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居殿,仿佛習慣了這個名字,來到江南,崇禎同樣用這個名字。


    殿內,文武百官齊聚,看到崇禎和林衍,有認識林衍的,也有不認識的。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見過國師大人!”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見過國師!”


    不認識林衍的那些人,也跟著道。


    不管認不認識,能得陛下如此對待,多禮總不會錯。


    “哈哈,諸卿平身,國師迴歸,北伐更加有把握。”


    ……


    南明雖然國力上,不如大清,但大清在平定天下諸反王時,也傷筋動骨,甚至初入中原,民心歸宿,就是一個大問題。


    如此一來,兩方國力倒是僵持不下。


    大清在努力穩定國本,使天下歸心,南明在勵精圖治。


    可謂是占盡地利人和,一時間雙方你來我往,各有勝負。


    林衍的建議下,大明成立了保密等級極高的科研部,在他的理論之下,僅僅五年時間,堅船利炮雖然還不是太成熟,但已能夠使用。


    這些年來,外有王鼎、李定國、張煌言、閆應元,內有堵胤錫,何騰蛟、瞿式耜,何德勝,胡勝海,劉儀順,楊龍喜,李文茂等等人,南明江山穩固。


    在他的幫助下,皇帝的同意下,已經親自開始草擬新政內容,等著皇帝審閱,等著內閣的七位閣臣齊聚南京,再與內閣,皇帝進行最終定下新政內容。


    大明的政治製度是曆代君權王朝發展積累後最為完善的皇權政治製度。


    除去財政製度與衛所兵製已不合時宜需要改革外,其他方麵基本上無須大改,特別是官製,林衍也沒有要建議皇帝進行大改的意願。


    他有很多超前的思想和幾乎不被當今社會的小農經濟所容忍的社會生產模式需要強行植入到這個還停留在男耕女織的古代世界。


    皇帝崇禎雖然也不是很理解,但出於對他的信任,並未反駁。


    崇禎知道,大明能有今天,能有北伐的實力,自己固然有作用,但最大的功臣,非林衍莫屬。


    他甚至有將自己最喜愛的女兒長平嫁給林衍的意思,隻是林衍一直推諉罷了。


    養居殿,崇禎看著文武百官,道:“七名內閣閣老乃國之幹臣,其皆已年邁,賜座!”


    他這樣做當然並不是真的是因為這七名內閣成員年齡大,而是根據林衍的意見,有意提高內閣地位,並嚴明上下尊卑,以此做到使群臣的把目光齊聚在內閣這個位置上,而不是自己的皇帝寶座上。


    內閣七名成員自然是謝恩就坐。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崇禎二十三年了。


    誰能想到,曾經即將覆滅的大明,還能發展至今?


    這一切,國師功不可沒。


    從大同到宣化再到居庸關,從巡撫總兵到參將禦史,大都投敵叛變,以至於京城於旦夕之間失陷,雖說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乃我大明之祖製。


    但太子年幼,百姓民不聊生,朕怎能棄祖宗百年基業,幸而國師輔助,勸朕南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方可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


    正因為此,朕今日召集諸位愛卿,便是要問問,天下為何變得如此地步,是朕做錯了什麽,還是在坐的諸位做錯了什麽,亦或是大明哪裏出了什麽問題。


    竟使得百姓們不安居樂業,起而造反,天下分崩離析,群臣人心離散!


    固然,這幾年來,國師的幫助下,南明已經穩定,但我等也更應該痛定思痛。


    這一次我們能夠逆改局勢,那麽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呢?”


    崇禎也知道他們的心思,便也直言不諱地說道:“今日之朝會不是清除奸佞之徒的朝會,而是商議大明新政的朝會,今日在場的都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將,所以諸位愛卿但請暢所欲言,不必照拂朕的麵子,甚至可以直言朕之過失,朕今日不殺一人不罰一人!”


    崇禎說完便看向了坐在自己麵前的七名內閣閣臣。


    而此時兩旁的高級官員們也看向了這七名內閣閣臣。


    作為內閣大學士,執掌帝國中樞,甚至在陛下麵前都還能坐著,自然也得有所擔當。


    更何況,朱由檢也早已下旨,今日議政,內閣成員可議,其餘諸臣隻有聽政之資格。


    因而,朱由檢剛才所謂的求言,實際隻是對這七名內閣成員說的。


    魏藻德等七名內閣成員心裏也明白,雖說是自己這幾位有議政的權,卻沒有決策的權。


    最終乾綱獨斷,拍板定論的還是陛下。


    建極殿大學士即內閣首輔範景文先站了起來。


    “啟稟陛下,據微臣所知,李自成、張獻忠等陝西流賊自崇禎二年起開始糜亂,崇禎十三年一度招撫張獻忠,擊潰李自成,大明境內流賊之患稍平。


    臣細細思之,發現這兩股攪亂我大明的流賊都是陝西流民,而陝西乃北方旱地,素來既麵對北方韃虜之侵害又得麵臨內部邊軍之騷擾,因而民困已久;


    更加上萬曆以來,國政以田畝加征三次賦稅,陝西等北方田畝多卻產出少,使得交稅多而百姓所得少,因而流民增多,也就起而謀反。


    與此相比的南方,從未發生大的動亂,皆因在朝諸公皆乃南人,南方田畝少但產出高,因而交稅少而所得多,且水利發達,無幹旱韃子兵匪之天災人禍。


    臣一路南下,在北方隻見千村凋敝,百姓流離失所,更甚者有賣兒鬻女,易子而食!


    匪寇橫行於道!有還勉強完整的村落,卻被官府繼續盤剝,搜刮無度。


    而流賊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自然使得百姓跟隨。


    因而,在臣看來,如今大明當首在爭取民心,安撫黎庶!


    昔日唐太宗有言,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如今之大明當免北方之賦稅三四年,南方賦稅亦不加征,毋使南北民心皆失。


    同時招募流民,鼓勵開荒墾野,毋使其為盜或從賊,天下之亂便自可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者長生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蒙求道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蒙求道者並收藏武者長生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