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皇上,”陳宏謀在座中躬身拱手道:“臣多年在外省任上,今日是初次得見天顏。不僅恩榮殊遇,還承蒙皇上對臣俯察入微,令臣既惶恐,又疑惑。”
“嗯,你說話倒也中肯,那朕也就推心置腹了。”乾隆道:“知道朕為什麽對你了解這麽多嗎?”
“因為朕為了務色一個合適的人選,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上百人當中,最後選定了你。”
“不為別的,就為你的公忠廉能,廉與能倒也罷了,最難得的就是這公與忠。做事存著公忠之心,就能上為國家,下為黎民,不計個人得失,不會趨利避害。”
“你不必自謙,聽朕接著說。”見陳宏謀要客套一番,乾隆沒給他機會:“你離京後,即去台灣赴任。”
“你到任後,朕就讓軍機處行文給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以後台灣所有軍政、民政、吏治等一幹政務,由軍機處直接管轄,不再歸省裏了。”
“隔山越海,軍機處如何能管到台灣去?隻是應個名罷了。所以,你其實是歸朕真接管。”
“短則一年,多則兩年,等你再迴到台灣時,台灣已經不再是台灣府,而是行省了,你就是第一任的台灣巡撫!”
“皇上要將台灣變為行省?”
“對。”
“那臣緣何要一、兩年再迴台灣?”
“因為你要出遠門。”
“去哪裏?”
“學鄭和,去西洋。”
“去西洋?”
“對,不隻你一個人去,而是很多人。朕隻找來你一個人,其他人就要你去找了。”
“敢問皇上,要臣找多少人?”
“大約要幾千人?”
“皇上要臣去西洋做什麽事,要找那麽多人?”
乾隆站起身來,邊在地上踱著步子,邊思量著,踱了幾個來迴,才緩緩的開口。
但卻沒有迴答陳宏謀的問題,而是突兀的冒出來一句:“知道為什麽將你調任的事情,既沒有知會省裏的督撫,也沒有刊在邸報上嗎?”
“臣還是想得不甚透徹。”陳宏謀直言不諱。
“因為台灣建省的時機尚未成熟,朕不想過早的透露出消息。你從布政使調任知府,又非因過黜降,勢必引起一片嘩然。”
“你自已選兩個可用之人,做台灣同知,報吏部備案即可。上任時一並帶去,你出使西洋期間,讓他們分管軍政,民政,務必要保證運轉如常。”
“你出使西洋,要做的事情,可說是千頭萬緒,朕一時也難以盡都說得清楚,有些事,甚至要你去了以後,相機行事。”
“朕隻能教你四個字的主旨,‘學以致用’。把西洋國家好的東西,強過我們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全都學迴來。”
“為什麽朕思慮再三,最後覺得讓你去最適宜。因為朕詳細的看過你的履曆,你從部院小吏做起,做過吏部郎中,知府,鹽道,按察史,布政史。”
“對吏治,刑名,民生,財稅全都熟稔,對其中的弊端了然於胸,你最清楚我國哪些地方不如別人,哪些地方要改進。”
“遠隔重洋,萬裏之遙,不可能事事請示機宜,朕委你台灣知府兼欽命出使西洋各國全權大使,授你便宜行事之權,來不及請旨的事宜,你可自行決斷。”
“有一樁最重要的事,朕要和你交待清楚。你悉心遴選五百名學童,年齡在十二歲至十六歲之間,不拘貧富貴賤,不拘民族,也不拘地域,廣東,福建,台灣等各省人氏均可。”
“但必須要聰明伶俐,體魄健壯,不畏勞苦,是可造之材。遴選時就以為出洋使團做雜役的名義,每人每年給二十兩月例。這樣一來,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就可以拒之門外了。”
“這些學童遴選出來後,學問肯定高低不一,有的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就要在台灣集中起來學習,不但要學漢字,還要學夷語,夷文,不然出去以後豈不都成了聾子瞎子?”
