還不足以改變朱武心意。相比從田虎那裏得到的繳獲,朱武更注意的是其它方麵。在不願意損耗自己兵馬的情況下,朱武對出兵征剿田虎,自然不怎麽樂意。
所以,朱武對攻打田虎的提議不置可否,向眾人道:
“先等等吧!”
“看朝廷能拿出什麽條件,邀請我們出兵!”
放下此事不提,又和眾位參讚商量抗旱事宜。
提到今年的旱情,眾人對錢糧更加關心。梁山泊剩餘的錢糧本就不多,若是被旱情影響沒有多少收獲,形勢就更不利。
所以,眾人對旱情積極獻策,努力抗旱救災。一些人心中對征剿田虎的看法,也不由悄然轉變。
如果能讓朝廷負擔梁山泊兵馬的錢糧,再從田虎那裏繳獲錢糧物資,梁山泊幫朝廷去打這一仗,也沒什麽不好。
察覺到眾人的心態變化,朱武到軍中巡視,詢問將領看法。
首先視察的是騎兵第一師,盧俊義作為師長,自然陪同巡視。作為朱武麾下第一戰將,梁山泊十位上將中排名第一的人,盧俊義在前些日子被授予正三品冠軍大將軍散官,是梁山泊新的軍銜體係中,軍銜最高之人。是否出兵田虎,當然要征求他的意見。
不過,盧俊義為人謹慎,又知道自己在軍中地位太高,不便發表主見,所以在決策時,一直和朱武保持一致。無論朱武如何問,都表示唯命是從,聽從朱武調遣。
對盧俊義的表現極為滿意,朱武又詢問他其它騎兵師情況,如今兵馬多少。
盧俊義身為陸軍都督府左都督,實際和右都督魯智深分掌騎兵步兵,聞言頓時迴道:
“去年攻破燕京,繳獲的軍馬至少有十萬匹。”
“除了有一些分配給混成旅,剩下的都給了騎兵。”
“有些精銳騎兵一人三馬,還有些一人兩馬,一人一馬的騎兵,已經淪為尋常。”
“如今六個騎兵師,都有三個騎兵旅,每師一萬兵馬,約有六萬騎兵。”
聽到盧俊義匯報的騎兵建設成果,朱武對當前的情況,感到極為滿意。六萬都擁有馬匹的騎兵,堪稱朱武麾下,最強有力的戰力。
離開盧俊義所部,朱武又去視察秦明率領的騎兵第三師。這個師在朱武的規劃中,屬於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如今在得到從遼國繳獲的馬匹後,同樣得到擴充。
不過,因為重騎兵的耗費頗大,對馬匹的要求也是更高,第三師隻有兩個旅重騎兵,還有一個旅輕騎兵,負責平時警戒。
對立功更是心切,也沒有江湖義氣的顧慮,秦明在朱武詢問他是否願意征剿田虎時,請命作為先鋒,向朱武主動請示,要率兵馬出征。
哪舍得把重騎兵用在田虎上,朱武在聽到秦明請命後,打消了他的念頭。讓秦明繼續練兵,準備在將來的某日,和金國騎兵戰鬥。
秦明遺憾點頭,朱武離開之後,又去視察孫安率領的騎兵第四師。這個師沒有參與北伐,被朱武放在梁山留守。後來在攻下燕京,分配繳獲的遼國兵馬時,才在朱武命令下,調遣一部分軍官北上。在師長孫安的率領下,以遼國降卒為主,在燕京組建了第四師。
詢問孫安對征剿田虎的意見,孫安興奮地道:
“又有戰事了嗎?”
“這次一定要派我為先鋒,而不是在留守!”
同樣勸朱武出兵,並且自請先鋒。
考慮到這支兵馬的組成,再加上孫安出身的涇原和田虎造反的河東臨近,如果真的要征剿田虎的話,朱武是有意派遣這支兵馬前去的。
所以朱武對孫安的請求很是欣慰,讓他認真練兵,隨時等待命令。
孫安興奮應下,帶著小霸王周通,繼續操練兵馬。朱武在離開此地後,前往騎兵第五師。
騎兵第五師的師長本是唿延灼,但是在去年調整時,被朱武和董平對調。所以,如今的第五師是董平統領,朱武對他們是否服從,平時也最關心。
在第五師仔細查看,朱武沒發現董平受到抵製,也沒發現第五師軍心不穩,很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知道這支兵馬仍舊歸自己所有,將領留下的印記並不深。
和董平交流了一下如何用騎兵操典練兵,朱武又前往張清軍中,視察這支新組成的兵馬。
對張清抱有厚望,甚至有將這個混成旅擴充為師的打算,朱武在來到營中後,卻發現這個混成旅雖然表麵上井井有條,卻有些缺乏活力,不如前幾支兵馬活潑。
“這是怎麽迴事?”
