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京都皇城乾清宮的暖閣內,大宋皇帝趙弘正坐在禦桌前,批閱奏章。
如果用勤奮作為一種標準來評定大宋曆朝皇帝,趙弘可歸於勤政那類。這並非是因為他絕對地勤奮,而是因為除少數幾位皇帝外,本朝先皇在勤政這條上都風評不佳。
本朝自開國以來,有兵患的隻是諸侯,而朝廷無憂,二百年來也無什大的戰事。國家府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作為皇帝又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前些日子,主管內務院廣帑司的少院梁成文還稟報說內帑總值已經超過了三億貫,這還不包括兩項皇家最重要的資產:其一是大宋皇家銀行,擁有大宋唯一的貨幣鑄造,以及金、銀、錢票發行的權利;其二是大量無法估算的土地產業,應天府四個縣的土地連同台灣、瓊州二島均屬於皇家的私產,其上所產生的稅收與因土地產生收入都歸皇室所有。
應天府四縣為:江南的秦淮河以北區域屬於上元縣,秦淮河以南屬於江寧縣,江北還有江浦與六合兩縣。
內帑的收入並不來源於朝廷的稅收,而是來自於皇家的產業與土地,每年的國稅收入並沒有撥給皇室一文錢。皇家的產業有:應天府四縣每年所收取的居屋、商屋二稅,加上賣地的收入,總有好幾百萬貫;其次,台灣、瓊州每年所產生的賦稅與土地收入也都歸皇家;再次,大宋本土與諸侯國裏諸多的礦山、工廠、商號、船隊等工商業裏都有內務院廣帑司的股份,其中最重要的商號就是東美洲公司;此外,大宋皇家銀行每年也能給皇室帶來一千多萬貫的收入。這些都是內帑的來源。
大宋財賦的征收采取了分稅製,將部分農稅與市肆稅、財屋稅、資源稅、印契稅、官地出讓等等收入歸給了地方官府,朝廷、省府、地方三級歲入總和每年都在六億貫上下。諸侯國、殖民地與海外各國的金銀、礦產、林木、農作、特產、海產、牲畜等源源不絕地流入大陸,本土的錢幣、絲綢、布匹、茶葉、瓷器、衣物、書籍、機械等產成品則輸出本土以外。國與民之富,曆代未有。
這些都是曆朝皇帝懶散的理由。宋帝已傳九世,武宗傳文宗,文宗傳宣宗,再傳熹宗、睿宗、景宗、敬宗、德宗,直至今日的趙弘崇治皇帝。其中,被後人評為勤政的皇帝隻有三位,便是武宗、文宗與睿宗。
據趙弘看來,武宗算不得勤政,他設了一個內閣,有十二位內閣大臣為其處理國事,他雙手一甩,尋常國事基本不管。隻因他是開國皇帝,又是武曲下凡,世人眼中的活神,因此史書總得要留下幾分麵子,斷不敢說他懶散。
武宗以後的文宗才算得上是真正勤奮的皇帝。武宗野心太大,從打仗到治國,從研究兵器、製定國學、分封諸侯、探測海陸、完善律法,到吟詞賦詩、跑馬賞花,那是沒有他不感興趣。這樣的結果便是每件事他都隻做了個五、六成,把剩下的難題全都留了他的繼任者文宗。武宗於新曆二十七年退位,將皇位傳給了文宗,自己做了十一年的太上皇。
文宗才不及武宗,他辛苦了三十一年,忙碌了整個後半生才大致把武宗留下的半拉子一一收拾完畢。他實在太忙,每日隻睡六個小時,可算是宵衣旰食、殫精竭慮。
他還有個外號,叫做“哭皇帝”,因為每當有水患地震之類的災禍,他都會在長安街皇城承天門上,焚香設案向上天禱告,並祈求平安。這時,他會淚眼汪汪地向城下巡視他的百姓,並向他們揮手以示勉勵。每逢此情,朝廷的邸報與民間報紙當天必出號外,宣告“我們的陛下又哭了”,第二天早上走到大街上一看,滿街百姓的臉上都充滿著幸福感,因為他們的皇帝陛下關心他們。
所以在他崩後的出喪之時,長安街上擠滿了自發前來的百姓,大家痛哭著齊聲呐喊“想念您!我們的好皇帝。”文宗人生唯一的一次偷懶就是沒從棺材裏跳出來,向百姓們再哭著感謝一番。
睿宗則是第三位勤政的皇帝。他除了完善分封體製之外,生平還打過四次大戰。
一是在美洲與西班牙人打了場大海戰,結果擊敗對手,奪下凱旋港與整個金州及其以東的廣大陸地,並將西班人人趕去了北緯三十二度以南;
二是三征西南的瀾滄王國,打了八年,終滅其國,並將其並入交趾省;