“還要學習西洋國家的風俗,禮儀,便是你,很多也要去學。比如西洋那些國家,大臣見君主是無需跪奏的,要不學會這些,豈不是要鬧出笑話?”
陳宏謀這時才明白,方才皇上所說要鬧笑話的出處。
隻是皇上說得這些事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有很多甚至是頭一次聽說。雖然他一直在聚精會神的聽著皇上的話,但還是一時無法全部理解。
見皇上稍作停頓,端起盞來喝茶,他拱手道:“皇上,出使西洋需要通譯,教習這五百學童也要懂夷文夷語的師傅才行。”
“這是自然,朕都替你想好了。郞世寧是意達利亞人,來我國二十年了,雖然已經年近五旬,但身體尚好,也想迴自己的國家去看看。”
“朕委他做使團參讚兼首席通譯官,隨你一同出使,你這次離京就可帶上他同去。”
“你可再去廣州,在十三行裏找一些精通夷文夷語的人,給學童們做師傅,瞧著好的,就聘來做通譯,一同出使西洋。”
“你要記著,此去重洋萬裏,前途莫測,錢給的少了,定然請不來能人的,所以不該省的就不要省。”
“皇上,”陳宏謀問道:“這些學童去了西洋,都學些什麽呢?要學多久?”
“這五百人是開路先鋒,如果他們學得好,事情進展得順利,接下來可能會一批接一批的派人出去,人數也會越來越多,也許幾千人,也許上萬人。”
“第一批這五百人,自然要學一些當下我國急需的學問和技藝。因學習各種技藝所需時間和長短不一,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學童們在台灣學習期間,你也要對他們多番考察,逐個甄別。總之就是一個章程,朝廷不惜銀子,學童亦要刻苦,務必因材施教,力求學有所成。”
乾隆忽然轉了話題:“朕問你,如果學童們到了西洋的國家,受到夷人譏諷恥笑,你該如何應對?”
“皇上,”陳宏謀不解的問:“學童因何會受到夷人的譏諷恥笑?”
“嗯,你說話倒也中肯,那朕也就推心置腹了。”乾隆道:“知道朕為什麽對你了解這麽多嗎?”
“因為朕為了務色一個合適的人選,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上百人當中,最後選定了你。”
“不為別的,就為你的公忠廉能,廉與能倒也罷了,最難得的就是這公與忠。做事存著公忠之心,就能上為國家,下為黎民,不計個人得失,不會趨利避害。”
“你不必自謙,聽朕接著說。”見陳宏謀要客套一番,乾隆沒給他機會:“你離京後,即去台灣赴任。”
“你到任後,朕就讓軍機處行文給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以後台灣所有軍政、民政、吏治等一幹政務,由軍機處直接管轄,不再歸省裏了。”
“隔山越海,軍機處如何能管到台灣去?隻是應個名罷了。所以,你其實是歸朕真接管。”
“短則一年,多則兩年,等你再迴到台灣時,台灣已經不再是台灣府,而是行省了,你就是第一任的台灣巡撫!”
“皇上要將台灣變為行省?”
“對。”
“那臣緣何要一、兩年再迴台灣?”
“因為你要出遠門。”
“去哪裏?”
“學鄭和,去西洋。”
“去西洋?”
“對,不隻你一個人去,而是很多人。朕隻找來你一個人,其他人就要你去找了。”
“敢問皇上,要臣找多少人?”
“大約要幾千人?”
“皇上要臣去西洋做什麽事,要找那麽多人?”
乾隆站起身來,邊在地上踱著步子,邊思量著,踱了幾個來迴,才緩緩的開口。
但卻沒有迴答陳宏謀的問題,而是突兀的冒出來一句:“知道為什麽將你調任的事情,既沒有知會省裏的督撫,也沒有刊在邸報上嗎?”
