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和上前摸了摸辰哥兒的額頭,又診了脈,見燒已退,脈搏也十分有力,不由放了心。
又想姚玲兒這正妃之位還沒混上,膝下又沒有子嗣,也不會對辰哥兒做出什麽不利的事情來,便也鬆了一口氣,到底是答應過徐靜宜,少不得多關照兩個孩子一些。
見辰哥兒無事,她又與姚玲兒和宣德侯夫人沒什麽話說,便告了辭,說還要上前頭招待平郡王妃。
因靜宜是靜和的堂姐,平郡王妃也很給麵子,來濟王府吊唁。
靜和自然就陪在了平郡王妃左右,免得平郡王妃無人說話無聊,或是需要什麽身邊沒人幫襯,會被怠慢了。
平郡王妃見此對靜和就更喜歡了,與眾位夫人寒暄一二,便告了辭,並尋了個借口叫靜和一道離了濟王府。
靜和自然是求之不得。
剛到了平郡王府,就見朱琰鈺興衝衝地跑了進來,高興地道:“母妃,舅母,舅舅所率大軍在冒城大捷!”
靜和不由驚喜萬分,平郡王妃也非常高興,忙對兒子道:“怎麽大捷,哪日的事?快仔細說說!”
朱琰鈺少不得將整個作戰過程簡單描述一番,“舅舅率部到了幽州之後,便隱匿行藏,但偌大的軍隊,想不露絲毫痕跡又如何可能?後來有傳說,一隻大軍在柳城大張聲勢,朝通遠進發,高句麗人自然就沿途設防阻截,誰知舅舅卻暗中派部直插北方,渡過遼水,直達冒城,冒城的高句麗人都大吃一驚,根本不知道大周朝的軍隊是怎麽到眼皮子底下的,被打了個出其不意,城主被俘,俘獲糧食數萬石,可以說開了個好頭!”
平郡王妃聽到楚啟的捷報次數多的她也數不清了,麵上還算平靜,靜和卻不知覺中落下滾燙的淚來。
知道他平安無事,真好,知道他打了勝仗,做妻子的更是與有榮焉。
而這次大捷給皇帝打了一劑強心針,皇帝非常高興,連連下了數道表彰,並鼓勵東征大軍再接再厲,早日凱旋。
皇帝精神一振,繼續批複奏折。
內侍秦路瞧著天色進殿點燈,並且婉轉地提醒皇帝,“皇上,禦膳房的人來請皇上示下,今兒把晚膳擺在哪裏?”
片刻又道:“淑妃娘娘打發人來說,做了您最愛吃的小菜,請您過去嚐嚐。”
皇帝放下奏折活動著手腕,麵上神色很是高深,讓人猜不透心中所想,半晌吩咐道:“依舊去貴妃宮裏用膳罷。”
秦路麵上毫不改色應一聲是,心裏卻大為驚詫,皇帝已經一連數日都歇在永壽宮裏了。
吃驚的不止是秦路,貴妃自己也挺驚訝,隻是她性子清冷慣了,也不過照著該做的事去做,並沒有想太多。
誰知皇帝用膳時與她說著家常,又說起一件事來,“靖沐年紀也不小了,是該定一門親事了,”
貴妃證拿著湯勺為皇帝盛湯,聞言手上一頓,不知皇帝隻是閑說一句家常,還是其中另有深意,於是說道:“皇上說的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就是這個道理,隻是七皇子的婚事,少不得還要皇上操心張羅。”
這句話說的不錯,幾個兒子的婚事皇帝都要首肯的,七皇子是文德皇後最小的一個兒子,雖然平日裏遠離朝政喧囂,但皇帝對他的喜愛卻並不曾因此減少,貴妃自然是不敢輕視了去。
皇帝淡淡道:“靖沐一向親近你這個母妃,你也了解他的性子,朕瞧著,就由你來為他挑選一門親事。”
貴妃正兀自揣摩著皇帝的心意,一時間想不出拿什麽話來迴,皇帝已經又說道:“此事也不用急,細細擇看才好,朕這個做父親的少不得也得把把關。”
貴妃了解皇帝的性子,總覺得皇帝似乎話裏有話,這句話裏不知道隱藏著什麽深沉的意思似的,就連皇帝叫她,她也似毫無知覺一般,還是桃箋上前提醒了一句,她才迴過神來。
