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一番“人不能閑著”理論說服了魯淑。


    街亭前沿陣地的迷魂陣從內向外的逐步拆除。


    司馬師本來想分兵,讓五個小家夥帶兵增援費曜。


    魯淑拆除迷魂陣的舉動,讓司馬緊急召迴派出的部隊。


    街亭守軍一動,華亭的司馬師就進退兩難了。既要考慮司馬攸等五個小將的安危,又要顧及汧縣的防禦。


    郭淮手上有六萬大軍,進可攻華亭和汧縣,退可保街亭不失。


    興漢軍進退自如,司馬師就隻能先發製人了。魏軍出華亭,大軍直指街亭。


    魏軍出擊的消息傳到街亭,魯淑就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司馬師四兩撥千斤的戰法,徹底的拖住了郭淮。興漢軍拆除迷魂陣的進度已經接近了尾聲。魏軍的前鋒刺候已經出現在了街亭前沿陣地的視野範圍之內。


    “老郭,這下可麻煩了!”魯淑神情緊張的說道:“沒了迷魂陣,咱們的防禦壓力倍增。”


    “老魯,戰爭就是這樣——但凡是走捷徑的人,最後都會栽在投機取巧上。”郭淮說道:“實力才是硬道理。沒有優勢的戰鬥,注定不會有什麽好結果。”


    郭淮認為,興漢軍在街亭的兵力與魏軍相比處於劣勢。主要是由於魏軍的精銳集結在華亭、汧縣等地。


    興漢軍在祁山堡沿線布置的總兵力僅僅二十萬,而對峙的魏軍多達三十萬。司馬師可投入街亭大戰的兵力有七萬。郭淮奉命駐守的街亭隻有六萬兩千人。這是街亭攻防的兵力對比。


    郭淮有些想不通,興漢軍全國總兵力多達三百萬。為什麽不能抽調百萬大軍投入祁山戰場?


    魯淑倒是理解軍相薑維的難處——千裏不運糧。自古以來征戰,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兵力集結最大的難題,就是大軍到了前線之後吃什麽,住在哪裏?


    街亭物資儲備有限,六萬大軍的進駐已經是極限了。興漢軍有的是兵,可是受限於後勤保障,能夠投入前線的兵力很少。


    郭淮率部進駐街亭,天時地利人和都在魏軍方。興漢軍隻有財大氣粗和兵力雄厚,長期大戰後勁十足。


    魏軍是本土作戰,司馬師麾下的將士都是雍、涼二州的人。


    郭淮的主力是荊州兵。


    街亭守軍以客軍的身份進入涼州作戰,遇到的可不僅僅是軍事方麵的問題,還有政治方麵的問題。


    涼州百姓會在內心深處認可魏軍的存在。興漢軍想要取魏軍而代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郭淮可以守住街亭,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依托舊城布防,讓周邊的百姓有了安全感。


    戰爭和亂世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百姓。戰事頻繁的城池,失敗者為了生存,必須要掠奪更為弱小的人才能吃飽穿暖;勝利者為了彰顯武功,獎賞士卒,不搶行嗎?


    興漢軍占領城池,第一件事情就是封存府庫,清點物資。然後再計算軍功賞賜所需。不足的部分就得找那些對立世家來補足。


    要是對立世家提供的物資不足以賞賜有功將士,就得讓主動依附的世家勞軍了。


    軍隊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戰爭利益的分配,一個銅板都不能少。


    郭淮作為街亭主將,需要明白戰爭成本的投入和有效的產出。至於他想象中的那種百萬大軍兵臨城下,摧枯拉朽攻城掠地的場麵,在真正的戰鬥中很難出現。


    否則的話,即便是攻克了目標城池,獲得的軍功和收益也不足以抵消戰爭成本。


    名將最愛以少勝多,唯一的理由就是分攤功勞的人少了,大家都有得賺。


    武將用兵,多多益善;謀士定策,利益當先。魯淑肯定不想郭淮輕鬆獲勝。想要在戰場上取得絕對主動權,戰力方麵就必須要具備壓倒性優勢。


    兵貴精而不貴多,將不在勇而在智。這是基於戰爭比拚的是有限戰鬥單位之間的無限對決。在局部戰場上,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極其有限。


    就拿上一次街亭攻防戰來說,魏軍和興路軍投入的總兵力高達十四萬。然而真正麵對麵搏殺的一線部隊,魏軍投入了五千人馬,興漢軍依托迷魂陣隻投入了一個都兩千人馬。至於最後關頭加入突擊的那個都,那是戰時預備隊。


    關於戰爭的謀略,其實主要的是各級部伍之間預備隊的規劃。一個督的人馬,攻、防、後勤保障三者都不能少。


    即便是負責進攻的副將,麾下的三校尉也需要進行分工。由此類推,再細化到一個伍的人,誰頂在前麵,誰防護左右,誰養精蓄銳隨時替補,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計劃。


    沒有人可以長年累月的持續作戰。兩軍交戰也不是一窩蜂的上。興漢軍的基本陣形是三才陣,一人主攻,兩人護衛左右。剩下的兩個隨時接應。


    一個伍有五個人,真正投入主攻的隻有一個。其餘四人的分工也很重要,即便是有人倒下了,也會有充足的替補上場。


    一個戰鬥,兩人護衛,剩下的兩個著急看。這就是最小戰鬥單位的核定。興漢軍一個什編製二十五個人,同一時間與對手交鋒的隻有五個人。


    到了一個隊一百二十五人級別的戰鬥,那就需要配置攻防什和預備隊什。魯淑終於明白了——為什麽一支隊伍兵力下降三成就會失去戰鬥力?


    假設一個戰場投入一百個戰鬥單位,以興漢軍的編製,算是屯級規模的戰鬥。興漢軍屯級規模的戰鬥,需要留下一個隊作為預備隊。剩下的五百人,按照戰鬥單位伍的編製,負責主攻的隻有一百人,負責左右護衛的兩百人,剩下的兩百人尾隨策應。


    按照戰場的概率計算,最容易受傷的人是主攻手,接下來就是左右防護,最後才是負責策應的人。


    一個屯損失三成,那就意味著主攻手嚴重的缺失。再加上傷亡轉運消耗的兵力,基本上就沒有什麽人手了。


    這就是為什麽魏軍前鋒司馬攸損失了兩千人馬之後,司馬亮無法再戰的根本原因。戰爭隨著真正的規模擴大,需要耗費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各種保障。


    魯淑很反感大規模戰鬥,投入一個督的人馬守街亭,真正有機會參加戰鬥的隻有兩個都四千人。六萬二千編製,可以獲取最高檔次軍功的不到十五分之一。這樣的大規模戰役,其實就是吃力不討好。


    然而軍的編製講究分工合作,很多配屬兵種必不可少。這樣一來就會造成軍功檔次分配不均。名將和庸將的唯一區別,在於解決軍隊內部矛盾的效率。


    興漢軍的軍功核算標準自伍起就有相應的核算標準。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同一個伍的人,拿到軍功賞賜的份額也會各不相同。


    軍隊內部激勵機製的存在,讓大軍上下都奮勇爭先。拿到出戰名額的將領,其麾下就能吃香的喝辣的;至於那些屢次三番落後於人的將領,其麾下喝湯都趕不上。


    名將的存在會讓大家覺得熱血沸騰,庸將的任人唯親隻會破壞軍隊的團結。嫡係與旁係之間的矛盾才是最大的問題。


    街亭守軍的軍功核算,魯淑很是頭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漢使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先洞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先洞人並收藏興漢使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