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環軌機動後,長12運載火箭完成了芯一級的分離。


    此時芯一級箭體用剩下的燃料,重新調整飛行軌道,準備從400公裏的近地軌道,返迴地麵的蒙區航天器著陸場。


    而芯二三級,繼續向更高的軌道做機動繞軌。


    在耗盡了芯二級的燃料後,航天器終於抵達近地軌道452公裏軌,並完成了軌道調整,這裏就是這一次任務的目標軌道。


    東風航天城的地麵指揮中心。


    “報告,已經抵達預定軌道。”


    “開始展開艙體,注意軌道飛行方向。”


    “收到,一號實驗艙開始展開……”


    距離藍星地麵452公裏的近地軌道上,剩下的芯三級,就是這一次航天任務的設備。


    航天器的整流罩,已經和芯二級一起脫離了芯三級。


    整個航天器,由六個太空艙組成,分別是:核心艙、交通和控製艙、一號實驗倉、二號實驗艙、三號對接艙、四號資源艙。


    其中核心艙體積和重量最大,體積為70立方米,重量為23.5噸,其中儲存著5.4噸n20燃料,內部可以活動空間體積為32立方米。


    核心艙的用途,是空間站的動力核心、緊急逃生艙、航天員休息室和餐廳。


    交通和控製艙,作為溝通核心艙、實驗艙、對接艙和資源艙的太空艙,本身體積為25立方米,重量為7.5噸,內部活動空間為11立方米。


    這個太空艙除了交通的功能,還有通信、計算機和空間站總控,以及三個電池係統,這三個電池係統的重量就達到了1.85噸。


    剩下的一號實驗艙、二號實驗艙、三號對接艙、四號資源艙,總重量為22.3噸,包括四塊特製的太陽能電池板。


    當設置的在對接艙、資源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後,空曠的外太空中,沒有大氣削弱的太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板上,複合型的太陽能電池板,源源不斷產生電能,給交通艙的電池係統、輻射冷卻係統、電器設備提供充足的電能。


    兩個實驗艙,一號實驗艙是太空生物實驗艙,二號實驗艙是太空材料實驗艙。


    對接艙,顧名思義就是給以後的航天飛船對接使用的,相當於交通艙的延伸部分。


    而資源艙,則儲備了1.3噸的物資,是宇航員的生活物資,同時這裏也承擔衛生間的功能。


    試運行了天宮空間站的各種設備後,東風航天城的地麵指揮中心,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我宣布,此處發射任務圓滿結束。”


    在場的一眾航天人,在歡唿和相互祝賀後,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天宮空間站順利入軌,同時展開了各個太空艙和電池板,又初步試運行了一下,接下來的工作,就將空間站的控製權,移交給專門的空間站指揮中心。


    航天口的幾位院士,已經在空間站指揮中心內部。


    一號實驗艙的設計師李鋒,看著忙碌的控製中心,著急的問道:“老王,已經移交過來了沒有?”


    “快了快了。”王院士雖然也著急,但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經曆多了,倒是沒有太喜形於色。


    二十分鍾後,空間站控製中心的負責人小跑過來,興高采烈的向眾人報喜:“已成功完成交接,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控製權,已經在我們控製中心這邊。”


    李鋒興奮不已,言語中帶著難以抑製的喜悅:“好,好,立刻再試運行一遍,看看各個太空艙的運行情況。”


    “明白。”


    天宮空間站再次進行試運行的檢測。


    另一邊,科學院的幾個科研小組負責人,也在空間站指揮中心裏麵,他們看到天宮空間站已經穩定下來,頓時放下心來,開始討論做實驗的安排。


    雖然航天員要等到今年十一月份,才上去空間站,但是一號實驗艙的生物實驗,有一部分其實在地麵已經設計好了。


    比如,太空植物種植實驗的實驗種植箱,裏麵已經有種子,在設定好的光照、濕度和溫度下,很快就會生根發芽。


    還有植物種子的太空輻射實驗、小白鼠的太空生存實驗之類,都提前設定了養殖箱、種植箱。


    幾個太空生物實驗項目的負責人,討論了做實驗的事情後,便開始和控製中心的工作人員溝通。


    李鋒作為一號實驗艙的設計師,又參與了其中的遠程實驗。


    忙碌一整天,雖然身體非常疲憊,但是眾人的心情是激動和亢奮的。


    放下手上的一號實驗艙的試運行報告,李鋒有些揚眉吐氣的說道:


    “當年國際空間站拒絕我們,就以為可以阻擋我們的腳步,今天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全世界,就算沒有他們,我們一樣可以造出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遲早要退役,到時候我要看看那幫家夥的臉色。”


    “聽說nasa將一部分航天技術打包給一個私人公司了,看來他們已經意識到洛克馬丁、通用電氣的坑爹了。”


    “是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聽說發展得不錯。”


    聽到他們在說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王院士笑著說道:“迴收型的運載火箭我們也在研究,隻是目前性價比不高。”


    李鋒突然想到一件事:“米國佬最近搞了一個重返月球的計劃,大家怎麽看?”


    王院士思考片刻:“殖民月球需要的技術太多了,如果沒有科技大爆發,月球基地要實現人員常駐的可能性,在2030年之前沒有太大希望。”


    眾人也深有同感,送人上去月球,以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到,但關鍵是送上去後,宇航員如何在月球長期生存。


    一個太空低重力和宇宙輻射,就是人類短時間內,難以徹底解決的難題。


    在近地軌道的國際空間站上,來迴一趟都非常麻煩了,要是常駐月球,一旦藍星這邊沒有辦法及時補給,或者將人員更換下來,長期在月球生存,對宇航員而言,是拿生命在拚搏。


    李鋒笑著說道:“米國佬那邊不行,或許修遠的燧人係可以做到。”


    “修遠那邊?”王院士一愣,卻沒有反駁,在他們眼中,黃修遠確實是一個奇跡一般的存在。


    就目前燧人係的各項技術,很多都是普通人幾十年都難以研發出一個的,很多技術都足以改變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的實力。


    “我們也不能總指望燧人係,航天口的各個研究所,該整頓整頓了。”一個老院士搖了搖頭說道。


    王院士、李鋒等人也認同這個想法。


    航天口內部的情況,確實需要進一步整頓,增強內部的活力和競爭力。


    幸好有燧人係的鯰魚效應,導致國內各個科研機構,現在都出現人才荒的局麵,有利於科研機構的改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納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嶺南仨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嶺南仨人並收藏納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