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烏托邦平原。


    15號探測器的特製鑽頭,持續不斷的工作著。


    實際上,15探測器是航天部發射到火星上,排名第三重的探測器,整體重量為28.7噸。


    除去各種燃料和耗材,上麵攜帶的儀器設備,就重達12.2噸左右。


    其中最核心的設備,就是超聲波發射器、聲波接收器、鑽探設備。


    上麵有兩套鑽探設備,最深可以下鑽800米左右。


    當然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鑽頭下鑽800米的任務,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為15號探測器攜帶的鑽頭和鑽杆,都是有限的耗材。


    在連續執行了兩年多的任務後,此時15號探測器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既定任務,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才決定啟動最後的鑽探任務——極限鑽探。


    15號探測器的核電池功率全開,將源源不斷的電能輸給電機,電機帶動齒輪,然後鑽杆不斷向下鑽動。


    隨著時間推移,鑽頭突破地表的鬆軟土層,在第43米的深度,碰到了堅硬的岩層。


    根據退上來的鑽柱樣品,15號探測器的車載超級電腦,通過質譜儀和其他設備,分析出岩層的主要成分。


    隨即開始更換鑽頭,用專門鑽探花崗岩的鑽頭。


    采用納米技術打造的鑽頭,雖然是兩年前的產品,但是其硬度、強度、耐磨性能、耐熱性能、耐腐蝕都非常強大。


    更換鑽頭之後,43米以下的岩石,仿佛像豆腐一樣被鑽開。


    不過考慮到散熱問題,由於火星沒有可采集的液態水,鑽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將積累下來的熱量散熱走。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5天。


    15號探測器的鑽頭任務,仍然在持續進行著。


    此時鑽頭已經鑽到了436米的深度。


    突然,15號探測器微微顫抖了一下,鑽頭下方的抵抗力,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車載超級電腦的程序自動運行起來。


    嚐試操作鑽頭,繼續向下鑽探,不到二十秒,鑽頭已經向下下探了18.36米,才遇到新的抵抗力。


    半個小時後。


    藍星,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就設立在大沙航天城內,他們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火星探索。


    火星15號探測器的最終控製權,就在火星探索局的手上。


    經過半個小時,連續中轉了好幾次,15號探測器的最新狀態數據,終於迴到了這裏。


    專門跟蹤15號探測器的10名工作人員,看著最新反饋迴來的數據,開始小聲的議論紛紛起來。


    地質學家黃凱旋看完數據後,露出一絲若有所思:“436.21~454.57米這個地層區間,明顯就是一個空洞斷層。”


    “從取出的樣品中,這裏明顯是地下暗河。”另一個研究員說道。


    黃凱旋指著其中的一行數據:“不過這個溫度,達到了28.3攝氏度,這可是一個相當溫暖的環境,還有液態水存在……”


    隻是他話還沒有說完。


    另一個盯著通信畫麵的工作人員,瞪大眼睛說道:“有新發現!”


    “什麽發現?”


    那名工作人員連忙迴道:“從抽取出來的水體,發現了13個生物體,長度在2.3~2.8厘米左右,形態類似於小蝌蚪。”


    另一個生物學家張茂生,連忙跑了過去,盯著頁麵上,15號探測器拍攝後,發迴來的各種照片。


    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顯微鏡模式,都可以讓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種類似於小蝌蚪的生物,出現在眾人眼前。


    “應該是類似於盲魚的地下水生物。”張茂生初步判斷道。


    另一個生物學家摸了摸下巴:“從數據來看,還有其他微生物,和另一種類似於草履蟲的生物。”


    眾人經過一開始的驚喜後,並沒有太過於驚訝。


    因為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過熒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來。


    既然已經存在微生物,那多細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藍星的生態圈類比,要產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可以歸納為“液態水”、“熱量”。


    沒有錯,就是如此簡單。


    誕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就是液態水和熱量,其他的氧氣、重力、輻射之類,其實並不是一定的。


    例如厭氧細菌,它們就不需要氧氣;還有海底黑煙囪周圍的小生態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魚之類。


    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隻要有液態水,有持續的穩定熱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態圈。


    雖然火星的地麵,大氣濃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時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態水,太陽輻射的熱量,也比藍星這邊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在行星係統之中,熱量是來源,其實是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恆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變放熱。


    火星接收到的太陽能,確實少得可憐,但是火星地下深處,還存在地熱能。


    如果地熱能,剛好遇到地下暗河,雙方就有可能形成適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環境。


    顯然15號探測器的鑽探結果,驗證了這一猜想。


    張茂生目光炯炯的說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熱能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圈,也就是說在相類似的星球中,同樣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樣一來,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衛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木衛二。”黃凱旋根據自己知道的星球數據推理道。


    事實上,情況可能就如同黃凱旋猜測的那樣。


    在太陽係內層的水星、金星,由於受到的太陽輻射太多,本身溫度非常高,加上地質活躍,不足以形成穩定的碳基生態圈。


    反倒是太陽係中層、外層的星球除了氣態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衛二,這顆天然衛星的表麵,是厚度幾千米的冰層,而冰層下麵,是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觀測數據中,也多次監測到木衛二有熱噴泉的現象。


    這說明木衛二的冰層下,存在活躍的地熱能,以及不在少數的液態水。


    兩者的存在,足以構成一套初級生態係統,供養一些簡單的微生物,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類似於木衛二這樣的星球,其實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數。


    單單是太陽係內部,就存在不少這樣的星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藍星的生命究竟起源於何處,至今也是一個爭議性極大的課題。


    畢竟聯邦在捕獲的一係列小行星之中,發現上麵存在的微生物、有機物的概率並不小。


    這種情況,說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隨著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活動,傳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傳播過程中,又剛好遇到相對適合的環境,生命的種子,就會在那顆星球生根發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納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嶺南仨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嶺南仨人並收藏納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