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3月22日。


    天門號空間站的船塢剛剛改造完成,準備打造兩艘祝融級宇宙飛船。


    與此同時。


    航天部在月球背麵的門捷列夫市,組裝了一艘拚湊出來的飛船——前鋒號宇宙飛船。


    前鋒號宇宙飛船是一艘重達8500噸的大型飛船,而且很大一部分材料,是由廣寒宮市的工業區供應的。


    飛船的八台主發動機,緩緩噴吐著淡紅色火焰,為了給前鋒號補給n30燃料,航天部還專門安排了運輸船,連續運輸了好幾次,才給這艘飛船湊夠了燃料。


    為了保證前鋒號的速度,以及燃料的高比衝,也隻能采用n30燃料了,畢竟月球本地的液氧液氫產量有限,同時液氧液氫的比衝,也隻有n30的二分之一左右。


    因此隻能采用相對麻煩一點的n30燃料。


    隨著淡紅色火焰的產生,重達8500噸的前鋒號飛船,緩緩脫離地麵,向幽深漆黑的遠方飛去。


    [報告,起飛成功。]


    [報告,月球監控衛星係統,正持續監測前鋒號,目前一切正常。]


    [報告……]


    一道道電波,穿梭於空蕩蕩的深空之中。


    前鋒號飛船本質上,是一艘實驗性質的測試飛船,主要是為了驗證一些技術。


    這些技術,現在都被用在祝融號飛船上,如果這一次測試過程中,出現問題,還可以及時修改祝融號的設計。


    要是等到祝融號建成了,再進行測試,那不僅僅會拖慢整體進度,也會導致一些問題出現。


    根據航天部的規劃,載人登陸火星的正式計劃,第一步是發射一艘無人駕駛的祝融號,一方麵作為測試,另一方麵是作為物資儲備飛船,先到火星軌道等待。


    第二艘祝融號,才是真正的載人飛船。


    而且根據規劃,月球專區這邊,也會陸續建設4艘前鋒級飛船,用於應對突發狀況。


    顯然航天部將很多問題都思考到了。


    參與到載人登陸火星項目的宇宙飛船,一共7艘,包括2艘1.3萬噸的祝融級飛船,5艘8500噸的前鋒級飛船。


    如此一來,哪怕是運氣不好,2艘祝融級飛船都出問題了,還有5艘前鋒號飛船可以作為備用。


    前鋒號的工藝非常簡單,采用了大量的模塊化設計,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實現快速製造,而且維修也很方便。


    如果有兩艘故障的前鋒級飛船,完全可以通過零件互換,拚湊出一艘完好的飛船。


    祝融級現在還在建設之中,而前鋒號這種追求量產和性價比的飛船,自然要先一步測試。


    前鋒號飛船的速度非常快,在連續不斷加速了30分鍾後,飛船速度被推高到15公裏每秒,然後關閉主發動機,以這個速度巡航飛行。


    對於沒有什麽障礙物、強引力的星際區域而言,前鋒號飛船的速度,並不會快速減少,而是會一直漂向火星。


    此時的飛船內部,駕駛艙中陳列著三個特殊的箱子。


    這是冷凍休眠艙,或者叫冬眠艙。


    某種程度上,冬眠艙同樣可以延長人類在外太空的生活時間,特別是處於飛行狀態時,通常在巡航飛行狀態中,這段時間對於宇航員而言,其實是無效時間居多。


    既然如此,何不讓宇航員進入冬眠狀態,在冬眠狀態下,宇航員的身體狀態,會被暫時定格起來。


    通過這種方式,那就可以將飛行過程中的時間節約起來,讓宇航員可以在外太空生活工作更加久。


    不過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艙,目前還在做相關測試。


    這一次前鋒號飛船的測試項目之中,就包含了冬眠艙的測試工作。


    在前鋒號飛船內部的三個冬眠艙,裏麵是三隻恆河猴,飛船的超級電腦持續監控著它們的生命體征。


    這些數據會每隔一段時間,打包發射給藍星,航天部的太空生活研究項目,可以通過這些數據,進一步完善人類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艙的實驗結果。


    另外,前鋒號飛船的最大有效載荷是350噸,最多可以容納5名宇航員,通常是作為貨物運輸船使用。


    不過考慮到應急,航天部計劃犧牲大約50噸的有效載荷,改造出一部分適合宇航員臨時使用的艙室。


    為了保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順利進行,航天部也是煞費苦心了。


    載人登陸火星,比載人登陸月球更加麻煩和危險。


    這其中的危險,主要來自幾個方麵。


    第一,是火星的距離比較遠,萬一在火星出問題,藍星這邊也來不及救援。


    第二,是火星沒有基礎設施,不像月球這邊,已經建立了基地和工業區。


    第三,則是火星存在致命微生物,甚至不排除火星地下,可能存在多細胞生物。


    這些原因,促使聯邦不得不考慮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多準備幾手,總好過臨時抱佛腳。


    另外聯邦也不打算直接登陸火星,而是計劃先在火星的近地軌道上,搭建一個火星空間站。


    或者在火星的兩顆天然衛星中,設立前進基地,用於作為登陸火星之前的落腳點。


    其實隨著對熒惑真菌的研究深入,聯邦對於火星的警惕,或者說對於其他外星球的警惕,越發的高漲起來。


    人類在研究外星球的時候,總是喜歡先入為主的代入一個概念,那就是液態水、氧氣、溫度、光照之類的條件,都參照現在的藍星。


    這是一種傲慢的行為。


    誰規定宇宙的生命形式,就一定是藍星這樣的?


    更何況,藍星如今的生命形式,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


    比如在寒武紀大冰期之前,其實藍星的主要生命,是厭氧微生物;直到藍藻大規模繁殖,釋放氧氣後,才讓厭氧微生物讓出主舞台的。


    藍星的生態,都經過多次改變。


    就更別說其他外星球了。


    經驗主義可不一定是準確的,過於自大,真會死人的。


    因此聯邦已經計劃,重新審視太陽係內的其他星球,無論是類地行星,還是大型氣態行星,或者是天然衛星之類,都需要進行重新的評估。


    增加一個外星生物調查項目,避免將未知的外星生物,帶入藍星的生態圈之中。


    這也是為宇航員的生命安全負責,畢竟nasa之前的慘痛教訓,就足以讓航天部提高警惕了。


    前鋒號飛船繼續向火星衝刺。


    另一邊,之前聯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15號,已經在火星的烏托邦平原上,持續工作了兩年多時間。


    在臨近報廢的時刻,航天部決定啟動最後一項探測任務,尋找一個地熱豐富的區域,最大限度的向下鑽探。


    15號探測器此時已經找到了一個適合的區域,開始展開鑽頭,向地下土層和岩層鑽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納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嶺南仨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嶺南仨人並收藏納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