“臣還是想得不甚透徹。”陳宏謀直言不諱。
“因為台灣建省的時機尚未成熟,朕不想過早的透露出消息。你從布政使調任知府,又非因過黜降,勢必引起一片嘩然。”
“你自已選兩個可用之人,做台灣同知,報吏部備案即可。上任時一並帶去,你出使西洋期間,讓他們分管軍政,民政,務必要保證運轉如常。”
“你出使西洋,要做的事情,可說是千頭萬緒,朕一時也難以盡都說得清楚,有些事,甚至要你去了以後,相機行事。”
“朕隻能教你四個字的主旨,‘學以致用’。把西洋國家好的東西,強過我們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全都學迴來。”
“為什麽朕思慮再三,最後覺得讓你去最適宜。因為朕詳細的看過你的履曆,你從部院小吏做起,做過吏部郎中,知府,鹽道,按察史,布政史。”
“對吏治,刑名,民生,財稅全都熟稔,對其中的弊端了然於胸,你最清楚我國哪些地方不如別人,哪些地方要改進。”
“遠隔重洋,萬裏之遙,不可能事事請示機宜,朕委你台灣知府兼欽命出使西洋各國全權大使,授你便宜行事之權,來不及請旨的事宜,你可自行決斷。”
“有一樁最重要的事,朕要和你交待清楚。你悉心遴選五百名學童,年齡在十二歲至十六歲之間,不拘貧富貴賤,不拘民族,也不拘地域,廣東,福建,台灣等各省人氏均可。”
“但必須要聰明伶俐,體魄健壯,不畏勞苦,是可造之材。遴選時就以為出洋使團做雜役的名義,每人每年給二十兩月例。這樣一來,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就可以拒之門外了。”
“這些學童遴選出來後,學問肯定高低不一,有的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就要在台灣集中起來學習,不但要學漢字,還要學夷語,夷文,不然出去以後豈不都成了聾子瞎子?”
“還要學習西洋國家的風俗,禮儀,便是你,很多也要去學。比如西洋那些國家,大臣見君主是無需跪奏的,要不學會這些,豈不是要鬧出笑話?”
陳宏謀這時才明白,方才皇上所說要鬧笑話的出處。
隻是皇上說得這些事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有很多甚至是頭一次聽說。雖然他一直在聚精會神的聽著皇上的話,但還是一時無法全部理解。
見皇上稍作停頓,端起盞來喝茶,他拱手道:“皇上,出使西洋需要通譯,教習這五百學童也要懂夷文夷語的師傅才行。”
“這是自然,朕都替你想好了。郞世寧是意達利亞人,來我國二十年了,雖然已經年近五旬,但身體尚好,也想迴自己的國家去看看。”
“朕委他做使團參讚兼首席通譯官,隨你一同出使,你這次離京就可帶上他同去。”
“你可再去廣州,在十三行裏找一些精通夷文夷語的人,給學童們做師傅,瞧著好的,就聘來做通譯,一同出使西洋。”
“你要記著,此去重洋萬裏,前途莫測,錢給的少了,定然請不來能人的,所以不該省的就不要省。”
“皇上,”陳宏謀問道:“這些學童去了西洋,都學些什麽呢?要學多久?”
“這五百人是開路先鋒,如果他們學得好,事情進展得順利,接下來可能會一批接一批的派人出去,人數也會越來越多,也許幾千人,也許上萬人。”
“第一批這五百人,自然要學一些當下我國急需的學問和技藝。因學習各種技藝所需時間和長短不一,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學童們在台灣學習期間,你也要對他們多番考察,逐個甄別。總之就是一個章程,朝廷不惜銀子,學童亦要刻苦,務必因材施教,力求學有所成。”
乾隆忽然轉了話題:“朕問你,如果學童們到了西洋的國家,受到夷人譏諷恥笑,你該如何應對?”
“皇上,”陳宏謀不解的問:“學童因何會受到夷人的譏諷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