第三戰有些背景,乃是那南洋婆羅洲上的浡尼國與南方強國滿者伯夷國交戰不利,眼見有滅國之禍,便請求率民舉國內附。睿宗納之,遣南洋海軍接收。滿者伯夷不服,大軍前來爭地,結果為宋軍擊潰,不但沒爭到浡尼,反而被打下大半個婆羅洲;
第四戰便是出兵北疆,討伐互鬥的諸侯,結果失敗。睿宗一生四戰,三勝後雖有一敗,但無損其威名。
如今,雖然是太平盛世,但國家仍是有數處隱憂。一是美洲的殖民地。那裏離大宋太遠而離西洋諸國較近,大宋與他們在美洲的陸地上時常爆發小規模的衝突,相互洗劫城鎮,摞掠人口,彼此有些泥潭深陷之感;二是西北。俄國有興盛的跡象,幾次與諸侯國的戰事都占了上風,或許會在西北搞出點名堂;三是緬甸。雲貴督師府出兵八萬,聯合著四國諸侯共十三萬人,在那裏打了一年,也沒有取得什麽實質性的進展。
不過,這都隻是些芥蘚之患而已,遠不足以動搖大宋的根本。
皇帝的公事並不繁忙,所需處理的奏折也不多,這是因為大宋實行了“四院分立”的權力結構。
四院乃是中書、樞密、都察與大理院。其中,中書院有行政之權,樞密院有掌軍之權,督察院有監督之權,大理院則有司法之權。
這四院之中,中書院由正一品的丞相領銜,再設一正二品的總領為輔,用來統領文職百官,管理六部,地位最高。其它三院雖級別稍低,其主官分別為從一品的太尉、都禦史與正卿,但卻是各行其責,也並非前者所能管轄得到的。
在四院與皇帝間還設有一內閣,用來主理軍國大事。內閣由丞相領銜,其下十一位內閣大臣分別為樞密院太尉、都察院都禦史、中書院總領、六部尚書、理藩院總院、內務院院理。樞密院太尉與都察院都禦史又兼任副相。
中書院是內閣與丞相辦公的地方。按大宋的體製,內閣分了皇帝很大的一部分權力,朝廷的日常事務的處置都歸到那裏。每日內閣處理完政務,將需要皇帝禦批或親閱的折子遞交給皇帝,其它的奏折便自行處理了。這種呈送給皇帝看的折子叫“奏折”或“奏本”,給內閣的叫“閣折”或“閣本”。官員們必需明白哪些事是要直接奏報皇帝的,那些是要遞交給內閣,不可弄錯,否則要受到處罰。
因此,大宋的皇帝每日要批的奏折並不多,主要就是內閣轉來的需要他批複或要親閱的重要“閣本”,然後就是有權直接上折的四品以上京官與外官的密奏,還有一些諸如請安、謝恩、大臣間相互攻擊之類的瑣事折。
如果用勤奮作為一種標準來評定大宋曆朝皇帝,趙弘可歸於勤政那類。這並非是因為他絕對地勤奮,而是因為除少數幾位皇帝外,本朝先皇在勤政這條上都風評不佳。
本朝自開國以來,有兵患的隻是諸侯,而朝廷無憂,二百年來也無什大的戰事。國家府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作為皇帝又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前些日子,主管內務院廣帑司的少院梁成文還稟報說內帑總值已經超過了三億貫,這還不包括兩項皇家最重要的資產:其一是大宋皇家銀行,擁有大宋唯一的貨幣鑄造,以及金、銀、錢票發行的權利;其二是大量無法估算的土地產業,應天府四個縣的土地連同台灣、瓊州二島均屬於皇家的私產,其上所產生的稅收與因土地產生收入都歸皇室所有。
應天府四縣為:江南的秦淮河以北區域屬於上元縣,秦淮河以南屬於江寧縣,江北還有江浦與六合兩縣。
內帑的收入並不來源於朝廷的稅收,而是來自於皇家的產業與土地,每年的國稅收入並沒有撥給皇室一文錢。皇家的產業有:應天府四縣每年所收取的居屋、商屋二稅,加上賣地的收入,總有好幾百萬貫;其次,台灣、瓊州每年所產生的賦稅與土地收入也都歸皇家;再次,大宋本土與諸侯國裏諸多的礦山、工廠、商號、船隊等工商業裏都有內務院廣帑司的股份,其中最重要的商號就是東美洲公司;此外,大宋皇家銀行每年也能給皇室帶來一千多萬貫的收入。這些都是內帑的來源。
大宋財賦的征收采取了分稅製,將部分農稅與市肆稅、財屋稅、資源稅、印契稅、官地出讓等等收入歸給了地方官府,朝廷、省府、地方三級歲入總和每年都在六億貫上下。諸侯國、殖民地與海外各國的金銀、礦產、林木、農作、特產、海產、牲畜等源源不絕地流入大陸,本土的錢幣、絲綢、布匹、茶葉、瓷器、衣物、書籍、機械等產成品則輸出本土以外。國與民之富,曆代未有。