她將湯碗遞到皇帝跟前,溫婉地應一聲是,又道:“那臣妾便先相看相看,最後定誰不定誰,還是要給皇上過過眼。”
皇帝覺得貴妃這麽多年,性情倒絲毫沒見變,她就似一株翠竹,無花無果,終年就是那樣亭亭直立,從來不主動邀寵,也從來不抱怨萎靡。
年輕的時候,覺得貴妃有些無趣,可等他年紀漸長,見的人多了,經的事多了,越發覺出貴妃的好處來,也更覺得在貴妃這裏安心,他覺得貴妃沒有所求,對他也少了幾分算計。
貴妃卻對皇帝這些想法一無所知。
不過對於朱靖沐的婚事,她還是十分熱衷的,畢竟朱靖沐一直對自己十分敬重,這個孩子本心裏是個正直善良的。
若不是她因朱靖沐是皇子,貴妃不願讓別人將自己對朱靖沐的關愛汙蔑成想要扶植七皇子謀嫡,她甚至想要求皇帝讓她將七皇子養在膝下。
與其不聞不問,讓七皇子找個太子妃或者是濟王妃那樣的妻子,她還不如長長眼睛。
翌日她便讓內侍去宣英國公夫人進宮說話。
------
貴妃宮裏的內侍時常到英國公府傳話,自然算的上輕車熟路。
英國公府的門房客氣有加的將人請進了門,又有人快步跑進去通稟,不多時卻是王初一和趙毅錦心一道迎了出來。
王初一算是府裏的副管事,資曆老,趙毅算是新貴上位,不過趙毅是個知道分寸的,唯恐旁人覺得自己年輕,去迎接會讓對方覺得輕待,少不得將王初一一道叫了過來,顯得尊重。
孟公公卻是常來常往的,並沒有那麽多介意,更何況貴妃娘娘那般疼愛英國公夫人,他們這些底下服侍的就更不敢怠慢。
他進了暖閣,向靜和行禮罷,才說了來意。
靜和點了點頭是,示意錦心去取車馬費給孟公公,又問:“貴妃娘娘宣我進宮是為什麽事?”
孟公公並沒打算瞞著,也便照實說了,“是為了七皇子的婚事。”
靜和心裏有了數,親自將孟公公送到暖閣門口,目送孟公公出了垂花門,才迴到暖閣裏,說道:“出來罷。”
又想姚玲兒這正妃之位還沒混上,膝下又沒有子嗣,也不會對辰哥兒做出什麽不利的事情來,便也鬆了一口氣,到底是答應過徐靜宜,少不得多關照兩個孩子一些。
見辰哥兒無事,她又與姚玲兒和宣德侯夫人沒什麽話說,便告了辭,說還要上前頭招待平郡王妃。
因靜宜是靜和的堂姐,平郡王妃也很給麵子,來濟王府吊唁。
靜和自然就陪在了平郡王妃左右,免得平郡王妃無人說話無聊,或是需要什麽身邊沒人幫襯,會被怠慢了。
平郡王妃見此對靜和就更喜歡了,與眾位夫人寒暄一二,便告了辭,並尋了個借口叫靜和一道離了濟王府。
靜和自然是求之不得。
剛到了平郡王府,就見朱琰鈺興衝衝地跑了進來,高興地道:“母妃,舅母,舅舅所率大軍在冒城大捷!”
靜和不由驚喜萬分,平郡王妃也非常高興,忙對兒子道:“怎麽大捷,哪日的事?快仔細說說!”
朱琰鈺少不得將整個作戰過程簡單描述一番,“舅舅率部到了幽州之後,便隱匿行藏,但偌大的軍隊,想不露絲毫痕跡又如何可能?後來有傳說,一隻大軍在柳城大張聲勢,朝通遠進發,高句麗人自然就沿途設防阻截,誰知舅舅卻暗中派部直插北方,渡過遼水,直達冒城,冒城的高句麗人都大吃一驚,根本不知道大周朝的軍隊是怎麽到眼皮子底下的,被打了個出其不意,城主被俘,俘獲糧食數萬石,可以說開了個好頭!”
平郡王妃聽到楚啟的捷報次數多的她也數不清了,麵上還算平靜,靜和卻不知覺中落下滾燙的淚來。
知道他平安無事,真好,知道他打了勝仗,做妻子的更是與有榮焉。
而這次大捷給皇帝打了一劑強心針,皇帝非常高興,連連下了數道表彰,並鼓勵東征大軍再接再厲,早日凱旋。
皇帝精神一振,繼續批複奏折。
內侍秦路瞧著天色進殿點燈,並且婉轉地提醒皇帝,“皇上,禦膳房的人來請皇上示下,今兒把晚膳擺在哪裏?”