“怎麽新組建的兵馬,就有些死氣沉沉了?”
對此極為不解,朱武在見到張清後,卻發現張清魂不守舍,似乎在為什麽事情而憂心。
顯然,營中這樣的狀況,要歸咎於主將張清。是他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麾下士兵。
有心斥責張清,朱武卻更擔心他的狀況,道:
“張清兄弟是有什麽心事嗎?”
“怎麽魂不守舍的?”
張清聽到此言,似乎才迴過神來,向朱武道:
“去年冬天的時候,我曾在夢中教導一個女子飛石。說是和我有宿世姻緣,當為我的妻子。”
“這幾個月一直想著此事,不覺癡想成疾。”
向朱武訴說自己心事,張清請朱武為自己卜算,自己姻緣在哪?
懷疑這其中有人動手腳,朱武在心中盤算這件事情。張清夢中教導的女子,當是瓊英無疑,想要他完成姻緣,需去征剿田虎。
所以,安慰了張清一番,說他的姻緣可能在田虎那邊後,朱武心中的想法,已傾向征剿田虎:
“張清的姻緣在田虎那邊,不打田虎的話,怕是難有結果。”
“而且征剿田虎能夠獲得錢糧,減少軍中開支。”
“還能招降田虎麾下將領,增加人才儲備。”
“可以說,征剿田虎獲利極大,不征剿田虎,就沒有這個收獲。”
“隻要朝廷開出的條件不差,就去征討田虎!”
定下這個想法,朱武又視察了欒廷玉、魯智深、武鬆等部兵馬後,返迴燕京城中,思索這件事情。
正在盤算得失,和梁山泊眾人熟識的玄通道人,來到燕京求見。在見到朱武之後,玄通道人說道:
“以前受招安時,朱將軍曾答應消滅兩方人馬,換取京東兩路安撫使。”
“如今將軍已占據燕京,自領燕山府路。若是肯征田虎,家師可以在朝廷推動,正式任將軍為燕山府路宣撫使,統領這片地方。”
對這個說客有些意外,但是對他開出的條件,朱武卻極為心動。如果能名正言順地獲取宣撫使一職,朱武占據燕京,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而且,能完成向虛靖天師的承諾,朱武也覺得去了一件心事,免得這位高人,以此為由發難。
所以,在玄通道人前來後,朱武的心思已徹底轉向征剿田虎,向朝廷索要錢糧。並盤算征剿田虎的時候,應該派誰前去:
“盧俊義要負責長城西線防禦,他的騎兵第一師和秦明的騎兵第三師不能輕動。”
“能調動的騎兵,隻有孫安的第四師和董平的第五師。”
“再加上必然要去的張清,加起來的兵力就有兩萬六千人。”
“這樣的兵力和田虎比起來太少不說,也沒有一個主帥,能夠統領大軍。”
“或許,可以讓董平率騎兵第五師進駐薊州,接替關勝、劉唐兩支兵馬。”
“這樣就多出兩萬步兵,還有關勝這個能統軍的大將,能夠率領大軍,負責征剿田虎。”
盤算著這樣的做法,朱武仍覺得兵力有些少,又想到郭藥師麾下的一萬兵馬,決定把這個人,同樣調遣過去:
“如此,征剿田虎的大軍,就達到五萬六千人。”
“用於征剿田虎,應該是足夠了!”
對田虎的實力還算了解,朱武認為梁山泊五萬大軍,就能剿滅田虎。同時,朱武還決定盡量派新兵前去,用這樣的戰事,鍛煉麾下兵馬。
就這樣,等到朝廷使者到來,宣讀旨意之後,朱武先是以防禦金國為由、說自己脫不開身,又讓朝廷撥付糧草,獎勵伐遼功勞。
朝廷那邊正急於和金國交涉雲中,調不出兵馬征剿田虎,再加上需要朱武在燕京為童貫撐腰,就沒有要求一定讓朱武派兵前去,允許朱武派麾下大將,負責此次戰事。
朱武按先前盤算,調董平去接替關勝,以關勝這個河東人為主將,喬冽為教導使,許貫忠為參謀長,率領孫安、張清、劉唐、郭藥師等將,前去征剿田虎。
關勝得令之後,率五萬六千大軍南下,從燕京南下河北,再從河北過太行山,進入河東地界。一路號令嚴明,行伍整肅,所過地方,秋毫無犯,沿路州縣百姓,俱知梁山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