這些都是曆朝皇帝懶散的理由。宋帝已傳九世,武宗傳文宗,文宗傳宣宗,再傳熹宗、睿宗、景宗、敬宗、德宗,直至今日的趙弘崇治皇帝。其中,被後人評為勤政的皇帝隻有三位,便是武宗、文宗與睿宗。
據趙弘看來,武宗算不得勤政,他設了一個內閣,有十二位內閣大臣為其處理國事,他雙手一甩,尋常國事基本不管。隻因他是開國皇帝,又是武曲下凡,世人眼中的活神,因此史書總得要留下幾分麵子,斷不敢說他懶散。
武宗以後的文宗才算得上是真正勤奮的皇帝。武宗野心太大,從打仗到治國,從研究兵器、製定國學、分封諸侯、探測海陸、完善律法,到吟詞賦詩、跑馬賞花,那是沒有他不感興趣。這樣的結果便是每件事他都隻做了個五、六成,把剩下的難題全都留了他的繼任者文宗。武宗於新曆二十七年退位,將皇位傳給了文宗,自己做了十一年的太上皇。
文宗才不及武宗,他辛苦了三十一年,忙碌了整個後半生才大致把武宗留下的半拉子一一收拾完畢。他實在太忙,每日隻睡六個小時,可算是宵衣旰食、殫精竭慮。
他還有個外號,叫做“哭皇帝”,因為每當有水患地震之類的災禍,他都會在長安街皇城承天門上,焚香設案向上天禱告,並祈求平安。這時,他會淚眼汪汪地向城下巡視他的百姓,並向他們揮手以示勉勵。每逢此情,朝廷的邸報與民間報紙當天必出號外,宣告“我們的陛下又哭了”,第二天早上走到大街上一看,滿街百姓的臉上都充滿著幸福感,因為他們的皇帝陛下關心他們。
所以在他崩後的出喪之時,長安街上擠滿了自發前來的百姓,大家痛哭著齊聲呐喊“想念您!我們的好皇帝。”文宗人生唯一的一次偷懶就是沒從棺材裏跳出來,向百姓們再哭著感謝一番。
睿宗則是第三位勤政的皇帝。他除了完善分封體製之外,生平還打過四次大戰。
一是在美洲與西班牙人打了場大海戰,結果擊敗對手,奪下凱旋港與整個金州及其以東的廣大陸地,並將西班人人趕去了北緯三十二度以南;
二是三征西南的瀾滄王國,打了八年,終滅其國,並將其並入交趾省;
第三戰有些背景,乃是那南洋婆羅洲上的浡尼國與南方強國滿者伯夷國交戰不利,眼見有滅國之禍,便請求率民舉國內附。睿宗納之,遣南洋海軍接收。滿者伯夷不服,大軍前來爭地,結果為宋軍擊潰,不但沒爭到浡尼,反而被打下大半個婆羅洲;
第四戰便是出兵北疆,討伐互鬥的諸侯,結果失敗。睿宗一生四戰,三勝後雖有一敗,但無損其威名。
如今,雖然是太平盛世,但國家仍是有數處隱憂。一是美洲的殖民地。那裏離大宋太遠而離西洋諸國較近,大宋與他們在美洲的陸地上時常爆發小規模的衝突,相互洗劫城鎮,摞掠人口,彼此有些泥潭深陷之感;二是西北。俄國有興盛的跡象,幾次與諸侯國的戰事都占了上風,或許會在西北搞出點名堂;三是緬甸。雲貴督師府出兵八萬,聯合著四國諸侯共十三萬人,在那裏打了一年,也沒有取得什麽實質性的進展。
不過,這都隻是些芥蘚之患而已,遠不足以動搖大宋的根本。
皇帝的公事並不繁忙,所需處理的奏折也不多,這是因為大宋實行了“四院分立”的權力結構。
四院乃是中書、樞密、都察與大理院。其中,中書院有行政之權,樞密院有掌軍之權,督察院有監督之權,大理院則有司法之權。
這四院之中,中書院由正一品的丞相領銜,再設一正二品的總領為輔,用來統領文職百官,管理六部,地位最高。其它三院雖級別稍低,其主官分別為從一品的太尉、都禦史與正卿,但卻是各行其責,也並非前者所能管轄得到的。
在四院與皇帝間還設有一內閣,用來主理軍國大事。內閣由丞相領銜,其下十一位內閣大臣分別為樞密院太尉、都察院都禦史、中書院總領、六部尚書、理藩院總院、內務院院理。樞密院太尉與都察院都禦史又兼任副相。
中書院是內閣與丞相辦公的地方。按大宋的體製,內閣分了皇帝很大的一部分權力,朝廷的日常事務的處置都歸到那裏。每日內閣處理完政務,將需要皇帝禦批或親閱的折子遞交給皇帝,其它的奏折便自行處理了。這種呈送給皇帝看的折子叫“奏折”或“奏本”,給內閣的叫“閣折”或“閣本”。官員們必需明白哪些事是要直接奏報皇帝的,那些是要遞交給內閣,不可弄錯,否則要受到處罰。
因此,大宋的皇帝每日要批的奏折並不多,主要就是內閣轉來的需要他批複或要親閱的重要“閣本”,然後就是有權直接上折的四品以上京官與外官的密奏,還有一些諸如請安、謝恩、大臣間相互攻擊之類的瑣事折。