片刻又道:“淑妃娘娘打發人來說,做了您最愛吃的小菜,請您過去嚐嚐。”
皇帝放下奏折活動著手腕,麵上神色很是高深,讓人猜不透心中所想,半晌吩咐道:“依舊去貴妃宮裏用膳罷。”
秦路麵上毫不改色應一聲是,心裏卻大為驚詫,皇帝已經一連數日都歇在永壽宮裏了。
吃驚的不止是秦路,貴妃自己也挺驚訝,隻是她性子清冷慣了,也不過照著該做的事去做,並沒有想太多。
誰知皇帝用膳時與她說著家常,又說起一件事來,“靖沐年紀也不小了,是該定一門親事了,”
貴妃證拿著湯勺為皇帝盛湯,聞言手上一頓,不知皇帝隻是閑說一句家常,還是其中另有深意,於是說道:“皇上說的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就是這個道理,隻是七皇子的婚事,少不得還要皇上操心張羅。”
這句話說的不錯,幾個兒子的婚事皇帝都要首肯的,七皇子是文德皇後最小的一個兒子,雖然平日裏遠離朝政喧囂,但皇帝對他的喜愛卻並不曾因此減少,貴妃自然是不敢輕視了去。
皇帝淡淡道:“靖沐一向親近你這個母妃,你也了解他的性子,朕瞧著,就由你來為他挑選一門親事。”
貴妃正兀自揣摩著皇帝的心意,一時間想不出拿什麽話來迴,皇帝已經又說道:“此事也不用急,細細擇看才好,朕這個做父親的少不得也得把把關。”
貴妃了解皇帝的性子,總覺得皇帝似乎話裏有話,這句話裏不知道隱藏著什麽深沉的意思似的,就連皇帝叫她,她也似毫無知覺一般,還是桃箋上前提醒了一句,她才迴過神來。
她將湯碗遞到皇帝跟前,溫婉地應一聲是,又道:“那臣妾便先相看相看,最後定誰不定誰,還是要給皇上過過眼。”
皇帝覺得貴妃這麽多年,性情倒絲毫沒見變,她就似一株翠竹,無花無果,終年就是那樣亭亭直立,從來不主動邀寵,也從來不抱怨萎靡。
年輕的時候,覺得貴妃有些無趣,可等他年紀漸長,見的人多了,經的事多了,越發覺出貴妃的好處來,也更覺得在貴妃這裏安心,他覺得貴妃沒有所求,對他也少了幾分算計。
貴妃卻對皇帝這些想法一無所知。
不過對於朱靖沐的婚事,她還是十分熱衷的,畢竟朱靖沐一直對自己十分敬重,這個孩子本心裏是個正直善良的。
若不是她因朱靖沐是皇子,貴妃不願讓別人將自己對朱靖沐的關愛汙蔑成想要扶植七皇子謀嫡,她甚至想要求皇帝讓她將七皇子養在膝下。
與其不聞不問,讓七皇子找個太子妃或者是濟王妃那樣的妻子,她還不如長長眼睛。
翌日她便讓內侍去宣英國公夫人進宮說話。
------
貴妃宮裏的內侍時常到英國公府傳話,自然算的上輕車熟路。
英國公府的門房客氣有加的將人請進了門,又有人快步跑進去通稟,不多時卻是王初一和趙毅錦心一道迎了出來。
王初一算是府裏的副管事,資曆老,趙毅算是新貴上位,不過趙毅是個知道分寸的,唯恐旁人覺得自己年輕,去迎接會讓對方覺得輕待,少不得將王初一一道叫了過來,顯得尊重。
孟公公卻是常來常往的,並沒有那麽多介意,更何況貴妃娘娘那般疼愛英國公夫人,他們這些底下服侍的就更不敢怠慢。
他進了暖閣,向靜和行禮罷,才說了來意。
靜和點了點頭是,示意錦心去取車馬費給孟公公,又問:“貴妃娘娘宣我進宮是為什麽事?”
孟公公並沒打算瞞著,也便照實說了,“是為了七皇子的婚事。”
靜和心裏有了數,親自將孟公公送到暖閣門口,目送孟公公出了垂花門,才迴到暖閣裏,說道:“出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